对宝宝而言,哲学恐怕太过抽象和枯燥,所以爸爸妈妈需要借助一些具体情境,来帮助宝宝领略那些“事情之外的道理”,而不是单纯地拿起“教材”,照本宣科。下面是一些最亲切的哲学概念和知识点,你可以抓住随时可能出现的教育机会,和孩子好好聊一聊。

关于勇敢与胆怯

人人都害怕

教育机会:孩子告诉你他害怕打针、害怕蜘蛛、害怕在黑屋子中睡觉、害怕在大家面前讲话……

告诉孩子:你都害怕什么,让他知道,害怕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每个人都害怕。

害怕可以救人

教育机会:小朋友们来到一座矮墙前,跃跃欲试往上爬,妮妮因为害怕没有上去,结果矮墙坍塌的时候,只有妮妮安然无恙。

告诉孩子:是害怕帮助她躲过了危险,所以害怕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

当你战胜恐惧,你就变得强大

教育机会:你们看到一只狗在追一只猫,猫突然不再逃跑而是弓起腰、竖起毛、发出嘶鸣,狗看到之后,夹着尾巴慢慢后退了。

告诉孩子:那些喜欢欺负人的人总是找胆小的人去攻击,可是一旦人们鼓起勇气,不再害怕,准备反抗,挑衅者就开始考虑放弃了。

我们容易害怕那些我们不了解的事情

教育机会:窗外电闪雷鸣,孩子害怕了,缩在你的怀里。

告诉孩子:闪电是因为两朵带有不同电极的云相撞了,所以发出亮光和声音,就像马路上撞车发出声音一样。当你知道原因之后,你就不再那么害怕了吧?

关于成功与失败

不成功≠失败

教育机会:孩子在幼儿园测试平衡木的时候,总是不能成功,因此他很沮丧,认为自己非常失败。

告诉孩子:虽然他从平衡木上掉下来,但是他会拍皮球、能够画很美的画、会帮助妈妈收拾玩具,这些做得都很棒。也就是说,一件事情没有做好,并不代表整个人的失败。

失败是成功之母

教育机会:孩子用积木搭高楼,一次一次地坍塌,孩子发现,原来三角形的积木不稳定,地面不平所以积木容易坍塌,最终,高楼建成了。

告诉孩子:如果不是一次一次的失败,他不可能明白搭高楼的奥秘,也就不可能最终成功,在赢得成功之前,我们总是要遇到很多困难。

害怕失败,比失败本身更糟糕

教育机会:孩子自己不能把线头从珠子中心穿过去,所以拒绝做这个游戏。但在你的鼓励之下,他最终成功了。

告诉孩子:在做一件事情前,我们总习惯往坏了想。但其实真的去做,却发现其实事情没有那么困难。所以,因为害怕失败而停滞不前,比真的经历了失败更加糟糕。

战胜自己也是一种成功

教育机会:孩子第一次独立完成50块的拼图或者第一次不用扶就从攀登架上滑下来。

告诉孩子:虽然他没有打败任何人,但是他完成了一件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而且以前没能完成的事情,这就是一种成功。

关于工作与金钱

我们工作,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教育机会:和孩子一起精心准备一顿晚餐,或者一起买一束花,把它插在花瓶里。

告诉孩子: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有饭吃、有衣服穿,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生活更美好,为此我们努力工作。

工作是辛苦的

教育机会:冬天的早上,实在不愿告别温暖的被窝,但是当闹钟响起的时候,和孩子一起迅速起床穿衣,准备出门。

告诉孩子:因为我们的生活还不完美,所以我们必须工作,而工作都是要付出辛苦的。

工作也有快乐

教育机会:带孩子参观工作单位,展示工作成绩和成果。

告诉孩子:当其他人因为妈妈的工作而获得快乐和满足的时候,妈妈就会很开心。而且,妈妈会因为自己的能力得到发挥而高兴。

所有人都需要别人的工作

教育机会:一边带孩子去买东西,一边告诉他这个大厦是建筑工人盖起来的,这袋大米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这么干净的地面是保洁阿姨工作的结果。

告诉孩子:每个人都离不开别人的工作,大家需要互相交换劳动成果。

金钱可以让这种交换更加简单

教育机会:带孩子经历买面包、买衣服的过程,让他看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过程。

告诉孩子:妈妈上多少天班,就可以买两袋面包和一件衬衫呢?可以通过统一的标准——金钱来衡量。

关于生与死

判断一个事物有生命的标准

教育机会:带着孩子去观察草地、天空、石头、树木、蚂蚁、小鸟、河水和小鱼。

告诉孩子:当一个事物能够吸取养分的时候,当一个物体能够创造出其他生命的时候,就说明它是活的,它有生命。

生命的轻与重

教育机会: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小姑娘上山采蘑菇,不一会儿,她就采了100多个蘑菇。”然后,尝试把故事里面的“采”换成“杀”。

告诉孩子:同样是生命,但是会有不同的价值。人们会觉得植物的生命没有动物的生命重要,所以对蘑菇用“采”而不用“杀”。同样是动物,人们可以轻易拍死一只蚊子,但是会为一条生病的狗流泪。也就是说,在人看来,生命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生命的痕迹

教育机会:和孩子一起回忆某位故去的亲人,或者带孩子看已故大师的画展。

告诉孩子:有些人虽然死去了,但是和他有关的事情却活在人们的记忆里,或者给这个世界增加了某种财富。所以虽然死亡不能抗拒,但是我们可以活得更加精彩。

关于幸福与痛苦

幸福是不易察觉的

教育机会:当孩子被割破的手指痊愈时,问问他还记得疼痛的感觉吗?当他很自然地从冰箱里取出酸奶时,问问他如果酸奶没有了,他会是什么心情?

告诉孩子:我们总是很容易就能觉察到痛苦,但却总是忽略幸福的存在。所以我们拿出一些时间,去发现那些令自己幸福的事情。

有些痛苦是不能避免的

教育机会:当照料了3年的小猫突然生病死去,当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搬家了,孩子感到从未有过的痛苦和失落。

告诉孩子:痛苦和不幸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不可能逃避掉所有的痛苦。

不幸的故事更吸引人

教育机会:把耳熟能详的童话换一下内容:小红帽没有遇上大灰狼,丑小鸭生下来就是鸭妈妈的掌上明珠,白雪公主和王后其乐融融……看看孩子听故事的兴奋度还有多高?

告诉孩子:我们都喜欢幸福的结局,但是当幸福降临的时候,故事也就该结束了,因为不幸的故事听起来更有意思。

不要等幸福自己跑来

教育机会:孩子非常非常想念远方的祖母,总是希望能够见上一面。一天,门铃响了,打开门,啊,是亲爱的奶奶来了!

告诉孩子:如果你真的特别思念奶奶,见到奶奶让你感到无比幸福,那么完全不必等待,而是自己去争取。你可以和爸爸妈妈说“我们去看看奶奶吧!”记住,当你有想法和希望的时候,就要付诸行动,不要等待幸福自己敲门。

关于友情与爱

感情来自于共同的经历

教育机会:和孩子一起回忆他与最要好的朋友是如何相识的,曾经一起去过哪里,他们之间最开心和最伤心的事情是什么。

告诉孩子:经过一些具体的事情,感情才会加深,而有了感情之后,就会更多地一起做事情。共同的经历会让感情更加深厚。

友情需要实际行动

教育机会:孩子把好朋友邀请到家中,却因为一辆遥控汽车而发生争执。

告诉孩子:朋友不是挂在嘴上的,应该付出实际行动去尊重、分享、合作,那样感情才会越来越深。

想让别人爱你,自己先要爱自己

教育机会:和孩子一起对着镜子,让他自己说出镜子里那个宝宝的可爱之处。

告诉孩子:当我们想让别人喜欢自己的时候,自己先要喜欢上自己。我们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好人,对自己充满信任,然后去做那些让自己满意的事情。

爱是世界上最美的镜子

教育机会:当孩子对自己失望的时候,给他鼓励,让他以积极的眼光看自己。

告诉孩子:在妈妈眼里,他是非常棒的宝宝。因为妈妈爱他,而爱是世界上最美的镜子,可以把一切都照得美好。

zj09.com小编推荐

必须教给孩子的六件事


1开心

一个人首先要开心,如果连开心都做不到,那什么也谈不上了。有人说,有些时候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暂时忍耐痛苦,虽然不开心,但是也很有意义。其实,为了一个目标而忍受的一些东西,并非不开心,他可是身体上苦一点,情感上孤独一点,但是他的内心并非不开心,因为有希望在安慰和召唤他。真正的不开心就是对自己的彻底失望、被动的屈辱和内心不可挥散的空虚与恐惧。

没有谁愿意不开心,为什么还有太多的人拥有很好的生活依然不开心呢?其实,开心与否更多时候不是与事情有关而是与人的心境有关。快乐与其说个性使然,不如说是一种素质和能力。快乐需要一个豁达心胸和乐观的心态和足够的安全感。不为一些不好的事情耿耿于怀,而能够迅速的从委屈、伤痛中恢复,不为过去所累,不为未来而忧,活在当下,不为过多的欲望所累,能够自我悦纳、自得其乐,这怎么是一个性格了得,只是一种素质。

所以,为人父母,对孩子要慈爱有加,让孩子在情感上有足够的温暖和归属感;要求孩子时要严格却不能严厉、凶恶;当孩子受了委屈、挫折、冷落的时候,要引导孩子乐观通达,让孩子感到如果用好的心态面对现实,现实就不会那么糟糕。总之,让感到人生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学会快乐,是教育中再重要不过的事情。

2放松

人类的智慧和能量是惊人的,但是人们的自我束缚、自我困扰、自我矛盾太多了,所以大多数人不仅无为无能而且烦恼无尽。

在妨碍人类潜能发挥的诸多因素中,紧张应该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人在放松的状态中,思维是开放而且活跃的,而在紧张中是封闭而僵化的,就好比在台上演讲,放松让人侃侃而谈,而紧张让人结结巴巴。

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太容易紧张了,这是因为我们从很早就养成了紧张的习惯,每当面对挑战、危险和不确定因素的时候,面对那些在我们心中高高在上的人的时候,面对那些重大的场合的时候,我们总是紧张不已。

小时候见到老师的紧张和如今见到领导的紧张是一样的,小学时走进考场的紧张和后来面试时的紧张没有什么不同。

这些紧张妨碍了我们自我的发挥。其实有什么值得紧张的呢,只要我们能关注当前的事情而不是外界的环境和事情结果所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就不会感到紧张,我们只想着发挥自己,事情就简单了,往往我们在这个时候更出色。

所以我不希望孩子紧张。我认为暴力的强迫是导致孩子紧张的重要根源之一。粗暴的让孩子感到不可抗拒的威胁是我们应该格外注意避免的。

3专注

弥散的阳光算不了什么,而如果用凸透镜把它凝聚起来,则可以使物体燃烧。人的精力也是如此,散散慢慢,浑浑噩噩,一天天过去,什么进步和变化也没有,但是,心系一处,持之以恒,就会创造出让人惊讶的成绩,那些让我们尊崇的人必定是善于集中精力的人。据说毛泽东幼年为了锻炼专注力故意到集市上去看书。

有些人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很专注。但是这种人是少数,更多的人看似紧张兮兮,但实际上用不下心去。往往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来关注问题,却只用百分之十时间来解决问题,关注越多,压力越大,精神上已经“苦”的不行了,行动上还没有开始,到最后不做不行了,只好草草了事,好可怜。但是,有几个人敢说自己身上不存在这种现象呢?

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创造和利用各种各样的刺激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孩子一旦沉迷于某件事情(只要它不是有害的),我们就尽可能的不要去打扰他,至少不要因为吃饭去打断他,晚吃一会儿饭没什么,饭菜凉了可以再热一下,孩子专注状态十分珍贵的,我们这一点麻烦千万不能忍不得。孩子的专注状态一贯的被破坏,他的专注能力就会受到损害,这将是终生的损失。

4主动

人生中虽然也有祸从天降和好运撞头的事情,但是更多的时候,灾祸和幸福还是要靠我们主动去避免和争取。人生更多的时候像是一次自助餐,想要什么要靠我们自己去拿。

主动才有机会,以逸待劳只是特殊情况。主动才能成长,尝试越多,经验就越多,应变就越强,阅历越广,就越不容易鼠目寸光、大惊小怪。相反,被动保守则会导致成长停滞。

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什么都想试一试,什么都想尝一尝,新鲜的事物、刺激的感觉让他们乐此不疲。为什么许多孩子那么木讷和被动呢?究其原因是在很小的时候,大人禁止的东西太多,管制的太严厉,让孩子不敢去尝试。孩子个性强还好,个性要是比较弱,就会处处担心、生怕越轨,从而精神生命开始萎缩。

5自主

要孩子自主。如果让我在偏执和毫无主见选择,我宁愿孩子偏执。偏执虽然很多时候都很讨厌,而且有一意孤行的危险,但是,当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时候,就能够成功。现实中,很多时候正确的都是睿智的少数人,只有能够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坚持自己的见解,才能够不吃盲目从众的亏。英特尔总裁格鲁夫写了一本书《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许多人说这本书比英特尔集团更能提升的他的身价,这本书确实充分说出了强大的自主意志对于成功的决定性意义。

假如孩子没有主见,他就永远不能成功,只能跟着别人的想法走,只能任凭环境的摆布,无论人家的想法是对是错,无论环境是否适合他。一个人假如没有主见,那么,他自己和他的人生都不属于他,而属于外在的各种影响。这实在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但是,孩子的自主性很容易被破坏,父母都喜欢孩子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发展,都害怕“管不住”孩子。固然,所有的父母都是出于对孩子的一片好心,而且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是必要的,但是,除了这些必要的东西之外,有没有多余的东西呢?当自己因为孩子忤逆而发火的时候,是否有一点“控制欲”在内心做崇呢?当孩子的做法我们十分看不惯但并不无大碍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允许孩子去做而不干涉何评论呢?我的观点是,身为父母不应该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暴跳如雷,相反要为孩子毫无想法、只会听从而忧心忡忡。

6公正

大凡成功者,必然公正。当他在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时,能够比较公允的对待,既不会过分顾及自己,也不会过分顾及他人。过分估计自己,他人不会接受,过分顾及他人,自己丧失方向。我不想在这方面进行道德讨论,公正并非直接对应正义。我想强调的是,公正是一种能力,善于理解他人,通俗的讲就是“讲道理”、凡事“拎的清”。面对上司能够“拎的清”,会做到不卑不亢,面对朋友和家人能够“拎的清”,会做到和谐双赢;面对下属或者比自己的晚辈等能够“拎的清”,会备受尊敬。公正是一种原则感和分寸感,知道什么时候说不,知道自己应该持什么态度,坚持什么立场,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含义和界限,才能做到言行有致。

要孩子具备公正的能力,父母必须能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公正的相处状态,既不强迫孩子,也不迁就孩子。

做父母要懂得的9个道理


前言:怎么教育孩子一直是家长探究的问题。近日,英国心理学家杰瑞米·迪安在著名学术网站“心理博客”刊文,总结了2013年的9项心理学研究,可以为家长们提供育儿思路。

1.有孩子的夫妻更快乐。不少初为人父母者,面对宝宝的哭闹、顽皮、挑食等往往手足无措,甚至称孩子为“小恶魔”。然而,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尼尔森教授研究发现,孩子给父母带来的快乐远多于痛苦。特别是父亲会从孩子那里获得相当多的正能量和幸福感。因此,建议爸妈们多从照顾孩子的经历中体会快乐,而不是一味抱怨。把育儿当作成就,心态也更容易摆正。

2.把孩子放第一位更幸福。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阿什顿·詹姆斯教授发现,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父母更幸福,并能感悟更多的生活真谛。但需要提醒的是,这不代表可以溺爱孩子。孩子犯错误,可以适当惩罚;孩子想要的东西,不该买的坚决不要妥协。

3.不要整天围着孩子转。有些父母认为,爱就是成天围着孩子转,像“直升飞机”一样,有点事马上“飞”去“救火”。美国玛丽华盛顿大学的西弗林教授认为,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孩子更易抑郁,自理能力差。家长应学会适度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尤其当孩子觉得被管得太多时,家长要接受而不是抱怨“不被理解”。

4.避免严厉的批评。调查显示,约90%的美国家长承认曾对孩子有过至少一次的严厉批评。这种情况在我国也不少见。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王明特(音)研究发现,严厉指责13岁左右的青少年,可能使他们的行为更放肆。建议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以教育为主,可选择适当的时机讲道理。若忍不住冲孩子发脾气了,要在事后向孩子道歉,以身作则。

5.规律作息有助孩子大脑发育。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凯利教授在调查了1.1万名儿童后发现,3岁时就作息不规律,会导致阅读、计算能力低下,空间意识薄弱。研究还发现,规律作息对男孩女孩同等重要,越早养成习惯,越有利于孩子认知能力的提高。

6.一起做家务,孩子更快乐。很多夫妻会为谁做家务闹矛盾。美国密苏里大学的戈尔文研究指出,父母与孩子一起做家务,孩子更容易变得快乐。比如,饭后让孩子扫地,爸爸拖地,妈妈洗碗,大家一起共享做家务的快乐,就是个不错的办法。

7.少让孩子看电视。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琳达·帕加尼跟踪调查了2000名儿童后发现,孩子在两岁半左右时,每天多看一小时电视,他们在上幼儿园时表现就更糟糕,尤其在词汇、计算和运动方面能力很差。对此,美国儿科学会最新建议,儿童在两岁前不要看电视,两岁后每天最多看两个小时。

8.锻炼让孩子表现更好。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的布斯教授针对11岁青少年研究发现,适当运动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计算等能力,对男孩与女孩同样有效。建议家长别总把孩子圈在家里,多与孩子一起跑跑步、打打球。

9.不要完全牺牲自我。不少家长把孩子看成唯一希望,甚至放弃自己的爱好、事业。然而,美国玛丽华盛顿大学里佐教授发现,这些牺牲自我的家长对生活的满意度更低,尤其是女性。这样的牺牲还可能导致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孩子稍有过错,家长就易产生挫败感,并迁怒于孩子。要知道,孩子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健康的心理要靠诸多因素共同支撑。

本网站小编总结:教育孩子时,父母也要摆正好心态,用积极健康的心态教育孩子,才会给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父母用积极的心态引导孩子,呈现的效果必然也是好的。

聪明父母只教孩子哪8个道理?


大道理1:公平——游戏时遵守规则

棘手的难题:

你和5岁的儿子正在玩那种撒色子看谁最先到达终点的游戏,可是他却不按点数走,为了自己能赢,他把自己的小人一下子就放在了终点。虽然你的初衷也是让他赢,但是你并不想对他的作弊行为加以肯定。

简单的教导:

不要用“作弊”、“耍赖”这些词指责孩子,而是要告诉孩子玩游戏时应该公平、公正,并且给他指出他应该到达的位置。道理可以这样来讲:

“这样走不合理,对其他人不公平。和我玩的时候我可以让你这么走,但是当你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你这样走他们会很生气,因为你没有遵守游戏规则。”

或者对他说:“你想想,如果没有人按规则来玩游戏,那结果会是什么样呢?”家长如何面对孩子教育的问题>>

大道理2:感激——谢谢别人的好意

棘手的难题:

你邀请朋友到家里来做客,朋友给你4岁的儿子带来了一件礼物。他打开看了一眼,然后就把礼物扔在了一边,也没说“谢谢”转身就去玩了。

简单的教导:

期望四五岁的孩子懂得感激还为时过早,你的朋友很可能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不必小题大做,简单讲明道理就可以了。告诉他:

“你先到这儿来,我有话和你说。阿姨送给你一件礼物,你却忘记对她说声‘谢谢’了。”

如果你愿意先让他去玩,过后再讲道理也行。可以在睡觉前再提起这个话题:“在我们家里,无论谁收到了礼物都应该说声‘谢谢’。”如果你的儿子告诉你他不喜欢这件礼物,那么你就应该告诉他:“阿姨原以为你会喜欢的,所以才送给你这件礼物。而且,即便我们不喜欢别人送的礼物,也该说声‘谢谢’,因为我们要谢谢别人心里还惦记着我们。”

大道理3:助人——在需要时帮助别人

棘手的难题:

晚饭过后,你让6岁的儿子帮你收碗筷。他说累了,拒绝帮你做家务。

简单的教导:

首先,要求你的孩子先坐在椅子上别动,然后告诉他:

“家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在为这个家出一份力,使家里更干净、更整洁。你现在已经长大了,也能够为这个家做点什么了。如果你不想收拾桌子,那么我就列出一个清单,写下你能做的那些家务活,然后由你自己来选择你愿意做哪个。”

或者对他说:“帮助别人能够使别人生活得更轻松。你还记得我帮你收拾好玩具的时候你的感受吗?肯定和你自己收玩具的感受不一样。现在,你能帮帮我吗?”

大道理4:谅解——原谅他人的过失

棘手的难题:

你5岁的女儿辛辛苦苦地搭好了一座大房子,没想到被她2岁的表弟一不小心碰倒了。面对小表弟双眼含泪的道歉,你的女儿坚决不原谅他,还大声抱怨道:“太晚了!”

简单的教导:

允许你的女儿在原谅别人之前,先发泄一下心中的怨气,然后再开始给她讲明道理。

“你很伤心和气愤,我不会为这而责备你。我知道你搭好这个房子很辛苦,很不容易,但这是一个意外。你表弟还小,他还不能像你一样那么小心翼翼做事情。”如果你的女儿仍然认为表弟是故意把她的杰作碰倒的,那么你就让她回忆一下自己是不是有时候也会无意之中把事情弄糟了,比如把牛奶倒在了桌子上。

但是,如果她的表弟确实是故意碰倒她搭的房子的,那该怎么办呢?最好用自己的经历来向孩子说明谅解他人的好处:“我记得,当我接受别人道歉的时候,我的感觉也很不错。你愿意尝试一下吗?你可以说服自己原谅你的表弟,看看你的感觉会是什么样的?”

大道理5:诚实——把真话告诉大家

棘手的难题:

你在孩子的裤兜里发现了一个新玩具,但你知道这不是他的。

你6岁的儿子辩解说这是他自己找到的。你很怀疑,但没有深究。然后你就接到了儿子朋友妈妈的电话,她委婉地询问你的孩子昨天在他家玩的时候是不是误拿了一个玩具回家。

简单的教导:

在这个年龄段,孩子清楚地知道拿别人的玩具是不对的。所以,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

“我刚接到某某妈妈的电话。她说她家有一个玩具不见了,听起来好像是你没有说一声就拿走了这个玩具。你是怎么想的?现在是你和我说实话的时候了。”

如果你的孩子仍然一口否定,那么你就该严厉一些了:“偷东西是会伤害别人的。小朋友一定不高兴。你可能感觉也不好,因为你知道这个玩具不属于你自己。而且,对自己做的事情还说谎隐瞒,这就更糟糕了。”最后,坚持让孩子把玩具尽快还回去。

大道理6:尊重——对别人心存敬意

棘手的难题:

周末你送5岁的女儿去上语言课。偶然间看到上课的时候,女儿手里拿着溜溜球在不停地玩,全然不理会老师的存在。

明智的教导:

下课后,你应该把她带到一边,告诉她你的决定:以后不允许周末上课再带玩具。然后想办法使孩子对“尊重”这一概念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可以这样对她说:

“关注别人是表明你尊重他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你能用其他方法让你的老师知道你是尊重他的吗?”

如果你的女儿很快就明白她的错误了,那么,为了加深她的理解你可以对她说:“我很高兴你明白了这样做是不对的,现在你也知道了怎样做才是尊重他人,这太好了。”

大道理7:友善——友好对待周围的人

明智的教导:

这种行为常常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所以你必须直接介入,但不要使自己的孩子陷入尴尬的境地。你可以走近这些孩子,告诉她们你无意中听到了她们的谈话,然后向她们提出一个启发式的问题:

“告诉你们一个不变的真理:就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你们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

或者直接问她们:“如果你们班里有人在背后谈论你的时候说的都是坏话,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大道理8:慷慨——乐于同他人分享

明智的教导:

3岁的孩子还不善于与他人分享呢,尤其是糖果,就更不愿意给别人了。

所以,你需要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说明慷慨的好处:“你知道吗?当我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的时候,到最后我的感觉其实不好。但是,在我和别人分享了以后,我的感觉就很好,因为我知道是我使别人变得很高兴了。

或者直接降低标准索要糖果:“为什么不把你的糖果分给我们一起吃呢?如果你不愿意把那块巧克力糖给我,那就给我一块其他的,怎么样?”

以上8个大道理基本上涵盖了所有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学会这些道理的孩子才会是受人欢迎的孩子。

家庭教育中父母告诉孩子的道理


家庭教育中父母告诉孩子的道理

家庭教育很重要,尤其是孩子的心智没有发展成熟的时候,父母是认识导师,为了培养孩子的情商和意志,要告诉孩子以下几个道理。

1.告诉孩子你自己才是一支箭

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的都只能是自己。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是多么危险!比如把希望寄托在父母身上,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试着自己独立做些事情吧,不要父母的帮助,虽然会有汗水和泪水,但是我们会从中学到很多,会使自己终生受益。

自己的道路,再亲密的人也不能替你走;父母怕你被雨淋,但真实人生的风风雨雨只有自己能感受。勇敢的迈出独立的一步掌握主动权,当自己命运的主人,这才是真正地长大。

2.告诉孩子不要轻易放弃

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够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人。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其实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仍然坚持下去,有了一千多项发明;居里夫人的坚持使她最早发现了镭……而放弃是件最容易做到的事。

有人说,能登上金字塔顶峰的两种动物,一种是雄鹰,另一种是蜗牛。雄鹰的力量人们不会惊奇什么,但蜗牛的成功却让人有些始料不及的意味。蜗牛凭着自己坚持下去的决心,朝着一个不变的方向,用微乎其微的脚步丈量着生命的长度。

3.“甜”来之于“苦”

要想有鱼有肉吃,就得先吃苦。“甜”来之不易,“甜“来之于“苦”,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吃到“甜”。要想吃到“甜”,只有脚踏实地,靠自己辛苦劳动。

每个人都想获得成功,取得让人羡慕的成绩,但成功只垂青于那些付出实际行动和艰辛努力的人,有付出才有收获。日本有这样一句俗语: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其他的都需要我们劳动所得。

4.你是自己唯一的拯救者

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让我们自己去亲身感受那种真切的伤痛和无望,正如病痛一样,外人给予我们的只能是几句泛泛的安慰和祝福,而身体的那种无以言喻的疼痛,别人无法感知,更无力帮你,你唯有自己去品尝,去慢慢地将之化解、消融,你是自己唯一的拯救者。

千万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你的父母有一天会老去,你的朋友有一天会离开你……所以要学会依靠自己,只有自己才能改变自己

父母必须告诉孩子的3件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很重要。作为父母,不仅要孩子身体健康,健康的心态同样尤为重要。那么,作为父母不得不告诉孩子以下三件事情。

1.被别人承认需要一个过程

被别人承认需要一个过程,笑到最后的人笑得最甜。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果你真的足够优秀,就要相信自己,要知道被人认同是需要时间的。有一位年轻人去一家大公司面试,最初只得到了一个清洁工的岗位.可是他相信自己是块“金子”,最终在一次机会中,他做出的成绩令大家刮目相看,获得了大家的肯定。他在推销自己的过程中能够不争一时的先后,才华不外露.锋芒内敛;他目光远大,为自己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因此最终获得了成功。

所以暂时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并非是自己不优秀,也许是“庙小请不起大菩萨”,不要怕那些“小庙”拒绝你,不要因一时的失意而看不起自己.只要你把自己修炼成了“大菩萨”。就一定会有“大庙”来请你。

2.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不要为过去的事情而烦恼。

是的,为什么要浪费眼泪呢?当然,犯了过错和疏忽都是我们的不对,可是又怎么样呢?谁没有犯过错?就连拿破仑在他所有重要的战役中也输过三分之一。也许我们的平均记录并不会坏过拿破仑,谁知道呢?何况,即使动用所有的人马,也不能再把过去的失败挽回。所以让我们记住这个简单道理:不要为打翻了的牛奶而哭泣。

人之不如意,十之八九。无法改变的事,惠掸它;有机会去补救的,抓住最后的机会,后悔、埋怨、消沉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阻碍新的前进步伐。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为过去的事情而烦恼不已了,注意下一件事情吧。做事之前我们慎重考虑,不比事后才后悔更好吗就像打翻的牛奶一样,无论怎么抱怨,都无法挽回一滴。只有提前加以预防,牛奶才能保住。

3.当灾难降临时,不要自己先乱了方寸

遇到危机时,很多人都会极不冷静,奥比尔的方法或许能让我们学到些什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遇到危机时,要像奥比尔一样,先冷静下来,运用自己的智慧摆脱困境,

不要让突如其来的灾难吓呆了,弄得不知所措。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人战胜不了的困难。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所学生宿舍突然着火了,大部分学生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吓呆了,哭着跑着逃命,结果火越来越大,并且造成了踩踏事故,伤亡更多。只有两个男同学冷静的用毛巾捂住自己的嘴,跑到楼上去等待救援,最后这两个男生安然无恙的被救了下来。

当灾难降临的时候,当挫折出现的时候,当希望渺茫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沉着、冷静,仔细分析并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充满信心的去积极争取主动恢复,千万不可以自己先乱了方寸,把原本有希望的事,搞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

让孩子终生受益的“10个字”,一定要教给孩子


现在许多父母都把教育孩子的重心放在培养孩子的技能方面,其实这样是不对的,首先应该培养的是孩子的品格。教会孩子这10个字的好品格,将会让他终生受益。

快乐

现代孩子学习压力大,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很难调整情绪。这个时候,父母就需要帮助孩子迅速地从委屈中自我恢复,往积极的方面想。“快乐”包括的内涵太多,比如:懂得体谅他人才会快乐、懂得接受失败才会快乐、懂得付出不求回报才会快乐等等。

心理承受能力很重要,“弱不禁风”怎么面对漫漫人生的挫折和坎坷?受点打击就跳楼跳河?坚强的人,摔的头破血流依然勇敢地微笑,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这样才能接受人生的各种挑战,把握人生的各种机遇。

独立

独立首先要生活自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包办式生活,会使孩子产生依赖的性格。退学“神童”魏某,他的衣服袜子都是妈妈帮忙洗。以前曾经在网上看到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参加夏令营的表现,中国孩子居然连找水喝、添减衣服这样简单的生活常识都没有,参加夏令营最大的感慨居然是“妈妈太重要了”!

一个人如果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不具备,他怎么可能去服务他人和社会?独立还意味着孩子应该具有判断能力,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知道应该做什么事情,知道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将来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一旦做了决定,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看到很多孩子,总是责怪家长没有做这没有做那,而家长也愧疚地道歉。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己负责的习惯,不要总是怨天尤人。实际上,当你发现很多事情之所以糟糕,都是自己造成的,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不满。

专注

生活是很复杂的,又是很简单的。复杂的是,你总感觉一天到晚有那么多忙不完的事情;简单的是,你可以在某一时刻只专注于某一件事。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这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表达

许多人肚子里很有墨水,但是就是吐不出来。学会表达,无论语言还是文字,就能够让别人理解你的思想。同时,还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思想,并且进行沟通。孩子如果觉得交流是一种享受,无论跟谁交流都能轻松自如,那么他的交际圈就会越来越大,他的未来与社会的相融性就会越来越强。

合作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会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但是人在社会中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必然要和别人相处。所以,要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鼓励孩子帮助别人,学会热情友好地交朋友,愿意与他人分享。当代社会既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又是一个必须要合作才能共同发展的社会。所以,要通过游戏和生活实践让孩子建立团结合作的意识。

好的品格能伴随孩子一生,是孩子成功路上的阶梯!

孩子最反感的6种父母行为


每一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每一个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由于一些家长在教育方法上的欠缺或不当,使得自己的教育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产生了负面效应,引起了孩子的反感,这样的事情是可悲的。

为了让我们的家长不再“好心没有好结果”,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孩子们最反感父母的哪些做法吧。

1.孩子们普遍反感的做法——唠叨

说到对父母的反感和不满,几乎所有孩子都选择了唠叨。他们说:“很多话讲一遍就够了,但他们总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虽然我们也知道他们唠叨是为了督促自己,但说的次数多了,心里就觉得烦。”

我的一个学生说:“我妈简直就是一怨妇,整天埋怨、指责、唠叨,好像就没有一件让她顺心的事情,本来好好的心情,每天都被她的唠叨破坏了,现在我一听到她唠叨就有发疯的感觉,我真的受不了,我快要崩溃了。”这个学生刚刚说完,另一个学生接过话茬说:“父母说多了,自己会产生逆反情绪。每次只要一听到妈妈的唠叨,我就把自己的门锁住,再在耳朵里塞上小纸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数落自己的家长,就好像在开控诉大会一样。由此可见,唠叨是家庭教育的一大杀手。

孩子们是如此反感唠叨,而父母却喜往往欢唠叨,可以说矛盾突出。那么,为什么大多数父母都爱唠叨,而孩子又这么反感唠叨呢?

父母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总希望孩子事事顺自己的心愿,若有不顺心就不停地说教,翻来覆去,便成了唠叨。父母唠叨一般总是指责的多,批评的多,报怨的多,有时甚至讽刺挖苦,孩子当然不爱听,甚至会感到厌烦。

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后,我们做家长的就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把握孩子的心理状态,学会尊重孩子,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提醒,不要大事小事都喋喋不休唠叨个不停,不要引起孩子的反感,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谈话指导孩子,这样的教育才易于被孩子接受,才是有效果的教育。

2.脾气暴躁,不问是非,逮住就骂——排位第二的反感

这种情况虽不是普遍现象,却排在了第二位,足见孩子们对父母粗暴态度的反感。

我的一个学生说:“真不知道我爸爸的脾气为什么那么差,稍不顺心就会发作。我在家里,只要他看不顺眼,不问青红皂白逮住就大吵大骂,根本就不许我解释、申辩。我实在反感爸爸的做法。”另一个学生说:“我父母的脾气都不好,他们自己经常吵架。对我也一样,经常为一些小事骂我,让我很伤自尊。”还有一个学生说:“我邻居某某的父母,经常为小事情对孩子大喊大叫,还体罚孩子,我觉得这个家长修养太差,不配做家长。”

看,孩子是如此不喜欢脾气暴躁、方法简单的家长。所以,为了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也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家长应当加强自我修养,尽量克制自己、提醒自己,不要为一丁点小事大动肝火,更不要拿孩子作为发火的对象。当孩子需要提醒、需要教育的时候,家长也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千万不要简单粗暴,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

3.动不动就埋怨、指责,爱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排位第三的反感

这似乎是大部分家长所共有的毛病。

由于他们对孩子期望值太高,因而对孩子过于苛刻。当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有差距时,就埋怨、指责孩子。

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全班或者全年级甚至全校、全世界最优秀的。他们对于孩子的表现,这也不合心,那也不满意;而且老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做比较,其目的当然是为了激励孩子,但是他们恰恰忘了这样做不仅引起孩子的反感,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而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给孩子成长带来严重的心理阴影。因为你老是说他这也不如人,那也比人差,孩子听惯了负面的评价,他哪里还有自信心,哪里还有成功的欲望?

有一位学生对我讲:“我妈老说我不好,动不动就拿我跟其他同学比,人家某某考90多分,你怎么就考80分?人家某某每个学期都是前3名,你连第5名也没得。她总是这样说,好像我一个优点都没有。后来我对她说,我这不好那不好,你给某某当妈去吧!”

所以,要给孩子自信、给孩子追求成功的欲望,家长就必须克服埋怨、指责和拿其他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缺点比较的坏习惯,对孩子多一些正面的指导和评价。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4.采取命令式,不通情达理,过分限制自由——排位第四的反感

这样的家长虽然也不是多数,但还排在了第四位,由此可见孩子渴望理解、追求平等、追求个性的愿望之强烈。

听我的一个学生讲,她的父母对她的管理特别严格、特别细,而且多数是不合理的、限制性的,如不许出去玩、不许看电视、不许玩电脑、不让买自己喜欢的衣服、不让剪自己喜欢的发型、不让和男同学交往……这也不让、那也不让,让她感到很反感、很压抑。

还有一个学生讲:自己的妈妈每天早晨都要逼自己喝牛奶,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过了头,他们简直把自己当3岁的孩子对待,这让自己很不开心。一次他和几个同学约好了要去社区做义工,但妈妈就是不让,说那样会影响学习,还说家里也有许多事情,他要是想当义工就在家里干活,这让他非常生气,就和妈妈大吵了一顿。

所以,对待孩子不要太严厉、太细、管理太多,也不要简单粗暴,要充分尊重孩子,少采取命令式,多一些协商,让孩子在平等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建立。

5.除了学习别的都不关心,滥报各种辅导班——排位第五的反感

这似乎是所有家长的共性。

他们只盯着孩子的作业本和成绩单,他们只要求孩子成绩好,除此之外一切的事情都可以忽略,都可以不要。而且为了孩子能够出众、拔尖、多才多艺,他们还给孩子报了许多的辅导班、兴趣班、特长班,也不管孩子到底喜不喜欢、有没有特长、有没有兴趣。

我的一个学生说:“我父母好像只喜欢和我聊有关学习的话题,对于学校生活、我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都不感兴趣。”另一个学生也有同感,他说:“有一次我和爸爸聊足球,可是没说几句,爸爸话锋一转就开始教育我,说什么‘你要是不努力学习,将来找不到工作,可能连一张足球比赛的门票也买不起’!搞得我特不舒服,像这样怎么和他交流呀!”还有一个学生则说:“在我小的时候,父母就给我报了许多的兴趣班,什么音乐、美术、英语等,结果一个都没有坚持下来。现在每到假期,他们又会给我请家教,让我补习,我觉得自己成绩虽然不算拔尖但也还可以,可是父母就是不满意。有时候我都不明白,到底是谁在学习……”

看,这就是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在此,我要提醒家长注意,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会让孩子产生反感,这样的教育方法是注定要失败的。

6.脏话连篇、爱瞎吹,穿着不得体——排位第六的反感

这种类型的家长虽然只是少数,但也是孩子所反感的。

记得一次开家长会,一个女学生的妈妈邋里邋遢就来了。和其他打扮得体的父母相比,他的孩子觉得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回家后就和妈妈大发脾气,并且要求妈妈以后再也不要到学校去找自己。还有一次我到一个学生家里进行家访,当着孩子的面,他的爸爸口若悬河,云山雾海地说了许多,而且时不时带着脏字,搞得孩子很尴尬。第二天,这个学生来找我,为他爸爸的瞎吹和不文明表示道歉。

我从教20多年,期间接触了许许多多的家长,大多数家长都比较文雅、谦虚、得体,但也有少数家长,真的有失体统。有的大大咧咧不说,一开口就带脏字,而且脏话连篇,他自己倒不觉得,但是听他说话的人却觉得别扭。也有一部分家长,特别爱瞎吹,和谁说话都云里雾里的,根本让人摸不着头脑。还有少数家长,不注意自己的仪表,穿着打扮太不讲究、太过随便、邋里邋遢。孩子摊上这样的家长,自然会觉得丢脸。因此这就值得我们所有的家长注意。

以上种种是孩子们最反感家长的几种做法。除此之外,当然还有许多,比如不相信孩子、不能正确评价孩子、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或者放任自流等。我们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效果更加显著,就得改进我们的教育方法,以孩子们乐意接受的方式去进行家庭教育。千万不要用孩子们反感的方法去对待他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