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成了许多人教育孩子失败的借口,也成了对问题少年诟病的理由。

隔代教育的现实处境

赵增青是北京汾水文化传播公司的职员,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他每天东奔西跑,爱人在一家网站工作,也没日没夜。他们的忙碌并没有因孩子的诞生而稍减。刚开始,孩子由保姆带,被摔了一跤后,他的母亲就心疼地非要自己带。这样,从2岁起,孩子跟奶奶一块过,夫妻俩通常只在周末接孩子回家小住。

渐渐的,他们发现,孩子变了。对他们越来越生分,而在奶奶面前却活蹦乱跳。夫妻俩总结的教训是,对孩子管得太严了。相反,做奶奶的无比宽容,一切顺着孩子。

等到孩子上小学4年级时,与赵增青两口子的隔膜越来越深。有事没事总想往奶奶家跑。孩子身上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撒谎成性,花钱大手大脚等等。夫妻俩调教再三都无济于事。最后,妻子忍无可忍,开始限制孩子去见奶奶,理由是,孩子都让奶奶惯坏了。

于是,这个家庭保持了很多年良好的婆媳关系出现了故障。

当赵增青羞于和别人探讨这些家庭琐事的时候,他身边的很多人正在经受着同样的煎熬。由隔代教育所产生的家庭争议,成为当下中国城市家庭中最主要的矛盾之一。

不久前的“六一”期间,一项关于“隔代教育”的全国范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

在上海,目前0~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70%。调查说,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这项调查再次提醒人们,隔代教育在中国是普遍现象。这种教育模式的成败某种程度上关系着未来中国的人口质量。

另一项资料显示,中国60%以上的失足少年与隔代老人育孙不当有关。有些犯罪少年就是在隔代老人“护”着的情况下,一步步走向深渊的。近几年来媒体不断将问题少年的出事原因和隔代教育联系起来,提到这种孩子,有意无意间都要问一句:他是不是老人带大的?

不久前,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时,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刘东刚副教授更指出,这种网络成瘾症在隔代教育或有家庭暴力的家庭中呈高发状态。当隔代教育和家庭暴力相提并论时,这个问题就相当严重了。

隔代教育的四种类型

眼下所批判的隔代教育,出现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一是大批老年人退休回家,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另一方面,计划生育使得城市家庭普遍进入独生子女时代。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根本上说,对隔代教育出现批判的声音,是由于当下人们对子女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高很多。

以前,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多数父母觉得孩子小学毕业就可以了。现在,家家户户都嚷着让孩子上大学,而且上大学还不够,还得考研。

王极盛认为,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在独生子女时代,人们对子女要求高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同时认为,做家长的,特别是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

王极盛在数万人中间做的一项调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

“中国的家长们从来没有将教育子女当作一门科学,认为是无师自通的。一切全凭直觉和经验。”王极盛说。爷爷奶奶辈的人经常称,自己年轻时养活了五六个孩子,而且都健康成-年-人,现在,你们连一个也养活不了,还要我们帮忙。我们帮忙也就罢了,还嫌我们带得不好。一方面,在观念上,隔代家长认为带孩子自己很有经验。另一方面的问题则是,他们的教育方法多半有问题。

精选阅读

教育孩子的四种暗示法


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暗示就是体态手势、表情。如果孩子爱说话,大人噘噘嘴;孩子做小动作,家长招招手;孩子打瞌睡,老师敲敲桌子等,都能帮助孩子克服缺点。暗示,是无声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下面4种情景暗示能在你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所帮助。

1、眼神暗示

吃过晚饭,爸爸给东东讲故事。讲着讲着,东东的双手搞起了小动作。爸爸没有停下来,不过他用眼睛紧盯着儿子的小手。不一会儿,东东“醒”了过来,双手安静了。

解析: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比语言能更细腻更清晰地表达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说的话,所要表示的态度暗示出来。

2、表情暗示

家里来了客人,瓜瓜有了小伙伴高兴得忘乎所以,发起了“人来疯”。他一会狂笑,一会尖叫,连爸爸的眼神也视而不见。于是爸爸猛地皱起了眉头。这下,瓜瓜总算看到了,声音也降低了不少。

解析:表情比眼神表现得更明确,人的表情能传达多种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该等等,形成刺激,使暗示对象作出反应。孩子做了好事,你对他赞许地点一点头。孩子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题,你对他会心地笑笑,都是一种最好的激励。

3、言语暗示

浩浩早上起床后从不叠被,妈妈提醒过几次,但效果不理想。一次,妈妈告诉浩浩,今天遇到楼下亮亮的妈妈说亮亮真乖,每天总是自己把床被打理得整整齐齐。浩浩听后表面上不以为然,但渐渐地自己动手学会了叠被。

解析:既然是“暗示”,就是不用言语直接表态。当要表扬或批评时,而采取一种迂回的方法,用讲故事、打比喻、做比较等把自己的观点巧妙地“点”出来,让孩子心领神会,在一种柔和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4、动作暗示

周末,晚上9点多了,小飞还坐在电视机前。妈妈一言不发,却站起来把孩子床上的被子铺开,自己也停下手中的工作,上床休息。无声的语言提醒了孩子,小飞马上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解析:动作暗示就是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从而教育孩子。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发现孩子坐姿不正,可以面对孩子做几个挺胸的动作,并书写一两个字,让孩子接受这些暗号,他就会学着做出反应。小孩子需要大人的爱和注意,特别是父母常常口头上赞许他的好行为,或亲亲他、拍拍他、搂搂他,这些点点滴滴表达了对他的感情和鼓励,从而建立他的自信。

爸妈常有的四种教育矛盾


教孩子真的不容易啊,虽然有这么多的书,这么多网络经验可以借鉴,可我们还是非常茫然。家长们既不想成为教条主义者,有没有独特的方法,教育孩子,左右摇摆,不但自己,连孩子也不知所从……

1、既想教育孩子谦和礼让,又担心孩子吃亏。

不少家长注意到了要培养孩子谦和礼让的品质,看到孩子吃独食,或者不让小朋友玩他的玩具,就教育孩子要谦和,讲孔融让梨等故事。可是当孩子从幼儿回来高高兴兴地告诉父母,幼儿园发水果,他挑最小的,父母又觉得孩子吃亏了。孩子满心以为能得到父母的赞扬,结果却挨了一顿骂,孩子犹如吃了一闷棍,糊涂了。

有些家庭则仅仅在理论上要求孩子礼让、尊重他人,而在实践上去是大力培养孩子的自私心理。当孩子想和父母一起分享好吃的食品时,做父母的往往会忘记平时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反而会说,这是妈妈为你买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形成“最大、最好的东西就该归我”的意念。父母说的是这样,做的又是那样,孩子困惑,简直无所适从,不知怎样才能符合父母的要求,很快孩子学会了说一套做一套的坏毛病。

2、既想扩大孩子的活动范围,又怕孩子惹祸。

有的家长鼓励孩子找小朋友玩,鼓励孩子使用剪刀,鼓励孩子参加多种活动,可是一旦孩子跟小朋友打架,学会了骂人,或者剪破了手指,他们马上会收起剪刀,关上门,认为还是关在家里让孩子一个人乖乖地安心,于是他们就企图用说教来培养孩子尊重别人和相互协作的好品行,这其实是不能奏效的。因为孩子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从自我中心的“硬壳”中解脱出来,才能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了解集体中每个成员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培养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理解行为规范,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3、既想鼓励孩子独立自主,又怕累着孩子。

父母都盼望着孩子快快长大,早早独立,哺乳期盼着断奶,会爬了盼着会走,会跑了盼着孩子能独立自主,早日脱离父母的“脐带”,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可是当孩子真的逐渐独立,进入反抗期,开始相摆脱父母的控制,背着成人做事,甚至愿意独处,不愿父母干扰时,父母却又茫然若失,这种失落感和担忧感使父母产生一种冲动,想把孩子紧紧抓在手中,于是他们干脆包办一切,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自己动手,给孩子穿衣、喂饭、系鞋带、收拾玩具,照顾得无微不至,这种不放手的管理方法,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其实,要让孩子独立,就必须放手让孩子去闯。

4、既想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又时常半途而废。

许多家长一种误解,认为孩子早期教育就是对孩子进行知识传授,以能背多少诗、算多少题、识多少字来判断一个孩子的聪明程度,结果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忽而要求孩子死背知识,以孩子能背诵古诗而在别人面前炫耀,忽而又担心这种强迫性的训练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于是又不要孩子死记硬背了,弄得孩子稀里糊涂摸不着头脑。

有些家长不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追求发展孩子的多种“潜能”,为孩子创造“学习环境”,给孩子安排多种学习活动,从学英语到绘画、学弹琴,赶得孩子团团转,可事实上家长提出的这些要求超过了孩子的接受能力,造成孩子接受上的消化不良,结果事与愿违,弄得孩子惶恐不安,甚至呆头呆脑。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家长的情绪一落千丈,以为自己的孩子不堪造就,埋怨责怪孩子,使孩子形成既自豪又自卑的畸形心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应适时适度,要符合孩子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还要注意启发孩子的兴趣并进行持久的一贯的引导。

由于家长的教育心理处于矛盾之中,对孩子的教育容易发生朝令夕改的现象,这就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他觉得世界变幻莫测,不可捉摸,从而挫伤他理解事物的积极性和判断事物的自信心。因此,家长必须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增强教育意识,时刻以理性的言行来克服这种矛盾心理,积极地教育、引导孩子更好地发展。

3种类型父亲影响孩子未来前程


“计时炸弹”型父亲

如果你是“计时炸弹”型父亲的儿子,你可能会拥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取悦他人的能力。乍一看来这种能力对你的工作会有帮助,但是事实上在工作中你可能过分专注于取悦他人,而不敢与他人有直接的冲突或者提出异议。

被动型父亲

如果你是被动型父亲的儿子,你可能在情感表达上会有障碍。在一个工作和生活并不太分明的工作环境中,能否与同事有足够的情感交流十分关键。

缺席型父亲

如果你是缺席型父亲的儿子,你在与男上司合作以及和其他公司高层人物互动方面可能会出现障碍,你很容易对上司产生敌意和愤怒。而且,你可能会有打击同事的倾向,并且常常会有愤怒情绪。

如何做一个好的父亲?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许多父亲拘泥于所谓教育的内容和原则,而忽视了教育的时机和方式,把与子女的关系搞得很僵。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家长向子女传递情感的过程。有位父亲曾对我说:“养不教,父之过。随时随地纠正和教育孩子是我做父亲的职责。”他15岁的儿子却说:“我觉得父亲从来就没有喜欢过我,在他眼里,我浑身都是毛病,我的存在使他没有了快乐。”当一个父亲把管教孩子只看成是一种责任、怕别人说自己不尽责时,就会失去对孩子的爱和沟通能力。这样的教育缺乏良好关系的认可。越是这样,越能把孩子“逼上梁山”,产生逆反心理。

在多数家庭里,父亲热衷于扮演权威的角色,使教育成为一厢情愿的事,随着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权威会受到挑战。心理学家认为,父亲首先要与孩子分享情感,不能总是充当指导者。此外,教育孩子必须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作基础,关系的影响力大于教育的内容。

父亲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最好时机是孩子两岁以后。这时,父亲可以像一个“讨厌”的第三者,进入母子关系圈中。在西方,让两岁的孩子拥有单独睡房已是一种促进儿童心理成长的共识。中国的孩子跟母亲可以睡到很大。不夸大地说,许多儿童的心理问题都是因此而产生的。

第二个关键时期是孩子6岁时。这时,父亲要积极参与家庭的互动和规则的建立。独生子女给家庭关系带来许多挑战,父母与孩子需要相互形成一种情感三角,才能使家庭关系得到平衡。父亲要对孩子好,必须先和太太感情深厚。

第三个关键期是孩子的青春期。比起母亲来,在外惯了的父亲更易于接纳和认同孩子的独立。在传统文化中,父亲常常是家庭的边缘人,他们乐于闯天下,把孩子留给母亲。这样的父亲喜欢回来诱导成年的男孩离家,和他一同涉难犯险,体味人生。由于独生子女的关系,现代父亲更多地扮演了非传统的角色,使孩子失去了自然的同盟者和很好的领路人。现代父亲的潜意识中怕失去唯一的孩子,他们怕孩子长大后与他们分离,因而甘愿听凭孩子在一片黑夜迷茫般的内心困惑中摸索着成长。

5种类型父母不利于孩子成长


溺爱型

任性自私不礼貌

阳阳是家里的“小皇帝”,从生下来起一家人都围着他转。家里人想尽办法让他高兴,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归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买什么。有一次,阳阳看上的电动玩具当时没有买,他便坐在地上又哭又闹,委屈得不得了!

像阳阳这样的孩子在中国并不少见,根据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的统计,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家庭中,溺爱型家庭占到70%—80%。溺爱型家庭里,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接受,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为其争辩。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共爱一个孩子,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形象的称为“四二一”综合征。

但是,这样的孩子习惯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逐渐孤僻离群,遇到不满容易导致攻击报复等反社会行为。

针对溺爱的孩子,家长首先立即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则;其次,家庭里是非对错要分清,不能盲从孩子的行为;再次,教导和鼓励孩子用平等的心态和他人交往。

干涉型

缺乏主见难独立

贝贝从小到大,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用管。吃什么穿什么,和谁玩儿,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现在,上初三了,父母担心他上网、早恋,每天都接送,出去玩一会儿就打个电话问问。贝贝觉得自己就是个“电动娃娃”,有苦没处说。

干涉型家庭是另一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占30%—40%。家长出于一种保护的态度对待孩子,为了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健康、前途等过分担忧。

但是,由于过分保护,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习惯依赖父母,他们做事没有主见,犹豫不决。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焦虑不安。此外,这样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现对抗行为,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故意反着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对此,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孩子信任,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负责。可以让孩子适当吃点苦。第二,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家长要逐渐放手,不断调整亲子关系,制定适合孩子情况的发展目标。第三,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要懂得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做决定的机会。

期待型

胆小畏缩少自信

小楠从小就听到妈妈在耳边说“你是妈妈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弥补妈妈的遗憾”、“妈妈一辈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现在,一到大考的时候,小楠就特别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甚至睡不着觉,眼前老是出现妈妈期待的眼神。

中国父母往往对孩子以支配的方式进行教育,称为期待型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视子女的能力与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去做。

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和监督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畏缩,缺乏自信,独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动性,不善与人交往。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针对这样的家庭,第一,家长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给孩子制定目标;第二,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心愿的法宝,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第三,不要使用下命令的方法教育,而要用沟通、引导的方法和孩子交流。

矛盾型

逆反焦虑易强迫

乐乐爱爸爸也爱妈妈,但他有时候觉得左右为难。为他报什么培训班,爸爸妈妈已经吵了好几次了。爸爸说考80分去游乐园,妈妈偏说考90分去才游乐园。该听谁的好?

矛盾型的家庭,常表现为对孩子的管教态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也是矛盾的一种表现,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父亲斥责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

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母亲负担更多的教养孩子的责任,对细节更为关注,对孩子的要求也更严格;父亲则相对宽松。因此,多数孩子抱怨“妈妈很烦,太唠叨”,产生逆反心理。但是,长期的不一致态度,孩子无所适从,做事难以决定,时间长了出现焦虑情绪,甚至强迫症状。

对此,首先,父母双方都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统一教育目标和计划,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保持一致;其次,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要有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最后,不要将家庭的纷争、摩擦、矛盾迁移到孩子身上。

忽视型

消极冷漠爱自闭

小欣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了,她跟着爸爸一起生活。小欣的眼里,爸爸每天都忙着工作、应酬、赚钱,几乎没和她说过一句心里话,这让小欣变得孤独敏感。

在国际会议上,瑞典的心理学家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研究者通过对239名孩子进行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离婚对孩子可能产生巨大的负面心理影响。在单亲家庭里,很容易出现忽视型亲子关系。这主要表现为家长感情冷漠,与孩子很少沟通,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此外,忽视还可能表现为对孩子体罚、虐待、威胁等。

这种家庭只养不教,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极、孤独自闭,人际关系敏感,难以交上朋友。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会团伙的引诱,成为问题儿童或青少年。

针对这种家庭,首先家长要把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纳入日程,利用吃饭时间、睡前时间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谈谈自己的见闻;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尽可能抽时间参加孩子的集体活动;再次,家长要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咨询心理或精神科医生。

你是哪种类型的父母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父母们认为自己最有发言权,因为从出生到学前这段人生的启蒙教育大多是由父母来完成的。但是父母也有许多类型,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

一、过度保护型:

这类父母对孩子十分不放心,事先为他考虑得周周全全,总担心自己微小的疏忽会对孩子造成损伤。虽然这类父母一切都为孩子着想,但是孩子却不见得领情,因为他们会感到压抑、受拘束、没有自由呼吸的空间。如果你是这类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请注意将你看管孩子的尺度再放宽一些,让孩子有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许他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但是却记,这是顺利的起点,如果不让他自己动手,就永远也没有自立的一天。

二、骄纵型:

这类父母对孩子十分溺爱放纵,不论孩子怎么做,她都认为是对的,而且从不严厉批评。这类父母大多是年纪大以后才生育,也可能是生育过程异常艰苦,盼望孩子出世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当真正拥有时,就毫不吝惜自己的感情,对孩子百般放纵。这类父母培养的孩子看似幸福,实则相反,他们缺乏容忍力和自制力,经常得寸进尺、贪得无厌,而且不爱自己动手,长大以后他会变得好吃懒作,生活自理能力差。这种父母应该注意严厉管教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明辩是非、弃恶扬善。这个转变过程要把握好度,循序渐进地改变。

三、支配型:

这类父母奉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准则,认为孩子必须遵守家长制定的规矩,不能有丝毫的反抗。这种高压教育方法使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从心底里厌恶。他们特别希望能与父母进行沟通。父母应该适当考虑孩子的要求,并放手让他自己去做,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并且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

四、放任型:

这类父母由于工作比较忙,而且内心也希望给孩子一个自由生活的空间,因此对孩子自己的事情一般让孩子独立作主,从不过分干涉。但是由于接触时间少,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想法、情绪等,容易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疏于照料,而且不受重视。父母在宽容孩子的同时,是否也应给予他适当的指导及约束,因为孩子毕竟很小,他没有能力分辨善恶美丑,也需要父母做积极正确的指引。

五、理想型:

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父母是集中以上几种类型的优点的好父母,这种类型的父母能够理解孩子的想法,也认可他的情绪与行为,并能经常性地与孩子进行沟通,填平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这样的亲子关系会十分谐调,孩子也能独立自主地生活,而且与小朋友们交往时,往往表现出有主见、有组织能力等优点。

学会开发宝宝四种天赋


开发宝宝的天赋也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但是据目前的调查得知,许多的家长们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了解都比较的少,那么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的了解下怎么科学的开发宝宝们的天赋吧!

所谓天赋,是指具有某方面才能的特殊素质,任何一个宝宝都有自己的特长,这就是天赋。天赋为孩子的智力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如果只有天赋,没有适合表现天赋的环境和教育,那么,宝宝的天赋也许就这样被无声无息地被埋没了。

科学家们对11个半月大的宝宝进行观察试验,让宝宝坐在母亲腿上观察表演。演出的第一幕是从一个蓝色的吊箱里吊起一个橘黄色的大块物件,让橘黄色块缓慢地穿过舞台,然后重新放回箱子里。如此重复6次。第二幕与此相似,只是橘黄色块小了一些。结果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男宝宝似乎根本注意不到物块之间的大小差异,而女宝宝在看到变小了的色块时立刻显得十分激动,并发出各种表达情绪的声音。这个科学实验证实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即女宝宝的骨骼、肌肉和神经发育比男宝宝快。因此,女宝宝通常说话比男宝宝早。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认为女孩的左脑神经比男孩发育得快,而左脑分管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宝宝使用词汇、拼写和记忆事物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女宝宝在分辨橘黄色块时比男宝宝更为敏感。早教网

宝宝不是一个被动的空容器,需要大人去填塞,相反,宝宝会因“内在需求”而主动探索周围的世界,获得他需要的一切。及时观察到宝宝的“内在需要”,尊重宝宝的这种需要,并施以援手,为宝宝创造适合他成长的外部环境,爸妈就可以最恰当的方式帮他好好地长大成人!就教育的立场来说,大人能做的,是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提供给他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任由宝宝在其中自由地选择,从而使宝宝不受干扰地满足他的内在需要,使生命能够自然地发展,一步一步建构成一个完美的人。

宝宝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予他什么,就像植物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我们就该为它们提供这一切。顺乎自然就是最大的真理。

宝宝神经系统的塑造取决于他成长的环境,就好比植物趋光一样。植物的趋光取决于它的遗传基因,至于植物究竟朝着哪个方向生长则取决于阳光来自哪个方向,后天的培养就是早期教育的阳光。宝宝天生具有早期学习的潜能,爸妈的责任就是创造条件,紧跟宝宝的需要把他的潜能发掘出来。

虽然遗传基因不可更改,但是适当的早期教育可以创造差异,也就是说天赋是被培养和激发的,而不是被发现的。早一天让宝宝开始早期学习,就可以早一天挖掘出宝宝的潜能,激发宝宝的特殊天赋。早期教育

一旦错过了宝宝某种技能发育的敏感期,宝宝就可能面临很多的问题。只要跟着宝宝的需要走,不管这一切是否与育儿指南相符,我们都可以坚定地说上一句:我们没有错!

对宝宝来说,文字不是一种符号,它仅仅是平面的比较特别的物体而已。既然如此,识字与识物又有什么区别呢?识字的活动又何必因为宝宝年龄太小而一棍子打死呢?只要宝宝感兴趣,为什么不可以满足他的要求?想想孔子,想想孔子的因材施教,我们跟上古人的步伐了吗?

开发宝宝的天赋五点原则

对有天赋的孩子,我们应如何培养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让孩子的兴趣顺其自然,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

有天赋的孩子性格有时会很固执且有主见,不会轻易放弃目标,也就不会受到你意志的影响。

二、培养孩子健康的自信心。

当发现其出众的地方要经常给予表扬,让他们充分表现他们的天赋,有天赋的孩子经常用捣乱的方式以吸引别人的注意。如果我们成人不理解其所作所为,就会阻碍了他们智力的发展。

三、不要贬低他们在某些方面的低能。

避免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孩子进行比较,在集体里强调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有天赋的孩子并不等于全能,他们毕竟是孩子。

四、创造坦率、友好和宽松的气氛。

五、通过系统的强化训练,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性格。

性格是从小就塑造,从小就培养的,通过系统的训练后,有天赋的孩子会表现得更加出色和个性独特。

了解自己的宝宝对干开发宝宝的天赋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测试,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宝宝的优势在哪里,什么又是他的劣势。对于优势,我们要针对性地寻找适合宝宝的方法继续提升该项智能的开发;而对于宝宝的劣势,我们也不能置之不理,因为那是宝宝的不足,更需要取长补短,应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注重宝宝智能的全面开发。

宝宝的音乐天赋开发

有音乐天赋的孩子主要表现在对音乐的敏感性上,尤其对干一些特别的音乐,宝宝的注意力容易被吸引。比如在他哭泣吵闹的时候听到异常优美动听的音乐,他会突然停止哭闹,而且会手舞足蹈,有些宝宝还能和着音乐节奏做出各种身体动作,这说明我们宝宝的音乐细胞非常活跃。以下有几招可以帮助开发宝宝的音乐天赋。

1、音乐生活化

宝宝出生后,父母亲可以为宝宝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让他在家随时能听到优美的音乐。音乐细胞活跃的宝宝往往会给这样优美的声音投入很大的注意力,而生活中创造的音乐环境,又让宝宝在无形中强化了他的乐感,逐渐地,他就能从无意识地听音乐中,到有意识地从音乐中寻找到节奏。

2、在游戏中学

专家认为,过早的正规音乐训练,对年幼的宝宝并不合适,可以利用游戏让宝宝来接触有关音乐的事和物:比如用筷子击打餐桌上的各种餐具发出各种不同的响声;出去游玩引导宝宝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虫鸣、鸟叫、雨滴、风吹等等,在认识中培养他对声音的敏感。

3、音乐玩具当教材

可选购一些宝宝玩得来的音乐玩具,把他当作宝宝学习音乐的早期教材。比如一些玩具型的音乐琴,让宝宝尝试着自己去按键盘,每按一个键盘,就能听到一个不同的声音。也许刚开始宝宝还不会分辨声音的高低,但是持久的训练,可以提高他的听力。

宝宝语言天赋的开发

有语言天赋的宝宝,往往说话要比同龄的孩子来得早。一般来说2—3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够发出喉音,每当大人逗乐的时候能发出“啊”、“伊”等音;7—8个月能发简单音节;1岁左右可以发两个重音的字,如灯灯、东东、饭饭等。当你发现你的宝宝有一定的语言天赋时,可得抓住机会,好好引导他。

1、在游戏中学习语言

宝宝爱玩是天性,父母可以在宝宝玩耍的同时加入到游戏中,和宝宝—起玩,这样一来,宝宝的兴趣来了,玩游戏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而你也要在玩耍中,不时地教宝宝说一些口头用语,比如“公共汽车”、“学校”、“老师”等等。

2、丰富宝宝的生活知识

丰富生活是发展宝宝语言的源泉。多带宝宝到产外观察大自然,游览公园。通过观察扩大宝宝的眼界,丰富宝宝的生活,有助于发展他的思维、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有良好的语言环境

父母要尽量用普通话给宝宝讲故事,语音、语法要力求正确,语言简练、文明,句子完整。最好不要用方言,因为各地的方言差别很大,这对宝宝以后理解事物会有影响。

宝宝绘画天赋的开发

五彩斑斓的世界让宝宝充满了好奇心。鲜艳的花朵,美丽的彩虹,湛蓝的天空,五彩的灯光。当你的宝宝开始对这些有颜色的事物感兴趣时,你要注意了,这是宝宝发出的一个信号:你的宝宝也许有着不错的绘画天赋。这时的你就得赶紧行动了,别错过了宝宝辨认颜色的最佳时期。

1、先从一种颜色开始

宝宝辨认颜色,总是先从一种颜色开始。开始的时候,父母可以先指着一样实物,告诉他这是红色。以后每次遇到这个实物的时候,父母都可以对宝宝再强调一遍。反复几次下来,宝宝就会认识这个颜色了。

2、从宝宝身上找颜色

当宝宝已经认识几种颜色的时候,可以让宝宝从自己身上找颜色。比如,“宝宝今天穿了一件红衣服,宝宝的帽子是黄色的,宝宝的眼睛黑黑的,还有一双白皮鞋,真是漂亮!”当宝宝发现,原来在自己身上也能找到这么多颜色,他对手颜色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3、用颜色来涂鸦

在宝宝已经认识几种颜色的基础上,可以让宝宝用彩色的蜡笔自己来涂鸦。乱涂乱画的基础上,让宝宝认识到,原来颜色还可以自己创造。

宝宝数学天赋的开发

宝宝会数数了,年轻的父母看到宝宝的这一表现非常兴奋,都认为自己的宝宝很有数学天赋。其实有数学天赋的宝宝不单单是有这样的表现,还包括对于事物的简单归类等。你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现并不断引导他。

1、分组归类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我们的宝宝进行分类练习的活动。比如让宝宝自己收拾玩具,把玩过的玩具分门别类地放到原来的地方;收拾衣服时,也可以让宝宝一起来整理。也许刚开始,宝宝不太愿意配合,但是多尝试几次,宝宝就会有这种意识。

2、对应组合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可以让宝宝进行对应的活动。如一张桌子前摆一把椅子,一个衣勾上挂一件衣服,一个碗上摆一双筷子等,这些都可以训练宝宝将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合理的搭配。

本网站小编总结:其实每一个小宝宝都有自己的特长,而充分挖掘宝宝身上的天赋还需要靠家长的科学引导与支持,因此做为一名好的家长,不仅仅是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更更要的还有智力方面的潜能开发!

四种不良环境毁掉孩子前程


经有关专家大量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成绩不好的儿童,不是因为智力不行,而是因为受不良的家庭环境影响。目前常见的不良家庭环境有以下几种:

(一)父母离婚

父母一旦离婚,家庭的正常生活就被破坏。这种打击对年幼的孩子往往比对成年的父母更加沉重。加上生活缺乏照顾,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稚嫩的精神世界仿佛崩溃了,常表现为情绪低沉、抑郁寡欢、自卑感强、不合群、学习成绩下降。

(二)父母认识不一致

同一家庭中如果不同的成人对培养下一代所持的态度不同,就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从而失去方向性,增加随机性。例如:孩子的母亲主张孩子继续上学,而父亲却坚持孩子辍学经商,为此经常吵闹不休,使孩子的情绪大受影响,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或积郁成疾。

(三)父母不惜钱物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或得高分数而给他们钱或买昂贵的奖品,搞金钱、物质刺激,这无疑是一种贿赂,使孩子丧失内在的学习动力,为钱财读书,有害无益。另外,父母不惜钱物,家庭装修豪华,追求吃喝玩乐,往往使孩子贪图安逸享受,不求上进。

(四)父母娱乐过度

父母打牌成瘾,甚至废寝忘食,孩子的生活失去规律,在嘈杂的环境中难以安心学习,睡眠不足又影响次日的听课,自然会影响学习效果。

父母应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家庭氛围,即一个和睦、规律、勤奋、充满生机的环境。在孩子进入学习情境之中时,不要干扰其注意力,避免高声喧哗,必要时放弃听音乐和看电视等娱乐活动。另外,固定的学习地点、充足的光照、室内空气新鲜、桌椅合适、整洁安静,也是必需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