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对大人来说只是购买生活用品的地方,对于孩子,它不仅是个看新鲜的地方,更是一个大学堂。在这里,孩子可以认知,可以探索,可以学到社会交往的很多规矩。因此,父母在购物时不要忽略启发孩子。

一、逛小超市

1、不会走路的宝宝

虽然,宝宝不会走路,但并不妨碍他开始认知世界、学习语言。

这时,妈妈们可以边购物边给孩子讲解所见到的事物。

2、孩子学会走路后

学会走路后,孩子的探索欲望愈发强烈,这时他已经不满足于坐在小车里被动地“逛”了,他们想要做的是拿取自己感兴趣的物品。

妈妈可以多带孩子去一些小超市,因为,这些超市一般没有贵重商品,而且,超市工作人员因为和主顾比较熟悉,对孩子的冒失行为通常也比较友善。去超市时,父母会首先跟他们打招呼,并且鼓励而不是强迫孩子对工作人员以阿姨伯伯相称,让孩子体会到社会交往的礼貌。

在购物时,让孩子主动地自行选购,当孩子对某种东西感兴趣的时候,便告诉他这是什么,有什么用。孩子可能会对很多商品感兴趣,去翻动,父母就该告诉他对于某些物品要轻拿轻放,否则容易损害,并要求他自己尽量做到物归原处,必要时,父母应帮助他一把。

在让孩子自行选购时会有个现实问题:很多时候,会坚选购的某样东西,父母会觉得暂时用不上,但由于小超市卖的一般都是日常用品,总有用得上的时候,因此如果孩子特别喜欢和坚持,父母最好能够买回家。

带孩子购物比较常见的一种误区是:父母随着孩子的心意让他往筐里放,然后再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把不准备购买的东西偷偷放回货架。这样做在孩子刚开始独立挑选的时候还是可以的,因为那个时候他刚刚接触这么多商品,对于拿什么不拿什么心里也没有准主意,所以多半不会记起来自己究竟要什么。但是随着孩子购物次数的增多,他逐渐会对自己的购物选择有一定的倾向和记忆,因此,即使当付款的时候没有想起来,他也可能在回家后的某个时刻突然向父母发难。这对他来讲是一种伤害,会直接影响到他对父母的信任以及安全感。所以,如果父母不能接受他选购的某种物品,最好能在超市就当面说服他,如果说服不了,可选择“替代购物”。另外,当父母实在不能说服他放弃选择,那最好就尊重它。

二、逛大型超市

1、使用购物车

比如,像乐购、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几乎每天都会吸引许多购物者前去,带孩子去逛这类超市时,最好使用购物车,让孩子坐在车里,这样做主要处于两种考虑:

1)安全,因为人多,怕孩子走失或被挤伤;

2)不要让孩子走得太累,看得太累。

2、了解超市的规则

超市不是儿童游乐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室,超市是一个公共场所,孩子在超市中,可以体会到商业交往的一些基本规矩。

当父母刚开始带不会走路的孩子逛超市时,要同样给予他认知社会交往规则的机会:告诉他超市是购买用品的地方,在付款前,东西不是我们的,所以不能无节制地拿取和损坏,只有自己准备购买带回家的,或者特别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的商品,才能放入购物车。如果自己通过选购不打算购买某种物品了,应该放回到原处不能损坏。

虽然父母这样说孩子不一定能听懂,但是这些话不能不说,因为这是一个社会基本规则的问题,也是孩子认知世界的一部分。

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妈妈存在着这样的一个想法,就是保护孩子的探索精神和自由是最重要的,而一些社会的规矩可以以后再确立。或者,如果他自己做的太出格,自然会有人“教育”他。基于此,有妈妈提出,孩子在前面动,我们会在后面收拾,如果孩子损坏了东西,我们照单买下来就行了,不必看得很严重。这个出发点虽然是好的,然而,探索认知世界的途径很多,但无论哪一种探索认知的途径,孩子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总不会生活在没有任何限制的真空里。一个孩子的成长,必须要在尊重社会规范、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进行,才是一个基本的正常的状态。同时,如果不需要父母的引导,完全把孩子的成长交由他自己去探索、去尝试、去体会,教给他人去教育甚至是“教训”,对于孩子来讲,是否也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一些伤害?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否需要父母主动的引导和必要的权威作用?大量事实证明,如果父母在亲子关系的确认时期,就主动放弃了主动引导、教育的权利和必要的权威作用,终有一天会为此“埋单”。对于妈妈的“他拿我收拾,他损害我照价买”,也会造成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孩子得以感受到“无论我做了什么,我妈妈会对此负责”。

三、逛超市培养社会感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不会再满足于挑选物品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了,而是强烈要求自己购物,即完成:需要某种物品——选购——付款的动作,这个动作对于他的意义比选购物品其实大的多,这是一整套的商业交往基本规则。

这时,他会比较热衷于购物的过程,而妈妈们也可以常常在家里与孩子进行模拟超市的游戏,可以做一些数字卡片,妈妈和孩子轮流当收银员和顾客,孩子可以从中学习数字认知、配对以及简单的加减法等,这样就开始了数学游戏阶段。同时,在游戏中,孩子得以和最亲密的人锻炼社会交往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呢,随着孩子逐渐成长和锻炼,他对自己到超市的购买行为逐渐具备了计划性条理性,已经可以自己知道需要哪些物品,可以对超市管理人员礼貌地询问并请求帮助,可以从架上选购、在成人的帮助下查看保质期等,并自己提着篮子购物直到付款了。这一切,都昭示着一个孩子智力和社会性双方面的协调发展。(悄悄)

入学准备编辑推荐

不要带小婴儿一起逛超市的原因


生活的快节奏让越来越多的妈妈们喜欢到超市去采购东西,逛超市的同时带上宝宝,既能买东西又不至于让孩子一个人呆在家里。在超市里推着手推车把宝宝往手推车上一放,又有空调,轻松购物舒服又不累人。虽然说这样方便轻松,但是超市拥挤的人流、流通较差浑浊的空气以及和室外相差悬殊的温度,使宝宝得病的机率大大提高。

曾经有一位妈妈把自己的孩子带到超市购物,结果孩子得了肺炎,光医疗费就花了6000多元。

为何带小婴儿去超市购物不好呢?该带孩子去哪里玩比较好?

1.秋冬是传染病流行季节,尤其是上呼吸道传染病,如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和流感,此时应尽量避免让宝宝到人流量过于集中的室内公共场所,如超市、地铁、电影院等地方。

2.公共汽车和地铁由于相对封闭,而且人流混杂,更应该尽量少带宝宝去这类场所。如果一定要外出,也应该给宝宝戴上口罩以防止疾病的传染。

3.尽量带宝宝到公园或者空气较好的场所去。

4.因为宝宝的抵抗力较弱,所以除了父母以外,大人应尽量减少和宝宝,尤其是新生婴儿的过多接触,以防止将病菌传染给宝宝。

隔代带孩子的习惯培养


情节描述:

第一天上学,他刚踏进活动室时,被我们活动室的美丽环境所吸引,他觉得幼儿园很新鲜,也很好玩,幼儿园的新鲜感充满他身体的每个细胞。他开心,快乐。我感到很欣慰,心里嘀咕着,哎,到底是外地人,家里肯定是放养惯了,用我们平湖话说就是“这个孩子利郎来”。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吃好午饭吃水果了,孩子们一个个都等着我发葡萄,想不到他不声不响跑过来,小手就往我的水果篮伸,一手抓了一把葡萄。我急忙问:“你干嘛。”他一脸带笑的看着我,不说话。于是我就开始说教开始了,我说:“吃水果,应等老师分过来,而不是自己先拿来吃了,这样很不礼貌,知道吗?”他似懂非懂的点点头,脸上是一脸的傻笑。

开始吃葡萄了,我就有意识地注意他,不看不知道,一看我吓一跳,那有这样吃的孩子。只见他往嘴巴里塞葡萄,边吃边往地上吐葡萄皮和葡萄籽,一点卫生习惯都没有。我阻止他都来不及,地上已经是一地的葡萄水和葡萄皮,还有他的手臂都在滴葡萄汁,真是狼籍一片。

到了放学,我就与他的家长交流他们孩子今天在幼儿园的这种表现,家长说在家里知道垃圾网垃圾桶里丢的,怎么会在幼儿园这样呢,我听了就说有可能还不习惯吧。

评价分析:

外地的孩子都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所以他会在老师分发水果时,自己已走过了自己取了,他想老师是分给我们吃的,我也应给有。出现这个现象,我自己也有责任,对于一个新生,我应该在分水果之前就应先提示一下,让他有这个意识,小朋友一起吃东西,应要等老师分过来,如果都过来自己拿,人太多了,这个篮子会抢坏掉的。

外地孩子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孩子在老家都是由老人领着,大家都知道,隔代带孩子,老人怕孩子有什么事,对宝贝的父母交代不过去,就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就这样,长久让孩子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

所思所悟:

其实我们知道,习惯伴着孩子的成长,俗话说“三岁看老”,孩子小时候的习惯也会伴着孩子的一生,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我们中国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到了现在的新世纪第二代独生子女已诞生了,两家并为一家,从几年前的一家四口人围着“小皇帝”,变成六口人围着家里的宝贝转了。有的家里还出现了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争着要带领那个含在嘴里怕化了,藏在口袋里怕疼了的小宝贝。两家老人为了攀比谁带孩子带得好,就在对孩子的吃上,穿着上比,还不让孩子做一点事,就连孩子应该自己做的穿衣服,吃饭等自理上都一手包办,孩子那还有什么卫生习惯要培养??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做家长的错,没有给孩子机会去做,孩子生下来本来就是一张白纸,白纸上需要我们家长去勾画那幅美丽的画,做家长的我们要引以为鉴。

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应放手让孩子去做,但孩子孩子还小,需要我们家长争取去引导,有的家长是让孩子自己去做,但孩子做错或做的慢就要去批评孩子,这样也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出现不敢去做,变成胆小的现象。家长我们既要放手让孩子做,又要正面去引导孩子去做,好习惯就是这样培养的。

老人带孩子的利弊分析


那天妈妈群里有两个妈妈在为孩子爱打人犯愁,一个妈妈说孩子两岁半快该上幼儿园了,跟小朋友在一起,别人玩了他想玩的玩具他抬手打,别人没招他惹他,也是嘴里喊着“打”手就挥上去了。这让妈妈很犯愁。孩子从小是姥姥带的,姥姥对孩子感情好得没话说,但也把孩子惯得嚣张跋扈。

爸爸妈妈每次吵孩子,姥姥都会护着。

另一个妈妈说他们家孩子也是姥姥带,这个妈妈原本觉得孩子姥姥还比较注重育儿方法,譬如姥姥没事会看一些育儿书籍什么的。可是他家的孩子也会打人,但不是谁都敢打,而是只敢打姥姥。

群里的妈妈都说问题出在孩子不该由姥姥带,父母亲自带的孩子一般没有这种毛病。这里牵扯出一个问题,就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这两年被叫得很热,针对隔代教育,也有不同的见解。到底隔代带孩子好,还是父母带孩子好?我们可以用妈妈们提供的案例说明一下:

隔代教养情境一:

要吃饭了,宝宝刚拿起勺子,姥姥赶紧夺过来:别弄洒了,姥姥喂你!孩子要喝水,他想自己到饮水机那里接水。姥姥赶紧叫着:哎哟宝贝,小心烫着你的手,来让姥姥帮你倒。倒好了会接着说:水太热了,姥姥帮你吹吹,冷一下再喝!好了,现在可以喝了,来,姥姥端着你喝!

矫正情境:吃饭的时候,妈妈会让孩子自己来吃,即使洒到桌子上流到衣服上也没关系!喝水的时候,孩子:妈妈,我渴了,要喝水。妈妈:你的小杯子在柜子里,喝水自己去倒吧。分清热水和凉水,不要被热水烫了!等热水凉一些再喝。唔,真棒!现在妈妈也渴了,宝宝能帮妈妈倒水喝吗?宝宝:可以哦!妈妈:哇,宝贝你真棒!

隔代教养情境二:

宝宝在看动画片,老人歪在沙发上假寐。宝宝:姥姥,你看大雄飞起来了啊!为什么他坐在那个上面就可以飞呢?姥姥:哦,他会开飞机吧!宝宝:不是啦,不是飞机啦!姥姥:快看吧,看完跟姥姥睡一会儿去!

矫正情境:宝宝:爸爸,那个一闪一闪的东西是什么?爸爸:是火箭在夜空中飞行吧,啊,不!这个是宇宙飞船呢!宝宝想知道什么是宇宙飞船吗?爸爸给你讲啊……

很明显,老人容易事事包办,孩子很难发展自我能力,另外对孩子智力刺激不足,孩子容易缺乏活力。而父母更注重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并且可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以及激发孩子的活力和好奇心。同时父母可以给予孩子更好的语言以及智力上的刺激。也会有耐心引导他们去探索外部世界,培养他们广阔的视野和良好的语言能力。

而现实中,父母却很难做到亲自带养孩子。因此在无法实现父母带的情形下,爸爸妈妈要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对孩子的教养中,譬如下班后,譬如周末,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互动,称赞和鼓励孩子,帮助孩子纠正不当的行为,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老人带孩子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可以增加亲子间的亲密度,如果父母有良好的示范的话,孩子会较孝顺。早教专家冯德全有本书叫《谁说爷爷奶奶不会带孩子》,书里提到老人带不好孩子的关键词如:包办、代沟、纵容、过度忧虑、生活闭塞、文化缺失等。但他认为如果爷爷奶奶肯放手,懂得尊重孩子渴望独立的愿望,爷爷奶奶也可以带好孩子。冯德全为此提醒老人:有些话,千万不能说——你爸爸小时候还不如你呢!/别怕,我去跟你爸说!/你妈不要你了!/你真笨!/看看邻居奶奶的孙子!/你和你爸一个德行!/没事,奶奶去帮你认个错。/你可别像你爸似的,将来没出息!/当班干部太影响学习了!/小孩子问这么多干吗?

怎么样,这些话是不是比较耳熟?但愿老人们可以以此为借鉴,在以后的育儿中多多克制。也希望爸爸妈妈们为孩子规避不良的语言环境,创造优良的探索环境,让孩子充分地健全地成长。

带孩子不应犯的错误


教育孩子,父母们即不可过于的姑息娇惯,也不可过于的严厉,以下就让我们结合实例来详细的了解下有关带孩子不应犯的几点错误吧,我们做为父母会学会对孩子的未来负责!

心声是一个头生子,他的父母异常的疼爱他。他要这样就这样,他要那样就那样,他要打人,别人只好给他打,他要骂人,别人只好给他骂。一日他看见邻儿有一个小洋号就去抢了来。邻儿哭了跑来告诉他母亲,而他的母亲并不说他不好,反埋怨邻儿说:“借我们玩玩有什么要紧,你的气量为何这样小呢?”骂得那个邻儿莫名其妙。又有一日,在深夜的时候,他醒来要月饼吃,但家里没有月饼,他就乱吵乱闹,弄得一家不能安睡。

从此日积月累,心声就变成了一个很倔强很刚愎的小孩子。

小孩子哪里可以随便抢夺别人的东西呢,而心声的母亲不责罚心声反骂别人,这无非长心声之傲慢而已。早教网

又在深夜的时候,小孩子不应吃东西的,而心声的母亲不去责罚他,反而任其吵闹使人不得安眠,这也无非长其恶性而已。

这种“姑息养奸”的教育在家庭里是常看见的,会使孩子养成利己害人的坏思想。

知非家里的规矩是很严的,差不多事事要秉承他父母的意旨。他要去玩玩水,他母亲说:“衣服要弄湿的。”他要出去同邻家小朋友玩玩,他母亲说:“你要同他们造孽的。”吃饭的时候,他要讲讲话,发表发表意思,他父亲就禁止他说:“小孩子吃饭,不准饶舌。”他要在家游戏游戏,他父亲说:“不要顽皮。”他的父母待他好像待成人一样,所以他慢慢儿以他父母的意志为意志,以他父母的性情为性情,这样一个活泼的小孩子竟变成了一个萎靡不振、具体而微的小成人。

我们旧式家庭往往把小孩子当作“小成人”看待。既叫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孩子穿起长衫马褂来以限制他的动作,又叫小孩子一举一动要模仿成人的样子。无怪国中多“少年老成”的小孩子了。

总括起来,心声的父母待心声太姑息,知非的父母待知非太严厉,两者都失其平,不得谓之良教育。早期教育

我们教小孩子当折其衷:一方面予以充分机会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教育若能如此折衷施去,小孩子未有不受其惠的。

本网站小编总结:幼儿将来是否优秀最主要的还要看父母们的教育是否合格,但愿看了以上的文章此类的家长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格,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超市是个学堂


现代生活中离不开在超市购物,而宝宝小时候,妈妈或其他主要教养人因购物需要也会经常带孩子出入超市。很多时候,孩子是抱在家长的手上,或者放在购物车的婴幼儿座椅上,家长专心致志地选购物品,孩子兴致勃勃地东张西望。可大家是否知道,超市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是个看新鲜的地方,更是一个大学堂,在这里,孩子可以认知,可以探索,可以学到社会交往的很多规矩,在超市中,孩子逐渐成长。

对于不会走路的宝宝来说,只好趴在妈妈怀里或者坐在小车里看超市的东西。这时正是宝宝开始认知世界,开始学习语言的敏感期。聪明的妈妈,可以边购物边给孩子讲解见到的事物,它们的用途,以及什么叫做超市,为什么要挑选某件商品等等。这些谈话听起来可能挺滑稽,但对于孩子认知各种事物,习得语言,以及初步感受超市中的行为规则大有好处。

孩子会独立行走之后,他的探索欲望进一步加强,这时他不满足于坐在小车里被动地“逛超市”,而是强烈要求自己来尝试拿取自己感兴趣的物品。这个时候,妈妈可以多带孩子去一些家门口的社区超市,这些超市一般没有贵重的物品,即使因为孩子的原因造成一些损坏,也比较容易补救。同时,这些超市的工作人员因为和主顾比较熟悉,会孩子通常也比较友善。在带孩子选购物品的时候,家长会首先跟他们打招呼,鼓励而不是强迫孩子对工作人员以阿姨伯伯相称,让孩子体会到社会交往的礼貌。在购物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主动地自行选购,但家长应紧跟着孩子,当孩子对某种东西感兴趣的时候,即时告诉他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对孩子有没有用,我们会不会买,或者为什么我们不会去选购。孩子可能会对很多商品感兴趣,去翻动,家长应该告诉他轻拿轻放,并要求他自己尽量放好,必要的时候,家长可以帮助他一下。很多时候,孩子会坚持挑选购买某种东西,这样的社区超市里的东西一般都是日常用品,因此几乎发生不了买后实在用不上的现象,所以如果孩子特别喜欢和坚持,家长最好能够买回家。比较常见的一种误区是,家长随着孩子的心意让他往筐里放,然后再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把不准备购买的东西偷偷放回货架。这样做在孩子刚开始独立挑选的时候还是可以的,因为那个时候他刚刚接触这么多商品,对于拿什么不拿什么心里也没有准主意,所以多半不会记起来自己究竟要什么。但是随着孩子购物次数的增多,他逐渐会对自己的购物选择有一定的倾向和记忆。这个时候他选购的东西,即使当时付款的时候没有想起来,他也可能在回家后的某个时刻突然问到:“我买的那个长香肠呢?!”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已经偷偷放回到货架上了,就不太好处理。即使现在解释那个长香肠不需要,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你没有经过他的允许而把他精心挑选的货物放回货架,对他来讲是一种伤害,会直接影响到他对家长的信任以及安全感。所以,如果家长不能接受他选购的某种物品,最好能在超市就当面说服他,或者,如果不能说服,对于小宝宝可以选择“替代购物”,就是用其他的,你需要的物品来吸引他的注意,让他同意放弃他的选择而改买你建议的物品。如果你不能说服他放弃他的选择,那最好就尊重它。

至于大超市,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超市一般人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最好选用购物车,让孩子坐在里面,这主要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虽然孩子坐在了车里,妈妈也可以给孩子讲他看到的东西及其用途,有的时候也会让他轻轻摸一下,但不一定非要他亲自拿了才算认知了。

但是,无论是逛大超市还是小超市,我们首先告诉孩子的就是去超市是去买东西的。超市不是儿童游乐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室,超市是一个公共场所,孩子在超市中,可以体会到商业交往的一些基本规矩。当家长刚开始带不会走路的孩子逛超市的时候,就应该在给他认知事物的机会的同时,同样给予他,认知社会交往规则的机会:告诉他超市是购买用品的地方,在付款前,东西不是我们的,所以不能毫无节制的拿取和损坏,只有自己准备购买带回家的,或者特别感兴趣想进一步了解的,才能轻拿轻放。如果自己通过选购不打算购买某种物品了,应该放回到原处不能损坏。当然,这样的说法,可能要给孩子讲100遍,他都还会随意的由着自己的好奇心来拿取和选择,这是孩子的天性必然造成的,我们给他的其他规矩,也同样需要第101次的讲解。但是这些话不能不说,因为这是一个社会基本规则的问题,也是孩子认知世界的一部分。

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妈妈存在着这样的一个想法,就是保护孩子的探索精神和自由是最重要的,而一些社会的规矩可以以后再确立。或者,如果他自己做的太出格,自然会有人“教育”他,帮助他树立必要的规矩。基于此,有妈妈提出,孩子在前面动,我们会在后面收拾,如果孩子损坏了东西,我们照单买下来就行了,不必看的很严重。这个出发点虽然是好的,然而,探索认知世界的途径很多,但无论哪一种探索认知的途径,孩子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总不会生活在没有任何限制的真空里。一个孩子的成长,是生理的、心理的、智能的、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成长的,即使在某个阶段某个方面处于敏感期在迅猛发展,而其他方面相对发展缓慢,但仍然是同时发展着的,不存在先放弃某种成长等到以后再补上的说法。一个孩子的成长,必须要在尊重社会规范、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进行,才是一个基本的正常的状态。同时,如果不需要家长的引导,完全把孩子的成长交由他自己去探索、去尝试、去体会,教给他人去教育甚至是“教训”,对于孩子来讲,是否也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一些伤害?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否需要父母主动的引导和必要的权威作用?大量事实证明,如果家长在亲子关系的确认时期,就主动放弃了主动引导、教育的权利和必要的权威作用,终有一天会与孩子的关系问题“埋单”。而对于妈妈的“他拿我收拾,他损害我照价买”,也会造成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孩子得以感受到“无论我做了什么,我妈妈会对此负责”。这本身不利于孩子的责任感培养。孩子可以自由地适当选购他喜爱的物品,而同时,也应该在他的能力范围内(比如把东西放回货架)为他的动作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随着孩子进一步的成长,他就不再满足于挑选物品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而是强烈要求自己购物,便于他自己完成需要某种物品--选购--付款的动作,这个动作对于他的意义比选购物品其实大的多,这是一整套的商业交往基本规则。到这个时候,他会比较热衷于购物的过程,而聪明的妈妈,也可以常常在家里与孩子进行模拟超市的游戏,可以做一些数字卡片,妈妈和孩子轮流当收银员和顾客,孩子可以从中学习数字认知、配对以及简单的加减法等,这样就开始了数学游戏阶段。同时,在游戏中,孩子得以和最亲密的人锻炼社会交往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呢,随着孩子逐渐成长和锻炼,他对自己到超市的购买行为逐渐具备了计划性条理性,已经可以自己知道需要哪些物品,可以对超市管理人员礼貌地询问并请求帮助,可以从架上选购、查看保质期(当然需要成人帮助),并自己提着篮子购物直到付款了。这一切,都昭示着一个孩子智力和社会性双方面的协调发展。

超市是个学堂,孩子在超市中,会学到主动的探索,会学到多样的认知,会锻炼观察表达等多种能力,会认识社会交往的必要规矩。祝愿我们的宝宝,健康快乐地从这个“学堂”顺利毕业。

老人带孩子也需要批评孩子


老人带孩子也需要批评孩子

今年一月份幼儿园刚放假的那几天,我妈到我家帮我看护女儿。

自从女儿记得住我的手机号码,她便会时常打电话给我,有时一天打几个。

那天我正在上班,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家里的电话号码,估计是女儿打来的。接通后,我刚“喂”了一声,便传来女儿的哭喊,“妈妈,我要你回来———你快点回来啊。”期间还直呼我的大名,要我回家,还说不要姥姥在这里,要姥姥回她自己的家。知女莫如母,一定是她做了什么事,姥姥批评她了。于是我对她说,“是不是你做了什么事,姥姥批评你了?”电话那头的女儿立即声音小了一点,我对她说,“你是乖宝宝来的。去对姥姥说声对不起。”女儿在哭喊中挂断了电话。

我知道不用多久,女儿就会平息了的,她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也是个识时务的孩子,因为家里就她和姥姥,她不会把事情弄得很僵的。以前我批评她,或者她有情绪的时候,她会在发泄完后来求和示好的。隔了几分钟,我打电话回去,是我妈接的,我问发生了什么事,我妈小声地说,“盛了碗鸡汤给她喝,她非要看碗底的图画,将一碗汤全洒在地上。批评她两句,她就不高兴了。就说不要我在这里了,自己跑来打电话给你。我刚把地擦干净。”“现在怎么样?”“她自己一个人在认真地吃饭,刚才我在擦地,她过来说,姥姥我再也不这样了。后来她跟我说我想喝汤,大口大口地吃饭,你不要走啊。”

我妈不轻易批评我女儿的,以前有什么事,我妈总是护着我女儿,弄得我常向她提意见,希望她不那么由着小孩子,但我妈说,“我不会说她的,说多了她记恨我。”其实不单是我妈,很多的老人都是这样想和这样做的。女儿姥爷就是一个例子,我女儿“犯错”时他常批评她,于是他位居女儿的“最喜欢的人的最尾巴名”。

这次看来不批评是不行的了。一直被姥姥宠着,这次突然听到姥姥批评她,女儿便受不了。

老人带孩子,常是宠爱多过批评,有时候小朋友提出要吃要买一些东西,在父母这里得不到满足,便向老人提出,基本都能得到满足。孩子便知道规矩在父母这里严,在老人那里宽,甚至孩子做错了事,在老人看来,都是“没关系的”,因为孩子小还不懂可以慢慢改。

记得我小时候,打烂了一个碗,妈妈说“没关系的”,小小的我居然又去拿一个碗直接摔在地上,然后说“没关系的”。这个事,是妈妈当笑话讲给我听的。虽然是我自己的事,但听后我觉得意味着没规矩,没原则。虽然有些事小孩子不是故意做错的,但结果是错了,或者说结果会带来危险,那就得告诉孩子要小心,尽量不要让这样的结果发生。

为什么说人生头三年是最重要的三年,这三年妈妈最好是陪伴在孩子身边?因为这个时候最容易接受来自品质和生活习惯的信息,毕竟一张白纸好画画。而一旦形成好的性格和习惯,将会影响人的一生。

因此孩子做得不对,就该批评指出并告诉他正确的行为。而这一点应该成为家庭所有成员的共识。老人也不例外。 

找亲戚带孩子的利与弊


产假过后,妈妈就要上班了。宝宝交给谁带是个大问题,如果老人的身体可以,就让老人帮着带。但老人真的带不了的话,从老家找个亲戚过来帮忙带,这点可行吗?

找亲戚带孩子有什么好处?

也许找亲戚带孩子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信:把孩子交给别的什么人看管都不如交给亲戚这么放心。因为你的孩子对你的亲戚来说是一家人,而不是一个需要喂饭或换尿片的外人,所以你可以确信宝宝的看护人是真的关心他的健康、快乐和幸福。对很多人来说,这种安排要好于托儿所和保姆看护。由于是亲戚,你对看护人的过去和个人习惯也会了解得比较多。

父母对于其他看护方式比较担心的一件事是,整天看护养育宝宝的“陌生人”会教给孩子一些与他们自己家庭可能相符、也可能不相符的价值观。

让亲戚看护可以让孩子待在家里,这是优于托儿所和家庭幼儿园的另一个方面:你的孩子可以待在自己家或亲戚家里,这样你就能确信他是待在一个舒服、没有条条框框的环境里。

找亲戚带孩子多半可以使宝宝得到一对一的看护,即使你不止一个孩子,你的亲戚要同时看两个,也比托儿所或家庭幼儿园少多了。这样,宝宝也不容易患上感冒和耳部感染等很多托儿所的孩子容易相互传染的疾病。

你还可能会发现,亲戚看孩子的费用会较低。虽然大多数人还是会给亲戚支付一些报酬或其他东西,但通常这笔花费要少于其他类型的看护方式。

总之,如果宝宝能和一位家人在一起,你通常就能比较放心,有一个人会全身心地爱宝宝,关注宝宝,宝宝和看护人之间的亲子纽带是其他看护方式很少能达到的。研究结果指出,2岁以下的孩子还是在家里接受照看比较好。

找亲戚带孩子有什么不利之处?

不过,找亲戚看孩子也有一些不如其他看护方式的地方。亲戚关系会让你难以建立正式的雇佣关系,有些亲戚,特别是年龄较大的长辈,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比你更懂怎么养孩子,所以会不理会你所谓的喂养、管教和睡眠方面的、他们认为不对的意见。除了无视你的权威外,这种处理方式也会让你的孩子感到困惑,最后的结果是损害到你和亲戚的关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一定要从一开始就说清楚,定好基本规则。

报酬方面也会引起矛盾。比如,你怕自己沾光要付钱给亲戚,她表面上客气不要,但心里面是想拿的,这也会让你最终很为难,搞不清楚她是真的不要,还是嫌你给的太少。当然,这种状况可能是能预想到的最坏情况,但在很多情况下,道理都差不多。而且不管你是否给亲戚钱,最终都可能觉得欠她很多,这可能反而让你很难办,甚至无法坚持自己一些养育孩子的观点。

如果带孩子的亲戚是你的长辈(比如你的妈妈或姨妈),她的精力可能不如年轻一点儿的人。虽然宝宝小的时候她的精力可能还有富余,但是等宝宝长到两三岁,能跑能跳、四处探索时,她没准就会体力不支了。如果你还有一个孩子,对有些人来说,可能也会负担太重。

如果宝宝的看护人(不管是不是亲戚)没有精力想出新办法逗宝宝、教宝宝,或者不能保护他不出意外,你也许就该考虑把孩子送到托儿所或家庭幼儿园。等到孩子够年龄了,你可能早晚会这样做。2~4岁的孩子需要多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和交往,这些通常是亲戚看护无法得到的。

最后,与家庭幼儿园不同,亲戚看护是无需注册的,所以你找的亲戚一定要非常可信,这样才能确保孩子活动的环境是安全的、干净的、适合宝宝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