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人生终归要他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才是他自己人生的主人。然而,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或者认为孩子小,无力掌控自己的人生,所以他们就按自己的意愿为孩子设计着人生,控制着孩子的人生。

但是,这并不是爱孩子。真正爱孩子,父母就要学会放权,让孩子做主自己的人生。

掉了半杯冰激凌——教孩子乐观看待生活

乐观是看世界的一种方式,事情已经如此了,高兴也罢,伤心也罢,它都不能改变了。能够改变的,只是看世界的方式。尤其是在挫折面前,乐观能够让人更好地活下去,直到成功。

有一次,我和桐桐上街,她看见了香草冰激凌,说:“爸爸,我想吃。”当时,她正在换牙,甜食是被禁止的。她很久没吃冰激凌了,的确很想吃。我看了看说:“好吧,我们就吃一球,好不好?”桐桐乖乖地点点头,一球对她来说已经很满足了,何况是她最喜欢的口味呢。端着冰激凌,我和她继续逛街。她吃得很慢,似乎在细细品味冰激凌的香甜。桐桐吃到一半时,一个小男孩撞了过来,她的冰激凌淋一下子掉到地上了。当时,我们已经离卖冰激凌的店很远了,不可能回去再买了。桐桐看着地上的东西,脸色马上就变了。小男孩见状,赶紧道歉,桐桐也没办法了。我替桐桐说了没关系,牵着依依不舍的她走了。

桐桐说:“爸爸,真可惜呀。”我笑了笑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半杯冰激凌。已经掉了,可惜也回不来了。”桐桐说:“下次,又得等好久了。”我说:“宝贝,下次就算再买了,你这半杯也回不来了。世界上的有些事,一旦发生了,就无法逆转了。所以,你不能太介意哦。”

桐桐之所以会耿耿于怀,是因为她正处于禁食甜食期。所有的甜食,在她的眼中都是宝贝。宝贝被弄坏了,她当然感到可惜和难过。

其实,在生活中,孩子常常会碰到类似的小问题。虽然都是小事,但也折射了孩子的人生态度。孩子是乐观还是悲观,可以从中看出一点端倪。

每一次,桐桐想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时,我都会劝她“没什么大不了的”。是啊,只要生命还在,太阳明天还会升起来,生活中的一切事情真的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为了目标,你可以执著;如果你失败了,还可以再起航,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要做到这点,就需要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了。孩子虽然小,但也时常会有挫折感。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就算是跌倒了,也会笑着爬起来,拍拍灰,继续走,没什么大不了。

幼儿园里的元旦晚会曾一度吸引着桐桐。第一年,桐桐给大家表演了一段古筝,结果并没有获奖。桐桐觉得很失落,她已经很努力了,还是没有获奖。见桐桐沮丧的样子,我对她说:“你没有获奖,并不说明你弹得不好,你已经弹得很好了。只是小朋友们不喜欢古筝,所以评奖时不给你投票。”

后来,桐桐自己也发现了,在学古筝的班里,她总是受到表扬的。这表明,她的确弹得不错,只是“茄子不能和黄瓜比”。孩子太小了,只知道自己没得奖就觉得难过。她还不明白,得不得奖,有很多其他影响因素。我说给桐桐听了,她也明白了。所以,听过我的解释,虽然没得奖,桐桐也不难过了。

第二年,桐桐又参加了。这一次,她的琴艺也有了长进。刘老师给她推荐了一首欢快的曲子让她演奏,还有几个小朋友伴舞。节目样式改变了,桐桐的节目马上受欢迎了,这一次她获奖了。

事情就是这样,如果桐桐第一次受打击了,很悲观,以后不再参与元旦晚会了,哪能有这一次的获奖呢?乐观是看世界的一种方式,事情已经如此了,高兴也罢,伤心也罢,它都不能改变了。

能够改变的,只是看世界的方式。尤其是在挫折面前,乐观能够让人更好地活下去,直到成功。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在生活中教孩子学英语(幼儿入学准备)


引言:教孩子学英语不一定要在教课上,相反,在生活之中学习更加能够引起小孩们的兴趣,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篇有关幼儿英语的学习,相信对于提高小孩子们的英语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教幼儿说英语,是幼儿学英语的捷径。我在日常生活中教小孙子元元学说英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与大家一起共享:

日常礼貌用语双语化

我国在儿童中推广学用“请、您好、再见、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关心、热情、谦让,这是一项很好的举措。元元刚会说话,我就用心教他学说这些用语,并同时英语化。他不仅听我教,还听英语录音,很感兴趣。2岁时,与人见面就能用英语问好:“Howdoyoudo!”告别时用英语说再见:“Goodbye!”有一天,我带元元在沈阳北陵公园游玩,正在观看皇太极陵墓时,来了一伙外国游客,在我们身后站着。元元拉着我的手要离开,对身后的几个外国游客用英语说起“请”来了:“Please!”一个外国游客微笑地看看元元,用英语说谢谢、对不起。元元也照说不误:“Thankyou.I"msorry!”外国游客对元元连连称赞:“OK!”

日常生活用词双语化

幼儿日常生活用词,以吃、玩、用方面的名词较多,如水果、玩具、文具之类。我除经常让元元听这些名词的英语录音外,每逢接触这些东西,都让他说完汉语说英语。如元元要吃苹果,我就让他说英语apple,并教他唱儿歌:“小宝宝吃水果,喜欢applebanana,tomato也不错,最好还是grape.”这样,元元很快就记熟了苹果、香蕉、西红柿和葡萄这4个英语单词。

日常生活用语双语化

在每天的相应时间和场合,我尽可能与元元相互说英语。早晨,元元起床时,就说:“Getup.”并相互问好:“Goodmorning!”接着,元元刷牙、洗脸,说:“Brushmyteeth.Washmyface.”要去幼儿园时,说:“Let"sgo.Gotothekindergarden.”下午我去接他,一见面相互问好:“Goodafternoon.”接着说:“Let"sgo.Gohome.”总之,按一天的活动程序元元学说英语,时间久了,就耳熟能详了。

温馨提示:教幼儿学英语一定要规范

标准发音

我选购了小蜜蜂儿童英语光盘、金眼睛英语磁带和神笔电子书儿童英语等纯正英语发音的视听教材(均为国家教育部门鉴定和推荐的产品),然后按照纯正英语的标准校正我的发音,再让元元跟我一起学,这样,元元一开始说英语就学得了纯正的发音。

标准词语

英语的词语配置和汉语的词语配置有所不同,因此学习英语词汇不能套搬汉语的习惯模式。元元学会了big(大),small(小)和ball(球)后,很顺当就学会了bigball(大球)和smallball(小球)。当元元学习duck(鸭子)时,就把小鸭子说成smallduck,犯了套搬汉语词汇配置模式的错误。我给元元解释鸭子有鸭爸爸、鸭妈妈和鸭宝宝之分,小鸭子是鸭宝宝,它的英语名字是ducking,而不是smallduck.之后,元元再学鸡的英语单词时,就自觉地把cock(公鸡),hen(母鸡)和chicken(小鸡)3个单词分清楚了。

标准句型

英语日常用语有许多基本句型都是很标准的,如有些问答句,幼儿学习时,一般不要简略地回答是与不是,而要把整个句子的内容说完整。例如,我问元元:“Isthisanapple?”让元元回答:“Yes,itis.”或回答:“No,itisn"t.It"sapear.”而不让元元只简单地回答“Yes”或“No”。这样,才有助于幼儿深入地学好英语。

小贴士:教幼儿学英语单词兴趣记忆四法

儿歌记忆法

儿歌因押韵,琅琅上口,很容易记忆。我教元元学英语单词时,经常把它们编成儿歌,增强他的兴趣记忆。如,元元玩小汽车玩具时,我教他:“自行车是bike,前加motor变摩托,car和bus乘客坐,truck专门来运货。”他一边玩一边念儿歌,反复几次,就把自行车、摩托车、轿车、公共汽车和卡车5个英语单词记住了。

联想记忆法

就是根据英语单词的个体特征与某个事物的内在或外在联系进行联想记忆的方法。如,教元元学eggplant(茄子)时,我将eggplant拆为两个单词:egg(鸡蛋)和plant(植物)。这两个单词合起来,可以联想为“鸡蛋形的植物”,就和长而且圆的茄子相近了,使元元形象地记住了这个单词。又如,教tomato(西红柿)和potato(土豆)时,根据这两个英语单词的尾音相同,近似汉语中的“头”音,我就让元元联想这两个实物都是圆形且像人头。元元先学会了tomato,然后很容易又学会了potato,而且记得很牢。

兑奖记忆法

先把幼儿学过的有关食品、玩具等单词写成大小一样的单词字卡,放在一个小盒子里,再把一些相对应的实物放在外面,让幼儿用手从小盒子里一个一个地摸出字卡,并读出卡上的单词,再找出放在外面对应的实物。如果幼儿做对了,就把实物奖励给他。比如,字卡上写着的单词是candy,元元读对了,并指对了外面放着的糖果,我就把糖果奖给他;如果元元不会读或读错,我就再教他candy的读音,待他学会后,重新把这个字卡放回盒子里,继续重复上面的做法。

标签记忆法

就是在家里的日常用品用具上贴英文标签,让幼儿经常认读。比如,我在床上贴上“bed”,在书桌上贴“desk”,在椅子上贴“chair”,在门上贴“door”,在窗户上贴“window”,在电话上贴“telephone”,等等。这些英文标签,我都用电脑打印或彩笔描绘,很漂亮,元元经常看,也就重复记忆了这些单词。在此影响下,元元还让我帮他制作了head(头)、arm(胳膊)、hand(手)、leg(腿)、foot(脚)等单词小贴纸,贴在他身体的相应部位,渐渐地,他就记住这些单词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英语是一门语言,平时常常听家长们说让孩子学习英语真难,其实主要的还是因为家长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只要方法正确了,让孩子学习英语还是很容易的,希望家长们都能够了关注更多的有关此方面的小妙方!

教孩子学会感恩


拥的一颗感恩的心,可以使孩子更加的热爱生活,从而对生活充满着向望,但是目前的许多孩子都不懂得感谢自己的父母,他们认为父母照顾养育自己都是应该的,以下就让我们结合实例来体验下吧!

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缺乏爱心,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只知道享受,不懂得给予,只知道自我,不懂得体谅他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孩子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被爱,不知回报……

在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父母宠,外公外婆爱,爷爷奶奶亲,所有人只为他一人而动。家长把养育孩子当成自我情感的满足,给孩子处处创造优厚的生活条件,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认为是应该的,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想得到孩子的回报。久而久之,很多孩子都认为得到的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应得的,爸爸妈妈所做的事情当然也是他们应该做的。由此,使得孩子只要求别人关心、爱护、让着自己,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感激他人。

社会倡导感恩,人与人需要感恩,为了给人们创造一个感谢他人的机会,我们有了——感恩节。“感恩节”是个舶来品,是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节日,原意是为了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近几年被“引进”国内,也延伸了内涵,包括感念父母、老师等有恩于自己的人。

可当下的社会,很多孩子不知道报恩。这除却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外,我想还是家长忽视了对此的教育。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也是一种报恩。早教网

孩子如果能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他们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案例】

小宏妈妈在菜市场卖菜,爸爸也只是打些零工,夫妻俩辛辛苦苦维持这个家。有道是相亲相爱苦也甜,可是儿子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这令他们困惑不已。虽然生活在都市的贫困家庭里,可是学校里的小宏,却花钱阔绰,被误以为是家庭富裕的孩子。

自小宏上小学以来,爸爸妈妈便尽可能满足儿子的需要,别的同学有什么,爸爸妈妈就是借钱也要给孩子买,他们的本意是怕其他同学看不起儿子,哪想到,这竟成了孩子炫耀的资本。班里只要有哪个同学带来新鲜的玩意儿,他就嚷着让爸爸妈妈买,不管这东西他用不用得上,在同学面前显摆一下,他便满足了。

小宏从来不体谅父母的辛劳,张嘴就是要钱,不满足就耍横,无奈的父母也只好一次次妥协。他每个学期都要求爸爸妈妈买新书包和新文具给他。有一次妈妈说,爸爸冬天一直没有找到活儿干,家里钱很紧,他的书包还很新,没有坏的地方,就不给他买新的了。闻听此言,小宏脸色马上变了,10岁的男孩竟然坐在地上哇哇地哭叫起来,说要是不给他买新书包,就不去学校了,还说没有新书包,老师同学都会看不起他。看见儿子这样连哭带闹的,妈妈一咬牙,还是满足了他的愿望。

望着儿子背着新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的背影,小宏妈妈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1.让孩子感念父母之恩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很早以前,一只母羊生了一只小羊羔。羊妈妈非常疼爱小羊,晚上睡觉让它依偎在身边,用身体暖着小羊,让小羊睡得又熟又香。白天吃草,又把小羊带在身边,形影不离。遇到别的动物欺负小羊,羊妈妈用头抵抗保护小羊。一次小羊说:“妈妈,您对我这样疼爱,我怎样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羊妈妈说:“我不要你报答,只要你有这一片孝心就心满意足了。”小羊听后,不觉泪下,扑通跪倒在地,表示难以报答慈母的一片深情。从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它知道是妈妈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羊羔跪乳”。

羊羔知道跪乳,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又是如何感念父母之恩的呢?我想起了不久前我看过的一部电影,剧情是这样的:1969年初春,一对双胞胎降生在江西赣南的一个公社书记家庭,父亲给先出生的起名“李春”,给稍晚一些出生的起名“李东”。从小父母偏心,一切李春优先,他们把李春当正品,把李东当次品养。奶水不够,父母就决定丢卒保车,把李东送到山区去喂养,导致李东从小营养不良,体弱多病,智商受损。父亲把自己年老以后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李春身上,因此对李春百般娇宠。为了给李春安排好的工作与前程,当林业局局长的父亲,不惜伤害女儿的利益,也不惜被人举报“以权谋私”,目的只有一个:让李春有个好前程。几年后,李春考上了广西大学的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一名省报记者,生活充裕。父亲70岁的时候,摔了一跤成为瘫痪病人,这个时候,一天二十四小时守在父亲身边的,是下岗失业多年的李东。而李春不仅不回去看望,就连一个电话也不打。父亲想他了,给他打个电话,他却总是以采访忙为借口推却,他并拒绝对父亲尽出扶养费的最基本义务。早期教育

年迈的父母先后从几千里外的老家,来南宁看望这个被他们宠爱大的宝贝儿子,结果是:以各种借口恐吓,迫使母亲当天就回去了;而重病的父亲,竟被他以出国采访为由,拒之门外。

李春在与大姐和弟弟李东的电话中,每次提到父亲,都以“老鬼”这样的蔑称,称呼那个曾视他为掌上明珠,为了偏爱他而将其他兄妹得罪尽了的父亲。他认为父母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当初为他好是他们想日后指着自己的自私行为。

李春这样的回答,让我们简直无地自容,这虽然不代表全部,但却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孩子这样的家长,又会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呢?据东子近20年的观察,溺爱孩子的家长,大多数对父母不孝,把孩子当祖宗供养,却常弃老人于不顾。另外,溺爱的孩子,大多数幼时不知道感恩,长大后不知道孝顺爹娘。

其实,孩子不知道感恩,板子不该打在孩子身上,因为这完全是父母不当的教育所致,如果父母平时注重身教,给孩子感恩做出榜样,再辅之以理性的言语,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孩子就不会连羊羔都不如。电影里的那位局长爸爸和案例中这位妈妈的苦酒,正是他们自己酿的。所以,家长对父母心存感恩,理性爱子,才会收获懂事理知感恩的好孩子。

要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就是要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因为父母是孩子的至亲,如果对父母的关心、疼爱不会感恩的话,那么孩子对别人就更加不会懂得感恩。

在我家,我和孩子妈妈的生日、父亲节、母亲节和感恩节,孩子都会有精美的礼物相送,无论是购买的还是自制的,总会看到那上面充满着感恩的温馨话语。

让孩子懂得感恩,对父母感恩,因为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让我们健康成长;对老师感恩,因为他们给了我们教导,让我们懂得思考;对兄弟姐妹感恩,因为他们让我们不再孤单;对小朋友感恩,因为他们给了我们友爱。

一个人要心存一颗感恩戴德之心,永存感恩之情。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别人为他付出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论是父母的抚养,还是老师传授知识,抑或他人给予的帮助,这一切都是“恩情”。在“知恩”之后,当以行动给予回报,尤其是生养我们的父母双亲。

2.让孩子感恩于他人

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给予我们帮助的人绝不仅仅只有父母和老师,还有我们的亲人、朋友、邻里,甚至是路人。

时光大幕拉回38年前的那个寒冬,在东北平原上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戴着破洞的小手捂子,顶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走在回家的路上。走到半路时,孩子冻得脸发青手发麻,在路过一户人家门口时,他终于哭出了声。这时,从院里走出一位60来岁的老人,他一边和孩子说话,一边将孩子拉进屋。进屋后,老人脱掉孩子的手捂子,用他那双布满老茧但却温暖无比的大手,攥住孩子的小手揉搓,过了一会,孩子缓过来了,老人又把他送出门外,安慰嘱咐道:“很快就到你家了,路上小心!”大家可能看出来了,是的,那个孩子就是我,那个给我暖手的老人叫岳关四,在村中,我叫他“岳四大爷”。

20多年后的1995年,当时我在陕西西安工作,应邀赴河北秦皇岛,出席首届全国公关策划与企业创新研讨会,开完会后准备取道北京回西安。在秦皇岛火车站候车时,一不小心将手指划破,我忙低下头拉开行李包找纸,在我还没有找到纸时,邻座的一个女孩,撕开了一个创可贴递过来,让我伸出手指,她帮我严严实实地把伤口包好,我连声说:“谢谢!”过了几分钟,她随着检票的人流走了,我望着她的背影慢慢离去……

至今,我也不知道这个女孩姓甚名谁,家在哪里,甚至连长得什么模样,我都记不起了,可是我一直不曾忘却她对我的帮助。

类似的事情,在东子40多年的生命历程中,有过很多次,我相信您也一定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所以,我们每个生命,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要知道感恩,感恩于社会,感恩于他人。

中国自古就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名言。据历史记载,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古人尚且明白的浅显道理,可是为什么在我们今天,知恩、报恩的声音却越来越少呢?是麻木。大人的麻木带来了孩子的麻木,最终导致了群体麻木,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群体的麻木会导致人们丧失最基本的品行。

人类社会是在互帮互助下发展起来的,没有彼此的帮助就没有群体的共同发展,个体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是在别人的帮助中,日渐成长起来的。

人是群居性动物,无论个体多么强壮,他都不可能独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每一天都在接受他人的帮助,尤其是孩子,付出的相对要少,接受帮助的几率要高很多。所以说,作为一个孩子来讲,感恩更加的重要,感悟他人对自己的好,对自己的帮助。从小培养孩子感悟他人之意,让孩子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长大之后才能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3.告诉孩子一定要孝敬长辈

如今,提起孝顺的孩子,不少人都摇头叹息。言下之意,在蜜罐和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缺乏责任感,没有感恩之心,哪来的孝敬之意。确实如此,现在的孩子对父母等长辈亲人缺乏行孝意识。孩子总认为长辈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自然就丢失了这种意识。

最近,16岁的少年博士张炘炀,逼迫没有经济能力的父母在北京全款买房,引起关注。平时的张炘炀如果父母的话语不对他心思,他就会让他们“闭嘴”。作为一个16岁的男孩,不是想着自己将来挣钱,改善父母的生活环境,而是难为父母,这至少表明这个孩子不懂事,不知道感恩。而面对含辛茹苦的父母竟然轻易说出“闭嘴”,说轻了是没教养,说重了那是对长辈的不孝。这个少年博士尽管学业有成,但是不知道感恩父母,不知道孝顺长辈的孩子,究竟能走多远呢?

孝顺长辈,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无论是自己的爸爸妈妈还是其他的长辈,作为一个孩子来讲,都应该孝敬。

可当我们感叹或是埋怨孩子不懂得孝敬老人或缺乏感恩的美德时,是不是也当反思一下,作为父母的自己,身教和人格感染方面做得怎样?

孩子有无孝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从小对他们的影响。父仁母慈,子女肯定会懂得为孝之道;要是父凶母狠,孩子又怎会善?如果父母对自己的长辈尽孝,即便不说教,孩子耳濡目染,也会从你的无声行动中学会怎样做人。在自己身上求真,“孝心”的种子才会播撒到孩子天真无邪的心田里去。

我在外生活近30年,回老家的次数有80多次,即便是我在海口、重庆、西安和杭州工作时,每年也至少回家一次;在长春工作期间,几乎隔一个月我就跑回去看看二老。有时我忙不过来,就让妻子带孩子回乡下看望父母。所以,孩子对爷爷奶奶、对乡亲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孩子也把我们对父母的爱,回馈给我们,让我们体验到来自女儿的爱。

本网站小编总结:家长过份的宠爱孩子,往往使其不懂得感恩,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应该的,从而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但愿看了此文章,家长们都不要一味的宠爱孩子!

不说教孩子,那怎么教孩子?


一个三岁多的女孩喜欢把脚踩在椅面上,妈妈在旁边提醒,“宝贝,把脚放下去。”女孩把脚放下。没过多久,女孩又把脚踩上去,妈妈又提醒,“宝贝,不能把脚放在椅子上,妈妈说过多少次了,鞋子太脏,待会儿椅子不能坐了。”女孩条件反射似的又把脚放下,可没过多久,女孩的脚又踩上椅面了……

有个5岁男孩胆子较小,不敢冒险,不敢玩游乐场的任何一种游乐玩具。妈妈觉得这样不像个男孩,男孩就应该敢于冒险,敢于挑战。某日,一家三口到公园玩,妈妈鼓励男孩去玩公园的游乐玩具,男孩不敢。妈妈再鼓励,说:“你是一个男子汉,要勇于冒险,你看人家小女孩都敢玩,要不,爸爸妈妈陪你一起玩?”男孩还是没能鼓起勇气,妈妈失去耐心,强行让孩子玩了一次。男孩在痛苦中玩了一次,后来更加不敢玩大型玩具了……

以上是两位妈妈“纠正”孩子缺点的两幕情景,妈妈们的道理都没错,可是教育效果却很糟糕:女孩照样踩椅面,甚至踩得更频繁;男孩照样胆小,甚至比以前更加不敢冒险。为何给孩子说理却说不通呢?面对孩子的缺点或不良习惯,我们该怎么办?

说教是最没效果的一种教育方式。成人喋喋不休的说教让孩子感到反感,要么孩子会公然作对,对大人的说教不理不睬;要么是表面服从,内心却很抗拒,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说教无效的原因。对孩子的“缺点”或“不良习惯”,一次次的说教实际是在提醒孩子:你胆小,你踩椅面。这样反而会强化孩子的行为。

好的、有效的教育是不露痕迹、“润物细无声”的。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也是一个胆小被动孩子的转变。这位妈妈是大学老师,2009年12月给我发来一封名为“令人担忧的图图”的邮件:

“我女儿图图2岁10个月,胆子比较小,有点偏内向型。对不熟悉的人和环境,开始表现得比较羞怯,玩上半天才会熟识起来。比如说,这个周末带她去儿童乐园,里面的小朋友很多,其实她很喜欢里面的东西,但就是有点怕,不敢去玩。等过了半天,兴头才表现出来。这个时候要有大人陪着。如果有别的小朋友来玩,她就会主动跑到家长身边。平时,在小区坐滑梯也是这样,如果有很多小朋友在玩,她就不愿意上去滑,不会和别人争抢。

“图图在幼儿园并不开心,老师说她在幼儿园一直不太吭声,也不主动去和小朋友玩,也不喜欢幼儿园的玩具。和一两个小孩子玩的时候,挺好的,就是集体活动不太乐意(我估计她很想参加,但是不敢参加,或者不知道怎么参加)。图图语言表达能力不错的,但就是不太爱说话,只有老师问她的时候,她才说。”

在跟图图妈的沟通中,我了解到,孩子是不惹事的类型,他们对孩子保护得比较多,遇到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会立即介入。而幼儿园老师由于害怕孩子被抓伤对家长不好交代,也是一发生冲突就立即介入,所以孩子几乎没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孩子的玩具被抢,因为拉不下面子去说别人,图图妈的做法是让孩子谦让,这种“不公正”的做法让孩子觉得委屈和受伤害,因而变得更加退缩。

我建议图图妈给孩子创造真实的社交圈子,大人少介入,相信孩子有自己解决的能力。小朋友抢孩子的玩具时,要鼓励孩子想办法拿回来,不要顾及面子,维护规则的公平最重要。同时不要在孩子面前说“胆小”之类的字眼,也不要急于让孩子主动和别人交往,以免给孩子压力。细心观察孩子,发现孩子“胆大”的行为时及时肯定。

1个月后,我看到了图图妈的反馈:“今天带图图去玩,3个小朋友一起在玩滑梯,图图表现很好。当前面的小朋友准备躺在滑梯上睡觉时,图图有些着急,但她没有像往常一样,向妈妈求助或者自动退下来,而是在那里跺脚,以提醒她的小同学(同一个托班的孩子)。一会儿,在孩子奶奶的招呼下,那孩子自己滑下来了,图图也很顺利地滑了下来。这点变化,给我带来些惊喜,图图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逐渐摸索出自己的方式,变得大胆些了。但这却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有时候我会失去耐心,告诉她‘应该自己去做!应该和人家打招呼’……但效果并不好。也许,家长可以做的是相信孩子,并给予更多的交往机会,关注她好的一面,忽略她弱的一面。时时提醒孩子‘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等于在暗示孩子‘你这样不行,那样不好’,这是在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往往孩子就会成为自己所说的那个样子,我还是要多培养自己的耐心,耐心!欲速则不达!”

图图妈真是一个有悟性的妈妈,她意识到了必须“关注其好的一面,忽略其弱的一面”,这样好的一面被强化,好的一面的“面积”便会越来越大,覆盖掉弱的一面。反之,如果时时提醒孩子“你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弱(坏)的一面被强化,弱(坏)的一面的“面积”会越来越大,覆盖掉好的一面。家长们应该有这样的感受,当孩子出现打人、吐口水等“不良”行为后,如果家长大惊小怪、或哈哈大笑、或气急败坏、或一番说教,总之只要家长给予了强烈的关注,孩子就会越来越起劲,哪怕家长厉声喝止,孩子也会继续其恶作剧似的行为。如果家长忽略他的行为,就当没看见,孩子搞两下,索然无味便罢休了。

我们幼儿园有一个五岁多的女孩芳芳,只要闲下来就喜欢吮手指,经常把手指咬出血。她妈妈急得不得了,想了很多办法,讲道理、打骂、涂苦药水、戴手套等,都改不了这个习惯。有一天她碰到我,发愁地说:“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喜欢吃手,手都啃出血了,这可怎么办呀?”我对这位妈妈说:“孩子吃手是表象,本质是缺乏安全感,要完全纠正这个行为,就要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你的这些措施都是对孩子行为的一次次强化,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加强她的行为。”芳芳妈说:“那我怎么才能改掉她这个坏毛病呢?”我说:“首要的肯定是建立安全感,这个命题很大,父母需要通过学习,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给孩子真正的爱和自由,让孩子和你们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碰到孩子吃手的时候,不要指责,不要提醒她‘不吃手’,轻轻拿开她的手即可。然后以她感兴趣的活动来分散她的注意力。平时找事给她做,不让她有闲下来发呆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有趣的活动上面,就会减少吃手的行为。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她的这个习惯,以免强化她的行为。养成一个习惯容易,要改变一个习惯难。改变一个习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三两天可以改变的,你要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

没多久,芳芳上小学了,也不知这个习惯到底改了没有。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她妈妈仍然是以前那样的方式,这个习惯是改变不了的。

我的小侄女晓晓喜欢一边捻头发,一边做吸吮状,这个习惯导致她形成了“地包天”,即下面的牙齿包在上面的牙齿外面(正常情况是上牙包在下牙外面)。经过牙齿矫正后,医生叮嘱,必须改掉吸吮的习惯,不然换牙时还会形成“地包天”。晓晓的这个习惯本来不是太严重,仅仅是在显得无聊的时候偶尔为之。我妈心情急切,唯恐晓晓的“地包天”再次复发,每当晓晓捻头发的时候,她就大声喝止“别捻头发”“怎么又捻头发了”,有时还打晓晓的手。在奶奶的“监督”之下,晓晓越发紧张,捻头发的次数越来越多了,从以前的偶尔为之发展至时时刻刻都举着手捻头发!

重点提示:

说教是最没效果的一种教育方式。成人喋喋不休的说教让孩子感到反感,要么孩子会公然作对,对家长的说教不理不睬;要么是表面服从,内心却很抗拒。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孩子的某个弱点或不良习惯,一定要记住“教育无痕”四个字,不要对孩子进行说教,说教太多孩子听不懂,就算听懂也接受不了。不要提醒,因为每一次提醒都是一次强化。我们要忽略掉孩子不好的一面,善于发现孩子好的一面并给予大大的关注,这样好的一面就会慢慢放大,覆盖掉不好的一面,孩子的缺点和不良习惯将慢慢改变。

家长生活中如何正确管教孩子


家长对于生活中如何正确管教孩子一定很苦恼吧?现在就来看看管教孩子的小妙招吧。

通过孩子的这些表现,判断父母是否管教过严

1.孩子太乖巧、太安静或孩子不敢表达负面情绪。

2.孩子对于很轻微的批评都会表现出极度敏感。

3.孩子不会用出轨行为来探测你的底线。

4.孩子没有幽默感或快乐感。

5.孩子经常表现出烦躁和不安。

6.孩子在吃饭、睡觉或如厕等其他方面表现出有压力,比如孩子可能会表现出从前婴幼儿时期的行为特征。

7.一个进攻性比较强的孩子,有可能会学你的行为,对他的兄弟姐妹、同伴或宠物泄愤。

如果孩子有3项以上的表现,或者只有一两项,但经常出现,而且表现非常明显,家长就要反省自己的管教方式了。

正确地管教孩子,可以这样做

根据孩子成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管教手段。对于婴幼儿,要试图转移他,进行别的活动。对于一个两岁以上的孩子,管教必须配合解释(但不是借口)他“犯错误”的原因,试图找到孩子进攻性行为的原因,给他机会了解或理解自己的行为。

管教必须适合孩子的性情。一个敏感的孩子如果受到惩罚会无比绝望,但对于一个积极开朗的孩子,惩罚可能又会是一个合适的方法。

当孩子与其他孩子在一起时,试着不要干预。当着其他孩子的面避免保护或惩罚自己的孩子。当你把自己卷在孩子之间的争斗中,在这种状态下,至少你的孩子有一半行为是冲着你来的。

给孩子做行为示范。通过给孩子举例来帮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或学会在不同情况下用不同的方式处理问题。直接的、严格的但是充满爱的方法是一种最好的示范手段。

有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短暂的禁闭,结束之后拥抱孩子并且给他解释为什么这样很有必要。

体罚会给孩子传递错误信息,让孩子觉得你也失去了控制并且表现出进攻性。体罚不仅不尊重孩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也不会起任何作用。

当一种管教手段不管用的时候,停下来重新评估自己使用的方法——你的反应是不是太频繁?太无效?孩子的进攻性行为是在告诉你他很焦虑、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或他很需要你的爱吗?

在管教过后要抱抱孩子,让孩子感到你的爱。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是很重要。你抱着孩子的时候需要告诉他你很抱歉,告诉他学会控制自己行为的过程很艰难。他必须知道你很关心他。

教孩子正确处理纠纷


孩子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就意味着开始独立地进入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孩子怎样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尤其是孩子在受了欺负、受了委屈以后。家长和老师应该怎么做,这是我们经常遇到而又必须及时处理好的一个现实问题。

本来,孩子在一起玩耍时,打打闹闹的事经请发生,这种磨擦、打闹的处理过程也是孩子学会与人相处的课程之一。但是孩子毕竟年幼,是非观念尚未明确形成。尤其是现在有些独生子女从小缺少伙伴,。在家备受父辈、祖辈的宠爱,有的孩子性格就暴躁,而且自私。在同伴中稍有不如意,便拳脚相加。另有一些孩子。因受到父母过分的呵护,反而失去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在粗暴、骄横的孩子面前不知所措。因此,作为家长和老师,应当把教会孩子处理好他们之间的纠纷看作是对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形成孩子健康的人格、提高分辨是非能力的重要时机。

孩子在幼儿园时与同.伴发生纠纷老师总对孩子说“你们自己处理”应该说,老师这样的回答并没错,因为孩子只有在自己亲自处理和其他孩子发生纠纷的过程中,才会学会人际交往的本领。问题在于,老师在说过“你们自己处理”之后,还应该留心、关注这件事情的发展和结果。如果孩子们对这件事处理得很公正,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但如果受欺负的孩子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那么,老师应该借这个机会帮助年幼的孩子辨清是非,并让孩子们懂得,不能纵容野蛮的、攻击别人的行为。同时要注意帮助那些性格懦弱、对别人的攻击一味退缩的孩子,树立起勇敢、坚强的品格。

作为家长,遇到孩子受欺负以后,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以前,很多的父母往往这样教育孩子:“如果你被动人打了。不要还手,可以去告诉老师,让老师去批评对方。”现存做父母的则会这样对孩子说:“首先,你不要去惹别人.如果别人来惹你、打你,你要毫不客气地还手。”其实,我们不能把这个问题简单地以“还手还是不还手”来回答,而应该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针对具体事件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如果是同学间一般的纠纷,对方是无意伤害的,则要适当忍让,但在遇到一些有害于同学、危害集体的事情,要勇敢地站出敢于制止,必要时包括还手。

如何教孩子正确面对挫折


问题:

我儿子快到入园的年龄了,可是有一次我带他去游乐园玩,他却和一个小朋友因为一点事想打架。我想问一下,如果在幼儿园里有小朋友期付他怎么办,我该怎么教育他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对待孩子呢?

专家解答:

2岁的孩子逐渐有了自主意识,没有明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希望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遭到拒绝时采取攻击的行为很正常。在上幼儿园以后孩子在团体中学会与人相处,会本能的采取很多方式,也可能会和同学打架,家长不要担心,让孩子自然的在同伴中建立关系,保持友谊及解决冲突,学会竞争和合作,处理个人与团体的关系就好了。孩子对攻击行为的利害并不了解,如果他和别的小朋友打架,家长可以告诉他,打人不对,被打得小朋友会疼痛,希望他不要打架,应该如何与人相处等等。如果担心孩子受欺负,可以告诉孩子,如果有小朋友欺负他,要学会避开,并告诉对方不要打人。这个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父母教育子女避免用打骂的形式,多和孩子讲道理,并关心他的情绪,孩子会模仿家长的做法与小朋友友好相互。

网友建议:

doric:小朋友打架大人不能把他的行为贴上部礼貌的标签,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还没有形成呢。家长多做表率,孩子会模仿的。

松山2008:在生活中,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孩子往往在挫折面前产生畏惧心理,丧失克服困难的信心。这就需要家长来帮助孩子克服这种畏惧心理。父母不要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当今社会,父母过于袒护自己的孩子,生怕孩子身心受到一点点的伤害。这便给孩子造成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心理,这是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弊端。所以我们平时应该要求孩子为自己的生活服务,如:洗自己的袜子、整理房间、倒垃圾、叠衣服等小事,因为这些小事正是培养她自立的能力和精神,是提高她应付挫折本领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孩子遇困难时,我们不能以决策者的身份,替她做决定,而是当她的顾问,给她提建议,叫她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鼓励她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告诉他挫折人人都会遇到,但挫折可以避免,可以战胜,挫折还能磨练人吃一堑长一智。父母首先要从自己做起,给孩子树立不屈不挠、勇敢顽强的榜样,如果家长是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孩子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也学会一遇到挫折就自暴自弃消极等待的态度。我们也不要当孩子一遇到点小困难就给她帮助,而应该鼓励她自己想办法解决,和孩子一起分析困难到底在哪里,以便找出化解困难的办法。要通过真实事例让孩子知道,在困难挫折面前唉声叹气并不会降低困难,减少失败,灰心丧气只会增加自己痛苦。给孩子讲一些名人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最终做出重大贡献的例子。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要鼓励孩子树立信心,不灰心丧气,勇敢面对困难。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尝到成功的喜悦后,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就会增加。家长应注意帮助孩子吸取经验教训,让孩子在每次遇到困难后,总结一下困难的类型,克服困难的方法,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要使孩子克服畏难心理,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非常重要。这需要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如:孩子摔倒了不要立即心痛地去扶她,而要她自己爬起来。人生道路上人人都会遇到困难,困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应该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

小白兔牙膏:孩子在幼儿园很少有那种针对性很强的,故意欺负某人,但是在玩耍中,磕磕绊绊总是有的,其实家长不用太在意,孩子也是在相处中寻找交往的方法。

教孩子非语言交流


心理学家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在面对面的交流中,55%的情感内容是由非语言暗示的,比如面部表情、姿势、手势、体态、眼神等;38%的内容由声调表达,只有7%的内容是用语言说出来的——

让孩子学会非语言交流

除了用语言与人沟通,人们也在不断地用身体语言、面部表情与人交流。非语言交流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如果孩子不注意养成这方面的习惯,就会在成长过程中吃亏。

非语言交流中,孩子最容易遇到以下问题:

谈话的方式和语调

谈话的方式和语调与其他人不同步,对方会认为他说话的样子很怪。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与对方离得太近、太远或者不恰当地拍打对方的身体,都会使对方感到不舒服。

体态和姿势

体态是孩子们感情交流中的重要内容,太随便或太懒散的姿势,通常代表不尊重和不感兴趣,尽管孩子并不会真的这样想。

目光接触

双方谈话过程中,注视对方面部的时间占整个谈话时间平均30%~60%左右。太多或太少都会被视为不礼貌。

声 音

无论是语言(语调、声音高低和强弱)还是非语言(叹息、呻吟、噪音等)的情感交流,声音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即使像清嗓子之类的小习惯,也可能会招来其他人的反感。

物质因素

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的穿着对他人有可能产生的影响,就更容易在社交上遭受挫折。

那么,如何让孩子学会非语言交流的技能呢?下面是几个有效的小游戏:

4-6岁: 猜测情感

把某一句话说5遍,用录音机录下来,每遍语气都不同,表达5种感情。例如用“你可以去了”表达欢喜、疑问、气愤、憎恨、恐惧5种情感,孩子猜对1种得10分,然后让孩子说一句话,努力学习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成功即得1分。

6岁以上:情感字谜

由3名以上的孩子或家庭成员参加,先准备好20张卡片,每张写上一种情感,例如:快乐、伤心、害怕。担心、恐惧、疯狂等。由年龄最小的开始,任取一张卡片,然后在3分钟内表演卡片上的感情,不能说话,其他人猜测,猜中者保留卡片,并由他继续进行下一轮。游戏结束后,卡片最多者就是赢家。

7-12岁:“哨音”游戏

从电视上录下一个适合于孩子年龄观看的电视剧,然后,把声音关掉,只让孩子看画面,要求他们描述剧中人物的情感。当孩子说对演员的某个表情、体态或姿势所体现的情感,就记1分。然后,加上声音重新播放这一镜头,来检查孩子的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