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怪孩子不听话?原因可能是因为你父母做错了!看到标题肯定会怀疑,父母怎么会做错事情呢?其实在很多情况下,父母带孩子比自己带孩子更容易让孩子不听话。

下面,我想通过一个我家不久前刚发生的,孩子从听话到不听话再回归到听话的故事来试着探寻一下各中奥妙。

一天,儿子大清早就专注的沉浸在他的乐高世界里。之所以专心是因为前一晚,他向我提出玩乐高的申请时,已临近晚安时间。我没有应允,但向他建议道:现在拼太晚了,要么影响休息,要么影响作品完成度,不如明天用一天的时间来拼,玩得才尽兴!

儿子虽然很想立即开始,但最终还是忍了忍接受了我的建议,决定第二天来个一气呵成。(看,孩子大多数时候还是挺听话的,对吧?)!

第二天一早,心心念念的儿子为了给自己争取时间,既迅速又自觉的完成了刷牙、洗脸、吃早饭的“清晨三部曲”后,就立即投身到他的拼搭工作中去了……

不得不承认,家中这一天的序曲是在儿子积极、有序的听话状态中拉开的。

但随着家人们对早餐后的时间安排存在差异,使一个意见不一致的变量慢慢的改变了这和谐的画风……

我:即将出门办事,不能陪伴兄妹,要将他俩托付给姥姥姥爷。

爸爸:工作日,已经去公司上班。

妹妹:处在秩序敏感期,习惯了平日外出的安排,巴望着出去玩耍。

姥姥、姥爷:希望趁着早晨的清凉,带孩子们去自然环境中活动,同时也需要去超市采买午餐材料。

综上,除了儿子一人想留在家中拼乐高外,其他家庭成员一致的安排都是外出。

这无形中形成了一个对儿子实现目标不利的场景,在这种场景中,怎样让他乖乖“听话”?

姥爷身先士卒,打出了一张传统的权威牌:

姥爷用长辈的口气对儿子说:别拼了!快去换衣服跟我们一起出去玩吧!

儿子专心于自己的作品,像没听见一样。

姥爷为了引起儿子的注意,继续发力道:快点行动!不然我们可不等你,一会就都走了,把你一个人锁在家里!

这赤果果的“威胁”确实让儿子“重视”了一下,他虽然抬头看了一眼姥爷,却不为所动,还流露了一丝不耐烦的神情,忍不住小声嘀咕了句:坏姥爷!

姥爷传递出的信号,似乎撬动了儿子不听话的神经。

姥姥向来不喜欢姥爷的“铁腕”作风,打出了一张帮衬的温柔牌:

姥姥径直前去拉起儿子正摆弄乐高的小手,边拉边替儿子解围道:我们才不要锁在家里呢!我们要跟姥姥出去玩的哦?

谁知儿子并不领情,一边使劲挣脱,一边气哼哼的退回到自己的乐高作品前,继续埋头钻研……

姥姥为了帮他抢时间,又赶紧拿来了外穿的衣裤,准备在儿子拼搭的间隙帮他换好衣服。

面对姥姥的帮忙,儿子非但不领情,更是执拗着不愿意配合。姥姥的耐心似乎也在被这个不懂事的小孩消磨殆尽……

姥姥传递出的信号,似乎助力了儿子不听话的势头。

我因为忙着做出门前的准备,一直无暇参与其中,只是从闲隙中关注着三人的互动,使我有机会从第三方的视角去感受。

我的体会是:无论姥爷的强硬还是姥姥的温柔,对儿子来说似乎传递出的是同一个讯号:我(的安排)正确,你(玩乐高的需要)错误!所以你得按照我的要求/安排做。

这个讯号就是我前面说的,促成养育者把孩子变不听话的关键要素。这个讯号意味着什么呢?我的理解是对错之争。

对错之争催生对抗关系,对抗关系形成博弈场景。而博弈中只有较量,压根儿“听”不到什么说话,听话的结果从何而来?

因此,无论养育者的初衷有多为对方好,只要不考虑孩子自身的需求、感受,只要求服从构筑的都对抗关系。

而无论养育者当下是否成功,从长远来看,在对抗关系的较量里没有赢家!因为对抗使双方始终胶着在“零和博弈”的气场中。想结束只能以一方大获全胜,一方丢盔弃甲作为终结。

而这种天然位势就极不平等较量,无论公正与否,养育者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借助“长辈的威信”这张底牌掌握主动权!

而长期处于被动状态的孩子,只会用一次比一次的不听话来维护自己!手握底牌的养育者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可以毫无悬念胜券在握!

但这种不平等的长期累积,只会加剧侵害孩子心中的平衡感,助推孩子滑向不愿听你的话的深渊。

也许,有一天当他感觉能积蓄到足够的能量,逃出不平等的制约时,就会掀起一场对“长辈威信”的终极挑战——这大概就是让很多养育者头疼不已的青春期叛逆登峰造极的催化剂之一?

扯远了~先回到“如何让孩子不听话”上来。

我的答案是当双方位势不平等、意见不一致时,养育者不经意的运用“长辈的权威”压倒性的构建了一个零和博弈的场景时……孩子真的就会不听话起来~

前面说道,因为我前期没有参与他们的互动,一直保持着中立的“第三方”视角,所以有幸抽身出来观察和思考,在平衡了双方的诉求后,在反思中做出调整。下面具体来说说我调整后的尝试:

一、梳理双方的立场和诉求:

Δ老人的诉求:

户外活动,对孩子的身体发展和视力都有好处,所以你们应该听我们的话;现在是伏天,只有早上这一会子功夫比较凉快,适合去户外,所以得抓紧时间积极配合;拼乐高积木是可以在家玩的,对时间和地点没有限制,所以应该先去外面玩,回来再拼乐高。

Δ儿子的诉求:

昨晚我已经听了妈妈的话,忍住没玩,况且今天是妈妈同意我痛痛快快玩的日子,为什么又阻止我?你们大人怎么老是说话不算话;为了争取玩的时间,我都乖乖的完成了“清晨三部曲”,为什么我都这么听话了,还是不断被你们阻止、干扰、甚至威胁;既然你们大人靠不住,还不如靠我自己争取!我不要再听你们的了,我要抓紧一切时间,赶紧完成我的作品!

分析了双方的诉求后,我得到的启示是:非但他们都没有错,甚至他们之间根本就不应该存在博弈!唯一的差异是彼此的关注点不同。他们之间真正缺乏的是基于理解的,以达成共识为目的的有效交流!

二、构筑有助于化解眼下对抗关系的沟通桥梁。

我想先解除儿子的心理防御,消除他不能“痛痛快快玩乐高”的危机感。

我蹲在儿子身边,让我们目光对视,问他可不可以暂停两分钟,让妈妈跟他说两句话?

儿子很配合,停了下来。

我抓紧时间赶紧说:

儿子,妈妈知道你很想完成一个好作品,妈妈昨天也的确同意让你今天尽情玩。

但现在的状况是妈妈需要出门办事,妹妹习惯了平时外出的安排,姥姥姥爷也希望趁着太阳公公没有发威前,带你们去外面跑跑。你忘了妈妈说过户外活动对你们的身体发育有好处嘛(说明实情,争取理解)?

所以,妈妈也希望你现在给你的作品放张暂停卡,去外面玩会,一会天热了回家来打开空调,凉凉快快、舒舒服服、不受打搅的尽情拼乐高可好(平等沟通,合理建议)?

说不定到时候妈妈也办完事赶回来了,我还能给你做小助手,帮你找零件呢(提供支持,增进情感)!

儿子听完我的话,身体放松了一些。但心思还在自己的目标上,依然明确表示不想出去玩,就想先完成作品。

我对他的选择也表示理解。但是依然得基于现实情况,向他做更深入的说明,让他有机会在了解目前的形势后,做出更准确的选择。

我说:

妈妈愿意尊重你的决定,但今天的状况是,妈妈必须外出办事,姥姥、姥爷也要带妹妹出去玩和买菜,这样一来家里就没有大人了。你觉得你一个人在家拼乐高可以吗?你都快6岁了,如果你想挑战一下,妈妈也愿意支持。但如果你不想一个人待在家里,那妈妈还是希望你能调整一下,跟大家一起行动,好吗?

在这段对话里,我想把握的尺度是陈述事实。

我所有列出的选项都是基于事实的,并且我也愿意完全尊重他做出的能够为自己负责的选择——这种陈述可以很好的区别于打着给孩子选择的旗号,却暗含诱导或威胁的、具有明确导向的做法。

因为我相信,孩子是能敏感的体会出其中的差异的。

儿子听罢,思考了一下就同意一起出去玩,但要求先完成手里这一小节的拼装(我听话、好商量的儿子又回来啦)!

我积极的肯定了儿子的善始善终和灵活变通,又基于儿子的合作态度,立即表态:

没问题!妈妈可以留下来等你完成这一部分,放好暂停卡再协助你换好衣服。并且也办完事后,也会尽快回家继续协助你完成作品!

通情达理的姥姥,在一旁静候时听完了我们的对话,也积极回应道:

好乖乖,姥姥也愿意等你!一会玩完回家,姥姥也会为你提供一个不受打搅的环境,让你彻彻底底、痛痛快快的完成你的作品!

共识达成!此时,姥爷也先带妹妹下楼玩去了。

和谐的画风,似乎又回来了~对抗消除、共识达成、孩子听话、皆大欢喜!

小编推荐

该如何看待胎教?


我们认为胎教真的不是一个教育的定义,而是叫促进,胎教的概念不是让胎儿接受教育,而是从营养上、环境上,给孩子一个促进,丰富的营养,适宜的环境的刺激,这才是胎教的科学内涵。

为什么有人提到早教,说是一个环境的丰富化,也不是教育的内涵呢?环境丰富化为什么有用呢?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不是我们做的实验,英国一个大学伊里诺伊大学做的实验,三组老鼠放在不同环境里面,第一个实验是一个老鼠放在一个笼子里,第二个是两只老鼠放在一个笼子里,第三组实验许许多多老鼠放在有脚踏车,有草坪,花园般的环境里面,四天以后解剖三组不同的老鼠的大脑,我们发现第一组老鼠大脑没有明显变化,第二组也没有明显什么变化,第三组老鼠脑细胞数量增加40%,两个大脑细胞建立了连接,大脑聪明与否,不仅和他的细胞数量有关系,还和细胞之间连接的多少有关系,所以环境对于大脑的促进有作用。为什么给胎儿也要进行音乐和光照,仅仅是一个刺激,是一个环境的丰富。 所以,不仅光照胎教,和抚摸胎教,还有音乐胎教,其实都是在丰富宝宝在子宫内的环境,让他的大脑接受更多的信息,然后他的大脑细胞在传递这些信息的时候,细胞的树突向外伸展和另一个细胞建立连接,这种连接的建立就大脑网络丰富化的体现,大脑网络丰富了,我们的胎儿的大脑才打下了一良好的物质基础,也就才体现了我们科学胎教要塑造一个孩子最佳的人生开端的意义所在。所以说音乐胎教是有用的,通过外在环境刺激,使胎儿脑细胞数量增加,连接增加。

其实,就这么简单。

准妈妈:我们该如何看待胎教?


我们认为胎教真的不是一个教育的定义,而是叫促进,胎教的概念不是让胎儿接受教育,而是从营养上、环境上,给孩子一个促进,丰富的营养,适宜的环境的刺激,这才是胎教的科学内涵。

为什么有人提到早教,说是一个环境的丰富化,也不是教育的内涵呢?环境丰富化为什么有用呢?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不是我们做的实验,英国一个大学伊里诺伊大学做的实验,三组老鼠放在不同环境里面,第一个实验是一个老鼠放在一个笼子里,第二个是两只老鼠放在一个笼子里,第三组实验许许多多老鼠放在有脚踏车,有草坪,花园般的环境里面,四天以后解剖三组不同的老鼠的大脑,我们发现第一组老鼠大脑没有明显变化,第二组也没有明显什么变化,第三组老鼠脑细胞数量增加40%,两个大脑细胞建立了连接,大脑聪明与否,不仅和他的细胞数量有关系,还和细胞之间连接的多少有关系,所以环境对于大脑的促进有作用。为什么给胎儿也要进行音乐和光照,仅仅是一个刺激,是一个环境的丰富。所以,不仅光照胎教,和抚摸胎教,还有音乐胎教,其实都是在丰富宝宝在子宫内的环境,让他的大脑接受更多的信息,然后他的大脑细胞在传递这些信息的时候,细胞的树突向外伸展和另一个细胞建立连接,这种连接的建立就大脑网络丰富化的体现,大脑网络丰富了,我们的胎儿的大脑才打下了一良好的物质基础,也就才体现了我们科学胎教要塑造一个孩子最佳的人生开端的意义所在。所以说音乐胎教是有用的,通过外在环境刺激,使胎儿脑细胞数量增加,连接增加。

其实,就这么简单。

你家有吗?2招轻松看待孩子的“隐形朋友”


隐形的朋友

妈妈先别自己吓自己,其实有一种说法,小朋友3~6岁时,会想像出一个或数个玩伴呦!这个玩伴可能是具体的熊熊布偶或娃娃,也可能是爸妈都看不到的隐形朋友。

小朋友会跟想像的玩伴一起玩扮家家酒、一起吃饭聊天,所以有时看到小朋友对空气讲话,其实都是孩子发展的正常现象喔!尤其现在爸爸妈妈很多都只生一个,小朋友在家没玩伴,这样的情形更容易发生呢。

当孩子想像时,爸妈的引导很重要

当孩子开始出现想像玩伴时,爸妈不要一直问「在哪裡啊」「没有啊」,更不能强势的阻止喔,例如:要求孩子以后不准乱讲话。因为~当孩子有情绪时,需要想像一个能听他说话的同伴,因此,父母愿意倾听孩子说话时,孩子心中的孤单就会减少,相对能将重心放在真实的人事物上。

偶尔也会搞不清楚真假?

是的。大部分的时间,孩子分得出来想像和真实,但毕竟孩子的大脑、言语都还在发展阶段,所以偶尔还是会把想像和真实搞混,有时连时间都会混淆了,大人可不要觉得小孩无理取闹,要用心解释给孩子听啊,例如:孩子会没来由质问妈妈为什么要骂他,然后突然生起气来。

大人可能丈二金刚摸不着头绪,想说孩子又在上演哪齣闹剧?其实,孩子可能是把发生在一个礼拜前,妳骂他的事件跟现在的时间混淆在一起了。或是突然说出一个在电视上看到的人物,说妈妈你是不是跟他吃饭?其实都是「正常现象」。

2招轻鬆看待孩子的隐形朋友

第一招/接受+转移孩子注意力:

当孩子在跟假想玩伴对话时,请爸妈「勇敢」的问玩伴的名字(是的,孩子有时会取名字),接受这个玩伴的虚拟存在,并且和孩子说,有什么心事可以跟朋友说,也可以跟爸爸妈妈说喔,爸爸妈妈很乐意听你分享,用行动对孩子表示关心,可舒缓孩子感到孤独的这一块,也可跟老师聊聊孩子在幼稚园的交友情况,或邀请孩子幼稚园的朋友一起来家裡玩,对孩子都会有帮助。

第二招/无理要求,适时限制:

也不要把孩子想得太脆弱~太孤单~,让孩子拿隐形朋友当「挡箭牌」予取予求,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爸妈还是要理性拒绝。例如,孩子说:乔乔(隐形朋友的名字)说她讨厌阿公,所以我也讨厌阿公,我不要让阿公坐我家的沙发。这时就要认真告诉孩子,阿公是长辈,该有的礼貌还是要有,你跟乔乔都有椅子坐,阿公也可以有椅子坐。

结语

3~6岁的孩子,因为长大了,所以对父母陪伴的要求更多了,他们的心情是:「爸爸妈妈不只要陪在我身边而已,还要专心听我说的每句话;不只是要专心听我说的每句话而已,还要所有事情,everything都跟我讨论分享~」。

所以当父母工作太累,没办法做到孩子的期待时,就会衍生孩子唱反调吸引爸妈注意,或是想像出隐形的朋友来陪伴自己,因此,爸妈记得再忙,也要关心孩子心灵上小小的转变。毕竟,在陪伴孩子的路上,不管是老师或者是同学,都没有人能帮我们做父母的用心啊!

如何教孩子忍耐


一味让孩子听话、忍耐,对于他们的大脑发育没有一点好处!出去外面玩,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这个时候,如果妈妈应对不好,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妈妈跟你说了,不能买,家里已经有了,要买汽车下次再买。”

“不行,我现在就要买。就要现在买...”

“你怎么这么不讲道理,不行就是不行。”

“哇...”

“不行,马上要吃中饭了,现在吃了冰激凌等下就没胃口吃饭了。”

“我要~我就想要吃...我不会吃不下饭的...呜呜...”

“哭也没用!”

公众场合,娃不顾一切地闹起来,妈妈生拽硬拖一路逃离,脸上除了难堪,还有一股“恨你说理说不通”的怨气。

说道理当然是情绪稳定地应付娃儿的要求和情绪的做法,但一天当中娃的状态也会变化多端,困了、饿了、累了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这时候说道理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娃小于3岁,你和他说一大堆,大体也无效。

这种时候我们要怎么说、怎么做,还是蛮有技巧的,也需要讲点心理学战术哦。

要求没满足,孩子哇哇大哭,你做对了吗?

那到底该怎么办呢?总不能为了自己不太难堪而答应宝宝的要求,一味退让咯!

是啊,做规矩一点没错,但是这样做我们只做对了一半。

你可能不知道只是一味地让孩子忍耐,对于他们的大脑发育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因为当娃儿们遇到讨厌或者会给他带来压力的事情时,体内会分泌一种压力荷尔蒙,也就是肾上腺皮质素,它会破坏大脑中海马和额叶前区的突触,这会对他的自律神经产生影响。

所以我们只是跟娃儿说,“这次不能买,不能答应你的要求,忍一忍,等下次给你买...”他哪肯罢休?!肾上腺皮质素早已让他“失去了理智”,所以他哇哇大哭那再正常不过了,碰到个性强的那就是赖在地上打滚了。

或许有的孩子几次哭闹后的确变乖了,所谓的好规矩是养成了,但这也让他感受到了爸妈的强势是不容商量的,以后遇到事情他都可能不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让孩子愉快地忍受,这是事情变好的开始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个可以减少冲突的好办法,就是我们要记得把娃儿当大人看。

你一定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心情愉悦的事情时,大脑会觉得轻松和灵活;相反,当我们遇到讨厌或者会给自己带来压力的事情时,我们的思考能力就会降低,大脑也会变得迟钝不少。

所以,日本脑科权威专家告诉我们,如果忍耐是痛苦的忍受,那还是别让孩子忍了。

但是如果告诉孩子在忍耐之后会有一个奖励,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因为爸妈给的那个承诺或者是奖励会促使他的大脑分泌多巴胺,孩子整个人就会放松下来,他们的心情会从“特别想要眼前的东西”转变为“只要忍耐一下,我就可以达成另一个愿望”。大脑在这个过程中告诉了孩子不是什么要求都会随心所欲,也教会了他们怎么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痛苦的忍耐变成顺理成章的接受,该是有多好!

务必完成承诺的实现和事件回顾,对大脑发育大有好处

当然,请记得,你给予的承诺也一定要实现,这样孩子对你的信任感也会进一步加深哦。

如果他做到了,一定要再给予大大的赞扬,这会让他再一次分泌多巴胺,对大脑的发育是非常非常有好处的。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当一切都完成时,请一定要和孩子回顾整个事件(爸妈通常很容易忽略这一点),因为他在平和的情绪中是能听进建议的,然后下一次他会做得更好。

大原则始终不变,小原则偶尔可以适度退让,很多事随之容易解决很多

有太多时候,我们因为太过于为了坚守原则而坚守,反而让自己变得被动,和娃玩拉锯战,娃儿不开心,自己也闹心累。

其实如果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适当地放松一下原则,并不一定会让孩子觉得从此就可以轻易侵犯爸妈的规矩。在坚持大原则下,我们也要适度退让。

所以还是那句话,娃儿虽小,不要硬拿着你的原则硬梆梆的上,该“给台阶还是要给”,大家彼此退让才能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哦~

如何让孩子学会倾听


家长先从自己做起

1、孩子在陈述事情时,我们不能打断孩子的陈述,这样给孩子也造成不好的影响。也会对我们教育孩子产生影响,试想一下,我们自己都不会倾听,更何况去教孩子了,所以家长要管理好自己才行。

2、家长可以通过身边的一些好的例子来教育孩子学会倾听,比如邻居小朋友怎样听妈妈讲故事等等,这样孩子比较容易接受家长的教育。

从美德方面来教养孩子

1、家长应该多和孩子沟通,说能懂得倾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都要学会这一美德的。

2、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就要让他在听其他人讲话时,尽量保持安静。在别人陈述完毕后,再表达自己的看法。

家长应及时表扬与赞赏孩子

1、对孩子来说,很喜欢被家长表扬与赞赏,这对他们来说很有劲头了,所以当孩子能坐下来听家长讲话,家长应该多说些鼓励夸奖的话,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尊重。

2、表扬孩子要学会方法,不能夸夸其谈,也不能表扬过度了,孩子做一些事情就表扬一下,这样会让孩子对表扬产生依赖,而害怕失败了,一旦孩子做错事情,就往往不知道怎么办了。

父母如何与孩子倾听


都说我的孩子“听话”,我该高兴还是伤心。如果不逼孩子那么听话,你可能能更加多的去倾听孩子的内心,也能渐渐熟悉你的孩子。

如果少点评判,少点说教,自然地和孩子聊天,在习惯中就能渐渐教会孩子轮流开口的模式——你说完,轮到我说,我说完,轮到你说。

我们以温柔待孩子,孩子亦能以温柔待我们。

但懂得倾听的孩子,不意味着全然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就等着被别人欺负了。

二姐宁宁就不是一个好糊弄的主儿,她精明起来的样子,泛着不符合她年纪的成熟。

有次她在桌上吃酸奶,妹妹在旁啊啊大叫拍桌子干着急。

我忍不住说,那就给妹妹吃点吧。宁宁果断摇头,不要。

阿姨开口说话了,如果你不给妹妹吃,那妹妹以后有吃的,也不会给你吃哦。

宁宁想了想,奇迹般舀了一勺喂到妹妹嘴里。

简直哭笑不得,猜她大概是衡量过,妹妹平常吃的,都是阿姨掌管着呢,阿姨说的话可是会真真切切影响到我啊,那就听一句吧。

而妈妈说的话,一点都没有打动我,当然是毫不留情面地拒绝了。

其实,如果阿姨不开口,宁宁无情地拒绝我,我也会尊重她的选择。

我只要她们能好好听我说话,但并不要求她们,事无巨细,都要顺从我,或是必须要和我的想法一模一样。

记得前段时间,有对双胞胎女孩参加夏令营,竟然被教练猥亵。

教练凌晨3点把孩子带出屋,妈妈事后气愤地问孩子,为什么要听教练的?

孩子回答:不是你叫我,要听老师的话么?

孩子妈妈说,那一刻自己不知道该说什么,心中绞痛。

听话,不是让孩子无条件顺从,而是让孩子有礼貌地倾听,鼓励认真地思考,凌晨3点教练叫我出去,是不是有问题?

如果我们平常的安全教育做得足够,孩子的思考和判断,就能在这时发挥作用了。

想要一个有主见的孩子,不是鼓励他们“不听话”,而是呵护他们的每一次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