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童话故事

2020-06-03 教育童话故事 科学教育入学准备 学前比较教育入学准备

适时教育!切忌拔苗助长!。

一定要选择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否则就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早期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早教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轻松的应对各种学习压力。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适时教育!切忌拔苗助长!”,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0-1岁:培养责任感

家长无条件地保护孩子,会让孩子觉得他在家庭中是第一位的,这对于以后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非常不利。应该让孩子感受到他与其他的家庭成员是平等的,慢慢培养一种家庭责任感。

3-5:岁培养心理独立性

平时我们总会主动帮助孩子做些事情,然而有些事情是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此时给予过多帮助的话,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只要是孩子有兴趣的事情就应该鼓励他独立去做。

1-3岁:培养自理能力

当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不要总是抱着或者帮他迈步等,动作发展的同时也是心理的不断发展完善。孩子稍大后,让他试着料理自己的生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并迁移到以后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5-6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步入课堂后,除了日常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的求知欲,培养他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阅读

早教知识:孩子教育别要“拔苗助长”


作为孩子学习的引导者,家长要小心谨慎,对孩子教育别要“拔苗助长”。不同阶段的孩子有其学习的合适内容,如果家长强加孩子接受不了的内容或者是急于求成,都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所以孩子教育别要“拔苗助长”。

对孩子来说,对身边的世界充满好奇是一种天生的本能,这会促使他尽自己的可能去探索和发现周围的事物,而这种本能对学习来说是非常好的助力。家长往往只注重知识学习,小编认为应该更注意孩子教育别要“拔苗助长”,首先,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若是过早进行不合适的学习比如抽象知识学习,会让孩子的注意力认为地转向对抽象符号的关注,而令其丧失很多在真实世界中的体验和思考。

其次,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 ,孩子教育别要“拔苗助长”,过于强求,或者会让孩子在某一方面能力突出,但必然影响其它能力的发展,比如过于重视抽象知识学习,就会影响或者损害音乐才能、运动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育专家提示,抽象的智力学习本身来说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活动,会直接导致孩子心理上的紧张,需要消耗孩子很多内在的能量,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正常发育,所以应该在在抽象学习之前,让孩子需要充分接触真实的世界,并且通过大量的游戏和运动,来发展他们的感觉器官、大脑以及运动系统的协调。

在孩子教育方面,家长要有科学发展观,孩子的学习要循序渐进,孩子教育别要“拔苗助长”。在孩子末进入抽象事物时期时千万不要强迫提前学习,即使已经进入了学习抽象事物的敏感期,也不能急于求成,应该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特点,让孩子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循序渐进,千万不能一下子就教很多。

因为在初期,就算孩子产生兴趣,但没有能力学习纯粹抽象,应该提供一些跟符号相对称的实物进行配对,以有形的物质来表现符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普遍来说,孩子数学和符号敏感期多在4岁半—5岁的时候,这时孩子对有形世界经过充分的接触,能自然而然地在智力方面上升到一个状态,那就是对抽象的符号突然发生兴趣。而在5岁以后,孩子大脑发育更加成熟,具备了永久性记忆的能力,此时开始学习的抽象事物,不仅能理解,也能够被记住。

总的来说,家长要更好地承担起孩子教育引导者的责任,就要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了解自己孩子的成长情况,合格分析,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孩子教育别要“拔苗助长”,以免造成相反效果,不要让孩子的心理和生理产生负担感。

“望子成龙”,不能“拔苗助长”


“小以成小,大以成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父母说着这样的话:“你要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只能当一辈子工人!”“你看到那扫大街的了吗?他就是因为当初没有好好读书才会成为今天这样的!”……也许很多父母都觉得,这些都是现代家教中司空见惯的对话了!可是,当父母们了解了老舍先生教育子女的故事后,或许就会有新的思考了。

一次,老舍在给夫人胡潔青的一封信中曾这样写道:“我想,他们不必非入大学不可。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你说是不是?”

对比老舍的教育观念,我们发现老舍先生也是“望子成龙”的,不过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成为一个能够有益于社会的“龙”,而今天更多的父母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八面威风”的“龙”。

天下没有不望子成龙的父母,父母寄厚望于孩子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就是不顾自家孩子的天赋、资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只顾“揠苗助长”,硬要“赶鸭子上架”,哪怕孩子已经竭尽全力有了一点儿进步,也不能令他们满意,有的父母甚至还会动辄斥之。长此以往,孩子得不到任何鼓励性的反馈,也体验不到由努力而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从而也就丧失了对成功的追求和信心。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质,父母给予孩子的期望应该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应该充分考虑到自己孩子的身心特点和自身条件。别忘了古人的一句话:“小以成小,大以成大。”对孩子因材施教才是最重要的。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现在,不少父母对如何培养孩子成才都有一定的硬性“指向”,如:要求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夏令营,必须精通琴棋书画等等。孩子每日奔波于各种学习班,身心疲惫,更无暇玩耍。父母们这种把内容丰富的家庭教育错误地等同于文化知识学习的做法,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严重的则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泯灭了孩子原有的创造性火花。

现任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的夫人秦小梅女士曾经说过这样的一件事:她的儿子李禾禾在上学前班前,曾经学过一年的绘画,没想到禾禾在学前班画的毛笔画《小蝌蚪找妈妈》竟得了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二等奖,于是夫妻俩在高兴之余便肯定地认为禾禾一定会在绘画上有所发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禾禾的心思并不在绘画上,于是夫妻俩也就没再勉强他学画画了。没料到的是,禾禾上小学三年级时突然喜欢上了数学,自己还报了奥林匹克数学班,每个星期天不用父母督促,禾禾自己就会从东城骑着自行车去西城的奥校上课,风雨无阻。后来李禾禾的数学成绩特别的好,直到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四中。

应该说李肇星夫妇这种对孩子看似是“放任自流”的做法是对的。父母设定的“指标”不一定是孩子想要努力的方向,随着孩子自我世界的逐步发展与完善,他往往会主动寻找自己的兴趣、意愿。对此父母应该审时度势,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他们提供相应的条件,帮助其成才。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变成“有意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父母只知一味地以自己的喜好来强迫压制孩子,就有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严重的还会影响父母和孩子间的关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做个有心人,时刻关注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及特点,抓住有利时机,适时引导教育。这样,孩子的潜能才有可能得以挖掘,父母美好的希望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燃烧的火炬”与“封闭的容器”

现代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待孩子可谓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着。”其实,父母这种对孩子的过度“宠爱”,实际上却是剥夺了孩子为人处事、独立解决问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只会产生怯懦心理,对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试问:这样的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又将如何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呢?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家庭条件是毋庸置疑的,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盖茨却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关键在于培养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性格,而培养性格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要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独立性及生存能力。在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盖茨把孩子送到教室后对他说:“今天你已经认识去幼儿园的路了,从此,爸爸、妈妈就不会再接送你了,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必要。”从此,盖茨的孩子每天都自己背着书包穿过三条巷子去幼儿园,放学后再自己回来。有一次孩子放学正好赶上下大雨,他便急中生智,自己赤着脚跑到马路边的商店门前,然后顺着门前雨蓬下面的挡雨地带小心地前行。回到家孩子很高兴,因为他觉得今天自己没带雨伞也能够一个人回家了!

试想,这个场景若发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也许有些父母会心疼不已!觉得孩子的这种行为简直不可思议!其实,父母们的这种想法的确是有些大惊小怪了。如今的孩子并不希望父母样样代劳、事事包揽,他们觉得这样的爱是“封闭的容器”,会令他们浑身不自在,甚至感到窒息,因为他们并不喜欢以父母的生活经验、习惯喜好来要求自己。他们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能够温暖自己心灵、点燃前行勇气、照亮人生征程的如同“火炬”般的爱!

父母可以给孩子全部的“爱”,但绝不可能永远为他们遮风挡雨。可以说父母的影响对于子女的自身发展永远是一个外部因素,所以,父母们应该做的是让自己的孩子学会自我独立、自我完善,让孩子成为一只能够独当一面的风筝,就是在遭遇困境时也能够逆风飞扬。这也许才是现代家庭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教育孩子六大禁忌!家长切记!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为了婴幼儿智利的开发,许多父母都会给自己的孩子进行早教。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孩子六大禁忌!家长切记!”,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包办代替

父母希望给孩子铺一条平坦的路,这是不现实的。遭遇挫折,不要觉得孩子受了委屈,千方百计地哄他或忙着帮他解决困难,应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不帮孩子总结败因

孩子输了比赛哭是种自然发泄,也是要求上进的表现,家长不能说“输就输吧,没关系”,否则会助长他无所谓的心态,而应帮他分析失败原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嘲笑孩子

孩子缺乏经验,遭遇挫折是难免的。大人不应嘲笑孩子,或责怪孩子这错那错,而是应该平时多注意培养孩子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并在克服困难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过度预期孩子的能力

不要说“你肯定是第一名”、“我最喜欢你考一百分”等,不要让他觉得只有第一名,爸妈才会喜欢,如果做不到,就不喜欢他了,这会使他不愿意面对挫折和失败。

针尖对麦芒

挫折教育不是针尖对麦芒,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过度的挫折感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

剥夺孩子尝试的机会

不要因为怕宝宝失败,就不让他试,小时候的失败经验能让宝宝了解失败没什么大不了,否则长大后,小挫折也可能会变成大石头,让宝宝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移开。

教育孩子切忌盲目跟风


上个周末下午,我和臻臻从菜市场买菜回来,碰到臻臻班里的一位哥们同学新买了运动器材--滑板。看着同学开始玩起滑板来,臻臻也觉得新鲜,说也跟着玩一下。我就先上楼了。半个钟头后,我下去瞧瞧,发现臻臻已经能踩上去,并平衡地滑一小段了。看他兴致勃勃的样子,问他,你同学的滑板车给你玩呀,他跑哪去了?他玩足球去了呢。臻臻说。我和该同学的妈妈聊了起来。他妈妈说,臻臻的胆子大,敢冒险,刚才摔了两下屁股,但是不屈不挠,又继续滑了。于是很快就会了,她的儿子还没学会呢。我说,臻臻大概是图一时新鲜。

回到家里,臻臻似乎瘾劲来了,吵着也要买一个滑板。开始的时候,我的态度比较暧昧,刚才听他同学的妈妈说,这几天滑板车搞特价,本来近200的单价,只需128元。想着这几天特价,买了也没多大关系。又想想,万一新鲜劲一过,就把器材摆家里了,岂不浪费?溜冰鞋就是那样,四岁多的一个六一儿童节,在广场上看了看,感兴趣,就买了,鞋子和培训费一共700元,结果就练了个皮毛,后来就近乎闲置在那儿了。于是,我又说,咱还是先别买吧。臻臻一时起劲,坚持说:“我用我自己的零花钱!”他倒很舍得,把他自己夹在书本里的全部零花钱找出来,算了算,正好够滑板的价格(128元)。于是,他显得蛮高兴地说,yerh,我可以买喽!后来,我有点儿反悔,于是对臻臻说,你还是要问一下爸爸啦,爸爸同意了更好啊。于是他火急火燎地打电话给他爸爸,说,爸爸,我想买滑板呢,妈妈同意了你同不同意?臻爸在电话里讲了一通道理。臻爸说:你不能看到同学有的东西自己就要有,这种跟风的心态不行。咱家里有滑冰鞋,先把这滑轮练好了,练得熟练了练得厉害了,咱再买滑板吧。我觉得臻爸说得很有道理。小家伙开始不太乐意,后来,在我们做做思想的情况下,他也没有不高兴的情绪了。倒是想着法儿去练习他的滑轮了。也许,他是为了下一步的滑板目标吧。

从这件小事,我反省了一下,也觉得自己对孩子似乎有点儿太“有求必应”,对于臻臻而言,我可能会比较容易地满足他的要求。但是这种做法不见得好。嘻嘻……相反,我倒是觉得臻爸这样做是正确的,他及时引导和教育孩子要独立思考,帮助孩子懂得不要盲目跟风或攀比。我也是,千万不能做“慈母多败儿”的那种母亲!

教育童话故事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