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了解到,目前绝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和部分公办幼儿园,均普遍开设了“幼小衔接班”、“学前专业班”、“特长班”等,幼儿教育“小学化”已经成为常态。北京某双语幼儿园针对幼儿开设了包括剑桥少儿英语、拼音识字、超级心算、幼小衔接等十多门课程。老师要求幼儿上课必须挺直腰板端坐、双手放在背后,上课不许插嘴等。

对于家长而言,尽管不愿意看到考学竞争压力蔓延到幼教,不赞同幼儿园实行“小学化”教育,想让孩子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但在现有升学、考试体制下却也无可奈何。小学招生考试已经直接形成了幼教“小学化”导向。《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幼儿入校“免试、就近入学”,但部分名校招生中附加考试面试并按成绩分班。这种压力下,幼儿不得不提前接受小学阶段教育。四川某小学对今年200多名一年级入校新生摸底发现,全年级91%的学生学过英语;70%的学生已经完成一年级上学期要求的一半识字率;部分学生学习过20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

目前,很多幼儿园存在公开或隐性的过度营利追求,没有把幼儿的全面发展作为办园的第一宗旨。利用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及望子成龙的心理,采取能够让家长迅速看到成果的课程内容,以达到多收儿童和多收费的目的。

处在监管空白的幼教“小学化”,忽视3~6岁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与学龄儿童的明显差别。幼儿学习太多小学知识、过度开发智力潜能,非常容易导致幼儿产生厌学情绪。而不规范的“小学化”教育,在导致小学阶段学生之间知识差异拉大、扰乱正常教学进度的同时,使得部分小学生形成不规范的书写、拼音等习惯,往往难以纠正。还有部分小学生因为相关知识在幼儿园学过,上课不爱听讲。

超前幼教最严重的问题,还是拔苗助长危害幼儿身心。这样的幼教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对幼儿进行“小学化”教育如同“变相体罚”,对幼儿身心危害很大。幼儿园超前教育占用了幼儿游戏、探究、交往、锻炼、个性发展及自由的时间,将这一年龄最需要发展与培养的东西丢掉了。如此以孩子的认知发展取代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以某一方面的发展取代全面发展,这个代价太大了。

精选阅读

那些逼着幼儿园将孩子“拔苗助长“的家长们(幼儿入学准备)


引言:在幼儿园的宝宝们,通过孩子们在园的学习生活,家长从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但是如何正确的认识这些问题呢?很多家长一味的给幼儿园提自己建议,给幼儿园施加压力,无非是想让孩子更快更好的发展,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合适吗?

1.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2. 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宝宝入园

3. 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4. 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本网站小编总结:幼儿园内孩子的身心发展,老师会做一个基本的计划和期望,会对每个孩子提供不同的帮助和照顾,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正确的配合老师的工作,不要给幼儿园和老师施加压力,也许这会对孩子事半功倍。

幼儿园教育切勿揠苗助长


镜头一:周女士说:“我儿子现在上幼儿园大班,每天晚上都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有时写得很晚,作为家长,真的有些不忍心,但是一想到其他孩子能完成,我的孩子也应该完成。所以就一直陪着他做作业,直到很晚才睡觉。最近几天孩子一写字就哭闹,真是很头疼。由于这个原因,不想继续送孩子去幼儿园了,但一想其他孩子都在上,还是让他去了。家长既担心孩子失去童心,又担心孩子落伍,真的很烦!”

镜头二:石女士的孩子3岁了,今年上小小班,但是最近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了,一提去幼儿园就开始哭闹,最后到学校一问才知道,小小班的学生由于年纪小、好动,老师们很注意对孩子安全的管理,有时免不了对孩子凶一下,所以孩子就不愿意去了。无奈,石女士就给孩子换了家幼儿园。石女士认为,小孩子好动、贪玩都是天性,老师没必要对孩子凶。要是靠凶来教育,谁还愿意把孩子送到幼儿园。

镜头三:做生意的王先生对儿子的期望很高,希望6岁的儿子在幼儿园比其他孩子优秀,因此他选择了一家自称有办学特色、收费较贵的幼儿园。但是儿子最近的表现让他很烦恼,朋友家的孩子都可以背诗了,但是自己的孩子记不住,还哭闹着不去幼儿园。

镜头四:朱女士说:“我认为学前教育就是让孩子顺其天性发展,在幼儿园不一定就要学很多东西,他喜欢什么就让他去玩,不强求孩子会写多少字,背多少诗,不想让孩子三四岁就开始上课学习,接受一种机械式的教育,我只想让孩子过一个快乐的童年。至于幼儿园,只要老师责任心强,孩子能快乐就可以了。”

后记: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如今很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伍,不仅要完成幼儿园的作业,而且很多时候自己还给孩子定了学习任务,每天必须学会几个字。

有家长总抱怨,听说现在很多小朋友,都会拼音和简单的算术了,我孩子到现在怎么还不会啊?是不是幼儿园不好?还是我们家长抓得不够紧?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不能盲目地、机械地让孩子去学习。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却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很多时候都事与愿违的,让孩子的身心受到了伤害。

幼儿园超前教育利与弊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州市近一半的幼儿园都不得不应家长要求,纷纷在中班、大班开设数学班、英语班。记者最近发现,有的幼儿园大班甚至还开设了小学一年级课程,程度越来越深。看来,时下的新新家长已经不满足孩子只会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会2位数的加减法,而是希望孩子能通过幼儿园学会电脑操作,会三位以上的珠心算,会写尽量多的汉字等。若不,这些都会成为家长向幼儿园兴师问罪的理由。

电脑班早设置

其实,家长要求孩子能超前学习的意识,早已有迹可寻。5年前,广州黄金幼儿早期教育机构在广州市7所省一级幼儿园中开设电脑专门课程,教学材料分别是其研发的教学课件,以及从软件市场收集的各类适合幼儿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的教学软件——不仅满足于鼠标点击,而且是运用键盘、软件等。姑且勿论这些班开设的目的,但确实迎合了部分家长的口味,这些班才有生存的空间。

高深课程成新标准

不少幼儿园园长对家长的超前教育意识感到无奈:让孩子在幼儿园学写字只是小儿科,更多是学英文、多位数换算等。广州市某省一级幼儿园的园长认为,这已经成为行内园长们为难的事情,因为家长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把这些课程划分到衡量该幼儿园硬件标准上。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民办幼儿园和许多自负盈亏或承包性质的公办幼儿园为了招徕生源、多赚钱,不得不开设一些程度达小学水准的课程。

不设班是为孩子好

近日,天河区名雅苑幼儿园的电脑启蒙学习中“仅仅教用鼠标”,而遭到部分家长的诘问。该园的何园长则表示,我们是不会改变电脑课程内容的。因为孩子们利用电脑色彩艳丽、形象有趣生动、解说言简意赅、音乐悦耳动听的特点,学习指法和鼠标的运用就足够了。过多学习,反而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

2004年7月,广州市第二幼儿园决定不再把电脑教学作为专门课程,而是变成教学的辅助工具。该园张园长解释,为了迁就增开的电脑班,孩子每天的活动量减少,同时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压力。“园方不希望硬性规定学龄前儿童学习电脑,如果再学习更深更难的电脑知识,更会让他们觉得是一种负担。孩子长时间对着电脑会使视力大幅度降低,这也是我们暂停的原因之一。幼儿园是一个让孩子们开心玩乐,学会与人相处的地方,并不是提早、提速强灌知识的‘场所’。”

专家视点

“超前”并没好处

谢国生(广州市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超前学习对一般孩子而言,并没有好处。从心理角度上说,学龄前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还低,小小年纪就过早背上学习负担,是不公平的。儿童在幼儿园的年龄是3至5岁,这正是他们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明显倾向的阶段。若将过多的时间分配到这些超前学习中,自然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要减少,结果是可以设想的。我们不是经常听到那些早年埋头苦读书的人往往EQ不高、情绪压抑吗?因此,我认为还是让孩子顺其自然发展吧。

用电脑学而不是学电脑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冯晓霞

电脑、外语、应试教育等已经不可逆转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家长让孩子早学东西无可厚非,但应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如电脑教学在儿童的教育中只应充当工具,孩子是“用电脑学,而不是学电脑”。儿童的信息化教育也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开展,不要盲目跟风。

孩子在三四岁时没有接触电脑并不可怕,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如果真的要接触电脑,父母或者多位小朋友可以同时操作一台“电脑”。这样不仅增加了亲子时间,多位小朋友一起操作,还能避免由于电脑“单人单机”的特性损害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家长反响

我认为超前教育可行

天河区干警黄继刚儿子7岁

我看那些哈佛女孩,网络神童等,都是父母老早就让孩子接触英文,学习程度较深的中文后的结果。既然有那么多成功的例子在前,那从某种情况来说,超前教育方法是可行的。只要掌握好方法,我相信我的孩子也一定能收到成效。

因此,孩子自小就学电脑等。尽管孩子对于经常星期六星期日都要“加班”,偶尔也会对我表示为难,但是得到的收获却让我这个做家长的很欣慰,我相信孩子对于自己有如此成绩也感到自豪———美术作品经常得奖,数学成绩得到提高,电脑方面更是成了我的“师傅”了。

名人家教

蒋雯丽:不强加太多东西

蒋雯丽所塑造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深受观众喜爱。她也想孩子能早点学到知识,让她脸上有光。

她原来刻意安排孩子学一些东西,买很多有关早期教育的书,还带他去听一些课程,请一些教育专家来给他辅导。后来她不这么做了,她觉得家长不能强加给孩子太多的东西,一个孩子在6岁以前不应有太多负担。现在,她有空就多带他到公园玩,与大自然保持亲密接触。

丁俊晖:放弃读书是正确的

去年4月,年仅18岁的“台球神童”丁俊晖夺得中国斯诺克(即英式台球)公开赛冠军。

由于成绩比较差,丁俊晖初中就辍学转向专心打球。“我只是认为当时放弃读书的选择是对的。以我的事业来说,不可能双方面发展,读书对我来说确实没有太大的用处。”丁父也声称:“既然孩子在台球方面有潜力,我不会像其他家长那样一味让孩子读书。”

链接

幼儿园不能以“艺术”“双语”冠名

山东

去年12月,山东省教育厅、公安厅和卫生厅联合颁布《山东省学前教育机构审批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按照规定,学前教育机构名称中不得带有与实际不符或者易产生误导作用的词语,如“国际”、“中华”、“中国”、“双语”、“艺术”等字样。

长乐市市政府办公厅近日转发了市教育局《关于加强福州市民办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该市民办幼儿园不得冠以“中华”、“中国”、“全国”、“福建”等名称,冠以“国际”名称的民办幼儿园只能以外籍人士子女为主要招生对象。若冠以“实验”、“基地”、“双语”、“艺术”等名称,必须从师资、办园条件、教学研究力量等方面严格审查。

重庆

重庆市教委近日对学前教育进行规范,幼儿园不得以任何名义和形式组织各种小学化培训活动,禁止幼儿园举办课程之外的各种特色班、培训班。

未经市或区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定,任何学前教育机构不得冠以“国际”、“中国”、“中华”、“重庆”、“实验”、“双语”、“英语”、“艺术”、“体育”、“特色”等字样。

后记

4岁的孩子要学会2位数加减乘除,5岁的孩子要懂得如何操作键盘……超前教育的起跑线在前移,从小学教育挪到学龄前教育来了。

智能的总量是相对守恒的,一种智力类型能量的升高必然伴随着相对应的另一种智力类型能量的降低。而这种降低往往体现在心理调节能力上。

处于超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往往有超人一等的优越感,舆论的作用也使孩子必然产生虚荣心,从此,求知不再是为了满足源于兴趣的自然渴求,而是为了超越别人、赢得荣誉。这些“聪明绝顶儿”一旦完成了辉煌的学业而在工作中无醒目的建树,实际境遇的强烈反差必然使昔日的优越感变成失落感引发出各种不良心理反应,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那些由于超前教育而被一度视为“有天分的孩子”,到更高的学府时,由于失去优越感,竞争激烈而选择结束生命的例子不难见到。这些可怜的孩子苦无宣泄压力之处,最终选择了走向死亡之路!他们向世人敲响了警钟———难道家长还想上演这样的悲剧吗?

幼儿园超前教育是否合适?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州市近一半的幼儿园都不得不应家长要求,纷纷在中班、大班开设数学班、英语班。记者最近发现,有的幼儿园大班甚至还开设了小学一年级课程,程度越来越深。看来,时下的新新家长已经不满足孩子只会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会2位数的加减法,而是希望孩子能通过幼儿园学会电脑操作,会三位以上的珠心算,会写尽量多的汉字等。若不,这些都会成为家长向幼儿园兴师问罪的理由。

电脑班早设置

其实,家长要求孩子能超前学习的意识,早已有迹可寻。5年前,广州黄金幼儿早期教育机构在广州市7所省一级幼儿园中开设电脑专门课程,教学材料分别是其研发的教学课件,以及从软件市场收集的各类适合幼儿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的教学软件——不仅满足于鼠标点击,而且是运用键盘、软件等。姑且勿论这些班开设的目的,但确实迎合了部分家长的口味,这些班才有生存的空间。

高深课程成新标准

不少幼儿园园长对家长的超前教育意识感到无奈:让孩子在幼儿园学写字只是小儿科,更多是学英文、多位数换算等。广州市某省一级幼儿园的园长认为,这已经成为行内园长们为难的事情,因为家长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把这些课程划分到衡量该幼儿园硬件标准上。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民办幼儿园和许多自负盈亏或承包性质的公办幼儿园为了招徕生源、多赚钱,不得不开设一些程度达小学水准的课程。

不设班是为孩子好

近日,天河区名雅苑幼儿园的电脑启蒙学习中“仅仅教用鼠标”,而遭到部分家长的诘问。该园的何园长则表示,我们是不会改变电脑课程内容的。因为孩子们利用电脑色彩艳丽、形象有趣生动、解说言简意赅、音乐悦耳动听的特点,学习指法和鼠标的运用就足够了。过多学习,反而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

2004年7月,广州市第二幼儿园决定不再把电脑教学作为专门课程,而是变成教学的辅助工具。该园张园长解释,为了迁就增开的电脑班,孩子每天的活动量减少,同时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压力。“园方不希望硬性规定学龄前儿童学习电脑,如果再学习更深更难的电脑知识,更会让他们觉得是一种负担。孩子长时间对着电脑会使视力大幅度降低,这也是我们暂停的原因之一。幼儿园是一个让孩子们开心玩乐,学会与人相处的地方,并不是提早、提速强灌知识的‘场所’。”

专家视点

“超前”并没好处

谢国生(广州市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超前学习对一般孩子而言,并没有好处。从心理角度上说,学龄前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还低,小小年纪就过早背上学习负担,是不公平的。儿童在幼儿园的年龄是3至5岁,这正是他们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明显倾向的阶段。若将过多的时间分配到这些超前学习中,自然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要减少,结果是可以设想的。我们不是经常听到那些早年埋头苦读书的人往往EQ不高、情绪压抑吗?因此,我认为还是让孩子顺其自然发展吧。

用电脑学而不是学电脑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冯晓霞

电脑、外语、应试教育等已经不可逆转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家长让孩子早学东西无可厚非,但应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如电脑教学在儿童的教育中只应充当工具,孩子是“用电脑学,而不是学电脑”。儿童的信息化教育也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开展,不要盲目跟风。

孩子在三四岁时没有接触电脑并不可怕,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如果真的要接触电脑,父母或者多位小朋友可以同时操作一台“电脑”。这样不仅增加了亲子时间,多位小朋友一起操作,还能避免由于电脑“单人单机”的特性损害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家长反响

我认为超前教育可行

天河区干警黄继刚儿子7岁

我看那些哈佛女孩,网络神童等,都是父母老早就让孩子接触英文,学习程度较深的中文后的结果。既然有那么多成功的例子在前,那从某种情况来说,超前教育方法是可行的。只要掌握好方法,我相信我的孩子也一定能收到成效。

因此,孩子自小就学电脑等。尽管孩子对于经常星期六星期日都要“加班”,偶尔也会对我表示为难,但是得到的收获却让我这个做家长的很欣慰,我相信孩子对于自己有如此成绩也感到自豪———美术作品经常得奖,数学成绩得到提高,电脑方面更是成了我的“师傅”了。

名人家教

蒋雯丽:不强加太多东西

蒋雯丽所塑造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深受观众喜爱。她也想孩子能早点学到知识,让她脸上有光。

她原来刻意安排孩子学一些东西,买很多有关早期教育的书,还带他去听一些课程,请一些教育专家来给他辅导。后来她不这么做了,她觉得家长不能强加给孩子太多的东西,一个孩子在6岁以前不应有太多负担。现在,她有空就多带他到公园玩,与大自然保持亲密接触。

丁俊晖:放弃读书是正确的

去年4月,年仅18岁的“台球神童”丁俊晖夺得中国斯诺克(即英式台球)公开赛冠军。

由于成绩比较差,丁俊晖初中就辍学转向专心打球。“我只是认为当时放弃读书的选择是对的。以我的事业来说,不可能双方面发展,读书对我来说确实没有太大的用处。”丁父也声称:“既然孩子在台球方面有潜力,我不会像其他家长那样一味让孩子读书。”

链接

幼儿园不能以“艺术”“双语”冠名

山东

去年12月,山东省教育厅、公安厅和卫生厅联合颁布《山东省学前教育机构审批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按照规定,学前教育机构名称中不得带有与实际不符或者易产生误导作用的词语,如“国际”、“中华”、“中国”、“双语”、“艺术”等字样。

长乐市市政府办公厅近日转发了市教育局《关于加强福州市民办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该市民办幼儿园不得冠以“中华”、“中国”、“全国”、“福建”等名称,冠以“国际”名称的民办幼儿园只能以外籍人士子女为主要招生对象。若冠以“实验”、“基地”、“双语”、“艺术”等名称,必须从师资、办园条件、教学研究力量等方面严格审查。

重庆

重庆市教委近日对学前教育进行规范,幼儿园不得以任何名义和形式组织各种小学化培训活动,禁止幼儿园举办课程之外的各种特色班、培训班。

未经市或区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定,任何学前教育机构不得冠以“国际”、“中国”、“中华”、“重庆”、“实验”、“双语”、“英语”、“艺术”、“体育”、“特色”等字样。(温涛寒锋辛华)

后记

4岁的孩子要学会2位数加减乘除,5岁的孩子要懂得如何操作键盘……超前教育的起跑线在前移,从小学教育挪到学龄前教育来了。

智能的总量是相对守恒的,一种智力类型能量的升高必然伴随着相对应的另一种智力类型能量的降低。而这种降低往往体现在心理调节能力上。

处于超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往往有超人一等的优越感,舆论的作用也使孩子必然产生虚荣心,从此,求知不再是为了满足源于兴趣的自然渴求,而是为了超越别人、赢得荣誉。这些“聪明绝顶儿”一旦完成了辉煌的学业而在工作中无醒目的建树,实际境遇的强烈反差必然使昔日的优越感变成失落感引发出各种不良心理反应,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那些由于超前教育而被一度视为“有天分的孩子”,到更高的学府时,由于失去优越感,竞争激烈而选择结束生命的例子不难见到。这些可怜的孩子苦无宣泄压力之处,最终选择了走向死亡之路!他们向世人敲响了警钟———难道家长还想上演这样的悲剧吗?

儿童早教别揠苗助长


赵蓓说,儿童早期(6岁以前)的发展是全面的。保障儿童健康的身体发育和心智成长所需要的很多条件都可以视为儿童早期接受的教育,如家庭环境、养育方式、父母性格、生活态度等,都对孩子有着重要影响。

很多家长的误区是,早期教育就是给孩子报上各种学习班,安排孩子学习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如英语、钢琴、绘画等。对于3岁前的婴幼儿早教,很多家长也认为是带孩子去上课,学点什么。其实,学龄前,特别是3岁前,儿童大脑还处于发育关键期,最需要自然、宽松的环境以丰富感知和自由探索,建立起对世界的好奇与信任。过度的知识灌输、记忆背诵,往往抑制了孩子的感知、探索能力和兴趣,过早地奠定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丧失了主动性,是不利于后期的学习能力发展的。将小学阶段的课程提前拿到幼儿园大班或学前班学习,更是弊多利少。

家长的另一个误区是,有的家长以为把孩子送去上了早教班就是完成了任务,甚至盲目跟风攀比,花了钱、花了时间也就心安理得,效果很少思考。

专家提醒,对儿童早教效果的好坏,父母如何做很重要。首先,父母应给与孩子最大的关爱,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不仅需要吃饱穿暖,还需要父母的陪伴与关注。孩子还不懂得危险,父母应当创造环境,保障安全,而不是控制孩子的行为。当孩子犯了错误,应当把孩子做的事与孩子本身区分开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应当完全接纳孩子的所有方面,顺应他的个性,不轻易把自己的孩子和他人作比较。对于不同类型的孩子,关键是以恰当的方式与之互动,让孩子以自己感到舒适、适宜的方式成长。

专家提醒,父母要掌握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关注孩子发育的敏感期。出生后是视觉、听觉发育的敏感期,7—10个月是爬行的敏感期,10—12个月是站立、行走的敏感期,1岁以内是对母亲依恋情感的敏感期,1—3岁是模仿能力、自我意识的敏感期,2岁半是产生秩序感的敏感期。在孩子所处的每个发育敏感期中,都应该为孩子提供相应的适宜条件,促进该项能力的发展,也不要在孩子没有达到相应成熟度的时候强行提前训练。父母还要懂得应该做的是为孩子提供丰富、适宜的环境条件和机会。孩子自身具有发育的潜能和动力,到了一定时间,只要环境条件适宜,该项能力自然会体现出来。

中外幼教理念优劣对比分析


现代的很多家长不再只是一味盯着公办的传统教育幼儿园。有的人不满足于自己的孩子在传统的幼儿园里由老师教读书识字,已经把目光投向引入外国独特教育方法的民办幼儿园,希望孩子能在开放式的环境里独立、自由地操作、学习、领会。一句话,越来越多的家长觉悟到尊重孩子的重要性。

这些国外特殊教育方法与传统教育方法相比,到底有何特别,它们各自有何优劣之处?

中外幼教理念对比

形式 发源地 理念

传统教育 中国 课堂灌输,掌握知识与技能

蒙台梭利教育 意大利 自主选择,培养幼儿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精神

华德福教育 德国 艺术教育,呵护孩子完整的童年,崇尚自然,从自然和美中 学习、寻找人生方向

传统教育

优:管理规范收获实在

劣:老师主导一味灌输

传统教育法历史久远,从以前的私塾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幼儿园,家长们都普遍接受。“老师威信大,孩子送到学校才能管得住!”市民吴先生表示,自己的儿子在家很调皮,在学校却很听老师的话,这就是幼儿园的特别之处。

传统的幼儿教育,按照孩子们的年龄划分班级、年级,以班为团体在同一时间内学习相同的课程。学生绝大部分时间被限制在课桌椅上,在教学中,以“传授”为中心,老师起主导作用,整个课程内容、课程进度以及教学形式都由老师控制,学生通过模仿或者强制性的学习来吸收知识,同时老师利用奖惩作为诱因提供学习动机。

记者采访发现,家长们之所以选择传统教育法,大多数是因为其管理严格规范,学习内容大众化,学习环境相对良好,学习效率较高,面授的教学方式让师生、同学之间有交流,让孩子较早地学会识字、唱歌、跳舞,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同时,费用上多数家庭都能接受,除高价的私立幼儿园外,一般每月学费从100多元至500元不等。

然而,也有市民反映,传统幼儿教育法中,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老师上课时,常常用成人的道德发展模式去替代儿童的道德教育,小孩只能被动地接受他们的道德教育。”家长一青认为,学前教育不能将儿童看作是一个容器,将成人认为正确的思想意识、价值规范、行为准则、情感意志等往孩子的大脑中一味灌输,应该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获得认识。

蒙氏教育

优:独立自由自主学习

劣:价格昂贵唯恐脱节

近年,一股“蒙氏”热来袭,即蒙台梭利教育法。蒙氏之所以受追捧,是因为它符合当代家长崇尚的理念———独立、自由。

在蒙氏幼儿园里,年龄差距三岁之间的孩子混合在一个班级中,在开放式的教学情境,让幼儿自由活动,不受阻挠和拘束。摒除奖惩制,尊重孩子,孩子可以自己操作教具,它以自由为基础,通过环境培养儿童情感智商。“蒙氏教室是一个小社会的雏形,孩子在其中学会尊重别人,接受别人,学习如何分享自己学会的知识技巧,学会如何领导别人。”金沙洲某蒙氏教育幼儿园的陈老师这样形容。

“我的儿子上了蒙氏班,我感觉他的学习习惯蛮好的,很自由却很有纪律性。”乐乐妈妈告诉记者,儿子每天一到幼儿园,就自己在教室里忙碌开了,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区、感觉教育区、数学教育区、语言教育区、文化教育区等区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孩子自动自发自主地学习,老师只在旁边观察和引导,极少干预。“这样孩子能够依照个人意愿自己去实践,真正能学到东西”。

不过,蒙氏教育的昂贵是不争的事实。“我在广州问了三家蒙氏幼儿园了,每年要交15000元的教育费,用于实物教学的开支,每月再交1080元,是保育费和餐费,实在太贵了,我们负担不起。”朗朗妈妈说。

让家长们纳闷的是,如此高收费的教育,其实际收获有多少他们都心里没底。“自由是自由,独立是很独立,就是不知孩子是在玩还是真能学到东西”;“如果老师不专业,不懂得这种教育方法,那不等于白交学费了吗?”也有家长担心,蒙氏理念只在幼教中流行,孩子上完蒙氏幼儿园后怎么办?能不能适应小学的传统教育法?“毕竟现在小学都是普通的教育方法,假如脱节就很麻烦了。再说最终还是回归传统,值得吗?”

华德福教育

优:以人为本崇尚自然

劣:超脱现实理想主义

华德福教育,简单地说是一种注重儿童身、心、灵和精神整体健康和发展的全人教育。据介绍,目前广州已经有专门的华德福幼儿园。选择华德福教育的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应该摆在第一位,如何保护孩子的童年,使之健康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小宁妈妈说:“华德福理念崇尚自然,注重儿童间的协作,所以比较偏向选择华德福。”

“我们没有教材,也不用考试。但是,没有教材,并不意味着不规律和不科学,没有考试,并不意味着没有考试和竞争。”番禺某华德福教育幼儿园负责人表示,每个老师的教学,都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特点而设计的。同时只不过是不刻意提前去训练应对考试,考的时间和方式不一样而已。

据小宁妈妈介绍,做游戏、讲故事、奏乐器、韵律舞、手工、园艺和农艺等这些都是华德福教育课堂的主要内容,注重的是对孩子的艺术教育,学校会把教室环境布置得美丽而安静,一节课,一天以至一年四季的学习生活都安排得很有节奏感。

不过,有家长则担心校园里如此完美的“世外桃源”的环境,让孩子难以融入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这种没有考试、不主张竞争、不进行早期教育,会不会不适合中国的实际,带有理想主义色彩?

专家

颠覆理念

但不一定照搬

蒙台梭利教育、华德福教育等国外特殊的幼儿教育,是否对中国的传统教育带来颠覆?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刘宗贵撰文认为,目前教育改革的浪潮正在席卷着全世界,很多西方工业化国家正在踏踏实实地进行教育改革,努力尊重人们的意愿,改变现行教育中不合时、不合理的部分。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必能从国外教育中找到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也有教育专家表示,国外特殊教育模式对中国教育的颠覆,只是理念上的意义,比如他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环保教育的重视。这些理念,对我们都有借鉴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照搬这种模式。

德国幼教专家眼中的幼儿园


去年夏天,儿童问题咨询专家赵远虹陪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学者艾申波茜博士走访了北京数所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幼儿园。在两天时间里,艾博士亲眼目睹了2000名中国儿童在幼儿园里的生活。赵远虹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表示,考察结果令德国专家的失望甚至超出了她的想像。“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今天的一些幼教理论还在重复着西方昨天的错误。”赵远虹举例说,“比如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西方对这一方法从产生怀疑到加以否定,已经花了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

“值得深思的是,在北京一个标榜与国际接轨接得最紧密的现代寄宿幼儿园里,艾博士见到的却是最厉害的灌输教育。”赵远虹说。

“这家幼儿园的招生广告中频繁出现的字样是世界著名大学剑桥、牛津和博士帽;这家幼儿园的园长是从外国学习回来的‘海归’;家长送孩子上这样的幼儿园感觉是送到了外国……但是在教室里看到的情景,令艾博士大为惊讶。”赵远虹说,“这家幼儿园里,竟然没有一个专门为孩子们玩‘过娃娃家’而布置的角落;书架上也没有任何孩子做手工用的材料。最令人震动的是:凡孩子目光所及之处贴的只是中国汉字,连绵不断,从教室一直延续到寝室。房间里摆得满满的小床四周见不到孩子家人的照片,美丽的图片和孩子从家中带来的私人玩具……”“据说这家幼儿园4、5岁的孩子已经可以认识一千多字”,赵远虹反问道,“在这样的情景下,孩子即使不想学又有什么办法呢?”

“作为权威的幼教专家,艾博士非常反感把小学生的学习任务强加到幼儿园孩子身上的做法。艾博士强调说,人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证明了:儿童大脑中的神经腱只有在孩子主动用脑时才会得到锻炼,孩子只有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才能接受所学的内容。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不可能来自被动式的说教,对孩子采取灌输的教育方式是不可能成功的。”

赵远虹说,实际上,单纯地提前学习时间并不能加快儿童成长的速度。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生长的时间表,不应该人为地提前或推后。已经有无数的事实证明,违背教育的自然规律是会受到惩罚的。有时一个错误的教育理论将会导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营养不良”。

“仿佛是为了弥补多年来造成的教育欠账现象,在当今的中国,家庭的功能和作用被提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像是打赌一般,父母的晚年和儿女自身是否幸福的宝都统统押在了孩子身上。”赵远虹发现这句时下最流行的口号之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成千上万中国父母喘不过气来。对于这种重望的份量,德国专家起初并不十分理解。”

在北京一处婴儿早期教育基地,当艾博士听说一个9-16个月的婴幼儿上课时间竟长达45分钟时,惊得险些从座椅上跌下来。

赵远虹回忆说,艾博士在其总结报告中尤其提到了该早期教育基地课程结束时的爬行比赛孩子们被抱到起跑线上,然后在对面母亲或亲人的大声招呼声中向终点爬进。“当第一,争先进”似乎从起跑线开始已经渗入这些婴儿的头脑中。”

也许中国的父母会问,难道当第一争先进有什么错吗?

赵远虹手里有一本艾博士的新书《七岁儿童的认知世界》,其中详细列出了德国一位7岁儿童长达70条之多的必修课和教育清单。这份教育清单是艾申波茜博士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比较得出的结论。从提出到定稿历经3年,并对150人进行了单独访谈。

教育清单内容涉及实际生活,社会经验,情感体验和美感感受。艾申波茜博士指出这是一个人生下来的前7年间应该具备的经历体验及掌握的知识。

情感体验方面:

一个学龄前儿童在个人情感和自信心建立方面应该:体验过自身存在的重要性。例如听别人说过“你要是在场该有多好啊”“我们上次聚会就是缺少你”等称赞的话语;

体验过压抑的心情。能够分得清饥饿与愤怒,劳累与悲伤之间的差别。懂得心理学上基本因素的相互联系,诸如尿床是由情绪波动而导致发生等等;

能够原谅大人某次不公正的惩罚;

体验过出门在外时对家和父母的怀念,感受过舒适与将就的差别,在家与在外的不同。在路上奔波时产生的思乡、漂泊、借宿以及无家可归的概念;

想赢,但也输得起。对自身身体的认识方面:>>体验过水对人体有浮力;

会荡秋千,知道使用不同的身体力量会对秋千的高度有不同的作用;

在床上打过枕头大战;

堆过雪人,沙堡,在小溪中搭过水坝,在野地里生过火,并能够熄灭之;

身体生病时的基本急救常识发烧应热敷还是冷敷,呼吸有痛感应休息还是运动,知道鸡皮疙瘩,战胜疾病后有自豪感,知道身体生病在所难免的道理;

有爬过一棵树的经历;

研究过拉链,会用钥匙开锁,会使用工具;

有收集东西的愿望;

能区分食物和膳食,动作与姿势,气味和气息,能够区分看、凝视和一瞥之间的区别;

能为自己或他人保守一个秘密,知道“只有你和我两个人知道”的意义;

听过童话故事,从寓言和故事中懂得什么是受难,什么是安逸;

在家庭方面:

熟知家中的亲戚朋友,理解不同的亲属关系,如叔叔、表哥或姨妈;

能为大人分担忧愁;

看过爸爸刮胡子;……

七十多条无法一一列举。可是这一清单是否能给我们的幼儿教育提供另外一条思路?我们是否能意识到有比认字和做数学题更重要的教育内容呢?

连续参观这些幼儿园后,德国专家感到意外惊喜的是一所部队大院里的幼儿园。艾博士对这个幼儿园的最初好感来自一些所见的细节。

“刚进门我们就被拉住照集体像。刚好几个四岁的小姑娘蹦蹦跳跳路过,便被老师招呼过来一同参加。照完后孩子们并没有被立即命令回班去,而是随意地跟着客人往前走。”

“在去办公室的路上,走廊里迎面走来三个孩字,手拉着手。园长很自然地将孩子叫到跟前,像介绍战友似地把他们的大名一一报给我们。”

橱窗里照样挂着孩子们的画。但这里没有其他幼儿园常见的统一题目、统一手法的成人模仿品。相反,孩子们画里的内容极富想像力。其中不乏幼稚拙劣手笔的,但仍然被挂在最显眼的位置。

最让艾博士认同的是孩子们做手工用的材料的多样化。“教师办公室同时也是一间手工作品陈列室。制作者竟然都是孩子。虽然有的内容使我们感到一些陌生,比如坦克,红旗或者导弹,但是制作材料真可谓丰富多彩,有木料,棉布,易拉罐……教师津津有味地向我们介绍那些巧妙而有趣的制作技术,言谈中充满了风趣和自豪。”“楼梯口的拐弯处被开发成一个小小的美发廊。是孩子们把洗菜用的筛子制成了烫发帽。此外,梳辫子用的蝴蝶结,吹风机,刮胡子刀,烫发卷,玲琅满目的东西都来自孩子的小手。不难想象,当孩子们在这个成人社会的模拟场所里实践着与他人协调合作的工作时将会产生多么大的乐趣。”赵远虹补充说,尽管类似的活动角落也许在其他幼儿园里也可以找到,但这个幼儿园给德国专家的感觉非常不一般。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老师与孩子共同进行的专题研究。而研究的题目来自孩子自己的生活。比如有一个专题研究是关于“鞋”的。为什么要研究“鞋”,有两件事引起了老师的注意。一是每当假期结束,孩子们回到幼儿园时脚上往往穿着都是新鞋,开学第一天的话题总是围绕着鞋子转来转去。第二件事来自负责擦地的阿姨。她总抱怨说,刚刚擦过的地总有孩子跑上去踏上鞋印,乐此不疲。原来是鞋底上的不同花纹引起孩子们的极大好奇心。于是关于鞋的专题活动就此展开:大家开始讨论左脚与右脚的不同,然后老师领着孩子们上街采访修鞋人,进鞋店采访售货员阿姨,询问鞋的种类和用途,等等。“凡是做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肯定能够成功。”这是该幼儿园老师们的信条。艾博士评价说,在这里她终于找到了知音,因为他们的教育始终都是以孩子为本。

针对目前中国幼儿教育的误区,赵远虹特别指出,幼儿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应该回归到关注孩子身心健康这个层面,而不是随意拔高。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教育纯洁性的问题。赵远虹说,现在很多中国小孩的教育都是用钱堆出来的。对家长而言,孩子教育如同是花钱购买的商品,还要等着升值,这对孩子来说压力太大了。

赵远虹提醒中国的家长千万不要迷信所谓的从国外回来的专家,这与国际接轨无关。“艾博士走访完这些幼儿园后感叹道:中国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累的,他们的生态环境是最不宽松的。艾博士呼吁教育工作者尽快给中国的儿童松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