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宝宝自我中心化思维

宝宝跟爸爸妈妈出去玩,对地下人行通道的台阶产生了兴趣,走下台阶后,又返身上去,上上下下好几遍。正常发育的宝宝,根本就不存在行为问题,有行为问题的,基本上都是不当管教造成的。宝宝受本能驱使,以他那颗幼稚的童心去探索台阶的奥秘,爸爸的反对并不能削弱他的探索精神,只能让他愤怒、压抑、怨恨。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很简单,如果大人们也只是闲逛,散步消遣,那就让宝宝尽情地玩台阶好了。

如果没有人参与他的游戏,用不了多长时间他就会失去兴趣,转而找其他的玩法。如果父母有兴致和宝宝一起玩,宝宝可能会多玩一会儿,但宝宝不会永远玩下去的。宝宝的注意力和兴趣的保持是很短暂的,他要不断探索,整个世界对于宝宝来说,未知的东西太多了,他不会沉湎于小小的台阶,他不会像成年人沉湎于麻将桌一样,这一点宝宝比成人优秀得多如果父母有事情要做,没有时间让宝宝在台阶上尽兴,就果断地把宝宝抱起来,离开台阶,大步向前走:“现在不能玩台阶,爸爸有事要做。”或者说:“爸爸带你放风筝去。”

总之,你要实事求是地、简单地、用宝宝听得懂的语言,坚决而又平和,果断而又亲切地告诉宝宝不让他继续玩台阶的态度和理由,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而且能马上兑现。宝宝不会因此而感到挫折,还会很快地忘记台阶,把注意力转移到爸爸指引的方向。

二、自我中心化≠自私

自我中心化思维是宝宝特有的思维模式,是无意识间发生的一系列以宝宝自我为行为目的的本能冲动。比如宝宝间经常发生的争抢行为,其思想基础不是自私的观念,而是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模式。宝宝还不具备分享的思想能力,因此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分享的行为。宝宝的分享行为需要父母逐渐培养起来,从而形成有关分享的价值理念。

不管“自私”有怎样的内容,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自私是成人的专利,至少离两三岁的宝宝还有十万八千里。

因自己的宝宝搂着自己的玩具不让其他小朋友碰,妈妈就脸红地责骂自己的宝宝“自私”,这是典型的戴有色眼镜看问题,孩子的自我中心化与成人的自私欲念风马牛不相及如何引导宝宝从完全生物学意义上的“自我中心化”走出来,逐步实现人的社会化,这是每一个父母面临的养育问题。

从分享行为开始,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父母给宝宝树立榜样,在生活中多做分享行为。讲很多,不如做一件,宝宝还不能通过教导,理解分享的含义。

●创造分享机会,可以让宝宝分发东西,给宝宝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营造分享后的愉快感,让宝宝体会到分享的快乐,这是鼓励宝宝学会分享的重要环节。

●树立分享行为的规则,让宝宝知道分享需要顺序、等待、轮流、平等、合作等规则挑战自我是宝宝最大的能力。

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最大的能力就是不断地挑战自我,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总是试图去做他不会做的事,了解他不认识的事物。父母要了解宝宝的这一特点,创造利于宝宝探索的养育环境。

能走得很好的宝宝,不再满足走,而是要跑了;会跑的宝宝,不会只满足跑,而是要跳了,双脚跳,单脚跳,原地跳,往远处跳,立定跳远,跑步跳远,往高处跳,往低处跳,往前跳,往后跳,向左跳,向右跳。就一个跳的能力,宝宝能不断跳出花样,即使父母不给宝宝做示范,宝宝也会自己不断创新,发明出各种跳的动作。zJ09.COm

所以,要想教育一个不自私的孩子,就得要孩子学会如何与人分享,这才是最重要的。

延伸阅读

孩子自我为中心的对话 当爸妈的你能理解吗


有人问幼儿园的孩子:“你从幼儿园回家是怎么走法?”

一个说:“你一直往前走,在小卖铺那儿拐弯儿。”

一个说:“你瞧,那不是有个电线杆吗?从那儿往左拐就是。”

一个说:“你看,那不是有个副食店吗?就在它旁边。”

一个说:“出了门,往前走一点,在超市那儿拐弯儿,再拐一个弯儿。”

实际上,提问题的人在客观上并未真正听懂他们究竟是怎么回家的。孩子们的说明方法大人一点都听不懂,可是他们却是一本正经地说的。

儿童的心理分析:

孩子们各自在自己的头脑里描绘出怎样回家的路线,并据此加以说明。他们眼前清清楚楚地浮现出了烟铺、电线杆和超级市场等。并且,他们断定自己头脑里浮现出的形象肯定在对方的头脑里也会出现。因此,他们有声有色地向你说明。主观上是明白的,可是客观上却是不明白的。

这种幼儿心理就是“自我为中心”,他们还没有发育到具有考虑对方立场的“社会性”。

孩子之间的对话,也是互相讲述自己的想法和体验,因为这是单轨的想法,所以总是对不上号。他们互相之间只顾自说自话,还没发展到与对方的交流。但是,孩子们自己却认为是在交谈。这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交谈。

妈妈的高招:

为了表示对这个年龄的孩子的礼貌,大人有必要做出一副完全听懂了的样子。因为,即使再提问,得到的答复也将更加前言不搭后语。

“啊,明白了,在电线杆那地方拐”,或者说:“哦,是吗,从超市那儿向左拐”。如果不是用这种态度随声附和,谈话就无法继续下去。

即使是“单行线”。也要“嗯,嗯”地侧耳细听,这是维持和他们谈话的窍门。不能责备他们的自我中心性。因为孩子还处于尚未充分发育的状态,我们只有耐心等待,别无他法。如果你有牢骚,只能去向控制着发育阶段的自然规律说啦!

宝宝爱抢玩具 自我中心在作怪


宝宝总爱抢别人玩具,而自己却不会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这是不是自私呢?其实这是小孩子的自我中心化思维在作怪。作为爸妈,应该要体谅孩子的自我中心化思维,并且教孩子学会分享,这才能避免孩子养成自私的个性。

1、宝宝自我中心化思维

宝宝跟爸爸妈妈出去玩,对地下人行通道的台阶产生了兴趣,走下台阶后,又返身上去,上上下下好几遍。正常发育的宝宝,根本就不存在行为问题,有行为问题的,基本上都是不当管教造成的。

宝宝受本能驱使,以他那颗幼稚的童心去探索台阶的奥秘,爸爸的反对并不能削弱他的探索精神,只能让他愤怒、压抑、怨恨。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很简单,如果大人们也只是闲逛,散步消遣,那就让宝宝尽情地玩台阶好了。

如果父母有事情要做,没有时间让宝宝在台阶上尽兴,就果断地把宝宝抱起来,离开台阶,大步向前走:“现在不能玩台阶,爸爸有事要做。”或者说:“爸爸带你放风筝去。”

总之,你要实事求是地、简单地、用宝宝听得懂的语言,坚决而又平和,果断而又亲切地告诉宝宝不让他继续玩台阶的态度和理由,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而且能马上兑现。宝宝不会因此而感到挫折,还会很快地忘记台阶,把注意力转移到爸爸指引的方向。

2、自我中心化≠自私

自我中心化思维是宝宝特有的思维模式,是无意识间发生的一系列以宝宝自我为行为目的的本能冲动。

比如宝宝间经常发生的争抢行为,其思想基础不是自私的观念,而是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模式。宝宝还不具备分享的思想能力,因此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分享的行为。宝宝的分享行为需要父母逐渐培养起来,从而形成有关分享的价值理念。

不管“自私”有怎样的内容,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自私是成人的专利,至少离两三岁的宝宝还有十万八千里。

因自己的宝宝搂着自己的玩具不让其他小朋友碰,妈妈就脸红地责骂自己的宝宝“自私”,这是典型的戴有色眼镜看问题,孩子的自我中心化与成人的自私欲念风马牛不相及如何引导宝宝从完全生物学意义上的“自我中心化”走出来,逐步实现人的社会化,这是每一个父母面临的养育问题。

3、教宝宝学会分享

父母给宝宝树立榜样,在生活中多做分享行为。讲很多,不如做一件,宝宝还不能通过教导,理解分享的含义。创造分享机会,可以让宝宝分发东西,给宝宝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营造分享后的愉快感,让宝宝体会到分享的快乐,这是鼓励宝宝学会分享的重要环节。树立分享行为的规则,让宝宝知道分享需要顺序、等待、轮流、平等、合作等规则挑战自我是宝宝最大的能力。

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最大的能力就是不断地挑战自我,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总是试图去做他不会做的事,了解他不认识的事物。父母要了解宝宝的这一特点,创造利于宝宝探索的养育环境。

能走得很好的宝宝,不再满足走,而是要跑了;会跑的宝宝,不会只满足跑,而是要跳了,双脚跳,单脚跳,原地跳,往远处跳,立定跳远,跑步跳远,往高处跳,往低处跳,往前跳,往后跳,向左跳,向右跳。就一个跳的能力,宝宝能不断跳出花样,即使父母不给宝宝做示范,宝宝也会自己不断创新,发明出各种跳的动作。

>>更多早教知识 

教育孩子以快乐为原则


1.遵守快乐原则

让幼儿感受到生活是快乐的,学习是快乐的,不要人为地制造压力。

*小提示

如果你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并赞美他,比如当他画了一幅不错的画时,你能及时表扬他,而且表现得很具体:“你画的恐龙尾巴真的很生动。”

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很棒的礼物,他的脸上一定会绽放动人的光彩,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能使他以乐观的态度来面对未来新的挑战。

2.遵守兴趣原则

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小孩,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只要他们的兴趣本身不坏,就要努力为他们提供便利条件,让他们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小提示

作为家长,当然不能对孩子不加管教、听之任之,但是控制过严又可能压制儿童天真烂漫的童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作用。

不妨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只有从小能享受选择权的孩子,才能感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和自在。

其实,一定要尊重孩子,让孩子身心快乐才能够学得更好,效果也更好。家长一定要注意啦。

为宝宝自我发展准备环境(上)


我们常常会低估宝宝的能力,担心他这个学不会,那个理解不了。实际上,宝宝天生就有自我发展的需求,他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只要我们为他准备了合适的环境,他自我发展的能力就可能被触发,而一旦这种能力被触发,他就会以前所未有的热情行动起来,主动去寻求自我发展的机会。那么,怎样才能为宝贝自我发展准备合适的环境呢?

环境:诱发宝宝自我发展的强劲动力

贝生妈妈在论坛发帖讲述了小贝生一个有趣的故事。某一天,贝生妈带贝生去一家室内游乐场玩。游乐场对面是兴趣班,因为好奇,贝生也特别想去看看。问过管理人员之后才搞清楚,那是4~6岁宝宝的数学兴趣班。管理人员坚持认为像贝生这么小绝对听不懂,因此建议报小班。因为贝生哭闹着非要去听课,贝生妈不想打消他这种学习的积极性,于是跟管理人员交涉,请求让她去听几分钟课,给她一个体验的机会,并且跟贝生约定,如果她能回答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她就有机会获准报名去学这个课程。进去之后,坐下不到一分钟,贝生就抢答了一个问题,并且全场只有最小的她认出了“扇形”。老师让她站起来,并特别表扬了她。回答完第一个问题之后,贝生得意地对妈妈说:“一个啦啊。”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此时,管理员也换了一副面孔,温和地说:“你们安心上吧,只要宝宝有兴趣就行。”就这样,不到15分钟的时间里,贝生回答了4个问题。下课后,再没人说贝生不能报这个班了。

正如小贝生一样,宝宝自我发展的需求与能力常常会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被触发。这个环境也许是我们有意无意设置的,也可能仅仅是我们偶然闯进了这么一个环境,因为好奇,宝宝就会对这个新环境下的某些东西产生兴趣。一旦产生了兴趣,他试图要去探索的执拗劲儿就会跟着高涨起来,如果我们顺势而为,宝宝就可以在我们提供的特定环境中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了。

需要为宝宝自我发展准备什么样的环境?

提到环境,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那些可视的物质环境。实际上,宝宝自我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环境,也包括了人文环境。物质环境我们一般不容易忽视,所以很多有早教意识的爸妈从宝宝一出生就会给他买多多的玩具、多多的图书,给宝宝布置舒适宜人的家居环境,设置许多和宝宝一起玩耍的游戏等等。相比较而言,我们对人文环境这个环节可能就不会特别在意。举例来说,不少爸妈抱怨,宝宝不喜欢阅读,对书一点兴趣都没有,看到别人家的宝宝能很认真地看书,并且懂得的东西很多,他们就会很焦虑,甚至可能把问题归咎到宝宝的身上,以为他天性就不喜欢图书。表面看,问题似乎在宝宝身上,而实际上,真正的问题在爸妈的身上。

宝宝天性是喜欢模仿的,尤其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并且,他们总是盼着以这样的方式来标示自己已经“长大”。这就是言传身教之所以有着特别强大的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了。事实上,在一个有着浓厚的读书气氛的家庭里,我们很少看到不喜欢阅读的宝宝,相反,如果爸妈只对打牌聊天感兴趣,对书本却一点兴趣都没有,那么宝宝也必定会在第一时间认识那几张牌,熟悉打牌的游戏规则,自然也不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了。

宝宝对什么都好奇,图书自然也是他好奇的内容之一。只要我们给他提供一个阅读的环境——包括为宝宝提供合适的图书,家里有身体力行酷爱阅读的成人对宝宝施加影响,宝宝通常也会对阅读产生兴趣,并且自然而然成长为“小书虫”。

宝宝自我发展三阶段

宝宝的自我发展会以各种外显的能力表现出来,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积累和潜伏期、萌芽期、爆发期。下面的事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三个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论坛有位网名叫姜猪儿的妈妈,猪儿是她家宝宝的乳名。这位妈妈训练猪儿使用筷子的方式非常特别——每天吃饭的时候,猪儿妈都会让猪儿跟家人一起坐在餐桌前吃饭,并且总是在他的旁边摆上一双筷子。自始至终,猪儿妈并没有提示猪儿使用筷子。一开始,猪儿对那双筷子也一点兴趣都没有,但是他天天观察大人使用筷子的行为,某一天突然就对筷子产生了兴趣,拿起了身边的筷子。当然,猪儿拿筷子的方式很不科学。不过猪儿妈没有着急,也不急着去教他使用筷子的技巧。猪儿自己探索着,虽然颇费周折,但还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夹到了吃的。这大大地鼓舞了猪儿,于是,他更加热衷于使用筷子了。又过了些日子,猪儿终于可以跟大人一样很熟练地使用筷子了。

下一篇:为宝宝自我发展准备环境(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