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宝贝胎教
2020-04-09 天才宝贝胎教 天才胎教仪 天才的胎教小天才《超级育儿师》兰海交流会举行。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天才《超级育儿师》兰海交流会举行,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小天才《超级育儿师》兰海交流会举行妈妈粉丝组团入京学习
源自欧美的家庭育儿真人秀《超级育儿师》中国版自CCTV-2播出之后,便广受全国家长和教育专家的好评。而作为该节目的独家冠名商,国内顶级早教品牌“小天才早教机”也在网络上同步举行了“天才育儿学院”的活动,近日,该活动将平台延伸到地面,于新年的1月1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了一场“寓教于乐”的妈妈粉丝见面会,《超级育儿师》节目中的“超级育儿师”兰海受邀成为客座嘉宾,据悉,这也是“超级育儿师”兰海节目开播以来第一次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而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妈妈粉丝团也纷纷带孩子前来学习。
图为兰海老师正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艺术》主题演讲
图为兰海老师正在阐述自己的早教观点
会上,兰海老师在会上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妈妈们做了题为《家庭教育的艺术》的专题演讲。她从当下父母在早教中最困惑的三个问题切入:1、早教到底是什么?2、什么样的早教才是最好的早教?3、早教中父母扮演的角色到底是什么样的?阐述父母进行科学早教的有效方法。在演讲过程中,兰海老师同节目上一样,始终保持对孩子的关注,其所说的很多内容让很多妈妈大呼“非常有价值”。
1.早期教育应该始终围绕“敏感期”展开
众所周知,小天才早教机的内容研发主要是根据“敏感期理论”得出,而对于敏感期理论(又称“关键期”),兰海老师也十分认同。交流会上,兰海老师从儿童生理发展的角度解释了敏感期教育的重要性。她认为,关键期的孩子们,内心会有特殊的心理需求,这些需求将通过一些特别的行为表现出来,而一旦家长们领悟了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则可以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为孩子的能力发展提供相应的机会。
图为兰海老师在现场同小粉丝面对面交流
2、制定“家庭规则”是一个家庭改变的基础
很多妈妈对于《超级育儿师》节目中的“家庭规则”颇有好感,并将其视作控制孩子言行举止的法宝,然而,在见面会上,兰海老师对于家庭规则也做了重点强调。在她看来,“好的家庭规则”的制定有着严格的标准。首先,“好的家庭规则”应该是谨慎的、平等的、积极的、有评价的。对于规则的执行,家庭成员应该严格而平等地遵守,孩子的语言和行为如果有正面的改变,家长也应该给与积极的评价。其次,“好的家庭规则”应该通过全体成员的“讨论”产生,这样可以让家庭成员有更高的参与性和表达机会。而通过这样的表达和辩论,父母对于孩子的了解也会更加深刻,并且双方在规则的执行上也会更好。
3.家长应努力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接受自己以及放下自己
早期教育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家长自我教育和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兰海老师强调,在早期教育过程中,家长应该学会释放自己,努力的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且理解自己的幸福和委屈,面对孩子时,才能更好的放开自己,让亲子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而深刻。
图为兰海老师和“小天才”妈妈团合影
对于兰海老师深入浅出的演讲,妈妈粉丝们也颇有感悟。“我一直关注《超级育儿师》这个节目,里面反映的很多教育问题,都让我非常感同身受,而兰海老师给出的指导建议,我也用了很多,确实是很有效果。这次能够有幸和兰海老师见面,听她说了很多节目中没有的育儿理论性的知识,非常有收获,也谢谢小天才能够举办这么好的活动。”一位来自厦门的妈妈向笔者吐露心声。
据了解,为了更好的传播正确科学的育儿理念,“小天才早教机”还将邀请兰海老师以及更多的一线教育专家,前往全国其他城市进行巡回见面会,帮助更多家长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如果您在育儿上有值得分享的经验或者存在很多疑问,都可以通过小天才官网参与线上交流。
延伸阅读
海外:美国四年级才学乐器
儿童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以辅助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早教。早教可以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后,轻松的应对各种学习压力。你都看过哪些早教类的书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海外:美国四年级才学乐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女儿今年在美国上小学四年级了,学校规定学生在这一学年可以选学一种乐器。
之所以从四年级才开始学,我想是因为学习乐谱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有课的时候孩子得背琴到学校,这些都需要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而且,这个时候孩子也有能力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了!这一点不像在国内,很多家长在孩子四五岁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开始帮孩子物色乐器、报兴趣班。
开学伊始,美国的音乐老师就会领着学生们到音乐教室,放相关的曲子给大家听,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小提琴、双簧管、萨克斯管、架子鼓、长笛等等,然后孩子们随便试,吹拉弹打,最后自己决定要学什么,没有兴趣就不用学,女儿班里只有1/3的人决定学习乐器。
女儿决定学“Viola”,即中提琴。中提琴在乐队中用于伴奏,不像小提琴可以独奏、在乐队中的位置举足轻重。我觉得女儿傻,乐器选得不好。如果在国内,我肯定当场就把这番话说出来了,可现在经过美国文化的熏陶,知道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只有把满心的不如意憋到肚子里。
我们到琴行里去租琴,店员拿一个“小提琴”,说成年人的演奏用琴,中提琴比小提琴略大,小孩用琴,两种乐器的尺寸完全一样,琴弦也只差出一根而已。
老公想起孩子的姑姑从小学小提琴,有一整套琴。姑姑很快寄来了琴。要把小提琴变成中提琴并不是只换掉那一根不一样的弦,而是所有的琴弦都要挪位,连买带换整套琴弦要花100多美金。我看着女儿,心想:真是的,你学小提琴不好吗?又省钱又省事又有前途。
问她为什么不选小提琴,女儿把头率性地一摆:“我不喜欢小提琴的声音,太高了,中提琴的声音正好。”奇怪,我平时说话她经常是听不到的,怎么突然耳朵变得这么敏感了?我一直在做思想斗争,要不要说服她改学小提琴?后来想明白了,是她在学琴,这是她的选择,作为父母,只有尊重一途。最终我三缄其口,花钱将琴弦换掉。因为是自己选的,她练琴根本不用督促,家里经常响起杀鸡杀鸭般的声音,慢慢地也能听出调了。
扩大社交圈 “娃娃亲”正流行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开发宝宝的潜能,我们要给宝宝进行早教。正确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德、体、美的到全面发展,你们知道早期教育有什么作用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扩大社交圈 “娃娃亲”正流行”,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据了解,曾经被视为旧社会恶疾的“娃娃亲”,如今却悄然在年轻父母中间流行开来。不同于过去的父母之命,如今的“娃娃亲”是为了给孩子找个伴儿,从小就为孩子打造社交圈。
讨论:有必要给孩子定“娃娃亲”吗?
赞成:定亲是一种交友方式
定亲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而已,家长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跟更多的人交流育儿经,孩子也可以跟更多的同龄人待在一起玩。父母给孩子定“娃娃亲”的做法,就像很多小孩玩的过家家一样,双方家长找个乐子说着玩罢了,没必要当真,就当孩子多了一个玩伴,平时没事就可以多走动走动。而至于长大了之后两个孩子能不能走到一起,我想家长们也不用操那个心,孩子们长大后自然会有自己的想法和主意。
反对:玩笑话可能影响孩子心理
我觉得给孩子定“娃娃亲”,实在没必要,我女儿在幼儿园里认识的小朋友已经足够让她学会怎么跟人交往了。周末我也经常约上几个要好的朋友,带上各自的孩子,有男孩也有女孩,一起出去玩,她跟那些小朋友的关系也很好,没必要非得跟网上好多父母一样,给孩子定什么“娃娃亲”。孩子本身对婚姻是没什么概念的,但是在几岁的孩子印象中,家长之间的玩笑话可能会对其心理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专家:父母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交友自由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尤其是“独二代”们没有兄弟姐妹陪伴,内心普遍存在孤独感,家庭人际交往方面显得单薄。通过相亲交友的方式,为孩子提供了更多与同龄孩子接触的机会,一方面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的建立,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这种类似“群养”的办法,有助于发挥各自家庭的优势,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培养孩子的接受能力及适应能力,也给年轻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交流育儿经验的机会。
但是,家长们不要过于强调所谓的‘娃娃亲’的关系,不要太多干涉孩子的交友自由,家长们除了适当引导外,最好不要刻意参与孩子的交友过程。”赵丽彤建议,“孩子在小时候对爱情是没有概念的,一旦孩子知道父母给自己定了‘娃娃亲’后,就会对此感到好奇和好玩,会导致孩子更加早熟。而且,孩子周围的同学、朋友会用‘娃娃亲’来取笑孩子,这会让孩子非常尴尬,甚至产生心理阴影。”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性别意识会逐渐加强,儿童在8~10岁时,性别敏感意识开始建立,等到十四五岁时,如果家长还给孩子灌输“娃娃亲”的概念,还有可能会诱导孩子出现早恋的倾向。
教育“天才儿童”的误区
天才儿童,在我的范畴里,指的是一些智力发育超前,在某些领域表现很优秀的儿童群体。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曾经遇过不少这样的孩子,但是很可惜的是,父母了解孩子的聪明,因此花费了更多的心思去教育孩子,可是这些过度的关心最后却没有给孩子带来好处,反而还阻碍了孩子的发展。看到这样的事件频频发生,我感到非常的心痛,觉得应该站出来,告诉这些父母如何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改成这些错误,让“天才儿童”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下发展自己的潜能。
天才,不代表什么都天才。
有些父母的认识比较狭隘,在发现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同龄孩子要聪明伶俐的时候,就乐开了怀,期望他/她在什么方面都优秀。例如,父母发现年幼的孩子对英文的认识能力特别强,完全属于过目不忘。之后父母便会开始期待孩子在数学、歌唱、跳舞、体育方面都表现出众,同时坚定的认为,孩子的智商一定能够达成父母的众望。
我在这里想告诉这些父母,天才儿童的智力发展是不平衡的,非常可能是一方面的智力超龄5岁,但是其他方面的智力发展平平。所以如果父母一味的要求孩子达成这个达成那个,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压力,让孩子疲惫不堪,最后失去了自己的潜能。相信父母们是不愿意看到这方面的。
天才儿童不能幼稚?
有些父母在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智力表现特别优秀,就认为孩子的心智发展是一致的,有超龄的智力,就要有有超龄的心态。他们不允许孩子在父母面前像其他孩子一样天真可爱,不许撒娇,不许依赖,因为天才儿童是需要早熟和稳重的。
我需要在这里告诉这些父母,天才儿童毕竟只是儿童,才来到世上这么几年,接触这么少东西,才有这么少的人生经历,你怎么能要求孩子就表现稳重呢?相反的,孩子过于承受的心态,不利于父母的教育。同时,如果父母逼迫孩子过早的成熟,就想是揠苗助长,完全不符合孩子发展的规律。这样对待孩子,孩子最终只会变得狂躁和不安,想想,这样的孩子,多么可怜啊。父母要理解孩子,不要逼迫孩子,孩子还小呢。
天才儿童和正常儿童在一块会变笨?
有些父母因为发现了孩子超乎于正常小孩的智力后,开始疑神疑鬼,把孩子捧在手心,不允许孩子和正常孩子一块玩,还告诉孩子聪明的人要受到特殊的对待,和正常孩子带一块会变笨的。这样的想法完全是胡扯瞎闹。
聪明的孩子只不过是有超龄的智力发育而已,不是神仙,正常的孩子也不过是有着符合年龄的智力而已,不是蠢猪。孩子是需要同龄的朋友的,需要一起娱乐和学习,即使你的孩子智力发展比较快,也不代表着你可以剥夺他和朋友游戏的权利。如果父母一味的这么做,反而还会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发展,最后落得不好的下场。
北京新东方泡泡少儿教育专家提醒:教育“天才儿童”,不需要父母花费过度的关心,只要正常对待,给孩子做事的权利,让他们自由发展即可。过多的介入孩子的世界,只会吃力不讨好,还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何必呢?所以,给孩子一些空间吧,他们会活的更加快乐,更加随心所欲。
80后父母流行新派育儿
随着一些西方教育理论逐渐被介绍到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接受的传统家庭教育,接受以“让孩子做主,给孩子自由”为原则的现代育儿观念。广州许多年轻父母,尤其是“80后”父母都是这些育儿观念的推崇者和实践者。
白领妈妈:
管一个孩子比管十几个下属还难
拥有一个三岁女儿的张女士是在天河区一家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在当天的讲座上,记了满满近十页笔记。
“以前觉得养育一个孩子挺容易的,给她吃最好的奶粉、穿柔软的衣服、读最好的学校就行了。”手下有十几人的张女士说,“可是,孩子不到两岁,我就发现,管理一个孩子比管理十几个下属难得多!我的女儿性格比较急躁,总发脾气。我总搞不懂她想要的是什么。”
于是,张女士当起了时尚的网络妈妈,泡育儿网站,读育儿理论,听育儿讲座。“很快,我就发现了女儿易躁易怒的原因了。原来她是缺乏安全感。由于我和她的爸爸工作都很忙,很少有时间跟她在一起。每次一出差就是一两个星期。所以,她总是在担心爸爸妈妈哪天又离开她。”
张女士说,意识到这一点后,她和孩子的爸爸调整了自己的工作时间,尽量增加跟女儿相处的时间,尽量给女儿高质量的陪伴。果然,女儿的安全感增强了很多。性格也平和了很多。
“育儿真是一门学问啊!现在的孩子怎么就跟我们小时候不一样了呢?”张女士感叹,“我们做父母的都要加强学习,不然真的跟不上孩子成长的步伐了。”
全职妈妈:
现在才知以前教育方法不对
东东妈是个全职妈妈,由于先生是一家大公司的副老总,她一生下东东,就辞职回家带孩子了。说起已经上小学的儿子,她大呼头痛。
“从小,我就给他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家里的玩具堆积如山,读的也是省一级小学……我对他的要求并不高,就是要他听话,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将来跟他爸爸一样有出息!”东东妈说起来眼圈发红,“可是,他却总说不开心,还闹了几次离家出走。”直到有一天,她经朋友介绍,听了另外一个现代父母都比较熟悉的家庭教育研究者孙瑞雪的讲座,她才意识到,她自己的教育方法有问题。
“现在我才知道,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管用了。事实上,我当年也对父母的教育方法很不满,可是,轮到我自己教育孩子时,我又下意识地把父母那一套全都搬过来了。”东东妈说,此后,她又看了许多蒙特梭利一类的教育书籍。她感觉自己更了解也更理解自己的孩子了。
“他为什么哭,为什么闹,为什么发怒,其实都是有他的理由的。”东东妈说,她花了很多时间来替儿子做心理修复。果然,儿子有了变化,也没有以前那么叛逆了。她意识到,不能强求孩子长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要让他成为他自己。
亲子机构:
学习科学育儿知识已成时尚
广州一亲子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学习科学育儿,已逐渐成为年轻父母的一种时尚。尤其是“80后”的年轻父母更容易接受科学育儿知识,他们也都非常喜欢参加这一类的育儿讲座。“可能是因为他们也比较年轻,而且也喜欢上网。一般而言,现在的‘网络妈妈’很少有不知道蒙特梭利、孙瑞雪、小巫、李跃儿的。”
今年刚满25岁的皮皮妈说:“现在的父母都只生一个,根本无经验可谈。因此,多听一些这一类的讲座是非常有益的,有机会我都会去听。当然,每个孩子的特点不一样,我们也不能全部照搬专家的育儿方法,但我们至少多了一种参考。”教育专家:
家长必须跟上孩子成长步伐
有着西方专业教育背景并育有两个混血孩子的小巫说,中国的父母养育孩子大致是这样一种模式:最早是搂在怀里——孩子刚出生时,父母都是把孩子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不许干这,不许干那,生怕孩子摔跤、受伤;然后是推出去——孩子上幼儿园后,许多父母就把孩子推给了学校,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父母关心的只是孩子的成绩好不好,身体好不好,但孩子内心的需要却无暇顾及;到最后又是揪回来——到孩子工作后,父母也差不多退休了,于是每天都希望孩子回到自己的身边……
小巫认为,养育孩子需要智慧。为人父母者,必须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跟孩子一起成长。在某种程度上,是孩子在引领父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