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今年在美国上小学四年级了,学校规定学生在这一学年可以选学一种乐器。

之所以从四年级才开始学,我想是因为学习乐谱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有课的时候孩子得背琴到学校,这些都需要自理能力和自制能力。而且,这个时候孩子也有能力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了!这一点不像在国内,很多家长在孩子四五岁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开始帮孩子物色乐器、报兴趣班。

开学伊始,美国的音乐老师就会领着学生们到音乐教室,放相关的曲子给大家听,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小提琴、双簧管、萨克斯管、架子鼓、长笛等等,然后孩子们随便试,吹拉弹打,最后自己决定要学什么,没有兴趣就不用学,女儿班里只有1/3的人决定学习乐器。

女儿决定学“Viola”,即中提琴。中提琴在乐队中用于伴奏,不像小提琴可以独奏、在乐队中的位置举足轻重。我觉得女儿傻,乐器选得不好。如果在国内,我肯定当场就把这番话说出来了,可现在经过美国文化的熏陶,知道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只有把满心的不如意憋到肚子里。

我们到琴行里去租琴,店员拿一个“小提琴”,说成年人的演奏用琴,中提琴比小提琴略大,小孩用琴,两种乐器的尺寸完全一样,琴弦也只差出一根而已。

老公想起孩子的姑姑从小学小提琴,有一整套琴。姑姑很快寄来了琴。要把小提琴变成中提琴并不是只换掉那一根不一样的弦,而是所有的琴弦都要挪位,连买带换整套琴弦要花100多美金。我看着女儿,心想:真是的,你学小提琴不好吗?又省钱又省事又有前途。

问她为什么不选小提琴,女儿把头率性地一摆:“我不喜欢小提琴的声音,太高了,中提琴的声音正好。”奇怪,我平时说话她经常是听不到的,怎么突然耳朵变得这么敏感了?我一直在做思想斗争,要不要说服她改学小提琴?后来想明白了,是她在学琴,这是她的选择,作为父母,只有尊重一途。最终我三缄其口,花钱将琴弦换掉。因为是自己选的,她练琴根本不用督促,家里经常响起杀鸡杀鸭般的声音,慢慢地也能听出调了。

相关知识

儿童早教:要上一年级了!如何帮孩子养成学习好习惯?


一年级孩子的难题,是全部孩子都遭遇的难题。许多一年级的孩子,从幼稚园的小孩子变为中小学生,它是人生的第一个变化。他从一个无拘束的孩子,忽然变为一个院校里要守规矩的中小学生了,它是个变化。就这段时间最必须的是什么呢?是父母的细心。人生最重要的是养成好习惯,而这种最重要的习惯性全是一年级培养的。因此这段时间干万不可以心急,由于人要更改得话,他必须个全过程。

要帮孩子养成好习惯。养成好习惯方式是什么呢,不必斥责,仅仅对他说怎么做。例如一年级的孩子要学好如何坐,坐着那里一定要坐得腰很直,随后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写有写相,这种相统统是一年级塑造的。我了解一个盆友,闺女十分出色,如今早已国外留学,并且得到 了双博士研究生。

他说道自身文化教育闺女的方式,是以一年级下的时间。孩子到了中小学,他就告知她应当如何用餐,应当如何做作业,要把握時间。回家了第一件事前洗手消毒,吃一点儿东西主题活动一下,随后做作业。做作业的情况下,双眼离桌面上务必有一定的间距,不能够趴得很低,手拿签字笔的情况下姿态一定要恰当。

写的如何我不在乎,我只对你说姿态要恰当。随后他拿一根小棒,他管它叫“教女棒”。这小棒不大,跟木筷一样细。父亲就坐周围,看孩子的姿态不对敲她一下,腰弯了敲她一下,这全是变轻的,并不是打孩子,便是提示她。他也不给孩子检查作业,让她自身查验,一切由她自己做。全部的这种老规矩,他都告知孩子随后和她一起做。

坚持不懈了大半年時间,孩子就跟别人不一样了,坐有坐样、站有站样,写东西的情况下姿态很美,字也写的很美。随后又坚持不懈了大半年,整整的用了一年,孩子培养了良好习惯。每日写完工作第一件事,先把书都整理好,把背包整理好。随后每晚睡觉的时候,先把外边的衣服脱出来,放到最下边,随后一件一件脱,最终把棉袜搁在最上边。第二天早晨,由于棉袜爱丢,先把棉袜穿上再穿其他衣服裤子。她的书橱也十分齐整。所以我之后就跟许多父母说,你一年级就需要帮孩子养成好习惯,一个个人行为坚持不懈二十一天,他就能成习惯性,父母必须有点细心。

父母不必先给孩子扣帽子,要是您教育理念恰当得话,他一定行。

学乐器超3年的宝宝更聪明


乐器只学3年,在很多人看来,会觉得是半途而废了。但近日,美国MSNBC网站报道称,科学家发现,只要学习同一门乐器超过3年,就能在认知能力方面优于那些没有接受过乐器训练的孩子。

美国哈佛医学院和波士顿大学教育研究所共同进行了这一研究。他们发现,与从未学过乐器的孩子相比,有乐器学习经历3年的孩子在听觉辨别和手指灵巧方面更突出,词汇和非语言推理能力也更好。

中科院心理所副教授李新影告诉《生命时报》记者,“5—13岁是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通过科学的音乐知识学习,能开发孩子的潜能。”孩子在学习某种乐器时,眼看乐谱手持乐器,要在最短时间把看到的乐谱反映到脑子里;同时大脑发出指令,让手指和身体协调,进行演奏;乐器出声后,耳朵要听演奏效果,并进行判断。这个过程只有短短几秒钟,却充分调动了儿童的眼、耳、手、脑,因而有助于大脑开发。

不过,李新影也指出,这并不代表学乐器的孩子智商一定高。“一些孩子喜欢画画而不是乐器,那家长就不要强迫孩子学音乐。至于学哪种乐器,最好也由孩子自己选择。”此外,儿童学乐器的年龄不要过早。两三岁的孩子精力难以集中,如果家长急于求成责骂孩子,不仅会抹杀他们的兴趣,还可能引起心理障碍。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张兴平副研究员也表示,5岁以前的儿童骨骼、关节还未完全发育成熟,长时间练习乐器会影响手部骨关节、韧带的生长发育。因此,专家建议,孩子学乐器最好在5岁后。

早教知识:学乐器超3年的宝宝更聪明


乐器只学3年,在很多人来看,会感觉是急于求成了。但前不久,美国MSNBC网址报导称,生物学家发觉,要是学习培训同一门乐器超出3年,就能在思维能力层面好于这些沒有接纳过乐器训炼的孩子。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波士顿大学文化教育研究室相互开展了这一科学研究。她们发觉,与从没学过乐器的孩子对比,有乐器教育经历3年的孩子在听觉系统鉴别和手指头机敏层面更突显,语汇和非語言推理能力也更强。

中科院心理所副教授职称李新影告知《生命时报》新闻记者,“5—十三岁是少年儿童脑部发育的关键期,根据科学研究的乐理知识学习培训,能开发设计孩子的潜力。”孩子在学习培训某类乐器时,眼见谱子手执乐器,要在最短期内把见到的谱子体现到脑中;另外人的大脑传出命令,让手指头和人体融洽,开展弹奏;乐器说话后,耳朵里面多听弹奏实际效果,并开展分辨。这一全过程仅有短短的几秒,却不断加强了少年儿童的眼、耳、手、脑,因此有利于脑力开发。

但是,李新影也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学乐器的孩子智力一定高。“一些孩子喜爱绘画而不是乐器,那父母就不必逼迫孩子学音乐。对于学哪样乐器,最好是也由孩子自身挑选。”除此之外,少年儿童学乐器的年纪不必太早。两三岁的孩子活力无法集中化,假如父母急功近利责怪孩子,不但会扼杀她们的兴趣爱好,还将会造成心理问题。

我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室张兴平副研究员也表明,五岁之前的少年儿童人体骨骼、骨节还未彻底生长发育完善,长期训练乐器会危害手臂骨关节病、肌腱的发肓。因而,专家认为,孩子学乐器最好是在五岁后。

海外教育中的外语教学特色


怎样教外语?

2001年8月,我前往英国的爱默生学院学习华德福教育,2003年4月回国。目前国内流行从幼儿园就开始教英语,我的华德福老师埃瑞卡说,华德福不反对幼儿学习第二种语言,关键是怎么学。是每天必须学会几个字母、几个单词或一两句短语,还是让孩子学唱英语歌,朗诵英语诗,培养一种对英语的感觉。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华德福教育提倡后一种,反对前一种。埃瑞卡说不是禁止教读、写、算,重要的是怎样教,她的女儿3岁时让妈妈写名字,埃瑞卡边写边结合名字中的字母形状讲了一个故事。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华德福教育中的外语教学特色。

语言的感觉

我在华德福学校听过小学一、二年级的德语课,老师空手走进教室,一连串优美的德语诗和相应的动作,把孩子们全部吸引住了,我虽然一丁点儿也听不懂德语,但通过老师的教学,我感受到德语的节奏、韵律和优美。孩子们有时站在桌子旁,有时坐在桌子上,或围坐成一个圆圈。老师用德语要求做一些动作,如把椅子轻轻放在桌子下面,或让学生们轮流上讲台。老师用德语说:“跑!跳!蹲下!向左转!”学生按指令做动作,做不出来就换另一位学生。老师还用德语描述一位学生的衣服,如衣服的式样和颜色,或学生的发式和脸形等,其他学生猜猜是谁。德语老师给我的印象太深了,老师不教单词的辨认或书写,只是说。一、二年级满堂德语,孩子们竟然都能听懂。

桌子英文是“table”,吃的英文为“eat”,华德福的创始人斯坦纳说不要用文字把两种语言联系起来,而要将语言直接和实物或动作联系起来。他说:“儿童通过产生语言的物体学到外语,也就是从对物体的感觉上学到语言。语言有声音,声音一是用来表达心灵内在的感受,这是元音;二是用来表达外在的东西,这是辅音。我们要顺着这种性质去引导孩子,而不要脱离了语言的内在性质。”语言的学习要从孩子的内在感受出发,要和具体的事物发生联系。斯坦纳进一步举例说,比如在每一种语言中元音啊(a),都是表达惊异、惊讶、赞叹;而元音噫(e),表示赶走、远离,当一只苍蝇飞到头上,人们会说:“e。”斯坦纳在给英国老师的讲座中说道:“在现代教育下的人们已经完全失去了这种感受。他们认为文字就是写出来的东西,或是用来抽象地描述事物。人们不再由语言感受到任何东西。看看所有的原始语言都还有感受在内;而在最进化的语言中,说话已经是一种抽象的事情。看看你们的英文,许多单词后半部已经被扔掉,有的字则忽略了有感受的发音部分。但是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沉浸在对语言的感受中。”

华德福的老师特林丒芬森为了让学生沉浸在德语的感受中,把自己装成是“双胞胎的哥哥”,他写道:“一年级时,就在我要上第一节德语课之前的最后一分钟,我灵机一动,我告诉学生们我的双胞胎哥哥要来访问他们。他看上去长的像我,动作也像我,但他只会讲德语。开始他们根本不相信,但随着德语课的进行,我的‘哥哥’显然听不懂英语。孩子们渐渐地学习用动作、图画和迟疑不决的德语表达他们的想法。我们创设了一个德语环境,朗诵德语诗,唱德语歌,做德语游戏。我们学着用德语数数和用德语叫出教室里物品的名称。由于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我的教学变得很容易:我只需带一篮子水果,说出每种水果的德文名字,到了第二轮或第三轮,他们差不多全记住了。配合动作的许多诗和歌曲,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们渐渐地接受了我的‘双胞胎哥哥’。”

华德福教育认为孩子们学习外语时心中一定要有喜悦的感觉,或至少感受到一个字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到这种内在的“流动”。

我在爱默生学院学习英语时,为了增加我们对英语的感受,老师教我们唱英语歌,还让我们猜谜语,下面是两个谜语:

Whoishethatrunswithoutaleg?Withhishouseonhisback?

Ilovetodance,

Andtwistandprance.

Ishakemytail,

AsawayIsail.

WinglessIfly,

Intothesky.

WhatamI?

语言的意义

华德福学校一年级同时开设两门外语课,学习外语能帮助孩子们理解和尊重另一种文化。德文中,头叫做“Kopf”,英文中叫做“head”,在意大利文中是“testa”。斯坦纳认为Kopf是一种圆形的东西,当我们说Kopf时,我们表达了事物的“形状”,“testa”表达了头的作用是建立或确认某些事情,“head”在英文中表达了头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再比如细细体会arbre(法语,树)、Baum(德语,树)、tree(英文,树),对于同一棵树,在不同的语言中,由于声音的不同,表达出树的不同品质。“arbre”有一种飘动感,细枝摇曳,像柳树那样。“Baum”像是树干,有合拢、内聚和强壮的感觉。“tree”则把我们引向很高的地方。特林丒芬森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世界不完整的图像,只有经历过许多种语言,我们才能亲证到心灵体验的不同方面,以及不同文化的贡献。就像在盲人摸象的故事中,每位盲人只能摸到象的局部,人们讲着不同的语言,也只能感受到事物的某个方面。”

英国公立学校通常到了五年级才开始学习外语,由于英语是全球最强势的语言,一位学习汉语的英国留学生告诉我,英国学生学习外语远远不如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用功。而华德福学校则对外语格外重视,除了让孩子及早地感受另一种语言外,还想从小培养孩子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多掌握一种语言,我们就多了一种对人和事物的理解,有助于各国人民的交流,有利于世界的和平。

语言是需要体会的,而不是用头脑去思考。现今大多数的人都是用头脑去思考语言。当他们翻译时,他们查字典找一个正确的字。字典中找到“head”是“头”,人们就以为它们的意思一样,但其实并不一样。每种语言表达的是事物的一个意义,它们并不完全相同,只能靠个人的体会才能理解不同语言的差异。斯坦纳强调我们在教外语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

英语课上,我们还学习怎样做面包。老师先发给我们每人一张纸,上面写着做面包的配方和步骤,回家查字典看懂。第二天下午,两人一组在学院厨房按照配方动手做,面包烤熟后,大家一起分享。这样做可以把英语的学习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加深对英语的体会。

学习语法

华德福教育认为,9~10岁之前,孩子的意识和周围环境还没有完全分离开来,最好不要给他们讲解语法,不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等他们有了和环境分离的意识后,他们才有可能观察自己怎样说话,在这之前,只需讲话就可以。

9岁之后开始讲解语法时,老师想尽办法让语法知识形象生动,便于孩子们的理解。下面这个例子是特林丒芬森老师教学生词性时,让学生们表演的一个小品:

王室家庭坐在教室前面,每人戴一顶王冠。名词皇后戴的是蓝色的王冠,动词皇帝戴一顶红色的王冠,形容词公主是绿色的,副词王子是橙色的,下面是他们的演出。

全班:告诉我们是谁或是什么?

皇后:马!(每次皇后给出一个不同的名词,使游戏生动有趣。)

全班:什么样的马?

公主:一匹黑白色、有斑点的马。

全班:这匹黑白色斑点马做什么?

皇帝:奔跑。

全班:黑白色斑点马怎么跑?

王子:快速的!

全班:黑白色斑点马快速奔跑。

孩子们轮流戴上王冠,给出关键词。班上其他孩子提问并组成简单句子。重演过程中,允许“王室家庭”的成员喘息一会儿,想想怎样回答。每次我们都不知道最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句子,这项练习自始至终趣味盎然。全班既学习了句子结构,扩大了词汇量,又参与了活泼欢快的集体活动——一项发展团体感的活动练习。

即使枯燥的标点符号,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诗加以拟人化:

我是句号。

我喜欢安静地坐着。

我结束每一个句子。

啊!我精力充沛,活跃又勇敢,

是一位敏捷、快乐的伙伴。

绝大多数的句子

都知道我,

逗号是我的名字,

有时候我太激动,

不停地说呀、说呀……

……

撇号,

缩短了一个单词,

最后的声音,

被擦得干干净净。

我在爱默生学院学习介词语法时,老师请我们到户外的草地上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用介词来描述周围的情况:什么在你的上方?什么在你的旁边?什么在你的下面?等等。把介词的学习和自己的位置联系起来。

语言的声音

无论是学习母语还是外语,华德福教育很重视口语的表达,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口述比识字、写字和阅读更重要。他们每天用大量时间练习朗诵,如儿歌、诗、散文诗等,还特别注意练习绕口令。斯坦纳认为选择儿歌应把声音要素放在首位,声音比内容或意义更重要。据说智障人听故事时,常因为故事中的声音发笑,他们听不懂故事的内容,而正常人是因为听懂故事内容而发笑。成年人对说话内容的注意远超过对声音的关注,而小孩子可能对声音更敏感。绕口令本身没有意义,但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陶醉在语言的奇妙声音中。下面是两个英文绕口令:

Shesellssea-shellsonthesea-shore,

Thesea-shellsshesellsaresea-shellI抦sure.

Theloudlyroaringlorryrollsalongtheroadwithitsload.

华德福教育的另一个特色是讲故事。有的时候,学生先听老师讲一个故事,然后学生分小组复述。他们还很重视戏剧表演,英语课上,我就曾和同学们排演过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中的片段。我还观看过华德福学校五年级学生用德语表演的一个短剧。通过观看演出,家长们也从一个侧面了解了孩子的学习情况。华德福学校没有考试,戏剧表演相当于考试。

在我的英语课上,老师还做这样的练习:给每个人一个音:t、d、s……然后讲故事,当听到自己的音时就站起来。老师还教我们用嘴呼吸,用喉咙呼吸,用肺部、腹部,最后用腿、脚、全身呼吸,体会用不同的呼吸方式说“Hello”,用嘴呼吸说出的“Hello”短而肤浅,用全身呼吸说出的最深沉,老师说平时我们只用了7%的力量说话。学会用全身呼吸法说话,听者会有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又会反馈到说话者。

我刚去英国时连“daughter”和“doctor”都会弄错,但从来没有一位外国人批评过我的英语。外国学生对我这位中国人很好奇,他们想了解我,通过我了解中国。他们问我问题,我要立即把心里想的说出来,由于是自己想要表达,学起来就比较快,3个月后一些外国人还惊讶我的进步呢。

有一次上课,我读错了一个英文单词——foreign,老师没有直接纠正我,而是说英文的发音有时真奇怪,这个单词中的“g”竟然不发音。还有一次在厨房工作,一位美国学生告诉我从储藏室拿些土豆,我听成了西红柿,明明是我英语听力不好,可是他发现我弄错后,反倒责怪自己发音不清楚。试想如果我一有语法错误,就被指正,别人是出于好心,但我肯定会丧失说英语的信心。

现在我可以用英语和英国人交谈,却害怕和中国人说英文。因为在国外讲英语时,我很少考虑语法,能让外国人听懂就行,语言本来就是为了交流用的,不能为了语法的正确而牺牲说话。可是和中国人说英语,我就会非常担心语法是否正确。我想中国老师教学生英语时,是否能多鼓励学生用英语说话,只要能听懂就可以,不必过多地强调语法正确。当然目前英语教学的现状和考试的要求是分不开的,但教学改革的趋势是日益强化英语交流的重要性。

语言和运动

华德福教育最引人入胜的特点是把知识的学习和身体的节奏运动相结合,比如跟着歌谣跳绳,有节奏地拍手或踏步,有韵律诗伴奏扔球,尤其在低年级。即使像我这样的中年人,在接受华德福教师培训时,每次做动作,我都会兴致勃勃地参加。英语课上,老师教我们用脚踩出节拍,先练习原地踏节拍,然后是边走边踏一首诗的节拍。他帮助我们通过身体的动作,理解诗的节奏和韵律。有时他用踏步的节奏来表示某行诗,让我们猜是诗的哪一行。

再比如学生们朗诵诗《王国的钥匙》:

这是一把王国的钥匙

王国里有一座城市

城市里有一个镇

镇上有一条街道

街道上有一条弯弯的小巷

小巷尽头有一个院子

院子里有一座房子

房子里有一间屋子

屋子里有一张空床

床上有一个篮子

篮子里有芬芳的鲜花

鲜花,鲜花

一篮子芬芳的鲜花

鲜花在篮子里

篮子在床上

床在屋子里

屋子在房子里

房子在杂草丛生的院子里

院子在弯弯的小巷尽头

小巷在宽阔的街道上

街道在繁华的镇上

镇在城市里

城市在王国里

这是一把王国的钥匙

王国的钥匙是这把

全班学生站起来围成一个大圆圈,手拉手,从圆圈的边缘伴随着诗的朗诵,渐渐向圆心走去,朗诵下半首诗时,再向外走,扩展成最初的大圆圈。特林丒芬森老师说:“这首诗中的前行和后退(开始和结束在相同位置上),能给予孩子们安全感、归属感和万事万物在世界上各有其位的感觉。在这种圆圈开合和其他活动后,通常孩子们的脸变得红扑扑的,两眼闪闪发亮,他们的能力被激发和唤醒……”让身体的动作和语言的节奏或韵律相配合,那么孩子们学到的语言不仅仅经过了头脑,更重要的是触动到他们的心灵,并通达他们的全身。

在人类会说话之前,大概是先用身体的动作来表达意愿,有了丰富的动作后,刺激了人的声音器官,才渐渐发展出说话的能力。人体的动作是说话声音的源泉,正是在此意义上,华德福教育中的音语舞试图用动作来表达语言。每一种声音有一个相应动作,在斯坦纳指导下,独特的音语舞被称做是“视觉语言”,音语舞课是华德福学校的必修课。

在爱默生学院,有一次花匠玛利亚邀请我去她家喝茶,她是我最喜欢的教职员工之一。当她用手比画音语舞的动作时,我突然想到舞蹈是流动的、变化的,而印在书上的字是固定的、僵死的。

如果在语言的学习中,结合相应的身体韵律动作,无疑会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促进“我们与超越而意涵丰富之经验的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