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行为心理学研究发现,在1~3岁时经常遭受过体罚的孩子,易变得虚伪,冷酷,多事,擅长说谎,有暴力倾向;这些行为会在体罚后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开始产生。

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摩雷?史特劳斯医生领导的研究小组调查了807位母亲,发现约44%的母亲都打过

孩子,体罚孩子的频率为每周平均两次;其中,24%的母亲每周打1次,14%为2次,10%为3次。由于日常语言中不使用“体罚”一词,“打屁股”就不仅指打屁股了,它还包括打手掌心、拧胳膊、揪耳朵等等,都是体罚的代名词。

体罚造成孩子的逆反行为,会在两年以后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来。许多在童年时遭受过体罚的人,在长大后并没有变成虐待儿童的人,或变成消沉郁闷的人。这就像是人会得病一样,在适当的“治疗”或环境因素下,患病者会逃脱病魔的威胁。

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也为了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父母还是不要再打孩子屁股了。

相关阅读

打孩子屁股没关系吗


许多家长都信奉“不打不成才”的信条,认为当孩子淘气不听话时,适当地体罚一下是很必要的,别的部位怕打出毛病,但可以打几下屁股,给他点教训。大家认为打屁股没关系,对身体不会造成伤害。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孩子的屁股是打不得的,因为屁股受到打击后,有可能伤及大脑。人脑组织由上到下分为大脑、间脑、脑干(包括中脑、桥脑及延髓)、小脑等四个部分。脑位于颅骨的颅腔内,颅骨借寰枕关节与脊柱相连。打屁股时臀部突然受力,暴力通过脊柱传导至寰枕关节,由于头部重量的反作用力,使头颅被挤压于脊柱和外力之间,颅骨整体变形,引起脑干损伤。

打孩子的屁股会造成如此严重的伤害,应该引起年轻父母的注意,那么对孩子进行体罚的方法除了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以外,对他的心理会形成什么样的影响呢?经常打孩子,还会出现其它的不良后果。

1、产生抵触情绪。经常遭家长打骂的孩子,会产生自己与同龄孩子不同的感觉,认为自己是家庭中的多余之人,从而在内心中产生抵触情绪,形成与家长的对立,严重影响亲子感情。

2、心理上出现障碍。经常挨打受骂会使孩子心情压抑、少言寡语,对任何事情均表现出胆怯自卑的心理。

3、走向极端。孩子为了不受打骂,会不自觉地使用欺骗和隐瞒的手法来取悦家长,而且会把自己的委屈发泄到不正当的地方。如效仿家长的言行去欺侮比自己小的孩子,用残忍的手段虐待或杀死小动物,破坏家中或幼儿园的东西等。到青少年时期,还有可能出现越轨的行为。

因此,打骂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有可能把孩子引向不健康的一面。

宝宝红屁股怎么办 导致宝宝红屁股的原因有哪些?


1、尿布拆换不立即。

宝宝红屁股怎么办?为什么会?宝宝消化吸收快,代谢快。小宝宝每日大概要尿10-14次,每一次弄湿后,若沒有立即拆换婴儿尿布,就会导致宝宝屁股的肌肤长期在湿冷、炎热的自然环境中透气效果不佳,进而产生了尿布疹。

2、小屁屁清理不善。

如今一些初学者妈妈因为缺乏经验,沒有立即给宝宝的小屁屁做清理,一些妈妈则是清理过多,将宝宝小屁屁上的纯天然皮脂腺原膜毁坏了,导致一些病菌和污渍有机化学可趁。宝宝红屁屁怎么办?因此,爸妈帮宝宝清理要适当,清理过多或过少都是损害到宝宝柔嫩的小屁屁哦。

3、生理性腹泻或者母乳性腹泻。

一些宝宝因为乳糖不耐症或者各种原因导致拉肚子,此刻排泄物及尿里中的刺激性化学物质也会使小屁股泛红。宝宝红屁股怎么办?假如宝宝拉肚子,爸妈一定要搞好小屁屁的清理工作中。

4、皮肤过敏。

宝宝红屁屁怎么办?因为一些宝宝归属于过敏性体质,而一些妈妈又给宝宝应用了带有较多化学纤维成份的尿布,或者常常应用一些带有刺激性成份的清洗液、湿纸巾等物件,导致宝宝小屁屁的过敏,这都是导致红屁股的缘故之一。

打屁股会导致孩子智商低


中国有俗话“不打不成器”“黄荆棍下出好人”,说的都是棍棒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小的时候不懂事,只有打屁股、挨棍子才能让他们长点记性。

而近日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打孩童屁股或是其他的体罚方式,可能阻碍孩童智商发展。美国惩戒与家庭暴力专家对1510名2~9岁的儿童进行了4年的跟踪研究后发现。在806名2~4岁的儿童组中,未遭体罚的儿童,智商的平均数比经常挨打者高出5分,而另一组704名5~9岁的儿童,这一差距是28分。

研究人员因此建议,在任何情况下,孩子都打不得。

事实上,对于平时打屁股之类比较轻的体罚,虽然不会直接造成肌肉、肢体的损伤,但是疼痛的感觉会通过神经中枢的传导,使大脑受到刺激。同时,也有可能使孩子肾脏和身高受到影响。

而较早前已有日本科学家研究表明,长期被体罚可能导致儿童脑萎缩。研究发现,对于体罚时间超过三年的儿童,其大脑中与感情和决策能力相关的额叶皮质区内侧部分平均要比未受体罚者小19.1%,与注意力相关的扣带前回以及与认知力相关的额叶皮质区背外侧部分,分别要小16.9%和14.5%。

当孩子犯错时,更加需要父母的指导和纠正,而不能只是单纯的依赖打屁股来教育孩子,不要再打孩子屁股了。

别减掉孩子想象的翅膀


我们常常惊叹: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总走在世界前列!然而许多人却不知道或不愿意接受美国的《公民权法》中的两项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两项权利:1.玩的权利;2.问为什么的权利。正是这两项权利保护了孩子们想象力的翅膀。

年龄、学识并非扼杀想象力的凶手,那些伟人、奇人不但知识渊博,也同样想象力惊人,因为他们学习知识,却保留着对知识的质疑,相信一定有更多超越已有知识的空间,于是想象力因为知识而变得更加有力、有方向;而我们的孩子却可能被“知识”绑住了想象力,因为成人让他们过于相信知识,因为我们忽视了孩子的想象瞬间,于是原本想象丰富的孩子变得不会去想象了,所谓“用进废退”,想象力就是这样在“不用中退化”了。

今天,如果父母还相信“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那么就请留意孩子的想象瞬间,并用智慧加以引导。

允许孩子“奇思妙想”

孩子虽然没有成人那么多的知识经验,但却可能更富有想象力,因为他们更少固定的“答案”与“思维模式”。想象力成长所需要的土壤是宽容的、放松的、自由的与多样的。因此,如果孩子对一个你早已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思考时,请允许他的“奇思妙想”。例如:

妈妈正在做包子,5岁的女儿看着,忽然提了一个问题:“星星是从哪儿来的?”妈妈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说:“你想想看”。女儿出神地注视着母亲揉面的动作。母亲揉面,揪面团,擀面饼,包包子……看了好一阵子,女儿突然说:“我知道星星是怎么做出来的了,是用做月亮剩下的东西做的。”妈妈听了先是楞了一下,然后特别激动地亲吻了自己的女儿:“宝贝,你的想象真奇特。”

但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奇思妙想”常常会遭到成人的打击——“星星本来就有的,有什么好想的,快点背书吧!”、“你去看看书上怎么写的!”

成人在不知不觉中将孩子引入一个不需要想象,只需要记忆的世界,最终,这些孩子也变得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只会重复前人的知识与技能,不会突破与创造。所以,如果你认为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就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留意你对孩子“奇思妙想”的反应。

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周围有太多相对孩子而“博学”的成人,很多时候,只要孩子问,成人就会赶快回答,生怕破坏了孩子的“求知欲”,生怕被孩子“看扁了”,结果孩子习惯于得到一个“标准答案”,而懒得去思考,更不要说去想象了。

一个折纸游戏中,孩子学会折小兔子后,把小兔子贴在了纸上。这时妈妈问:“小兔子生活在哪里啊?”

孩子就给小兔子画了一个漂亮的房子,还有绿草地、美丽的小花。接着妈妈又问:“你知道小兔子吃什么东西吗?”

“它最喜欢吃萝卜,我得给它画些萝卜!”孩子高兴地继续做着。

“你觉得小兔子还需要什么呢?”

“还需要朋友、妈妈、爸爸、玩具……”

孩子开始设计出越来越多的东西。原本只贴了一只小兔的白纸,现在不但有了漂亮的房子、绿色的草地、美丽的鲜花、可口的萝卜,还有在跑步的小乌龟,另一只穿着裙子的小兔,大大的蘑菇,飞翔的小鸟,高高的太阳,弯弯的小溪,别提有多热闹了。

这不正是训练孩子想象力的好办法吗?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玩,一定要克制自己的“聪明”,尽可能保证孩子是游戏的“主人”,这样才能给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留下足够的空间,而孩子也可以在自己的想象中玩得更尽兴、更自主、更活跃。

向孩子提出“想象”的问题

“1+1=?”“‘树’的英文怎么读?”“今天老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活中充满了问题,可很多的时候,我们只是一味地提着“封闭式”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答案几乎只有一个,孩子只会给出一种回答。孩子不过是重复知识的工具,问题也不过是我们检验孩子学习的手段,哪里允许孩子去想象呢?

而激发孩子想象力的问题,恰恰是那些“开放式”的问题,是允许孩子自由发挥的问题,比如,爸爸陪孩子在看有关飞机的图书时,这样问孩子:“你能想象未来的飞机是什么样的吗?如果让你造一架飞机,你会怎么造呢?会造出怎样的飞机呢?”孩子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定然会充分地发挥其想象力。

父母经常给孩子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孩子用多种答案来回答问题,不但可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更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关键是,当孩子对“开放式”的问题作出回答的时候,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地去打断或者“更正”。

以上这些只是发展孩子想象力的几个方法,父母们可以充分开动“想象力”来发现适合自己孩子的办法。总之,孩子的想象力无处不在,父母只要开放自己的思维,放开孩子的手脚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