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童上幼儿园时还不到三岁,每次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我只是把题目读给她听,让她告诉我应该怎么做,然后再和童童爸趁她睡后分工合作偷偷把作业给“加工”完成。

现在进入中班后,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决定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包括家庭作业和手工劳动。尽管在手工劳动上我有时会帮下“小忙”,但总算有了进步。孩子毕竟还小,我也不太赞同给孩子施加压力,给这么小的孩子布置家庭作业,但好在童童每次的家庭作业量不多,每周两、三次,以连线、涂颜色、手工劳动为主。同时,我也可以了解孩子平时学到的课程和掌握的知识。

从9月开学以来,所有的家庭作业都是我陪孩子一起做的,我在旁边跟她读题目,然后指导她自己动手完成。童童也很愿意,每次也很认真对待她的家庭作业,有时她的手工劳动,都不让我“插手”,只是一个劲跟我说:妈妈,老师教了我的,我自己来做。

童童的手工作业(图)

为了让孩子对作业不产生厌烦的情绪,做到在学习中感到乐趣,每次我都会问问童童对题目的理解和想法,在她回答正确时,立刻给她表扬和赞许,有时还会亲下她的小脸蛋,孩子很高兴。在她回答错误时,我会一边鼓励,一边要孩子认真的重新数几遍,做到答案正确,然后告诉她,她是最棒的!孩子难免有时会耍小脾气,遇到孩子在做作业过程中有烦躁的情绪时,我会鼓励她,要她加油,或者跟她约定好,勾勾小指,休息1分钟,接着做完!

看看小孩做的作业,也很有意思,明明她的答案是对的,在连线上我们认为很近就可以直接用笔连上的答案,她却会用铅笔绕一大圈,左扭扭右扭扭,把正确的答案连上。在这方面,我没有干涉女儿的思考空间,只要她做的是对的,就行啦!毕竟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嘛,小孩的思维方式和大人是不一样的。

童童的连线作业(图)

童童做涂颜色的题目时,每次都有点紧张,很怕涂到圈圈外面去了。每次都会问妈妈,我涂到外面去了,怎么办啊?这时,我总会告诉她,老师不会批评你的,因为是你自己做的,多做几次,你会越涂越好的。

童童作业之涂气球(图)

童童对待自己的作业很认真,如果写字时,不小心超过作业本格子,一定会用橡皮,擦干净后,重新再写一遍。有时只超过了一点点,我觉得不需要再重新写,可她却很坚持,算了吧,由她吧!

童童刚学会写的数字“1”和“一”(图)

另外,幼儿园为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每两周会布置两次作业,一次是让家长独立完成的作业,基本上是孩子这个年龄段的生理特征、心理需求、智力发育及成功育儿案例等内容,让家长写些读此文后的心得体会及孩子在家的表现;另一次是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的作业,属亲子阅读类的题目。如本周作业的内容有:十五的月亮什么形状的?你觉得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形的?妈妈喜欢吃什么馅的月饼?爸爸喜欢吃什么馅的月饼?你喜欢吃什么馅的月饼?等等。

有些家长很排斥孩子有家庭作业,我想任何事情都可以从不同层面来理解,如果孩子能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能渐渐自觉地主动做作业,逐渐养成爱学习的习惯,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入学准备扩展阅读

幼儿园孩子也有家庭作业?


现在的家长,没有一个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从孩子出生到入托、上学,各类知识的灌输,真是层出不穷,而有的家长在涉及到老师给孩子们留的“家庭作业”时,却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这些跟学习无关的事不完成也没有关系,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我的观点却不尽相同,我的女儿现在在幼儿园大班生活、学习,据了解,他们班是示范班,各类活动较别的班多,我想,这正是锻炼孩子的好机会,因此,我从思想、行动上特别配合园里老师安排的各项活动,当好孩子的园外辅导员。

如何帮助孩子记起“家庭作业”

孩子的脑筋是单纯的,老师交待的家庭作业,在你遇到她的那一刻,如果不马上说,就很容易忘掉。这时当家长的要给予孩子提示,譬如:“今天在幼儿园玩得怎样,老师教了什么,老师让在家做什么?”这样,在轻松的环境下,孩子会很容易记起自己的“家庭作业”。

如何辅导孩子做好“家庭作业”

孩子的“家庭作业”常常是老师根据教学安排给孩子们提供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作家长的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就不能忽视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

如何处理遗漏的“家庭作业”

有时,由于各种原因,自己和孩子会同时忘了“家庭作业”。比如有一次,老师安排晚上把鸡蛋冷冻在冰箱里,第二天拿到幼儿园观察,头天晚上,孩子还记得告诉我,我们便把鸡蛋放在冰箱里,等到第二天早晨一忙,就都给忘了。我想埋怨她,自己的事怎么不记得,可转念一想,我不也忘了吗?于是,我们又骑车回家去取,路上,我告诉女儿,以后自己的事自己要记住,再出现这种情况,妈妈可就没时间再回家取了。那天晚上回家,女儿说老师夸奖她完成了“家庭作业”。

德国幼儿园:不能给孩子布置作业


德国幼教工作者认为,对孩子们来讲最重要的是玩,通过玩来教他们;老师只是一个观察者、帮助者,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天性。这一点在德国幼儿园的实践中表现得尤为彻底。德国幼教界很重视幼儿独立性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只不过他们的培养方式是玩。今天我们来看看一位生活在德国的中国母亲的讲述,看看德国幼儿园和中国幼儿园都有什么不同。

经常到大自然中去游玩

我女儿是在天主教的幼儿园度过的,儿子去的是基督教幼儿园,因为离家近。两者之间的差距并不大,教育内容也跟宗教关系不大。两个幼儿园的设置区别也不大,都有向日葵班、小象班、尼姆小鱼班、小鹿斑比班等。入园的时候,都会收到一封信,告诉家长,在这三年当中,孩子们将会在我们这里如何度过,这是一条怎样的路。在孩子们离开幼儿园的时候,会收到老师总结好的一个大本子,上面贴着孩子第一次画的画、一些有趣的折纸或者拼图、团体的或者个人的照片、每次活动的介绍,非常丰富、细致。

孩子入园那一天,他的照片会被贴在教室的门上,写上名字,还有班级的小logo,太阳花或者小牛,以便孩子辨认。为使儿童能够进行自由活动,无论在哪个州,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山村里,德国的每个幼儿园几乎都会为孩子们设立一个活动室,布置各种各样的兴趣角,如厨房玩具角、建筑角、图书角、生物角和其他玩具角,儿童在兴趣角的活动可以独自进行,如独自用积木搭建一条高速公路,也可以自由结伴活动。另外,德国绝大多数幼儿园除了简单的几件乐器外,大部分都没有钢琴等复杂乐器,教师教孩子们唱歌的时候,喜欢用手打拍子,或者敲击桌椅,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儿童全神贯注学歌词,而不被动听的乐曲分散了注意力。在小学里,教室中也会修建一个安静的角落,供孩子们独自静坐或者思考。

由于是混龄制,所以早上没有时间限制,孩子们只要在9点半以前到齐就行,有的孩子来了开始吃东西、喝水,有的孩子要抱着娃娃玩一会儿,有的孩子开始修建积木。10点半的时候,老师会敲一下铃铛,孩子们开始围坐在一起,说话、讲故事、分组做手工、绘画,或者由老师给读书,学生可以自由活动。

种植一颗允许孩子们爬的树吧

很多德国幼儿园的老师并不主张家长早早让孩子开始学写字或者算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会破坏孩子对学校的新鲜感,并且造成对学习的厌倦,所以幼儿园不能给孩子作业和读写任务。他们强调对孩子进行基础的两个方面的教育更重要:

1)事实与环境教育。这是一个唤起幼儿环境保护的初步意识的教育;通过观察周围环境,访问不同的机构,增强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直观地体验自然过程。通过各种方式让幼儿接触事实与自然,是促进儿童成为环境保护主人的前提条件。

2)实际生活与家政教育。设计有意义的情境,给孩子以体会,形成集体生活中必须具备的技能:如穿衣,熟悉使用各种玩具,认识每年的重要事件,掌握家务劳动技能(整理房间、洗衣做饭等),熟悉交通规则,学习一些仪器使用(收录机、煎烤箱),对紧急情况作出反应。给孩子以机会,进行模拟练习。

三年中,孩子们参观了警察局,去观察警察的工作,如何报警,如何处理遇到坏人的情形,了解警察是用来做什么的;去参观消防警察局,跟消防警察们一起学习灭火知识,躲避火灾的常识;去邮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从家里到了邮局,又被投递出去的;参观市政府,认识市长,看看这个为他们服务的市长是什么样子的;去自由市场,拿着钱,学习怎样买东西,了解自由市场跟超市的不同;参观花圃的种植和分辨花草植物;去看了戏剧、马戏、儿童歌剧和魔术;参观了图书馆;去坐有轨电车,学会记住回家的路线……

从大自然中学习知识

樱桃时节,孩子们去采摘樱桃;南瓜时节,孩子们跟老师们一起做南瓜汤;狂欢节他们要穿好玩的衣服扮好玩的角色;万圣节要做鬼脸当僵尸去街上吓唬别人;圣诞节等着圣诞老人的礼物;圣马丁节要跟老师一起糊纸灯纪念这位骑士圣人;复活节要做彩蛋,等待复活节兔子带来的惊喜;新年要给家人们制作贺卡问候亲友;母亲节父亲节要制作卡片慰问自己的爸爸妈妈……在这样的忙忙碌碌中,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长。

女儿在北京读小学的一年里,我也曾把儿子送到国内幼儿园一年。

比较起来,国内幼儿园还存着很多问题。针对幼儿园的很多情况,我曾经给过无数次的提议,但是老师们都无法做到。比如,孩子们一天太多东西要学习,太少的时间来玩耍,在户外的活动实在太少。在海洋球里闹一会儿,就被喊停……孩子们接触不到泥土,自然甚至树木,更没有机会去观察动物和小泥鳅的生活方式。他们生活在封闭式的环境里,幼儿园里听不到玩耍的嘻哈声,传出来的都是朗朗的读书声。

这个年龄,在草地上打滚,在大森林中大声呼唤小松鼠,才是孩子们应该有的生活啊!

幼儿不宜三岁前入托


三岁前入托的孩子易发展出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不惜一切代价培养孩子成长,吃、穿、住、行等自不在话下,教育上也不遗余力地进行投资,从风靡全球的“胎教”热到少年大学生就可看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真是到了疯狂的地步。

在全世界范围内,由于许多妈妈忙于工作,在过去的十年里,入托儿所的孩子增加了四倍,有的孩子在学走路时就被送到了托儿所。许多儿童专家称托儿所是“监狱”,一些年仅6个月大的婴儿被送到那里,从早晨8点到下午6点,他们一直在那里呆到上学,这些孩子主要是城市孩子,数量成千上万,约占入托孩子的5%,而35%的父母在孩子两岁后就把他们交给托儿所。

但是,据英国报道,专家警告说,早教要有个尺度,一味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就提出警告说,把年龄不足三岁的孩子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他们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

很多托儿所无法照顾到孩子,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

由于现代工作节奏加快,压力增加,许多父母忙于工作,无法照顾孩子,所以各国政府把增加托儿所和幼儿园作为解除父母后顾之忧的政策,仅在英国,就有25万名三岁以下的孩子入全托或者半托,甚至有5%的父母把从6个月大到3岁的孩子“扔进”托儿所,那些孩子大部分的时间在孤独中度过。

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具有20年的儿童教育经验,他曾提倡早期教育,可是他现在发现,理想与现实总是很难相符,但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声称父母才是培养孩子的最好老师,托儿所和幼儿园只不过是在做“二流”工作。

因为,最好的托儿所试图满足非常小的孩子的需求,但由于孩子太多,老师根本照顾不过来,所以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而那些差的托儿所根本无法照顾到孩子,只是给他们提供吃喝,完全让他们自己活动,这些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他们感到失去母爱的凄凉,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噩梦,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孤独感看了让人心碎。

研究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更富有攻击性,易发展反社会行为

比杜尔夫坚定地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支持他的理论――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托儿所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去年,英国儿童问题权威珀涅罗珀-里奇博士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她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由父母养育的孩子比在托儿所、由保姆照顾或交给亲戚照顾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得都更为优秀,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对照组的孩子。里奇和两位牛津大学的教授对1200名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富有攻击性。另有两项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结果,那就是在托儿所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反社会行为和暴力行为。儿童专家指出,过早上托儿所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另外他们的身体发育也迟缓,神经萎缩,脑发育异常,这些都是与没能得到一对一家庭关怀有关,所以专家建议应该让幼小的孩子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送到托儿所。

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

比杜尔夫强调说,最好的托儿所最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让幼儿的大脑健康发育,就需要对其进行爱的刺激,妈妈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与朋友的关爱对孩子发育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而托儿所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影响,即使请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妈妈亲自照顾好,更何况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运气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仅需要固定的人员养育,更需要专注的关心,一对一养育更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而托儿所里的老师一般是一个人照顾数个孩子,她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游戏、呵护等,不要认为婴儿不懂事,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表现为烦躁哭闹,长期的影响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迫使一些孩子发展攻击性性格,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三岁前入托有害幼儿心理


三岁前入托的孩子易发展出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不惜一切代价培养孩子成长,吃、穿、住、行等自不在话下,教育上也不遗余力地进行投资,从风靡全球的“胎教”热到少年大学生就可看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真是到了疯狂的地步。

在全世界范围内,由于许多妈妈忙于工作,在过去的十年里,入托儿所的孩子增加了四倍,有的孩子在学走路时就被送到了托儿所。许多儿童专家称托儿所是“监狱”,一些年仅6个月大的婴儿被送到那里,从早晨8点到下午6点,他们一直在那里呆到上 学,这些孩子主要是城市孩子,数量成千上万,约占入托孩子的5%,而35%的父母在孩子两岁后就把他们交给托儿所。

但是,据英国报道,专家警告说,早教要有个尺度,一味强调对孩子的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就提出警告说,把年龄不足三岁的孩子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他们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

很多托儿所无法照顾到孩子,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

由于现代工作节奏加快,压力增加,许多父母忙于工作,无法照顾孩子,所以各国政府把增加托儿所和幼儿园作为解除父母后顾之忧的政策,仅在英国,就有25万名三岁以下的孩子入全托或者半托,甚至有5%的父母把从6个月大到3岁的孩子“扔进”托儿所,那些孩子大部分的时间在孤独中度过。

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具有20年的儿童教育经验,他曾提倡早期教育,可是他现在发现,理想与现实总是很难相符,但他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声称父母才是培养孩子的最好老师,托儿所和幼儿园只不过是在做“二流”工作。

因为,最好的托儿所试图满足非常小的孩子的需求,但由于孩子太多,老师根本照顾不过来,所以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而那些差的托儿所根本无法照顾到孩子,只是给他们提供吃喝,完全让他们自己活动,这些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他们感到失去母爱的凄凉,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噩梦,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孤独感看了让人心碎。

研究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更富有攻击性,易发展反社会行为

比杜尔夫坚定地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支持他的理论――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托儿所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去年,英国儿童问题权威珀涅罗珀-里奇博士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她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由父母养育的孩子比在托儿所、由保姆照顾或交给亲戚照顾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得都更为优秀,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对照组的孩子。里奇和两位牛津大学的教授对1200名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富有攻击性。另有两项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结果,那就是在托儿所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反社会行为和暴力行为。儿童专家指出,过早上托儿所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另外他们的身体发育也迟缓,神经萎缩,脑发育异常,这些都是与没能得到一对一家庭关怀有关,所以专家建议应该让幼小的孩子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送到托儿所。

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

比杜尔夫强调说,最好的托儿所最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让幼儿的大脑健康发育,就需要对其进行爱的刺激,妈妈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与朋友的关爱对孩子发育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而托儿所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影响,即使请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妈妈亲自照顾好,更何况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运气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仅需要固定的人员养育,更需要专注的关心,一对一养育更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而托儿所里的老师一般是一个人照顾数个孩子,她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游戏、呵护等,不要认为婴儿不懂事,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表现为烦躁哭闹,长期的影响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迫使一些孩子发展攻击性性格,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警示

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

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只有家里的父母能做到这样。

比杜尔夫也承认,他一开始是一个坚定的儿童早教倡议者,认为让幼儿早上托儿所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让孩子学到更多的技能,由于伙伴多,也有利于他们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第二个好处就是让妈妈有更多的时间自我发展,扩大她们的社会活动范围。可是他现在发现,这种理想与现实总是很难相符,他说:“事实上,这是一种灾难性的失望。”

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会和情感功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子相互作用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妈妈是婴儿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发育的调节器。另外,家里的哥哥姐姐和祖父母辈对他们也很重要,他们起着辅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婴儿从他们身上得到安全感,也获得最初的情感影响,人类正是通过孩子来传递这种情感,有专家说“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就是这个道理,而陌生人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全而无所适。

在心理上无法形成家庭情感。托儿所缺乏的正是这种相对固定的亲情氛围,托儿所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

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让孩子无法适应。

幼儿园该不该布置课外作业?


家庭作业,这个似乎在小学才出现的词,近两年也流行于各类幼儿园里。据了解,放学后,孩子们都会带一些亲子作业、技能作业、书写作业回家,要求跟父母共同完成这些课外作业。究竟幼儿园该不该给幼儿布置课外作业呢?幼儿园和家长都有不同的看法。

赞成派

大班有必要幼小衔接

基本书写技能、动手能力、时间观念……这些幼小衔接需要做的工作,幼儿园可通过给大班幼儿布置作业来培养。荔湾区玛利亚幼儿园苏园长表示,老师没有必要给中小班的孩子布置课外作业,但让大班孩子接触未尝不是好事。

苏园长告诉记者,虽然社会上教育人士大呼减负,但现状是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已经很紧张,学生每天做作业的时间都花1小时以上。如果孩子能在幼儿园大班期间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对其日后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有帮助。

但苏园长认为,虽说要注重幼小衔接,但也要避免学龄前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大班孩子的课外作业应多以图片、儿歌、手工为主,并把作业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内比较合适。

游戏式作业值得提倡

有教育专家说,让学龄前孩子学习的原则是不强迫、不超负荷,还要求家长一起学。不少家长表示认同。

儿子在市二幼读中班的崔先生说:“每逢长假期前,老师总会布置一些游记拍摄、手工设计等游戏式作业。我觉得这些作业既能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也是亲子活动的好方式,而且有7天的准备时间,对于家长来说负担不重。这种作业我们很欢迎。”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老师给幼儿布置的众多作业中,家长和孩子能认真完成的都是长假期、亲子游、重大节日前布置的观察日记、旅游故事、手工设计等游戏作业。而抄写等知识性作业则遭到他们的冷遇。

反对派

不能强迫按时完成

海珠区大塘幼儿园副园长陈翠珊认为,《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到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所以建议幼儿园尽量不给孩子布置死记硬背、反复强化的课外作业。

陈副园长说,就算老师布置了手工等发散性思维的作业,也不能强迫幼儿按时按量完成。“总之,学龄前孩子的任务是自由自在地玩,作业不能成为他们的负担。对于知识性教育,家长不要操之过急,因为对于幼儿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个性培养及拥有一个身心愉快的童年更加重要。”

家住海珠区金碧花园的莫小姐也说,她邻居的儿子在越秀区一省级幼儿园读大班,兴趣班学习珠心算,5岁就学会了乘除,加减法也是三位数内的。可是每天放学后那个孩子都要在家抄写阿拉伯数字,现在,小男孩总哭闹着不肯上幼儿园。“我绝对不让女儿上布置那么多作业的幼儿园。”英小姐害怕地说。

没时间“陪太子读书”

据了解,现在年轻家长工作压力大,每天加班属正常现象,部分家长业余时间还要进修或自学,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陪太子读书”,他们多数希望幼儿园布置亲子作业前,要估量家长是否能按规定完成。

潘先生和太太都是律师,女儿今年4岁。潘先生告诉记者,让女儿全托就是因为夫妻两人工作太忙。“周末才能跟女儿相聚,本来应该好好享受天伦之乐,可是如果遇到加班,我们不得不让奶奶带着女儿过周末。连跟孩子见面的时间都没有,还谈什么做亲子手工那些玩意呢?平时手工作品、要上交的手工材料都是由祖辈包办了。”潘先生无奈地说,“我们知道亲子活动的重要性,也明白幼儿园布置亲子作业的初衷,可我们不是每次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啊!”

幼儿园该不该布置课外作业


作业,这个似乎在小学才出现的词,近两年也流行于广州市的幼儿园里。据了解,放学后,孩子们都会带一些亲子作业、技能作业、书写作业回家,要求跟父母共同完成这些课外作业。究竟幼儿园该不该给幼儿布置课外作业呢?幼儿园和家长都有不同的看法。

赞成派

大班有必要幼小衔接

基本书写技能、动手能力、时间观念……这些幼小衔接需要做的工作,幼儿园可通过给大班幼儿布置作业来培养。荔湾区玛利亚幼儿园苏园长表示,老师没有必要给中小班的孩子布置课外作业,但让大班孩子接触未尝不是好事。

苏园长告诉记者,虽然社会上教育人士大呼减负,但现状是小学一年级的学习已经很紧张,学生每天做作业的时间都花1小时以上。如果孩子能在幼儿园大班期间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对其日后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有帮助。

但苏园长认为,虽说要注重幼小衔接,但也要避免学龄前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大班孩子的课外作业应多以图片、儿歌、手工为主,并把作业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内比较合适。

游戏式作业值得提倡

有教育专家说,让学龄前孩子学习的原则是不强迫、不超负荷,还要求家长一起学。不少家长表示认同。

儿子在市二幼读中班的崔先生说:“每逢长假期前,老师总会布置一些游记拍摄、手工设计等游戏式作业。我觉得这些作业既能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也是亲子活动的好方式,而且有7天的准备时间,对于家长来说负担不重。这种作业我们很欢迎。”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老师给幼儿布置的众多作业中,家长和孩子能认真完成的都是长假期、亲子游、重大节日前布置的观察日记、旅游故事、手工设计等游戏作业。而抄写等知识性作业则遭到他们的冷遇。

反对派

不能强迫按时完成

海珠区大塘幼儿园副园长陈翠珊认为,《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到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剥夺了幼儿的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所以建议幼儿园尽量不给孩子布置死记硬背、反复强化的课外作业。

陈副园长说,就算老师布置了手工等发散性思维的作业,也不能强迫幼儿按时按量完成。“总之,学龄前孩子的任务是自由自在地玩,作业不能成为他们的负担。对于知识性教育,家长不要操之过急,因为对于幼儿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个性培养及拥有一个身心愉快的童年更加重要。”

家住海珠区金碧花园的莫小姐也说,她邻居的儿子在越秀区一省级幼儿园读大班,兴趣班学习珠心算,5岁就学会了乘除,加减法也是三位数内的。可是每天放学后那个孩子都要在家抄写阿拉伯数字,现在,小男孩总哭闹着不肯上幼儿园。“我绝对不让女儿上布置那么多作业的幼儿园。”英小姐害怕地说。

没时间“陪太子读书”

据了解,现在年轻家长工作压力大,每天加班属正常现象,部分家长业余时间还要进修或自学,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陪太子读书”,他们多数希望幼儿园布置亲子作业前,要估量家长是否能按规定完成。

潘先生和太太都是律师,女儿今年4岁。潘先生告诉记者,让女儿全托就是因为夫妻两人工作太忙。“周末才能跟女儿相聚,本来应该好好享受天伦之乐,可是如果遇到加班,我们不得不让奶奶带着女儿过周末。连跟孩子见面的时间都没有,还谈什么做亲子手工那些玩意呢?平时手工作品、要上交的手工材料都是由祖辈包办了。”潘先生无奈地说,“我们知道亲子活动的重要性,也明白幼儿园布置亲子作业的初衷,可我们不是每次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啊!”

三岁小儿问题多


孩子往往以模仿成人的行为试验着他们内心的想法。小男孩往往试着模仿爸爸刮胡子,小女孩也会尝试仿效爸爸站着小便。

关于学习和性认知之间的关系,也许有的父母早就知道了。假如孩子从父母的训练态度中接收到性是“脏”的信息时,必然会影响他性心理的发展。

不可否认,父母在孩子学龄前时多半会感到烦恼,因为他们发现,孩子经常互脱衣服,相互观察生殖器,甚或“扮医生”。以成人的标准来看,这一类的行为近乎性骚扰。但是我们却忘了,孩子对这类行为的解释与成人大相径庭。学龄前儿童对于自己,以至于别人的身体都好奇。这种观察彼此差异的行为,只不过是他们发展“性”认知的自然现象而已。

我们对父母的忠告是:不要过度反应。因为“过度反应”会使一种本来无害的活动,逐渐加入“罪恶”和“羞耻感”的成分。其实当孩子的好奇心被满足时,他们多半会放弃那种探索活动。

对“性”固执地感到兴趣的儿童,可能隐藏着沉默抗议的内在含意。这种反应可以有效地防止,譬如:趁着休假的机会,不经意地指出生殖器,说出它的名称,并且为他们解说男孩和女孩的生殖器官有何不同。

很多父母认为,三岁的小孩根本无法了解两性之间的差异,真是这样吗?根据研究发现,到了这个年龄,他(或她)已对两性问题开始诧异和苦恼。我的意思是说,你可以大胆地跟孩子解释,例如告诉小女孩,她没有阴茎是正常的;小男孩也应该了解,两性的不同是有其目的的。这种信息的传达,基本上并无色情,它应该和头发、眼睛或皮肤的颜色一样地容易讨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