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是父母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但如今的早教越来越片面化,逐渐步入误区。市儿童医院体检中心脑象图室对本市和外地60名3-4岁儿童进行的早教效果抽样调查发现,接受过强化早教的孩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不仅创造力和学习能力没有加强反而减弱,还失去了善良的天性和爱心品质。负责调查的杨俊丽主任表示,早期教育除了智力开发外,非智力素质的培养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为孩子日后的成长埋下隐患。 强化早教让孩子失去正常能力 0-3岁是儿童大脑发育最重要的时期,最初的身体素质、智力发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从这时开始,因此目前家长们已经越来越看重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近期,市儿童医院体检中心脑象图室对儿童早期教育效果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中,专家们共选择了60名3-4岁的儿童,为了增加可比性,除本市的20名儿童外其余40名孩子均来自外省市。这40名外地儿童中,有20人0- 3岁期间在专门的早教机构接受了特殊教育,有的孩子在3岁时就已经达到了4岁孩子才能达到的知识层次,其余20个孩子则没有进行过这样的专门训练。而天津本市的20个孩子也都没有进行过特殊早教。 通过对比脑象图后发现,没有进行过特殊早教训练的孩子大都很有爱心、心地善良、懂得包容别人,而进行过特殊早教训练的20名孩子具有这种品格的人数则只有前一组的一半儿;没有进行过特殊早教训练的孩子逻辑记忆能力是进行过特殊早教训练孩子的一倍,说明强化早教非但没有增强孩子们的逻辑记忆能力反而大大减弱了逻辑记忆功能;右前脑能控制人的创造力,而左前脑则具有负责基础知识的储备、对基础知识储备的驾驭能力以及再学习的能力等,将外省市两组孩子左前脑和右前脑的脑象图进行对比后没有任何差别,证明强化早教并没有增加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最后,专家把这些结果和本市孩子进行对照证明,没有进行过特殊早教的天津和外地孩子情况基本没有差别,同样具有爱心强、逻辑记忆能力强、创造力学习能力并没有降低的特点。

相关阅读

强化早教会让孩子变“笨”?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人必须要有其长处才能在这社会更好地生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培养孩子就意味着要早早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越早越好”。可是,事实真的就是这样吗?

早期教育是父母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但如今的早教越来越片面化,逐渐步入误区。市儿童医院体检中心脑象图室对本市和外地60名3-4岁儿童进行的早教效果抽样调查发现,接受过强化早教的孩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不仅创造力和学习能力没有加强反而减弱,还失去了善良的天性和爱心品质。负责调查的专家表示,早期教育除了智力开发外,非智力素质的培养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为孩子日后的成长埋下隐患。

强化早教让孩子失去正常能力

0-3岁是儿童大脑发育最重要的时期,最初的身体素质、智力发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从这时开始,因此目前家长们已经越来越看重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近期,市儿童医院体检中心脑象图室对儿童早期教育效果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中,专家们共选择了60名3-4岁的儿童,为了增加可比性,除本市的20名儿童外其余40名孩子均来自外省市。这40名外地儿童中,有20人0-3岁期间在专门的早教机构接受了特殊教育,有的孩子在3岁时就已经达到了4岁孩子才能达到的知识层次,其余20个孩子则没有进行过这样的专门训练。而本市的20个孩子也都没有进行过特殊早教。

通过对比脑象图后发现,没有进行过特殊早教训练的孩子大都很有爱心、心地善良、懂得包容别人,而进行过特殊早教训练的20名孩子具有这种品格的人数则只有前一组的一半儿;没有进行过特殊早教训练的孩子逻辑记忆能力是进行过特殊早教训练孩子的一倍,说明强化早教非但没有增强孩子们的逻辑记忆能力反而减弱了逻辑记忆功能;右前脑能控制人的创造力,而左前脑则具有负责基础知识的储备、对基础知识储备的驾驭能力以及再学习的能力等,将外省市两组孩子左前脑和右前脑的脑象图进行对比后没有任何差别,证明强化早教并没有增加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最后,专家把这些结果和本市孩子进行对照证明,没有进行过特殊早教的本市和外地孩子情况基本没有差别,同样具有爱心强、逻辑记忆能力强、创造力学习能力并没有降低的特点。

3岁前孩子背诗识字都是“徒劳”

负责这次调查的儿童医院体检中心脑象图室主任表示,早教的含义是广义的,既包括感知、语言、认知的训练,也包括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养。但现在有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片面理解为智力技能教育,认为孩子会背诗词、念字母表,背得越多越好。其实,这对婴幼儿的发展非常不利。调查已经证明强化早教并不会增强孩子的逻辑记忆能力,也没能使孩子变得更聪明。孩子大脑在3岁以前的记忆只是机械记忆,家长常常以自己的孩子这么小就能说会道、背诗词、数数为骄傲,其实孩子这时并不理解一个词一个数代表的真实含义,只是一种短期机械记忆,如果不定期重复,就会很快遗忘,而且这种做法并不能增强记忆力,也就是说孩子记住的东西并不比同龄人多。等到上学后,这些所谓的优势就会遗失,他们会重新与同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前记得东西都白学了。

调查还表明,孩子在经受过特殊早教以后变得没有爱心,不再懂得去包容别人。这是因为家长、老师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灌输知识时会有意无意地把一些成年人间才有的竞争等观念强加于孩子身上。比方说,都在一个班里上课,家长往往告诉孩子要多表现,多和老师亲近,想办法让老师喜欢自己,不要被别的孩子比下去。久而久之,互相竞争、互相争宠的观念就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造成爱心减弱、心地狭隘。其实,0~3岁的孩子除了早期的智力开发外,非智力素质的培养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家长不能把孩子某方面的技能来代替早教培养,期望过度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为孩子日后的成长埋下隐患。

早教不能急功近利

所以说,目前社会上对早期教育的认识要有所改变。早期教育应该更偏重亲子教育,开发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以及观察能力,而不是单纯让孩子背书、数数。家长们要注意观察,比如说到动物园去玩,孩子看了猴子和猩猩,要让他知道猴子和猩猩有什么不同,耐心地给他们讲两种动物的形状、运动方式、吃的东西和玩耍的方式。带孩子到野外看看花草也是早教,小草发芽了,是绿色的;花开了,是红色的。孩子的眼里什么都是新奇的,孩子都有兴趣去观察,只是这种观察很多大人注意不到。早教就是根据孩子的身心自然发展规律,和孩子多沟通,让孩子多活动,多动手用脑,游戏和快乐才是孩子早教的主要构成。

小编点评:“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父母对于孩子的长优之情。对孩子进行早教,本就是一种爱的表现,因为担忧孩子的未来。爱,都是好的,但是,并非所有爱都是对的。凡事都有一个度,当正踏着点的时候,那一切都终归是好的,但若偏左或偏右了的时候,一切都无法估计。早教是父母给孩子作出的选择。在孩子的人生还是白纸的时候,父母的每一笔每一划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让孩子的心灵能纯真一点,让孩子肩上的书包能轻一点,让孩子脸上的笑脸能多一点,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童年还给孩子,相信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就好。

孩子会变笨吗


许多研究指出,创造力不是单纯的有或无,而是程度问题。所有人都或多或少有创造力,而且创造性的行为是从出生就开始产生,然后直线成长。只是这种成长,往往到了六七岁就往下降。原因何在?

脑细胞的生长,到了小学四五年级才整个成熟。可是,一般人的创造力,却在六七岁就降了下来,可见,有某种别于“天然”的力量,使人“笨”了下来。经过深究,发现症结在于“人为因素”:传统的礼教观念、父母管教态度,以及学校教育方式等,往往压住正在萌芽的创造力。

1、固守“僵化”答案,例如坚持“彩虹一定要挂在天空”、“云要画成白色”……等。这些“坚持”,会使孩子缺乏想像力,以及应变力。

2、一切依“习惯”行事。一切生活习惯、个人作息,皆定时、定量,不轻言改变。

3、过多批评。不断告诉孩子“你错了”、“你好笨”、“你不求进步”……却没有提供积极、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累缩,不敢求新、求变。

4、禁止游玩,或认为“玩物丧志”而多方设限。事实上,“游玩”是孩子的正业,在游玩中,孩子学到很多新的生活经验,也可交到新朋友、新事物,最能激发孩子开拓眼界,发展创造力。

早教:父母说孩子是笨蛋,孩子会变笨吗


许多父母都常常说自身孩子是傻瓜,那麼常常被父母那么说的孩子确实会变傻吗?权威专家觉得,父母对孩子说的话措辞不当自然会危害孩子的心理状态。

陈女士有一个孩子,这孩子在念书前也不太聪明,有时候外出非常没面子,父母们好声好气的文化教育,但实际效果不太好。没法,父母就常常斥责他,暴力行为之中,孩子有一定的收敛性,便是不可以像别人孩子那般老老实实的。有一次,他由于要一件物品达不上目地,就睡在地面上翻滚,被孩子的父亲打过一顿臀部。

过后,陈女士察觉自己的孩子做错事的情况下,问起话,他就会有结巴的状况。念书后,非常简单的题型,他经常由于粗心大意犯错,父母也会禁不住说他“傻瓜”,规定他仔细点,常常提示,他还会犯一些低等的不正确,把成年人都愁死了。陈女士疑虑,是否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善,危害了孩子的心里健康,使孩子确实变懵了?

幼儿心理教育专家表明,家庭教育方式不善,常常说孩子傻瓜,的确会危害孩子的心里健康,导致变懵了的错觉。像孩子有结巴的状况便是心理健康问题,并并不是生理问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工作能力不足,表明少年儿童初期遭受了不适度的危害。傅专家教授说,儿童多动症的孩子不自信多,为什么?实际上,儿童多动症自身不容易导致孩子不自信,但会导致他违背社会规范和一些管理制度,教师、父母会因而指责他、斥责他,导致他精神压力大,总感觉自己做的不太好,老是挨指责,时间长了,愈来愈不自信。

专家认为父母何不多观查孩子的行動、語言,不必过多干预他的个人行为,适时地给与正确引导。

平静益智

研究表明,日常生活在平静,温和自然环境中的孩子智商较高,而一个噪音的自然环境则使大脑发育阻碍。美国研究工作人员用雏鸡作试验,发觉高韧性噪音能够 在数钟头内危害大大脑神经,仅不断二天,与耳朵里面联接的神经元细胞即刚开始委缩乃至身亡。荷兰的实验亦显示信息,噪音在55分贝时,孩子的了解差错率为4.3%,而噪音在60分贝之上时,了解差错率则升高到15%。因而,应让孩子尽量减少各种各样噪声的影响,有益于大脑发育和学业成绩的提升。

和谐益智

家庭幸福,氛围和睦,填满真情之爱,可提高孩子的智商。反过来,夫妻反目,相互指责,孩子享有不上母亲的爱和父亲的爱,这类极端的家庭氛围,导致孩子心情郁闷、孤单,儿童生长激素降低,使孩子个子矮小,智商减少。

相处益智

相处既能扩张信息内容,也是推动脑作用的关键对策,少年儿童特别是在这般。英国一位生物学家跟踪观查一组少年儿童达十年之久,发觉从小学三年级刚开始即喜爱和成人相处的孩子,其学业成绩一般不错,而不肯与成人相处的孩子广泛较弱。这提醒,成人的語言、逻辑思维和个人行为,有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大脑发育。反过来,身患自闭症的孩子智商也低。因而,父母应多激励孩子摆脱家中,与同年龄和大龄少年儿童,乃至成人交友。

芳香益智

在孩子的住宅和课室放一些花草植物或芳香物件(如芳香枕头套、书笺、香袋等),或洒一点纯天然的淡香水,导致一个香味洋溢着的自然环境,有益智的作用。生物学家觉得,与一般自然环境较为,日常生活在芳香自然环境中的少年儿童,不管视觉效果、直觉,接纳与模仿工作能力等层面,都是有显著的优点。奥秘取决于芳香能给人一种优良刺激性,让人情绪松驰,热情高涨,提高听觉系统与味觉及逻辑思维的敏感度,进一步提高智商。

色调益智

浅蓝色、浅绿色及其橘黄色能提升精气神,提升学习培训专注力;而灰黑色、深褐色、乳白色可危害智商,减少智商。故将孩子的住宅或课室的墙面悬架一些淡蓝色背景的墙上装饰画或横幅,将有利于孩子学习培训。

教养·学习:孩子常看电视会变笨吗?


我们都知道,运用某一类能力时间愈长、次数愈多,负责该能力的脑部分发育或发展愈快,相应能力亦得以保留、提升;相对而言,某一类能力愈少运用,负责该能力的脑部分便会萎缩,相应能力亦会下降、消失。我们透过主动或被动的经历,每天不断地重塑自己的大脑。旧的科学观念相信人脑的结构与功能是固定不变,但近十数年的脑科学研究显示,人脑由出生至死亡,每天都随着我们的经历不停在改变。

《时代周刊》于2007年2月曾发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发现一组研究对象被安排连续五天,每天两小时练习弹钢琴,经过五天后,研究人员透过跨颅磁性刺激测试发现,负责控制手指弹琴的脑内神经网络范围明显地扩展,意思是只需五天共十小时的弹琴练习,脑部负责弹琴的脑细胞及联系增多,不单能力提升了,连脑结构也在改变。

人脑的前额叶负责组织思考、短期工作记忆、计划、抉择、反思、专注、情绪管理、控制冲动和解难等重要任务,倘若前额叶因遗传、病变或意外撞击,导致该部分脑细胞死亡、或功能减弱,此人的思考、计划、组织和解难能力也会自然下降。有案例曾向一位有暴力倾向男士的脑部,以单光子放射断层扫描,观察脑部血流量的情况,发现他的前额叶出现了一个黑洞,即该处没有血液供应,脑细胞已死亡、退化、或功能极弱,所以该男士考虑后果、控制情绪及控制冲动的能力明显较低,因而造成暴力倾向及具攻击性的性格。

成年人看电视,很多时会出现“边看边骂”的情况,原因是其脑部自动分析了电视输入的讯息,并进行批判思维,因而可作出“无可能”、“不合理”等评论。当然,批判的素质、深度、或逻辑性会因人而异,但这个“思考”的过程也属于前额叶的功能。有趣的是,通常“边看边骂”者多一句起、两句止,因需要继续追看那快速发展的剧情,故看电视的过程中,人脑功能绝大部分时间是接收讯息,以记忆为主,鲜有分析、质疑、提问、评价等高层次思维在进行。

儿童看电视或电影的情况亦然。有陪同幼儿(3至5岁)到戏院看电影经验的家长便会发现,孩子会不断提问:“为何他会……?”、“她在做什么……?”当然家长大多不会详细回应,只鼓励其看下去便算,然而,这反应其实不利孩子思考的发展。提问是所有思考与学习的起源,其实家长正好透过彼此互动的问与答,以促进孩子的推理、分析、组织、综合等思维的发展;可惜电影或电视节目的设计,并没有提供思维互动的空间。而家长为了避免骚扰其他观众,或妨碍自己欣赏,便唯有压抑孩子的思考和学习动机,久而久之,孩子便不再提问,只习惯被动地接收所有电影或电视输出的讯息,并加以记忆。由此养成侧重记忆而不善思考的习惯。

根据之前提出的人脑重要特性,相应脑部分愈少被刺激和运用,该部分的发展便会减弱,甚至萎缩,直接改变脑部结构,亦即改变人的能力;以此推论,孩子每天看电视时间愈长,前额叶负责思考的神经网络发育愈弱,即透过电视,会损害孩子的前额叶发育,压抑其思考和学习的潜能,促使其智力退化,最终将其脑部重塑成较愚蠢的脑袋!

在外国有不少验证上述理论的研究:愈多看电视,孩子愈少看书。(官能刺激取代思考与想像)将背景、能力相近的孩子,分组作研究,每晚愈多看电视的一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后,比较少看电视的一组孩子,在智力上明显不及。

0至5岁孩子看电视,会影响日后数年的专注和集中力。(负责官能刺激的脑部分,被刺激发展,相反负责专注自控的前额叶能力减弱。)粗俗用语、恶劣态度、不适当的表情、不正确的价值观、负面的沟通模式、错误的知识都会透过电视节目直接灌输到孩子的记忆。(看电视过程无法进行批判思考,只是记忆,下载讯息)。

在儿童经常观看的卡通片时段当中,平均每小时有20至25次暴力动作,如高处堕下、用硬物袭击、枪械炸药等。成人懂批判,但儿童以为是真实。而教育电视或益智节目,虽然知识正确及价值正面,但仍属以记忆为主,除非有成人在旁,于适当时候暂停并进行互动交流,启发思考,否则长时间观看,亦会减弱前额叶发展。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小孩由0至2岁不应看电视;2岁后限制每天只能看教育性节目(非一般卡通片)1至2小时。较严谨的儿科专家更建议,孩童5岁前不应看电视。很多家长担心,不让孩子看电视,孩子回校或许与同学欠缺沟通话题。

我个人的经验却是,儿子在家没有电视看,晚饭时更有空间与父母、长辈交谈;功课完成后会下棋、进行其他社交游戏(如大富翁等)、绘画、设计游戏、改良用具等。由于思维及沟通等多了发展机会,回校听同学分享电视节目的部分内容,已可即时参与提问、讨论、评鑑,绝无被孤立的现象,且反应奇快,有反客为主,带领讨论的意外惊喜。

习惯形成后便难以改变,故家长宜以身作则,在孩子出生后便戒掉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改以录影及重播模式,待孩子睡觉后欣赏。很多生活压力大的人,会以看电视减压,目的也是“停止思考”;但成人看电视太多,也会影响前额叶的能力,导致冲动或做错决定,最终亦会增加压力及产生后遗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