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赢在起跑线上”“科学智力开”,这些早教言论几乎成了所有中国父母们的共同期盼,于是许多父母都在自己的孩子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就筹划着如何教宝宝识字了。然而,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关键是你要能够让宝宝轻轻松松地识字,否则教宝宝识字就得不偿失了,甚至还免不了有副作用。那么,正确的方法应该怎样做呢

莉莉(北京)

举一反三学汉字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利用这个特点,可以举一反三去学习汉字。例如教宝宝认识“休”这个字。首先在一张纸上画一棵树,树下一个人在睡觉。然后指着图画问:“瞧,图画上有什么?”“图画上有一个人和一棵树。”“对,‘人’字怎么写?”“一撇,一捺。”“对,再看这棵树,树也叫做‘木’,你会写‘木’字吗?”“不会。”“让我来教给你。”教完“木”字的写法后,再问:“这个人在树下干什么啊?”“他在睡觉。”“对,睡觉又叫做‘休息’。你瞧,人在木旁就是休。”然后把整个“休”字写出来。这样,宝宝就能够牢牢地把这个字记住了,甚至还能当故事讲给别人听呢。

琛琛妈(上海)

利用广告和商品包装识字

我带琛琛出门,见到广告就给她读;买任何东西也先让她自己看包装上的字,买回来后便把包装上有字的部分剪下来,作为孩子认字和了解各种事物的素材。广告、包装标志都设计巧妙且色彩鲜艳,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何况还有许多奇妙的想像和独到的审美在其中呢。

水木之子(日本)

教汉字要有趣味性zJ09.Com

世界上只有汉语和其他很少几种象形文字能促进右脑发展。所以,教宝宝识字不光可以提高宝宝的语言能力,对于他们大脑总能力和效率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宝宝识字,如果不注意宝宝的年龄特征,会挫伤宝宝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会带来许多后遗症,使宝宝不再愿意学习了。如果我们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宝宝识字的兴趣,就能够使他们很快学会许多汉字。

朵朵妈(南昌)

“找朋友”,教识字

“找朋友”是个利用已经认识的字来认识新字的办法,适合于已经认识一些汉字的孩子。如果孩子认识了“青草”的“青”,再遇到“清水”的“清”,也许就能很容易读出来了。在此基础上,父母接着让他理解“清”是什么意思,是用在哪里的等等,就比较容易了。

相关推荐

五招儿制服暴躁宝宝


俗话说“七八岁,狗都嫌”,但是我的儿子才3岁,就已经成为了我们家的噩梦。

他不是整天哭哭啼啼、动不动就打人,就是该睡觉的时候不睡,无缘无故发脾气。这些看似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积累起来就成了每天让我头疼的大烦恼。而每当我想惩罚他的时候,他要么给我做一个的鬼脸,我笑过之后已经忘了要说他什么,要么就是早就被他的哭哭啼啼搞得筋疲力尽,最后已经没有力气再坚持原则和纪律了。

终于有一天,我决定好好改变一下自己的方法和态度,彻底结束这场噩梦。我告诉自己必须要建立规则,然后要求自己把已经确定下来的规则坚持到底。在这个过程当中,每当孩子试图抗拒规则,我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达成令我满意的结果。因为我知道,凡事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他能够改变一次规则,也就能改变一百次。而次数多了,规则也就变成了一纸空文。这样坚持了半年的时间,虽然那些令人烦恼的小问题还是会存在,但是已经不像原来那样愈演愈烈。而且,我也已经能够平静地、胸有成竹地面对他的任何行为。

现在,我就把我的领悟告诉你,帮助你找到适合你家宝宝的解决方法:

恼人行为一:喜欢打人

孩子的理由:这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经阶段,通常在两岁左右开始出现。但是,虽然这是正常现象,我们却不能忽视他们在这种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攻击性和侵略性。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并且帮助他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曾经这样做:为了当即制止他的打人行为,我经常对他说:“如果你再打小朋友,我们现在就走,不让你在这儿玩了!”但是后来我发现,类似的话就相当于告诉他下一次遇上麻烦的时候还是可以这样做。因为在孩子听来,我好像再说:“继续吧,直到你被妈妈带走为止”,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我现在这样做:首先,决不让孩子逃脱打人应该受到的惩罚。当他打小伙伴或者是打我的时候,我马上就把他拉开,并且告诉他:“不许打人!打人很疼!”然后我会重申关于不许打人的规则,并且带他离开当时的情境。比如说,如果我们会马上离开活动场,或者把孩子从这个房间领进另一个房间——也许是走廊。重要的是,打人的事件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如果他是为了争抢一个玩具而打小朋友,我就会把那个玩具还给对方。让孩子明白,打人并不能实现目的。如果他希望玩小朋友的玩具的话,最好通过平和的表达方式。

恼人行为二:哭哭啼啼

孩子的理由:孩子之所以哭哭啼啼,因为这一招确实奏效。因为每个父母都会对孩子的啼哭很紧张,所以孩子也就越发善于使用这个独门武器——在他们需要的时候,通过啼哭来引起我们的注意。

我曾经这样做:当孩子以普通的音量、平和的方式表示意愿的时候,如果我当时很忙、很累,或者必须处理其他更着急的事情,我通常就当听不见或者索性拒绝他。但是那样做的后果,基本都是他接下来的大声啼哭。于是,我只能暂停所有的事情,去看看他到底怎么了。

我现在这样做:简单地告诉你的孩子:“我不听哭声。如果你好好说话,我可以考虑满足你的要求。”我这样说,也会真的按照自己说的,好好去听孩子的需求,然后再好好考虑一下同意或者拒绝他的理由。如果确实应该拒绝,我还会简要地告诉他为什么,这样既能让他明白原因,也让他感觉到大人没有应付他。那样,虽然他还是会不高兴,但是至少不会再啼哭了。

恼人行为三:发脾气

孩子的理由:两三岁的小孩子很难用语言表达他们的不满,所以当他们感觉到愤怒、恐惧或者有什么令他不满意的时候,他们就会通过愤怒、喊叫或者其他的过激行为表达自己的感受。等到再长大一些,到了四五岁,孩子们就通常是有所图谋地使用发脾气这个手段了,当他们的某种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发脾气是表达不满的最淋漓尽致的方式。当然,在孩子累或饿到极点的时候,他们也会借题发挥地闹一闹。

我曾经这样做:每到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我经常一下子就被孩子激怒。于是我可能会回馈给他同样的喊叫、推搡,甚至把他夹在胳膊下面狠狠地在他屁股上打几巴掌。现在看来,越到这种剑拔弩张的时候,我的反应越应该相反——尽最大可能保持平静和常态。因为事实是如果在他发脾气的时候我也跟着大声吼叫,等于就是在手把手地教给他这种不好的行为。所以到了后来,我基本能够要求自己发现情绪有些失控的时候,就让自己深呼吸,默默数数,要求自己冷静下来。

我现在这样做:当孩子死活不愿意做某件事,或者是因为被我拒绝而显得十分沮丧的时候,我总是尝试着带上一些感情跟他说话。比如说他因为我不允许他在饭前吃曲奇而暴跳如雷的时候,我会耐心等待他安静下来,然后温和地对他说:“妈妈知道你特别想吃,也知道你现在很不高兴。但是因为我们马上就要吃饭了,我曾经说过,饭前半小时之内不可以吃点心。其实妈妈已经在饭后准备了好吃的蛋挞,如果你好好吃饭的话,到时候就能多吃一个。”我发现,这是一种能够控制情绪的说话方式,表达了我的意思,又带着对他的充分尊重和爱。

恼人行为四:不按时睡觉

孩子的理由:原因很简单:当我们希望孩子能按照我们安排的节奏该吃吃、该睡睡的时候,他们是绝对不会乖乖听命的。无论是两岁、三岁还是四岁的孩子,他们都非常希望表现出自己日益强大的独立性。他们不希望被别人安排说:“你该上床了。”

我曾经这样做:说实话,在上床睡觉这件事情上,我原来并没有一个一贯的原则,所以这种睡觉前的拉锯战时常发生。一般到了周末,我总会允许他熬会儿夜,或者看着看着电视就在沙发上睡着了。平时,也会因为他说口渴了或者说还没有跟奶奶说“晚安”呢,就让他借机再在屋子里晃荡一会儿。现在我明白,如果我早一些让孩子明白在睡觉的事情上妈妈是不可让步的,那么按时睡觉可能早就变得比较容易了。

我现在这样做:我给他确定了一个作息时间,并且从一开始就强制执行。我制定的《睡觉条例》规则明确:“晚上八点我们必须上床,你换上睡衣,我给你讲两个故事。”然后我们每天晚上都按照这个规律进行。在这件事情上,全家人都很配合,在孩子临上床前去厕所尿尿的时候,爷爷奶奶和爸爸都会平静地和他说一声“好好睡”,有时候还会抱抱他。一开始,他特别不乐意,甚至大呼小叫,抵抗睡觉。但是事实证明这只是暂时现象。当然,为了让他感觉到有一些事情是由他控制的,我宣布他有权力选择今天穿什么衣服睡觉、听哪两个故事以及床头放上维尼熊的还是机器猫的闹钟。当然,我们也会机动灵活,比如说他今天白天很兴奋,那么就会让他早点上床,否则极度疲惫反而会让他易怒,也就是俗话说的“闹觉”。

恼人行为五:行为挑衅

孩子的理由:记得我是从孩子两岁开始,觉得他变得特别不好带的。因为他一下子变得顽固不化、不讲礼貌,而且一点儿也不听话了。他最喜欢说的就是“不”字。因为到了这个年龄,他开始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是有控制权和改变权的,而且他们尝试变得更加独立自主。

我曾经这样做:对待孩子的挑衅,最不可取的方式就是通过争论或者恳求去让他顺服。但是这是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家长们都会犯一种错误,我们总是把他们当作一个大人来讲道理。比如说,当他不听话的时候,你就会一条一条地列举出他为什么应该听话。但是,这一点儿作用没有,因为这不是教育和训练,而是一种乞求。

我现在这样做:根本不去争论,坚决明确地让孩子知道什么行为才是被许可的。我会告诉他说:“妈妈知道很多事情你都不想做,比如收拾玩具。但是,并不是你不想,这件事就可以不做了。相反,这是应该你做的事情,你必须去做。好了,我们现在就开始,妈妈知道你可以做得很好!”然后我会就当他已经听话了,开始帮助他收拾玩具,一件件地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TIPS:有效执行家庭纪律的DO和DON'T

DO

——每一次你的执行纪律的时候,都要给孩子提供积极的帮助和支持。这样将帮助你的孩子学习怎样让自己的行为更可取。

——在平和舒适的时间里,和你的孩子讨论一下你对他的期望。当父母的音量越低的时候,孩子们越会张开了耳朵好好听,而且他们心理的抵触情绪也就越少。

DON'T

——在错误行为发生了很长时间以后才去纠正。这是父母们最通常的问题,事情拖的时间越长,之后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就越差。

——在教育他的时候,没完没了地唠叨,一遍遍地重复。

六招儿应对宝宝扔东西


孩子一般到了6~8个月,就开始有扔东西的行为了。当孩子在无意中扔起东西的时候,他会异常兴奋,会认为自己又多了一项大本领,因此会非常高兴地进行多次重复,同时也希望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能够给予他赞扬。在重复的同时,宝宝实际上也是在学习。比如:他会观察物体的坠落轨道、方式,并注意不同物体落地时的声音;他会逐渐发觉扔东西和发出声音之间是存在着必然关系的,从而学习了逻辑知识;从扔出东西到等待声音,从而学会心理期待等等。所以,扔东西对宝宝而言,是必经的一个成长阶段,对于宝宝的智力和心理成长都有很大好处。但是,家长在这件事情上的不同态度会导致孩子往不同的方向发展。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宝宝开始掌握这项技能的时候,提供给孩子一些适当的玩具(比如线球、皮球等等),并创造一个安全、宽敞的环境,让宝宝扔个够。在宝宝刚开始扔东西的时候,家长应当给予大量的表扬,这样可以增强小宝宝的自信心和快乐情绪,让他能快乐愉快地玩、轻松地接受知识。但当他慢慢长大后,应注意逐渐淡化他的扔东西行为,以免养成不良的习惯。需要注意的是,宝宝因为年纪小,手、脑综合协调能力不够完善,所以在扔东西的时候,可能会不慎损坏物品(比如落下的球砸倒了桌上的花瓶),对此家长一定不要大呼小叫,也不要过于批评孩子,因为家长的反应会让孩子感觉很特别、很夸张,这将无形中强化了他用扔东西的方式引起家长注意的意识,以后一旦他想引起别人注意或想表现自己,都会想到用扔东西的方式来实现,这样最终会让他形成扔东西的坏习惯。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扔东西的坏习惯,那么妈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⑴设计各种扔东西的游戏,让他扔个够,把坏习惯变成一种技能。如扔球、掷沙包等,并可教给他各种投掷技能。

⑵宝宝两岁以后已经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了,爸爸妈妈要耐心地告诉他什么东西可以扔,什么东西不能扔。

⑶如果孩子扔东西影响了其他人休息、工作等,要对孩子提出正面批评,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⑷如果孩子是因为生气、发泄而扔东西,那么爸爸妈妈应先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对孩子生气的原因。如果理由是正当的,要对宝宝加以同情,并给予他安慰;如果是因为无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则可以采取转移目标的方法进行处理。

⑸有时宝宝扔东西只是为了引起爸爸妈妈等成人的注意,所以只要稍微加强对宝宝的关注程度,让宝宝感觉到家长在注意他,就可以避免孩子乱扔东西的坏习惯。

⑹告诉孩子扔出的东西要自己捡回来,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孩子乱扔东西的毛病。

5招儿平抚宝宝的分离焦虑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可能基于各种原因选择在孩子两岁~两岁半左右的时候送他们去幼儿园。然而让孩子说“再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面是由5堂课组成的“独立课程”,帮助你的宝贝从形式到心理都学会快乐地说“再见”,真正独立起来。

课程一:分离之后我们又再见了

当宝宝两个月左右大的宝宝,他就能意识到,妈妈或爸爸离开房间了。当他们走开时,宝宝的心跳加快、脉搏的频率也上升。这是典型的紧张表现。同那时候一样,1~2岁的宝贝此时更加能够分辨这样一个事实——妈妈在,一切都好;妈妈离开,感觉不那么好。

那么不论是短暂的离开,还是例行公事的上下班,回来先跟孩子热情地打个招呼,告诉他:“我们又再见了,是不是?白天(或刚才)我离开了,因为我需要上班,但我总是会回来抱你的!有时候时间长一点儿,有时候时间短一点儿。今天时间长了一点儿。”不要怕孩子听不懂,他会根据你的话和实际的情形逐渐理解的。这样的练习不是一次就够的,而是每天甚至每天的每个分别。而必要的还有就是,最好在你离开的时候,也要向他交待清楚:我去哪儿、做什么、什么时候回来。例如“我去上班,天黑了的时候就会回来”或者“我去商店买牛奶,1小时后来抱你”。

学习效果:孩子慢慢地明白:总会有分离,但是也总会再见,这是另一个相对安全的规律。

课程二:我爱你,尽管我不在你身边

不论对于婴儿床里站着的小宝宝,还是已经满地乱跑差不多会说话了的一两岁的小不点儿,爸爸妈妈的离开在他们心中的不安全感几乎都是一样的:妈妈不要我了,她走了就是不喜欢我了,她不回来了……也许你会惊讶孩子们为何如此“悲观”?其实这也正是他们那正在发育的大脑必经的成长过程,他们开始产生各种情绪,并逐渐学会去处理它们。这中间,需要你的帮助。

于是,这个时候最忌讳的就是早晨偷偷地从家里“溜走”去上班,这只能带来更多有眼泪的分离,孩子感到一切都不在自己的控制之中。那么,比较好的做法是,当爸爸在打领带的时候,可以让小家伙去拿鞋子,然后来一个盛大的告别仪式。当你午休的时候,打个电话告诉他你也在吃饭。下班的时候,告诉他已经上了公交车,不一会儿就飞到他面前了。这种做法能给情绪比较脆弱的孩子更多安慰和更舒缓的适应、学习过程。

学习效果: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用正常的心态来看待分离,即使你不打电话,他也知道:爸爸妈妈不上班的时候很喜欢跟我玩儿,但还是必须去上班的。而他们在公司吃午饭的时候,在想着我。

课程三:和其他人在一起时也有很多乐趣

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很快乐,那么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呢?而且是当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呢?……能够快乐地和其他人在一起,才是帮宝贝建立了真正的安全感和快乐的能力。

不论是奶奶还是姥姥,舅舅或伯伯,或者保姆,哪怕多亲近和熟悉的人,当你要离开把宝贝单独留下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个足够时间的“交接”过程的。让其他的人代替你的主要位置和宝贝一起搭积木或看图画书,帮助他们彼此迅速地融合和适应,你可以在一旁他能看见的地方,跟宝贝和他的伙伴边说着话,边同时做些离开的准备工作。

学习效果:当孩子身边没有父母,而有别人相伴的时候,他也知道:爸爸妈妈尽管暂时不在身边,但是他们知道我在和谁玩儿。大多数时候,我和奶奶或是阿姨在一起很开心。

课程四:妈妈爸爸信任我

在喜爱的人的怀抱里入睡是最美妙的事情了。宝宝也是这么看的。但是,当爸爸妈妈回到他们的床上,准备度过孩子不在一旁的夜晚时光的时候,“利益冲突”就出现了。大多数一两岁的孩子已经有能力在父母的帮助下自己睡觉了。保持如一的夜晚仪式能够使宝宝比较轻松地与白天告别。可能在头几次的时候不很顺利,但父母们要坚持住,几周后情况就会有所改善。

学习效果:爸爸妈妈用充满爱的方式向孩子传达了这样的感觉:你能做到,你能够独自在自己的小床上入睡。孩子感受到了信任,这种信任能促进他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课程五:上幼儿园了,我长大了!

大部分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才第一次经历与父母长久的分离。因此,在最初几天的分离需要很多时间——爸爸妈妈刚转身离开,身后已经传来哭喊声了。回头望去,孩子眼泪汪汪的,爸爸妈妈也鼻子酸酸的,这样的分离很艰难。

但是,应该认识到,分离时有眼泪是正常的。尽管你们已经做了很多铺垫,尽管我已经完成了前面的4个课程,上幼儿园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对于父母来说,都是生活中重大的变化。因此,爸爸妈妈首先要挺住。其实很多孩子做得非常出色,一旦爸爸妈妈离开后,他们很快就融入和小朋友们的游戏当中去了。多给孩子鼓励,告诉他,他的勇敢让你骄傲。

学习效果:这时走入社会群体的第一步,对于孩子的心理也是一次重大的挑战。要让孩子明白:我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经历和生活了。因此,当爸爸妈妈走开时,我不会哭,我会开开心心的,融入爸爸妈妈之外的人们的乐趣之中。

Tips

在训练孩子克服分离焦虑,更快乐和适应地走进幼儿园,可以适当配合这些“课程”,给孩子一些铺垫。告诉他:

*“分离之后会再见”——等你上了幼儿园,就像你去上班,晚上下班就可以再看见妈妈了。就像现在妈妈早晨上班,下班回来抱你一样。

*“不在身边依然关心”——虽然妈妈不能往幼儿园给你打电话,但是老师会记录下你一天的生活告诉妈妈,妈妈总是每时每刻都在想着你。

*“和其他人在一起也高兴”——在幼儿园会有很多小朋友,有很多好玩儿的玩具,那都是妈妈买不到的。你到时每天给我讲你玩儿得多高兴。

*“爸爸妈妈的信任”——幼儿园里你会是最棒的一个独自睡午觉的小伙子,妈妈相信你!

让婴儿宝贝更聪明的4招儿


友:我的宝宝三个月了,我应怎样帮助他开发智力,怎样使他变得更聪明?

茅于燕:对三、四个月孩子的养育,重点在保健,关心他身体的健康,形成良好的饮食睡眠习惯等。心理方面(这个月龄的婴儿还谈不到智力,因为智力是和思维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个年龄的婴儿还处在"感觉运动阶段",要到九、十个月,才有思维的萌芽)的重点在:

1、情绪,让孩子快活。一位早慧儿童的母亲曾说:"我曾苦苦思索,什么是六个月以前婴儿最理想的教育。时光远去,我猛然醒悟---六个月前最理想的教育就是调动情绪的活力,首先是笑,笑里面包含看着面向世界,舒展心理空间的极大开放性";

2、动作。婴儿的动作受大脑控制,也属心理的一个方面。三、四个月的婴儿可以训练他俯卧抬头、在帮助下向一侧翻滚、扶着坐在成人大腿上、摇动手中物、双手抚摸;

3、感知。眼睛随物体转动180度,手眼协调,伸手够眼前物、握住玩具敲打、转头找声源等;

4、语言。逗引他发也笑声或发出元音(a,o,u)等。

给孩子带来心灵的伤害,当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对三、四个月婴儿的训练应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适当做一些游戏,如"小虫虫飞飞","拍拍小小手"、"踢踢小小腿"等。总之,让他情绪好,快活,是第一位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