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习惯的童话故事
2019-12-31 卫生习惯的童话故事 有关习惯的童话故事 不良习惯的童话故事从小培养卫生习惯。
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使家长更喜欢以更多的方式给孩子这样或那样的帮助,包括穿衣、进食、个人卫生等,几乎是面面俱到。这一方面导致家长的负担加重,同时不知不觉地剥夺了孩子自理生活的机会。因此,“我不会、没做过”就成了一些孩子的口头禅,这是很不好的一种倾向。
做家长的应该从小就养成孩子自己动手的良好习惯,尤其是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样做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可减少孩子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疾病以及寄生虫病、传染病的发生。
洗手、洗脸:七八个月还不会站的孩子,可让他坐在父母膝头,由父母给他洗脸;九十个月能站起来后,就应让他站着洗;待孩子能够得着开自来水龙头时,应在大人的照看下,让他在自来水龙头前,自己将脸、耳后、颈部、手腕等处洗干净。
要让孩子养成早晚洗手洗脸,外出回家后、吃东西前均洗手的习惯。还要教育孩子饭前、便后主动洗手,弄脏手、脸后要随时洗净。
漱口、刷牙:孩子2岁时,开始用凉开水漱口,3岁至4岁时让其饭后漱口,开始学刷牙,早晚各一次。应教会孩子刷牙时顺着牙缝上下刷,由外侧到内侧。这样才能刷掉残留在牙缝中的食物,保护牙齿,预防龋齿。
洗澡、洗脚:大多数孩子都比较喜欢洗澡,孩子不习惯时,可先让其拍水,待熟悉后再下水。大人帮助其洗澡时,动作应轻柔、敏捷,注意不要把肥皂沫弄到孩子的眼、鼻、耳中,水温要适宜。三四岁的孩子应学会让其在洗时自己用毛巾或手擦前胸、胳膊、腿。睡觉前养成洗脚的习惯。四五岁的孩子就应在大人的帮助下洗脚了。教孩子把脚趾、脚跟部洗干净,洗完后擦干,夏天应天天洗澡、换衣,其他季节也应定期洗澡、洗头,勤换内衣裤。
勤理发、勤剪指(趾)甲:孩子的头发以整洁、大方为宜。指甲长了,藏污纳垢,很不卫生,也容易抓伤皮肤,应定期给孩子修剪,大些的孩子家长应教会其自己修剪。但不宜剪得太短,以免孩子用手时磨伤指腹部皮肤引起疼痛。
擦鼻涕:大人给孩子擦鼻涕时,动作要轻,以免引起孩子的反感。一岁半的孩子家长应提醒他用手帕擦鼻涕。二三岁的孩子就应自己学会随时用手帕擦鼻涕。
家长应勤督促、多指导,多用语言鼓励孩子,使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相关阅读
警惕阅读习惯从小培养
王东华按: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早期教育正日益受到中国家长的重视。冯德全教授在中国早期教育的研究、实践和推广领域中,可谓居功至伟。他的“早教方案”至今已进入数百万个家庭,培养了成千上万例成功典型。胡轶群老师正是“早教方案”的忠实实践者和推广者之一,她和家人对外甥女小祥应实施早期识字阅读教育的成功经验,体现了“早教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称得上是“早教方案”的成果之一。
那么,面对这一个案,更多愿意对“早教方案”参照执行的家长又该从胡轶群老师身上学习到一些什么呢?
首先,应该学习胡轶群老师对早期识字阅读教育的清醒认识。
当一种新的理论出现之后,通常有三种命运:一种是遭到保守者的反对和拒绝;另一种是刚开始会被一些人欣然接受,但这些人往往是热情大于理性,所以在还没有深入领会它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实施,结果一旦遇到各种不可预料的实际困难,就怀疑了,动摇了,打退堂鼓了;还有为数不多的一些人,他们既不乏热情,也不乏理性和睿智,他们在经过冷静而深入的思考之后,才付出最大的诚心和耐心去实施,并最终以自己的成功实践证明新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胡轶群老师无疑属于第三种人,所以“早教方案”才会在她的手中转化为扎扎实实的丰硕成果。
在早期识字阅读问题上,当今不少家长还普遍存在着一些误区,正如胡轶群老师在文中所指出的:他们有的贪多求快,盲目追求识字的数量和速度;有的不顾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用传统的小学教育模式来教幼儿识字,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有的把早期识字等同于早期教育,忽视孩子身体、心理、性格等方面的培养,结果教育出了“头重脚轻”的“畸形儿”等。正是这些片面认识和不正确的教育方式,造成社会上某些人对早期识字阅读的误解和诟病。
有了正确的认识才有正确的行动。这一规律在早期教育领域同样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其次,应该学习胡轶群老师在实践中摸索出的这一套非常细致到位的早期识字阅读方法。
正确的理论与成功的实践之间总有着不小的距离,这个距离往往不是理论的提出者就能全面、彻底解决的,主要靠实践者去探索、去消除。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成功的实践者与一个正确理论的提出者同样是值得尊重的,同样是伟大的。也正因为如此,我对于那些杰出的父母和实践者们总是充满了敬意。没有他们的认真实践,再好的理论也无法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胡轶群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可敬的实践者,她真正做到了把理论与自己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摸索出了一套非常适合于小祥应的早期识字阅读方法。她的环境濡染法、生活课堂法、儿歌识字法、电视参与法、古诗识字法、看地图识字法、成语识字法、观察提问法、故事识字法、游戏识字法、谜语识字法、联想识字法,既有对“早教方案”的具体化,也有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新探索。其中的电视参与法尤其值得称道,她利用现代家庭中不可或缺的电视,实现了孩子从爱看电视节目到热爱识字阅读的兴趣迁移。这一实践成果无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广大家长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应该注意的是,胡轶群老师的早期识字阅读方法虽然丰富多彩,但我们的家长同样不能照搬照抄,而应像胡老师那样,领会其精髓,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1993年,我姐姐的女儿小祥应出生了。因为她的爸爸妈妈工作忙,从满月开始小祥应就住在姥姥家,主要由我妈妈照看。
我妈妈是一个雷厉风行、爽快、好学又喜欢探究的人。还是在1978年,她在报纸上看到,上海的冯瑕6岁会四门外语,能与外国人流畅对话;一个江西小男孩3岁识字2000多个,能读报纸和许多低幼读物。这在母亲心中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小小年龄的孩子,怎么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
由此,她对早期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收集大量古今中外幼儿教育方面的资料。她发现许多王侯贵族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进行教育,所以,才出现了项橐7岁为孔子师,甘罗12岁做宰相,骆宾王6岁作《咏鹅诗》,白居易11岁写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名句。多年的理论积累使母亲决定在外孙女身上做个实验,看一看效果。这时,她通过邮购的方式,得到了冯德全教授的《早教方案》,更是如获至宝、信心倍增。
小祥应3个月就能分出左右手;10个月就能在世界地图上指出七大洲、四大洋;2岁诵读诗词96首,在地图上能准确地找到中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60多个国家和首都的位置;2岁半识字3000多个,能流畅地阅读《格林童话》《新编十万个为什么》等60余本儿童读物;3岁半熟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儿童版;4岁半读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少儿版本);会1000以内加减法,并对围棋充满了兴趣。此外,她还是《故事会》的热心读者。
小祥应2岁半时,潍坊电视台以“外婆与外孙女”为题拍摄了专题片,这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许多家长登门拜访,期望我妈妈传授经验。在传统观念中,四五岁的孩子读名著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更有许多人半信半疑。十几年前的早期教育领域远没有现在的蓬勃景象,所以小祥应经常被人(包括采访她的记者们)“当众发难”:《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三国”指的是哪三国?“桃园三结义”都有谁?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什么关系?金陵十二钗都有谁?能说出《水浒传》中多少英雄好汉的绰号和名字……面对这些提问,小祥应都能从容应答。
许多人都说小祥应是小神童。其实,小祥应一点也不神,她的成长得益于她有一个充满浓厚文化氛围的家庭环境,得益于外婆对她良好的启蒙教育。她在视觉语言方面比较突出。在培养小祥应的视觉语言方面,我们有一些比较适合婴幼儿认识特点的方法。
阅读能力对孩子的未来影响很大的,家长们应该重视培养的,这样才能教育孩子,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发育的的更好。
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1、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首先应该给孩子营造出一种健康、干净、温暖和快乐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专家指出,阅读的兴趣要从小培养,其中环境的熏陶最为重要。要想孩子爱上阅读,父母首先要对阅读也产生兴趣。最理想的环境是:充满书香的家。
书在家里无处不在,读书是家里成员的休闲活动之一,而且父母经常与孩子交流阅读经验和心得,在这种环境中,孩子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鼓励幼儿将书当“玩具”去玩,视“书”为好朋友的观念。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书面语言产生了兴趣。在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内,我们应及早地为幼儿提供完整语言的学习机会。
2、给孩子选择好书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因此,阅读的种子,应该是一本本适合幼儿的优秀图画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地将幼儿文学活动的功能定位于“德育”,而弱化或忽略了文学活动的本体功能——审美,即文学作品用来提高人的思想,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的功能。
而且,很多幼儿园的文学活动往往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审美价值、社会文化意义及在欣赏感悟、思维品质等方面的作用,这与当前教育理念中的人文素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追求是不相契合的。由此而带来幼儿文学活动在内容的选择上过多的考虑“是否具有教育意义”;形式上只注重了表达与机械记忆,而轻视了欣赏与创造表现。我们提倡阅读经典、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经典童话等,滋养孩子们的心灵,润泽孩子们的童年。
3、亲子共读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最好的途径
《苏菲的世界》的作者、著名童书作家桥斯坦贾德曾说:最明智的父母,一旦给孩子吃饱穿暖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应该去为孩子们选择出最好的书,带回家来,放进他们的卧室里。据统计,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大,该项支出已占到家庭收入的30%。但是,很少有家长能够每天坚持陪孩子一起亲子阅读20分钟。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文化教育最为发达的城市,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比例也不足20%。大多数家长还不能理解儿童阅读活动的正确含义,对儿童早期阅读活动缺乏科学的认识。
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认识到,亲子共读是加强早期阅读教育的良好方式。美国利诺斯大学的研究员钦利斯?布朗用了20多年时间,对205名入学前已经学会阅读的孩子,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的父母很早就开始给他们读书,并使他们养成了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当孩子看完一篇东西时,要鼓励孩子叙述出来。家长一旁要注意适时鼓励、表扬和引导,让宝宝们感到兴奋和自豪,由此产生阅读更多书的愿望。在阅读过程中,当他讲错了或讲得不够好时,不必象对待学生似地认真纠正。有些儿童不爱阅读是由于家长不尊重他的智慧和自尊心,一味地指点纠正,这会使他感到厌烦。
孩子都是爱玩儿的,爸爸妈妈们还要多考虑如何让阅读更生动、有趣,通过一些寓教于乐、有趣的语言游戏让孩子爱上阅读。每天坚持半小时的亲子阅读,不仅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幼儿在妈妈的怀抱里很有安全感,这对孩子的性格、心理成长都很有利,让孩子在快乐中获得心智全面发展。
好的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天长日久、不断重复的结果。贵在持之以恒。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讲故事是每个家长的天职。而总有那么一天,孩子会捧起以前由家长捧着的书自己看,也不用大人在一边陪伴了。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积极引导孩子的阅读兴趣这很重要。孩子只有对书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真正爱上阅读。
从小培养孩子的用眼习惯
1、培养他们正确的写字、读书姿势,不要趴在桌子上或扭着身体。书本和眼睛应保持一市尺。学校课桌椅应适合学生身材。
2、看书写字时间不宜过久,持续1~1.5小时后要有一个短时间的休息眼睛向远眺,做眼保健操。(现在的手持设备还有电脑的使用距离与读书写字差不多,所以也要注意使用时间)
3、写字读书要有适当的光线,光线最好从左边照射过来。不要在太暗或者太亮的光线下看书、写字,减轻学生负担,保证课间10分钟休息,减轻视力疲劳。
4、积极开展体育锻炼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
5、教导学生写字,不要过小过密,更不要写斜、草字。写字时间不要过长。
6、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7、看电视时要注意高度应与视线相平;眼与荧光屏的距离不应小于荧光屏对角线长度的5倍;看电视时室内应开一盏支光小的电灯,有利于保护视力;在持续看电视1~1.5小时后要有一个短时间的休息眼睛向远眺,做眼保健操。
6个好习惯,必须从小培养!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6个好习惯,必须从小培养!”,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在孩子的习惯培养上下大功夫。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生活习惯
生活是人生第一课,也是最基本的课程,生活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幼儿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括饮食、起居、排便、卫生等习惯,做到按时睡眠、起床、安静睡眠并有正确的睡姿,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饭前便后正确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当为孩子立规矩,如:玩具玩完后必须放回原处,逐渐养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和爱清洁,讲卫生,有条理的好习惯。
文明礼貌习惯
礼貌看起来是种外在行为的表现,实际上它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体现一个人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意识。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文明举止,见人要热情打招呼,别人问话要先学会倾听,并有礼貌地回答,保持服装整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道德习惯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幼儿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积极追求美好的事物,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具有高度责任感,将来才能成为社会上成熟可敬的人。它包括各种行为规则,尊敬关爱长辈,不随地地大小便、不损坏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务,遵守交通规则,能换位思考、团结友爱等等。
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与幼儿的成材直接相关。它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学习好的孩子学习习惯都比较好,而学习不好的孩子多数并不是因为脑子笨,而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游戏,不需要父母的督促、陪伴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专心认真,经常进行广泛的阅读,知道珍惜时间,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等。
思维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孩子从正确的角度和方面思考问题,有助于孩子能力的锻炼,知识的获取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解决问题。如:感觉接触了解新鲜事物,善于观察,勤于动脑,遇到问题能独立思考和解决。特别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劳动习惯
培养孩子爱惜劳动成果,孩子劳动不是为了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而是为了培养初步的劳动习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要求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学着铺床叠被等,另外帮父母干些家务活,如:帮助摆碗筷、擦桌、扫地、倒垃圾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的同时,父母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增长培养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在进行培养时还要注意方式方法,坚持不懈,严格要求。总而言之,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