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去不复返,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孩子们也要为进入学校学习做好相应的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不会慌乱,你看过哪些关于入学准备的资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水是生命之源,孩子该如何选择喝水呢?”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言:在孩子活动的地方准备一瓶水,观察他喝了多少,如果喝得太少再提醒他,但不要强迫;非正餐时间,当孩子渴了或饿了向你要东西吃时,请他们先喝水再说。 妙方引诱多喝水可以在开水中加入柠檬片、苹果片,让水看起来很漂亮,而且有淡淡的水果味,增加孩子喝水的乐趣。

宝宝喝水2大疑问

1.喝水太多会中毒吗?

据相关资料统计,水中毒的状况一般好发于6个月以下婴幼儿,症状包括嗜睡、不安、厌食、呕吐、体温降低等,甚至出现全身性痉挛、昏迷的现象。

之所以出现水中毒的情形,主要因为婴幼儿的肾脏功能要到1岁以后才能到达成人正常的标准。因此,一旦宝宝喝水太多,肾脏将无法及时排出体内的过多水分,而水分积聚在血液中导致纳离子浓度被过分稀释,造成低血钠,引起水中毒,进而影响脑部活动。

另外还有一些发生水中毒的小宝宝,主要是因为所喝的配方奶没有按照正确的比例冲泡,奶水过稀导致宝宝摄取水分过多。

2.需要额外补水吗?

该不该给婴幼儿额外喝水呢?据医师介绍,6个月以下婴儿的胃容量相对较小,如果额外补充水分,很可能就影响到喝奶量,进而减少其他养分的摄取。因此,只要宝宝没有患上水分容易流失的疾病,一般不建议给宝宝补水。

未添加辅食的宝宝

一般来说,只要宝宝的进食状况正常,就不需要再额外补充水分,除非在天气非常炎热、室内没有空调的情况下,才可以补充少量开水。

添加辅食的宝宝

就6个月之后的婴儿来说,多半已经开始接触奶水之外的其他辅食,水分摄取的来源更加丰富。因此,可以在宝宝进食后或两餐之间补充少量开水,这样能够帮助宝宝清洁口腔,也有益于牙齿健康。

不同年龄幼儿平均水分摄取量

年龄平均体重(kg)每日总水量(ml)

3天3.0250~300

10天3.2400~500

3个月5.4750~850

6个月7.3950~1100

9个月8.61100~1250

1岁9.51150~1300

2岁11.81350~1500

正确的喝水时机

婴幼儿喝水应以不影响正餐为原则,可以通过观察宝宝每天的排尿状况来判断是否缺水。一般来说,1岁以下宝宝每天应该换6~8次尿布,年龄较大的宝宝每天应该排尿4~5次。当宝宝出现以下5种状况时,就需要及时补水。

状况1:尿味很重。

状况2:尿的颜色很黄。

状况3:便秘。

状况4:嘴唇干裂。

状况5:哭泣时没有眼泪。

TIPS:喝果汁要有所节制

如果宝宝摄入太多果汁或含糖分的饮料,将容易造成蛀牙、腹泻、腹胀、腹痛、过胖甚至营养不均衡。而太早让宝宝接触含糖饮料,会让宝宝更加不爱喝水,日后肥胖几率也更高。因此,宝宝喝果汁一定要有所限制,1岁以下婴儿每天喝果汁不要超过120毫升,1~6岁宝宝每天喝果汁应控制在120~18毫升。

本网站小编总结:怎么才能让孩子多喝一点白开水呢?最新一期的台湾《康健》杂志给出了几个不错的方法:家里不存饮料既然不想让孩子成天抱着饮料瓶,那么家长首先就要做到不买,也不在家里存饮料。就算偶尔让孩子解解馋,也应该当场就喝完。在对峙中不能示弱当孩子吵着非饮料不喝时,家长可不能因为担心他水分摄取不足而妥协。一个“怕”字,很容易让家长变得被动。除非孩子出现脱水现象(如不爱动、皮肤干燥、嘴唇干裂等),否则家长不必太焦虑。

精选阅读

我们该如何爱孩子呢


“特别狠心特别爱”是绿色地、科学地爱孩子。

孩子不同年龄阶段享受的父母之爱应该有所不同,这是父母要把握的分寸。孩子从嗷嗷待哺到咿呀学语,再到蹒跚学步,处在弱小渐长的过程之中,缺乏基本认知能力、抗御疾病和外来伤害的能力,犹如一颗小草非常脆弱,经不住任何风霜雪雨的摔打。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亲的精心呵护,一丝亲子之爱就如一泓清泉,会无声地滋润着孩子的成长,母亲也会从孩子的快乐成长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满足。但当孩子进入童年、少年以后,就应该尽量把父母之爱的剂量科学化。否则,补药就成了毒药,毁掉孩子前程的最大的罪魁祸首就是父母了!

“特别狠心,特别爱”是有温度、有理智地爱孩子。

爱是一门艺术,这里面最难把握的就是情绪。

爱孩子是正常的,但是现在的父母恨不得天天把孩子捧在手里,含在嘴里,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的爱就变成了感情用事、失去理智的爱。这是以爱的名义,行自私之实,是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对孩子的摧残。“特别狠心,特别爱”,以理智的胸襟包容孩子犯错误,以温暖的笑容鼓励孩子改正错误,使孩子的生命之树奋力向下自己扎根,直到长为参天大树。

“特别狠心特别爱”是有牺牲、更有智慧地爱孩子。

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这受苦的同时也是享乐,这奉献的同时也是收获,这牺牲的同时也是满足。所以,愈有爱心的父母,愈会感到所得到的远远大于所给予的。这些爱犹如涓涓溪流汇集心间。但是,生命的本能是不断破茧而出,过多牵连,过分束缚,以爱为名的牺牲与奉献最终却成了孩子的监牢。

其实,父母爱孩子的牺牲也是要讲智慧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有种雕,雌雕每天要飞行200英里寻找一种坚硬、带刺的铁树树枝筑巢,上面铺以树叶、羽毛、杂草、防止幼雕被刺扎伤。随着幼雕渐渐长大,雌雕故意将安乐窝打破,幼雕就拼命扑打着翅膀,接下来的事情是:它们终于会飞翔了。带刺的巢穴,是一种深沉的母爱,更是一种博大的智慧。

为了孩子,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爱

“母爱”是个古老话题,回顾历史,“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成为千古美谈。母爱又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因为母爱虽然是母子之间的亲情,但人们都生活在现实社会,母爱又不可能不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因此,母爱虽然具有天性、本能的方面,但它又不仅仅是一种天性。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影响母爱的“变数”越来越多,使母爱具有许多崭新的时代特征。

我的孩子在10多岁之前已经习惯了我100%的厚而腻的母爱,我通过仔细观察、学习、实践身边犹太父母的家教方法,对我的家庭教育实施了理念改革,中途更换教育理念和方法,孩子肯定会有一个阶段的不适应,毕竟是重打鼓另开张,不是从出生开始而循序渐进的。

很感恩生活,中国化了的犹太家教让孩子们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在孩子们的性格中发酵,帮助他们在年轻时就取得工作上的成就。这同时也证明了犹太中产阶级发展的家教办法确实很有价值,即使被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母亲中国化,却仍然可以发挥功效。

总之,家长要学会爱孩子的方式问题,可以学习上面的方法来爱孩子,让孩子得到最好的爱,让孩子有个好的未来。

家长该怎样选择育子书呢


孩子的教育是呈倒三角形的,小时候家长教育得越多越正确,孩子大了需要家长指正的地方就越少,相反,如果孩子小时候家长不注意早教问题,等到孩子大了,问题只会越来越多。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布鲁姆曾对近千名儿童做过从出生到成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5岁前是孩子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孩子在4岁之前就已经获得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7岁间获得的,剩余的20%则是在7-17岁间获得的。

2-3岁正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也是语言能力、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孩子有较强的模仿力,好奇心强,家长应根据这些特点侧重买培养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书籍。

3-4岁是孩子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运动、游戏,正确科学的启蒙教育,不仅可以开启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家长买书时应侧重买关于孩子行为习惯培养的书籍。

4-5岁时,孩子活泼好动,能参与一些简单的劳动、游戏和生活自理,喜欢玩角色转换等游戏,这个时期的孩子直觉思维开始转换成形象思维,即他们可以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的联想来进行思维;另外,这个年龄段是书面语言和数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孩子音乐素养的关键时期。针对这些特点,家长买书时可以向这几方面倾斜。

5-6岁,孩子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应做好上学前的准备工作。家长可以买本书,为孩子做好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这时孩子开始形成抽象思维的萌芽,孩子如果语言表达能力强,就可以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了,因此买本书了解怎样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很有必要。

安克芹特别强调,7岁前是孩子大脑发育最重要的阶段,孩子的智力获得总量占到近80%,因此在对孩子进行合理教育的同时,还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以促进大脑的发育。对此,安克芹建议家长买一本营养搭配方面的书籍。同时,为了孩子和家人的身体健康,家中可以常备一本保健书籍。

当家长定位好买哪方面的书籍后,还要看书籍的作者和出版社等信息。家长可以在买书前先上网查看书籍信息和网上评价,选择口碑较好的教育专家写的书。这些专家的书中观点新,教育方法具有科学性,经得起大众的考验。

目前有些家长特别是高学历家长比较信赖国外教育书籍,他们觉得国外研究幼儿教育时间更长,因此研究更为深入透彻。针对这一想法,安克芹说:“国外教育有很多值得国人借鉴之处,但各国国情不同,各国的孩子也有差异,因此在教育方法上不应一味崇洋媚外,更应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而定。”

安克芹认为,一般家长要准备四五本书,一本是喂养类图书、一本是健康护理类图书,另外再根据孩子的特点准备两三本教育类图书,这一类图书家长在学习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个性特点,不能完全照搬,更不能将其他成功儿童的成长经历复制到自己孩子身上。

另外,安克芹建议,孩子的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等掌握较为透彻,因此,家长可以做好与老师的交流,让老师推荐几本适合自己孩子的书籍。当家长的择书观念和老师发生分歧时,家长不应一意孤行,而应及时和老师沟通协商。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经验丰富,普遍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总之,家长们选择育子类书籍一定要抓住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成长,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如何喝水才是健康的呢?(幼儿亲子指导)


前言:人的生命离不开水,我们可以一天不吃饭,但是不能不喝水,尤其是在夏季,但是大家知道怎样喝水才健康吗?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喝水需要注意的几点吧,这可是有许多的讲纠噢!

起床后,喝杯温水。清晨喝水能稀释血液,排毒润肠。清晨是最需要补水的时候,经过一整夜的“禁水”,再加上身体一直在丢失水分,所以此时机体处在缺水状态:血容量下降,血黏度上升。起床后喝一杯水,有助于稀释血液,帮助肝肾代谢,排除废物。同样血液循环不好的人,晚上临睡前也要适当喝水,以减少血液黏稠度,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想减肥,餐前喝杯水。餐前喝水能够减轻饥饿感,减少食物的摄入量。

加强消化,餐后喝水。餐后半小时喝些水,可以加强身体的消化功能,帮助脂肪代谢。

吃得过饱,喝山楂水或柠檬水。吃得太饱了,或者油炸食物、高脂肪食物吃太多了,可以喝些山楂水或柠檬水,既可提神又能消脂减肥。幼儿疾病

吃咸了,喝淡豆浆或柠檬水。饭菜吃咸了,最好多喝纯水或柠檬水,尽量不要喝含糖饮料和酸奶,另外,还可以选择淡豆浆,其含有较多的钾,有利于促进钠的排出。

便秘时,喝点蜂蜜水或者果蔬汁。它们含有丰富的果糖,果蔬汁还有不少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蠕动。

感冒时,大口喝水。处于感冒发烧等感染性疾病中,或者有泌尿系统炎症或是高尿酸血症患者,都要主动大量饮水。人在焦虑、烦躁时,交感神经兴奋,体内代谢旺盛,产热增多,这时也需要多多喝水。

腹泻,喝些淡盐水。可以补充由肠道丢失的水分和盐,维持电解质的平衡。但心功能、肾功能不好的人以及有高血压的人不适合喝淡盐水。

胃寒,喝红茶、姜糖水。胃寒的人要少喝性寒的绿茶、凉茶、果汁,可以喝暖胃的红茶、姜糖水。

看电脑时,喝菊花茶。常用电脑的上班族如果不喜欢喝白水,可以泡菊花茶来喝,对改善眼睛疲劳很有益处。

运动时,要少量多次饮水。运动补水要遵循预防性补充和少量多次的原则,运动前、中、后都要补水。这样可以避免一次性大量补水对胃肠道和心血管系统造成的负担。运动时间不超过60分钟,可补充纯水,大于60分钟则应补充运动饮料。

牢记时间表,补水讲细节

近日,MSN健康综合多项研究,为大家制定了一份补水时间表。

早8:00,起床后马上补水。

一项德国研究发现,早起喝下半升水,有助激活一天的新陈代谢,并冲洗身体内部系统。

早9:30,喝牛奶。

早餐喝杯奶,不但能补充蛋白质,还能构建强壮的骨骼,并防止小腹赘肉的形成。

早11:00,给水瓶续水。

美国饮食学会发言人贝芬妮·泰勒说:“在办公室期间,最好喝下一升水。”所以,每天应给自己的水瓶至少续1—2次水。儿童疾病预防

中午12:00,别喝汽水。

如果无糖苏打汽水是你午餐的搭配饮料,那最好把它换成纯水。根据2012年发表在《普通内科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常喝无糖汽水会增加患心脏疾病(包括中风)的几率。

下午1:00,观察尿液。

上厕所时观察自己的尿液,是检查补水是否充足的最好办法。“补水充足的话,尿液是清澈或浅色的,”营养饮食学会发言人玛丽莎·摩尔说。别忘了回到工位时,把水瓶再灌满。

下午5:00,给肌肉补充水分。

健身前喝杯水,能让你更好地完成傍晚的健身课程。

晚上7:00,喝酒时记得补水。

如果下班后想喝上两杯,最好往酒里多加冰块。

本网站小编总结:医学专家指出,水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营养素,也是人类机体赖以维持最基本生命活动的物质,我们每一天都要补充大量的水,希望家长们都能够懂得正确的喝水,这对于身体的健康很重要!

父母该如何和宝宝谈性呢?


父母该如何和宝宝谈性呢?

中国社会的传统特性使许多父母都羞于对自己的宝宝谈“性”。事实上,对性的学习是延续整个生命的过程,在宝宝出生的刹那间,就早已展开。性教育不只是狭隘的性生理教育,还应该包括认识身体发育、两性差异,以及异性相处之道,是情感教育和亲密人际关系的教育,也是人格教育与生活教育。

那么,父母该如何和宝宝谈性呢?父母可掌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越早开始越好

父母不要老是指望等到时机成熟再和宝宝来谈“性”这个问题,应该随时把握机会,从宝宝的各种提问中就开始有意识地和宝宝谈性。

2、生活中可随时进行教育

性教育专家指出,父母可以从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来谈性,不一定需要刻意安排。比如在宝宝洗浴、新闻报道有关性的问题时,都可以和宝宝一起讨论。

3、不要怕回答问题,也不必硬充专家

父母碰到自己答不出的问题,不要硬充专家,应该让宝宝知道,父母不是无所不能的。碰到不懂的问题,可以一起查资料,一起讨论。

4、准备充分,问题就不成问题

如果你不敢和宝宝谈性,是因为自己性知识不足,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多阅读这方面的书籍。父母在思考如何回答宝宝某些性问题之前,最好预先想好怎么表达你的观点。

孩子上幼儿园有情绪,该如何解决呢?


一般等孩子3岁左右,家长们就开始考虑给他们入园,这对于大人们来说不是什么大事,而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个从熟悉到陌生的过程,不免出现许多情绪:不愿去上幼儿园,孩子每天路上在家长面前又哭又闹,不想跟父母分开;放学回家情绪低落等等。当孩子出现对幼儿园害怕恐惧,甚至抵触的心理时,家长该如何安抚孩子呢?

1.让宝宝产生期待与兴趣

首先家长要坚定态度,平衡心态。当宝宝不想与父母分离而哭泣时,不要因心疼孩子而动摇。孩子其实很擅长观察大人们的神情,当他体会到大人的情感,比如当家长心软时,他便知道这样哭闹是有效的,便会更大程度的增强孩子不上幼儿园的行为。因此家长的积极心态对于宝宝来说很重要。

不要出现动摇的态度,而是应保持乐观、愉快的与孩子沟通。在孩子去上幼儿园时,鼓励孩子甚至对孩子的表现赞赏。家长与孩子沟通,增加孩子对幼儿园的期待感与兴致,比如:

幼儿园里的老师可亲切了,还有好多小朋友等着你跟他们一起玩呢!幼儿园里的玩具可跟家里的不一样,好多好玩的,还有滑滑梯呢!在幼儿园里面,捉迷藏、唱歌、做园操等等好多有意思的事情等着宝宝呢!这一类的话能够引起宝宝产生去幼儿园的想法。

2.快、准是关键

孩子在幼儿园与父母分离时,常常表现的焦躁哭闹,不愿意与父母分开。这时候家长往往会抱住孩子安慰孩子,甚至孩子进入幼儿园时还在园外探头望望他,这其实会加重孩子的不安情绪,更产生不想去幼儿园的想法。孩子去幼儿园肯定是有个适应的过程,看每个孩子的适应能力。家长要采用正确的行为让孩子度过这个适应的过程。

在送孩子入园时,不要停留时间太久,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依依不舍。在接孩子的时间一定要准时,不要孩子看到和别的小朋友都被接走了产生失落感与焦虑感,这样更会对家长的信任降低而不愿在幼儿园。

3.家长关注与引导

孩子到幼儿园需要自己对老师说出想法,学会与别人一同接受老师的关心与关注。在家里孩子是关注的中心,这是有很大不同的。因此会让孩子产生差别感,甚至感到失落。家长在孩子回家后对孩子有更多的关注。

孩子有小名的话可以告诉老师,这样当孩子在园中哭闹时用小名呼喊孩子,孩子会有亲切感,就像在家里一样,渐渐停止哭闹并消除不安情绪。家长也要引导孩子学会与老师、朋友交往。告诉孩子老师就像爸爸妈妈一样,可以关爱孩子;与朋友相处时,学会和平相处,懂得谦让,有问题找老师不要打架。孩子回家后,与孩子谈谈一天的收获,在幼儿园里发生了些什么,表扬赞赏孩子的进步。

孩子“乱涂色”该怎么办呢


提问:我的孩子4岁多了,特别喜欢画画,线条较流畅,画面也较丰富,可是一涂色,就一塌糊涂,原来的画面都看不清了。面对这种情况,我真是不知该怎么办?

回答:对于这种情况,不要着急。

首先我们要分析一下孩子出现乱涂色的原因。有的孩子是不知道如何涂色。常常是画出一样东西来,猛涂许多颜色。颜色和原来的线条混在一起,就很乱了。有的孩子可能是个性比较粗犷,涂色的随意性强,或急于求成。他们只想快涂完,不管轮廓线在哪,随意涂色,就把画面涂乱了。有的孩子总爱使用深色笔来涂,这样深色就把原来的轮廓线盖住了,画面也就比较乱了。还有的孩子总认为自己的画不好,缺乏自信,因此画完后草草涂完了事。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这需要家长先弄清楚。

了解了孩子乱涂画面的原因,才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孩子。

那些学画不久,不会涂色的孩子,他们握笔、控制笔的能力还比较弱,出现一涂色就破坏画面的现象是很正常的。对于这种情况,家长要指导孩子涂色的方法,可以有序地沿着轮廓线涂,也可以一笔接一笔地按一定顺序(从左往右、丛里往外等)涂色,从而逐渐掌握涂色的方法。对于涂色随意性过强和急于求成的孩子,我们要在孩子画完轮廓线准备涂色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告诉他慢些涂,不要着急,要把有线的地方留出来,让别人知道自己画的是什么,这样画面会更漂亮。对于总爱用深色涂色的孩子,我们要多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鲜艳明亮的东西及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使孩子感受到美丽的色彩给人带来的好心情,鼓励他们进行尝试使用多种色彩。对于总认为自己画得不好而缺乏自信的孩子,在孩子绘画的过程中要多加关注,多鼓励、多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比如老师可以说:“你画得小兔子真可爱,小房子也很美,要是把颜色涂好就更漂亮了。”同时给予他们具体的帮助,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滨河幼儿园刘春凤

又一说法“我不赞同让孩子按图涂色,担心这种在固定范围,以固定模式涂抹颜色的学习会一点点消耗孩子的自由,影响孩子们随意发挥,抹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喜欢让他们随意的涂抹,我想随着年龄的变化,将会发现孩子在‘画’中的成长。

因此,家长们可以用上面的方法改变孩子的,正确的教育孩子是很重要的,这是应该重视的。

孩子 该如何跟你交往?


案例

章先生,博士学历,年轻时做过高校教师,后来下海经营公司,目前已经是某大型企业高管。儿子15岁了,在重点中学上初二。孩子在上中学前,有什么事,孩子也愿意和自己说,沟通一直比较好。自从儿子上了初中,章先生就发现与儿子沟通越来越困难,自己说的话儿子不爱听,孩子总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两人经常为一点小事不欢而散。

最近,父子俩一起看电视,没过一会儿,爷儿俩就开始有了分歧,儿子还说:“你懂什么啊!”儿子摔门而去,留下章先生怔怔地站在客厅里待了半天,百思不得其解。“我到底犯了什么错?孩子怎么这样对我?”“好歹我也是读过书的人,怎么与孩子的交流这么困难呢?”

家长意见

姜女士(自由职业者):我也有这样的困惑,我的孩子还在上小学,我就发现她已经不那么听话了,跟她说什么,她都会反着,有时还故意说一些气人的话。我发现她现在还会用挑衅的眼神看着我。我想,是不是孩子大了都是这样?

黄先生(公司经理):现在上小学的孩子就开始有了逆反心理,我都不敢想象到了中学,要怎样交流?为什么孩子不爱理睬我们了?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习为什么会令他(她)反感?我也尝试着和孩子平等地沟通,可说着说着就想发火。

张女士(银行职员):孩子到了青春期后,越来越不听话了,我觉得他们现在越来越独立了,不依赖父母了,脾气也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有时甚至显得非常逆反,和他们的沟通也变得越来越难了,冲突频频发生。

专家分析

蔡力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中心研发主管

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以理解支持的心态来应对是最重要的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约塞森将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发展分为四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分化阶段,即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与父母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因此开始质疑父母等成人多年来指导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第二阶段是抗拒阶段,这个阶段青少年会过分高估自己,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拒绝别人的建议和忠告。第三阶段是亲子关系和谐状态,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父母的指导采取尊重性的选择态度。第四阶段是自我巩固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已经懂得,作为自主的个体,必须面对生活做出选择,同时也意识到听取忠告的重要性。

可见,青少年在第一、第二阶段是亲子关系最为艰难的时期,能够顺利地度过前两个阶段,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和谐。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家长对原有的亲子沟通方式做出新的调整,以一种尊重、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想法,以适应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

家长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重视沟通过程中的一些方法,使沟通变得更有效。

第一,耐心倾听,在发表看法前先了解孩子想什么。有的家长在倾听时过分关注孩子所讲的是否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没有耐心听完,就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会觉得孩子所说的都是一些小事,会表现出心不在焉,而当孩子向家长述说自己面对失败、挫折的感受时,家长又难以做到心平气和,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埋怨、训斥,或是要求孩子听取成人的意见。家长没有良好的倾听态度就会影响沟通的效果。一个良好的倾听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对对方讲的内容,事先不加入任何价值判断,耐心地倾听对方的述说。这种良好的倾听习惯,可以使对方感受到尊重,通过倾诉在情感上得到宣泄。其实,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思想都有了基本的判断能力,有时只是渴望有人倾听。要是家长能全神贯注地听,并对他(她)的话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使孩子就能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满足了孩子这一时期强烈的渴望被尊重的心理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人的焦虑、恐惧、抑郁、疑病、偏执、攻击等等大多是由于潜意识中积存了一些“心理垃圾”引起,而家长的倾听可以帮助孩子把潜意识中的“心理垃圾”上升到意识层面,通过倾诉得到释放,让孩子感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第二,通过身体语言的运用,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理解。在倾听的过程中,除了语言的支持,还要重视非言语性活动的作用。目光的接触,身体的动作,空间的距离都会传递家长的态度。家长要避免在与孩子的沟通中过多地表现出自我中心和权威意识。父母过强的权威意识易使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分离、不信任和抵触情绪,不利于建立有益的沟通渠道。父母在权威意识支配下与孩子进行沟通,其实质是伪沟通。孩子会通过家长的身体语言感受到家长的态度,目光的游离,紧皱的眉头,紧张的身体状态都会向孩子传递出家长的“权威态度”。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相近的语调、善意的目光、亲切的表情、点头微笑,都会向孩子表示你对他的谈话感兴趣,并有支持鼓励的意味,同时也像是在告诉他,“孩子,我在听着你的话,我理解你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他(她)的每一句话你都感兴趣,这其实也是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和理解,这样可以满足青春期孩子强烈的心理需求。孩子感受到这种真诚的态度,就会与父母无话不谈,愿意大胆地进行自我开放,尽情地倾诉,充分地宣泄。

第三,表达你的宽容和理解,让孩子体会家庭中的民主气氛。与孩子进行积极沟通,在坚持“少说多听”的同时,也要通过自身的表达让孩子了解家长的想法。家长在理解孩子的前提下,与孩子进行深入沟通,孩子会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支持,家长有时急于将自己的愿望、主张表达出来,孩子就会表现出不耐烦,甚至反感,使沟通难以继续下去。青春期的孩子虽然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但从内心里他们对家长还是很依赖,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重视,渴望得到家人情感上的支持。因此,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以“开放式”的方式,如“什么”、“怎样”、“为什么”等形式发问,其实就是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回答,可以给孩子提供表现自己,抒发情感的机会。而当孩子遇到挫折,并有消极的想法时,家长也不要急于讲道理,应以情感表达为重,可以用理解的语气表达“这件事换成我也不好受……”“这对你来说确实很难……”当家长做出这样的反应时,孩子感到了被理解和支持,就会尽情倾诉内心的苦闷。等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再与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让孩子做出判断和选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