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

2021-07-10 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 科学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如何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让孩子爱上读书,不再沉迷于电子产品。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你有哪些推荐的入学准备小知识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让孩子爱上读书,不再沉迷于电子产品,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孩子只喜欢玩具和产品怎么办?这是一些父母共有的烦恼,其实我们可以培养孩子其他的兴趣,比如读书,读书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开拓他们的眼界和思维。今天就和小编一起学习一下让宝宝对读书产生兴趣的方法吧。

1.尽早让宝宝接触图书

一旦爱上图书,阅读就成为孩子 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相反,那些缺乏早期阅读经验的孩子,他们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注意力更容易被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吸引,自然容易痴迷电子游戏与网络。

早期阅读可以从0岁就开始。从孩子一出生,我们就可以坚持每天给他读点书。不管他能否听懂,父母朗读图书的声音,尤其妈妈的读书声,对宝宝来说会带给他们非常美的感受。只要他们借由父母发现了书本的奥秘,自然就会耳濡目染,爱上阅读。

2.选择适合宝宝的图书

各种绘本、立体图书、发声图书、触摸认知图书、翻翻图书、洗澡书、擦擦画画图书、无字图书、布书、洞洞书、活页图书……这些融合了很多功能,又具有玩具特性的图书是让宝宝接触图书,并对图书产生兴趣的比较好的选择。当然,只要父母有足够的智慧,任何一本书都能够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并引导他爱上阅读。

3.宝宝读书应从玩开始

父母总会期待宝宝从书的字里行间得到些知识,这是人之常情,但切不可急功近利,那样一定会适得其反。玩是宝宝的工作,要让宝宝对图书产生兴趣,也得从玩入手。在玩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他去发现书的奥秘,以及里面众多有趣的元素,慢慢地,他的兴趣就被培养起来了。

4.不要怕孩子撕书

撕书的成本相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来说是相当低廉的。撕书、啃书、摔书……这些都是宝宝玩书的方式,是阶段性的行为。他不会总是这样,所以父母没必要看到宝宝撕书就大惊小怪,更不应该呵斥孩子。宝宝在玩的过程中会慢慢明白书的真正用途,也会逐渐对图书产生兴趣。当书里的内容渐渐吸引他的时候,他就会逐步完成从亲子阅读到独立阅读的跨越了。

5.让书充满每个角落

在家里让书随处可见,时不时的和宝宝一起翻一翻、摸一摸,尽情和宝宝在书海里畅游。在这样的环境里,宝宝就会更早地对读书产生兴趣。

本网站小编总结:同时妈妈们不要忽略胎教的力量哦,宝宝在肚子里也是能够能听到外界的声音的,所以给孩子读一些书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于文学兴趣。并且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书,在家里营造出一个读书的氛围孩子能更好的投入。

精选阅读

儿童沉迷电子游戏怎么办


现在的家庭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电脑,小孩子们一有时间就开始在家中玩电脑游戏,久而久之,小孩子们面部表情呆滞,不在擅长交往,以下就让我们具体的来看下应该是如何改变这一要求吧!

沉迷电游也是“毒瘾”

这家专为游戏上瘾的儿童提供援助的慈善组织指出,孩子们经常通宵沉迷电脑游戏而睡眠不足,社会技能出现大滑坡。该组织警告说,这一代儿童正面临对“真实人际关系”失去热情和激情的危险。早教网

社工保罗·布塞尔介绍说,现在有不少年轻人看上去神色茫然、心不在焉,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吸毒,而是因为沉迷于电脑游戏导致极度缺乏睡眠,没有精神。他说:“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毒瘾表现。”弗莱彻是英国一家儿童和媒体慈善组织的负责人,他补充说:“过去的人们拥有真正的人际交往,然而现在却被缺少激情和热情的虚拟交往取代了。”

针对这种情况,一家电脑游戏网店员工布莱德利建议,电脑应被设计得可控制使用时间,同时父母们应该了解限制儿童玩电脑游戏的必要性。但他同时也承认,如果一个人度过了紧张又充满压力的一天,那么把时间花在电脑游戏上的确比花在人际关系上感觉要好。

专家建议

7岁以下应禁玩电游

本报讯有美国研究机构发现,2005年美国人开始使用电子产品的年龄已由八岁下降至六岁半,三百多项所谓的儿童网上平台及家用教育软件,只有两个采用经证实的教学方法,其余都只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把戏,作用也大打了折扣。

美国去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不足七岁的儿童玩电脑游戏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就此,教育专家建议禁止7岁以下儿童玩计算机游戏,以免影响大脑正常发展。

教育心理学者希利说,儿童在计算机前大多只会不断急促地按动鼠标,就像白老鼠跑迷宫似的,计算机游戏虽然激发了儿童的原始战斗本能,但却压抑了儿童的理性分析发展。而动作游戏也被指为不断提供感官刺激,使儿童集中力下降,从而影响学习能力。

数据

英格兰四成儿童每日玩电游3小时

本报讯200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英格兰地区儿童人均电脑占有率最高,花在荧屏上的娱乐时间越来越多。其中,有37%的人每天玩3小时电脑游戏,有的甚至整天沉迷于此。英国的前儿童、中小学与家庭大臣鲍尔斯说,家长们放任孩子把时间花在玩电脑游戏、看电视及使用手机上。据介绍,现在的10岁儿童在课余时间安排上比2001年的10岁儿童拥有更多自由和选择,其中大部分人拥有自己的电视和手机。

美国出现第一代“室内儿童”

室内儿童——他们不喜欢到户外活动,不喜欢接触大自然,或者在面对大自然时不知所措、无动于衷。

本报讯随着美国儿童越来越多地沉迷于电脑游戏、电视等室内娱乐活动,大自然正在从他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很多美国人担心,美国可能正在出现第一代“室内儿童”。

美国的一些研究发现,从1997年到2003年间,9岁~12岁的美国儿童参加徒步旅行、钓鱼、沙滩游戏以及园艺等户外活动的比例下降了50%;与此同时,这群儿童用在电脑游戏、电视、视频游戏、睡眠、学习上的时间则增加不少。早期教育

专家暗示,儿童户外活动时间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父母们担心孩子在户外无人照看,而媒体有关犯罪问题的炒作则加剧了父母对子女安全的担忧。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参加工作,以及儿童有了越来越多的游戏方式与越来越多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留给孩子们溜出后门捉迷藏、抓萤火虫以及创造幻想世界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研究显示,8岁~18岁的儿童每天花在电视机、电子游戏、电脑、音乐播放器和其他媒体上的时间是6.5个小时。对很多人来说,虚拟世界已经成为比大自然更为熟悉的世界。

在美国的一本畅销书《森林里的最后一个孩子》中,作者理查德·卢夫提出“室内儿童”更容易出现各种青少年问题,比如肥胖、抑郁以及注意力失调等。卢夫说,如果不改变这种脱离大自然的问题,这一代儿童以及整个社会都将为此付出代价。

本网站小编总结:目前据相关的调查,由于孩子过于的迷恋电脑游戏,其幼儿的僵尸化表情越来越明显了,在此希望家长们都能够教育好自己的宝宝,尽量的让其少玩电脑游戏,多亲近下大自然!

知道电子产品上瘾的征兆,做好预防


伴着清脆而熟悉的铃声,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学生们也要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入学准备做的好可以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生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你知道有哪些关于入学的准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知道电子产品上瘾的征兆,做好预防”,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电子产品对孩子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孩子们被新奇的世界所吸引而上瘾。一旦上瘾的话就会有许多负面影响,比如视力下降、对其他事情是去兴趣等等。这个时候再开始管教的难度就增大了,孩子更易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应该在有上瘾征兆前就进行约束他们玩的时间。

1.对其他活动没兴趣。当家长试图带孩子去电影院或者参加户外活动等有趣的事情时,小家伙却不愿意放下Pad。专家表示,如果孩子的这种不情愿表现越来越强烈,那么说明玩Pad已经上瘾。孩子从一件事换到另一件事,不情愿往往很正常,但是如果发现孩子做别的事情时注意力远远不如玩Pad时集中,家长就该提高警惕。

2.老是吵着要上网。如果孩子老是问“下次什么时候可以用Pad?”就可能是Pad上瘾信号。

3.情绪波动爱顶嘴。孩子一旦Pad上瘾,就容易情绪波动,如果玩Pad受到家长阻拦,小家伙要么脾气爆发,要么顶嘴或辩解。家长应该理解Pad等高科技产品对孩子生活的重要性,但也应适当控制玩的时间。可以给孩子立下某些规矩,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许玩。

4.我行我素不合群。如果不让玩Pad,孩子就会紧张不安,一旦将Pad交给他们,这种感觉就立马消失,这说明孩子已经对Pad产生依赖症。Pad上瘾容易导致孩子我行我素,不乐意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耍,更可能因为某些小事而焦虑、激动或易怒。

5.Pad上瘾的孩子总会设法对父母隐瞒,力图让父母感到他(她)很少玩Pad。本网站小编总结:父母尽量让孩子较晚的接触到电子产品,上学带手机虽然方便联系,但是也存在着总是拿手机玩和孩子之间的互相攀比的弊端。所以带了手机也应该跟老师沟通让其帮忙监督,手机上最好不要安装游戏。

三招让孩子不再受欺负


有位妈妈说,她三岁的儿子文文只要一见到小朋友就很兴奋,跟着跑跑跳跳,很开心。但只要发生冲突,他往往就是受伤的那一个,因为他不会动手,即使被打了,也只是哭,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看到儿子的窝囊样,我就生气,他咋就这么笨呢?”这位妈妈对孩子的“懦弱”很不满。

孩子间的“战争”并不像我们成年人想象得那么严重,可能根本无关欺负与被欺负。学龄前的孩子正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不懂得分享、合作,争抢玩具是常有的事。此外,孩子的语言发展滞后,不能用语言正确处理与小朋友的问题,也易发生咬人、打人、抓人的现象。还有的小朋友,打人是向对方表示友好的方法,只是他不懂得轻重,弄疼了小朋友,由此引发战争。

很多家长看不得自己的孩子吃一点亏,当孩子发生冲突了,尤其是遭遇“暴力”吃亏时,便冲上去介入孩子的纠纷,或者教导自己的孩子以牙还牙。这些做法不甚妥当,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面对孩子的冲突呢?

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被打了,他是被伤害的一方,身体上的伤害及精神上的恐惧,让他来到父母身边寻求慰藉和帮助,而这时父母的一顿斥责则会让孩子不安的情绪雪上加霜。所以,此时家长要充分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其次,了解原因。

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的原因。上面提到的文文主要是平时和小伙伴交往过少,遇到同伴交往中的一些问题就不知道怎么处理,不知道去争取自己的利益。这时父母需要做的,是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同伴交往机会。

再次,引导孩子摸索出自己解决的办法。

比如孩子被别的孩子压在身下,如果只是把孩子拉开,让孩子避开了同伴交往的冲突是不够的,接下来父母需要问孩子:“这次妈妈在身边,可以帮你把小朋友拉开,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而妈妈又不在你身边,你该怎么办?”让孩子逐渐找到合适的方法。

同伴交往是孩子们分享知识经验、树立积极情感、学会自我调控和人际交往的必经之路。发生争执的过程,也是孩子们在经历、尝试、体验人际交往,孩子会通过这些逐渐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而且更可能会以一种友好与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冲突,也更利于孩子的发展。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空间与机会,让孩子独立去面对问题并逐步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科学育儿知识大全之孩子沉迷电视该怎么办?


科学育儿知识大全说到在一般状况下,改正这类心理状态误差,多有下列几类方式:

1、针对孩子看电视过多的个人行为,家长可给与适度的指责。社会心理学觉得,给孩子适度的夸奖和适度的指责全是极其重要的,夸奖能够 使孩子提高辨别是非的工作能力,提升孩子的信心,指责又能够 适度地改正孩子的不正确,使少年儿童对自身的错误做法觉得负疚,进而纠正错误。科学育儿网建议家长一定要把握指责的方式,不可以靠责骂来解决困难。有效的方法是推行不良影响对付”,即假如孩子电视都看过多,家长能够 严禁或降低她们看电视,为此来纠正她们孤单、不和人沟通交流等人格缺陷。此外,父母也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多见孩子出示和人触碰、和人沟通交流的机遇。

2、彻底严禁孩子看电视,它是不可取的,都是不太可能的。有效的方法是家长和孩子一起着电视,并利用这类机遇与孩子沟通交流。那样既提升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又提高了几代人中间的情感,另外更为孩子出示了和人沟通交流、锻练语言表达能力的机遇。自然,家长不太可能有那麼多的時间来守候孩子看电视,但我想要,要是您能隔叁差五地抽一点儿時间陪孩子看电视,一定能接到不错的实际效果。

3、科学育儿知识大全:利用餐问、临睡前的時间多和孩子沟通交流,特别是在要和孩子谈一谈电视综艺节目。身患电视自闭症的孩子,集中注意力基本上都会电视上,它是家长开启孩子的话闸子”的关键突破口。家长能够 利用孩子对电视综艺节目的钟爱来与之沟通交流,以防止她们因看久了电视而危害語言的发展趋势,使孩子不至于身患嘟囔、語言简单等病症。另外,这种行为可以使孩子想要向家长诉说心里的所见即所感,有利于家长立即地掌握孩子,正确引导孩子。

4、有的家长怕孩子又哭又闹就开启电视机,进而迁移孩子的集中注意力,将孩子推荐给电视去托管”,使几代人中间出現感情间距,它是对孩子逃避责任的主要表现。因此,期望父母们能尽可能抽出来時间,和孩子们一起精戏、溜达、郊游,给孩子出示宽阔的主题活动室内空间,使她们搞清楚:除开电视,全世界也有很多趣味的事情。0元领专业情感分析!10s快速预约

5、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假如家长每日都迷在电视上,要见到再见了”才行,难以想象孩子能经得起引诱。科学育儿网说到父母是少年儿童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危害孩子的成才,因此,家长在教导孩子的那时候,要需先教导”住自身。

电子产品对孩子视力的影响(幼儿健康指导)


前言:入暑假了,电子产品成了许多孩子们手中把玩的工具,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些的电子产品对他们的视力影响有多大,平时走在小区里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的“小不点”戴着眼镜,以下就让具体的了解下电子产品对孩子视力的影响吧!

正值暑假,孩子由于过度使用IPAD、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引发视力下降,令家长感到忧心。记者从浙江省儿童医院了解到,目前平均每天有300个孩子到医院来看眼科,其中大部分都是用眼过度引起的眼部疾病。

浙江省儿童医院眼科主任金姬说,电子产品使用者逐渐低龄化,孩子们过早、过度用眼,尤其是现在电子产品的屏幕都是由小的闪光点聚集而成,连续使用半小时以上对孩子眼睛的刺激非常大。幼儿疾病

“爸爸妈妈上班去,我就一个人在家用IPAD玩《愤怒的小鸟》,现在眼睛不舒服,医生阿姨要叫我戴眼镜了。”在眼科诊室的候诊通道,5岁的晨晨告诉记者。据检查,目前他已近视400度,虽是假性近视,但必须矫正。

晨晨的妈妈说:“我们也叫他不要老是玩手机,可我们平时也都要上班,假期他一个人在家除了看电视、玩电脑就是玩手机、玩Ipad。现在就是这些东西代替我们陪在他身边。”

浙江省儿童医院眼科主任金姬说,18岁以下的孩子,眼球发育都未定型。特别是三至五岁的小孩子,眼睛还处于生理性的远视状态。如果长时间拿着iPad近距离玩《愤怒的小鸟》这样需要精确度的游戏,需要强制性调整眼睛焦点盯着屏幕,此时睫状肌和内直肌都处于紧张状态,若是没有及时得到放松,容易造成痉挛,出现假性近视。一旦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并予以干预,就很容易变成不可逆的真性近视。儿童疾病预防

“现在国家很重视儿童近视防治,对3岁至4岁的孩子就开始统一进行视力评估,及时进行筛查和治疗。”金姬说,但早期教育的过度提前使得孩子的近视率和近视度数都大大提升。早期教育不应以牺牲孩子的眼睛为代价。家长们也该多让孩子们放下手中的书本和电子产品,带着他们做游戏、接触大自然。

本网站小编总结:暑假由于父母们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看管孩子,因此一些的电子产品就成了孩子消耗时间的玩具,但是由于小孩子们的视力还正在发育之中,因此家长们要多注意勿让孩子接触过多的电子产品!

7招让孩子爱上幼儿园


对幼儿而言,幼儿园是一个充满陌生的环境,心理上的杀戮战场。因为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是在幼儿园产生的。

有些小儿不愿意入托,总是哭闹甚至拒食,家长怕委屈了孩子,结果是送送停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孩子长期不能适应集体生活。

遇到这种情况,按以下几点来做当可以解决问题:

1、必须坚持天天送去,态度要坚决,要说“明天该去幼儿园了”,不要说,“明天去幼儿园好不好?”也不要哄骗孩子或者答应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即使孩子天天哭闹也不能动摇。

2、把孩子送到班里立刻转身走,班里老师是有办法安慰孩子的。不要两眼泪汪汪,一步三回头,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会感染孩子,使他更感到害怕和孤独。实际上,孩子哭几天就会好的。

3、若有可能,开始几天您可以稍早一点接孩子,以免只剩下1—2个人时,增加孩子孤单、想家之情。

4、如果您的孩子比较胆小、内向,可以先向老师介绍一下孩子的性格特点,请老师给孩子介绍一个活泼外向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孩子会更容易适应。

5、向老师了解孩子一天的表现,有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以表扬,这对孩子是一种精神安慰。

6、从幼儿园接回家后多与孩子谈谈幼儿园的生活,让他表演在幼儿园学的儿歌舞蹈,从正面引导孩子对园里生活的美好回忆。

7、切记不要以送幼儿园托儿所作为对孩子的威胁,这样他会加深对托儿所幼儿园的反感。

幼儿园对每个孩子都余悸犹存,只因为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看不到亲人的地方。在妈咪离去时,疯狂地喊叫哭泣,无助地趴在地上,此种恐怖的记忆对孩子而言,有种被撕裂与割离的情愫。所以如何使孩子能开开心心上幼儿园,对父母而这是一道很重要而且必须要克服的难关,此时期的亲子教育对幼儿的心灵和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代表人生另一种转变与蜕变。

让孩子变“乖”就让他再等等


要让宝宝学会等待

众所周知,美国人酷爱教育类书籍,特别是父母如何养育儿女的书籍,但美国妈妈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因为这些育儿书籍里的众多知识而使养育孩子变得更省力,相反,她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育儿上。

而法国的家长就轻松的多。孩子出生3个月还没有睡整夜的觉,这就是父母的失职;宝宝四个月就正常一天四餐,没有零食,这被认为是常识;四个月还在喂母乳就会被看不起;断奶之后就可以申请入日托中心,法国妈妈就可以有时间干自己想干的事情等等,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法国是再平常不过了。

人生开始时的重要一课:“学会等待”

法国人非常重视对孩子耐心的培养,常常有意让他们处在等待的状态。几乎是从出生不久开始,法国父母在孩子啼哭要抱抱时,都会有意识地等上五六分钟,让孩子习惯等待。

法国妈妈从孩子会坐开始,就会在每个周末带他们一起烤蛋糕。法国甚至有一种专为孩子设计生产的酸奶蛋糕,可以让孩子用空的酸奶杯子用来度量材料,自己制作蛋糕,从中让孩子学习自我控制,严格遵照程序。当然,在蛋糕烤熟之后,妈妈也不会马上给孩子吃,而是要等到喝下午茶的时候才能吃,孩子必须在这段时间内学习等待。

正是因为这样从小的等待培养,法国孩子更为理性和能够自我控制,很少会因为不能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尖叫发飙,不像要求一直都能够得到父母即时满足的美国孩子那样没有耐心。

如何让不同年龄的宝宝学会等待

0~1岁的宝宝

策略:婴儿从出生开始就会期望他人响应自己的需求,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让别人注意他们的需要,所以0-1岁阶段,父母要尽量满足他们的生理及心理的需要,让宝宝等待的时间要控制在以秒计算的时间内,最好不超过1分钟。

操作: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喜欢扔东西。一件小玩具,宝宝扔出去了,却又够不到时,宝宝大喊大叫,让父母帮忙。你可以尝试这样做:“宝宝,等一等。”一边说话,一边去捡玩具,这样可以分散宝宝的注意力,然后停顿几秒后再递给宝宝。

1~2岁的宝宝

策略:这个时期的宝宝,还不能用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往往采取哭、闹等举动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时候,父母可以边说边做,而且要用简短的语言告诉他们为什么。

操作:宝宝想喝奶,但奶是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太凉,他却有些迫不及待。你可以尝试着这样做:“宝宝,你摸摸,奶太凉了,喝了会肚子疼,你等一等,温热了再喝。”在日常游戏和生活中,多设置一些让宝宝等待,延时满足的机会。比如“躲猫猫”“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可以慢慢增加“静止不动”的时间;在吃水果的时候,让宝宝分发水果,他最后一个吃,或者将水果用纸包住,让宝宝打开后才能吃到水果等延迟满足宝宝的满足时间;告诉宝宝,妈妈要换件衣服,请宝宝等2分钟,妈妈数到1、2、3、4、5就好了等等。

2~3岁的宝宝

策略:随着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2-3岁的宝宝已经能够理解“等一等”的含义了,但因为他们自我调节能力有限,所以遇到需要等待的情况时经常会表现出不耐烦。这时父母要有意识地让他多体验,让宝宝等待的时间也可以从几分钟延长至一两天。

操作:带上宝宝去超市。当宝宝看到里面那么多好吃的时,禁不住拿起来想吃。你可以试着这样做:“宝宝,在超市里面不让吃,只有妈妈付过钱,你才能打开包装吃的。你看这里面穿制服的叔叔,就是管着不让人随便吃的。”虽然宝宝还小,但对宝宝讲清道理,宝宝逐渐就会变得懂事,学会等待。带宝宝到公园游乐场玩,宝宝喜欢玩秋千,而秋千那里已经有一个小朋友在玩。你可以尝试这样做:“等那个小朋友玩够了,你再去玩,好不好。”不要因为有人玩就阻止孩子去等。因为这会使他明白耐心等候的结果,最终会让他满足自己的愿望。

3岁以上的宝宝

一般宝宝3岁以后很多道理已经非常明白了,这时候就可以适当延长延迟满足时间。比如宝宝想要某样东西,可以让他等待一个星期再给予,或者等到宝宝生日或某个节日那天。这样宝宝就会对礼物更加珍惜,也会体会到得到礼物的满足感。

如何教孩子学会等待?

让宝宝学会等待的训练课程

0岁—18个月

哭是婴儿寻求帮助的一种必要信号,但是即使是新生婴儿有时也必须让他学会等待一会儿,鼓励婴儿等待是从简单地告诉他开始的。当几个月的婴儿听到你的说话声,他就会停止烦躁,以此表明他已经懂得你的说话声,并且是他得到满足的一种前兆。

训练1:“吃苹果”的等待

对于1岁的孩子,当他提出想去楼下散步时,妈妈可以拿出一个苹果说:“请等一下,等妈妈吃完半个苹果再下去散步。”然后邀请孩子也吃一小片苹果,同时对孩子亲切地说话,说说即将下楼见到哪些小朋友或是小动物、小食品等感兴趣的话题,会使孩子感受到等待中的小小乐趣。

对1岁半的孩子来说,当他想去动物园时,妈妈可以告诉他:“这儿有4个苹果,我们每天吃一个,吃完了就到星期六了,爸爸妈妈就可以带你去动物园了。”

这是利用视觉辅助,帮助孩子理解时间的概念。

训练2:“听歌曲”的等待

对于半岁的孩子,当他想妈妈抱的时候,妈妈不急着伸手抱他,先微笑地看着孩子,念一首孩子熟悉的童谣,然后伸手抱起他,让他感受到短暂的等待中,爱一直陪伴着自己。

对1岁左右的孩子,你可以对他说:“我们得在汽车里听完这盘磁带里所有的歌曲,然后才下车到姥姥家去。”

这是利用听觉上的辅助,帮助孩子理解时间概念,并给他一种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完成选择,而不是发脾气。

18个月—3岁

这时的孩子已经会用语言向你倾诉他的要求,但他还不大懂得通过许多能力来调整自己,而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急切愿望,迫切希望得到他需要的东西,从而常常显得毫不讲理。

训练1:“宝贝,请你等一等”

当孩子向你提出要求时,微笑着对他说:“给妈妈念一首‘小蜗牛’的儿歌,你念完‘小蜗牛’,妈妈就过来了。”或“妈妈在喝咖啡,你给妈妈唱首歌,然后我们出去买牙刷。”

你也可以使用帮助孩子判断时间推移的装置,比如说指着汉堡造型的计时器告诉孩子:“看,等计时器的铃响,妈妈就要开始给蛋糕点一枝蜡烛啦!”

你还可以用积木来教孩子计算天数,让他学会等待。

训练2:“妈妈,你好了没有啊?”

和你3岁的孩子玩一玩角色互换的游戏。比如,由你来扮演没有耐心的孩子,让孩子来扮演爸爸或妈妈。然后,在“爸爸”或“妈妈”在为你做事时,夸张地模仿孩子平日不愿意等待的焦急,比如大叫“爸爸(或妈妈),你好了没有啊?我要吃蛋糕,我不要等!我现在就要吃!”让孩子体会到模仿的幽默,并领悟到不愿等待的滑稽。

你还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主题关于期望、忍耐和最终满足的故事书。这些都可以逐步帮助你的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值得等待的。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如何变得有耐心。

让孩子勇敢的童话故事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