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能力是宝宝与生俱来的,宝宝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在开始模仿着周围人的一切,并且在模仿中学习、成长。

阳阳是个1岁大的小男孩,平时也非常地机灵、好动。一天,妈妈正在客厅搞卫生,阳阳独自在房间里玩,要平时阳阳肯定会出来“帮手”的,怎么今天这么乖呢?妈妈觉得好奇,就悄悄走到房门口看看,结果发现阳阳正拿着自己的梳子,一下下地梳理着自己的头发。妈妈看到这个举动吓了一跳,心想:“我从来没有给儿子梳过头发呀,他的头发又细又直,不梳理也很整齐的。”看着阳阳拿着梳子熟练地梳理头发,让人感到很吃惊,好像他天生就会梳头一样。那么,阳阳是怎么学会的呢?

当然了,阳阳是不可能天生就会梳头的,他很有可能是观察妈妈的一举一动学来的。对于1岁的宝宝来说,模仿是他们学习各种生活技能和语言的最佳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宝宝渐渐产生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而实事上,从婴儿出生的第一天起,他就已经有了模仿的能力,并开始模仿他身边最亲近的人。从简单的面部表情和发音的模仿,再到肢体运动和语言的模仿。

1岁以后的宝宝,随着他们肢体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对大人如何使用物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就像阳阳一样,如何使用梳子,如何使用电话、钥匙、遥控器等,这些模仿的表现都证明了宝宝的认知能力已经有了一个重大的跳跃,也就是说,宝宝已经意识到他所做的模仿动作都是带有一定意义的。

宝宝与被模仿者的关联

宝宝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像他所崇拜的人一样,如他会戴着爸爸的帽子在客厅里走来走去,或者围着妈妈的围巾,认为自己也能像妈妈围着围巾一样那么好看,这样他就会感觉到与父母之间有种直接的关联。

1岁以后的宝宝他不仅模仿父母或其他家人,还会模仿其他的小朋友。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已经倾向于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动作去迎合周围其他小朋友的行为了,所以,这时候,宝宝一对一的游戏方式能够使他们有更多的模仿机会。不久之后,你又会发现宝宝甚至开始模仿陌生人、电视里的人物,或者他在动物园看到的动物等。

父母是宝宝最直接的模仿对象

宝宝的模仿能力和他的生长发育及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关系,1岁以后的宝宝开始密切地观察和模仿父母,以他们的行为、举止作榜样,所以父母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行为展现在宝宝们的面前。也许某天你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而顺口说了句不文明用语,过几天你可能会突然听见宝宝也轻轻地说出这一句。

帮助和鼓励宝宝模仿

随着宝宝一天天地长大,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模仿了,而是出于自愿的这样做或那样做。如刷牙、洗脸、穿衣服,一旦他意识到“我自己能做,我想自己来”,这就表明宝宝逐渐变得独立起来了,也就是说他开始迈向独立的那一步。

这时候,父母应该帮助或鼓励宝宝这么做,给他提供一些他自己能够使用的物品,如宝宝专用的碗、杯子、勺子,或一些小孩子玩过家家的玩具,充分满足宝宝这种独立的愿望。

小编推荐

孩子的模仿能力


皮皮孩愿意听故事,家里有一些看图说话的书,经常就会拿出一本来让大人讲给他听。他还有一个特点,开始要选那些很熟悉的让你讲,等讲过几个故事以后,才会让你给他讲新的。观察了一下发现,这些“老故事”他已经记住了,在你给他讲的时候,他会和你一起讲。最近就更不得了了,他也要给大人讲故事啦!

那是周末妈妈回来,他很兴奋,很晚了也不愿意睡觉。妈妈就说:“孩孩,你和姥姥在下边看电视,我先上床去睡觉好不好?”皮皮孩说:“不好!”妈妈说:“那妈妈打盹了怎么办?”皮皮孩说:“妈妈,咱上床去讲故事好不好?”妈妈说:“好吧!”上床后,皮皮孩就说:“妈妈,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好不好?”妈妈说:“好啊!”皮皮孩就开始讲:“有一天呐……”第二天,妈妈就和全家人说:“这个‘有一天呐’,完全是模仿着姥爷的口气。”让他再学了一遍,大家都说:“正是。”于是,就想到别的时候,小家伙模仿大人的事情还真的不少。

比如说这个下楼梯,大人总是一只手扶着楼梯扶手,另一只手领着他,几次以后,他不干了,非要自己扶着扶手不可。虽然是够不着,他还是够,这样不好走,他就说:“姥爷也这样,姥姥也这样。”那意思是他也应该这样。

有一回家里要来人,听到车声,大人要从窗里向外看看是不是来自己家的,由于是晚上,就用两手遮挡在眼睛旁边。这让他看明白了,就说:“我也要看看。”这也不是个问题,就让他看,谁知他站到窗前,眼睛还没有看外边,手倒是先挡在眼睛边了,看着就让人乐。

还有这养的鱼,大人向鱼缸里放一点儿鱼食,他也非得放一些不可。本来这鱼就是养给他看让他捞着玩儿的,看到大人换水时用两个网捞,再捞鱼他也就用两个网。还有关电视机,开始看着大人关电视上的开关,后来看见大人关插座上的开关,这让他都学会了。如果他不让你看了,就去关电视上的,说是要睡觉了,就去关电排插座开关。

再比如这弹琴,不但要坐好,还要摆上一本书当“琴谱”,弹一阵还要翻一页。不用说,肯定是照搬老师的全套动作。

后来仔细观察了一下,看着孩子的语言行为还都有些家人的影子。再看看他人家稍大一些的孩子,他们说话的口型,走路的姿势也都有那个家大人的样子。仔细想想就知道了,小孩子在事事模仿着你。知道了这个就应该想到,身边有孩子,大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能随便,因为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七招阻止孩子霸凌行为


列夫.诺瓦克(LevNovak)是美国波士顿一名小学老师,并曾担任三年课后辅导教师。他常常看到孩子们互相取笑打闹,有时候这些打闹演变成霸凌,或成为同侪间的耳语造成排挤。

预防或阻止孩子间的霸凌问题,必须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诺瓦克认为美国校园普遍实施的“零容忍政策”并不总能见效,他近日在《华盛顿邮报》撰文,提出阻止孩子霸凌行为的七个建议。

1.避免陈腔滥调

孩子的道德观还没成型,泛泛一句“不可以欺负别人”对他们不起作用,校园里“禁止霸凌”的标语效果也很有限。诚恳的谈话,具体的名字、事件、情况,才能引导孩子反省。每有霸凌事件发生时,要具体地跟孩子谈当时的情况。

2.记住霸凌的目的

大家必须从孩子的观点去了解霸凌的行为。对许多孩子而言,霸凌是一种寻求肯定的行为。很多孩子霸凌别人,是为了证明自己很厉害、很酷;但他们没想到这是错的、残酷的,是会带给别人痛苦的。告诉孩子,霸凌者只会让人害怕,领导者才能令人尊敬。

3.霸凌者经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

会霸凌他人的孩子,经常是困惑、愤怒、沮丧的。他们只是为发了泄情绪而霸凌,觉得是别人惹怒了他们,但不知道这就是在霸凌。让孩子谈谈他们的感受,问问他们为何愤怒,教他们学会处理自己的愤怒。

4.霸凌者经常急于长大

霸凌也可能是一种成长的宣言,表示自己不再是小时候那个乖乖牌了。如果孩子心目中的大人世界是一个残酷的世界,他们也会采取残酷的行为对待同侪。处理霸凌问题时,把孩子当大人,用成年人的口气跟他们谈话。

5.内在问题可能表现在外在行为

缺乏安全感的大孩子会欺负小孩子,以表现自己的强大。有自我形象问题的女孩会取笑其他女孩丑八怪,以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可能会故意扰乱课堂。多关注孩子的心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6.霸凌无关教养技巧

善良的孩子也可能霸凌别人,聪明的孩子也可能霸凌别人。不要以为孩子聪明善良,就认为他不会有霸凌行为。孩子出现霸凌行为,不代表家长教育失败。一有征兆,就要处理。不要逃避跟孩子讨论霸凌问题。

7.教导他们如何修复关系

在霸凌的当下,霸凌者会得到快感;但霸凌过后,霸凌者也会感到痛苦与羞愧。他们不愿意,或者不敢去道歉,因为那会让他们更羞愧。给他们机会去修补关系,为被欺负的孩子做点事,承认自己的错误。

(本文作者曾多闻,旅美新闻工作者。混迹北美媒体界十余年,曾任记者、编译、主持人等。现为全职妈妈、兼职自由撰稿人,固定供稿MomsRising、WorldMoms、亲子天下。着有散文集《微足以道──新闻背后的故事》、童书《那年的暑假》、《小红的主播梦》,合着报导文学《想望家园》,合译《抉择──希拉里回忆录》。)

孩子会模仿谁的行为?


我们之前说过了行为塑造的四步:

奖惩、反馈、有边界的自由、协商。

今天要讲行为塑造的第五步:模仿。

与前四步不同的是:孩子是主语。

有的妈妈希望晴妈推荐育儿书籍,

在这里预告一下:之后会有书单,

通俗版育儿书,以及专业度稍强的书。

在这个分支课程结束之后会贴。

每次课程会从书籍中摘一些段落,

但不意味着段落就是全书主题,

很多书籍很博大,有许多复杂的内容。

晴妈始终不是专家,只是学习者,

用一颗学习者的心向其他学习者推荐。

【经典说】

《婴儿儿童和青少年》

社会学习理论

尽管操作式条件反射在儿童获得道德反应中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仅有它本身是不够的。

取而代之的是,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大部分是通过模仿来学习道德的——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适宜行为。

榜样的某种性格会使得儿童乐于去模仿:

-温暖和责任。学前儿童更多地模仿那些温暖的、有责任心的成人的亲社会行为,而不是那些冷漠的、有距离感的成人行为。

-能力与权力。儿童钦佩那些有能力、有权力的榜样,并选择这些人进行模仿。这也是他们尤为乐于模仿年长儿童和成人行为的一个原因。

-言论与行为的一致性。当榜样说一套而做一套时——例如,声称“帮助他人很重要”,但是却很少帮助别人——儿童渐渐的选择成人行为表现的最宽泛标准。

在学前期,榜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儿童早期末,如果儿童长期处于有同情心的成人环境中,他们会更多地表现亲社会行为。在重复的观察和他人的鼓励下,他们已经把亲社会规则内化了。

《发展心理学》

班杜拉做了一个很经典的实验。

他让幼儿观看成年榜样攻击娃娃的简短影片,然后设置了三种实验条件:1)榜样奖赏;2)榜样惩罚;3)不给任何奖励和惩罚。

可以看出,与榜样惩罚的条件相比,儿童在榜样奖赏和无结果反馈两种情况下的模仿行为较多。

【晴妈说】

我们都知道孩子在生活里会模仿,

也知道自己应该给孩子做榜样,

但往往是,我们设立的榜样他不学,

而他学的往往是我们不希望他学的。

为什么孩子不按照我们的期望学?

是我们给他找的榜样不够好吗?

不是的。榜样这件事注定是自选的,

我们只会选偶像,不会“被选偶像”。

一个人选择什么人做自己的榜样,

实际上与他的自我感知很相关。

拣选的过程就是很重要的自我感知,

灌输的偶像很难成为真的偶像。

这就是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

总是被提起,却总是没效果。

我们做社会比较,但不喜欢被比较。

对孩子演示、做榜样当然是可行的,

实验室和电视中处处有孩子的榜样。

但是这里面有两点非常需要注意:

第一,孩子会识别出真伪。

孩子对生活中的真伪非常敏感,

他随时观察那些你演示之外的事情。

如果察觉到虚假,可能产生排斥心.

第二,孩子最关注的是因果。

在上面引的班杜拉的经典实验中,

孩子会模仿有好结果的大人。

结果引起模仿。你期待他听懂道理,

但他只会模仿你达成目的的手段。

对父母而言,这些结果让教导困难:

我们很难靠造假,又很难指定榜样。

但另一方面,这些结果也让生活简单,

父母过好生活,孩子自然会模仿。

孩子喜爱模仿。这是人类本能之一。

几个月的婴儿就会模仿人的动作,

一两岁的孩子对模仿家务乐此不疲,

幼儿园的孩子相互学着吃饭,

有哥哥姐姐的小孩更随处都可模仿。

所以我们无需太过纠结教孩子什么,

你所做的事,影响大于你所说的话。

当我们彼此争吵育儿理念的时候,

并不知道其实我们的争吵影响更大。

孩子在意的是关系,以及处理方式,

他能在我们对话的方式中,

最敏感地察出话语背后的关系,

也会模仿我们对事情的处理。

我们的相互尊敬就是最好的教材。

至于电视中的榜样、追星和社交媒体,

这一点我们会在“社会”分支再讲述。

至此,我们的良性塑造课程基本结束,

下一讲开始面对危机处理,

面对孩子各种执拗、大哭、不听教导,

会从下一篇开始延续到后两个分支,

危机,总是需要我们更多的智慧。

早教:宝宝爱问为什么千万不要不理


应对宝宝的十万个为何,心态上面有“四不必”,方式上面有“四要”。

在心态上:不必未予理睬,不必感觉厌烦,不必敷衍塞责,更不必讥讽孩子。

在方式上:要有时候的装装傻,要相互配合宝宝不断做同样的回答,要习惯性的反诘孩子,要填满快乐的问与答方法。

有时候的装傻,不必全部的难题,都以立即回答的方法来告知孩子,而能够 渐渐地启迪孩子的逻辑思维,来协助他想起难题的回答。有一个情况下,孩子会问一个实际上他见过的物品,但是他想在父母那边寻找一种确定,这时候,用启迪逻辑思维的方法,来协助他追忆。

例如,宝宝指向花生仁问,这是什么呀?母亲能够 装装傻,那样说:这是什么呢?母亲也记不起来了,可是我们在一本书上看了的,叫leos new pet.leo的hamster躲在布艺沙发下不出来,是拿哪些把他诱惑出去的呀?这时候宝宝会眼前一亮,和宝宝一起追忆一遍小故事,他不但会对花生仁这个词加重了印像,还感觉那样的学习培训简直十分有快乐。

相互配合宝宝不断做同样的回答

宝宝不断的提出问题,是由于她们还不相信早已彻底记牢,因而,当宝宝不断的问同一难题,不要说“不久我告诉过你的呀”,而要更为清晰地回答,协助宝宝加重对事情的印像。

习惯性的反诘孩子

反诘孩子,“你觉得是什么呢?”,能够 启迪宝宝去思索,充分发挥他的想像力,塑造学习培训的兴趣爱好。更关键的是,许多 情况下,孩子仅仅沒有自信心把他的回答说出来,激励孩子自己来回答难题,也是塑造孩子信心的方式。真实的亲子活动,并不是一个问,一个答。只是彼此中间有问有答,那样才会让亲子游時间填满快乐。

填满快乐的回答方法

2岁宝宝明确提出的难题,不可以以成年人的方法来回答。例如,他要询问你熊猫是啥啊?那父母不可以从成年人的视角要想技术专业的回答这个问题。想要从宝宝所掌握的,和很感兴趣的层面下手,能够 简易的说:熊猫是喜欢吃竹子,喜爱上树,喜欢睡觉,喜爱翻跟斗的小动物,他一天可以吃许多 的竹子,他入睡的模样很可爱,他翻跟斗的情况下如同足球一样在地面上翻转······相互配合肢体动作,再加浮夸的語言,一下子就要熊猫的品牌形象在宝宝眼中活跃性起來。

激励宝宝积极主动提出问题,用心回答宝宝的难题,淳淳善诱,启迪宝宝的逻辑思维,在开心的一问一答中享有幸福的亲子时光,父母便会发觉,宝宝的十万个为何,并不是一件啰嗦和令人厌烦的事儿,只是宝宝赠给自身的又一个纯真可爱的礼物。

宝宝这三种行为是在偷偷变聪明,妈妈可不要打断他


宝宝的世界和成人有所不同,有时候宝宝很多行为都让父母无法理解,例如宝宝为什么这么喜欢边吃边玩,为什么这么喜欢玩等等,而这很大因素是家长不懂得用宝宝的眼光去看事情。

有时候家长很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短见而耽误宝宝智力的发育,就例如下面这三种的行为,就很容易会被家长误解。

吃手

宝宝刚开始探索这个世界,主要依靠的就是各种感觉器官,而随着宝宝的发育,手指就是他探索的主要对象。

一般情况下,宝宝两三个月就开始出现吃手指的行为,妈妈可以不要随意打断哦,婴儿时期吮吸手指是婴儿智力发展的一个信号,是婴儿进入手指功能分化和手眼协调准备阶段的标志之一。

需要妈妈注意的是,保持宝宝小手的干净,保持宝宝口唇周围清洁干燥以免发生湿疹。如果宝宝吃手过于频繁的话,妈妈可以让他玩玩具或者按摩、摆动他的小手,适当转移下他的注意力。

Tips:如果宝宝三四岁还总是喜欢吃手的话,妈妈就需要干涉,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需要及时改正。

认生

“认生的宝宝更聪明”,不少人都是如此评价的,其实认生是宝宝心智发育到一定程度的表现,他已经开始有了明确的亲疏关系,因此才会对陌上人很排斥、警惕。

在认生这件事情上,每个宝宝开始的年龄不同,有的三个月就开始,有的一岁多才会有反应,这都属于阶段性的行为,不需要焦虑,主要是看你采取哪种方式去应对,这将影响到宝宝将来的行为走向。

对于宝宝认生,家长不可因噎废食,适当带宝宝出去串门、游乐场,让他多适应陌生环境。对于2~3岁仍怕生的宝宝,家长可以经常带宝宝去游乐场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如果宝宝可以自然的和别人打招呼、问话,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和称赞。

撕东西

这是妈妈们最讨厌宝宝做的事情,家里的杂志、纸巾就不敢让宝宝看到,否则下场绝对是一片狼藉。据了解80%的宝宝都爱听撕纸的声音,对于他们而言,撕东西绝对是锻炼大脑的好方式,因为这个过程需要大脑的指挥,还有两只手的完美配合。

妈妈可以不要随便打断宝宝的乐趣,如果妈妈害怕宝宝乱撕东西的话,不妨给他准备些没有字的干净纸巾,既锻炼了脑力,也不会危害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