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宝宝的教育,多数的准爸妈会采取为宝宝讲故事念儿歌等方式对胎宝宝进行胎教,良好的胎教能提高宝宝的运动能力,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胎教知识吧!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面对二宝喜欢告状的行为我们该怎么办,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有了二宝后,虽然家里新增了不少气氛,但是问题也渐渐多了起来了。比如大宝和二宝争风吃醋,二宝喜欢告状。那么面对二宝喜欢告状的行为我们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一位宝妈这样描述自己的孩子,小宝还不会说话,但是,很会指手画脚告状了,跟哥哥抢扫把,不小心被打到了头。他跑到厨房把正在忙着做饭的爷爷拉了出来,指着哥哥,再指着棍子,再指指头,嘴里发出“嗯嗯嗯嗯”的声音,要爷爷说哥哥两句才善罢甘休,真是个不好惹的家伙!

二宝爱告状,不好惹!孩子这些行为稍纵即逝,千万别忘记强化

而另一位宝妈提到自己才8个月的小宝,已经会告状了,有一次摔头了,开始哭起来,奶奶进来了,他用手捂着摔头的地方,冲着奶奶号啕大哭。有一次凶他了,非要往床底下钻,被我提起扔出去了,然后就后悔了,每次冲宝宝发火都会后悔,就是忍不住,孩子晚上就向爸爸告状。还好,老公带宝宝出去溜达,多锻炼身体,可以增加抵抗力。

二孩家庭,父母想让两个宝宝按照自己的预想去相处,会通过强化这些行为来达到自己的预期。父母加强孩子怎样的行为,孩子就会以什么样的行为进行相处。这也有正面强化和负面强化之分。若父母在小宝告状表扬弟弟,对大宝提出批评,小宝就觉得自己是对的,他就会强化这样的行为。

因此,若想让两个孩子和平共处,父母不妨强化友好相处的表现吧。鼓励两个孩子合作共同搭建积木;为大宝把零食分给小宝点赞!鼓励大宝陪同小宝读故事书;提醒宝宝们看电视、玩手机要守时等。

我们希望看到什么场景,就去强化什么场景,千万别因为空闲抓紧休息,忘记对两个宝宝的进步进行肯定和鼓励,父母的正面引导,让孩子强化了某些我们期望的行为。

现在,孩子的生活离不开电子产品,从他们出生就有了的东西,也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他们的来,这是一种相当然的东西,父母需要正视之,并不是完全否定。父母整个拿着手机翻来看去,你怎么能指望孩子没有好奇心呢?

我家2岁多的馨宝就是这样,平时这是一个十分调皮的小女孩,就是到饭店刚坐下来,就吵着,我要看“×音”,手机已经玩的贼溜,只要解锁后,翻屏、返回、放大缩小图片、看视频、找App……刚开始看起电视、玩手机没有时间限制,后来担心对她眼睛不好,看电视控制在1个小时内,玩手机你在15分钟内。开始商量的好好的,时间到了就不玩了,有时候“耍赖”,不依不饶,使性子。看到父母一再坚持,就养成习惯了,到时间自己就拿上电脑,或锁屏手机。

等孩子上小学后,给孩子定的“规矩”可以适当调整,每天看电脑动画的时间可以延长到30分钟,玩手机时间减半。有时候可以跟孩子商量好,如果你哪一天没有看电视或玩手机,可以把时间攒起来,到了周六周日,我们一起去看场电影。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接下来即将到来的5G革命,同样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把孩子封闭到信息触及不到的地方,是不可想象的,也没有必要把信息时代想象的那么可怕。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制定集体投票的规则,会不会比监管、训斥更有效果呢?

言午水竖米竖:

中午大宝先吃完,宝妈和大宝睡觉,小宝端了大宝的碗来告状,说大宝没吃完,宝妈说没关系,她肚子饱了……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外公洗碗发现小宝把饭放进大宝碗里,说吃完了,通过推断还原了事情真相:小宝把一部分饭放进大宝碗里,然后找宝妈告状,宝妈没批评,接着把饭全部倒大宝碗里,说吃完了!不是福尔摩斯,还真对付不了她!

编辑推荐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该怎么办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叛逆不听话的情况,这些都很正常。那么问题来了,面对不听话的孩子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面对孩子胡闹、讲也不听的情况,总令许多家长很头痛,为什么孩子这么不听话?其实问这句之前,家长应该先扪心自问,是否理解孩子,以及孩子真的懂你们说的话吗?

怎么让小孩听话?

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如何让自己的话能装进小小脑袋里,总是让大人觉得十分困难。而要学习如何和幼儿对话,需要先理清我们对于听话这件事的理解和期待。

有没有乖很难定义,如果好好跟小孩讲话,他们通常会听话;至少有努力在学习听懂大人讲的话!那所谓的听话是什么意思?

听不听话,和安全感有关

解释这件事之前,要先绕开主题,谈谈小孩安全感的由来(听不听话,真的和安全感有关)。

“让小孩决定所有的事情、不给小孩任何限制、完全让他们依自己喜好去做任何事”等这样的教育,能不能养出冒险犯难、有自信、有安全感的孩子?

实际上的结果:不会!

首先,就算大人理念上想给予小孩完全自由,在实际上也不可能实现。大人不能放着两岁大的孩子自己玩热水、不可能让九岁小孩把家里的车子开出去。如果大人真的放手让小孩做这些事,这不是给小孩自由,而是怠忽监护人的职责!

再者,给予孩子超过他们心智年龄可以负担的自由和责任,通常小孩的反应不是高兴欢喜,反而是退缩害怕,他们没有判淮的能力,容易无所适从。

所以,通过良好的对话与说明,给予小孩明确而适合身心发展的界限,可以提供小孩很大的安全感包括1、大人持续一致的态度;2、及时确切地回应小孩需求(包括心理与生理需求);3、适合小孩的自理能力与作息时间。

小孩在三岁前,对于抽象的道德概念并没有理解能力,在行为淮则上,只能了解什么是被允许、什么是被禁止,无法了解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因此,大人对小孩行为的反应一致性及是否以身作则,绝对会影响小孩对特定行为的理解和反应。例如:父母一天到晚说吃糖不好,甚至用了负面字眼责骂想买糖的孩子,却在隔天买一包软糖来奖赏小孩的行为。这会让小孩无所适从,也更弄不清楚父母的期许。在缺乏安全感的状况下,容易表现出不听话的行为。

而当小孩太累或身体不舒服时,父母对于常规要求太过严格,一样会造成不听话的小孩。试想,身为大人的我们,偶尔会在身体状况不好时,先把常规事项丢在一旁(今天人太累了,先去睡觉剩下的事情明天再说);因此,若父母无法察觉孩子的情绪与身体状况(孩子不见得有能力说明清楚自己的状况),硬是在孩子状况不好时要求完成常规,就会出现许多误解和不听话的状况。

当然,相反过来,如果幼儿从小开始,就有很明确的常规和生活作息,我们反而会觉得幼儿好听话,这是为什么呢?

从宝宝六个月大开始,宝宝渐渐知道什么时候要吃、什么时候该睡、什么时候可以玩。比如孩子小,不到3岁(幼儿园的年龄),送到小托班。孩子不需要老师特意交代,知道饭前洗手,知道下午睡醒吃完点心,玩一会,父母就会来接他们回家,小孩对生活有预期,且预期总是实现之时,会让小孩觉得自己对浩瀚无垠的世界,有一些控制的能力,这会带给他们自信和安全感,也会较愿意配合大人的期许。

不听话是理解孩子的良机

在与小孩对话的过程中,小孩如何回应大人的话语,可以作为大人了解小孩处在哪个发展位置、该给小孩什么样界限的最佳判断点。若今天大人说了一句话,听力没问题的小孩,却做了相反或不完全一样的事,例如:你要小孩把房间收拾好,小孩却没有把不同的玩具分别收好,而是把全部玩具往同一个箱子倒。

这种不听话,有可能是来自于听不懂,小孩不了解大人话中确切的意思或是没有能力做到;也有可能有听懂但不想照着做,像是小孩知道要分别收好,却因为没心情/没时间而采取了其他做法。

大人搞清楚这几种不听话是很重要的。如果小孩是因为听不懂,大人必须改变说话方式,例如说:把房间收拾好的意思,是玩具要收到红色箱子,拼图要收到盒子里并放到第二个抽屉……。

若是有听懂却不想照着做,那就该进一步跟小孩讨论他的想法跟心情,如:是不是太累了?是不是在生气?是不是觉得现在不是收房间的时机?……虽然孩子不听话,常让大人很火大,却是了解孩子身心发展,向小孩进一步对话的最好契机。

要小孩听话,大人该怎么说才对?

话说回来,所谓的听话,意指把别人(包括小孩、大人)的话听懂、听进去,要做到这点对大人都不简单了,对于理解力和行为能力都尚未成熟的小孩来说,更是不容易。

要在一个小孩可以专注听话的环境,要了解对话的目的,对话内容要能符合小孩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要能帮小孩归纳以及扩展理解能力,要能提升小孩的自我能力感。整体对大人的训练,都是为了帮助大人和小孩,听得懂彼此的语言。

而学会听话这件事,是沟通协调、团队合作、解决冲突与问题的基石。孩子如果能在入小学之前学会,对于未来的各种学习都是受益无穷。

听懂?还是乖乖听话?

可惜的是,我与许多朋友谈到听话这件事时。大部分人都只把小孩划分为“我说什么、他就做什么的听话孩子”,以及“我说什么、他就不做什么的不听话孩子两种”。听话的意义被简化为“小孩听从指示,并照着指示做”。而小孩懂不懂“为什么指示是那样?”、“为什么要那样做?”或“为什么不可以那样做?”对大人似乎一点都不重要。

听话就是照着我的话做就对了。背后的逻辑清楚地教育小孩“服从权威”比“学习”和“理解”更重要。若大人以教出按照指示做事的小孩为荣,也就难免错过利用小孩“不听话”的时刻,理解小孩的身心发展状况,给予小孩适当行为界限的机会。这样一来,自然无法养得出有安全感、有判断能力、能听懂别人话语、能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的孩子。

孩子喜欢告状怎么办 家长要慎重对待


(一)

原因分析:是为了宣泄紧张情绪

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就会向大人“告状”。这实际上是孩子在被别人“欺负”后,寻求大人的保护,进而宣泄自己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孩子把成人作为诉说的对象,说完后会心满意足。

解决方法:如果孩子是受“欺负”而告状,大人要适当给予孩子安慰,不过不能轻信孩子的话,最好鼓励、启发他说出事情的过程,分析到底是谁的错,然后再去2.考虑怎样解决问题。

(二)

原因分析: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

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却不容易发现。虽然如此,我们看到孩子告状是因为他已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此时,孩子告别人的状,是想得到大人的关注和表扬,以示别人不好而自己好。

解决方法:这时,家长和教师要肯定孩子的积极方面,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另外,孩子“告状”说的是别人的缺点,很可能也是他自身的缺点。大人应启发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你知道怎样去做吗?”这样可以让孩子从“告状”中吸取教训。

(三)

原因分析: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有些事情,孩子遇到后,并不知道怎么去处理。比如,一个小孩子跑到别处去玩,但是另一个小孩子会告诉大人“他跑出去了。”因为自己不清楚这件事情该不该做,见别人做了,自己也想去做,但是又不知道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解决方法:这时家长要给予孩子明确的答复,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应该怎样做。

(四)

原因分析:嫉妒别人,想“整垮”对方,报复别人

小孩子的嫉妒心是很强的,有时候发现别人比自己优秀,就想借大人来帮助自己“整垮”对方,当然这是极少数。另外,有的孩子比较“记仇”,所以,当别人“欺负”自己之后,就总想找些原因来报复对方。

解决方法:对于这样的告状家长要进行严肃批评,让孩子懂得要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相互宽容。

总的来说,家长应该抱着客观的心态,明晰孩子为什么告状,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而不能简单地应付孩子“知道”了,这是对孩子不尊重的表现,孩子会更加委屈,或者愤怒。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非常不利。当然,最好在孩子告状之后,告诉孩子遇到问题应该怎样去分析,避免孩子过度地依赖大人,形成告状的习惯。

孩子性格内向我们该怎么办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光只注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同样重要。那么问题来了,孩子性格内向我们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所谓内向,就是指孩子喜静、爱思考,不合群常一个人待着,不喜欢和别人接触。这种类型的孩子比较保守,做事情非常有计划性,但是也会瞻前顾后。一般都较为悲观,容易焦虑、发怒,严重的会出现抑郁的情况,睡眠质量也往往比较差,属于中医中“气虚”体质。

孩子性格是真内向还是假内向?

内向其实也分真内向和假内向,它们之间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

假内向

如果是假内向,他们在熟人面前往往非常健谈,但是一遇到陌生人就哑口无言,可能会非常胆怯,甚至脸红都说不出话。其实孩子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能改变自己,想要和别人接触和交流,只是因为心理素质比较差而遇到阻碍。

真内向

如果一个孩子是真内向,那么他无论是面对陌生人还是熟人都不喜欢说话。这类的孩子往往更喜欢一个人独处,不喜欢接触外界,哪怕被动的接触也大多是应付一下。他们对于外界缺乏兴趣,而且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

孩子性格内向怎么办?

1、父母应尽力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

当孩子放学回家时,家长应该积极主动地和孩子们在一起,让孩子们谈论幼儿园的生活。

跟你的孩子知道你在想什么。当你与你的孩子拥抱、爱抚、亲吻你的孩子时,让你的身体亲密接触,传递爱的信息,让孩子感到更安全。

2、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当与自己的同龄人交往时,孩子变得轻松、自由,很容易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心境。

因此,性格内向的孩子,建议用节日里孩子们的父母,走访亲戚和朋友玩或去公园,儿童游乐场,让孩子与同龄的孩子,引导、帮助孩子和他们一起在一个友好的游戏,让孩子们体验和别人快乐。

3、鼓励孩子“走出去”

对于内向的孩子,父母鼓励他们“走出去”,创造条件让孩子独立做事,比如买东西、去邻居家、借东西等等。

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的性格会比以前更加外向,可以让孩子更大胆地接触一些他感兴趣的东西,这样他们会潜移默化地增强自信心,塑造个性,性格开始逐渐的不再内向,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孩子爱告状怎么办】幼儿爱告状怎么处理


孩子爱告状怎么办

1、对待孩子的态度要认真

在倾听“告状”时要认真,不要打断或者斥责孩子,也不要偏听偏信,先要弄清事实真相;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大人们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同时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

2、公正处理告状的内容

在了解事实后,大人们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若是有理的“告状”,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养成正确的是非判断力;若是其他类型告状,则通过耐心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3、父母学会换位思考

当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时,当父母的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并借此机会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可以问问告状的孩子:“你觉得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养成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4、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缺点、不看别人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孩子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告状了,而且对他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

2孩子爱告状的原因

1、追求自我表现

据研究表明,很多孩子爱告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自我表现一番而已,因为孩子想要从家长和大人得到肯定的评价和表扬,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养成爱告状的行为。

2、逃离责任

还有一部分孩子爱告状是因为害怕承担后果,因为自己做错了事情,所以想先通过告状的方式来误导家长们的判断。

3、嫉妒别人

孩子爱告状还有可能是因为嫉妒的原因,因为嫉妒别人所以想通过告状的方式来让大家贬低对方。

4、检举

当然并非是所有孩子爱告状都是因为不良的出发点,其实有些孩子爱告状是真的因为正义感爆棚所导致的,因为想通过检举的方式来约束别人。

3如何对待爱告状的孩子

1、认真倾听

在倾听“告状”时要认真,不要打断或者斥责孩子,也不要偏听偏信,先要弄清事实真相;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大人们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同时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

2、了解事实,理性处理

在了解事实后,大人们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若是有理的“告状”,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养成正确的是非判断力;若是其他类型告状,则通过耐心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3、教会孩子换位思考

当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时,当父母的要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并借此机会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可以问问告状的孩子:“你觉得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养成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4、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缺点、不看别人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

5、细心、耐心

敷衍甚至不管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若一味“支持”、“鼓励”孩子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总是得不到发展,还会影响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相信只要父母、老师能耐心、细心地对待,孩子会很快变得不爱告状了。

6、孩子没有好坏之分

儿童教育心理学或者发展心理学认为,成长是一个过程,因为几件小事就把孩子判断为好孩子和坏孩子,是不对的。

7、积极引导孩子

家长和老师要积极引导孩子,鼓励他们交流和表达,尽管他们有时候告状的行为不符合大人的价值观念。鼓励他们建立良好的行为,而不是生硬地评价是非,无论如何,让孩子感到被重视、体验到快乐很重要,这样他们会更乐于交流,在交流中,经过合适的疏导,他们会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模式。

发现孩子有打人的行为该怎么办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宝爸宝妈们就需要开始注意宝宝的一些不良行为了。比如发现孩子有打人的行为,那么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记得在阳阳三周岁生日的时候,他邀请了好朋友瀚瀚来家里玩,和他一起庆祝生日。一开始,整个生日宴会充满了欢声笑语,但在接近尾声的时候,两个人因为吃一个苹果还是半个苹果而起争执。

突然,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阳阳一个迅速地跑过去,抓了一下瀚瀚的脸,抓出了一道两厘米左右长的血口子。看到他这样的行为,在场所有人都感到震惊,而我却被吓得愣住了。

在这之前,阳阳从来没有主动打过人,只有当他的玩具被熟悉的朋友抢走以后,他才会出手打人。每次因为抢玩具而打人时,他也会被我轻轻拍打一下,以示惩戒,并让他感觉一下被打的疼痛。

所以,等我缓过神来后,我拉起大宝的小手,准备打他的手心,但就在要打的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自己大错特错,不能再“以暴制暴”了。如果我继续这样,那他下次还会主动打人。当我想到这些以后,再结合自己学习到的育儿知识,立马换了一种方式让阳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首先,我蹲下来抱着他,问他为什么要打人,然后让他看看瀚瀚的伤口,并向瀚瀚道歉,最后才让他面壁思过。看到瀚瀚流血了,阳阳知道自己确实犯大错了,睡觉前抱着我和我说:“妈妈,我以后不会打人了。”

阳阳睡着后,我却因为瀚瀚被抓伤而自责内疚,因为阳阳的行为而难以入眠。一直在想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才会导致一个才3岁的孩子变得如此过激?除了和平时我的“以暴制暴”有关以外,还和生日前几天他被爸爸打了有关。

那天,因为爸爸抱了妹妹,没有抱他,所以就在小区的公园里满地打滚,哭闹不停。当时,阳阳爸爸一开始也是哄着,但是那天无论怎么说,他就是油盐不进,就算爸爸抱了也继续哭闹。最后,爸爸失去耐心,抽起身旁的树枝就打。阳阳被打了以后,立马安静下来,因为这是爸爸第一次打他,着实受到了惊吓。

现在看来,虽然当时在我的安慰下,他表面看去已经释怀,实则内心还隐藏了委屈的情绪,并且学会了模仿,认为自己很生气的时候也可以打人,所以这次生日宴会上主动打了瀚瀚。

通过他把瀚瀚抓伤这件事,我和阳阳爸爸达成了一致意见,以后不能采取打骂的教育方式,更不能“以暴制暴”。

其实,面对孩子打人,作为父母确实感到头疼,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引导。我通过发生在阳阳身上的故事,总结出了四点经验,供有需要的妈妈参考。这些经验不仅适用于孩子打人方面,而且适用于孩子犯了其他原则性错误方面。

接纳孩子,表达共情,杜绝以暴制暴

孩子打人,有时候是一种假象。比如一岁多的孩子看到别的小朋友,他就会走过去轻轻拍一下。很多父母看到宝宝这样的行为,第一反应就会说:“宝宝,不能打人哦。”

其实,他并不是打人,而是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只能出于本能地用手去触碰对方。为此,当孩子用手去触碰别人时,妈妈要了解孩子的真实行为,不能一概以打人定论。

当然,也有一些孩子确实会打人。对于这样的情况,妈妈也不要出口就骂:“你怎么这么坏?是不是也要妈妈打了?”更不能以暴制暴,以避免出现适得其反的后果。而是应该接纳孩子,让自己保持冷静,蹲下来抱着他,了解清楚打人原因。

同时,向孩子表达共情,并和孩子说:“妈妈知道你肯定很生气才会打人,但是打人是不对的,如果你很生气可以走开,暂时不和让你生气的人一起玩。”

目前,阳阳除了那次主动打了瀚瀚以外,再也没有主动打过人,只有被打了才会还手。

引导孩子道歉,让他认识到打人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无论如何,孩子打人是不对的,所以妈妈在表达了共情以后,一定要引导孩子向对方道歉,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行为。

目前,阳阳虽然不会主动打人,但是在和熟悉的朋友玩时,如果玩具突然被抢了,也会出现打人的情况。每当这时,我会和他说:“如果好朋友抢你的玩具,你可以说不能抢,等你不玩的时候再借给他,别人抢玩具不对,但是你打人也不对,所以你应该向对方道歉。”听我这么说,阳阳虽然感觉有点委屈,但还是会和朋友道歉。

适当给予处罚教育,面壁思过

孔子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成人都会犯错,何况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在犯错中成长,但并不是犯错了就得受处罚,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孩子犯的错只是小问题,父母就不能上纲上线,适当引导就可以了。如果孩子犯了原则性错误,比如把人打伤,或者针对某个问题屡教不改,那么就应该采取适当的处罚教育,比如面壁思过。

阳阳前几天因为和妹妹争抢玩具,一气之下就拿起一个塑料盒朝妹妹扔去,那会刚好妹妹跑到我身边了,我赶紧一把抱住小宝,那个塑料盒刚好砸到我的左手,没过一会就红红的一片。

当时,如果小宝的头部被扔到,那估计会被砸痛。但他毕竟还是一个4岁多的孩子,不知道一个塑料盒的危害究竟有多大,以为就和扔球一样。

本来有点怒火中烧的我,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蹲下来抱着大宝和他说:“妈妈知道你是因为抢不到玩具才这样,可是这样朝妹妹扔东西是不对的,而且刚好扔到了妈妈的手,你看妈妈的手都红了。

你应该向妈妈道歉,和妹妹互相道歉。还有,妈妈和你说过,不能乱扔东西,可是你没记住又犯了。之前没有罚你面壁思过,这次就要了,好不好?“”阳阳自觉理亏,向我与他妹妹道歉后,自觉地去面壁思过。

孩子模仿能力强,父母要杜绝棍棒教育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真实反照出父母的样子。所以,如果父母会打人,尤其是打孩子,那么孩子将来也会打人。

其实,很多父母明白打孩子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只是基于家庭和工作双方面的压力,面对孩子吵闹不停,情绪一旦失控就什么都顾不上了,直接上来就是一顿胖揍。而且,我们这一代的很多人本身也是在棍棒教育底下长大的,所以当自己的孩子犯错以后,就会不由自主地采取同样的方式对待。

有些父母甚至还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传统观念。对于现代孩子来说,这一观念已经不适用了。作为新时代的父母,应该在教育理念方面与时俱进,关注孩子成长规律,洞察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当他犯错,比如打人了,父母就要深刻反思自己是不是也会打他,才让孩子学会模仿。

孩子受罚后,妈妈及时给予安慰。著名育儿畅销书作家,龙春华亲子实践课堂的创始人龙春华老师说:“孩子最不乖时,其实最需要爱。”

当孩子犯错,比如打人,他的内心其实是处于一种恐慌的状态,才会用过激行为来作自我保护。再加上父母处罚,就更加需要妈妈的关爱了。

为此,当孩子受处罚后,妈妈应该抱着孩子并且告诉他,虽然妈妈处罚他了但还是很爱他的。这样做可以让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得到满足,不会害怕因为自己犯错而失去爸爸妈妈的爱,更利于孩子内心健康成长。

每次阳阳受了处罚后,我都会抱着他,并且和他说:“妈妈处罚你是为了让你记住,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虽然你犯错了,但妈妈一直都很爱你很爱你。”阳阳看我这样,就算感觉委屈也会破涕为笑。

童话作家郑渊洁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培养教育他们。”为人父母,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践行,把育儿理念与实际教育融会贯通,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想要让让孩子面对失败和挫折该怎么办


现在很多孩子在面对失败时,都会显得害怕,很懦弱。那么问题来了,想要让让孩子面对失败和挫折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同事豪哥最近有些心情不好,可平时却是一个非常喜欢笑的人,我便仔细问了问,这才知道是他家儿子期末考试没考好,平时都是在班里排前五的,这一次竟然考了第十三名,所以呀,儿子自信心很是受挫,做爸爸的自然心情也不会好。我看见这个情况,便劝豪哥看开点,孩子只是这一次没发挥好,下一次考试肯定就恢复了,可不能因为这个不努力了。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一直是人生路上的指路标,父母对孩子的劝说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父母也是孩子人生道理上的重要的榜样,家长不仅要适度的劝说教育,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而逆商,即逆境商数,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那么,在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做父母的又应该怎么做呢?

1、教育孩子不要太在意他人评价

其他人的评价,总是或多或少,会影响我们对一些事物、事情的看法,有时候这些评价对我们有益,可以帮助我们去明辨是非、改正错误、纠正自己;但有些时候,这些评价对我们无益,甚至会害了我们,会让我们迷失自我、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有可能让我们丧失自信心。所以,身为父母要及时教育孩子,不必太过在意别人的说法。毕竟孩子还小,内心脆弱易碎,很容易受他人诱导,自信心和自尊心也容易受到打击。

2、分享自己曾经的经验

过来人的经验,对于年纪还小的人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事情,而身为父母,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少走些弯路。父亲可以根据自己以前遇到挫折时候的做法,通过讲述故事的方法,讲给孩子听,之后再告诉孩子,这个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就是爸爸自己。这样孩子就会明白,挫折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爸爸经历过,我现在面对挫折也不能退缩。所以,还是要多和孩子讲讲自己的故事,让孩子理解过程要比结果更重要。

3、让孩子正确认识失败与挫折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要经常告诉他们,失败是很正常的,摔倒了,我们还要爬起来,没有失败,又怎么得来成功?挫折,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经路,提早告诉孩子,这不是什么难事,只要坚持克服就好了。这样,遇到困难的话,也可以坚持度过,也会比较容易接受失败。如果孩子一遇到挫折,就选择逃避的话,那以后也不会获得成功,所以父亲要及时鼓励孩子,积极去应对困难挫折,不用害怕、不用躲藏,要相信自己。

4、开导孩子不积极的想法

当孩子经历了失败之后,他需要的是一份安慰、一份开导,虽然在许多家庭里,都是严父慈母,一般都是母亲充当这个角色,但是父亲也需要去安慰孩子。每个子女都是父母的小宝贝,父母又怎能看你受挫折,还不去安慰你呢?孩子心灵比较柔软脆弱,容易受伤,所以遇到挫折之后,容易变得消极、整日颓废,这时候父亲就应该去开导孩子,让他们重新打起精神,不能一直批评指责孩子。那样不仅会让孩子更加消极,还会让孩子弱小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顺顺利利的,必然会历经风雨荆棘,不怕困难阻拦,只怕不敢迎难而上。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身为家长,一定要做好劝导工作、示范工作,成为孩子心中的榜样。让孩子正确认识困难挫折,敢于去正视、去面对失败与艰难险阻,锻炼孩子自身克服困难的能力。让我们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孩子有偷窃行为时该怎么办


小孩子在成长时,一些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比如说偷窃,可能在孩子眼中这样的行为并不算什么错误。那么孩子有偷窃行为时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前阵子看了一则小新闻,一个小男孩偷了自己家里的两千块钱,被发现后,妈妈骑着摩托车,把孩子拴在摩托车后边拖行,并且声称,这样做只是为了吓唬孩子。我想说的是,有这样吓唬孩子的嘛?不怕孩子出现危险,变得越来越叛逆嘛?

对于孩子偷窃,不论是偷别人的,还是偷自家的,都是必须要管教的,但是管教孩子要找对方法,否则产生的效果会出现反差。

有时孩子小,并不知道那是“偷”的行为,只是觉得这样东西很好,被自己相中了,然后就带走了,这时家长一定要第一时间就制止孩子,并且教育孩子正确的物品所有权,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肖想。想要某样东西,可以跟父母讲,父母给你买。

父母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够看见孩子有小偷小摸的行为,也只是不痛不痒的说说孩子,然后就跟没事人一样,这样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在孩子“偷拿”了别人的东西以后,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教育,让孩子知道他错在哪里了并且记住,别人的东西是不能觊觎的,并且带着孩子要么把东西买下来,要么把东西还回去,在此过程中,父母不要大声嚷嚷着说自己的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宣扬的别人都知道这件事后,会造成孩子性格上的偏离。成为孩子心里过不去的坎。

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多关心孩子,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尊重孩子的人格,千万不要当着外人面就教训孩子,孩子改正以后,不要老是把这件事挂在嘴边上,这样是很伤孩子的,也不要从此把孩子看扁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