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原因分析:是为了宣泄紧张情绪

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就会向大人“告状”。这实际上是孩子在被别人“欺负”后,寻求大人的保护,进而宣泄自己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孩子把成人作为诉说的对象,说完后会心满意足。

解决方法:如果孩子是受“欺负”而告状,大人要适当给予孩子安慰,不过不能轻信孩子的话,最好鼓励、启发他说出事情的过程,分析到底是谁的错,然后再去2.考虑怎样解决问题。

(二)

原因分析: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

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却不容易发现。虽然如此,我们看到孩子告状是因为他已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此时,孩子告别人的状,是想得到大人的关注和表扬,以示别人不好而自己好。

解决方法:这时,家长和教师要肯定孩子的积极方面,以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另外,孩子“告状”说的是别人的缺点,很可能也是他自身的缺点。大人应启发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你知道怎样去做吗?”这样可以让孩子从“告状”中吸取教训。

(三)

原因分析: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有些事情,孩子遇到后,并不知道怎么去处理。比如,一个小孩子跑到别处去玩,但是另一个小孩子会告诉大人“他跑出去了。”因为自己不清楚这件事情该不该做,见别人做了,自己也想去做,但是又不知道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解决方法:这时家长要给予孩子明确的答复,这样做到底对不对,应该怎样做。

(四)

原因分析:嫉妒别人,想“整垮”对方,报复别人

小孩子的嫉妒心是很强的,有时候发现别人比自己优秀,就想借大人来帮助自己“整垮”对方,当然这是极少数。另外,有的孩子比较“记仇”,所以,当别人“欺负”自己之后,就总想找些原因来报复对方。

解决方法:对于这样的告状家长要进行严肃批评,让孩子懂得要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相互宽容。

总的来说,家长应该抱着客观的心态,明晰孩子为什么告状,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而不能简单地应付孩子“知道”了,这是对孩子不尊重的表现,孩子会更加委屈,或者愤怒。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非常不利。当然,最好在孩子告状之后,告诉孩子遇到问题应该怎样去分析,避免孩子过度地依赖大人,形成告状的习惯。

扩展阅读

面对二宝喜欢告状的行为我们该怎么办


有了二宝后,虽然家里新增了不少气氛,但是问题也渐渐多了起来了。比如大宝和二宝争风吃醋,二宝喜欢告状。那么面对二宝喜欢告状的行为我们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一位宝妈这样描述自己的孩子,小宝还不会说话,但是,很会指手画脚告状了,跟哥哥抢扫把,不小心被打到了头。他跑到厨房把正在忙着做饭的爷爷拉了出来,指着哥哥,再指着棍子,再指指头,嘴里发出“嗯嗯嗯嗯”的声音,要爷爷说哥哥两句才善罢甘休,真是个不好惹的家伙!

二宝爱告状,不好惹!孩子这些行为稍纵即逝,千万别忘记强化

而另一位宝妈提到自己才8个月的小宝,已经会告状了,有一次摔头了,开始哭起来,奶奶进来了,他用手捂着摔头的地方,冲着奶奶号啕大哭。有一次凶他了,非要往床底下钻,被我提起扔出去了,然后就后悔了,每次冲宝宝发火都会后悔,就是忍不住,孩子晚上就向爸爸告状。还好,老公带宝宝出去溜达,多锻炼身体,可以增加抵抗力。

二孩家庭,父母想让两个宝宝按照自己的预想去相处,会通过强化这些行为来达到自己的预期。父母加强孩子怎样的行为,孩子就会以什么样的行为进行相处。这也有正面强化和负面强化之分。若父母在小宝告状表扬弟弟,对大宝提出批评,小宝就觉得自己是对的,他就会强化这样的行为。

因此,若想让两个孩子和平共处,父母不妨强化友好相处的表现吧。鼓励两个孩子合作共同搭建积木;为大宝把零食分给小宝点赞!鼓励大宝陪同小宝读故事书;提醒宝宝们看电视、玩手机要守时等。

我们希望看到什么场景,就去强化什么场景,千万别因为空闲抓紧休息,忘记对两个宝宝的进步进行肯定和鼓励,父母的正面引导,让孩子强化了某些我们期望的行为。

现在,孩子的生活离不开电子产品,从他们出生就有了的东西,也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他们的来,这是一种相当然的东西,父母需要正视之,并不是完全否定。父母整个拿着手机翻来看去,你怎么能指望孩子没有好奇心呢?

我家2岁多的馨宝就是这样,平时这是一个十分调皮的小女孩,就是到饭店刚坐下来,就吵着,我要看“×音”,手机已经玩的贼溜,只要解锁后,翻屏、返回、放大缩小图片、看视频、找App……刚开始看起电视、玩手机没有时间限制,后来担心对她眼睛不好,看电视控制在1个小时内,玩手机你在15分钟内。开始商量的好好的,时间到了就不玩了,有时候“耍赖”,不依不饶,使性子。看到父母一再坚持,就养成习惯了,到时间自己就拿上电脑,或锁屏手机。

等孩子上小学后,给孩子定的“规矩”可以适当调整,每天看电脑动画的时间可以延长到30分钟,玩手机时间减半。有时候可以跟孩子商量好,如果你哪一天没有看电视或玩手机,可以把时间攒起来,到了周六周日,我们一起去看场电影。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接下来即将到来的5G革命,同样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把孩子封闭到信息触及不到的地方,是不可想象的,也没有必要把信息时代想象的那么可怕。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制定集体投票的规则,会不会比监管、训斥更有效果呢?

言午水竖米竖:

中午大宝先吃完,宝妈和大宝睡觉,小宝端了大宝的碗来告状,说大宝没吃完,宝妈说没关系,她肚子饱了……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外公洗碗发现小宝把饭放进大宝碗里,说吃完了,通过推断还原了事情真相:小宝把一部分饭放进大宝碗里,然后找宝妈告状,宝妈没批评,接着把饭全部倒大宝碗里,说吃完了!不是福尔摩斯,还真对付不了她!

孩子喜欢说反话怎么办


宝宝叛逆不听话?别急,这种情况不用管!宝宝出现打人骂人的行为?是不是模仿了别的不好的行为?孩子对污言秽语特别敏感怎么办?

宝宝总是不听话,凡事爱说“不”,家长可以试着这样做:

减少家长说"不"的次数

宝爸妈试着回想,有没有习惯性地把“不”字放在嘴边?

不要小瞧娃的模仿能力,大人怎么做,在娃那里就会得到映射。

如果无关紧要,宝爸妈可以试着减少说否定词的次数。

当娃不吃饭、贪玩时,“不许玩了”换成“我们先吃饭,吃完饭妈妈陪你玩。”

当娃喊叫,吵到邻居时,“不许吵了”换成“嘘,小点声。”

当娃在外面乱跑时,“不能乱跑”换成“来,到妈妈这里来。”

减少娃说"不"的机会

如果娃的默认回答就是“不”字,不要再试着问下去了,因为娃已经开启了自动屏蔽模式。

宝爸妈可以直接告知娃接下来该做的事情:

不要说:“你想要洗澡吗?”

而要说:“宝宝该洗澡了!”

不要说:“你想睡觉吗?”

而要说:“宝宝该睡觉了!”

当然,这并不是让家长直接决定宝宝以后的生活或左右其思想。

以上这种对话模式,适用于宝宝说“不”之后。

虽然宝宝小,但是对于习惯养成方面,我们多讲,ta是可以明白的!

给娃选择的机会

让宝宝有机会做选择,被抛出二选一的问题时,宝宝会先去想该选哪一个,而非考虑第三种答案。

吃食物时:“想喝奶还是果汁?”

到睡觉时:“想听故事还是儿歌?”

如果两项选择宝宝都不喜欢,宝爸妈要问宝宝真实的想法。

要求在合理范围之内,家长又何乐而不为呢?

给娃尝试的机会

宝宝想穿什么样的衣服,只要冻不着、不太出格,宝爸妈就不用自己的审美标准来干涉孩子。

大包大揽或勒令禁止,都会让宝宝逐渐产生叛逆的情绪,凡事“不”字开头。

最后,对于宝宝的天性使然,家长不必管;对于宝宝的无心过错,家长多引导;对于宝宝的道德、安全问题,家长要坚定管教。

宝宝总是闹情绪家长要怎么办?


1我家儿子快4周岁了,出去玩会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吃的,还打人,我打都记不住,怎么办呢?

非常能理解这位家长很着急想要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心情,但同时也很担心您靠“打”解决问题的方式给孩子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他可能会想:我是不是可以打其他的小朋友获得我想要的东西?研究发现大部分有暴力倾向的少年儿童的家庭中就有这种经常打骂的现象。因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观察学习和模仿,所以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孩子打人的行为,通常是发生在遭遇挫折或情绪很激动的时候:比如他喜欢某个玩具,但是小朋友不给,孩子非常生气,会动手打对方。孩子小的时候,他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还需要培养。如果孩子认为哭闹能让其他人“屈服”,满足他的愿望,他就会哭闹;如果孩子认为强势的人能获得更多服从,那么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攻击对方。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父母和孩子间发生冲突时,需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试着去理解孩子,处理矛盾冲突时,使用更多商谈的语言、讨论的方法。在家里营造一个这样的氛围,就是家庭成员在有不满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并主要集中在想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如果让孩子更快学会处理和小朋友们的冲突,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小朋友间常见的冲突情景,在家里和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然后等孩子练习熟练后,带孩子去有孩子一起玩的地方去试用这些方法。比如,孩子想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你的玩具很棒,我能不能跟你换一下,让我也玩一会”或者“我们可以轮流玩,我玩五分钟再给你玩“。如果碰到“熊孩子”占着玩具就是不给他玩?也可以说“你都玩了那么久了,总不让我玩。我很生气。我们轮流来玩吧”如果对方还是不给,也可以教孩子学会求助,当孩子自己搞不定,旁边有老师或者家长,也可以让他们来帮助协调。孩子发现这样的解决方式更有效,就会逐渐的学会恰当的表达情绪的方法,并且能够较好的处理生活中这些正常的冲突现象。

2我女儿8岁了从小到大特别爱哭,不管什么事只要不顺她的意或是自己东西找不到都哭,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还是改不掉爱哭的毛病,几乎每天都会哭,甚至还会在地上耍泼的哭,请问老师我该怎么做才能有效地改掉她这个坏习惯?

哭,是孩子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当孩子面对世界,发现很多事情和他们的意愿不符时,会无助、沮丧,但碍于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完善,便只能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时候孩子最希望获得的就是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和抚慰。但也有一些情况,哭也是孩子胁迫家长满足自己不合理要求的一种方式。孩子一哭,家长就妥协、让步,孩子的要求得到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哭可以解决问题,满足自己的要求,就会频繁的使用这个方法来达到目的。

随着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处理情绪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越来越多,用哭来表达情绪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就会减少。如果孩子一直停留在一遇到问题就哭的阶段,家长需要重视这个事情。刚才课程中分享的情绪处理工具箱中的5个工具,既有提高孩子情绪理解、情绪表达能力工具,又有提高孩子问题解决能力的工具,对您和您的孩子会有一些帮助。

3我有两个儿子!大的3岁,小的5个多月,今天老二睡觉时老大一直在吵,我吼他他也不听,于是我就忍不住下手打了他,他哭着叫妈妈,我心里很难过也很后悔,想问老师我这样是不是特别不对呢?可是我不打他又能怎么办呢?

这位妈妈非常爱孩子同时也善于自省,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真的不容易,既要照顾小baby,同时还不能忽视对大娃的陪伴。这是很大的挑战!

首先想跟这位妈妈说,您其实已经意识到打孩子行为不对,相信后续您会更加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让打孩子变成一个经常性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教育孩子的手段。

那大宝为什么要吵呢?妈妈为什么会吼甚至动手去打大宝呢?这背后的原因需要这位妈妈思考。3岁也还是非常需要大人陪伴的年龄,因为小baby的到来,妈妈不得不分出大量的精力去照顾小宝宝,在大宝看来,妈妈陪伴他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他会感觉妈妈不像从前那么爱他了。这个时候大宝可能会用一些行为来获得大人的关注,比如哭闹、比如行为退化等等。所以有二宝的妈妈们要特别注意对老大的陪伴,不要让老大觉得有了弟弟妹妹后自己就被抛弃了。

同时对这位妈妈来说,您本身也需要外界的支持,您忍不住对孩子吼也反映出您内心的脆弱和无助,也许需要家人更多的支持,比如,老二睡觉的时候让家里的其他人帮忙照顾小baby,然后自己就可以去全心陪伴老大玩一会。对于有两个孩子的家庭,养育的任务非常繁重,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其他家人参与进来协助,这样妈妈才会有更多的精力,用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和处理孩子们的吵闹问题。

4我闺女快五岁了,去年我生了二胎后就老是哭,我觉得是因为她没有安全感,请问老师有什么好方法吗?

嗯,这也是一个二胎问题。在前面的那个二胎问题里我已经说明了妈妈要重视对老大的陪伴和爱护。有了老二之后,妈妈放在老大身上的精力会相应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也是有办法来解决的。那正好借助这个问题来具体说一下,怎样做才能让老大的心理上更有安全感,不会觉得弟弟妹妹的到来是在争夺父母对她的爱。

首先,父母是要多跟大宝表达爱意。最直接地用语言来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意:告诉他们虽然有了弟弟妹妹,但爸爸妈妈的爱并不会减少,而他们也会因为多了一份弟弟妹妹的爱,会变得更加幸福。除了语言上的表达,我们还可以用肢体来表达,比如经常拥抱和亲吻一下大宝。如果经常对大宝用这些方式表达爱意,就可以避免大宝产生失落感。

其次,是要有和大宝单独相处的特殊时光。比如单独带大宝看一部他最爱的动漫电影,或者陪大宝一起做她喜欢的手工,或者每周有一个对大宝的陪睡日等等,总之让大宝体会到自己有一些小宝宝也没享受到的独特“福利“,以此感到自己得到爱的方式和小宝宝相比虽然不同但并非不平等。妈妈们可以发挥创意多想想类似的特殊时光。这种只跟大宝在一起的特殊时光会让她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重视、在意和爱。

可以让大宝帮忙一起照顾老二,但是不要期望大宝真的能帮很多忙,即使出错也不要责怪,带着玩的心态让大宝来参与。这样大宝也不会对老二有太多排斥。如果更进一步,妈妈其实可以利用大宝的身份为他塑造责任感。每次大宝做得好的时候,着意表扬孩子是“弟弟妹妹的好榜样”,说弟弟妹妹长大了一定要和哥哥姐姐学习这一点。这样一来,大宝会建立自己作为弟弟妹妹楷模的心情,更能用好的行为来规范自己。

当大宝能为弟弟妹妹考虑时,家长一定要注意到且及时给大宝鼓励。比如说小宝睡觉,对大宝来说,不出声音比出声音更难做到,那么是不是当大宝不出声音的时候,妈妈也该好好表扬一下大宝呢?好习惯是夸出来的,相信对孩子更多的鼓励一定能帮他塑造更好的行为模式。

第三点,就是需要爸爸的大力支持。在生育第二个孩子时,妈妈在照顾小宝宝上面不可避免地会投入更多,在这个阶段,如果爸爸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家庭,陪伴大宝,情况就会好得多。其实,随着孩子的长大,父亲角色在孩子身心健康、性格形成方面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比如,爸爸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体能优势,多跟孩子做游戏。另外,爸爸们通常知识面都很广,可以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教给孩子很多有用的知识。所以,一个做好准备陪伴孩子成长的父亲,对家庭的幸福非常重要。

5我家孩子3岁多了大部分时候都很听话很乖,就是吃饭从来不好好吃,每次都是挨打了才吃,能有什么办法让他乖乖吃饭吗?

首先,不建议家长采用体罚的办法。打孩子的举动在规范孩子行为方面的短期作用非常明显,但是从长期来看对于规则与道德的内化是没有用的,更容易破坏亲子关系,对孩子未来的同情心、攻击行为方面都有非常不好的影响。在管教中,亲子关系是底线,不能破坏。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可以让孩子面对事情自然的逻辑后果,也就是说,事先以尊重的态度告诉孩子,不想吃饭,过了吃饭的点,就不能再吃饭了,饿了也只能等到下一顿饭再吃。如果一会儿孩子肚子饿了,这就是事情的逻辑后果,大人不要借题发挥来斥责嘲笑孩子,而应对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嗯,你一定肚子饿了”,让他自然学到,不吃饭,肚子会饿。管教孩子最终要让孩子学会自律,就需要让孩子从自己行为的后果中学习。

了解孩子喜欢吃什么。多给他们一些选择权。把饭菜的形式和做法变得更丰富一些。用孩子喜欢的碗筷等等。

6我儿子7岁了,好好讲道理时就爱理不理,只有我发脾气时才能乖乖听话,在学习方面也不认真,只有我看着他写作业才能稍微认真一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两个建议:1.在行为管理方面,预防大于善后。2.给孩子承担责任、从挫折中成长的机会。

我们可以事先把问题跟孩子讨论好,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每天回家,要先花多长时间把作业写完,然后才能看电视,不然就会怎样怎样。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自己来负责管理自己,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提高。积极关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需要及时给予表扬,不要表扬结果,要表扬过程和态度,越具体越好,比如做作业很认真等等。让孩子知道我很关心你。

进入中学以后,要让孩子自己上闹钟。家长提醒几次之后,就不提醒了,让他迟到,承担后果,从后果中成长。还有作业,这是孩子自己的责任。家长经常不愿意让孩子经历任何的失败,一旦挫折来临,孩子没有机会体验到失败和挫折是必然现象,一旦挫折来临会措手不及。

孩子在学龄阶段,关键的任务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道理要讲,但作用是有限的。孩子不认真学习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有许多孩子的原因是在学习方面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正向关注,比如肯定和信任,或者在学习中没得到正向的人际关系,比如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等。要管理孩子的行为,需要思考自己的观念,是想让孩子因不良行为受到惩罚,还是学会将来更好地适应生活?就像刚才前面所说的,亲子关系是行为管理的重要因素,我们需要维护好亲子关系,我们可以提醒好孩子,不好好学习的逻辑后果就是交不上作业,学习成绩会下降,这需要你自己承担的。7岁的孩子,如果没有太大情绪上的问题,是会关心自己的学习的。

【小孩子不爱刷牙怎么办】宝宝不喜欢刷牙怎么办


小孩子不爱刷牙怎么办

1、利用宝宝喜欢模仿的特点

建议您可以让宝宝看一些教育性的卡通书、动画片或者学唱刷牙歌,或者让朋友家的同龄宝宝做榜样示范,或者干脆让宝宝观察您每天刷牙时的愉悦表情,这都将激起宝宝的好奇心进而仿效。

2、让宝宝在刷牙时看到自己的牙齿

这点很重要,因此建议在浴室放置一面与宝宝眼睛等高的儿童镜子,让宝宝看到自己刷牙带来的“效果”。

3、告诉宝宝不刷牙的危害

找出一些身边的反面例子,或者卡通书中蛀牙的反面形象,激发宝宝要好好保护牙齿的进取心。

4、带宝宝选购喜欢的牙具

家长可以带宝宝一起选购牙刷、牙杯等工具,也许是她/他喜欢的颜色,或者由她/他最爱的卡通形象,这样可以引起宝宝对刷牙的兴趣。

5、适当的鼓励机制

比如在浴室墙上贴一张“宝宝刷牙光荣榜”,宝宝每次完成刷牙即可得到一朵红花。

6、定时器帮助宝宝培养习惯

对于那些总是边刷边玩、或者随便糊弄几下就草草了事的宝宝,家长可以买一只定时器或者沙漏,每次设定3分钟刷牙时间,有助于宝宝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

2宝宝不喜欢刷牙的原因

1、宝宝不会刷牙

有的宝宝不是不喜欢刷牙,而是不会刷牙,对于年龄较小的宝宝,学习能力和自制能力还相对比较弱,不会刷牙也是正常的。

2、恐惧心理

刚开始,宝宝可能会对刷牙这件事情感到很陌生,牙刷放在嘴里的感觉让他觉得害怕,因此对刷牙产生了恐惧心理。

3、不喜欢牙膏的味道

有的宝宝不喜欢刷牙,可能仅仅是因为不喜欢牙膏的味道。现在市面上很多儿童专用牙膏都会做各种口味,家长可以考虑换一种新口味的牙膏。

4、没认识到刷牙的重要性

对于较大的已经懂事的孩子,如果不喜欢刷牙,可能是不知道刷牙的重要性,他不知道刷牙是保持牙齿健康的必要过程。家长应该从小跟孩子强调刷牙的重要性。

5、家长过于紧张

有的家长自己把刷牙看的很紧张,一看到宝宝姿势不对,刷牙不按时,就要恼火生气,这样反而给宝宝造成紧张、害怕。还不如,顺其自然,让宝宝知道,刷牙洗脸是每个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就像吃饭一样简单自然。

3如何让孩子爱上刷牙

1、为孩子刷牙提供奖励

为了鼓励孩子刷牙,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可以适当的给予奖励。当孩子刷牙前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刷的干净可以得到他想要的小礼物或小点心。当孩子刷完牙时家长要兑现奖励并表扬孩子说:“我知道你今晚会做得非常好。”

2、适当的使用惩罚规

如果您的孩子不肯刷牙,您也可以考虑使用惩罚规则。具体操作就是:您事先提醒你的孩子刷牙,并告诉他不刷牙将产生的后果。比如您可以说:“睡觉前你需要刷牙,如果你不愿意刷,那么你的睡前故事就没有了。”

3、情感教育方法

当您的孩子不想刷牙时,您可以尝试与孩子进行沟通,使用情感教育。比如,您的孩子就是讨厌刷牙这件事,您可以说:“我知道你不喜欢刷牙。”如果您的孩子是不想因为刷牙而影响自己玩耍,您可以说:“我知道你想做一些比刷牙更有意思的事情。”总之,家长可以试图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对刷牙的真实感受,让孩子知道家长了解他的感受,为接下来的沟通减少阻力。当孩子看到父母真正理解他的想法时,孩子也就不那么倾向于反抗了。需要强调的是,家长们一定是要真正的理解孩子,如果是说空话可能会取得相反的效果。

4、鼓励孩子的独立性

有些孩子不是不想刷牙,只是不愿意自己刷,他们总是希望得到家长的帮助才会刷牙。这时家长们可以考虑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可以尝试做一张奖励表,如果孩子自己独立刷牙,就可以得到一张小贴画,积攒到几张后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小礼物。这样就会激发孩子独立刷牙的积极性,使孩子更愿意尝试独立刷他的牙齿。

5、使刷牙变得更加充满乐趣

有些孩子觉得刷牙没有意思,进而讨厌刷牙。针对这类孩子家长们可以尝试一些方法,使刷牙变得更加充满乐趣。例如,和孩子比赛刷牙速度,然后告诉孩子其实刷牙是不会耽误他很多时间。或者是给还是使用一些色彩鲜亮、造型有趣的牙刷,使孩子更喜欢刷牙。也可以购买一些有趣或孩子喜欢味道的牙膏。

理性对待孩子的“撒谎”与“告状”


【掐胳膊】一天妈妈接明明,小朋友刚上车,就对妈妈说“A掐我胳膊了”,妈妈当时的理解就是小朋友间的打打闹闹,但还是随口问了一句,“那明明哭了吗”?明明说“没有”;妈妈又问“那L老师知道吗”?明明说,“L老师知道,还让A和我说对不起”。妈妈也没多想,只是应了声“哦”!随后明明举起胳膊,告诉妈妈“你看,A掐我这里了”,妈妈随便一看,明明的胳膊内侧是有块红红的痕迹,妈妈摸了摸,说了句“好了,没事,不疼了,明明没有哭,真勇敢”;但仔细一看,这哪里是被掐的痕迹,分明是被小虫咬了嘛!事情就此结束,妈妈也没有揭穿明明,误认为明明就是被小朋友A掐了一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咬手指】又一天回家,已经是晚餐后了,妈妈正在厨房洗碗,明明突然举着自己的手指说,“妈妈,我要创口贴,下午玩的时候B咬我的手了”;有了之前【掐胳膊】的“告状”,妈妈这次小心了一点,于是便说,“B咬你哪里了?给妈妈看看”。明明举过自己的手指给妈妈看,是有一小块破皮,但绝对不是咬的痕迹,估计也就是明明自己不小心碰破的;而且老师也没有向妈妈汇报,说明问题不严重,即使被咬也无大碍。于是妈妈也没多说什么,为了哄明明开心,直接给贴上了小朋友要求的创口贴。

【打小脸】时隔两个星期,再一次地,明明向妈妈“告状”,说“C打我脸了”,妈妈将明明的小脸抱起来,仔细端详一番,看不出任何异样嘛,妈妈也无“据”可究;于是第二天送明明去幼儿园,一个很巧合的机会,妈妈随口问了老师(倒不是真的要追究),“明明说昨天C打了他的脸,是吗”?老师说“没有啊”,后来仔细想了想,说“是C打了D,但没有打明明”。也是至此,经老师的提醒,妈妈才明白,小朋友正处于有样学样的“告状”阶段,会将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联想到自己身上,想象成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因此对于小朋友的所说所述,妈妈一定要有选择、有分析地倾听与理解。

【裤子湿】鉴于幼儿园离家比较远,因此自从入园的第一天起,老师为明明培养的习惯就是,妈妈来接之前一定要上一次厕所,以防半路尿裤子;明明坚持的也很不错,但有一天,妈妈接明明之时,小朋友一个劲儿地不愿意去厕所,老师说之前叫明明去,明明也是很抗拒。想想距离上次集体小便时间也不长,妈妈就说“算了吧,等回家再说吧”!于是便把明明接走了,但上车后妈妈帮小朋友系安全带之时,发现明明的裤子是湿的,明显是尿湿的,一下子明白了小朋友为什么拒绝去厕所(不愿意湿裤子被发现)。妈妈问“明明裤子怎么是湿的”?明明说道“是玩水弄湿的”;“谎言”总是经不住考验的,经过妈妈的再三“盘问”与引导,小朋友终于说出了实话,是因为自己贪玩而没有去厕所,等到想起来要去了,已经来不及了。这种情况下,对于明明的“撒谎”,妈妈肯定是不能批评的,只能强忍住心中的怒火,嘱咐小朋友“谢谢明明告诉妈妈,但下次要嘘嘘,一定要及时去厕所”。

【换尿片】接明明回家的路上,小朋友对妈妈说“TY老师帮明明换尿片了”,妈妈当时就知道明明是在“撒谎”,第一,明明早已经不穿尿片了;第二,TY老师也不负责帮小朋友换尿片。于是便耐心引导明明说出实话,“是嘛,TY老师给明明换的是什么样的尿片”?明明答“是白色的”(明明是有尿片放在学校备用,但是蓝色的);妈妈接着说“明明好象没有白色的尿片啊”?明明说“我的尿片是蓝色的,是Mickey哥哥的”;妈妈说“对呀,那TY老师为什么给你换白色的尿片呢?你是尿湿裤子了,所以要穿尿片吗”?小朋友终于招供了,“没有,明明嘘嘘自己去厕所了,裤子没有湿,是L老师给别的小朋友换尿片了”,至此,真相大白了。

妈妈最后语:虽说以上这些,都是明明的无中生有,老师也说,很多时候是小朋友想象力丰富的表现。其实,退一步来讲,即使明明真被小朋友掐了、打了、咬了...又有何妨?都是一群自我意识刚萌芽的同龄小朋友,着急了就动手,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说不定哪天会是明明“欺负”别的小朋友呢!再说了,这也是小社会人的一种学习过程吧,自己解决与同伴间的“争端”,不但让明明理解,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友善的,而且也增强了小朋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耍赖怎么办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孩子们也慢慢会有自己的想法。在碰到一些事情时可能会耍赖。那么孩子耍赖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当孩子的要求未得到满足时,他会很直接地表达他的不满情绪,甚至不顾场合地耍赖。这时,父母也不要操之过急,你要知道,2-3岁的孩子已懂得害羞,你先告诉他,他的行为已影响到周围的人了,当孩子意识到“周围的人都在看我”时,他会收敛脾气。如果这样还不能让孩子有所收敛,父母应该赶快把孩子带离当下环境,到安静一些的地方再与孩子交流。

一般来说,当孩子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时,对前一件事的注意力较容易转移。当然,在安抚孩子耍赖的时候,父母需要注意的是,你自己的情绪要平稳,不要急躁。要懂得孩子有脾气是正常现象,然后,你要制造一个平等对话的氛围,试着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与他交流。

交流过程中,不妨先让孩子释放自己的情绪,再告诉他你为什么不接受他的要求。2-3岁的孩子已有是非观,当你告诉他“不是只要喜欢就都能带回家”的道理,孩子会明白自己的错处,并且他也会认识到,以后再出现这样的情况时,自己应该怎么么做。

交流到这种程度时,你可以严肃一些,告诉孩子,哭泣、发脾气不是好行为,要让他明白,除了哭闹,还有更好的交流方式表达自己。不过,父母也应注意,2岁的孩子毕竟还小,开始的交流并不会顺畅,需要有更大約耐心来坚持,坚持几次后,就能看到效果。

【孩子爱插嘴怎么办】幼儿爱插嘴怎么办


孩子爱插嘴怎么办

1、有事可干

有的家长只顾和他人聊天儿,孩子受到冷落,觉得无聊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大人间的谈话上,有机会就插嘴。如果是这种情况,大人要先安排好孩子的活动,可以拿书让孩子看,拿玩具让孩子玩,让孩子有事可干。

2、有求能应

有的孩子需要家长帮忙,可家长忙着聊天儿,忽视了孩子的需求,或暂时忘了事先答应孩子的事。求助没得到回应,孩子往往会变得不耐烦,插话来引起家长的关注。家长在与人聊天儿时不要过于“投入”,可以暂停一下,先回应孩子的求助,这样就会减少他的插话。

3、有话能说

有的孩子性格外向,好奇心强,当听到家长与人聊天儿时谈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会情不自禁地插嘴。这时,家长不应该粗暴地训斥,如果情况允许,可以让孩子说一说,让孩子的表现欲得到满足,如果大人间讨论的话题适合孩子参与,不妨也让孩子参与到讨论中来。

4、有样可仿

有的孩子爱插嘴是模仿父母的结果。有的父母喜欢在别人谈话时插嘴,因此父母要做好表率,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与孩子说话时也不要打断孩子的话。如果不小心打断别人说话时,家长要向对方真诚道歉,给孩子树立榜样。

5、有规可守

家长要告诉孩子,打断别人说话是不礼貌的行为。如果确实有话要说可以等别人说完再说,告诉孩子这是一条需要遵守的规矩。家长可以做个情景模仿,在孩子聊天儿很开心时突然打断他,他肯定不高兴,趁机告诉他随意打断别人说话既不礼貌,也让对方不开心,并和他讲清道理和正确的做法。

2应对爱插嘴孩子的方法

1、重视和尊重孩子的意见

无论孩子的意见是否有道理,家长都要予以重视和尊重,如果孩子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也不要嘲笑、训斥他,而是明确的告诉他错在哪里。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诚实、坦率、开朗的性格,同时也有利于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丰富其生活经验,扩大孩子的知识面,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及处理事务的能力。

2、教孩子一些说话的技巧

孩子由于年龄小缺少生活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显得单纯幼稚,所以他们有时会不分场合、时间、地点,想起什么就说什么。这时,与其指责孩子,还不如教给孩子一些说话技巧。如告诉孩子,要想加入别人的谈话,首先要听清楚谈话的内容,然后尽量准确完整的说清自己的想法。插话时不能大声喧哗,咄咄逼人。如果孩子插话很不是时候,家长不妨和孩子商量一下,如:等妈妈和阿姨讲完了你再说行吗?让孩子明白只有在别人说话停顿或告一段落时才可以插话。

3、家长也应注意自己的言行

有些家长常常毫不顾忌地随便打断孩子的话,和孩子说不到一块儿时,甚至粗暴地让孩子闭嘴。有些夫妻在交谈时不能互相尊重,耐心地倾听对方的谈话,而是各说各的理,甚至大声争吵,这些行为都是在教给孩子错误的谈话和交往方式。

4、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愿望

学会适时、适度地表达自己想法的技巧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课。因此,一个开朗的家长,不论是向孩子面授什么,还是大人之间商量什么事情,都应该让孩子有插嘴的机会,鼓励孩子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他们将学会表达自己,说服对方,取得共识。结语: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个惯例:大人说话小孩听,认为小孩子插嘴是不礼貌的。

3应对孩子爱插嘴的注意事项

1、“因事制宜”

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导。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或遇到困难求助时,千万不要因一时恼火而当别人的面训斥孩子,否则就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谈话结束后再解答,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谅解的。但事后一定要实行诺言,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告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2、“相机诱导”

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机会,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特别要注意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启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妈妈带孩子上街玩,看到了别的孩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到批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对?为什么?你喜欢他吗?”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3、“言传身教”

即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行”,这给孩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较强,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父母应树立起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

胎教音乐要慎重选择才好


给胎儿听的音乐要选择经过医学界优生学会审定的胎教音乐。

为了生一个聪明宝宝,现在一些家庭在妻子怀孕时就开始实施“胎教”,但有关专家指出,胎教音乐如果运用不当,反而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一位怀孕6个月的王女士在给腹中胎儿听胎教音乐后,感觉压抑烦躁。到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她,可能是胎教曲子中有一段低沉压抑音乐所致。

有关专家认为,孕妇在保证充足营养与休息的条件下,对胎儿实施定期定时的音乐刺激,可促进婴儿的感觉神经和大脑皮层中枢的更快发展,比如一些名曲中舒缓、轻柔、欢快的部分适合胎教。但悲壮、激烈、亢奋的乐段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严重的会造成婴儿畸形或闭锁心理。因此,给胎儿听的音乐要选择经过医学界优生学会审定的胎教音乐。

怎样选择正确胎教音乐

1、选择准妈妈喜欢的音乐,胎儿在母体时会受准妈妈情绪的影响,所以选择胎教音乐时,首先要根据准妈妈的喜好选择,准妈妈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心情自然会愉快,这种情绪会通过血液传递给胎儿,使胎儿感受到准妈妈的愉快情绪。

2、不要选节奏太快的音乐,节奏太快的音乐会造成情绪及身体的紧张,这种紧张感可通过母体传递给胎儿,使胎儿产生紧张感。同时,胎儿自己的听觉器官接受到这种节奏快的音乐,也会产生紧张的情绪。

3、音量不宜过大,太大的音乐会造成人体不适感,而且那种突然增大的音调会使人体产生惊吓感,这种感觉同样会通过母体传递给胎儿或者为胎儿自己产生。

4、最好选大自然的声音,大自然的流水声、鸟鸣声、风声等均是最和谐的声音,它们从不同角度激活我们的大脑,是最完美的胎教音乐。然而由于我们都生长在城市里,很难接触到真正的大自然,从而也就断绝了胎儿接触大自然最美妙乐章的可能性,好在现在有很多原生原味的大自然方面的音乐可供我们选择。

5、选择希望孩子方展的音乐,如果希望孩子以后发展钢琴,那就可以多选择些钢琴方面的音乐,以培养他们对这些音乐的兴趣,等孩子出生后听到这方面的音乐会产生一种熟悉和亲切的感觉,这种感觉自然而然的会发展成对相应乐器的喜爱。

6、根据孕期选择音乐,虽然胎儿的听觉器官在三个月时才开始发育,但建议胎教音乐从知道怀孕那一刻就开始,因为刚开始怀孕时的准妈妈会感觉到压力和烦恼,这时听一些轻松愉快、诙谐幽默的音乐可以缓解准妈妈的情绪,而且这种因音乐引起的情绪改变也会传递给胎儿。在怀孕中期,胎儿的听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时可选择稍微复杂点的音乐。在怀孕晚期,由于即将来临的分娩,准妈妈多少会有些紧张的情绪,这时可听一些舒缓或带有希望的音乐,消除准妈妈的紧张情绪。

7、根据时间选择音乐,可根据早、中、晚选择不同的音乐,因不同时段准妈妈的活动和精神状况是不一样的,而且不同时段人体的生物反应也是不一样的。

8、妈妈为孩子唱歌,准妈妈的歌声也是一种胎教音乐,因为胎儿和母体的特殊联系,准妈妈的歌声最容易传达给胎儿,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在妈妈哼唱睡眠曲时能快速入眠的原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