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的发展
2021-06-21 胎教的发展 孩子胎教 孩子入学准备爸妈穷紧张,恐阻碍孩子大脑感觉统合发展。
6岁以前,确实是让孩子经验各种感觉刺激来滋养大脑的关键时期,也正是大脑神经与感觉统合发展最迅速时期。感觉经验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包括大小动作、情绪稳定、社交语言等。健全的孩子,除了身体健康,更要感官协调、学习敏锐、性格开朗、情绪平稳全面均衡的发展。因此,家长请把握学龄前的时机,爲您的宝贝孩子提供丰富的感觉环境,让孩子能从体验中学习,从生活中发展出健全的大脑感觉统合!
以下是以双宝阿木儿童职能治疗师的专业,提供给家长在孩子的每个阶段,如何在生活中帮助孩子感觉统合的方法,从生活中着手,那么,你的孩子肯定会与众不同!
0-1岁:触觉感受温暖安全感、练习动作来与外界互动整天躺在床上的新生小宝宝,靠着吸吮与抱抱的触觉刺激满足感觉需求,更重要的是从中建立依附关係与安全感。慢慢的,宝宝会挥动小手脚触摸妈妈与玩具,接着不停的尝试各种动作来与外界互动,如翻身、坐与爬等。1岁前的宝宝,睡眠就佔了大半时间。亲爱的爸妈若是整天任由孩子躺着睡觉与醒来看天花板,在如此缺乏肢体与感官的刺激下,你的宝宝可能看起来很好带,但可能造成许多感觉统合发展问题。现代孩子常见到许多因为环境刺激不足而出现触觉敏感与迟钝、与人互动差与眼神呆滞、听觉缺乏语言发展迟缓、更有爬行与走路落后等动作发展的问题发生。
爸爸妈妈这样做:
1.多爲宝宝触觉抚摸与按摩:zj09.Com
如抚摸抱抱、手用按摩、触觉刷按摩等。透过舒服的触觉能让孩子分泌生长激素、安抚情绪与建立安全感,对于未来手部动作、情绪控制与人际互动有着重要影响。
2.动动体操与多爬行:
如弯弯手脚、伸展身体,或帮助宝宝练习趴着抬头、翻身、爬行等动作,特别多鼓励爬行,别急着站高,爬行让宝宝经验触觉、前庭与运动觉的全面刺激,促进大脑神经连结发展,帮助未来动作平衡与协调能力。
3.与孩子说说话与唱歌:
如喊宝宝名字、面对面与孩子说话、哼歌、游戏时听音乐等。透过听觉与视觉刺激帮助孩子听觉语言发展、视觉眼神互动与帮助未来人际互动经验。
1岁-3岁:活动游戏中尝试运用各种感觉控制肢体、勇于探索环境这是高活动量的好动时期,孩子透过不断的动态活动中经验肢体控制,如爬行、走路、跑跳、跌倒中站起来与动作间转换,从动作经验中统合性的运用自己的身体与四肢,更学会调整姿势、平衡与协调。这时期也是最重要的语言发展期,孩子需要整合听觉、视觉与认知能力,在这2-3年间迅速发展出语言与互动能力。爸妈应该满足孩子动的感觉慾望,而不是老责骂孩子好动,这样能促进孩子在前庭平衡觉与运动觉上的发展。多製造孩子沟通机会,鼓励以用语言表达需求。现代孩子常见到,因爸妈过度保护,造成走路不稳、肢体力量差、怕高平衡差、动作发展协调弱的问题,更有许多语言缺乏刺激造成语言落后,人际表达互动差的状况。
爸爸妈妈这样做:
1.鼓励走路探索、尝试跌倒:
经验跌倒是让孩子控制肢体与学习协调最好的方式。因为孩子在反覆跌倒中学会调整姿势、转换动作,练习控制身体,练习从感觉中找协调。
2.善用户外公园或感觉统合游戏:
擅用住家附近的小型游戏区,沙地、攀爬、熘滑梯等,或者选择富含感觉统合的动态戏,都是让孩子体验感官、学习操作的最佳场所。
爸妈穷紧张,恐阻碍孩子大脑感觉统合发展3.鼓励口语表达:
多给孩子听觉刺激,可多与孩子对话、听歌谣唱唱跳跳、更要製造孩子开口情境,多给孩子思考问题且回答的机会,才不会造成未来语言落后、情绪与人际互动问题。
3岁以上:从玩中整合各种感觉,增加大小动作、开发智能这是孩子启发全面学习与多元智能、建立独立与自我价值时期。除了动作纯熟灵活,各种感官之间也合作更为协调。在不断的操作玩具与游戏之中,模仿大人做家事与自理能力、学习空间认知能组装玩具、理解绘本的词汇语言,更学会游戏中社交互动。我们常见到,许多孩子3岁后仍有动作平衡与协调弱的问题,更有许多专注力不集中、好动与社交人际问题的孩子。爸爸妈妈这样做:
1.游戏中启发智能学习:
提供多元游戏机会,让孩子从玩中学习,大小动作、空间、认知、智能与社交,这绝对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孩子能主动投入学习。
2.提供体能运动:
提供技巧性的肢体运动活动来满足孩子身体刺激,活化大脑更提升专注力,也能培养自我学习与自信。
3.更多户外经验:
别当宅爸宅妈,走出家裡!不管是亲近大自然、还是旅游,一定能提供不同于家裡更丰富的感觉经验与学习机会。
小编推荐
预防感觉统合失调从胎教开始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宝宝的教育愈发的重视起来,常见的胎教方式有抚摸胎儿,为胎儿讲故事等方式,科学的胎教对宝宝出生后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影响,那么你还有了解过哪些胎教小知识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预防感觉统合失调从胎教开始》,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感统失调?感统失调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有没有预防感统失调的小游戏等。许多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有很多“症状”都很像感统失调,只是以前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并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感统失调。本周,针对家长的一些疑问,本报再次请郑州启乐园的孙老师和飞扬注意力咨询中心的刘老师为大家解答,希望能对家长朋友有所帮助。
家长王先生: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是否感统失调?感统失调的孩子一般都有什么症状?
专家:判断孩子是否感统失调,方法非常简单。人的感觉统合系统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前庭觉与运动觉等。一般来说,视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在阅读时常出现跳行、题目经常抄错等视觉上的错误,在生活中还经常丢三落四;听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则多数表现为把老师、家长的话当耳边风,同时这些儿童记忆力差;触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往往对别人的触摸十分敏感,心里总有担惊受怕的感觉,表现为好动、不安、自言自语、无法和人沟通,甚至怕理发、打针;平衡统合失调的孩子做事协调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易将鞋穿反,晕车、无法把握方向。本体统合失调的孩子多数不会跳绳、跑步动作不协调和容忍受挫、缺乏自信、笨手笨脚甚至口吃。此外,有些孩子还会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表达困难等。大脑的学习有赖于身体感觉的输入,学习后的大脑则发挥其指挥身体及感官的能力。
家长夏女士:幼儿园的老师说,我的孩子有些感统失调,不知道感统失调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专家: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在学龄前可能表现不太明显,到了学龄期,就会在学习能力和性格、行为上慢慢表现出来。感统失调会造成儿童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障碍,尽管这样的儿童有正常或超常的智慧,但由于大脑的协调功能不顺畅从而影响到注意力和记忆力,造成孩子学习能力差、心理发育迟缓和人际关系障碍,进而出现厌学、逃课、撒谎等行为问题,甚至出现心理及品行障碍,长大后就会延续为人格障碍,成为犯罪的易感人群。
因为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因此很难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感统失调的孩子12岁以前通过专业训练很容易纠正,一旦超过12岁就会定型无法改变,孩子已形成的不良习惯和性格障碍会影响自己的一生。
家长吴女士:我儿子好像有些感统失调,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办?
专家:“感统失调”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建议你先带孩子到专业的机构进行感统评测,一般轻度“感统失调”可在医生指导下在家中进行简单训练,中度和重度“感统失调”可到正规专业机构进行有效训练。首先由儿童感觉统合专家测评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然后制定训练课程,通过特殊研制的玩教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参与。同时,家长也要尽可能地让孩子多参加一些体育运动,如打球、游泳、跑步等,不仅可以使孩子健康,充满活力,刺激提高孩子本体统合能力,还能纠正孩子的其他统合能力。
家长张女士:剖腹产的宝宝一定都会感统失调吗?为什么剖腹产宝宝更容易感统失调?
专家:剖腹产宝宝并不一定都会“感统失调”,但与自然分娩的孩子相比,其患“感统失调”的几率要高。正常的生产过程是阴道分娩,俗话说“瓜熟蒂落”,孩子通过骨盆和产道的挤压从母体出来,逐步适应外界大气气压,这个过程使婴儿的皮肤神经和大小关节神经都会受到一场空前绝后的大刺激,身体灵活协调性自然相对较好。
剖腹产不属于正常分娩过程,人为“剖”去了自然分娩这一过程,孩子的身体和皮肤得不到应有的刺激,则易造成“感统失调”,综合表现为自控能力差、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严重的会导致学习困难。
家长董先生:哪些后天因素有可能会引起感统失调?
专家:引起感统失调的原因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种,先天因素已无可避免时,后天所导致儿童统合失调的原因我们应该多加注意。据相关资料显示:对宝宝摇抱少;婴幼儿期活动不足;对孩子太放纵或干涉过度;未爬行或爬行不足、缺少集体活动;父母忙碌,左脑刺激不足;保护过度,限制过多,包办代替;溺爱、娇纵;洁癖者的养育;祖父母是传统式教育;长期依赖婴儿床、学步车;缺乏知识、延误矫治、使失调同质化等都有可能造成后天感统失调。
家长郭女士:预防感统失调一般应从什么时候开始?
专家:预防感觉统合失调应该从胎教开始。在怀孕第五个月开始,会有五个月的胎位变化期,这个过程便是胎儿的身体在和地心引力互动,协调出固有的平衡能力。如果胎位不正,即使产前调整过来,胎儿出生后的平衡能力已经受到影响。另外要随时注意观察婴幼儿行动,如果有易受惊吓、肌肉张力太低、不喜欢被拥抱、躁动不安、易怒、动作发展较慢等种种现象,也可能是感觉统合功能有障碍的信息,家长应多加留意,教育不但需要我们的爱心,更需要知识。
家长何先生:我女儿运动能力特别差,上次检测,专家说好像为本体统合失调,有没有一些在家训练的方法?
专家:家庭感统游戏训练方案:
1.能抓着滚动的球,并把它推回去;
训练目的:手臂的运动能力、手眼协调
训练要求:家长与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端,家长把球推给孩子,鼓励他伸手把球接住并推回给家长。
难度设置:A.开始时需要在一手臂的距离内进行推接球,鼓励孩子双手接球。
推球则用右手从右往左推。B.逐渐地把距离拉大,并鼓励孩子用双手往外推球,用单手接球。
帮助给予:开始时需要另外一位成人的身体协助,注意培养孩子在每一难度的独立操作技能,然后逐渐撤销帮助的程度。
2.时光隧道
训练目的:调节前庭感觉系统,加强肌肤的接触刺激。
训练要求:让孩子俯卧着身体,从隧道中爬行通过。
难度设置:A.如果孩子害怕,先让其在隧道四周玩耍并观察其他孩子如何做,让孩子触摸和摇晃隧道,培养其兴趣和消除恐惧感;B.如果孩子不合作,可以给予食物强化,把孩子喜欢吃的零食或水果放在隧道里,鼓励孩子爬进去拿取食物;C.让孩子边爬边推一个中型球前进。
帮助给予:全程由家长身体指导完成。如果孩子出现紧张或抗拒的情况,请以鼓励、引导方式取得其配合为主,不要强迫配合,以免造成孩子肌肉过度紧张,效果适得其反。使用食物强化时要注意逐渐撤消。
孕妇紧张对孩子身高有影响
家长们应摒弃“孩子发育晚,等到青春期还能长”的侥幸心态,而应从襁褓中甚至母亲怀孕时就开始重视孩子的身高。
孩子的身高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身高,发现异常,应及时带孩子就医。
“小于胎龄儿”发育值得家长高度重视,治疗不能等到青春期。
补钙、锻炼、食疗、采用偏方……眼见自家孩子比同龄人矮小,很多家长十分着急,用尽各种方法帮助孩子身高“蹿一蹿”。然而,临床调查发现,还是有很多青少年儿童由于骨龄趋近成熟,结果贻误最佳长高时间,影响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其实很多孩子在出生时就有身材矮小现象,被称为‘小于胎龄儿’,如果没有早发现早介入,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终身,家长应从孩子两岁开始关注其身高发育。”专家表示,家长们应摒弃“孩子发育晚,等到青春期还能长”的侥幸心态,而应从襁褓中甚至母亲怀孕时就开始重视孩子的身高。
案例
“小于胎龄儿”比同龄孩子矮一截
王女士的女儿笑笑今年8岁,据其介绍,笑笑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比其他新生儿个头小,虽是足月出生,但她只有42厘米长,小于规定标准的50厘米。原本以为孩子稍大一点会“见风长”,谁知其个头始终比同龄孩子矮一大截。“我跟她爸爸都身高不算矮,她怎么个头这么小呢?”王女士为此非常着急。经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医生认定,笑笑不长个是因为她在母亲子宫内时期就发育不好,生下来就是个“小于胎龄儿”。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小儿内分泌专科梁立阳教授告诉记者,笑笑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小于胎龄儿”,即明明足月诞生,可是一出生身长和体重就比标准低。据介绍,我国这种情况的发生率达到6.39%。“这些孩子会像笑笑一样,一生中两次身体发育高峰阶段的身高生长水平都无法赶上其他同龄儿。在其他的身体发育、智力发育上,这部分孩子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她表示。
由于发生几率较高,“小于胎龄儿”已成为导致我国儿童和青少年身材矮小的一个重要病因。
原因
与孕妇怀孕时情绪低落有关
梁立阳表示,孩子一出生就个子小与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也有可能与孕妇吸烟或饮食差、胎盘功能不正常(一般母体伴有全身性疾病)等相关。而在以往的统计中,孕妇营养吸收不够是一大主因。“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营养差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现象越来越少,许多孕妇反而是孕期营养过剩,生下的巨大儿非常多。”她说。
那么,为什么还是源源不断有母亲诞下“小于胎龄儿”呢?临床调查发现,这些妈妈在孕期往往有着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紧张等情况,其中部分孕妇为产前忧郁症患者。
“我们接待过一位妈妈就是这种情况,由于患有产前忧郁症,虽然她身体健康,营养充足,孩子也足月,但孩子的身高远远不达标。”梁立阳介绍,临床问诊发现,现在很多孕妇在怀孕后由于感受到来自工作、家庭以及自身等各方面的压力,往往情绪十分紧张和焦虑。另外,还有一些孕妇则是对怀孕过度谨慎紧张,导致神经长期处于紧绷状态,长此以往,虽然营养充足,但孩子生下来却身高不达标。
名词解释:
“小于胎龄儿”是指一个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和(或)体重低于其胎龄所预期达到的身长体重,对于足月儿(胎龄近40周)来说,出生时体重如果低于2.5公斤即为“小于胎龄儿”。
提醒
两岁身高不“及格”应就医
专家介绍,由于“小于胎龄儿”中有近两成在一生中都会存在生长偏慢、身高偏矮的问题,所以如何实现及早发现,并进行积极干预就成为家长们最应关注的重点。
梁立阳指出,对于孩子特别是“小于胎龄儿”儿童来说,从出生到两岁期间的身高增长就像是一场短跑比赛,两岁时的标准身高就是道“及格线”。“能追上这条线就说明孩子生长能力没问题,反之就说明孩子可能已无法达到正常的生长标准,存在生长障碍。”梁立阳指出,如果“小于胎龄儿”在两岁时没有追上,以后与同龄人身高的差距将有可能越拉越大。
“这是因为孩子的身高受遗传、营养、自身的生长速率等很多因素左右,而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是在婴儿期至3岁,以1岁以内最快,另一个高峰则出现在青春期。所以对于‘小于胎龄儿’来说,有效抓住此阶段进行治疗非常重要。”梁立阳介绍,参照目前我国两岁儿童的身高标准,男孩平均身高为89.1厘米,女孩为88.1厘米。如果孩子足月出生时体重低于2.5公斤,两岁时男孩身高低于82.3厘米,女孩身高低于81.3厘米,则可以判定为生长障碍。
“一旦低于标准水平,在专科确诊后就应从这个年龄段开始治疗,效果会比进入青春期后再治疗要强很多。建议每位家长都认真参照标准,审视自己宝宝是否已达标。”梁立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