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孩子在面对失败时,都会显得害怕,很懦弱。那么问题来了,想要让让孩子面对失败和挫折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同事豪哥最近有些心情不好,可平时却是一个非常喜欢笑的人,我便仔细问了问,这才知道是他家儿子期末考试没考好,平时都是在班里排前五的,这一次竟然考了第十三名,所以呀,儿子自信心很是受挫,做爸爸的自然心情也不会好。我看见这个情况,便劝豪哥看开点,孩子只是这一次没发挥好,下一次考试肯定就恢复了,可不能因为这个不努力了。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一直是人生路上的指路标,父母对孩子的劝说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父母也是孩子人生道理上的重要的榜样,家长不仅要适度的劝说教育,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而逆商,即逆境商数,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那么,在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做父母的又应该怎么做呢?

1、教育孩子不要太在意他人评价

其他人的评价,总是或多或少,会影响我们对一些事物、事情的看法,有时候这些评价对我们有益,可以帮助我们去明辨是非、改正错误、纠正自己;但有些时候,这些评价对我们无益,甚至会害了我们,会让我们迷失自我、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有可能让我们丧失自信心。所以,身为父母要及时教育孩子,不必太过在意别人的说法。毕竟孩子还小,内心脆弱易碎,很容易受他人诱导,自信心和自尊心也容易受到打击。

2、分享自己曾经的经验

过来人的经验,对于年纪还小的人是非常有帮助的,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事情,而身为父母,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少走些弯路。父亲可以根据自己以前遇到挫折时候的做法,通过讲述故事的方法,讲给孩子听,之后再告诉孩子,这个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就是爸爸自己。这样孩子就会明白,挫折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爸爸经历过,我现在面对挫折也不能退缩。所以,还是要多和孩子讲讲自己的故事,让孩子理解过程要比结果更重要。

3、让孩子正确认识失败与挫折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要经常告诉他们,失败是很正常的,摔倒了,我们还要爬起来,没有失败,又怎么得来成功?挫折,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必经路,提早告诉孩子,这不是什么难事,只要坚持克服就好了。这样,遇到困难的话,也可以坚持度过,也会比较容易接受失败。如果孩子一遇到挫折,就选择逃避的话,那以后也不会获得成功,所以父亲要及时鼓励孩子,积极去应对困难挫折,不用害怕、不用躲藏,要相信自己。

4、开导孩子不积极的想法

当孩子经历了失败之后,他需要的是一份安慰、一份开导,虽然在许多家庭里,都是严父慈母,一般都是母亲充当这个角色,但是父亲也需要去安慰孩子。每个子女都是父母的小宝贝,父母又怎能看你受挫折,还不去安慰你呢?孩子心灵比较柔软脆弱,容易受伤,所以遇到挫折之后,容易变得消极、整日颓废,这时候父亲就应该去开导孩子,让他们重新打起精神,不能一直批评指责孩子。那样不仅会让孩子更加消极,还会让孩子弱小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顺顺利利的,必然会历经风雨荆棘,不怕困难阻拦,只怕不敢迎难而上。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身为家长,一定要做好劝导工作、示范工作,成为孩子心中的榜样。让孩子正确认识困难挫折,敢于去正视、去面对失败与艰难险阻,锻炼孩子自身克服困难的能力。让我们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延伸阅读

想要让孩子不再自卑该怎么办


关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不能只注重身体,心理方面同样重要。现在自卑的孩子越来越多,想要让孩子不再自卑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人前畏畏缩缩笨嘴笨舌,人后伶牙俐齿活泼乱跳;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喜欢低着头;上课不敢发言,总是卷缩在角落里,怕被老师点名;做事小心翼翼,大气都不敢喘一下;即使是自己擅长的事,也不敢在人面前展示;看似努力学习,但成绩很不理想......

如果你孩子有以上一些行为,请先不要急,首先你要做的就是不要骂孩子,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自卑人,孩子之所谓会自卑,都是因为父母在孩子5到12岁时,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这时间段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的最佳时机,也是孩子最容易产生自卑的时期。

自卑的好兄弟是自信,一字之差,天差地别,而两者心理往往取决于一念之间,所以父母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千万不要对孩子做这些事,这很容易就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1、不要对比

人的五指长短不一,用途不同,各有各的优缺点,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特点和所擅长的方面,如果父母经常用别人优点来责骂孩子的缺点,比如成绩,那么孩子不仅不会被激励到,反而会变的自卑,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并产生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错觉。

父母在看到孩子缺点的同时,也要赞赏孩子的优点,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

2、带孩子出去见世面

产生自卑最大的来源就是自己的无知,当别的小孩在对迪士尼、游乐园、动物园等等新奇玩意侃侃而谈的时候,而自己因为一无所知,插不上话,自卑就由此生根发芽了。

孩子一旦没见识,说话就会没有了底气,便会产生不如人的自卑心理,长时间下来,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格格不入,融入不了集体之中,做事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什么或说错什么闹笑话,所以说父母要多带孩子开阔眼界,不断的长见识,增知识,正所谓知识使人自信,因此父母不要把孩子一直禁锢在家中,成为一只自卑的井底之蛙。

其实是人都会自卑的。心理学家A.阿德勒认为自卑有时候也是一种激励的手段,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而努力奋斗,但最怕的就是在儿童时期自卑,因为孩子还小,情感认知还不完善,不懂得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自卑也就变成了一把利剑,狠狠的刺在孩子稚嫩的心上。

而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出现,只能靠外界因素,也就是父母,所以说父母要少对孩子做以上事情,凡事要多考虑孩子的自尊心,这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想要让孩子认识情绪该怎么办


随着孩子慢慢成长,孩子们也慢慢也有了自己的情绪。而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认识情绪。那么想要让孩子认识情绪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中孩子常常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而产生一些情绪问题。

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大发脾气:我要吃糖!我要买玩具!我不要穿这个,我要穿那个!我要去游乐场,我不要去幼儿园……跟小朋友之间也会产生情绪:毛毛总是抢我的玩具!我跟球球打架了……有时候自己玩着玩着也会突然闹情绪:妈妈这个架子怎么安不上了,我的娃娃弄脏了……

对于正在哭闹的孩子,为什么讲道理没有用?就像我在《亲子沟通|果妈支招如何与熊孩子对话》中曾说过的,对于正在处于情绪中的孩子,家长说的越多、劝的越多,孩子反而哭闹的越厉害,是因为你不理解他,而且在破坏孩子的宣泄过程。

每个人都有情绪,孩子有情绪也是理所当然的。有情绪并不可怕,重要是教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调节。

了解情绪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一模一样的情绪。在学习情绪调节方法之前,我们首先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以及自己情绪反应的模式是什么,才能知道怎么去调节它。

1、了解自己的情绪基调

不同的事情,可能都有一些共同的情绪表现,比如,一个人遇到事情经常唉声叹气,这种情绪就是这个人的情绪基调,对于相对稳定的情绪基调需要更深层次的情绪调节。

2、了解自己的情绪强度

有些人发怒时,吵架、摔东西,恨不得把眼前的一切都扔了,反应很激烈。而有些人虽然也很生气,但是瞪一下眼睛就好了。

这说明人的情绪强度有差别,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情绪是不是很容易激动,如果是情绪容易激动、表现特别明显的人,更需要先从行为上去改变。如果是情绪表现一般,容易闷在心里的人,需要先从想法上多去改变。

3、了解自己的情绪内容

人们会对一些特别的事情有特别的反应,比如,有人特别受不了委屈,很介意别人冤枉自己,如果有人冤枉自己,可能还没弄清怎么回事,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完全变了一个人,这种不同寻常的反应说明,他们对这类事情绝对是不可以接受的,这是他们的边界,容不得别人触碰。

4、细分自己的情绪

同一件事,可能会引发不同的情绪,要分清主要情绪和次要情绪。

比如希希怪我拿了她的铅笔,我又愤怒又悲伤。因为希希冤枉我,我愤怒;我悲伤是因为之前我俩还那么好,现在变成了这样。

细分情绪帮助我们了解到哪个情绪是最强烈的,需要特别处理,这样能帮助自己分清生气的真正原因。

5、了解自己难以解决的情绪

主要是自己难以描述、难以表达、难以解决的情绪。

并不是每个人在描述自己情绪时,都能准确描述,这需要我们去练习,我们难以表达的情绪会给我们带来困扰。比如有的人很不好意思发怒,真的生气了,也憋着,回头又跟自己较劲,这对自己的伤害就很大。

通常我们难以表达的情绪也是我们比较难以解决的情绪,并且会体现在和人相处的过程中,比如我们忍不住发怒,那么如果有一个人对着我们发怒,我们是很难劝他冷静下来的,有可能比他还生气呢。亲子关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孩子一发脾气家长就忍不住爆发,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先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生活中帮孩子认识情绪

1、抓住机会给情绪命名

如果家长在和孩子的互动中,经常和孩子就情绪进行命名和解释,孩子就能更多掌握和学习不同情绪的命名和含义,也能发展出更好的情绪理解、表达和调控能力。

比如孩子非常生气的时候,父母可以说,我看到你的眉毛都竖起来了,看起来你真是很生气。

或者孩子的玩具不见了,急的大哭,父母可以说,宝贝,你的玩具不见了,现在一定特别伤心……

给孩子的情绪命名,其实也是换一种方式在和孩子共情,告诉孩子:你的情绪妈妈能接受,你的情绪和感受也很重要。这样会让孩子在面对自己的情绪时不那么慌张和手足无措,之后才能更积极去寻求调整方法。

2、游戏中认识情绪

平常跟孩子玩游戏,或者角色扮演读绘本,既让孩子觉得好玩,又能明白不同情绪是什么样的。

比如之前给大家推荐的绘本《弗洛格生气了|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跟孩子一起分角色来读这个绘本,探讨弗洛格为什么生气了?让孩子感受当下弗洛格的情绪,还可以再结合孩子的经历,让孩子更直观理解这种情绪。

情绪不是一下子产生的,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内在模式的一种反映。让孩子学会调节情绪,是引导和帮助孩子调节情绪的基础。

面对孩子叛逆我们想要化解该怎么办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后,宝爸宝妈们开始发现,孩子居然变得叛逆了起来。那么面对孩子叛逆我们想要化解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孩子的脾气越来越拗,越来越不听话了呢?甚至大人说一句,他还能回嘴好多句,天天上演这种吵架戏码,搞得心好累…

到底哪个环节出错了呢?

什么都反抗的叛逆小屁孩,到底该怎么教?

幼儿园已经放学了,偌大的校园只剩下几个小朋友还在溜滑梯,突然一声呼唤传进游戏场的嘻闹声中:“时间到了不能再玩了!妈妈还要回家做饭呢!小宝,听到没?我们要回家了!”妈妈焦急地呼唤着,但只听见小宝不断地说:“我不要回家,我还要玩,我不要回家,我还要玩…”时间越来越晚,不管妈妈好说歹说,小宝就是不肯回家。妈妈上前去拉了小宝,只见小宝都着一张嘴、摇着头,妈妈怎么拉都拉不动,拗不过小宝,妈妈只能自我安慰:“看来小宝真的还很想玩,孩子也需要活动,就让他再玩一下吧…”

好不容易等到小朋友都回家了,小宝发现只剩自己一个人,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跟妈妈说要回家了。一回到家,小宝把背包、鞋子往地板一丢,袜子也没脱,就跑去房间玩了。妈妈在后面追着、叫着:“小宝,东西怎么乱丢呢?回家应该要把自己的背包放好、鞋子摆好、袜子脱下来拿去放在洗衣筐里啊!”小宝顿了一下,把脚上袜子脱下来,又往地板一扔,就跑进房间玩起来了。妈妈有点不耐烦,又担心自己太啰嗦,只好边叹气边捡小宝的东西,心里纳闷着,小宝是不是注意力有问题,我说的话都怎么没听心里呢?

晚饭吃到一半,小宝突然想喝水,连跑带跳的倒了杯水来喝,过程中一不小心把水打翻了;妈妈请小宝帮忙把地上擦干净,只见小宝一脸不高兴的说:“妈妈,你很烦”妈妈忙进忙出的才刚淮备好晚餐,好不容易才可以坐下来休息、吃饭,听到小宝的反应,心里很生气,觉得这孩子真是不懂事,但妈妈还是耐着性子说:“妈妈很累,你打翻水,本来就应该帮忙擦啊!”没想到小宝一听这话,竟然生气地大声回说:“我又不是故意的,我不要擦”

这次妈妈真的生气了,她责备小宝:“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妈妈每天做家事很辛苦,叫你帮忙一下,你就这么多理由,真是太不乖了。”话还没说完,小宝就大声的哭了起来:“我不要,我就是不要……”两只手还生气地敲着桌子,一不小心,又打翻了饭菜……

妈妈忍不住情绪大爆发,对着小宝一顿怒打;孩子躺在地上哭。妈妈收拾洒在地板的饭菜,既生气又自责,心想:“唉……这孩子实在很不听话,但我会不会也太严厉了,伤了孩子的心呢?”

爱与管教兼具,让孩子学习与现实环境共处

家有经常违抗命令的孩子,父母会觉得他们过于坚持己见、不易妥协,必须更用力地教导他们是非对错,而陷入谁对谁错,争论不休的循环。事实上,这样的孩子需要的是爱与管教兼具的教养方式。处理情绪、减少说教,让孩子实际去体验行为与后果间的关联性,从经验中修正,才能帮助孩子。

1、要用中性语句陈述指令

幼儿的判断力和自控力都尚未发展成熟,与其告诉他不能做什么,不如告诉他要如何做,才能得到大人的认可和支持。此外,幼儿本来就容易做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如果只用“不可以、不行…等”话语来命令或要求孩子,长期下来,孩子会对诸如此类的负向讯号过度敏感,即使父母的语气并不太强烈,孩子也会产生被责备的强烈感受,并因此进入情绪爆炸的历程和结果。此时,以中性的语句、平和的情绪说明要孩子完成的事,反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孩子越急,父母要越慢;孩子越激烈,父母要越冷静”,是面对爱唱反调孩子的好方法。违抗命令的孩子,通常情绪都很高涨,如果父母也处在情绪激动的状态,就很容易互相刺激、互相堆高彼此的情绪。当孩子觉得更委屈、更难过、更生气时,唯有用中性不刺激的方式处理,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也才能帮助孩子学习情绪的觉察和行为控制。

以小宝的例子来说,光是对他说:“我不是跟你说过了…”、“为什么你每次都…”、“到底要我讲几次…”,这些话并不能让他想要收拾,反而在强烈情绪和生理状态的夹击之下,更难做出适当的行为。如果可以先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是因为急着要喝水才会打翻,而且你肚子很饿,一定不想现在去收拾”之后,再以中性、平和的方式告诉他:“请你把水擦干,就可以吃饭了。”这样孩子就会比较能接受。

当然,这么说,不代表孩子就会心甘情愿地完成指令。这时,请务必继续中性地“重复”指令;在单一重复的陈述中,父母的情绪会比较平缓,而不加指责的语句,也比较不会激起孩子更大的反应。

2、要先处理事情再处理态度

孩子在拒绝父母合理的要求和指令时,常常会说出像是:“我不要做功课、做家事、睡觉…”,或“为什么是我…、你自己还不是…”之类“态度不佳”的话,很容易激发父母内在的“”教养欲望,会不自觉地想要对孩子进行机会教育,“调整”孩子的态度,让孩子知道要尊重父母和别人,不可以“顶嘴、没礼貌…”,但这会很快地陷入说教模式,孩子听不进“谆谆教诲”,父母的焦点受到“态度不佳”这个烟幕弹的遮掩,反而让孩子逃避了原本应该面对的责任,如:把背包放好、擦干地上的水…等。

这时需要的是“就事论事”,把焦点转回原来的事情上,告诉他:“我知道你有你的想法,但现在请先擦干地上的水”、“我知道你很想赶快去玩,但现在请先把鞋子摆好”。当父母不随孩子的态度起舞,而能把焦点放在事情上时,就有比较多的心力引导孩子做出适当的行为,也不至于让孩子有机会在你情绪性的话语中,挑语病反击你。

3、要让孩子从自然合理的后果中学习

有想法、有意见很好,但孩子必须学习面对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才能从经验中累积决策的能力,培养负责的态度。比如说,不把袜子拿去洗,就没有干净的袜子可以穿;打翻饭菜就必须延迟吃饭的时间,导致肚子更饿;不分担家务,父母要忙到很晚才能做完,也就没时间讲故事…等,这些都是自然会发生的后果,或者是需要父母坚持执行,但孩子可以理解其中关联的合理后果。如果孩子没有机会面对及承担,就很难带来认知的省思与行为的修正,换句话说,如果烂摊子总是爸妈在收拾,孩子的行为就会一再重蹈覆辙、不易改变。

举例来说,如果动手打人的孩子只要口头道歉就了事,不须为伤害对方负起责任,做出补偿行动,因为后果不严重,孩子不会汲取教训,也不会改善打人的行为。父母必须跟孩子讨论负责任的方式,如:帮对方擦药或做一件对方指定且合理的事,如此才能提供孩子修复关系、重新与人连结的学习。

妈妈要小宝擦干地板,就是打翻水这个行为的自然合理后果,只要在同理小宝的感受之后,把擦地板的工作分解成淮备抹布、擦地板、洗净抹布、拧干抹布…等几个部分,让他自己选择要分担哪一部分:“你要当救援小队,赶紧出动去拿抹布来擦?还是要当清洁公司帮忙擦地板?或者要当大力士把擦完的抹布洗干净和拧干呢?”有自主的选择权能减缓孩子抗拒权威的心理,如果能再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通常孩子就会二话不说地接受,飞快地工作起来了。

孩子不听话想要让孩子听话该怎么办


似乎存在这么一个现象,家家都会有不听话的孩子。那么问题来了,孩子不听话想要让孩子听话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儿子小嘟,听力出了问题。只要不是下饭店,出去玩这样的话,他基本上听不见。

问急了,就是嗯?干嘛?啊?

我说:你这个态度不对,弟子规里说,父母呼应勿缓,可你着什么态度?

小嘟:我一听见就立即回答了妈妈。

看着他一脸认真,我更生气:我叫你几声了,你才听见,耳朵有问题啊,要不要去医院?

小嘟:妈妈,我在看书,你一声我就听见了,这不是怎么我不专注嘛。

哪喊你出去滑雪,你咋答应的那么快呢?我已经崩溃的喊起来。

“那都是偶然事件,别磨叽了你去忙,别打扰我看书”

面对他的装傻和回答,我早已无话可说,只想一巴掌打过去,可小嘟大了再打怕也不会解决什么问题。

带着烦恼和焦虑,我只能求助老朋友一位相当有名气的儿童教育专家。可她却淡定的只给了我一个“处方”。---讲故事。

同时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讲故事的题材不一定要依照书本,可以自己编写。目的只有一个,要和儿子犯得错误相对应。

2.故事要在孩子睡觉的时候讲,一方面促进了亲子关系,他们会从你哪里等到更多爱的体验,另一方面睡觉前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也更好,有助于他自己结合一天的自己的表现来分析妈妈将这个故事和我有什么关系。而且通过一夜的发酵,他不太会忘记。

3.故事要讲的即让孩子听懂,又不涉及到孩子的名字,让他在听别人的故事,却能反思自己。

4.要给孩子留下一些问题,比如,小林白天偷偷拿了妈妈一元钱,妈妈没懂声色,晚上他照例给女儿讲故事,这天讲的是“列宁”。

列宁小时候去姑妈家里玩,可不小心打碎了一只花瓶,姑妈问,这是谁打碎的,列宁躲在兄弟姐妹的身后不敢承认,后来大家就将错误归罪与家里的小花猫。

晚上妈妈接列宁回家,他却翻来覆去的睡不着,最后和妈妈主动聊了这件事,妈妈建议他像个好办法,把可怜的小花猫给解救出来,要不小花猫太委屈了,列宁下了决心,主动承认错误,于是给姑妈写了一封道歉信。

妈妈在故事的结尾问小林,你觉得列宁的做法对吗?如果你也做错了事情,也会像列宁那样有勇气吗?

按照老友的办法,我一改自己喜欢说教的习惯,而是改成了给儿子小嘟讲故事,结果儿子充耳不闻的习惯很快就改正了。

后来我也问过,这是什么原理,老友说,这是人性,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更用心,如果你不能走进孩子的心理,他们自然就有一套自己的手段来对付你,可你成了你在乎的对象,那你就成了榜样,成了他的积极应对的对象。

看来,想要让孩子听话,只要了解孩子心理,一招就能搞定,而且此法可以套用在很多地方,百试百灵。

想要避免孩子自私该怎么办


孩子的性格怎么样,作为父母的有很大的责任。毕竟父母是最能够影响孩子的人。那么想要避免孩子自私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温哥华著名的水族馆,在2018年1月宣布不再繁殖和饲养鲸鱼和海豚这样的大型海洋动物,现有的鲸豚养到终老为止,而且不可以用于表演。

我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很诧异啊,开什么玩笑,那么大的水族馆居然没海豚看,门票一个人38加刀还有人买嘛?

我当时很惋惜的和孩子说,可能过不了多久你们就不能看到活的海豚和鲸鱼了,好可惜啊!

结果毛头回答说:我看不到没关系,鲸鱼和海豚应该在大海里才会开心啊!

孩子,你比妈妈觉悟高啊!

能逼着水族馆做出这种和自杀一样的决定,说明加拿大人是多么的热爱自然,热爱环保。

关于环保,他们真的是从娃娃抓起。小朋友从幼儿园就开始教:要保护动物,要节约能源,要垃圾回收,不能污染环境,等等等等。

教完了孩子回家就教育我:

有一次,一只小鸟从阳台不小心飞进我家,我抓到之后,问毛头要不要养一阵玩,毛头一边摆手一边尖叫:啊啊啊妈妈不要,赶快把它放掉,快点快点!

这节奏不太对啊,哪有小男孩不喜欢玩小鸟的呢?

我问毛头为什么不想玩?毛头说:老师说的,wildanimal我们是不可以碰的,它会受伤的。

懂得比我多啊……

还有一次我抱怨家里垃圾分类好麻烦,每天做起来好累啊,结果被孩子教育:妈妈,累也很值得啊,垃圾要recycle,这是为了我们能更好的share一个earth啊!

好吧,我不应该耽误保护地球。

平时用纸写字画画,他也要用完正面用背面,说纸是用树做的,不能浪费。

自打毛头和果果转进新学校之后,环保主义真的是变本加厉,不光是写进了教学内容,还渗透到每天的日常生活中:

学校规定,小朋友带零食去学校,建议不要带有包装的成品食物,而是用饭盒带一些不会出现塑料垃圾的零食。

上学期还组织了一个奇葩活动:小朋友从家里拿矿泉水瓶,跟哈利波特似的,四个学院积分,哪个学院的孩子拿的瓶子多谁赢,臭小子为了集体荣誉这顿在家里翻啊,最后我不得不开了两瓶新的矿泉水把瓶子给他……

一开始,我觉得教孩子环保搞成这样真的又矫情又形式主义,小p孩子做的这些事,真的对环境保护多么有用嘛?作为一个发达国家,注定大众的日常生活本身就很不环保好嘛!

但是慢慢的,我开始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因为我发现,北美这边长大的小孩,心肠都特别柔软,从来没见过任何虐待小动物小昆虫的孩子。毛头和果果甚至不让我去弄死一只蚂蚁或蜘蛛,就算在路上看到一只蚯蚓在爬,他们也会要求我把蚯蚓放回花园里,说怕被别人踩到。

他们也特别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看到哪里有垃圾一定要捡起来丢垃圾桶(幸亏这边垃圾不多啊),在风景区野餐也会非常注意不留下任何垃圾。

这些热爱环保的小孩,不光有爱自己爱家人的“小爱”,更有爱人类乃至爱整个世界的“大爱”,小小年纪就有这种“心怀天下”的境界,也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心灵更美好的人了呀!

世上有一种最大的误解,就是小孩子天性纯良,不会故意做坏事,如果做坏事,一定是被教坏的,这也是孟老夫子的想法,也就是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

我认为孟老夫子之所以会发表这种言论,显然是因为他没带过孩子。

小孩子固然有天真纯洁的一面,但是他们天性中,更有自私自利,麻木冷血,甚至残忍暴虐的一面:

他们会要求妈妈整天整夜的抱着他,看着他,以自己为中心

他们会咬人或打人取乐,看到别人叫痛会高兴

他们会热爱搞破坏,以把东西弄坏弄乱为乐

……

这些事情,没人教就会出现,也全都是天性。只不过他们很小,大人多半只会觉得是他不懂事而已。

当然了,当大人的可以给孩子立规矩,搞奖惩,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不可以去做,如果做了,后果很严重。

但是,让孩子摆脱人性的阴暗面,立规矩还远远不够,如果一个孩子心中缺乏良善之心,就算是懂规矩,守法律,依然会成长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人只爱自己,对伤害他人没有心理障碍,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去追逐无穷无尽的欲望和利益。

我们都不希望孩子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希望孩子充满人性中美好的那一面:温柔,善良,有爱,有同情心,有责任感……

如何能把一颗爱与善良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中呢?

不是去说教:你要善良,要有同情心。这种大道理讲起来真是索然无味。

我觉得像北美这边教育这样,将环保的理念渗透给孩子,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小孩子喜欢动物,热爱大自然,也是天性,教会他们如何去守护这些可爱的美好的事物,本身就会潜移默化的激发孩子心中本来就有的善念和责任心。

一个会同情小动物,会关心地球未来的孩子,肯定不可能成长为一个自私冷血的人。

当你告诉孩子,不要浪费水,不要浪费电,少用塑料袋,除了因为“太花钱”,还可以让孩子知道,我们的地球资源有限,我们少用一些,就会对地球少一些破坏。

当你告诉孩子,不要随便扔垃圾,除了因为“会罚钱”,还可以让孩子知道,这些垃圾不能被微生物吃掉,会破坏这里的土地和生态,让植物和动物都生长不好。

当你告诉孩子,不要伤害野生动物,除了因为那些动物受法律保护,还可以让孩子知道,那些动物和我们共享一个地球家园,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好邻居,他们也有感情也会痛,不要欺负他们。

让孩子知道,关于保护这个地球,我们可能能做到的很少,但是依然有意义,只要我们能多做一点,这个世界就会更好一点啊!

想要孩子情商高父母该怎么办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聪明,而在社交中,情商的作用至关重要。那么想要孩子情商高父母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见有的人夸奖孩子会说话,嘴巴甜,有的孩子呢,却被爸妈认为脾气倔强,固执。这些被夸奖的孩子,其实就是情商高。

情商和智商最大的区别就是,智商更多的来自于遗传,而情商却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培养的。

有人说:成功=1%智商+99%的情商。

情商是什么呢?

是一个人的自我情绪觉察及管理、理解他人情绪、创造共赢人际关系之能力。

简而言之,就是感触、感动和感悟的能力。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除了生活上事无巨细的照顾,其次就是很在意孩子的学习,至于情商教育,却被我们忽略了。

心理学家说:“孩子的情商教育越早越好。”如何帮助孩子提升情商?

信任

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学打羽毛球,你用信赖的语气说:

“孩子,只要努力学,认真学,一定能学会打球的。”

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让他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语气:

“就你这样三分钟热情还想打球啊?”

就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伤害,令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自信。

尊重

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

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当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他不听你的话,跟你对着干,而粗暴地反对他。

如你要求孩子学英语,可他还想再跟小伙伴们玩一下,你不能发脾气:

“越大越不听话了,不好好学习,看你长大了能干什么。”

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应该用尊重的语气:

“那你再玩一会儿,不过,玩完了,可一定要学英语。”

孩子就乐于接受了。

商量

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语气,让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乱丢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这么说:

“宝贝,玩具乱丢,多不好的习惯啊,你跟妈妈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吗?”

千万不要用命令的语气:

“你怎么搞的,玩具乱丢,快点去收拾好!”

否则,孩子听你责备,心里就会产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开心的。

赞美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都有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

孩子画了一幅画,也许画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画的热情和认真劲儿就是最大的优点。当孩子把画捧给你看时,不能轻描淡写地应付几句:

“画得一般,好好练。”

这样会让孩子对画画失去热情和信心。应该用赞赏的语气肯定他的作品:

“想不到我的宝宝画得这么好,继续努力,一定会画得更好。”

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有了快乐的情绪体验,对画画就会更有兴趣。

鼓励

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不可能的。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帮妈妈端饭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烂了。

你不能责备他:

“连个碗都端不稳,真笨。”

这样会打击孩子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应该用鼓励的语气:

“不小心打烂了碗,没关系,以后先用手指试试烫不烫再去端。”

这样,既教给实践的方法,又给了孩子再次尝试的信心。

父母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宽容的成长环境,但,无论你有多少钱,别人家的婴儿生下来爬,你家的婴儿也不会生下来就跑。

在人生成长这个课题面前,钱是没有意义的,父母的爱与支持,才是一切。

只要孩子对自己持正面的看法,对未来有乐观的态度,那父母就大可放心,这孩子这辈子不会离幸福太远。

想要治孩子的驴脾气该怎么办


孩子一天天长大,不少宝爸宝妈发现,孩子的脾气也跟着变大了起来。那么问题来了,想要治孩子的驴脾气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看到一条宝妈的留言,分享给大家。

@樱花蜜饯:

宝宝现在1岁半了,有时候在家里玩耍或者出去游玩的时候,一点事情不顺心了就发脾气,在家里还好点,外面人越多他越能闹腾,气死我了!

叨叨你说该怎么办呢?我是该打呢?还是打呢?打呢……

大家平时肯定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吧,都是怎么处理的?

是宝宝,就总有作妖的那天。

不过,不管在哪里发脾气,动手都是不应该的!

虽然会很崩溃,但也不能因为宝宝打不过自己,家长就“先下手为强”啊~

宝宝天生就会发脾气

有研究表明,15~30个月龄的宝宝,当自己的行为受到限制,或者自己的意志和他人不一致时,就会变得非常激动,甚至情绪崩溃。

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宝宝语言和情绪的表达能力还不完善,但他们的肢体行动受到意识的支配,已经足够可以完成自己的意愿。

他们不会再像1岁以前那样依赖家长,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当行为受到限制时,会感到沮丧,感觉失去了独立性,丧失自控力。

家长眼里的发火、闹脾气、耍驴,是他们最直观的表达情绪的方法。

这也是宝宝第一个反抗期的到来,生长发育阶段正常经历的过程。

不发脾气可能有原因

排除宝宝自身的性格特点,如果1岁半~2岁左右的宝宝一直都没有发过脾气,家长需要反思一下。

想想是不是自己平时太严厉,压抑了宝宝的“自我”认知,不敢反抗;或者平时太宠溺宝宝,有求必应,阻碍了宝宝的认知发育。

无论是缺爱还是溺爱,对宝宝的心理发展都是不利的。

宝宝发脾气只是表示自己不高兴了,不存在严重的情绪或人格紊乱症状。家长处理得当,可以降低宝宝在4~5岁时发脾气的程度和频率。

那么怎样才算处理得当呢?

宝宝发脾气时如何处理

1、保持安静,平复情绪

宝宝发脾气的时候,家长也很容易受到感染而情绪失控,但要切记镇定,保持冷静。

家长可以采取“平静中断”法,让宝宝安静一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带宝宝离开发脾气的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呆一会,从愤怒的环境中抽离出来,平复情绪,同时减少围观的人。

如果是公共场合,又没办法离开的话,尝试拥抱宝宝或用平静的语气和他说话,也可能会让宝宝安静下来。

2、发飙、讲道理,全都没用

发飙、打骂宝宝没有任何作用,还会让情况变得更难处理。

用过激的言语批评宝宝,如果宝宝反抗,让情绪更肆无忌惮的发泄,会助长脾气;如果宝宝不反抗,将愤怒的情绪压在心里,对性格养成和心理发育都很不利。

也不要急着讲道理,宝宝情绪激动的时候,是根本听不进道理的。

家长应该注意,宝宝此时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

3、表达共情,引导情绪

宝宝哭闹时,家长首先表达自己对宝宝的理解,和宝宝产生共情,这样会更容易安抚到宝宝的情绪。

在宝宝的心情不太激动的时候,引导宝宝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并且告诉宝宝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说出来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发脾气。

4、原则问题,必须坚定

面对原则性问题,宝宝哭闹时,家长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要因为发脾气而顺着宝宝,这只会让他得寸进尺。

坚定的向宝宝表明家长的立场,不同意或者不可以,结果是不会因为宝宝的哭闹而改变的。

态度一定要坚定、明确,不要摇摆不定,让宝宝明确,闹脾气是没有用的。

5、给予理解和尊重

如果宝宝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不在身边,由家人告知宝宝耍驴的情况时,不要听信他人指责而轻易说出批评宝宝的话,要给予宝宝足够的尊重。

可以等到宝宝开心的时候,引导宝宝说出自己发脾气的事情,告诉宝宝发脾气是不对的,除了哭闹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6、一视同仁、认真对待

有时候因为环境的不同,面对宝宝发脾气,家长表现出来的态度有所差别,这是不对的。

让宝宝洞察到家长面对不同环境或者不同人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就会利用这些来钻空子,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对宝宝以后的脾气管理非常不利。

如何预防宝宝发脾气

●平时注意语气表达,友好温和的说话,给宝宝的感受是邀请而不是命令。

●表达反对意见时不要情绪过激,冷静清晰地重述就好,不要刺激宝宝的情绪。

●不轻易爆发战斗,谨慎决定是否有必要(比如开车外出必须让宝宝做坐在安全座椅里)。

●面对不容商量的事情,不要留余地,(比如睡觉、上学)即使宝宝顺从了,也不要给予额外奖励。

●通过往次闹情绪,预测什么情况下,会引起和宝宝的摩擦,尽量避免。

●面对宝宝不错的表现,家长要及时的给予足够的赞美和关注。

●平时有意识引导宝宝观察和分辨他人的情感变化,让宝宝感受他人的情绪。

●在宝宝要发脾气之前可以通过转移宝宝注意力的方法来规避,但效果因宝宝而异。

●可以借助绘本等工具让宝宝认识情绪,养成通过积极的方式化解愤怒的习惯。

宝宝闹情绪常见问题

1、为什么我家宝宝特别容易发脾气?

有些非常敏感的宝宝,很容易感到被冒犯,从而更容易生气。

大部分这样的宝宝在出生后都表现得很紧张,而且异常活跃。

在婴儿时期,总很难平静下来。

在幼儿阶段开始对其他孩子、成年人,甚至动物都会表现出攻击性。

而且也会经常突然毫无理由地爆发,总是很暴躁。

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伤害了别人,也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

相反,他们会认为这是“别人惹到自己了”,并且以此作为自己的借口。

2、哪些时候发脾气需要格外注意?

宝宝偶尔发脾气很正常,但发脾气的频率和强度在4岁半的时候应该降低。

如果宝宝的脾气爆发得很突然、很频繁,或持续很长时间,连续几周都具有攻击性,并且家长无法应付的话,这时就应该带去医院检查了。

3、哪些情况容易使宝宝情绪失控?

突然出现很多陌生人,环境和活动突然改变,喜欢的活动要结束了,要求得不到满足等。

以上这几种情况很容易使宝宝情绪失控,发脾气、哭闹等,这时家长要格外关注宝宝的感受,给予宝宝比平时更多的关爱,减轻失落感。

想要与孩子更好的沟通该怎么办


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父母在于孩子的沟通的时候总是会遇到各种问题。那么想要与孩子更好的沟通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说到教育小孩,爸爸妈妈常用“管”这个词。但爸爸妈妈的管,不是“管教”,不是用严厉的大棒政策做“虎爸”、“虎妈”。家长应该通过温和的、平静的、日常的、稳定的用心相处,为小孩引导方向、提供帮助、提供支持。从严厉管教,转向温和平静的方式,首先需要改变对小孩说话的方式,从使用严厉的表情、语气,变为使用温和、平静的表情和语气,多用“宝宝想这样呢,还是想那样呢?”“咱们……好不好?”这样的句式。

当你开始温和地询问小孩的想法、让小孩自己来做决定时,你会发现,小孩比家长想象得有理性的多,她不会一味地要求做那些家长觉得不太好的事情,也不会时时刻刻想完完全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家长变得温和、平静、宽容、允许别人表达意愿、容易商量,小孩也会发生同样的改变,你会得到一个更快乐、和爸爸妈妈相处更融洽的小孩。小孩是家长的镜子,照出的正是家长自己的样子。

严厉管教的目的无非是让小孩有良好教养、良好习惯,用平静温和的方式同样做得到。建立规则,用温和平静的方式引导小孩遵守规则,比用严厉暴躁的方式强迫小孩遵守,要有效得多。对小孩太过严厉的习惯,不会关掉开关就马上停止。一时忍不住怎么办?马上退出现场,让自己冷静下来,之后再和小孩沟通。

冲动暴躁时继续停在和小孩沟通的现场,怒火只会越来越旺,方式只会越来越激烈,小孩也会越来越对抗。所以一旦发现自己有忍耐不住的苗头,马上停止,去反思自己,不能任由怒火蔓延,发泄在小孩身上。我们还想提醒那位被自己严厉教养方式所困扰着的妈妈,其实,一位妈妈,不见得时刻要把注意力放在小孩身上。从小孩身上移开一些,关注伴侣,关注家庭生活的其他方面,学习收纳整理术,让家中干净、整洁、舒适,学学做饭,让爱人和小孩能时常享受到爱人/妈妈做的美食,这些,都是温柔善解人意的妈妈的一部分角色。对一餐一饭温柔耐心,对家人小孩,也会慢慢有更多耐心。

早晨送完小孩,到麦当劳吃早餐,旁边坐着一对母子,妈妈三十多岁,小孩六七岁,看洋子正在准备去上学或是上幼儿园。小孩一边吃,妈妈一边不停地对小孩说话:别着急。别烫着。你把鸡蛋吃了吧。再多吃几口。把这个纸(指汉堡包装)再剥开一点。哎哎,别弄手上。小心点,别弄衣服上。你看你多幸福,一顿早餐就花了45(块)。吃完咱把药吃了吧。快点吃咱们要走了。你再喝两口把它喝完吧,这个也太甜了……我们记下的,可能也就是其中的五分之一。好多话是连续说好几遍的,好多话是刚刚说完过会儿又重复说的。二十几分钟,就在小孩妈妈的唠唠叨叨中度过,我这陌生人都恨不得马上弄到一副耳塞塞上。小孩开始还能听,后半段就烦得哼哼唧唧起来,而始作俑者的小孩妈妈,对小孩的烦躁全无察觉。终于,小孩吃完,小孩妈妈背上书包,拉着小孩走了,我也松了口气。家长就不能让小孩安安静静吃顿饭吗?

别人家的爸爸妈妈和小孩在家里怎么样,我们无从知晓,但是在所有能看到父母带孩子的场所,餐厅、商场、公园、公交车、科技馆、博物馆、儿童游乐场,几乎都能随时看到不停对小孩唠叨这唠叨那的爸爸妈妈。家长的唠叨,大体内容是表白。“你看你多幸福一顿早餐就花了45(块)。”“你看爸爸妈妈多爱你,给你买这么多玩具。”“你看爸爸妈妈多辛苦,你还不知道努力学习。”“爸爸妈妈的心思都花在你身上了,你是爸爸妈妈的希望啊。”……表白内容无非小孩多幸福,爸爸妈妈多爱小孩、多辛苦。

没有爱听爸爸妈妈唠叨的小孩。青春期的小孩暂时就不提了,就是幼儿园、小学的小孩,也没有爱听爸爸妈妈唠叨的,只是小孩小,还不会像青春期的小孩那样直接以“别唠叨了”来制止家长罢了。一部分被唠叨惯了的小孩,学会充耳不闻,无论家长说什么,小孩都没有丝毫反应,该干嘛干嘛。这其实已经是小孩子的不积极的反抗了,但家长通常不会检讨自己是不是说得太多,而是常常批评小孩“我这小孩,说什么都不听”,于是家长继续说着,小孩继续没反应。

一部分被说烦了的小孩,学会跟家长反着来,你越是说他,他越是不愿意听你的,你要往东,我偏往西。于是家长追在小孩屁股后面唠叨得更欢,“这小孩,天天说着还不听呢,要是不说,还不反了天”。如果小孩已经超过3岁,再看0-3岁的书还有用吗?每个小孩都是从小婴儿成长起来,像家长的问题来自童年一样,稍大点小孩表现出来的问题,实际上从他们还是小婴儿时就开始积累了。爸爸妈妈可以看看这本书,回顾在小孩的成长历程中,你曾经做过什么,哪些对了,哪些做错了。然后逐渐调整,把对待小孩的方式转换到尊重他的发展、用温和而不是严厉的方式教养小孩的轨道上来。

夫妻之间要多就如何带小孩展开讨论。这种讨论不要当着小孩的面,也不需要小孩的祖辈参与,只是夫妻之间,认认真真地讨论咱们该如何做家长、如何带小孩。当两个人意见不一致时,不要争吵,要坐下来原原本本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共同分析,就像同事讨论工作一样。夫妻间培养出理性讨论的习惯,对于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育儿方式,非常重要。

想要孩子有自信情商高该怎么办


想着自己的孩子从聪明伶俐,这是父母们都希望的事情。那么问题来了,想要孩子有自信情商高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以前班上有个特别好的姑娘,学习又好,兴趣广泛,练体育上都没有弱项,照理说这必须得是一个自信大方,人人喜欢的类型吧,可她平时却总是唯唯诺诺,一点都不自然。

后来熟悉了才知道,她的性格变成这样,完全是由于她父亲带来的影响。虽然她一直都很优秀,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第一名,但即使取得了这么多的成绩,她却几乎没有听到过父亲的表扬,取而代之的是:

“女孩子学习好有什么用,到时候还不是要嫁人的”

“连你都能考第一?你是不是作弊了,还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

“别去试了,你肯定不行”

很难想象这些伤人的话语是从一位家长口中对孩子说出来的,语言的威力往往大得让人难以想象,这些锋利如刀刃般的话语,不但会对孩子造成成吨的伤害,更是会在孩子稚嫩的心灵中投下巨大的阴影,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个孩子,如果每天从父母口中听到的都是责骂、批评、贬低,长大以后,他对自己的认知也就会局限于此:我的整个人生都是负面的。孩子的性格也就会变得怯懦、阴郁、自卑、情商低,还不善交际。这都是家长从不好好说话的锅!

如果希望你的孩子未来能够自信、情商高,家长请把这几句话挂在嘴边:

当你的孩子受到欺负时,告诉他:“宝贝,这并不是你的错”;

当你的孩子有了进步时,表扬他:“宝贝真棒,爸爸/妈妈期待你下一次会有更好的表现!”;

当你的孩子遇到挫折时,鼓励他:“爸爸妈妈相信宝宝一定可以做到,再试一次!”;

当你的孩子抱怨时,帮他分析:“宝宝检查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需要爸爸妈妈帮忙吗?”;

当你的孩子痛哭时,安慰他:“宝贝,这事确实让人伤心,哭一哭吧,爸爸妈妈会一直陪着你的”;

当你的孩子发脾气时,稳住他:“你现在很生气,这并不是处理问题的最好时机,等过一会你冷静下来,我们再一起来解决问题,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根据孩子的不同情绪,给予不同的回应,在孩子难过时给予理解和安全感,在孩子有成就时及时鼓励,就会让孩子的人格向热情、自信、开朗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