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该怎么做
2021-06-16 胎教该怎么做 自卑的童话故事 怎么胎教想要让孩子不再自卑该怎么办。
关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不能只注重身体,心理方面同样重要。现在自卑的孩子越来越多,想要让孩子不再自卑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人前畏畏缩缩笨嘴笨舌,人后伶牙俐齿活泼乱跳;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喜欢低着头;上课不敢发言,总是卷缩在角落里,怕被老师点名;做事小心翼翼,大气都不敢喘一下;即使是自己擅长的事,也不敢在人面前展示;看似努力学习,但成绩很不理想......
如果你孩子有以上一些行为,请先不要急,首先你要做的就是不要骂孩子,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自卑人,孩子之所谓会自卑,都是因为父母在孩子5到12岁时,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这时间段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的最佳时机,也是孩子最容易产生自卑的时期。
自卑的好兄弟是自信,一字之差,天差地别,而两者心理往往取决于一念之间,所以父母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千万不要对孩子做这些事,这很容易就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1、不要对比
人的五指长短不一,用途不同,各有各的优缺点,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特点和所擅长的方面,如果父母经常用别人优点来责骂孩子的缺点,比如成绩,那么孩子不仅不会被激励到,反而会变的自卑,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并产生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错觉。
父母在看到孩子缺点的同时,也要赞赏孩子的优点,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
2、带孩子出去见世面
产生自卑最大的来源就是自己的无知,当别的小孩在对迪士尼、游乐园、动物园等等新奇玩意侃侃而谈的时候,而自己因为一无所知,插不上话,自卑就由此生根发芽了。
孩子一旦没见识,说话就会没有了底气,便会产生不如人的自卑心理,长时间下来,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格格不入,融入不了集体之中,做事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什么或说错什么闹笑话,所以说父母要多带孩子开阔眼界,不断的长见识,增知识,正所谓知识使人自信,因此父母不要把孩子一直禁锢在家中,成为一只自卑的井底之蛙。
其实是人都会自卑的。心理学家A.阿德勒认为自卑有时候也是一种激励的手段,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而努力奋斗,但最怕的就是在儿童时期自卑,因为孩子还小,情感认知还不完善,不懂得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自卑也就变成了一把利剑,狠狠的刺在孩子稚嫩的心上。
而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出现,只能靠外界因素,也就是父母,所以说父母要少对孩子做以上事情,凡事要多考虑孩子的自尊心,这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扩展阅读
孩子不听话想要让孩子听话该怎么办
似乎存在这么一个现象,家家都会有不听话的孩子。那么问题来了,孩子不听话想要让孩子听话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儿子小嘟,听力出了问题。只要不是下饭店,出去玩这样的话,他基本上听不见。
问急了,就是嗯?干嘛?啊?
我说:你这个态度不对,弟子规里说,父母呼应勿缓,可你着什么态度?
小嘟:我一听见就立即回答了妈妈。
看着他一脸认真,我更生气:我叫你几声了,你才听见,耳朵有问题啊,要不要去医院?
小嘟:妈妈,我在看书,你一声我就听见了,这不是怎么我不专注嘛。
哪喊你出去滑雪,你咋答应的那么快呢?我已经崩溃的喊起来。
“那都是偶然事件,别磨叽了你去忙,别打扰我看书”
面对他的装傻和回答,我早已无话可说,只想一巴掌打过去,可小嘟大了再打怕也不会解决什么问题。
带着烦恼和焦虑,我只能求助老朋友一位相当有名气的儿童教育专家。可她却淡定的只给了我一个“处方”。---讲故事。
同时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讲故事的题材不一定要依照书本,可以自己编写。目的只有一个,要和儿子犯得错误相对应。
2.故事要在孩子睡觉的时候讲,一方面促进了亲子关系,他们会从你哪里等到更多爱的体验,另一方面睡觉前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也更好,有助于他自己结合一天的自己的表现来分析妈妈将这个故事和我有什么关系。而且通过一夜的发酵,他不太会忘记。
3.故事要讲的即让孩子听懂,又不涉及到孩子的名字,让他在听别人的故事,却能反思自己。
4.要给孩子留下一些问题,比如,小林白天偷偷拿了妈妈一元钱,妈妈没懂声色,晚上他照例给女儿讲故事,这天讲的是“列宁”。
列宁小时候去姑妈家里玩,可不小心打碎了一只花瓶,姑妈问,这是谁打碎的,列宁躲在兄弟姐妹的身后不敢承认,后来大家就将错误归罪与家里的小花猫。
晚上妈妈接列宁回家,他却翻来覆去的睡不着,最后和妈妈主动聊了这件事,妈妈建议他像个好办法,把可怜的小花猫给解救出来,要不小花猫太委屈了,列宁下了决心,主动承认错误,于是给姑妈写了一封道歉信。
妈妈在故事的结尾问小林,你觉得列宁的做法对吗?如果你也做错了事情,也会像列宁那样有勇气吗?
按照老友的办法,我一改自己喜欢说教的习惯,而是改成了给儿子小嘟讲故事,结果儿子充耳不闻的习惯很快就改正了。
后来我也问过,这是什么原理,老友说,这是人性,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更用心,如果你不能走进孩子的心理,他们自然就有一套自己的手段来对付你,可你成了你在乎的对象,那你就成了榜样,成了他的积极应对的对象。
看来,想要让孩子听话,只要了解孩子心理,一招就能搞定,而且此法可以套用在很多地方,百试百灵。
想要避免孩子自私该怎么办
孩子的性格怎么样,作为父母的有很大的责任。毕竟父母是最能够影响孩子的人。那么想要避免孩子自私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温哥华著名的水族馆,在2018年1月宣布不再繁殖和饲养鲸鱼和海豚这样的大型海洋动物,现有的鲸豚养到终老为止,而且不可以用于表演。
我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很诧异啊,开什么玩笑,那么大的水族馆居然没海豚看,门票一个人38加刀还有人买嘛?
我当时很惋惜的和孩子说,可能过不了多久你们就不能看到活的海豚和鲸鱼了,好可惜啊!
结果毛头回答说:我看不到没关系,鲸鱼和海豚应该在大海里才会开心啊!
孩子,你比妈妈觉悟高啊!
能逼着水族馆做出这种和自杀一样的决定,说明加拿大人是多么的热爱自然,热爱环保。
关于环保,他们真的是从娃娃抓起。小朋友从幼儿园就开始教:要保护动物,要节约能源,要垃圾回收,不能污染环境,等等等等。
教完了孩子回家就教育我:
有一次,一只小鸟从阳台不小心飞进我家,我抓到之后,问毛头要不要养一阵玩,毛头一边摆手一边尖叫:啊啊啊妈妈不要,赶快把它放掉,快点快点!
这节奏不太对啊,哪有小男孩不喜欢玩小鸟的呢?
我问毛头为什么不想玩?毛头说:老师说的,wildanimal我们是不可以碰的,它会受伤的。
懂得比我多啊……
还有一次我抱怨家里垃圾分类好麻烦,每天做起来好累啊,结果被孩子教育:妈妈,累也很值得啊,垃圾要recycle,这是为了我们能更好的share一个earth啊!
好吧,我不应该耽误保护地球。
平时用纸写字画画,他也要用完正面用背面,说纸是用树做的,不能浪费。
自打毛头和果果转进新学校之后,环保主义真的是变本加厉,不光是写进了教学内容,还渗透到每天的日常生活中:
学校规定,小朋友带零食去学校,建议不要带有包装的成品食物,而是用饭盒带一些不会出现塑料垃圾的零食。
上学期还组织了一个奇葩活动:小朋友从家里拿矿泉水瓶,跟哈利波特似的,四个学院积分,哪个学院的孩子拿的瓶子多谁赢,臭小子为了集体荣誉这顿在家里翻啊,最后我不得不开了两瓶新的矿泉水把瓶子给他……
一开始,我觉得教孩子环保搞成这样真的又矫情又形式主义,小p孩子做的这些事,真的对环境保护多么有用嘛?作为一个发达国家,注定大众的日常生活本身就很不环保好嘛!
但是慢慢的,我开始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因为我发现,北美这边长大的小孩,心肠都特别柔软,从来没见过任何虐待小动物小昆虫的孩子。毛头和果果甚至不让我去弄死一只蚂蚁或蜘蛛,就算在路上看到一只蚯蚓在爬,他们也会要求我把蚯蚓放回花园里,说怕被别人踩到。
他们也特别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看到哪里有垃圾一定要捡起来丢垃圾桶(幸亏这边垃圾不多啊),在风景区野餐也会非常注意不留下任何垃圾。
这些热爱环保的小孩,不光有爱自己爱家人的“小爱”,更有爱人类乃至爱整个世界的“大爱”,小小年纪就有这种“心怀天下”的境界,也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心灵更美好的人了呀!
世上有一种最大的误解,就是小孩子天性纯良,不会故意做坏事,如果做坏事,一定是被教坏的,这也是孟老夫子的想法,也就是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
我认为孟老夫子之所以会发表这种言论,显然是因为他没带过孩子。
小孩子固然有天真纯洁的一面,但是他们天性中,更有自私自利,麻木冷血,甚至残忍暴虐的一面:
他们会要求妈妈整天整夜的抱着他,看着他,以自己为中心
他们会咬人或打人取乐,看到别人叫痛会高兴
他们会热爱搞破坏,以把东西弄坏弄乱为乐
……
这些事情,没人教就会出现,也全都是天性。只不过他们很小,大人多半只会觉得是他不懂事而已。
当然了,当大人的可以给孩子立规矩,搞奖惩,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不可以去做,如果做了,后果很严重。
但是,让孩子摆脱人性的阴暗面,立规矩还远远不够,如果一个孩子心中缺乏良善之心,就算是懂规矩,守法律,依然会成长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人只爱自己,对伤害他人没有心理障碍,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去追逐无穷无尽的欲望和利益。
我们都不希望孩子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希望孩子充满人性中美好的那一面:温柔,善良,有爱,有同情心,有责任感……
如何能把一颗爱与善良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中呢?
不是去说教:你要善良,要有同情心。这种大道理讲起来真是索然无味。
我觉得像北美这边教育这样,将环保的理念渗透给孩子,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小孩子喜欢动物,热爱大自然,也是天性,教会他们如何去守护这些可爱的美好的事物,本身就会潜移默化的激发孩子心中本来就有的善念和责任心。
一个会同情小动物,会关心地球未来的孩子,肯定不可能成长为一个自私冷血的人。
当你告诉孩子,不要浪费水,不要浪费电,少用塑料袋,除了因为“太花钱”,还可以让孩子知道,我们的地球资源有限,我们少用一些,就会对地球少一些破坏。
当你告诉孩子,不要随便扔垃圾,除了因为“会罚钱”,还可以让孩子知道,这些垃圾不能被微生物吃掉,会破坏这里的土地和生态,让植物和动物都生长不好。
当你告诉孩子,不要伤害野生动物,除了因为那些动物受法律保护,还可以让孩子知道,那些动物和我们共享一个地球家园,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好邻居,他们也有感情也会痛,不要欺负他们。
让孩子知道,关于保护这个地球,我们可能能做到的很少,但是依然有意义,只要我们能多做一点,这个世界就会更好一点啊!
想要让孩子更独立该怎么办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作为家长的我们也需要开始让开始慢慢独立起来。那么想要让孩子更独立该怎么办?带着疑问,一起来看看吧。
有的妈妈说,自家的宝宝特别的爱粘人,在家的时候总是黏在妈妈的身边,只要妈妈一离开就开始各种哭闹要粘着妈妈,而且不能独自一个人玩,对此有的妈妈显得很无助,那么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
由于现在的家庭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所以父母都把自己的孩子当作掌上明珠,所有事情都一手包办,导致了孩子的依赖性很强,独立性差。如果我们要改变这种现象,作为家长的我们就要适当的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创造各种情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使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怎样做呢?
1.给宝宝独处的生活空间
有的宝宝1岁之后常常喜欢把玩具堆在一起,自己在一个角落里玩上老半天,如果随意入足他的小空间,他就会开始大哭大闹。
其实,这是宝宝需要独立空间的表现。他还不能够利索的用语音来表达,所以只能通过行为来反抗。独处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的意识和自主意识,能打造孩子独特的个性,为日后走向独立做准备。
因此,别以为宝宝小就不需要独处的空间,父母应该为宝宝提供一个合适专属小空间。
2.创造孩子自我管理的空间
有的孩子长大后应对生活的能力非常强,有些孩子则不知所措,把生活过得一团糟糕。这也与小时候的独立性培养有关,比如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让宝宝从小养成收拾整理,守秩序的习惯,教育他东西从哪里哪来就要放回哪里去,比如书本要放回书架,玩具要收拾好,餐具要摆好等等。
要适当放手,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就拿宝宝吃饭来说吧,经常被喂饭的孩子吃饭的乐趣总不如自主吃饭的孩子多,要养成独立性,从单独吃饭开始培养也是有必要的。
3.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
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能让人进步的能力,只有从小就学会了独立思考,孩子才能减少依赖,将来才能走得更远。
不少家长习惯性追着孩子学习,孩子做任何事都会在旁边指手画脚。其实,任何一个依赖性很强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习惯“包办一切”的父母,这样的行为容易导致孩子懒得思考。
所以,不妨放手,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养成自我思考的能力,这样人生才会有更大的创造性。可以给宝贝准备一套专属的小书桌,从小就养成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4.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多指导,少批评。不要事事指使孩子,最好要先沟通,征得孩子的同意。当孩子自己承诺的事没有做到时,要让他知道自己负责的重要性。
5.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不要什么都教他。让他自己去试,失败了也没关系。
6.要信任孩子。
信任比惩罚更能够激起责任心。
家长在培养孩子自信过程中,哪些事项需要注意?
1.不要用太多的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
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他自己有一片可以发挥的天地。如果你有顾虑,可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不准玩”,可以告诉他,如果你的成绩够好了,或者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
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但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而且孩子还会为了自己的兴趣更努力地去做那些“必须做”的事。
2.不要惩罚失败。
可以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是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让人进步的学习过程,惩罚失败会挫伤孩子创造的动力,要鼓励孩子在失败中成长、坚强。
3.不要说教。
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会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你的说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4.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
这除了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外,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5.不要过多插手孩子的事务,不要剥夺孩子的选择权。
不要觉得自己为孩子指引的都是通向成功的直路,孩子只有服从;不要什么事情都说“不”,应多给孩子一些机会。
想要让孩子认识情绪该怎么办
随着孩子慢慢成长,孩子们也慢慢也有了自己的情绪。而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认识情绪。那么想要让孩子认识情绪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中孩子常常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而产生一些情绪问题。
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大发脾气:我要吃糖!我要买玩具!我不要穿这个,我要穿那个!我要去游乐场,我不要去幼儿园……跟小朋友之间也会产生情绪:毛毛总是抢我的玩具!我跟球球打架了……有时候自己玩着玩着也会突然闹情绪:妈妈这个架子怎么安不上了,我的娃娃弄脏了……
对于正在哭闹的孩子,为什么讲道理没有用?就像我在《亲子沟通|果妈支招如何与熊孩子对话》中曾说过的,对于正在处于情绪中的孩子,家长说的越多、劝的越多,孩子反而哭闹的越厉害,是因为你不理解他,而且在破坏孩子的宣泄过程。
每个人都有情绪,孩子有情绪也是理所当然的。有情绪并不可怕,重要是教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调节。
了解情绪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一模一样的情绪。在学习情绪调节方法之前,我们首先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以及自己情绪反应的模式是什么,才能知道怎么去调节它。
1、了解自己的情绪基调
不同的事情,可能都有一些共同的情绪表现,比如,一个人遇到事情经常唉声叹气,这种情绪就是这个人的情绪基调,对于相对稳定的情绪基调需要更深层次的情绪调节。
2、了解自己的情绪强度
有些人发怒时,吵架、摔东西,恨不得把眼前的一切都扔了,反应很激烈。而有些人虽然也很生气,但是瞪一下眼睛就好了。
这说明人的情绪强度有差别,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情绪是不是很容易激动,如果是情绪容易激动、表现特别明显的人,更需要先从行为上去改变。如果是情绪表现一般,容易闷在心里的人,需要先从想法上多去改变。
3、了解自己的情绪内容
人们会对一些特别的事情有特别的反应,比如,有人特别受不了委屈,很介意别人冤枉自己,如果有人冤枉自己,可能还没弄清怎么回事,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完全变了一个人,这种不同寻常的反应说明,他们对这类事情绝对是不可以接受的,这是他们的边界,容不得别人触碰。
4、细分自己的情绪
同一件事,可能会引发不同的情绪,要分清主要情绪和次要情绪。
比如希希怪我拿了她的铅笔,我又愤怒又悲伤。因为希希冤枉我,我愤怒;我悲伤是因为之前我俩还那么好,现在变成了这样。
细分情绪帮助我们了解到哪个情绪是最强烈的,需要特别处理,这样能帮助自己分清生气的真正原因。
5、了解自己难以解决的情绪
主要是自己难以描述、难以表达、难以解决的情绪。
并不是每个人在描述自己情绪时,都能准确描述,这需要我们去练习,我们难以表达的情绪会给我们带来困扰。比如有的人很不好意思发怒,真的生气了,也憋着,回头又跟自己较劲,这对自己的伤害就很大。
通常我们难以表达的情绪也是我们比较难以解决的情绪,并且会体现在和人相处的过程中,比如我们忍不住发怒,那么如果有一个人对着我们发怒,我们是很难劝他冷静下来的,有可能比他还生气呢。亲子关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孩子一发脾气家长就忍不住爆发,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先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生活中帮孩子认识情绪
1、抓住机会给情绪命名
如果家长在和孩子的互动中,经常和孩子就情绪进行命名和解释,孩子就能更多掌握和学习不同情绪的命名和含义,也能发展出更好的情绪理解、表达和调控能力。
比如孩子非常生气的时候,父母可以说,我看到你的眉毛都竖起来了,看起来你真是很生气。
或者孩子的玩具不见了,急的大哭,父母可以说,宝贝,你的玩具不见了,现在一定特别伤心……
给孩子的情绪命名,其实也是换一种方式在和孩子共情,告诉孩子:你的情绪妈妈能接受,你的情绪和感受也很重要。这样会让孩子在面对自己的情绪时不那么慌张和手足无措,之后才能更积极去寻求调整方法。
2、游戏中认识情绪
平常跟孩子玩游戏,或者角色扮演读绘本,既让孩子觉得好玩,又能明白不同情绪是什么样的。
比如之前给大家推荐的绘本《弗洛格生气了|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跟孩子一起分角色来读这个绘本,探讨弗洛格为什么生气了?让孩子感受当下弗洛格的情绪,还可以再结合孩子的经历,让孩子更直观理解这种情绪。
情绪不是一下子产生的,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内在模式的一种反映。让孩子学会调节情绪,是引导和帮助孩子调节情绪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