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拖拉拉的童话故事

2021-06-16 拖拖拉拉的童话故事 如何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如何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

[学龄心理]如何让孩子写作业不再拖拖拉拉?。

孩子写作业拖拖拉拉是让多数父母头痛的一件事,特别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如果不能养成写作业的良好习惯,直接影响今后的学业。虽然,一些父母会经常陪伴或督促孩子写作业,但有时效果却不好,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观点,习惯化是对某个刺激的反应由于该刺激的重复出现而逐渐降低。

比如,一个儿童在看到新玩具时,会感到很有兴趣,当他持续玩这个玩具时,就会逐渐习惯化,而不会产生最初的情绪。

相对孩子而言,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最初写作业相比玩看动漫、玩游戏,更容易产生厌烦感,但如果养成了习惯,这种感觉就会消失,也可说是习惯化了。

那么,如何养成爱写作业的习惯呢?

根据成功学专家易发久的研究,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1-7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

2.第二阶段

7-21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

3.第三阶段

21-90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

然而,在现实中,父母常常坚持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孩子依然不爱写作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关键并不在于习惯形成理论的问题,而在于父母培养孩子习惯的方法上存在问题。

1、缺乏一致的原则

通常父母只会要求孩子每天放学后要完成作业,但却没有固定时间,比如每天7点必须写作业,所以,孩子会认为,早点、晚点写都无所谓,而且父母也常随意修改写作业的时间。

结果,有时父母为了鼓励孩子,规定写完作业可以玩玩具或看动漫,但由于时间过晚,导致原来的承诺无法向孩子兑现,就会使孩子对规则的权威性产生怀疑,进而对写作业反感。

所以,父母在确定规则时,一定要明确而一致,即使因为其他事。比如偶尔家中来客人或吃饭时间晚,都需要提前和孩子说明变化的原因,并尽可能晚一些再坚持,不要让孩子认为,规则是大人可以经常随意改变的,即使因特殊情况改变,也是父母与孩子协商的结果。

2、违背了发展规律

习惯化的形成往往针对一至二件事时会更有效,当同时完成几件事的习惯化,就容易失去效果。

比如,要求孩子每天写作业或练习钢琴,最初的阶段父母不仅要求固定时间进行,同时还要完成一定的时间量,就意味着孩子即要习惯固定时间点,还要习惯固定时间量,这就可能使孩子产生厌倦。

因此,对于固定完成作业习惯的养成,初期需要给予口头鼓励、积分或实物奖励等方式,来帮助孩子首先养成固定时间点的习惯,尔后可以逐步过渡到写完作业再适当拓展学习的阶段,比如,完成作业再学习十分钟,经历一段时间后,再逐渐延长,以消除孩子习惯养成中的不适感。

同时,对于乐器或书法练习等内容,需要通过两到三个月的时间,先让孩子适应每天必须坚持的习惯,尔后再逐渐延长练习时间,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这就如同人适应一个原本不喜欢的口味时,比如辣椒,需要循序渐进、逐渐加量一样,如果一次吃最辣的食物,可能你一生都不愿意再吃这样的东西。

3、错误的鼓励方式

在鼓励孩子时,父母可能会用口头表扬、积分奖励(代币强化物)、购买玩具,承诺孩子看动漫或玩游戏(活动性强化物),甚至还会用到取消游戏时间、零食等惩罚的方式,究竟哪种方式更有效呢?

其实,每种方式在特定的情况下都是有效的,包括惩罚,但主要看如何使用,而这取决于孩子当时的状态。

比如,今天孩子在学校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这时父母只需及时给予口头鼓励,就很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而不必再使用其他方式。

而对于实物、积分、活动性等强化物,应根据孩子的学习状态适当使用,更应鼓励使用口头鼓励方式,因为当孩子习惯于实物、代币、活动等强化物时,如果父母不能及时给予儿童,就会使儿童对写作业产生反感。

所以,适当地、经常性地变换鼓励的方式,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因为当父母为了一个好习惯而强化孩子时,同时可能会对孩子产生错误的强化,比如,不给礼物就不好好写。

4、效果不好的督促

多数父母会选择陪伴的方式来督促孩子学习,但仅仅陪伴就能让孩子对写作业产生兴趣吗?

虽然有时这种方式产生了一定效果,但却没能培养出孩子的学习兴趣。他或许迫于父母的压力,或许习惯于与母亲呆在一起而写作业。

其实,父母陪伴孩子写作业,并不仅是要求他安静地把作业完成,而应是一个培养学习兴趣、享受学习乐趣的过程。比如,及时对孩子完成好的内容给予表扬,或者与孩子一起写,竞赛谁写得好,等等。

这样,孩子在写作业过程中,就会因为父母的引导和参与,降低对写作业的反感程度,就如同有些事,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只有大家一起做才有兴趣一样。

所以,父母的陪伴应该是高质量的陪伴,不需要总是要求孩子必须完成作业才能如何,就像儿童看动漫不会疲倦一样,只有让他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才能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而针对某一具体学习内容的引导,才能让孩子时时刻刻融入学习之中,毕竟孩子的自控力还不强,要求他一至二小时乖乖坐在那里对多数孩子来说是不行的。

zj09.com推荐

宝宝做事拖拉、懒惰?不,是大人缺乏耐心


孩子磨蹭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不当的教养方式

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就大事小事的完全由家长安排好,自己不动手,慢慢的对任何事都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也逐渐养成了做事拖拉、没有主见的习惯。

2.缺乏时间观念

孩子对时间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他们不知道快一点做完事情能有什么好处,当然也没有意识到慢一点做事有什么不好。

3.自我控制力差

孩子一般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注意力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所以就会很快忘记初衷,而无法专心于所做的事情。

4.心有余而力不从

有时孩子做事慢并不是故意的,有可能是孩子所做的事情超出了孩子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围,以至于做起事来不那么得心应手,慢就再所难免了。

5.缺乏自信心

有的孩子在做事时缺乏勇气和信心,对自己的要求过高,怕自己出丑或做不好,总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定,从而动作也就自然而然的慢了下来。

6.天生的慢性子

按照气质类型来分,人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个气质类型,粘液质和抑郁质类型的人天生就是“慢性子”,这是孩子一生都不太可能改变的先天气质。

7.与父母消极对抗

有些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严,给孩子布置的任务过多,孩子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于是可能会采用“磨蹭”招式予以回击。

面对这些原因,我们怎样见招拆招呢?

1不包办

比如孩子早晨起床后磨磨蹭蹭的,家长由于害怕孩子上学迟到而急得不得了,可是孩子却在一旁依然慢条斯理的,因为孩子心里明白,自己动作磨蹭一点没关系,到时候妈妈会来帮我的,反正上学是迟到不了的。

所以,要想让孩子不再磨蹭,父母就必须剔除对他的多余的关爱,让孩子远离对父母的依赖,更不能因为看孩子干得慢就包办代替。

2制定时间表

孩子做事磨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还没有时间观念。家长要想办法使孩子认识到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国外很多家长会制定时间表来帮助孩子形成时间观念,家长们不妨一试。

3克制分心因素

比如孩子进餐的时间可能正好是电视里播放动画片的时间,于是许多孩子会情不自禁地就边吃边看起来了,这样一来孩子当然会吃得很慢,这时,家长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关掉电视机,或者把进餐的时间要么提前要么推后。

4训练孩子生活技能

有些孩子做事磨蹭可能是因为他对所做的某件事动作不熟练,没有掌握操作的技巧,不知道如何合理安排以提高做事的效率,家长就必须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技能,比如怎样穿衣服才能穿得更快,怎样洗漱才能不浪费时间,怎样整理玩具才能取用方便。

5对孩子做快的事情予以鼓励

如果父母能经常对孩子说:“你现在比过去有进步了”,“你看你做得多快”,“做得真棒,加油啊”,“真好,现在用不着老提醒你了”,这些真诚的鼓励是能够打动孩子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下次做事就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快点儿。

甚至还可以给予一些奖励,但一定要在完成时再给,不可以降低标准,否则反而会让孩子觉得降低标准也能获得奖励,降低家长的威信。

6不能责骂

其实,对于孩子做事磨蹭,家长采用发脾气的办法是于事无补的,比如有的时候孩子做一件事比较慢,这时如果家长再在一旁火冒三丈,孩子便会越发不知所措,做事的速度反而变得更慢了。

另外,面对家长发脾气、责备和打骂,孩子的心理感觉一定不好,有时他就有可能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或者干脆故意拖延时间来表示对家长的反抗。

5招治疗孩子的“拖延症”,这病真不能再拖了!


不知大家有没这种感觉,小时候经常凑一起玩儿的几个孩子,看起来都一样聪明不分上下,但是开始上学之后,学习成绩就渐渐有了差距,而且越来越明显。成绩好的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有兴趣,学习效率也越来越高,还可以增加更多的课外活动,每天过得也开心快乐;而成绩差的孩子可能会对学习越来越感到厌烦恐惧,学习效率越来越低,家长也不得不把原来正在进行的兴趣才艺搁置一边,一切都为学习成绩让路,可越是这样,孩子越发感到每天的生活索然无味,脸上也少了以前的笑容。

前阵子我去参加了本地图书馆一个专门为homeschool家庭学校(孩子不在学校上学,而是在家里接受符合教师条件的父母或专门教育人员的教育,美国这种情况还挺普遍,尤其是在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的家庭,能有一位全职家长或请得起优秀私教)家长举办的讲座活动,主讲人April老师毕业于范德堡大学教育学院,有着20多年家庭学校私教导师经验,她一上来就给大家列出了以上这两种对比。

造成这种区别的关键是什么呢?April老师在工作中发现,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孩子学习好不好,过得怎么样,几乎都跟一件事情正相关——那就是孩子的自律能力,说得更精确具体点,是他对自己时间的管理和掌控能力。孩子的厌学、懒散、拖拉,很大程度的原因是他的时间管理出了问题,成了procrastinator(拖延者)。这时,外界的约束和压力能起到辅助作用,好学校能给孩子一个很好的“他律”环境,但更治本的方法是要帮助孩子学会“自律”,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让他能走在自我驱动的良性循环道路上。

说到时间管理,大家肯定会想起日程、计划、各种表格啥的,可是做计划容易,怎样才能保证它被执行?结合April老师的分享和我自己的带娃体会,其实让孩子懂得这些才是关键:

“死板的日程”让你更自由

用日程计划表格帮助孩子管理时间的确是个很棒的方法。孩子比较小的时候,他对在每天要做的日程计划上划勾勾,贴星星还比较有兴趣,但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如果家长稍有放松,很快就会不了了之。

即使有些孩子小时候做得还不错,但长大些却不再愿意遵守,有点像“机器人觉醒”一样,开始有自主意识,要求自由,不愿意循规蹈矩地受那些日程计划的约束。可是,自由的结果就是,整天整天的玩游戏瞎混混,一天两天看起来好像是快乐了,但久而久之,尤其当学习跟不上的时候,那可是玩也玩不好,学也学不好,成绩一差毁所有了。

解决的关键是要让孩子从内心就接受那些时间管理的方法,而不是“爸爸妈妈这样说,就只好这样做”。一直记得逃逃的学前班老师Mrs.Keller在鼓励家长们帮助孩子每天规律作息学习时,说过这样一句话“Letthemknow,Routinesgiveyoufreedom.”(让孩子知道,日程管理让他更自由),因为它能帮助你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把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完成,剩下的时间孩子可以自己支配,既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自由,也有发呆的自由,也就是有更多自由的“留白时间”。

所以,当孩子开始能听懂道理时,我们就该跟他讨论沟通,看起来“死板的日程“并不是用来束缚他的,而是能让他更加自由,否则晚上本来可以开开心心地上床听故事准备睡觉了,却发现作业还没做,不得不从舒服的床上爬起来。尽管实践起来可能还是会偷懒,但这种思维的转换,能让孩子真正理解到,时间管理对他有实实在在的好处。

甭管软柿子还是硬柿子,开始“捏”就对了

对有些孩子来说,严格地规定几点到几点干什么会让他觉得很不自在。毕竟每天的状态和心情都不一样,有时放学回来精力还很充沛,可以顺手把作业做了,可有时却觉得很累,想休息或者先玩会儿游戏轻松下。

这时,一个简单的to-dolist(待办事项清单)比严格的日程表可能更管用,和孩子列出每天要做的事情的清单,但具体怎么做,先做哪个再做哪个孩子可以自己拿主意。

有些孩子喜欢先做简单的,有些孩子喜欢先把困难的完成,无论哪种顺序,爸爸妈妈都不需要太纠结,就像葡萄是先吃甜的还是先吃酸的其实都无所谓,只要最后能把它都吃完就好,so,Justdoit!

太难了,那就只做10分钟

OK,如果孩子的确是只挑“软柿子”捏,现在捏完了,剩下的都是很困难的任务可怎么办?比如放学回来后把该做的作业写了,该读的书也读了,户外运动也做了,就剩下最讨厌的练钢琴了,咋整?

同样地,还是得帮孩子转换思维,把注意焦点从“做这件事有多难“转移到”完成后有多开心“上,比如练完琴后今天该做的事情就全都完成了,剩下的是敞开玩的自由时间,不用一直心欠欠的,而且搞定得越早,剩下的自由时间就越多;另外,多练习后,下次到老师那上课时自然底气更足;或者哪天小朋友到家里玩的时候显摆一下也很不错啊……

如果这些招数都不奏效,咱们就退一步,只练10分钟就休息,很多时候让孩子开始一件事会特别困难,但只要这10分钟他全身心扎进去了,可能会突然发现“咦,原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啊,练琴也不是那么难受,而且越弹越好很有成就感呢!”当然,实际情况不一定每次都那么美好,那练10分钟就休息呗,休息几分钟再继续,总比永远不开始好。家长可以趁休息时间和孩子讨论一下刚才完成了些什么,肯定他的成果,鼓励他下一次可以比上一次再多做些,比如从10分钟到15分钟。

信不信?习惯了这样说话,孩子能做得更多!

April老师给大家推荐了一本专门写给孩子的时间管理图书,叫《SeeyouLater,Procrastinator!》(别了,拖延症!),我后来从图书馆借了一本和逃逃一起看,很多道理跟一些写给大人看的时间管理书籍是相通的,不过这本书里作者用非常童趣的方式给出了小读者马上就能做到,简单易行的小方法,比如这招,转换你的语言:

“有一天,我会…”->”周一,我就会…”(有确定的时间,更有可能会实现,否则会遥遥无期哦)

“我不能…”->”我可以试试…”(不试你怎么知道呢)

“我希望…”->”我可以…”

“我可能…”->“我会…”(“希望“和”可能“都太虚了,说了等于没说~~要有更加坚定的态度)

“我好讨厌做这件事。”->“把这件事搞定后,感觉肯定棒极了!”(就是上面说的,转换思维,把注意焦点从“做这件事有多难“转移到”完成后有多开心“上)

“可是我不想做!”->”我会去做的!”

“可是它太难了!”->“我知道我可以做到的!”

“可是我太忙了!”->“我知道我可以完成的!”(把借口统统丢掉)

“可是我想出去玩!”“我会先把功课做了,然后就可以尽情快乐啦!”(现在的小快乐vs.把事情完成后的大快乐)

以前曾经给大家分享过斯坦福心理学教授CarolDweck关于“成长型思维“的理论,她认为人的思维认知是可以不断成长改变的,而促进这个影响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你平时的说话习惯,改变你的语言可以改变你的思维方式,“Changeyourwordschangeyourmindset“。所以,如果孩子习惯了使用更加积极的语言,他的学习生活态度也会更加积极。

别只“顾着”学习

最后,要提醒各位爸爸妈妈的是,时间管理是一项综合能力,如果只是运用在学习,而生活上还是乱糟糟的话,孩子还是只会把它当成任务,不会养成习惯。其实生活里有很多可以帮助孩子培养时间管理能力的地方,比如老美家庭常使用的chorechart(家务任务表)。

养成定期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品,整理自己的床铺,房间,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孩子在生活上能做到有条理,不拖延,这种好习惯也会被带到学习中去。

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那句话一样“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对应到孩子的学习上也是一样的,大多数情况下,还拼不到智商,对时间的使用和管理能力已经让孩子之间拉开差距。

关于怎么帮助孩子做好时间管理的实践方法有很多,具体到每位孩子身上还应根据孩子的特点有所调整,不过有些根本的、像前面所介绍的这些概念和思维转变,是几乎适用于每一位孩子的,它能让孩子从心理上、语言和思维上慢慢去接受、习惯和拥抱时间管理,孩子可能一时还不能完全理解,或者没法都做到,没关系,不断坚持就会渐渐走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

最后,再来和大家总结一下:

日程计划让你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不纠结先做难的还是先做易的,做完就是王道

困难的事情要有勇气开始,哪怕只做10分钟

改变你的语言,可以改变你的思维,从而改变你的行为

时间管理是一项综合能力,学习时间要管理,生活的时间也要管理

套用下第三条,时间管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越是困难越要有勇气开始,哪怕先管理好一天,三天,一周…..过段时间,你也许会惊讶地发现,家里的“拖延症”小蜗牛不见了^_^

孩子懒癌拖延末期怎么办


孩子为什么懒,做事总是爱拖延,宝妈该如何做?孩子最近总是懒的不行,之前让孩子去做一些事儿孩子屁颠屁颠的就去了,可是孩子最近总是无精打采的,那么小编今天在这儿就跟大家唠唠嗑,好好的探讨一下孩子懒的真正原因!

1.身在疲劳期,有心无力

一开始,家长给孩子放学以后总会让他们去兴趣班里报道,而孩子们也都非常开心,因为毕竟是学习新东西,而且跟其他小朋友能在一起玩耍学习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可是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感到疲劳,很大程度是因为有太长时间没有给孩子一个休息的时间了。

如果你家的孩子也正好遇到这种情况,那么建议家长们带着孩子抽空出去散散心,去带孩子玩玩他们喜欢的游戏,想参加的活动,看一场电影,通过文娱活动来让孩子们有一个放松的状态。

2.家长管的“宽”,孩子要变懒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家长,无论是帮孩子穿衣服,还是帮孩子准备好第二天的作业、书包,反正就是一下给孩子办个齐全,孩子几乎要做的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渐渐的就会发现这些孩子几乎就没有了自理能力,什么都指望着家长给自己收拾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懒到骨子里”。如果你家的孩子是这样子的状况,那么小编建议家长们适当的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学着去处理身边的事,毕竟,父母不能一辈子陪着孩子。

3.无聊的懒最难治

那么除了上述两种情况外,还有孩子回到家里无所事事,要么懒在家里,要么懒在游戏里,如果你的孩子这样也是这样,那么建议大家给孩子适当的兴趣爱好,或者压力,让孩子找到生活中的乐趣,这样才不会让孩子无聊。

拖拖拉拉的童话故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