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孩子最深的是什么?家长是否有“口头禅”的习惯?父母说了哪些不经意的“口头禅”伤孩子最深,接下来看看下文吧。

语言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符,但同时也是世界上最锋利的刀,刀下受伤的,却往往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可别觉得这是危言耸听,各位家长们自己反思一下,有没有对孩子说过很伤人的话?有没有见过孩子因为自己几句话而垂头丧气、泣不成声的样子?有没有看到过孩子伤心痛苦的双眸?

伤孩子最深的,往往是家长那些不经意的“口头禅”

1、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这句话,在孩子有疑问、有自己的想法,而家长并不认同时,被家长说得最多。

确实,孩子是小的,是幼稚的,提出的疑问、想法往往也很不成熟,甚至很可笑,但这并不是家长用这种简单粗暴的语言去否定孩子的理由。

当孩子向家长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想法时,是一种探索世界的尝试,而如果家长简单粗暴地直接去否定孩子的话,只会打击孩子、伤透孩子的心,也给孩子做出了不良示范,使得孩子也渐渐成为一个脾气暴躁、缺乏耐心的人。

2、你看看别人,再看看自己

那些缺乏科学育儿观念的家长们最常做的事,就是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的优秀孩子作比较,而比较的结果自然往往不能尽如人意,优秀的人有那么多,自家孩子怎么可能个个都比得过?

或许在那些说出这种话的家长看来,自己拿孩子去作比较只是为了激励孩子,给他树立榜样,让孩子永远保持奋进;

然而事实上,这些话是在无形中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越来越觉得自己不行、自己不如别人,渐渐地会真的“不行”。

3、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这句话的杀伤力可以说是最大的,对于孩子来说简直是“核武器”一般的存在,伤害巨大,影响深远。

小孩子很弱,身体弱,头脑弱,社会地位弱,没有收入来源,一切的一切都维系在父母身上,所以对父母非常依恋,把家长视为自己的全部,当家长说出“不要你了”之类的话时,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孩子都会是非常害怕的。

是的,这样的话会很有效果,孩子听到后往往都会变得安静、听话,然而安静的外表下是充满恐惧的内心,家长总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孩子的心理健康会大受影响,亲子之间也难免生出嫌隙。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让孩子因自己的“恶语”受到伤害!

精选阅读

“不许哭”这句话对孩子的伤害大吗


当孩子哭的时候能制止吗?能对孩子说“不许哭”这句话吗?曾经,在一个母婴论坛发起一个话题,有了孩子,你最怕他发生什么?回答最多的是:怕孩子生病!排名其次的是:怕孩子哭!接下来看看“不许哭”这句话对孩子的伤害。

很多妈妈说,还没生孩子的时候,看见别人家的小可爱就忍不住的想抱抱捏捏,但是一旦孩子大哭就想立马扔还给孩子他妈。

现在自己有了孩子,动不动就哭,你让他不要哭,他偏偏越哭越大声,真的太让人头痛了!

德国教育专家麦克说:我们不喜欢看到孩子难过哭泣,不仅是哭泣让我们觉得麻烦,而且也怀疑自己的价值,这话太对了。

不哭不闹的孩子,总被拿来表扬很乖,父母觉得自己教养有方。

可是,哭哭啼啼的孩子,不止会让我们觉得手足无措,尤其在大庭广众面前,当我们无法找出孩子哭泣的原因时,这种无力让我们感到极度心烦、挫败,难堪、愤怒,更怕别人觉得我们管不好教不好孩子。

于是我们习惯了对孩子这样说话:

就知道哭哭哭,有什么好哭的;

这么大了还哭鼻子;

一个男孩子,动不动就哭,害不害臊?

你再哭,我(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啊;

你不哭,我就答应你……

孩子一哭,我们自然会烦躁、不安甚至恼火……一开始,会试着安慰“不要哭了,乖”,可是哄完没用的话就会开始大喊大吼,甚至武力解决。

当然,还有一种是无条件的满足孩子,只要你不哭,我什么都答应你。

可是,我们好像都忘记了,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哭泣。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第一学会的就是哭。

在人生不同的阶段,哭代表了孩子不同的需求。

在1岁以内,孩子的哭是发出“我冷了”、“我热了”、“我尿湿了”、“我困了”、“我怕”等一系列生理和情感的信号。

当他们到达2岁左右,开始进入TerribleTwo,独立意识的崛起却因为语言发展的限制让他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于是,就用哭来表达。

为什么大人很少哭?因为合理控制情绪,是一个成年人的基本素养。

对啊,可是孩子却不能,因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远远不够。

研究显示,孩子要到18-20岁左右才能拥有相对完善的情绪控制能力。

尽管知道了真相,但我们真的还是很讨厌孩子哭啊。

为什么?有一个很戳心的解释是:其实你就是缺乏“处理孩子哭”的能力。

面对孩子哭,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认为: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

不要对孩子的哭泣表示出紧张、排斥、反感,甚至觉得丢脸,当你从心底里认为这是孩子再正常不过的一种情绪发泄时,可以进行第二步了。

看着孩子哭,对,不要打断,更不要急躁地重复“别哭了”、“不准哭”之类的话来压制孩子的情绪。然后蹲下来,好好拍拍背,抱抱孩子,用行动告诉他:无论发生什么,妈妈一样关心你。这样比较能有效安抚到孩子。

当孩子哭声轻微慢慢停止哭泣的时候,可以和孩子聊聊哭的原因,然后启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哭是因为丢失了心爱的玩具,让他们思考哪里会是丢失的最终地点,有可能的话我们协助孩子寻找,不管找到还是找不到。最终我们要通过这件事要孩子吸取教训,想办法避免发生类似的情况。

如果孩子只是因为见啥要啥,想得到商场里一件昂贵的玩具,那么就要孩子明白“想要”和“需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过电影《头脑特工队》。里面有五个情绪小人,乐乐总是阳光乐观,忧忧总是消极悲伤,怕怕胆小畏缩,怒怒脾气火爆,厌厌固执又挑剔。

我们总以为负面情绪好像没什么用,但这些都是我们生存的必需品。

怕怕能让我们时刻审视自己所处的位置,冷静思考,保护安全。

怒怒则为我们争取公平待遇,在我们畏缩时给我们勇气。

厌厌是内心诚实又固执的小孩,她挑剔的品味正是为了让我们诚实面对自己内心真正的喜好。

这些负面情绪的存在才构成一个鲜活的我们啊。

所以啊,允许孩子表达情绪,不止在快乐的时候可以大叫,更可以在难过时的捶胸哭喊,合情合理。

无论如何,记得温柔地告诉孩子:有想法就诉说,有情绪就表达。只是,我会帮助你慢慢学会理解和控制。

嗯,“It’sOKtobesad”。

家长怎样避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


相信为人父母的你们,没有哪个会不爱自己的孩子。但这个爱也要有个度,不能过分溺爱。那么家长怎样避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大家都知道溺爱孩子是不好的行为。随手一搜索,就能看到对溺爱的解释:“过于宠爱,由着孩子的性子,惯着孩子。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溺爱,让这个世界产生了熊孩子。而让现在的家长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的,是界限。就像“孩子可以吃糖,但是吃多少算多”一样,每个家里都有不同的规定。育儿,相对来说也是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特色和风格,是一件相对来说个性化的事,无法要求每个家里都一样,只要遵守一些育儿的大原则,孩子就能健康成长,至于细节,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

针对“避免溺爱”要遵守的大原则或界限,可以说是这几个:让孩子独立做主、尊重孩子、允许孩子犯错(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第一,让孩子独立做主。被溺爱的孩子没有分寸感,觉得自己提的任何要求都要实现。对于一些过分的要求,如果实现不了,就撒泼打滚,导致孩子成为了“熊孩子”。帮助孩子实现愿望、避免孩子失望,是做家长的本能,因为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但要分清孩子的要求是欲望还是需要。如果是欲望,就可以不接受孩子的要求。

第二,尊重孩子。有的家长平时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填平对孩子的愧疚,就答应孩子的很多要求,尤其是在物质上,给予孩子无限制的“虚假满足”。

谈到尊重孩子,就不得不谈尊重他人。有的家长只考虑到孩子的利益,而不去考虑他人的利益,因此纵容孩子,甚至让他人承担损失,比如允许孩子不经同意触碰他人物品、公共场合喧哗奔跑,这些经常被他人批判的行为,与家长本身的素质密切相关。

网络上有人说“保护自己,拒绝生孩子”或者拒绝婚姻之类的,在很多人眼里,孩子就等同于熊孩子,这个弱势群体没办法为自己发声,少数人的问题就变成整个阶层的问题。让坐飞机或者坐火车的年轻人,一看到旁边的座位有孩子就紧张:“天啊,我这趟旅途应该很不顺利”。

家长首先要遵守公众的基本要求,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小,而给孩子特殊的理由。这对孩子一点好处也没有。

另外,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对于陌生人,如果他教养好或者心情好,可以包容孩子的小问题,但陌生人也完全可以不包容,这是他的权利。

第三,允许孩子犯错。溺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长有时候不信任孩子,不相信孩子能够做好,所以包办代办。理由是:“他还是个孩子、那么小”。殊不知,信任的力量能帮助孩子成长,当孩子感受到信任,他就愿意去尝试,一次成功就能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孩子独立、自信的必不可少的经历。

减少溺爱,让世界少点熊孩子吧。

如此“胎教”伤害孩子


如此“胎教”伤害孩子

为了生一个聪明的宝宝,一些家庭在女性怀孕时就开始实施“胎教”,但“胎教”的方式千奇百怪,如家住上海昆山路的王女士就采用让胎儿听麻将声的“胎教”方法,使得一些心理专家对此担忧不已,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据介绍,现已怀孕半年多的王女士酷爱打麻将,一有空闲就和人一起搓上几局,“哗哗”的麻将声在其心目中简直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时间长了,她似乎摸出点“门道”,只要一响起“哗哗”的麻将声,腹中的胎儿就安静起来,似乎在欣赏美妙的音乐。而一旦停止打麻将,胎儿就会在肚子里“拳打脚踢”,这正中王女士的下怀,她索性天天坐在麻将桌边进行“胎教”。

无独有偶,还有一些孕妇自己喜欢忧伤或者喧嚣的音乐,于是也将其作为胎教的磁带,结果,腹中的胎儿听了以后,感觉压抑烦躁。有的甚至破坏了孩子的耳蜗和听觉神经,致使宝宝刚出生就出现听力受损或耳聋。

对此,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杜亚松博士认为,孕妇在保证充足营养与休息的条件下,对胎儿实施定期定时的音乐刺激,可促进婴儿的感觉神经和大脑皮层中枢的更快发展,比如一些名曲中舒缓、轻柔、欢快的部分就适合胎教。但悲壮、激烈、亢奋的音乐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严重的会造成婴儿畸形或闭锁心理。像听麻将声那样的“胎教”只能把孕妇打麻将的紧张情绪传给胎儿,严重危害胎儿健康。

因此,给胎儿听的音乐要选择经过医学界优生学会审定的胎教音乐,声音过高或过低都会给孩子带来一定影响。

如此的“胎教”易伤害孩子


为了生一个聪明的宝宝,一些家庭在女性怀孕时就开始实施“胎教”,但“胎教”的方式千奇百怪,如家住上海昆山路的王女士就采用让胎儿听麻将声的“胎教”方法,使得一些心理专家对此担忧不已,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据介绍,现已怀孕半年多的王女士酷爱打麻将,一有空闲就和人一起搓上几局,“哗哗”的麻将声在其心目中简直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时间长了,她似乎摸出点“门道”,只要一响起“哗哗”的麻将声,腹中的胎儿就安静起来,似乎在欣赏美妙的音乐。而一旦停止打麻将,胎儿就会在肚子里“拳打脚踢”,这正中王女士的下怀,她索性天天坐在麻将桌边进行“胎教”。

无独有偶,还有一些孕妇自己喜欢忧伤或者喧嚣的音乐,于是也将其作为胎教的磁带,结果,腹中的胎儿听了以后,感觉压抑烦躁。有的甚至破坏了孩子的耳蜗和听觉神经,致使宝宝刚出生就出现听力受损或耳聋。

对此,专家认为,孕妇在保证充足营养与休息的条件下,对胎儿实施定期定时的音乐刺激,可促进婴儿的感觉神经和大脑皮层中枢的更快发展,比如一些名曲中舒缓、轻柔、欢快的部分就适合胎教。

但悲壮、激烈、亢奋的音乐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严重的会造成婴儿畸形或闭锁心理。像听麻将声那样的“胎教”只能把孕妇打麻将的紧张情绪传给胎儿,严重危害胎儿健康。

因此,给胎儿听的音乐要选择经过医学界优生学会审定的胎教音乐,声音过高或过低都会给孩子带来一定影响。

如此“胎教”小心伤害孩子!


为了生一个聪明的宝宝,一些家庭在女性怀孕时就开始实施“胎教”,但“胎教”的方式千奇百怪,如家住上海昆山路的王女士就采用让胎儿听麻将声的“胎教”方法,使得一些心理专家对此担忧不已,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据介绍,现已怀孕半年多的王女士酷爱打麻将,一有空闲就和人一起搓上几局,“哗哗”的麻将声在其心目中简直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时间长了,她似乎摸出点“门道”,只要一响起“哗哗”的麻将声,腹中的胎儿就安静起来,似乎在欣赏美妙的音乐。而一旦停止打麻将,胎儿就会在肚子里“拳打脚踢”,这正中王女士的下怀,她索性天天坐在麻将桌边进行“胎教”。

无独有偶,还有一些孕妇自己喜欢忧伤或者喧嚣的音乐,于是也将其作为胎教的磁带,结果,腹中的胎儿听了以后,感觉压抑烦躁。有的甚至破坏了孩子的耳蜗和听觉神经,致使宝宝刚出生就出现听力受损或耳聋。

对此,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杜亚松博士认为,孕妇在保证充足营养与休息的条件下,对胎儿实施定期定时的音乐刺激,可促进婴儿的感觉神经和大脑皮层中枢的更快发展,比如一些名曲中舒缓、轻柔、欢快的部分就适合胎教。但悲壮、激烈、亢奋的音乐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严重的会造成婴儿畸形或闭锁心理。像听麻将声那样的“胎教”只能把孕妇打麻将的紧张情绪传给胎儿,严重危害胎儿健康。

因此,给胎儿听的音乐要选择经过医学界优生学会审定的胎教音乐,声音过高或过低都会给孩子带来一定影响。

育儿2月份热文排行总榜2月1日-2月28日 准妈咪百问 解读孕期百种疑问 新发现:怀孕16天可知胎儿性别 小夫妻如何才最容易生出双胞胎” 2011年适合兔宝宝的吉祥好名字 准妈妈孕期“亲热行为”全攻略 宝宝聪不聪明 看TA的睡姿就知道 李嘉欣剖腹产子 成兔年首位星妈 盘点易伤害孩子的十大垃圾食品 怀孕第一个月孕妇需要注意什么? 应对宝宝夜间爱哭的三个巧妙招 193696 190425 188000 184368 1728104 1716038 1601296 1594321 1589172 1585806

这些行为只是宝宝胆小吗?家长要小心了


以下这些这些行为只是宝宝胆小吗?比如我家宝宝好怕生啊,陌生人几乎都不能碰她,一碰就哇哇大哭,怎么办啊?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宝宝这些行为是否真的只是宝宝胆小吗?

我家那个娃子哦,硬是粘人的很,片刻离不得我,也不要她爸碰我,一碰就惊叫唤,恼火的很!

我家那个宝噢,特别怕打针,现在说什么也不打针了,别说打针,去医院看见白衣服的医生,就开始嚎,整层楼都听见!

看到这些情况,心里也是着急的慌,都说宝宝是人间可爱的天使,但是老是因为胆小耍横闹腾的宝宝,可是真的可爱不起来了。除了怕生、粘人、怕打针,还有怕敲门、怕打雷、怕闪电、怕黑,这些都是宝宝胆小的典型行为。

这些行为只是宝宝胆小吗?

宝宝第一次接触一些事物,因为有陌生感而表现出害羞,慢热等情绪是正常的,这是人类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宝宝性格一部分来自于遗传,而起决定性因素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家长作为宝宝的第一任教师,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多数宝宝表现出来的胆小怕生,一部分原因就来源于家长的以下行为!

家长经常玩消失

宝宝对于身边的人会有强烈的依赖感,这是一种本能。每当家长出门上班或是工作出差需要出行一段时间时,就会遇上宝宝嚎啕大哭,这在每个家庭都会遇上。而有的家长为了避免宝宝大哭,直接选择宝宝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离开,而等宝宝醒过来才发现父母不见了,久而久之,宝宝会变得非常敏感胆小。

家长无意的恐吓

家长工作忙活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已经是精疲力竭,只想倒头大睡。而宝宝新陈代谢快,精力很旺盛,为了让宝宝少点闹腾,有的家长就会想出这样的妙计:再不睡觉,大灰狼就会来抓你!再不睡觉,熊家婆就会来找你!其实这些恐吓的信号,不仅不能让宝宝快速的睡去,还会让宝宝产生怕黑的情节。

家长脾气暴躁

宝宝在暴力、打骂的环境下,特别是家长经常吵架的情况,对于不谙世事的宝宝,这是一种特差的情绪体验,而坏的东西特别容易记忆深刻,这种消极情绪体验一次次的在宝宝脑海里加深,对于幼小的宝宝可能出现的是胆小怕事,而长大后,更可能出现暴力倾向。

家长缺少鼓励

在宝宝成长过程中,有种态度相当重要,那就是自信。自信的宝宝表现出来的是学习能力强、乐于分享。而自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获得别人的鼓励赞赏,积累的一种情绪体验,比如搭个积木、做个开卡车的小游戏,都是帮宝宝积累自信的好办法。

家长过分溺爱

中国有句古话:物极必反,同样应验在宝宝身上。家长的过分溺爱会让宝宝产生一种错觉:所有的问题都有家长来抗,家长是自己唯一的保护伞,从心理上形成这样的依赖,行为上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所以宝宝在一些突发情况下表现出胆小也就不足为奇了。

胆小可能是很多宝宝都会遇上的问题,而父母的以上行为直接放大了宝宝的胆小性格,导致宝宝成长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对宝宝的爱不仅是吃喝拉撒,性格引导也是宝宝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家长们不能一味的溺爱,需要的是用心陪伴,健康引导!

孩子有这些习惯,会越来越笨,家长要注意了!


孩子一直聪明伶俐是每个家长都希望的,可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会越长越笨呢?

可能是生活中的这些习惯导致,家长要及时观察自家的孩子,如果有请及时改正,同时家长也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

1、不愿说话

孩子多说话,多交流不仅可以让孩子的大脑活起来,也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大脑动起来,智力才能得到有效开发。

相反如果孩子长期少言寡语,不怎么说话,让大脑没有得到应有的运转和发,就会容易变得迟钝,影响智力的发展。

生活中,爸妈应该有意识地鼓励孩子说话,让孩子讲讲身边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平常多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在说话的时候通过思考来促进大脑的运转。

2、身体患病时还坚持学习

有些父母把孩子的成绩看的太重要,有时就算孩子生病了,也坚持不让孩子落下一节课。但要知道孩子在生病的时候坚持学习,学习效率低不说,还容易给大脑带来损害。

所以,在孩子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要让孩子有一个充分的休息,给孩子的大脑充足的时间修复,并多补充一些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更有动力去学习。

3、不愿动脑

孩子在思考的时候大脑才会大量地运转,思维也会变得活跃起来,如果孩子长期不愿动脑,什么事情都懒得想,大脑很容易退化,人也会变得笨笨的。

所以,父母在生活中要鼓励孩子多动脑,要多鼓励他思考问题,比如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玩脑筋急转弯,

或者教孩子下棋、拼图等等,可以跟孩子比赛,看谁做得更好,这样孩子会更有热情地在玩耍中思考起来。

在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下,孩子一定会越来越聪明的。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