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一年多以前,你还在为自家宝宝的语言发展不及别人而担心,可现在却因为他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头疼不已。

在从幼儿园回家的路上向你报告发生今天的新鲜事儿,向爷爷奶奶描绘他的图画。就算是大人们在谈话时他往往也想插进来,家里来了客人,即使你事先已要求他要表现得乖乖的,他也点头保证,但是不到10分钟他又会急不可耐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场景会让你觉得尴尬不已:我家宝宝怎么这么“不懂礼貌”呢?

我爱学说话

或早或晚,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对说话非常感兴趣的阶段。从大约12个月左右说出第一个词语开始,孩子会日益感受到语言的力量。16个月开始,孩子的语言能力进入高速发展期,词汇与语法飞速进步。到2周岁左右,孩子可以说出简单的句子了,语言的作用就更进一步。

万能的语言

孩子学说话,并愿意多说话,是为了达到各种不同的目的。

★为了表达某样信息,或者得到某样东西。

★单纯地为了让爸爸妈妈放下手中的事情来关注自己。

★为了博得别人的赞扬、拥抱和奖励。

★自己给自己解闷玩(你会发现孩子独自一人在自言自语)。皮亚杰称之为“自我中心言语”,孩子在自己编故事玩呢。

★帮助自己理清思路。众多的心理学家都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如孩子搭积木的时候你可能会听到,“嗯,我要三角形屋顶,啊,就是这个”。

插话有理

既然说话这么有趣,三四岁的孩子爱不停地说话就不足为奇了。那么大人交谈的时候孩子插话是为了什么呢?

◆无聊

孩子反复打断成人之间的对话,无聊往往是最主要的原因。成人谈得津津有味,可关于谈话的内容,孩子基本不能理解或者也不感兴趣。这个环境他已经探索过了,没有玩具、没有小动物、没有小草小虫子,甚至连电视也没有!

儿童与成人对时间的感受不同,他们觉得时间过得慢,特别是无聊的时候。于是他转而探索自己的记忆:某个小朋友的玩具有怎样特别的功能,爸爸带我去公园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由于孩子的思维与语言基本同步,因此他只有把这些说出来与你分享才能有效地进行思考。

◆人来疯

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大家都喜欢他,即使是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家里来了客人让他觉得很新鲜,他也想好好得表现一下。年幼的孩子可能会发出怪声,做一些动作,比如打滚来让客人喜欢自己——因为他觉得这样很有趣,并认为客人也一定会喜欢;年纪稍大些的孩子则更愿意用语言来博得客人的欢心。在打招呼,自我介绍时,一但客人表现出赞赏的神情,他便一发不可收。隔上几分钟就想要说些什么来打断你们的谈话,向客人表示自己的聪明和可爱。

◆我才是中心

皮亚杰认为,整个学龄前期儿童总表现出或多或少的“自我中心”,因此他们不太能理解为什么世界没有围绕着自己来转。缺乏成人的关注也常常让他们觉得没有安全感。这不是自私或不懂事,只是孩子小小的“唯心主义”。

“我就在这里,爸爸妈妈的注意力却完全不在我身上,甚至都不看我一眼!”这让孩子觉得难以忍受。他要通过一切方法赢回父母的注意。在大家面前来回走动,不行?插话,暗示成人“我在这里,我很重要”“我才是你们的注意力该呆的地方”“你们讨论的话题应该是我感兴趣的”。

如果成人关注的是比他小或与他年龄差不多的孩子,那么上述的行为则更可能发生——因为他爱你们,不希望你们把爱分给别的孩子。

今天谁也不“插话”

既然插话事出有因,爸爸妈妈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方法来预防孩子的插话行为。

◆有自己的事情做

对于因无聊而插话的孩子,如果爸爸妈妈要带孩子去参加聚会,而见面的环境对孩子来说又很枯燥,那么就有必要给孩子准备一些他感兴趣的东西。如带上一本孩子喜欢并且能够独自阅读的故事书;一本可以走迷宫,涂色的小册子;一个可以安静玩耍的小玩具;一盒彩色蜡笔盒和图画本……即便如此,由于孩子的注意力不能保持很长时间,因此,每过20分钟就应改变一下活动方式。

◆让他表现一下

如果孩子是因为要赢得他人的喜欢而不断“插话”,那么首先要恭喜你,你的孩子开朗活泼、不怯场、表现力强,愿意在陌生人面前表现自己,这是非常好的品质。给予正确的引导,就会使孩子、家长、客人三方都满意。如在你们谈话的间歇,请孩子给大家表演个小节目,唱歌、跳舞、拳术、甚至摆一个动作,然后为他鼓掌;也可以请孩子为你们提供一些服务,如拿个小碟子,把瓜果皮清理到垃圾桶里,递上餐巾纸等,然后真诚地谢谢他,孩子会非常愿意效劳的。

◆时刻关注他

如果孩子插话是为了赢得父母的注意,那么在他插话前你就应该让他感受到你的注意力没有离开过他。如与他人谈话时经常望望他,向他微笑;当他向你展示工作的成果时,称赞他并且抱抱他;与他约定一个手势,做这个手势时,就说明爸爸妈妈在关注他。这些都会让孩子安心地继续他自己的“工作”,而不来打扰你们的谈话。

请勿这么做

严厉呵斥×

孩子在客人面前不断插话会让你很丢脸,为了显示家长的威信,有些父母会当面呵斥孩子。而呵斥只能产生两个结果:一是换来暂时尴尬的安静,下次类似的情景同样会出现——因为你还没有满足孩子插话所要获得东西;二是会让孩子觉得很伤心,他还太小,不能理解什么时候可以说话,什么时候不可以。

置之不理×

有的书中会提到,这时候应该对孩子所有的行为置之不理。因为家长的每个反应都是对孩子以后再次出现插话行为的强化。一般来说,这对学龄期的孩子是适用的,因为他们能够理解规则且能执行。而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他们在情感上对成人的要求更多,他们要一点关注、要一点喜爱、想要别人明白自己,这都是正当的,也是我们应该给予的。文/黄开宇

扩展阅读

矫正孩子口吃从“心”开始


孩子有了口吃的毛病,对其心理发展的不良影响是很大的。口吃给孩子的人际交往带来直接的不便,容易使孩子形成孤独、退缩、羞怯和自卑的不良人格特点。而这些又往往反过来加剧孩子的口吃。

正确示范法

您用一种和蔼温柔的表情和态度,从容不迫地说出一句话,让孩子跟着学一遍。孩子开始如果讲不好,切忌急躁,应耐心引导。孩子稍有进步,马上赞扬鼓励:“对,就这样慢慢讲,你看,比昨天又进步了。”

唱歌朗读法

口吃的孩子唱歌或朗读课文时并不口吃。这是因为这种语言活动中的节奏感使然。您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一同唱歌、背课文、说儿歌,使其掌握语言的节奏。再进一步引导他以读课文的节奏来说话,一点点地过渡。

缓慢对话法

平时孩子跟您谈话时,让他慢慢讲,特别是开头第一句,甚至头一个字,更要慢而再慢。您应极耐心地倾听,不要忙于插话,不要用插话代替孩子要说的话。孩子说完话时,过一两秒,您再做反应,用慢节奏回答孩子,并尽量用孩子刚才用过的词语。在您跟孩子这样有意识地对话时,最重要的是要尽量显示您对他的爱。

节拍训练法

孩子说容易结巴的语句时,您可以打拍子,打一拍说一个字,一字一字慢说。也可以利用音乐节拍伴奏练习。这样的节拍训练往往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等这些语句被突破,说起来不再困难了,也就用不着节拍了。

角色扮演法

口吃的孩子说话时还有一种情况往往不口吃,那就是在他不大留意自己讲话的时候,或是自言自语的时候。因为这种情况下他不大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因此,您可以让孩子借游戏之机,扮演某一角色,使他感到不是自己在说话,而是“角色”在说话。经常扮演角色说话,孩子也就忘掉了自己的“口吃”,而后,再逐渐地迁移到日常用语中来,口吃也就得到了矫正。

在施用上述矫正技术过程中,您再鼓励孩子多参加活动,多接触伙伴,增强自信,去掉自卑,积极进行心理诱导,相信您的孩子很快就能说会道了。

口吃“标签”不可轻易贴

孩子说话有一种情况无需矫正。那就是孩子风风火火、急急忙忙中跟大人说起话来,特别快的节奏,中间就有了几个“结巴”。这是孩子们的特点,说不上口吃。就是成人,几乎每个人都有“结巴”的时候。这可以叫暂时性结巴,在孩子2~5岁整个学说话的阶段都会出现暂时性结巴,这与那种一惯性结巴是两回事。对孩子暂时性结巴,可以不去管它。千万不要轻率地给孩子贴“口吃”的标签。因为这样真会把孩子的暂时性结巴,引到习惯性结巴上去,而成为真正的口吃。

孩子学说话,家长要“三不”

一是不嘲笑。“唉哟,好几岁了,话都说不好哟!”这类话绝不该出自家长之口,因为它会挫伤孩子学话的积极性。

二是不阻止。“别说了,吵人!”这种话将使孩子不愿意或不敢多讲话,对孩子语言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打击。

三是不催促。“别急,慢慢说。”这是最佳策略,而着急地催促,势必“欲速则不达”,让孩子反而容易结巴。

采取哪些措施训练孩子口语


1岁半以后孩子的说话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父母在口语训练中需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一、结合具体事物训练语言能力

父母在家中可以告诉孩子一些生活用品、食物等名称,如用毛巾给孩子洗脸的时候说:“这是宝宝的毛巾,毛巾可以用来洗脸。”同时让孩子抓握毛巾,加深对“毛巾”这个词汇的理解。拿一个苹果,让孩子闻、摸、看,告诉他“这是苹果,又香又甜又好吃”,同样也可告诉孩子其他水果的名称,孩子对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会较快学会它的名称。在孩子学会了一些名词之后,让孩子在多种水果中挑出苹果,进一步验证孩子是否区分出苹果与其他水果的不同。另外,还可以购买一些画册,让孩子结合图片或卡片了解各种东西。其实,父母可以自己按照需要进行制作,可找些大型超市或商场广告,将其中的图片剪下,然后将它们贴在卡片上,按照玩具、食物、电器、服装等不同类别将它们装订成册,这样可以让孩子了解更多的东西。

二、结合具体动作训练语言能力

具体的动作可以穿插在亲子游戏的过程中,如让孩子了解“拍”这个动词,父母先拍手,告诉孩子“这是拍手”,然后抓住孩子的小手让他学习,最后说“我们来拍手”,父母重复动作,让孩子自己拍手。还可以一边唱歌或播放音乐,一边拍手,这样可以在学习动词的同时又能进行乐感方面的训练,同样也能达到渲染学习氛围的作用,可谓是一举多得。另外,还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孩子学习挥手、握手、点头、摇头、抱等动词。

三、及时给予强化与鼓励

当孩子发出正确的语音后,父母要及时鼓励,抱抱孩子,或给他一个甜甜的吻。这些强化会促使孩子下一次继续发出正确的语音。若孩子发音模糊、错误,也要及时加以纠正,一旦错误的发音定型后,纠正是比较困难的,但切忌指责、取笑孩子。

提高孩子口语能力的方法


1、听儿歌、看卡通

幼儿非常喜欢具有节奏的韵律及跳动的画面,建议父母可以带幼儿跟着音乐或画面一起唱唱跳跳,宝宝虽然不一定懂歌词的含义,但对于律动的学习,他们会非常喜爱,无形中也可培养孩子区分字、词、音节的能力,对幼儿日后学习发音有很大的帮助。

2、注意说话技巧

使用标准中文发音,不要用方言或儿化语。因为中文与将来孩子入学后阅读及语言学习衔接较为连贯。当幼儿刚开始学习说话时,父母对幼儿说话应清晰且标准,让幼儿有正确的学习范本。

3、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

语言发展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父母在照顾幼儿时,应尽可能和幼儿说话。例如日常生活中可跟幼儿说“这是眼睛”、“鼻子在哪里”等,从幼儿6个月大开始,可以带着他一起阅读,跟孩子说故事,让大量的词汇不断进入孩子的耳朵里。当幼儿主动要求爸爸妈妈念故事时,家长最好能回应幼儿的要求,并且重复地念给孩子听,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兴趣。

4、回答问题

多与幼儿对答,问问孩子“这是什么”、“你喜欢爸爸妈妈对不对”,鼓励孩子尽量用完整的句子回答,取代以“是”或“不是”来回答的简短句子,借此培养孩子认真听别人说话的能力及学习大量的词汇。

5、适时鼓励

当幼儿会运用新的词汇时,别忘了马上鼓励他,尽可能运用不同的词语,这也会让孩子有动机想要学习说更多的词汇。

6、买东西

带幼儿外出购物,和他一起挑选物品,即使只有少量物品,也能让孩子有参与感,了解商品名称及学习更多的字,还可以借此增加幼儿的记忆与观察能力。

7、户外活动

幼儿对于外面新鲜的事物很好奇,不妨尽量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让他们能学习更多的事物;回家后,父母也可和孩子讨论外出时发生的事情。幼儿都喜欢外出活动,他们也会牢记外出等对于他们来说比较特别的事物,而且通过反复的行为,可以让幼儿学习更多的词汇。

8、帮孩子说完整的句子

宝宝呀呀学语时所说的话,大多都是几个简单的词,却包含很多内容,例如“要吃饼干”、“看爸爸”等,他们总希望大人能理解他们的意思,照顾者应帮助孩子说出他想说的完整句子,然后让幼儿跟着说一遍,教孩子完整的表达方式。

9、使用概念用语

对于1岁半以后的幼儿,你可以配合日常生活所发生的事情,随时让他理解概念用语的含义和用法。例如“上下”,可跟他说“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中间”可说“宝宝坐在爸爸和妈妈中间”;“快慢”可说“车子跑得好快”等,一旦幼儿对这些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就能更恰当的使用文字述叙。

幼儿的语言能力大部分是环境所造成的,父母应尽可能在孩子能够发挥潜能时,大量为他输入更多的词汇。对孩子说的话越多,越能让他提早学会表达。提升幼儿的语言智能,其实从出生就可以开始了,唯有用心与耐心,才能让孩子学得更快、更好!

10、编故事

父母可以和幼儿讲他曾经做过的事情,虽然宝宝不一定有印象,但他会很愿意听你说,例如他曾经怎样在妈妈的肚子里“运动”,出生时哇哇大哭的样子,或是什么时候开始第一次叫爸爸妈妈这个方式可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其表达能力,在没有图书解说的情况下,孩子会听得更专心。

孩子口吃,父母要从"心"矫正


孩子有了口吃的毛病,对其心理发展的不良影响是很大的。口吃给孩子的人际交往带来直接的不便,容易使孩子形成孤独、退缩、羞怯和自卑的不良人格特点。而这些又往往反过来加剧孩子的口吃。

正确示范法

您用一种和蔼温柔的表情和态度,从容不迫地说出一句话,让孩子跟着学一遍。孩子开始如果讲不好,切忌急躁,应耐心引导。孩子稍有进步,马上赞扬鼓励:“对,就这样慢慢讲,你看,比昨天又进步了。”

唱歌朗读法

口吃的孩子唱歌或朗读课文时并不口吃。这是因为这种语言活动中的节奏感使然。您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一同唱歌、背课文、说儿歌,使其掌握语言的节奏。再进一步引导他以读课文的节奏来说话,一点点地过渡。

缓慢对话法

平时孩子跟您谈话时,让他慢慢讲,特别是开头第一句,甚至头一个字,更要慢而再慢。您应极耐心地倾听,不要忙于插话,不要用插话代替孩子要说的话。孩子说完话时,过一两秒,您再做反应,用慢节奏回答孩子,并尽量用孩子刚才用过的词语。在您跟孩子这样有意识地对话时,最重要的是要尽量显示您对他的爱。

节拍训练法

孩子说容易结巴的语句时,您可以打拍子,打一拍说一个字,一字一字慢说。也可以利用音乐节拍伴奏练习。这样的节拍训练往往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等这些语句被突破,说起来不再困难了,也就用不着节拍了。

角色扮演法

口吃的孩子说话时还有一种情况往往不口吃,那就是在他不大留意自己讲话的时候,或是自言自语的时候。因为这种情况下他不大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因此,您可以让孩子借游戏之机,扮演某一角色,使他感到不是自己在说话,而是“角色”在说话。经常扮演角色说话,孩子也就忘掉了自己的“口吃”,而后,再逐渐地迁移到日常用语中来,口吃也就得到了矫正。

在施用上述矫正技术过程中,您再鼓励孩子多参加活动,多接触伙伴,增强自信,去掉自卑,积极进行心理诱导,相信您的孩子很快就能说会道了。

口吃“标签”不可轻易贴

孩子说话有一种情况无需矫正。那就是孩子风风火火、急急忙忙中跟大人说起话来,特别快的节奏,中间就有了几个“结巴”。这是孩子们的特点,说不上口吃。就是成人,几乎每个人都有“结巴”的时候。这可以叫暂时性结巴,在孩子2~5岁整个学说话的阶段都会出现暂时性结巴,这与那种一惯性结巴是两回事。对孩子暂时性结巴,可以不去管它。千万不要轻率地给孩子贴“口吃”的标签。因为这样真会把孩子的暂时性结巴,引到习惯性结巴上去,而成为真正的口吃。

孩子学说话,家长要“三不”

一是不嘲笑。“唉哟,好几岁了,话都说不好哟!”这类话绝不该出自家长之口,因为它会挫伤孩子学话的积极性。

二是不阻止。“别说了,吵人!”这种话将使孩子不愿意或不敢多讲话,对孩子语言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打击。

三是不催促。“别急,慢慢说。”这是最佳策略,而着急地催促,势必“欲速则不达”,让孩子反而容易结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