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小到大总会有出现很多的错误的,然而家长再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比较严重的。究竟是家长的那些伤害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伤痕一: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

5岁的宣宣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亲自示范,可宣宣摆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在琴凳上扭来扭去,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没过两分钟又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幼儿教育网

错误批评:

内心的怒气终于冲破了忍耐的底线,妈妈一巴掌挥了过去,宣宣的手背顿时就红了—说服教育升级为武力惩罚。

教育有方:

教育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非负强化。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将孩子的点滴成绩和好的苗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强化其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所以,妈妈此时不如使用“表扬式的批评”方法,去发现孩子的点滴长处,先褒后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这一遍强弱感觉掌握得不错”,接着再提要求:“右手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样漂亮,二指能不能往回勾一点,速度如果再放慢一点会更好。来,我们来试一试,我想宣宣一定没问题!”孩子需要在比较和实实在在的夸奖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点成绩,她会有信心纠正自己的九个错误;相反,父母对孩子的一个错误采取粗暴的方式,她很可能会毫无心情保持自己的九个优点。

伤痕二: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绪难以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陶陶每天都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玩具散落一地,画笔、画纸摊满了桌子,床上也堆着他的各种小玩意儿,自己最喜欢的书也十有八九到想看的时候不知道去哪了。 多次的提醒仍然没能使陶陶有任何改观。幼儿早期教育

错误批评:

屋内的一片狼藉点燃了妈妈心中的怒火:“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从哪儿拿来的东西玩完了还放回哪儿去。你就是不长记性,你不收,看我全把它们扔掉!”说着假装把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扔了,接着是一阵急风暴雨般的叫嚷。

教育有方:

千万不要以为你的态度,包括表情、语气和目光无足轻重,只有好心就足够了;不肯在表达方式上花心思,孩子难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因为,有时候他们拒绝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

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气,让自己息怒。

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难养成的习惯,妈妈应该对陶陶耐心一些。先和孩子一起收拾,能收好一件东西就鼓励一下。孩子被妈妈的肯定激励着,会慢慢学会独立整理自己的物品。

伤痕三:喋喋不休——过滥的批评引来逆反

玟玟有一大盒子各种形状的小珠子,串起项链漂亮极了;但当她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几个透明的围棋棋子充当“夜明珠”时,哭着喊着要,对方不给,她就把人家装“夜明珠”的小瓶子扔到地上……

错误批评:

玟玟的举动让妈妈觉得很没面子:“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不能总是看着别人的东西好,你家里的玩具还少吗?自己的东西扔在一边不玩,一看到别人拿点什么就跟宝贝似的,真没出息……下次再这样,我绝不再给你买任何玩具!”幼儿早期教育

教育有方:

漂亮的和新鲜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诱惑,抵御诱惑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父母不妨告诉孩子:她喜欢自己没有的东西并没有错,但他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更不能抢或毁坏。接着向孩子讲清楚:世界上的好东西多得数不清,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如果特别想要,就得凭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比如如果对方愿意,可以用自己的漂亮珠子和小朋友换。

本网站小编总结 :家长应该多注意一下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的方式,避免孩子在教育的时候家长的无心决定而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影响。希望我们几天的内容可以为以后教育孩子提供一定的帮助。

zj09.com小编推荐

戒除对孩子有伤害的语言


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与教育者的语言有很大的关系。一些伤害性的语言,容易造成对孩子教育上的失败。归纳起来,成人对孩子的伤害性语言大致有以下几种:

埋怨指责——“你真笨,这点小事也做不好。”

威胁哄骗——“你敢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

“你听话,妈妈给你买玩具。”

命令压制——“你给我去干×××!”

“不许你说不行!”

讽刺挖苦——“亏你想得出这种蠢办法,你可真聪明。”

我们对孩子说这些伤害性的语言,将会带来什么后果呢?首先,它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人格,使孩子感觉不到父母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将会成长为懦弱、没有主见的人。其次,它将对孩子的性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不良的影响。孩子在这种冷漠的环境中长大,对别人也会没有热情、信任,冷漠地对待周围的一切。再次,这种语言构成了一种压抑的气氛,阻碍了孩子创造性和想像力的发展,从而影响到孩子智力的开发。

那么,我们怎样去戒除这些伤害性语言呢?

1、对孩子讲话时,成人要表现出对孩子足够的信任和尊重,态度要亲切诚恳,多用一些商量式、鼓励式和信赖式的语言。

2、批评孩子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如不在别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不翻旧账,就事论理地让孩子明白怎样做才不至于重犯错误。

3、理解孩子,不用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如在某公开场合,孩子已经尽力了,有时做的还是不如别的孩子。这时家长应抱着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孩子克服困难,不断努力。

4、避免以自己的情绪为转移,迁怒于孩子。如成人在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回家后满脸不高兴,孩子并没有做错事情,也给孩子一顿斥责,说什么:“我怎么看你都不顺眼”等,这样就容易使孩子在委屈中受到无故的伤害。

5、做父母的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和掌握说服教育的艺术性。与孩子讲话,除注意情绪、语调和句式外,还要努力做到讲话简洁、明晰、形象生动、幽默风趣,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学会用多种表达形式跟孩子讲话。同时还要注意,说服教育并不等于简单的说教和一套一套地向孩子讲大道理,而是坚持从正面讲清道理,以鼓励表扬为主,寓道理于具体事例之中,寓道理于诗歌、故事之中。

对宝宝危害最大的两种育儿观念


在对宝宝的教养中需要最多的是耐心与爱心,但是,仅仅靠这些是不够的,你还需要正确的教养方式。也许有人认为自己的教养方式并无过失,但站在宝宝的角度来看,可能就不会那么完美了。以下两种育儿的观念和方法是宝宝最不能接受的,你有吗?

宝宝不乖就要打,不打不成器。

对许多家长来说,“打”是宝宝不听话时最好的处罚方式,但是你可曾留意到,一方面是社会上儿童受到虐待的案件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暴力引发的弑母等忤逆事件也是层出不穷,无数事实已经证明,“棒下出孝子”这种教养观念在现代社会是不恰当的,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教养宝宝应该赞美重于处罚。

宝宝们的世界很单纯,只要妈妈给予一点赞美,受到肯定的他们就会把这种好的行为继续下去,以便获得大人更多的赞美。曾有专家提到,小时候曾经经历过家庭暴力的孩子,长大后使用家庭暴力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因为他们从小就在暴力的阴影下长大,因此,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容易出现情绪失控。

打骂并非教育宝宝不乖的利器,而是应该借由“鼓励”的方式,让他达到你的要求。虽然鼓励可能也无法让你的宝宝做到100分,然而有了你的“推波助澜”,长此以往,你会惊喜地发现他的进步。

我没有办法陪伴宝宝,所以要用最好的物质生活来补偿他

不少家长因为把宝宝交给他人带,无法陪伴宝宝,所以想用最好的物质生活来补偿他,其实这样反而会造成宝宝价值观的偏差。家长平时应定期带宝宝外出,如去超市、公园,让他从小就了解生活,学习选择哪些东西可以接触,哪些不行,即使是在家中清洁马桶,也可以让宝宝在一边观看,让他知道这就是清洁马桶的方式。不能总是为了补偿宝宝,什么事情都帮他们准备好,如此反而容易让他养成依赖的个性。

此外,当你发现宝宝不受控时,应该想想是否是自己的教养方式不正确。建议当你的宝宝有不好的行为或情绪时,可换个方式教育宝宝。若你总是在自己的情绪中,教育宝宝就会容易没有信心,失了分寸。你可以自己想想、找人交流,抑或静下来观察宝宝的行为,给自己多一点耐心和时间,不要立刻为自己打分。大人应与宝宝一起成长,如果能力与经验不足应借助外力,才会知道给宝宝的是不是最适合的,多听听他人的意见,主观意识不可以过于强烈,才是对宝宝最好的教养方式。

教育孩子最大的缺点有哪些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从古至今都是对家长来说是意见大事,家长对于这件重要的事情怎样来互动害孩子的健康成长呢,家长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可以通过下面的内容来详细的了解一下正确的做法。

(一) 表扬过多

太多的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如父母总夸孩子“太聪明了”,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孩子就会产生深深的自责与沮丧,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

因此,父母最好就某件具体的事情表扬孩子,如“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好!”

(二) 提问过多

由于迫切地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许多父母往往一等孩子放学就问个不停,“今天老师有没有提问你?”“数学考得怎么样?”“都和谁一起玩儿了?”……太多的问题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落个“讨厌鬼”的名声。早期教育指导

有效的做法是进入孩子的世界,更多地和他们一起游戏、聊天,在不经意中,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秘密。

(三) 命令过多

“写作业去!”“把电视关了!”……过于频繁的命令容易使孩子“充耳不闻”,当孩子经常对这样的命令无动于衷时,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在孩子眼里的信誉了。

(四) 否认感觉

这是许多父母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打针很疼”时,父母经常会安慰说:“宝贝,没关系,不疼的。”这样只会使孩子感到委屈与恐惧。较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宝贝,妈妈知道,打针是疼,可是打完针后病才能好。”意识到自己得到理解后,孩子的感觉会好些。

(五) 呵斥和嘲笑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某些家长会大声呵斥,“笨蛋!木脑瓜!”这种做法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而不就人提出批评。幼儿教育网

(六) 不以身作则

当孩子在外边和人打架时,父母又打又骂的态度会使孩子在内心产生强烈的不满,“不让我打架,你们怎么还打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已威信扫地。教育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本网站小编总结 :对于家长过度的限制对孩子的成长并不是有利的,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常识,希望家长可以根据上面的内容,可以为家长以后教育孩子起到更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让家长的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家长无心三件事会让孩子很受伤


从小到大,每个孩子都需要修正一个又一个缺点和毛病,你是润物细无声地暗示他的不足、锲而不舍地修正孩子身上的毛病,还是火冒三丈、挑剔指责,将所有的愤怒都发泄到孩子身上?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批评分寸的掌握,最应回避的伤害有哪些?

伤痕一: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

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造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对所有的批评都刀枪不入。

武力惩罚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和他周围的人——对暴力行为的模仿是轻而易举的。由于父母的坏榜样,孩子在独立面对自己和小朋友的冲突时,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先下手为强”。

教育有方:幼儿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们是通过成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身的。而且,他们内心脆弱,特别希望得到别人尤其是父母的肯定,表扬能给孩子自信,也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批评。

教育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非负强化。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强化孩子们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将孩子的优点看在眼里、挂在嘴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如孩子在学琴时,妈妈可以使用“表扬式的批评”的方法,先褒后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这一遍节奏掌握得不错”,接着再提要求:“右手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样漂亮,二指能不能往回勾一点,速度如果再放慢一点会更好。来,我们来试一试!”

孩子需要在实实在在的夸奖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成绩,她会有信心纠正自己的错误;相反,父母对孩子的一个错误采取粗暴的方式,她很可能会毫无心情保持自己的优点。

伤痕二: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绪难以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不是你的嗓门越高就越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尊严的存在,也把你的修养咆哮得无影无踪。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教育的效果抵消为零。

教育有方:千万不要以为只有好心就足够了,不肯在表达方式上花心思,认为你的态度,包括表情、语气和目光无足轻重,这样,孩子难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因为,有时候他们拒绝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

如: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难养成的习惯,妈妈应该先和孩子一起收拾,每收好一件东西就鼓励一下。孩子被妈妈的肯定激励着,会慢慢学会独立整理自己的物品。

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气,让自己息怒。

伤痕三:喋喋不休——过滥的批评引来逆反

絮叨、缺乏新鲜感的批评,不能给孩子大脑以明显的刺激,说得越多,孩子越会把这些话当成耳边风。而且,别看孩子小,但是他们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一点不差,“没出息”、“占有欲”一类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话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反感,明着或暗着和你对着干,身上的毛病很可能会有增无减。

教育有方:父母过多的强调和批评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反感,弱化了教育的效果,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如:漂亮的和新鲜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诱惑,当孩子想要东西的时候,父母不妨告诉孩子:他喜欢自己没有的东西并没有错,但他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更不能抢或毁坏。接着向孩子讲清楚:世界上的好东西多得数不清,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如果特别想要,就得凭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比如如果对方愿意,可以用自己的漂亮珠子和小朋友换。

自以为是的爱对孩子却是伤害


有些父母常常对养育孩子抱有疑问:自己明明倾尽所有给孩子最好的爱,可孩子还是不领情,反而变得跟自己越来越远,越来越不自信。这是为什么呢?——中国完形教育著名的亲子教练陈鹏宇老师,经过大量案例的积累,探究出父母如何用自以为是的爱毁掉原本自信快乐的孩子的十条共性问题,您不妨对照一看。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说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给孩子不断地施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优秀”是一把双刃剑!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

2.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负疚,这个时候最需要来自父母爱的陪伴、协助和支持。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绪支配,只想着:你是我孩子,你要给我脸上贴金,你要让我有面子,你不能丢我的脸!然后用你自己奇多的规条和框框来束缚孩子。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缚越叛逆,你越管,他越不要听!

鹏宇老师家的宝贝女儿在有一个假期刚开始的时候天天打游戏,晚上打到12点才睡觉。家里的妈妈、姨妈和姥姥都沉不住气了:这天天打电脑,作业不写怎么办!指责孩子,孩子鼻孔朝天“哼”一声,依然故我。鹏宇老师那次出差回来,正赶上妻子为此事犯愁。他进了女儿的房间:女儿回头叫了一声“爸爸”。他说:玩电脑呢,没事,你玩!然后手放在女儿的头上,半开玩笑说:爸爸给你传送一些爱的能量,别耽搁你玩,你继续玩吧。十几分钟后,他松开说:好了,不想玩了就早点休息啊,别累坏了!

那天晚上,女儿十点半就睡了。

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在负疚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得到爱,孩子才会有顺从以及有自我负责的可能。在孩子做了令你不那么满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时,无言地陪伴,单纯地给予孩子爱的支持更显得重要!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鹏宇老师说:当你把“比较”的枷锁套给孩子,孩子就永远无法幸福。他会一点一点从父母那里学会“比较”,并且用“比较”杀掉自己的自信,让自己永远被“比较”来的“痛苦结果”所折磨。

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每个孩子都自有一份属于他的优秀之处!不要用比较杀伤孩子的自尊了!

4.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

鹏宇老师对女儿学习从没什么要求,甚至戏谑说:“不要考前几名,考前几名被老师盯上就麻烦了!”可是有次女儿考了第三名,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她对爸爸说:爸爸,今天请我吃肯德基吧!这个爸爸说了:好啊!不过爸爸不是因为你考第三名才要请你。爸爸爱你,即使你考倒数第一倒数第三,想吃肯德基了,爸爸也会请你的!

孩子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知道了。你的她心里怎样,还用说吗,幸福着呢!

5.数落孩子的不是

家长最乐意数落孩子、教导孩子!教导是每个家长都尤其热衷的一件事情,有人从教导中感受到自己的威严,有人从中体会征服的快感。

全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气,还是心里服气!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数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让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让孩子丧失自尊。

6.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另一种孩子,你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有一个农村长大的女孩子,她上面有个哥哥。从小父母就偏爱哥哥,认定哥哥比她有出息。她心里很委屈、很不服气。所以自我砥砺,一定要争口气给父母看看,看看她是不是能把哥哥比下去。后来她果然比哥哥成绩还好,考上大学,有不错的工作,成家立业。但是因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证明给娘家看,久而久之令她的丈夫忍无可忍,要和她离婚……地给予孩子爱的支持更显得重要!

7.代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不智之举。

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欢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

然而孩子的天性是,你越不要我这样,我越要怎么样!

9.总是担心孩子

不认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认为孩子其实可以!所以——你得到不想要的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担心!你担心孩子早恋,孩子一准早恋;你担心孩子网瘾,孩子一定网瘾!

有个妈妈在孩子还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在经过一间网吧时警告孩子:看见没,这是网吧,很多孩子一进去就变坏了,你可不能进去!一天又一天,一开始孩子不明白,但是心里好奇极了,终于有一天孩子忍不住,要走进这间网吧看看。

再后来孩子网瘾了!孩子是否自信,取决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

10.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当孩子对妈妈说:没事,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你去忙吧!妈妈一关上门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电脑呢!这样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欢我、不尊重我!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毁灭了孩子的自尊。父母总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着成功的方向培养,致力于培养孩子成“才”,而忽视了孩子要先“成人”的问题。以至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

鹏宇老师认为: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平静和喜悦的状态就是爱!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心量拓宽的过程!改变孩子很容易,当你“容”下孩子时,孩子就“易(改变)”了!

父母小小的改变,孩子大大的不同。

看到父母做爱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幼儿健康指导)


前言:做爱是夫妻之间正常的一种行为,也是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一旦有了孩子之后家长们做爱的时候就要多注意了,尤其是当孩子们懂事的时候,若是一不小心被孩子看到说不定会留下其一辈子的阴影!

父母的性爱造就孩子的生命,父母做爱对孩子来说是绝对隐私,但是,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父母做爱的场面可能在孩子面前曝光。孩子也许正是性心理萌动、似懂又非懂的时候,不应看见的场面也许对他们性心理造成永久性的伤害。性学专业人士提示,看和被看对大人小孩均有伤害,一旦发生,父母要妥善处理。

案例A:恶心到成年后无法恋爱

小昭已经二十好几,早到了适婚年龄。父母频频催促她早些定下来,她却不为所动。以前也谈过恋爱,可是当男友想有更亲密的举动时,小昭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恶心,进而抗拒他的接近。后来自然分了手。面对父母的询问,小昭只是淡淡地表示没感觉,不来电。其实,她心里有着埋藏十多年的秘密。小昭还清晰地记得,那年的夏夜,自己半夜醒来喝水,听见母亲的呻吟,看见父母滚在一起的情景……小昭当时木在了地上,后来才懂得缩回床上拿衣服包住头,紧紧堵住耳朵。幼儿疾病

这段经历从此深刻地印在小昭的脑海中,难以忘怀。而她谈朋友也非常挑剔,只能进行柏拉图式的精神交流,一旦亲密,就会回想起当年的那一幕,就难以忍受。

案例B:从此迷恋上母亲

他从小父母离异,母亲带着他过。不久母亲有了情人,经常带回家过夜。每次都是蹑手蹑脚进入卧室,生怕惊醒了他。然后,母亲的卧室中便传来压抑的呻吟和喘息声。

他起来,光着脚走到门边,将门推开一条缝,小心看着。等到他们结束,他才重新回到自己床上,假装甜睡。母亲过来摸摸他的额头,他感觉得到母亲手的炙热,那种湿黏黏的汗意,成年后的他懂得了那是激情的产物。后来母亲不再往家里带情人。母子俩的生活很平静。母亲爱干净,经常冲凉。母亲怕闷,冲凉的时候门从来不关紧。一旦哗哗的水声响起,他就站到门后,偷看母亲洗澡。母亲偶尔发现了,也没有呵斥过他,只是用衣服挡住他的视线,继续洗。

再后来事情有些失控。晚上母亲睡下后,他着魔般溜到母亲床边,抚摸过母亲的乳房。母亲气息依然均匀,只是双手微微抖动。他知道母亲知道,只是不说。

案例C:成年性冷淡导致离婚

他和她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两人结婚了,亲朋好友都称赞,他们俩真是一对。但是两人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尤其是过性生活的时候,她总是很羞涩,两人难以协调。而两人并没有好好利用还是两人世界的时间来磨合,很快就有了小孩。有了小孩后,她更加不愿意和他亲热,一点都放不开了。问她,她说觉得好像被小孩盯着一样,很羞耻。长此以往,他的失望变成了绝望。两人的感情终至于无,于是分手了。分手后,他问她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们婚姻的不幸?她讲了一个下午,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我小时候看见父母做爱,从此一世羞耻。”

对孩子性心理发育影响大

以上的病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康乐心理热线主持人詹春云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还有比这更极端的情况。儿童疾病预防

成年人尤其是父母的性爱场面被孩子看到,基本上都会导致负面的后果:一是启动了孩子对性的好奇,甚至起到点燃性欲的效应。性的神秘感会吸引他自己去探索,要么找有关的书籍来看,要么自己找要好的小朋友进行模仿;二是不理解。有些父母做爱时动作粗暴,加上呻吟声,对小孩子是很深的刺激。长大之后,他或她会反复想起这些情景,对今后的生活不可避免地造成影响;三是有可能造就性变态者。据统计,有些性变态病人如漏私秘处癖者的童年或者青少年都曾有过类似的看到成年人性爱场面的经历。

事情过去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找孩子谈谈,试探孩子的反应。并可以对孩子进行生殖知识的教育,降低性爱的神秘感。

如果这件事对孩子的困扰已经过去,那就让它平淡过去,如孩子困扰情绪明显,建议带孩子一块到心理医生处咨询。

本网站小编总结:育儿专家指出,父母做爱若是被孩子撞见,轻则会影响他们的性观念,重则影响他们的恋爱不婚姻观,因此提醒父母,在亲密的时候请做好良好的隐藏措施,我们要学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负责任!

孩子最大的三个天性您了解吗?


孩子最大的三个天性您了解吗?

曾经听过一个著名的教育学家讲过一段关于孩子教育的感触,通过切身体会,有感而发,跟各位家长交流分享一下。

孩子最大的三个天性:

1.模仿性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到嘤嘤学语,从蹒跚学步到自立成人,学习皆从模仿而起。作为人父人母的我们,实际上是相伴孩子一生的非常重要的“老师”。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从自己做起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使他们在模仿中学习。言传身教,潜移默化间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哪怕我们不喜欢或不擅长,但为了孩子我们有些时候必须学会当一名好的演员。

2.叛逆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会发现他们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叛逆,这时我们都会很头疼,很恼火。实际上这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他们要学会自己思考,学会一天天的独立,所以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应该充分利用孩子的叛逆性,并加以正确的疏导和指引。郑渊洁曾经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要想孩子从小就喜欢学习并珍惜学习的机会,我们从他生下来那一刻就应该给他灌输:我们家很穷,供不起你读书,你要想读书是非常困难的!

3.好奇心

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使得他对所有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兴趣,看到什么都想去看一看,摸一摸,动一动,问一问。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不要小看他们,更不应该扼杀他们的积极性。日常生活中,我们家长为了保护孩子,防止孩子犯错,经常会对孩子强加很多约束,不许动这,不许碰那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学习与探究。同时,对孩子的提问我们应该耐心回答,千万不可采取冷漠、讽刺的态度,粗鲁的对待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否则无形中会扼杀孩子勤奋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品格的萌芽。

作为家长的我们一定要深喑孩子的这三个天性,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加以指引,这样定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