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帮助下做好入学准备,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做好入学准备不会让我们手忙脚乱,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入学准备的知识吧!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6岁前必须立下的6条规矩(来自紫玫瑰的小窝日志)”,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引言:常言说的好无规则不成方圆,教育小孩子也是一样,因此家长们不可以过多的放纵孩子,一些必要的规矩还是让孩子知道比较的好,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篇来自紫玫瑰的小窝日志!

在一个文明、平等的环境中如果想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就必须有规则来保证。成人能够遵守规则,是孩子得到自由的基本保证。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孩子都会知道他做事情的底线,并且知道这个底线是由自己把握的,而不是大人。这样,孩子才能在不受成人强制和惩罚的生活中逐渐学会如何生活,摆脱“不好的”、“常犯错误的”状态,走上自由的、快乐的、有规则的、成长的轨道。这就是我倡导的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的教育精神。

0-6的孩子需要建立的6大基本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在实际执行中,父母们遇到了一些困扰:如何实现这些规则?怎样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意义?

困扰1:基本规则中有一条“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粗野、粗俗,是指随意打人、骂人吗?孩子违背了这一条,该如何处理?

所谓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显见的,指行为和语言上的粗野;另一个是隐性的,指对他人心理上的控制和压制。亲子网

我们先来谈显见的: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粗野、粗俗的行为。

比如,一个孩子想得到别人的某样东西,当这个目的达不到时就开始打人或骂人:“我把你妈妈抓到监狱里,让警察枪毙了她。”

此时,这条规则能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如何对待自己的期望;如何处理已经酝酿在胸腔里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宽松的自由空间用以自我调整,同时给予他们判断是非的概念和再次选择的机会。唯一的要求是不可以伤害到别人。

具体而言,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行为,首先要帮助他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这是粗野的行为。”然后请孩子重新选择:“请换一种正确的方式解决。”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同样的处理模式也适用于隐性的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当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不给我吃,我就不跟你玩儿了。”我们的孩子会这样回应:“这是威胁。如果你不愿意跟我做朋友,我可以选择别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这样,当他长大后,他同样会沿用这套模式对待周围的人,客观地看待爱与恨、控制与平等、交友与树敌、诚实与谎言、威胁与和谐、暴力与沟通、失去与得到,而不会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困扰2:孩子往往很难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这条规则对现在的他,意义在哪里?

这条规则能够帮孩子建立与他人的界限。Www.zJ09.com

对1岁多的孩子来说,他眼中的世界都是“我的世界”:妈妈是我的,我看得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我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先要告诉孩子:“这是你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已能很好地区分你、我、他后,再跟他说:“这是你的,这是我的,这是他的。”这个概念很清晰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重复问孩子:“这是你的吗?”

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不论这个人是谁。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样做是让孩子学会区分“你的”、“我的”,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在成人的世界里,很多违法行为都可以归结为“不是我的,但我就要”。

在幼儿园里,老师们总在重复地问这样的问题:“这是你的吗?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如果你想分享,你必须征求这个东西的主人的同意。”这个过程使孩子学会了正确地看待被拒绝和被接纳的过程。这个既明确又简单的心态过程,为人生节约了成本。亲子教育

困扰3:提到归位,尽管我一直提醒,但是4岁的儿子经常做不到,游戏结束后,玩具总散了一地。他是不是还太小?这个习惯是不是等他再大些再培养?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这条规则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养。所以我们才会对一个刚入园的孩子说:“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同时和他一起把东西归位,帮助他慢慢建立起这样的习惯。几个月后,无论这个孩子身处什么环境,他都能这样做。实际上,对于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这条规则都是合适的和有益的。

困扰4:在家里我尽量和孩子一起遵守“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的规则。但是我发现,有的时候很难做到。前天早晨,我等孩子先行洗漱,可洗着洗着,他就玩起水来了,这一玩儿怎么也停不下来。

我不得不结束“等待”,强行带他离开。

这条规则限于公众场合和集体生活。在5岁以前,孩子可能没有办法对妈妈实行这一规则。如果妈妈认为该自己洗漱了,就请把孩子抱开。

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资源往往有限,很多情况下它属于所有人。当别人先拿到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等待。这条规则能够保证一个平等的交往模式,使人们拥有一个愿意等待的好心态。

在我们的学校里,不论老师还是孩子,都必须遵守这条规则。这样就不会出现由老师来决定怎么使用资源的事情。否则,孩子们就必须仰视老师,等待老师的决定,平等的心态也就随之改变。

但如果两个人一起拿到,老师就会介入:“你们自己决定怎么办,决定好了再来拿。”孩子们一定会很快找到一个最好的办法。

本网站小编总结:对于小孩子们的教育,家长要让孩子懂得最起码的礼貌与对他人的尊重等等,不可培养孩子任性,傲慢的性格,若是父母们对于这一方面了解的甚少,那就敬请关注更多来自紫玫瑰的小窝日志吧!

精选阅读

6岁前孩子须学6条规则


在一个文明、平等的环境中如果想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就必须有规则来保证。成人能够遵守规则,是孩子得到自由的基本保证。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孩子都会知道他做事情的底线,并且知道这个底线是由自己把握的,而不是大人。这样,孩子才能在不受成人强制和惩罚的生活中逐渐学会如何生活,摆脱“不好的”、“常犯错误的”状态,走上自由的、快乐的、有规则的、成长的轨道。这就是我倡导的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的教育精神。

0~6岁的孩子需要建立的6大基本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在实际执行中,父母们遇到了一些困扰:如何实现这些规则?怎样理解这些规则背后的意义?下面,孙老师将作进一步阐释。

困扰1:基本规则中有一条“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粗野、粗俗,是指随意打人、骂人吗?孩子违背了这一条,该如何处理?

所谓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显见的,指行为和语言上的粗野;另一个是隐性的,指对他人心理上的控制和压制。

我们先来谈显见的: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粗野、粗俗的行为。

比如,一个孩子想得到别人的某样东西,当这个目的达不到时就开始打人或骂人:“我把你妈妈抓到监狱里,让警察枪毙了她。”

此时,这条规则能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如何对待自己的期望;如何处理已经酝酿在胸腔里的情绪;如何处理已经发生了的情绪。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宽松的自由空间用以自我调整,同时给予他们判断是非的概念和再次选择的机会。唯一的要求是不可以伤害到别人。

具体而言,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行为,首先要帮助他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这是粗野的行为。”然后请孩子重新选择:“请换一种正确的方式解决。”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同样的处理模式也适用于隐性的粗野和粗俗的行为。当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你不给我吃,我就不跟你玩儿了。”我们的孩子会这样回应:“这是威胁。如果你不愿意跟我做朋友,我可以选择别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这样,当他长大后,他同样会沿用这套模式对待周围的人,客观地看待爱与恨、控制与平等、交友与树敌、诚实与谎言、威胁与和谐、暴力与沟通、失去与得到,而不会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困扰2:孩子往往很难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这条规则对现在的他,意义在哪里?

这条规则能够帮孩子建立与他人的界限。

对1岁多的孩子来说,他眼中的世界都是“我的世界”:妈妈是我的,我看得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我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先要告诉孩子:“这是你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已能很好地区分你、我、他后,再跟他说:“这是你的,这是我的,这是他的。”这个概念很清晰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一定要重复问孩子:“这是你的吗?”

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不论这个人是谁。要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这样做是让孩子学会区分“你的”、“我的”,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在成人的世界里,很多违法行为都可以归结为“不是我的,但我就要”。

在幼儿园里,老师们总在重复地问这样的问题:“这是你的吗?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如果你想分享,你必须征求这个东西的主人的同意。”这个过程使孩子学会了正确地看待被拒绝和被接纳的过程。这个既明确又简单的心态过程,为人生节约了成本。

困扰3:提到归位,尽管我一直提醒,但是4岁的儿子经常做不到,游戏结束后,玩具总散了一地。他是不是还太小?这个习惯是不是等他再大些再培养?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这条规则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养。所以我们才会对一个刚入园的孩子说:“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同时和他一起把东西归位,帮助他慢慢建立起这样的习惯。几个月后,无论这个孩子身处什么环境,他都能这样做。实际上,对于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中的每一个人来说,这条规则都是合适的和有益的。

困扰4:在家里我尽量和孩子一起遵守“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的规则。但是我发现,有的时候很难做到。前天早晨,我等孩子先行洗漱,可洗着洗着,他就玩起水来了,这一玩儿怎么也停不下来。

我不得不结束“等待”,强行带他离开。

这条规则限于公众场合和集体生活。在5岁以前,孩子可能没有办法对妈妈实行这一规则。如果妈妈认为该自己洗漱了,就请把孩子抱开。

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资源往往有限,很多情况下它属于所有人。当别人先拿到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等待。这条规则能够保证一个平等的交往模式,使人们拥有一个愿意等待的好心态。

在我们的学校里,不论老师还是孩子,都必须遵守这条规则。这样就不会出现由老师来决定怎么使用资源的事情。否则,孩子们就必须仰视老师,等待老师的决定,平等的心态也就随之改变。

但如果两个人一起拿到,老师就会介入:“你们自己决定怎么办,决定好了再来拿。”孩子们一定会很快找到一个最好的办法。

教育孩子遵守规则能够让孩子掌握与别人相处的注意事项,不守规则的孩子往往会最先在游戏中出局。

教宝宝学礼貌(来自紫玫瑰的小窝日志)


引言:我们中国都非常的注重一个“礼”字,其此从小教会孩子懂礼貌是很必需的,以下就让我们来详细的看下教育孩子学习礼貌应该从那几点做起吧,相信对于宝宝们的教育很有利!

我国是礼仪之邦,孔孟文化使我们的骄傲。让宝宝学礼貌、懂礼貌,讲文明,使每个父母的基本职责。学习礼貌和学习知识一样,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但是,因为礼貌源于生活,所以只要家长们多加注意,宝宝就会在日复一日中不知不觉地学会,养成懂礼貌、讲文明的好习惯。

1、学会对人微笑。

微笑时的脸是最好看的脸,巴掌也不迎笑面人。宝宝出生以后,家长既要常常对着宝宝笑,又要经常逗宝宝“笑一笑”,鼓励他多在家人面前、在熟人面前笑,让宝宝知道微笑是向人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喜欢笑。

2、学会说话要文明。

开口学说话,是宝宝学习礼貌的一个好时机。父母反复告诉小宝宝: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或礼物时,应该说“谢谢”;需要或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先对人家说“请”;做错事情、惹了麻烦或影响了别人,应该说:“对不起”……如此,宝宝就能在学说话的第一时间内,接受礼貌语言,且印象深刻,能避免走弯路。

3、学会主动打招呼。

带宝宝外出,见到认识的人,教会宝宝说“叔叔好或阿姨好”,除了对方赞美宝宝之外,爸爸妈妈也要及时附和,肯定宝宝“有礼貌、真乖”;这个积极的回应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然后继续督促宝宝这样做。有了被夸奖这个美好的感觉激励着,久而久之,宝宝见了熟人就会自觉地打招呼了。如果宝宝对陌生人也主动问好,父母一定要夸他做得好,是个受人欢迎的孩子。当然,每次进家门,要和家人打招呼;出门之前要说“再见”。

本网站小编总结:想要宝宝学好礼仪,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家长们要给宝宝做一个好的榜样,但愿以上紫玫瑰的小窝日志文章可以帮助家长们教育自己的宝宝成为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http://blog.cn0-6.com/995926096/

如何杜绝孩子说脏话(来自紫玫瑰的小窝日志)


前言:小孩子说脏话是一件让家长们感到很无奈的事情,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才能杜绝孩子说脏话呢?这其中可是还需要讲究许多的技巧与方法的噢,以下就让我们来看一篇来自紫玫瑰的小窝日志具体的了解下吧!

现在社会上说脏话的人不少,过去我们的父母说脏话是污秽的语言,而这种语言似乎成了当今语言文化中的一部分了,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以至于人人都麻木了,不觉得污秽了,但我想我们作为父母,还是不能随波逐流的,得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如果孩子说脏话,会被认为是缺乏教养,但其实这不仅仅是父母的问题,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点,尤其在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他们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更不会去考虑自己的言行对别人造成的影响。随着他的成长,心智不断成熟,不断接受父母的引导和教育,他会慢慢学会如何运用语言,学着考虑别人的感受。

小孩子从周围的世界里学习语言,任何场合都是他的语言课堂,百货店、操场、停车场、幼儿园等等。他们不仅学习如何正确发音,还学习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怎么运用,他们也注意到大人说话的强度和一定的权力有关。在孩子眼里,语言很有趣,说话也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比如,孩子会想:“我刚才听到的是什么意思呢?我想试试说一下,看看有什么结果?”3岁的孩子大约已经能说2000个各种意思的单词,他们每天都忙着从周围世界学习各种各样听到的事,并且总想去尝试,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发现语言的魔力,他们会这样想:“我刚才说了那句话,妈妈竟然这样,真是不可思议!”亲子网

孩子还会跟他的朋友、哥哥姐姐以及电视电影里的角色模仿,孩子知道哪些话比普通的语言更有力量,这里面就包括脏话。孩子是不是总有这样的语言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得看你做了什么。一般都认为,脏话是粗鄙的,下流的,听到的人会感觉被冒犯被羞辱,也有的地方认为亵渎神灵的话也是脏话,还有人认为涉及性或身体的一些词语也是脏话。许多父母都不允许孩子说脏话,但是父母首先要做到不说脏话,否则,家庭的语言环境就让孩子感到困惑。

如何杜绝孩子说脏话

1.告诉孩子哪些词是不可以说的。

这一点需要所有家庭成员了解并遵守,包括你自己,如果你偶尔会说,那么就别指望孩子不说。

2.扩大影响。

号召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成为合格的长辈,不说脏话,告诉他们孩子说脏话的坏习惯,请他们帮忙在与孩子交流时帮他指出他说脏话了,并教孩子怎么说才合适,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他们。如果你有多个孩子,可以号召老大去引导弟弟妹妹,你会发现老大很乐意,因为他和你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3.2-4岁的孩子说脏话,忽略它。

小孩子总是喜欢尝试和探索,不断试探底线,也许有时他会不停地重复某句脏话,其实是想看看你有什么反应,你最好别有什么反应,假装没听见,孩子自觉没趣,便不想再继续说。

4.别反应过度。

如果孩子说脏话让你很生气,火山爆发,那么你越不让孩子说孩子越说,你越生气孩子越会认为他说的话威力很大;如果你笑,孩子会认为他说得对,还会继续说下去。保持平静,严肃而清晰地告诉孩子脏话是不可以说的,这样才有可能让孩子停止。

5.5-6岁的孩子说脏话要具体分析。

大点儿的孩子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说脏话,或许是想看看你有什么反应,或者真的是在表达强烈的感情,可能由于不满你刚才说的或者做的。如果是前者,平静清楚地告诉孩子不可以,如果孩子还要说,那么走到他身边,可以这么跟他说:“我不想和说脏话的人在一起。”然后就离开,别再管他。如果是后者,先安抚下他激动的情绪,稍后等孩子平静下来,再帮助他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你可以这么说:“我刚才说的真的让你很生气,所以你说了脏话,如果你可以礼貌地跟我说,我完全可以和你讨论并作出改进,但是我不希望再听到任何脏话了。”亲子教育

6.帮孩子找些合适的词语替代脏话。

语言是可以变通的,如果孩子真的有比较强烈的情绪要表达,可以帮助孩子找一些词语句子代替说脏话,既能表达出强烈的情绪,又不失文明,孩子一定会乐意学习的。

7.千万别用肥皂给孩子洗嘴巴!

你大概会想不会真有人那么做吧,那你就错了,关键时刻有的父母真那样做,作为对孩子的一种惩罚,可这只能让孩子感到恐怖,心生怨恨。

8.评论听到的脏话。

和孩子在一起时,听到路人说脏话,可以这么跟孩子说:“那个人竟然在说脏话,他不知道好好地表达,我可不想和那种人在一起。”孩子会意识到你的这个标准不仅仅针对他,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另外,孩子再长大些,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说脏话的时候就会越来越少。

本网站小编总结:爱说脏话的孩子,往往缺少伙伴,同时也不文明,因此从小就杜绝宝宝说脏话很重要,若是你家宝宝有说脏话的习惯,就敬请认真的读完此篇文章,相信对于改正小宝宝爱说脏话的习惯很实用!

培养幼儿发生练习的兴趣(来自紫玫瑰的小窝日志)


引言:对于小孩子的教育需要讲究的是方法与技巧,现在的家长都希望自家的孩子能够学习一门才艺,以下就让我们以唱歌为例,来详细的了解下如何才能培养幼儿发生练习的兴趣吧!

幼儿很喜欢唱歌,但由于缺乏训练,普遍存在喊唱、白声、咬字不清等缺点,纠正这些缺点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强音乐活动发声练习。因为简短而集中的发声练习,是培养幼儿良好嗓音的重要途径,也是唱好歌曲的前提。但以往由于我习惯于使用老方法、老习惯,总是反复使用单调的几种练声曲,使发声练习枯燥、无趣,教学不见实效,甚至损害了幼儿学习唱歌的兴趣。经过新《纲要》的学习,我认识到,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让幼儿主动参与有趣味的发声练习,创造幼儿乐于接受的灵活多样的方法,才能激发培养幼儿的练声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一、情趣模仿练发声。幼儿对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尤其对小猫,小狗之类的小动物关怀备至,根据这一心理特点,设计模仿发声练习效果很好。但如果全是模仿练习,如:小猫怎么叫?“miaomiaomiao”公鸡怎么叫?“wowowo”等,开始幼儿还感受兴趣,几次下来,幼儿就厌烦了,为了应付勉强唱几句,对练声毫不起作用。我就根据幼儿思维特点,改变了教学方法。同样是模声练习,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在重点放在音准和口形上的同时,我将小猫人格化,设计富有情趣的发声练习曲,边唱边提问边引导。如:教师:小猫饿了怎么叫?幼儿:特别没精神,叫声很可怜。教师:谁能学一学?(幼儿轻声练习,大多数幼儿轻轻地唱出小猫有气无力的叫声,个别幼儿经过指导也能轻声唱出来了。5-︱3-︱1-‖幼儿学会了连音唱法。教师:大鱼上钩了,小猫有鱼吃了,会怎样叫?幼儿:特别高兴地唱。这样幼儿注意教师的口形,听教师的声音,学唱531︱531‖经过指导,初步学会了非连音唱法。在练习中,有的幼儿为了表现自己唱得很响,教师用情境化的语言提示:“唱得这么响,小花猫会被你们吓跑的。”幼儿马上就会用轻柔、舒缓的声音来练唱。教师:小猫吃到了鱼,蹦蹦跳跳特别高兴会怎么叫?幼儿:“喵”的声音要提起来,要结实有力,清脆悦耳。这次幼儿很快就学会了顿音唱法。531︱531‖。通过各种方法练习,让幼儿多读,多练,再进行综合性对比练习,学生不但会唱,还能边表演边唱,幼儿练声积极认真,学习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很好。二、主动参与练发声。学习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符合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开发,学到了本领,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就是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所以教师要贴近生活,善于抓住幼儿的兴趣点。鼓励幼儿由练声活动的“旁观者”转变为“主演人员”,让幼儿自己来创编练声曲,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我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对小贩的叫卖声很感兴趣,常常模仿。于是我搜集生活素材,鼓动幼儿自己创编练声曲,与幼儿一起探索、编写。幼儿对此很感兴趣,如为了练习开口形的“a”和闭口形的“o”,我将幼儿常模仿卖豆腐的叫卖声写成发声曲:1=F4/4稍慢6---︱3--1︱1--1‖(a)哎!豆腐(o)还要求幼儿用不同的力度,表示叫卖声的远近,由于幼儿对这种练声曲感兴趣,所以能积极地学习演唱技能,为唱好延音、练习呼吸方法打下良好基础。三、形象化节奏练发声。节奏是音乐的骨骼,让幼儿感受音乐的第一步往往从节奏入手。节奏的训练是在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中共同培养的。从语言节奏入手,辅之以拍手、跺脚,能培养幼儿大脑和身体之间的协调能力,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并对增强幼儿的的咬字、吐字能力有很大的好处。我与幼儿共同编写了一些绕口令。如:1=C2/4稍快1112︱333︱5535︱165︱小鸭子呀叫嘎嘎下河里捉鱼虾165︱653︱5524︱321‖头一摇脖一伸小鱼小虾全吞下。练习时,教师示范后,要求幼儿口形正确,咬字清楚,然后鼓励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创造动作,如拍手、跺脚、摇头、摆动身躯等。同时还组织幼儿分组比赛,看哪组唱得好,表演得好。幼儿非常认真、投入,这样既练习了鸭、嘎、虾等字的咬字方法,又让幼儿全身投入到作品的二度创作之中,发展了幼儿的表演才能,使幼儿更直接,更容易得到艺术的感染和激励通过上述引起幼儿兴趣的发声练习,幼儿由厌烦练声到主动要求练声,提高了幼儿的唱歌技巧,最主要的是通过练声对幼儿的发声方法与歌曲的演唱相结合,必然会很快地提高幼儿的歌唱水平。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愉快学习”的方式必然会成为现代教育主流,让我们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培养幼儿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勤与参与的学习态度而共同积极努力吧!本网站小编总结:想要学习一门艺术并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它依然需要孩子们付出许多的精力与时间,但是现在的小孩子们玩性都很大,因此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家长培养孩子的兴趣,敬请大家关注更多的来自紫玫瑰的小窝日志吧!

http://blog.cn0-6.com/995926096/

孩子人来疯怎么办呢?(来自紫玫瑰的小窝日志)


引言:孩子平时乖巧可爱,可是一旦家里来了客人的时候就表现的很反常,很没有规律,家长们有没有此方面的烦恼呢?以下就让我们来看一篇来自紫玫瑰的小窝日志吧,看看遇到此类的小宝宝应该怎么办吧!

妈妈讲述:孩子人来疯

儿子小宇今年3岁了,平时是个听话的孩子,规规矩矩的,很是乖巧可爱,可是如果家里一有客人来,小宇就会一反常态,表现得特别淘气。有时会把玩具丢得满屋都是,或者是在客人面前跑来跑去,显得很没规矩,弄得我们很尴尬。因为有客人在场,我们也不好对孩子训斥什么;不管他吧,他的行为又太令人生气。有时候,我觉得孩子这种淘气、出格的行为好像是故意做出来给人看的。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

孩子讲述:人来疯有原因

家中来了客人,有的孩子会表现得尤其活跃,又跳又唱,还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拿出来;食欲也大增,一会儿吵着吃这,一会儿又吵着吃那。人们都说,这是“人来疯”,多出现于3—6岁期间,它是幼儿在客人来的时候情感上表现出近似胡闹的一种异常兴奋现象。

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这样的呢?

1、“我”自我意识的增长。

孩子2岁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长,希望有人注意他的存在,为了证明他的存在就想出“闹”的办法。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认为这种表现能够引起别人的重视,于是就采取了不恰当的表现形式。

2、客人带给“我”的新鲜感。

通常,客人来到家中,给孩子带来的是一种新鲜刺激,更何况客人来一般要逗逗、夸夸孩子。当家中有客人时,孩子特别容易兴奋。加之在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神经系统的抑制功能尚不完善,他们极力地想在客人面前表现自己。有些孩子,似乎“鬼心眼”很多,似乎知道在这个时候不管怎么闹,家长也不会过分严厉地管教自己,因此乘机尽情地“发泄”一番。

3、客人和家长对“我”的放纵。

客人和家长的放纵、宽容也是造成孩子行为“出格”的一个客观因素。客人乍到,总喜欢以孩子为话题谈论几句,夸赞几句也是免不了的。但这就像是点燃了一根导火线,引出了孩子一系列兴奋的表现,当大人们的话题转向另一“幕”时,原先的“主角”——孩子却依然不肯“谢幕”,退入后台,还要继续在“前台”表演。这时孩子会加大嗓门,或做出各种惹人注意的举动,要求别人再次注意自己,宽容的客人往往很自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还会继续表扬几句,又一次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孩子会闹得更凶,难免会使父母陷入尴尬的境地。

4、“我”的交往需求得不到满足。

有不少家长因为工作忙,平时很少带孩子出去走走,孩子在家里总是和家人、玩具或电视打交道,交往圈子窄。当家中有客人时,他们就感到好奇、兴奋,希望别人注意自己。如果主客交谈而不理睬孩子,孩子会在心理上觉得被冷落,便有意识地做出一些偏常行为,以引起大人的关注。当他们发现大人们开始注意自己时,便想尽办法表现自己,也许心里知道会因某些不当行为受到批评,但他们仍然感到满足。

5、家长和祖辈对“我”的溺爱。

父母和祖辈全围着孩子转,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导致孩子“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特别强。家里来了客人,孩子好表现自己,引起客人的注意。如果主客交谈而不理睬孩子,孩子会在心理上觉得被冷落,有意识地做出一些偏常行为,实质上是在提醒客人:不要把我忘记了。

6、家长对“我”过度严厉管束。

过度严厉管束,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孩子犹如笼中之鸟,抑制了喜玩的天性。如果家中来了客人,孩子感到新鲜,而且客人还往往夸奖孩子或与之嬉戏,此时,家长又显得比较宽容,不会当着客人的面训斥孩子。孩子察觉到这种变化,利用这“天赐良机”来解放自己,补充平时玩的不足。

爸妈可以这样做:

要让孩子不再“人来疯”,家长应该有意识的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一方面平时应该有意识的创造条件,给孩子寻找一些玩伴,可以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玩,或者带着孩子去别的小朋友家里去玩,减少孩子因为在家中缺少玩伴而引发的孤独、寂寞感。另一方面应该避免由于自己的不恰当做法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强化。

孩子“人来疯”时,不是几句话就能制止的。如果强硬制止,家长必须用更高的分贝,最后常常伴随孩子的哭声和父母的骂声,反而让人觉得更烦。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妨尝试带孩子离开或者通过周围的人与孩子对话、聊天,稳定孩子的情绪。

1、适当制止孩子的行为,逐步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

如果家长不希望孩子“人来疯”,那么平时在孩子出现“人来疯”的行为时就应该用适当的方式制止,当时可以通过吩咐他做其它事情来分散其注意力,客人走后则向其讲道理,指出这种行为不是成人所认同的。平时可以通过讲故事等多种方式有意识的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让他知道在客人来的时候,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客人来之前,可以事先说明,强化其的角色意识。同时父母自己也应该注意让孩子在客人面前的表演适可而止,不要让他表演的太多,对于那些特别容易兴奋的孩子,则应尽量不让其在客人面前表演。

2、对孩子的要求和行为一致,不给孩子有机可趁。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行为应该前后一致,如果是平时规定好的规则,不管有无客人在场,都应该坚持原则,不给他有机可乘。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可以向其强调平时的规则,并注意安抚孩子的情绪,因为在客人面前被拒绝了,孩子可能会有一些抵抗情绪,可以让他去做一些其它的事情,如帮助客人送东西等来分散其注意力,并满足其在客人面前表现自己的需求。

3、让孩子参与到与客人的交谈中,不要冷落孩子。

在客人来的时候,如果孩子也在场,则应把孩子介绍给客人,可以适当的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给客人送茶水等,满足孩子自我表现的需求。在谈话中,也可以适时的把话题转向孩子,让孩子有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感觉并没有被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成人不可以当作客人的面斥责教训幼儿,这样可能会伤害到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能会使幼儿变得胆怯,不敢再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造成其社交退缩,这样得不偿失。

4、给孩子适当地奖惩。

幼儿的自控能力发展受到遗传因素(如气质类型)的影响,但环境、教育等后天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家长可向孩子提出前后一致的、合理的基本行为规则(如家中待客的基本礼貌等),当孩子能做到时,要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当禁止孩子做一件不应做的事情时,应特别注意同时引导孩子做另一件可以做的事。

5、为孩子多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为孩子多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如多邀请邻居、朋友到家中做客,多带孩子参加一些聚会或集体活动,以减少孩子看见生人时的新鲜感。在有生人的场合,应主动把孩子介绍给别人认识,这样可以使孩子不觉得受到冷落,大人们交谈或活动,如果不需孩子回避,可让其参加。

6、改变家庭教养方式。

多了解自己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改变过度溺爱或过度严厉的教养方式,逐渐积累适宜的教育方法,在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的前提下,多与孩子进行沟通,用自身的言行为孩子树立日常生活的榜样,让孩子愉快地度过童年。

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行为,多给他们独立活动和取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示和赞许,并多提供孩子参加交往的机会,使他们习惯于正常的交往活动,这对克服“人来疯”是有效的。

本网站小编总结:由以上的我们可以看出引起小孩子们人来疯的因素有许多,其主要的还是由于每个小孩子都希望受到人们的关注,希望家长们能够结合以上的文章帮助孩子改掉这一不好毛病!

http://blog.cn0-6.com/995926096/

孩子爱打架怎么办?(来自紫玫瑰的小窝日志)


引言:许多的小孩子都爱打架,这是一个让父母们感到很无奈的事情,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改变孩子的这种坏习惯呢?以下就让我们来详细的看一篇来自紫玫瑰的小窝日志吧,可以合理的帮助妈妈解决这个问题!

妈妈讲述:孩子爱打架

我家宝宝三岁,最近特别喜欢打人,每次带他出去玩,他总能找到“攻击目标”。有时看见远处的小朋友,都会跑过去打一下再跑开。

昨天,带他在小区的儿童游乐区里玩滑梯,有一个小男孩站在滑梯的顶端,但却不往下滑。儿子也爬了上去,两人一开始好像在说什么,后来不知道怎么了,儿子采取了一个最直接最粗鲁的方法:不管不顾地推了那个小朋友一把,想把他推下去。幸亏我发现得及时,阻止了儿子的举动。孩子每次发生打架的行为后,我什么方法都采用过,软硬兼施,他当时答应不打架了,可下一次又故态萌发。我到底该怎么“修理”他呢?亲子网

孩子讲述:爱打架有原因

两三岁的孩子,正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此阶段,他们总认为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不懂得分享、合作,争抢玩具是常有的事。还有,孩子的语言发展滞后,不能用语言正确处理和小朋友的问题,也易发生咬人、打人、抓人的现象。

有时候小孩子打人根本就不是因为要攻击对方,而是向对方表示友好,只是他的行为看上去像是打架,而且不懂得轻重。家长了解了这些原因,就可以自己判断孩子到底是为啥打架,然后对症下药了。

1、“我”对他人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

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2、父母对“我”的榜样作用。

有的父母奉行“孩子不打不成人”,对孩子态度粗暴,尤其在孩子做错事后,不分青红皂白就大声训斥或狠揍一顿。久而久之,不仅不能达到教育目的,相反是在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暴力比说理更管用。

3、“我”出于好奇。

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很难判断自己行为的性质与后果,多数时候出手打人几乎是一种本能反应。他们最初或许是因为有趣,把打架作为一种游戏方式。

4、“我”为了引起别人注意。

因为打架这一动作总能引起周围人的关注与过问,使小家伙渴望被人关注的心理得到满足。这也是一部分孩子打架的原因。

5、“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因为孩子控制力很弱,本来就易暴躁,遇到自己愿望得不到满足或不及时满足,多数孩子会出现打架等过激行为。

6、父母对“我”过于溺爱。

有些父母凡事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使孩子从小养成自私、蛮横、跋扈的个性,在与同伴交往中,忘却了社会环境的不同,恃强凌弱,不能协调同伴间的关系,常常发生打架的行为。

爸妈可以这样做:

一般的,两三岁的孩子之间的打架,完全是由于夺人东西或者东西被人夺的简单原因所致。孩子在3岁前,不明道理。如果任其所为,会没有限度,往往会用手里拿着的东西打人出现危险。在此情况下,大人不能仅仅说“住手”,最明智的办法是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孩子感兴趣的对象身上。四五岁的孩子力气不相上下,也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一般没什么危险,在力量差异较大的打架中,大人要适当干预,并给以仲裁。

1、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父母不能对孩子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要立规矩,这并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但早立早好。要告诉他打架子不好,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孩子,反复地讲,具体地讲,会有效果。

2、不要体罚孩子。

当孩子打架时,父母千万不能用打孩子的方式来惩罚他,最好“冷处理”——把正在哭闹的孩子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哭完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多说,更不要向孩子过多解释为什么。当孩子情绪激动时,应避免出现越讲道理越僵,以至父母失去耐心的情况。

3、及时地介入。

在孩子玩时要注意观察孩子。当你发现孩子变得烦躁或将要生气时,应及时介入,迅速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上,直到孩子冷静下来为止。

4、给孩子正确地引导。

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在碰的到争持时怎样做,比如可以让孩子对同伴说:“毛毛,我们不要打架,现在该扬扬玩了。下一次就轮到你玩球了。”如果孩子用讲道理的方式对待朋友,父母应给予表扬。久而久之,孩子能从中体会到道理的分量,也可以品尝到化干戈为玉帛的甜头。

5、给孩子积极的鼓励。

父母应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给予鼓励。尤其是那些平时习惯打骂、呵斥、批评孩子的父母,更应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要给他模仿的“榜样”。鼓励能够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孩子表现出积极、正面的情感,促进向上发展。父母应对孩子充满信心。

6、父母应注意自己的反应。

当孩子在家里打人时,父母要表现出应有的尊严,不能对此一笑了之,甚至开心地享受孩子发脾气时别样的可爱之处,更不应主动逗孩子发脾气、打人。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他人正常的反应是什么。时间久了,孩子明白这种行为不被人接受,自然会有所改变。

7、给孩子提供一个可选择的替代攻击的方法。

对于学会说话的孩子们来说,使用语言是一个替代武力的好的建议。父母甚至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如果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不要和小朋友打架,可以说“让我玩玩你的玩具,好吗”。

8、平时多关注孩子的需求。

一是要关心他的病痛,疲倦,饥饿,尽量替他解决好;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高他的能力。由于能力差,做不好一件事,比如:拼图拼不上、踢球踢不准等。这时可以帮助他做好这些事情,并在以后着意训练。他能力强了,事情做好了,高兴了,自信心强了,也就不会去打架了。

本网站小编总结:宝宝喜欢打人,家长们不可一味的责骂孩子,因为许多的时候孩子们也许是好意,只是表达方式错误而矣,因此家长们要先摸清楚孩子的底,然后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

http://blog.cn0-6.com/995926096/

孩子不遵守规则怎么办(来自紫玫瑰的小窝日志)


引言:做为家长都想要一个遵守规则的好孩子,但是调皮捣蛋是小孩子们的天性,因此很多的时候常常让家长们感到头疼,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来自紫玫瑰的小窝日志,了解下如何管理不遵守规则的宝宝吧!

妈妈讲述:孩子不遵守规则让人烦

顺顺3岁了,别看他人小,可是家里的“调皮大王”,让父母头疼不已。他会把妈妈刚收拾好的玩具扔得乱七八糟,用彩笔在墙上、床单上自由创作,图画书也在他的小手下壮烈“牺牲”了。妈妈还试着给他订规矩如饭前洗手、按时睡觉等,可他压根不理,依旧我行我素。亲子网

妈妈做好午饭后,叫顺顺来吃饭,可他只顾着玩玩具,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妈妈又大声叫:“顺顺,你再不来吃饭,我们就把你最喜欢的鸡翅膀吃完了。”可是叫了几遍,顺顺都没反应,妈妈只好叹口气把鸡翅膀夹出来放在顺顺的碗里,等他什么时候想吃时再吃。

其实妈妈心里很疑惑:是放手让孩子自由发展还是采取点“非常措施”让孩子听话呢?给孩子制订的规矩形同虚设,应该怎么办呢?

孩子讲述:不遵守规则有原因

实际上,婴儿从一岁多开始,就开始对规则有强烈的要求,比如喝水的杯子一定要放回原处,出门时一定要由他来关灯,晚上睡觉一定要有固定的程序……这样的状态表明秩序化是生命本身的内在要求,如果这种内在要求能够得到保护,让他们自然成长,在这样状态下的孩子必然会建构更高、更完善的道德规范。

孩子本身是最愿意遵从规则的人,尤其在4到5岁之间规则的敏感期时,对规则更是感兴趣,但是成人的种种错误做法,却会破坏孩子的规则感。

1、“我”身上有太多的“枷锁”。

一些爸妈为了实现乖宝宝的目标,左一条右一条为孩子订规则。1-2岁的孩子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比较薄弱,这些规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外星语言”。他们都不懂这些规则,爸妈又怎么能指望孩子自觉去遵守呢?一旦孩子不守规矩,父母们就会采取呵斥、命令的手段,束缚孩子的手脚。这些“枷锁”只会阻碍孩子的自由成长,没有任何的效果。

2、“我”的正常需要和想法被忽略。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娇嫩的身体和心灵是需要爸妈来呵护的,当爸妈不了解孩子的需求,就强迫孩子去干这干那,他怎么会遵守呢?

3、爸妈对“我”心太软。

孩子不听话常常是由于爸妈的妥协和让步。孩子喜欢看动画片,说好看半小时,你却因为孩子的哭闹,一次次地延长时间。爸妈为孩子制定了规则,却因为心软而一次次地打破,这些规则形同虚设。

4、爸妈教会“我”不守规则。

很多孩子不守规矩的习惯其实是大人无意中养成的。如宝宝打爸爸妈妈,你们不仅不阻止,反而觉得好玩。除了纵容孩子犯错误,爸爸妈妈还常常“说一套,做一套”,如让孩子不扔垃圾,自己却乱扔;让孩子按时睡觉,自己却继续看电视等。孩子人小鬼大,你的一举一动,他都看在了眼里。你没有守规则,又怎么能指望孩子听话呢?

5、爸妈对“我”的管教没有统一战线。

爸妈教养态度不一致,一个说行,一个说不行,让孩子夹在中间,他会感到迷惑。如在孩子吃零食的问题上,妈妈三令五申睡前不能吃,爸爸看不过去,偷偷地拿给孩子。下次孩子想吃零食,仍旧会闹得不可开交,直到达到目的。这样的情况下,“规则”这道防线很快就能被孩子突破,而爸爸妈妈却毫无招架之力。亲子教育

爸妈可以这样做:

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意识即是遵守这些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规则意识较强的人,自律精神也较强,较容易适应群体生活。大多数孩子在学龄前主要待在家庭中,过的是一种相对自由,关爱较多,拘束较少的生活,所以对规则意识比较缺乏。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呢?

1、塑造好家长自己的形象。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在家庭中的一些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卫生习惯,礼貌习惯等,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社会生活中的要求,如交通规则,家长在与孩子出行时要自觉遵守,讲公共道德和秩序,以自身行为去影响孩子。

2、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居高临下。

不要认为家长说的都是权威的话、是不可以改变的。父母也是有缺点的、也有讲错话的时候。

家长对孩子的尊重要落在实处,家长的角色更应该是知心的、可以倾诉的朋友。家长不是完人,说错话、做错事要勇于承认,孩子的观点如果正确,就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这点说起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家长尊重孩子的语言:“对不起,是妈妈错了。”“爸爸要向你学习。”“你比妈妈做得还好!”等。

3、家长要及时鼓励和表扬。

表扬、鼓励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可以用微笑、点头、脸上的表情等,对某一个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这都是一种肯定、都是一种表扬。父母之间教育要一致、要求要一致、观念要一致、目标要一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4、家长对孩子要加强引导。

家长要多讲规则的用处,让孩子了解规则无处不在,一定的规则能保证人们更好地生活。家长可以时常反问孩子,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对执行规则的正视。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如何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从而在社会中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

5、让孩子做有限的选择。

有限选择的方法对孩子的规则培养非常有效,如果想让孩子不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就应该让孩子选择现在是看书还是画画,而不是“现在我们来做什么?”漫无边际的选择会把幼儿推到无法控制的规则之外。把幼儿必须要做到的事定为规则,在这个范围内给孩子几个可选择的方向,这样不论孩子选择什么,他的行为都在规则之中,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规则。

6、适当采用自然惩罚法。

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还需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幼儿从他律到自律。适当地让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后果惩罚,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还要与说理引导相结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示之以不同后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变得懂事起来。

7、培养执行规则的技能。

有时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但仍会时常违规。如有时“起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并非孩子故意拖拉,而是穿衣、洗漱等动作太慢,不得要领。那么,家长就要教孩子做事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影响孩子最大的因素还是在于父母,对于教育孩子不该心软时坚决不心软,更不可以说话不算数,在孩子的面前失去威信,对于孩子要惩罚也要安慰,学会正确的为孩子立规则,使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大的作用!

本网站小编总结:孩子做事没有规律,我们不能完全怪孩子,也要多看看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得当,许多的时候孩子也都只是模仿了父母们的一些行为,所以加强自己的行为规范也是必不可少的!

http://blog.cn0-6.com/99592609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