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该怎么做

2021-06-16 胎教该怎么做 情绪胎教 情绪胎教仪

想要让孩子认识情绪该怎么办。

随着孩子慢慢成长,孩子们也慢慢也有了自己的情绪。而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认识情绪。那么想要让孩子认识情绪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中孩子常常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而产生一些情绪问题。

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大发脾气:我要吃糖!我要买玩具!我不要穿这个,我要穿那个!我要去游乐场,我不要去幼儿园……跟小朋友之间也会产生情绪:毛毛总是抢我的玩具!我跟球球打架了……有时候自己玩着玩着也会突然闹情绪:妈妈这个架子怎么安不上了,我的娃娃弄脏了……

对于正在哭闹的孩子,为什么讲道理没有用?就像我在《亲子沟通|果妈支招如何与熊孩子对话》中曾说过的,对于正在处于情绪中的孩子,家长说的越多、劝的越多,孩子反而哭闹的越厉害,是因为你不理解他,而且在破坏孩子的宣泄过程。

每个人都有情绪,孩子有情绪也是理所当然的。有情绪并不可怕,重要是教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调节。

了解情绪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一模一样的情绪。在学习情绪调节方法之前,我们首先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以及自己情绪反应的模式是什么,才能知道怎么去调节它。

1、了解自己的情绪基调

不同的事情,可能都有一些共同的情绪表现,比如,一个人遇到事情经常唉声叹气,这种情绪就是这个人的情绪基调,对于相对稳定的情绪基调需要更深层次的情绪调节。

2、了解自己的情绪强度

有些人发怒时,吵架、摔东西,恨不得把眼前的一切都扔了,反应很激烈。而有些人虽然也很生气,但是瞪一下眼睛就好了。

这说明人的情绪强度有差别,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情绪是不是很容易激动,如果是情绪容易激动、表现特别明显的人,更需要先从行为上去改变。如果是情绪表现一般,容易闷在心里的人,需要先从想法上多去改变。

3、了解自己的情绪内容

人们会对一些特别的事情有特别的反应,比如,有人特别受不了委屈,很介意别人冤枉自己,如果有人冤枉自己,可能还没弄清怎么回事,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完全变了一个人,这种不同寻常的反应说明,他们对这类事情绝对是不可以接受的,这是他们的边界,容不得别人触碰。

4、细分自己的情绪

同一件事,可能会引发不同的情绪,要分清主要情绪和次要情绪。

比如希希怪我拿了她的铅笔,我又愤怒又悲伤。因为希希冤枉我,我愤怒;我悲伤是因为之前我俩还那么好,现在变成了这样。

细分情绪帮助我们了解到哪个情绪是最强烈的,需要特别处理,这样能帮助自己分清生气的真正原因。

5、了解自己难以解决的情绪

主要是自己难以描述、难以表达、难以解决的情绪。

并不是每个人在描述自己情绪时,都能准确描述,这需要我们去练习,我们难以表达的情绪会给我们带来困扰。比如有的人很不好意思发怒,真的生气了,也憋着,回头又跟自己较劲,这对自己的伤害就很大。

通常我们难以表达的情绪也是我们比较难以解决的情绪,并且会体现在和人相处的过程中,比如我们忍不住发怒,那么如果有一个人对着我们发怒,我们是很难劝他冷静下来的,有可能比他还生气呢。亲子关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孩子一发脾气家长就忍不住爆发,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先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生活中帮孩子认识情绪

1、抓住机会给情绪命名

如果家长在和孩子的互动中,经常和孩子就情绪进行命名和解释,孩子就能更多掌握和学习不同情绪的命名和含义,也能发展出更好的情绪理解、表达和调控能力。

比如孩子非常生气的时候,父母可以说,我看到你的眉毛都竖起来了,看起来你真是很生气。

或者孩子的玩具不见了,急的大哭,父母可以说,宝贝,你的玩具不见了,现在一定特别伤心……

给孩子的情绪命名,其实也是换一种方式在和孩子共情,告诉孩子:你的情绪妈妈能接受,你的情绪和感受也很重要。这样会让孩子在面对自己的情绪时不那么慌张和手足无措,之后才能更积极去寻求调整方法。

2、游戏中认识情绪

平常跟孩子玩游戏,或者角色扮演读绘本,既让孩子觉得好玩,又能明白不同情绪是什么样的。

比如之前给大家推荐的绘本《弗洛格生气了|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跟孩子一起分角色来读这个绘本,探讨弗洛格为什么生气了?让孩子感受当下弗洛格的情绪,还可以再结合孩子的经历,让孩子更直观理解这种情绪。

情绪不是一下子产生的,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内在模式的一种反映。让孩子学会调节情绪,是引导和帮助孩子调节情绪的基础。

扩展阅读

想要孩子情商高父母该怎么办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聪明,而在社交中,情商的作用至关重要。那么想要孩子情商高父母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见有的人夸奖孩子会说话,嘴巴甜,有的孩子呢,却被爸妈认为脾气倔强,固执。这些被夸奖的孩子,其实就是情商高。

情商和智商最大的区别就是,智商更多的来自于遗传,而情商却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培养的。

有人说:成功=1%智商+99%的情商。

情商是什么呢?

是一个人的自我情绪觉察及管理、理解他人情绪、创造共赢人际关系之能力。

简而言之,就是感触、感动和感悟的能力。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除了生活上事无巨细的照顾,其次就是很在意孩子的学习,至于情商教育,却被我们忽略了。

心理学家说:“孩子的情商教育越早越好。”如何帮助孩子提升情商?

信任

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如,孩子想学打羽毛球,你用信赖的语气说:

“孩子,只要努力学,认真学,一定能学会打球的。”

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让他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语气:

“就你这样三分钟热情还想打球啊?”

就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伤害,令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自信。

尊重

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

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当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他不听你的话,跟你对着干,而粗暴地反对他。

如你要求孩子学英语,可他还想再跟小伙伴们玩一下,你不能发脾气:

“越大越不听话了,不好好学习,看你长大了能干什么。”

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应该用尊重的语气:

“那你再玩一会儿,不过,玩完了,可一定要学英语。”

孩子就乐于接受了。

商量

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语气,让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乱丢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这么说:

“宝贝,玩具乱丢,多不好的习惯啊,你跟妈妈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吗?”

千万不要用命令的语气:

“你怎么搞的,玩具乱丢,快点去收拾好!”

否则,孩子听你责备,心里就会产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开心的。

赞美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都有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

孩子画了一幅画,也许画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画的热情和认真劲儿就是最大的优点。当孩子把画捧给你看时,不能轻描淡写地应付几句:

“画得一般,好好练。”

这样会让孩子对画画失去热情和信心。应该用赞赏的语气肯定他的作品:

“想不到我的宝宝画得这么好,继续努力,一定会画得更好。”

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有了快乐的情绪体验,对画画就会更有兴趣。

鼓励

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不可能的。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帮妈妈端饭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烂了。

你不能责备他:

“连个碗都端不稳,真笨。”

这样会打击孩子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应该用鼓励的语气:

“不小心打烂了碗,没关系,以后先用手指试试烫不烫再去端。”

这样,既教给实践的方法,又给了孩子再次尝试的信心。

父母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宽容的成长环境,但,无论你有多少钱,别人家的婴儿生下来爬,你家的婴儿也不会生下来就跑。

在人生成长这个课题面前,钱是没有意义的,父母的爱与支持,才是一切。

只要孩子对自己持正面的看法,对未来有乐观的态度,那父母就大可放心,这孩子这辈子不会离幸福太远。

想要让孩子不再自卑该怎么办


关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不能只注重身体,心理方面同样重要。现在自卑的孩子越来越多,想要让孩子不再自卑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人前畏畏缩缩笨嘴笨舌,人后伶牙俐齿活泼乱跳;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喜欢低着头;上课不敢发言,总是卷缩在角落里,怕被老师点名;做事小心翼翼,大气都不敢喘一下;即使是自己擅长的事,也不敢在人面前展示;看似努力学习,但成绩很不理想......

如果你孩子有以上一些行为,请先不要急,首先你要做的就是不要骂孩子,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自卑人,孩子之所谓会自卑,都是因为父母在孩子5到12岁时,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这时间段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的最佳时机,也是孩子最容易产生自卑的时期。

自卑的好兄弟是自信,一字之差,天差地别,而两者心理往往取决于一念之间,所以父母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千万不要对孩子做这些事,这很容易就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1、不要对比

人的五指长短不一,用途不同,各有各的优缺点,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特点和所擅长的方面,如果父母经常用别人优点来责骂孩子的缺点,比如成绩,那么孩子不仅不会被激励到,反而会变的自卑,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并产生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错觉。

父母在看到孩子缺点的同时,也要赞赏孩子的优点,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

2、带孩子出去见世面

产生自卑最大的来源就是自己的无知,当别的小孩在对迪士尼、游乐园、动物园等等新奇玩意侃侃而谈的时候,而自己因为一无所知,插不上话,自卑就由此生根发芽了。

孩子一旦没见识,说话就会没有了底气,便会产生不如人的自卑心理,长时间下来,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格格不入,融入不了集体之中,做事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什么或说错什么闹笑话,所以说父母要多带孩子开阔眼界,不断的长见识,增知识,正所谓知识使人自信,因此父母不要把孩子一直禁锢在家中,成为一只自卑的井底之蛙。

其实是人都会自卑的。心理学家A.阿德勒认为自卑有时候也是一种激励的手段,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而努力奋斗,但最怕的就是在儿童时期自卑,因为孩子还小,情感认知还不完善,不懂得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自卑也就变成了一把利剑,狠狠的刺在孩子稚嫩的心上。

而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出现,只能靠外界因素,也就是父母,所以说父母要少对孩子做以上事情,凡事要多考虑孩子的自尊心,这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胎教该怎么做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