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胎教

2021-06-16 怎么胎教 胎教仪怎么样 怎么进行胎教

听话的孩子长大怎么办。

那些从小就很听话的孩子,长大后过得怎样?答案跟你想得很不同。青春短暂,人生的列车是没有回程的,我希望他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这世间走一遭。

好吧,听完以后虽然我依然不是很赞同早恋,也不支持当父母的彻底放开手让孩子随心所欲。毕竟在该努力的年纪,读书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小孩子的决定也并不都是靠谱正确的,甚至会误入歧途。这时候,父母是应该去给予引导和支持的。但话又说回来,确实不能一味地追求孩子过于听话懂事。

听过一句话,过于听话的孩子其实最可怜的,每一个很听话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熊父母。当然接盘听话的乖宝宝,大人能省不少心,但如果仔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他活得并不快乐。而这些从小就很听话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过得这样:

不懂得拒绝,过于重视别人的感受

从小就过于听话的孩子,往往有一颗成熟而敏感的心。因为理解父母的艰辛和不容易,或者为了得到父母的表扬和关注。他们过早压抑自己的想法和喜好,于是就会给人留下很乖很听话的假象。

殊不知,这种听话其实是一种讨好的变形。时间长了,这样的孩子就会形成讨好型人格。他们不善于拒绝,通常都是委屈自己成全别人,虽然明明心里很不开心。他们习惯性地去观察别人的脸色,害怕说错话做错事,生怕别人难受。

由于太过注重别人的感受,永远在包容别人,往往让自己活得太累了。但可悲的是,这样的他们却很少能交到朋友。已经很少有人会主动去问他快不快乐,只是知道他看起来从不生气。

唉,遇到这样的孩子,有时候真的真的很想抱抱他,告诉他不要再逞强,你也是个孩子。

没有主见,迷失自己

由于从小习惯于听话,他们会放弃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时间长了,甚至已经迷失自己,丢掉了梦想。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不善于去做选择。

所以明明内心有很多想法,有时候反而更希望最好什么事情都有人安排好,虽然这样自己一点也不开心。由于从小很多想法都被扼杀在与父母的争执中,当听话已经成为习惯,他们就没有了主见。虽然讨厌这样的自己,却无能为力。

小编推荐

孩子不听话想要让孩子听话该怎么办


似乎存在这么一个现象,家家都会有不听话的孩子。那么问题来了,孩子不听话想要让孩子听话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儿子小嘟,听力出了问题。只要不是下饭店,出去玩这样的话,他基本上听不见。

问急了,就是嗯?干嘛?啊?

我说:你这个态度不对,弟子规里说,父母呼应勿缓,可你着什么态度?

小嘟:我一听见就立即回答了妈妈。

看着他一脸认真,我更生气:我叫你几声了,你才听见,耳朵有问题啊,要不要去医院?

小嘟:妈妈,我在看书,你一声我就听见了,这不是怎么我不专注嘛。

哪喊你出去滑雪,你咋答应的那么快呢?我已经崩溃的喊起来。

“那都是偶然事件,别磨叽了你去忙,别打扰我看书”

面对他的装傻和回答,我早已无话可说,只想一巴掌打过去,可小嘟大了再打怕也不会解决什么问题。

带着烦恼和焦虑,我只能求助老朋友一位相当有名气的儿童教育专家。可她却淡定的只给了我一个“处方”。---讲故事。

同时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讲故事的题材不一定要依照书本,可以自己编写。目的只有一个,要和儿子犯得错误相对应。

2.故事要在孩子睡觉的时候讲,一方面促进了亲子关系,他们会从你哪里等到更多爱的体验,另一方面睡觉前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也更好,有助于他自己结合一天的自己的表现来分析妈妈将这个故事和我有什么关系。而且通过一夜的发酵,他不太会忘记。

3.故事要讲的即让孩子听懂,又不涉及到孩子的名字,让他在听别人的故事,却能反思自己。

4.要给孩子留下一些问题,比如,小林白天偷偷拿了妈妈一元钱,妈妈没懂声色,晚上他照例给女儿讲故事,这天讲的是“列宁”。

列宁小时候去姑妈家里玩,可不小心打碎了一只花瓶,姑妈问,这是谁打碎的,列宁躲在兄弟姐妹的身后不敢承认,后来大家就将错误归罪与家里的小花猫。

晚上妈妈接列宁回家,他却翻来覆去的睡不着,最后和妈妈主动聊了这件事,妈妈建议他像个好办法,把可怜的小花猫给解救出来,要不小花猫太委屈了,列宁下了决心,主动承认错误,于是给姑妈写了一封道歉信。

妈妈在故事的结尾问小林,你觉得列宁的做法对吗?如果你也做错了事情,也会像列宁那样有勇气吗?

按照老友的办法,我一改自己喜欢说教的习惯,而是改成了给儿子小嘟讲故事,结果儿子充耳不闻的习惯很快就改正了。

后来我也问过,这是什么原理,老友说,这是人性,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更用心,如果你不能走进孩子的心理,他们自然就有一套自己的手段来对付你,可你成了你在乎的对象,那你就成了榜样,成了他的积极应对的对象。

看来,想要让孩子听话,只要了解孩子心理,一招就能搞定,而且此法可以套用在很多地方,百试百灵。

面对不听话的孩子该怎么办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叛逆不听话的情况,这些都很正常。那么问题来了,面对不听话的孩子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面对孩子胡闹、讲也不听的情况,总令许多家长很头痛,为什么孩子这么不听话?其实问这句之前,家长应该先扪心自问,是否理解孩子,以及孩子真的懂你们说的话吗?

怎么让小孩听话?

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如何让自己的话能装进小小脑袋里,总是让大人觉得十分困难。而要学习如何和幼儿对话,需要先理清我们对于听话这件事的理解和期待。

有没有乖很难定义,如果好好跟小孩讲话,他们通常会听话;至少有努力在学习听懂大人讲的话!那所谓的听话是什么意思?

听不听话,和安全感有关

解释这件事之前,要先绕开主题,谈谈小孩安全感的由来(听不听话,真的和安全感有关)。

“让小孩决定所有的事情、不给小孩任何限制、完全让他们依自己喜好去做任何事”等这样的教育,能不能养出冒险犯难、有自信、有安全感的孩子?

实际上的结果:不会!

首先,就算大人理念上想给予小孩完全自由,在实际上也不可能实现。大人不能放着两岁大的孩子自己玩热水、不可能让九岁小孩把家里的车子开出去。如果大人真的放手让小孩做这些事,这不是给小孩自由,而是怠忽监护人的职责!

再者,给予孩子超过他们心智年龄可以负担的自由和责任,通常小孩的反应不是高兴欢喜,反而是退缩害怕,他们没有判淮的能力,容易无所适从。

所以,通过良好的对话与说明,给予小孩明确而适合身心发展的界限,可以提供小孩很大的安全感包括1、大人持续一致的态度;2、及时确切地回应小孩需求(包括心理与生理需求);3、适合小孩的自理能力与作息时间。

小孩在三岁前,对于抽象的道德概念并没有理解能力,在行为淮则上,只能了解什么是被允许、什么是被禁止,无法了解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因此,大人对小孩行为的反应一致性及是否以身作则,绝对会影响小孩对特定行为的理解和反应。例如:父母一天到晚说吃糖不好,甚至用了负面字眼责骂想买糖的孩子,却在隔天买一包软糖来奖赏小孩的行为。这会让小孩无所适从,也更弄不清楚父母的期许。在缺乏安全感的状况下,容易表现出不听话的行为。

而当小孩太累或身体不舒服时,父母对于常规要求太过严格,一样会造成不听话的小孩。试想,身为大人的我们,偶尔会在身体状况不好时,先把常规事项丢在一旁(今天人太累了,先去睡觉剩下的事情明天再说);因此,若父母无法察觉孩子的情绪与身体状况(孩子不见得有能力说明清楚自己的状况),硬是在孩子状况不好时要求完成常规,就会出现许多误解和不听话的状况。

当然,相反过来,如果幼儿从小开始,就有很明确的常规和生活作息,我们反而会觉得幼儿好听话,这是为什么呢?

从宝宝六个月大开始,宝宝渐渐知道什么时候要吃、什么时候该睡、什么时候可以玩。比如孩子小,不到3岁(幼儿园的年龄),送到小托班。孩子不需要老师特意交代,知道饭前洗手,知道下午睡醒吃完点心,玩一会,父母就会来接他们回家,小孩对生活有预期,且预期总是实现之时,会让小孩觉得自己对浩瀚无垠的世界,有一些控制的能力,这会带给他们自信和安全感,也会较愿意配合大人的期许。

不听话是理解孩子的良机

在与小孩对话的过程中,小孩如何回应大人的话语,可以作为大人了解小孩处在哪个发展位置、该给小孩什么样界限的最佳判断点。若今天大人说了一句话,听力没问题的小孩,却做了相反或不完全一样的事,例如:你要小孩把房间收拾好,小孩却没有把不同的玩具分别收好,而是把全部玩具往同一个箱子倒。

这种不听话,有可能是来自于听不懂,小孩不了解大人话中确切的意思或是没有能力做到;也有可能有听懂但不想照着做,像是小孩知道要分别收好,却因为没心情/没时间而采取了其他做法。

大人搞清楚这几种不听话是很重要的。如果小孩是因为听不懂,大人必须改变说话方式,例如说:把房间收拾好的意思,是玩具要收到红色箱子,拼图要收到盒子里并放到第二个抽屉……。

若是有听懂却不想照着做,那就该进一步跟小孩讨论他的想法跟心情,如:是不是太累了?是不是在生气?是不是觉得现在不是收房间的时机?……虽然孩子不听话,常让大人很火大,却是了解孩子身心发展,向小孩进一步对话的最好契机。

要小孩听话,大人该怎么说才对?

话说回来,所谓的听话,意指把别人(包括小孩、大人)的话听懂、听进去,要做到这点对大人都不简单了,对于理解力和行为能力都尚未成熟的小孩来说,更是不容易。

要在一个小孩可以专注听话的环境,要了解对话的目的,对话内容要能符合小孩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要能帮小孩归纳以及扩展理解能力,要能提升小孩的自我能力感。整体对大人的训练,都是为了帮助大人和小孩,听得懂彼此的语言。

而学会听话这件事,是沟通协调、团队合作、解决冲突与问题的基石。孩子如果能在入小学之前学会,对于未来的各种学习都是受益无穷。

听懂?还是乖乖听话?

可惜的是,我与许多朋友谈到听话这件事时。大部分人都只把小孩划分为“我说什么、他就做什么的听话孩子”,以及“我说什么、他就不做什么的不听话孩子两种”。听话的意义被简化为“小孩听从指示,并照着指示做”。而小孩懂不懂“为什么指示是那样?”、“为什么要那样做?”或“为什么不可以那样做?”对大人似乎一点都不重要。

听话就是照着我的话做就对了。背后的逻辑清楚地教育小孩“服从权威”比“学习”和“理解”更重要。若大人以教出按照指示做事的小孩为荣,也就难免错过利用小孩“不听话”的时刻,理解小孩的身心发展状况,给予小孩适当行为界限的机会。这样一来,自然无法养得出有安全感、有判断能力、能听懂别人话语、能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的孩子。

孩子顽皮不听话该怎么办


不管走到哪,总能碰到几个熊孩子。而把孩子变成熊孩子的,往往就是父母们自己。那么问题来了,孩子顽皮不听话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前几天,逛超市遇到一个“熊孩子”。当天超市人很多,那个小男孩子因为好奇心比较重,在超市像撒了欢儿一样,跑个不停。

他的家长在他身后追赶他。然后,警告他不可以这样,还告诉孩子“要听话”。但是,好像完全没有用。孩子照样我行我素,甚至还想和家长玩躲猫猫,可把家长气得不行。

而且家长好像是碍于在公众场合,也不好教育孩子。孩子顽皮不听话,你还在告诉他“要听话”?一流的父母这样做。

教育孩子,要提早做准备

如果家里的孩子比较顽皮,家长就应该提前教育孩子。就拿家长带孩子逛超市来说,家长在带孩子去超市之前,就要告诉孩子不要做哪些事。提前一对一地告诫孩子,也是让孩子有一点心理和时间上的准备,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如果家长真的等到孩子犯了错误,才去教育。那么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聪明的家长教育孩子是防范于未然,而不是在孩子顽皮不听话的时候,那样只会措手不及。

教育孩子,神情、语气都要到位

就拿上面的“熊孩子”来说,他为什么不听父母的话呢?首先,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只重视了在语言上提要求,并没有通过神情告诉孩子“不可以”。

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教育孩子不能只通过语言。有些家长就想了,是不是还要通过打呢?其实不对。

虽然,打孩子很容易警告他违背父母的后果,但是并没有让他知道,事情的严重后果。教育孩子,神情、语言都要到位。让孩子知道“不可以”,很多时候只用语言力度是不够的。

教育孩子,要向孩子展现顽皮的后果

听一位妈妈说,自己最开始一直避免儿子接触衣柜,因为怕衣柜夹到孩子的手。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越是禁止孩子去碰,他就对衣柜越好奇。后来这位妈妈就自己向孩子展示一下,被衣柜夹住手的样子。并且还让孩子自己去试开一次衣柜。之后孩子再也没有动过衣柜的门。

家长教育孩子,可以提前向孩子演示顽皮的后果,这样做对孩子来说更深刻。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打一顿比较管用。这是因为孩子的身体直接感受到了事情的后果。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也不一定非要打,多带孩子感受事情发生后的后果,对孩子就有警示意义。

怎么胎教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