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宝爸宝妈们也开始发现了宝宝身上出现的一些坏毛病。比如说喜欢搞破坏,那么孩子喜欢搞破坏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吧。

前段时间《无敌破坏王2》不是上映了吗,看完之后我真的忍不住说这简直就是我家大宝的卡通版。当我看到主人公在故事里大闹互联网世界的时候,仿佛看到了大宝在我面前拆玩具车的场景。当即血压飙升,不得不说当妈之后看电影都要谨慎,一个不小心就容易“触景伤情”。

大宝搞破坏这件事情说起来可话长了,记得那是他一岁多的时候。老母亲我在经历了人类幼崽一年多的高强度“折磨”之后,本以为学会说话走路之后就天下太平了,但现实告诉我人类幼崽永不言败,败的只会是老母亲我。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说个子不大,但奈何“心比天高”什么东西都想上去摸两下,往往还掌握不住力度,就变成了“拆家现场”。面对一地狼藉,还能怎么办呢?只能叫猪队友收拾一下呗。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宝宝的破坏行为可分做“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1~2岁的孩子因为肢体协调能力尚未发育完全,分析判断能力欠缺,对时间、空间、力度的把控都不是非常准确,因此有时候出现的破坏行为属于“无意破坏”。

当孩子的肢体协调能力逐渐发育完善之后,就会开始出现一些“有意破坏”行为,例如拆玩具、将堆好的积木推到,或者是正在和小熊玩偶玩耍,但却突然撕扯丢弃玩偶。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破坏行为并不是毫无理由的,宝宝的破坏往往也是思考的过程。

好奇心驱使

好奇是促使宝宝探索世界的第一动力,他们的行为准则上大概只有两句话:“那是什么?”“我饿了。”前者让他们了解世界,后者为了解世界提供动力。但往往在探索的过程当中会不小心造成额外损失,我家大宝每每好奇心上来的时候,不是打翻了他爸的电脑就是弄坏我的口红,一回两回我还能笑着面对,保持表面的和蔼母亲形象,但是次数多了我的小钱包以及暴脾气就不允许我保持这样的耐心了。趁早将贵重物品收拾起来,陪着孩子探索世界才是上策。

为什么我做不到

小孩子天生模仿力强,看到大人做什么就像这自己也尝试着做一下,但是孩子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孩子们想要像爸爸那样能够取到高处的物品,又像像妈妈那样娴熟地扫地拖地。但事实情况是够不到高处的物品,反而打翻了其他东西;想要拖地反而弄得房间都是水。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并且做出正确的引导。

吸引注意力

对于宝宝而言,家长的注意力尤为重要。一旦他无法获得想要的注意力就有可能通过破坏行为迫使家长将目光转移到他们身上。哪怕通过这种方式换来的关注是家长的责骂,孩子们也心甘情愿。所以当孩子突然莫名其妙发起破坏行为的时候,家长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破坏行为是再正常不过的,家长不必要为此焦头烂额,需要做的是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孩子正确地引导。

编辑推荐

宝宝乱发脾气是怎么回事


都说宝宝到了三岁是最可怕的年纪。因为这三岁的宝宝脾气很大,那么问题来了,宝宝乱发脾气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吧。

宝宝每次起床都要闹一趟起床气,要么乱蹬人,要么哭闹不止,每次起床都搞得世界末日一样。

孩子性格真是执拗,每次去超市都要闹一回买玩具,不给买就一哭二闹三地上滚,真不知道该拿娃怎么办……

都说孩子是妈妈们人世间的天使,大概说这句话的人没有见识过孩子化身恶魔的时刻。但这并不意味着化身“恶魔”的孩子就是“坏”孩子,而是,这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能否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是孩子的必修课,而考验爸爸妈妈们的,是能否有效陪伴孩子学会独立处理情绪的能力。因次,解决问题的前提就是爸爸妈妈首先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一、爸爸妈妈能否冷静下来是解决孩子乱发脾气的关键

很多时候,当孩子没有听从大人的建议的时候,比如屡次叫孩子睡觉他偏不睡,叫孩子多吃点东西他偏偏把嘴巴闭得紧紧的,爸爸妈妈自己就可能产生很多负面的情绪,诸如“我太无能了,我都没有什么办法了”这样的无力感,又或者产生“你就是不尊重我”的巨大愤怒。

很多时候,孩子的对抗只是在发泄孩子自己的情绪,并不是有意挑战父母或者对抗父母的权威。孩子不愿意睡觉,可能是他还想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孩子不想吃饭可能只是因为他真的不饿。但如果爸爸妈妈一下子就点燃了自己的无名火,疲于应付自己的情绪,就很难看到孩子情绪背后的原因和动机,更不用说引导孩子正确发泄情绪了。

所以,下次孩子乱发脾气时,告诉自己:我拥有一个锦囊,会使事情迎刃而解,所以我现在可以心平气和。

那么,这个锦囊是什么呢?

二、处理情绪就要识别情绪,识别情绪的锦囊就是这三个字:“我知道”

爸爸妈妈静下心,透过孩子发脾气的本质,才能发现发现孩子情绪背后的真正原因。

其实孩子产生情绪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1、身体不适

孩子饿了、困了、累了、生病了等时候,身体会感觉不舒服,但他可能又不能觉察或表达,就会通过哭闹等形式发泄。

2、没有得到关注和安全感

爸爸妈妈都在玩手机、或和其他人聊天,或因一些事情没有关注孩子,孩子感觉自己不受关注时就会试图以哭闹等形式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

当自己的玩具、玩伴可能被别人夺走时,家庭环境变化大时,分离焦虑时,孩子也可能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

3、挫败感

当孩子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做好一件事,却无法完成;当孩子以为自己可以得到一些东西如玩具,却没有被满足;当孩子觉得自己可以独立决定一些事情,却需要依赖他人等等情况都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当爸爸妈妈了解了孩子发脾气背后的原因时,事情就好解决了。

孩子起床后闹起床气,爸爸妈妈可以说:“孩子,我知道你现在刚起床,有点困,还有点难受。我以前也是这样的。我可以抱抱你哭一会,也可以帮你按摩按摩,等你舒服一点点,我们就要起床了。”

孩子在超市哭闹,爸爸妈妈可以说:“孩子,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因为你希望得到那个玩具,我却没有给你买。如果是我没有买到我想买的玩具,我也会很伤心的。但我们约好了今天不买玩具。如果你难过的话,我陪陪你哭一会,下次买玩具的时候我们再过来买。”

因为“我知道”这三个字,让爸爸妈妈可以去观察、体谅孩子哭闹情绪背后的原因,也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理解,被接纳的,孩子的情绪自然会慢慢平复,才有可能和孩子一起商量出一个解决事情的办法。

宝宝乱发脾气是本能,能否帮助孩子正确发泄情绪是你的本事。“我知道”这三个可以巧助你帮助孩子识别情绪,你get到了吗?

有意胎教和无意胎教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过去不讲胎教,也能出现不少人才?

实际上,只要我们进行追踪调查,都能发现成才儿童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过胎教,他们的父母也都在无意中进行过胎教。例如他们虽然生活上比较清苦,但身体健康,爱情热烈,母亲受孕时具有天时, 地利,人和三大因素;受孕后父母热爱腹中孩子,对孩子充满希望;丈夫勤快,体贴妻子,家庭气氛温馨;母亲温顺,喜欢在宁静的环境中工作和休息;饮食不高档,但注意卫生,可口;整个怀孕期内母亲心情愉快,时时想着孩子;等等,都可以说在进行胎教,也就是无意胎教。

无意胎教虽有一定作用,但其科学性和实际效果都有一定限制,为此,需要推广有意胎教。有意胎教,就是自觉地,有意识的实施胎教,追求胎教的质量。

有意胎教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很显然的,其主要方法和主要作用是:

音乐胎教。通过音乐声波的和谐振动,培养胎儿敏感的听音能力,并使胎儿形成外界环境是美的感觉。

触摩胎教。通过父母对胎儿的谈话,讲故事,培养亲子感情,并在胎脑中贮存语言信息,有利于开发胎儿潜能。

学习胎教。通过“宫内学习”形成胎儿良好的条件反射能力,并在胎脑中积累一些知识信息,以便于出生后接受知识方面比其他孩子领先一步。

现在我国不少地方出现一些超常儿童,他们和有意胎教都有一定关系。但是,有意胎教的根本目的不是专门造就天才儿,而是为了提高下一代的心理素质,提高人口质量。

孩子爱发脾气大喊大叫是怎么回事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孩子身上的毛病也就越来越多。像什么爱发脾气,喜欢大喊大叫等等。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相信不少家长都头疼过,自己孩子爱发脾气、大喊大叫的问题。但是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温和的家长培养出的孩子也大多温和,脾气暴躁的家长培养的孩子也大多暴躁。家长们想一想,是不是因为自己平时对待孩子的方式出错了?

1、家长学会控制情绪。孩子很容易被大人的情绪感染,也会模仿大人和大人学习。所以,如果家长们情绪很大,爱发脾气,那么孩子也会被影响。当孩子遇到不顺心、讨厌的事情时,也会采取发脾气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因此,如果孩子做错了,家长们一定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不要在孩子面前发脾气。

2、给孩子尊严。孩子也需要尊严,希望得到尊重,就算孩子犯错了,家长也应给予孩子尊重。当孩子犯错误时,不要逼迫孩子承认,不要喋喋不休抓住这个错误不放。要给孩子弥补错误的机会,给孩子尊重,不要以为小孩子是不需要面子和尊严的。因为这样不仅起不到家长想要的教育作用,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3、教孩子正确的宣泄情绪。如果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发脾气,那么家长可以先观察,不要打扰孩子。等孩子冷静下来,再去询问原因,并哄哄孩子,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心理是很脆弱的。教教孩子如何正确的宣泄情绪,比如和家长们说说,发泄出来,找好朋友一起出去玩,玩喜欢的饿游戏、看喜欢的电视节目等等。让孩子学会远离负面情绪。

4、别打骂孩子。如果孩子发脾气,家长选择打骂孩子来制止,那么孩子会对家长有抵触心理,或者感觉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了而没有安全感。更甚者,孩子有样学样,也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

5、用笑容感染孩子。心情是会互相感染的,孩子发脾气,暴躁的不得了,家长们可以选择笑脸相迎,孩子看到微笑着的父母心情也会平复一些。微笑永远是最有魔力的表情。

6、学会沟通。家长们要懂得沟通,用语言来化解孩子的坏脾气,尤其是孩子发完脾气后,不要“冷处理”孩子,而是主动的迎上去。

孩子恋物癖是怎么回事 你家宝贝有“恋物癖”吗?


恋物癖对成人来说是一种心理疾病,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在与这些物品接触的过程中,孩子的内心会得到放松,产生安全感,一般都是小枕头,小被子,一些公仔等柔软物。简单地说,宝宝恋物就是一种成长过渡期的依恋行为,是宝宝从“完全依恋”转为“完全独立”的过渡期间所产生的行为。宝宝产生依恋行为的时间,绝大多数发生在6个月大至3岁之间,其恋物表现在2岁时最为强烈。作为家长也要仔细判断孩子

恋物癖的症状,如果孩子的各个方面发育正常,依恋行为也很正常,这就无需过度担忧。但是,如果宝宝恋物过度,可能传达着着一些不良的信号。如过您家的宝宝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到公园甚至跟爸爸妈妈去游乐场玩耍都总是要带着奶嘴或者是自己的小枕巾,就算爸爸妈妈或老师制止也是过不了一会儿又会把这些东西放在自己的身边。从感觉统合的角度来讲称之为——触觉过分依赖,这样的孩子也许最开始就是因为身体的,某种不舒服或者是自己没有得到满足感而对某种东西产生的过分依赖,这样的现象就需要家长关注!

我们先来科普一下什么是触觉过分依赖:有些孩子因为出生前后缺氧,或其他因素等,致使脑补的感觉统合不良,触觉运作无法顺畅,或者是在婴儿时期,触觉需求(例如口欲)没有获得适当的满足,就会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长期对某一特定的触觉刺激产生过分的情感依附。比如,有些妈妈在孩子正常的口腔敏感期内阻止孩子吸手指,不准孩子吸奶嘴,或者因为害怕孩子把玩具放到嘴里,不给孩子玩玩具等,就会导致孩子的口腔触觉体验不足,在以后的日子里,产生变本加厉的依赖行为。

触觉过分依赖型的孩子还常常会有以下特征:

1.不停吸吮手指头,咬指甲;

2.过度依恋自己的小手帕或小棉被;

3.过分喜欢摸别人或某些物品;

4.需要父母给予特别多的抚摸。

本来,孩子喜欢某样东西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如果形成上述种种过分依赖的行为,可能就会影响到孩子正常的生活学习了,尤其是孩子在思考或者紧张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很怪异的行为。随着宝贝年龄的增长孩子也会渐渐明白自己这样做是不好的现象,可是这样的情况一般属于身体自身的需求,无论如何都很

难要求孩子自我控制。既然触觉过分依赖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触觉刺激缺乏,那么,只有首先适度满足孩子对触觉的需求,帮助孩子获得触觉需求的满足之后,孩子才能逐渐改变那些不太好的习惯。而面对这样的问题并不是没有解决办法,家长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看看能不能逐渐缓解孩子的“恋物癖”。

相比起很多种类似强制孩子的做法或者各种亲子游戏的方式,“二胎宝妈MC”更建议家长让孩子多去有海洋球池的游戏场,然后在众多的海洋球中藏东西让宝贝找,或者索性让孩子在球池内任性的翻滚。总之,触觉过分依赖型的孩子通常都有长期吸吮奶嘴,手指或手帕的习惯,父母也万不可以为了改掉他们这些习惯而采用高压或恐吓的手段。

相反,如果打击愿意尝试用海洋球的游戏,不仅仅可以帮助孩子满足对触觉刺激的需要,同时增进亲子关系,最主要的是可以更好地,更有效地改善孩子的触觉过分依赖行为。甚至通过游戏可以最终达到让孩子主动的摆脱自己所恋的物品!

孩子六岁前很胆小是怎么回事


宝爸宝妈们在照顾宝宝的时候,是否有观察过宝宝的胆量?那么孩子六岁前很胆小是怎么回事?带着疑问,一起来看看吧。

你家孩子也胆小吗?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到理发店。小男孩刚坐下,突然紧张地抓住妈妈的衣角:“妈妈,我要回家。”当理发师帮小男孩围上理发衣,“嗡嗡嗡”的理发器响起时,小男孩突然“哇”一声大哭,他一边哭一边把手伸向妈妈:“妈妈,不要理发,不要不要……”当理发器靠近时,小男孩更是从椅子上跳下来,朝妈妈扑去……

“跟孩子说了无数次不用害怕,但是没有用,下一次还是害怕剪头发。我邻居有个小一岁的小女孩也是,因为害怕剪头发而呕吐……为什么小朋友那么容易害怕呢?”这位妈妈问我。

?即使是一些不需害怕的事物,为什么小朋友经常会感觉害怕?

宝宝们出生后,会对那些看起来或听起来恐怖的东西感觉恐惧,这是他们天生的警觉系统。维也纳的神经科学家斯蒂芬妮.霍尔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她发现,即使是6个月龄的小婴儿,他们从没有看见过蜘蛛和蛇,但是当他们看到一些蜘蛛和蛇的相片时,瞳孔会扩张,脸上露出恐惧。孩子们这个警觉系统的核心,实际上是大脑中的杏仁核。

当小朋友看到似乎暗藏着危险的事物时,大脑杏仁核马上被激活,让孩子表现出恐惧的同时,孩子常常也会表现出逃跑或反击的举动。比如那些在理发器下逃跑的小朋友,或感觉威胁而冲动打人的孩子。小朋友这些行为,是不是跟我们的祖先在原始森林遭遇猛兽的场景很像呢?当他们遇到猛兽或毒蛇,不是迅速逃跑就是把对方打倒,这种天生的本能,才能让人类一代代地生存到如今。所以,这种深藏在大脑深处的恐惧,能对小婴儿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小朋友会莫名其妙感觉害怕的常见表现

除了上面幼儿说提及的孩子们害怕剪头发外,下面这些也是常见的表现

比如,有些小朋友会对电吹风、吸尘器的声音感觉害怕;

比如,有些小朋友会对戴口罩、拿着针筒的护士感觉害怕;

比如,有些小朋友会对在大街上发气球的小丑感觉害怕;

比如,有些小朋友会对动物园里张着大嘴、露出锋利牙齿的动物感觉害怕;

比如,有些小朋友会在下雨天,会被打雷和闪电吓得大哭不止……

?这其实也是小朋友学习恐惧的方式

精神病学家SethNorrholm说,人类的很多恐惧,都是出生后慢慢学会的。这是为了让小婴儿适应未来不同的生活环境,因为危险的东西是会变化的。当小朋友遇到一些从表面上看来恐惧的东西,但随着接触越来越多,才慢慢发现其实一点也不危险,就像上面提到的发气球的小丑先生。与此同时,当小朋友遇到一些从表面上看来很和善安全的东西,比如人贩子,随着认识得越来越多,小朋友便会对那些故意送玩具糖果的陌生人警惕。所以,学习恐惧和应对恐惧,慢慢地积累一些生活经验,孩子才能对环境和周围的事物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记得女儿7,8个大月时,有一天突然听到身旁一个小哥哥手上的气球爆炸,她被吓得面色发紫,哭了很久。如今,她有时在街上看到商店门口挂着的气球突然爆炸,虽然一开始会被吓一跳,大人们也被吓了一跳,但当她意识到是气球发出的声音时,她反而自己拍了拍胸脯,喃喃地说:“吓屎了,气球坏蛋!”因为她知道,气球虽然响声大,但是不危险。

?面对经常莫名其妙害怕的小朋友,父母怎么办?

1、不要恐吓,否则孩子真会得“胆小病”

我们很多家庭常常为了方便而恐吓孩子,这是沟通的六个“陷阱”之一,这个说法出自我的新书《心理咨询师妈妈的科学育儿法》。例如,小孩刚入幼儿园时,有孩子因为分离焦虑而不肯上学,这时有些妈妈便恐吓孩子:“你再不进去,我就不要你了”;当孩子在商场玩玩具不愿离开,有些爸爸会恐吓孩子:“你再不走,我就把你卖给玩具店的阿姨了”……这时,孩子们会哭闹得更厉害。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似乎会觉得这些孩子比同龄孩子更胆小。为什么会这样?

父母的恐吓行为,让孩子大脑的杏仁核更“发达”了。精神病学家BesselvanderKolk曾经在创伤应激杂志说过,高压的成长环境,会导致孩子杏仁核对事物误判。简言之,就是孩子会对恐惧敏感,即使那些看起来不怎么害怕的事情,也会轻易地让孩子感觉害怕。我们常见有一些孩子,当家长或老师稍微严肃地跟他们说话,这些孩子便立即很紧张,虽然对其他孩子来说是很正常的说话语气。所以,父母平时别恐吓孩子,孩子被吓多了,真会得“胆小病”。

2、把客观事实告诉孩子

有一个小女孩跟妈妈说:“妈妈,我今天看到一个魔鬼,小K说魔鬼会在晚上来找我,我很害怕……”经常也有父母留言说,他们的孩子因为听到一件恐怖的事情或想象到恐怖的场景而感觉害怕,晚上更是不敢一个人睡觉。这时,爸妈需要客观地告诉他们:“魔鬼不存在,不是真的。”当然,孩子们不会那么轻易被说服,这与他们的心智不够成熟有关。这时,爸妈可以适当陪一陪孩子,晚上还可以开一盏暗暗的灯,帮助孩子睡得放心一些。但爸妈需要告诉孩子:“爸妈陪你睡,并不是爸妈觉得魔鬼是真的……”随着心智成长,孩子会慢慢接受一些事实——有些害怕是不必要的。

除此之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保护孩子,也需要适当地让孩子对某些东西心存敬畏。比如滚烫的开水、电源插头、煤气炉等。父母平时可以适当让孩子认识“危险”,比如摸一摸热水壶,让孩子感觉和认识“烫”,最后适当做经验总结:“你看,冒烟的开水是会烫伤皮肤的,当水还在冒烟时,是不能喝,也不能玩的。”当孩子对潜在的危险事物存在敬畏感时,就能更好地保护好自己。

难怪很多人说,人类的婴儿是早产儿,等待了无数日起日落,才磕磕碰碰地爬起来;人类的婴儿也是胆小鬼,等待了无数日起日落,才懵懵懂懂地变得勇敢起来……

孩子在家里胆大在外面却很怂是怎么回事


似乎有这么一个现象,有些孩子在家里就是一个混世魔王,天不怕地不怕。而一去了外面,就变的特别老实。那么这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吧。

表哥家的孩子,在自己家的时候活脱脱是个“小祖宗”,家里人什么事都听他的,一点事他不如意了就各种闹。亲戚邻居家的孩子去他家玩,他更是活泼的不成样子,一点也不懂得拘束。

每当这个时候,表哥他们都感觉孩子是在释放天性,多的管教也没有。可问题是孩子在家如此胆大活泼,可出了门就“怂”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孩子在家胆大外出却“变怂”,多与这几方面原因有关,否认不了的。

父母很少带孩子外出,即便外出也是各种限制孩子

现在很多家庭的情况都是这样的,平时父母上班,只有老人或者保姆在家里带孩子,保姆和老人因种种原因都会很少带孩子外出,大多数时间都是让孩子一个人在家里玩的。

好不容易孩子有机会外出一趟,父母也往往是各种限制,一会儿说这些物品太脏了,不能让孩子玩,一会儿又说那个地方不安全不能去。

总之,父母总是有理由,而这些理由的背后还都有一个一致的说法,即为了孩子好。却不知,孩子很少外出,在家里是安全也干净了,可是孩子见的人少,虽然一个人的时候够胆大,可是出去之后就“怂了”,因为没见过没经历过,自然会胆小怕事。

在家里父母太宠爱孩子,什么事都是孩子说了算,外出则不行

这一点也是很现实的,孩子在家里往往自己就是老大,也因为父母宠爱孩子,处处都由着孩子,那孩子自然就会很胆大。

外出则不一样,孩子在家里能够他说了算,外出之后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人会无条件让着他的,自然孩子就会碰壁,被拒绝几次,遇到几次挫折,孩子调整不好心态,或者处理不好被拒绝的尴尬,那以后孩子再外出时就会“变怂”。

不想让孩子外出后“变怂”,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当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拒绝时,父母要第一时间告诉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教孩子学会如何正确地面对这样的事情,而不是孩子一味地害怕,父母则什么都不做。

此外,孩子在家里的时候也不要什么事情都由着他,要让孩子知道不可能所有人都要听他的,所有事都是他说了算的。

教育孩子时,父母在一些方面认识不到位

还有的孩子出门胆小、很怂,就是因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在一些方面认识不到位。类似如:过分恐吓孩子,说孩子不听话就有人把他抓走,他不能做什么事,不然就再也见不到妈妈等等。

还有的父母因为总是不放心孩子,感觉孩子什么都做不好,就各种絮叨。时间长了孩子养成了什么都依赖父母的心理,自己什么也不愿意做,也不会做,自然没有父母在的时候,孩子就会很胆小很怂,说到底还是不会才害怕,或者担心自己做不好。

孩子在家胆大外出却“变怂”,与这几方面的原因关系很大,否认不了的,父母一定要认识到位。

孩子揪头发怎么回事 是不是得了病


孩子揪头发怎么回事是不是得了病

回答:不是!

主要原因如下:

1、多动症。

这种孩子显得格外活泼,手脚不停地动,精力充沛,不知疲劳,因而他们好跑、好爬或好揪头发、挖鼻孔、吮吸指头。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不停,而且凡是能碰到的东西都要碰一下,故常因干扰别人而引起与同伴的纠纷。这些行为特点同一般儿童的过度活动是有区别的。

2、缺乏安全感。

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造成了孩子压力过重,孩子无所适从时,他们往往爱揪头发摸耳朵。不适当的温度、照明、噪音或陌生的环境等因素使孩子得不到安全感,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3、个性特点。

有的孩子意志较弱,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大发脾气,揪自己的头发。

孩子揪头发怎么办

1、对于由多动症引起的可进行:

(1)药物治疗。

(2)心理治疗。家长应开导关心孩子,使他们消除紧张、焦虑和抑郁的心理。

(3)行为矫正。对适宜的行为给予奖励,加以强化;对不适宜的行为则加以惩罚,促使其消退。

2、对缺乏安全感引起的:

(1)家长在家庭中要创设舒适和睦的环境,让孩子获得心理上的自我满足。

(2)多关心、多接触孩子,游戏活动时多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其养成乐观向上的意志品质。

3、对于孩子个性特点引起的,父母可以利用故事、儿歌、歌曲教育引导,让孩子养成耐心和宽宏大量的个性品质,并交给他们任务,教会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胎教是怎么回事?5位准妈妈分享胎教经


十月怀胎是辛苦的,但也是幸孕的,因为肚子里有个小生命将伴你度过十月春秋,而准妈妈在这段时间内进行恰当的胎教,将对宝宝将来的认知能力、性格塑造等方面益处无穷。那么,胎教有些什么形式呢?各位孕妈妈在胎教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趣事?让我们一起看看以下5位准妈妈的胎教故事:

小小薇的幸福生活:音乐胎教孕育宝宝好个性 一直听说音乐能培养小孩子的个性,音乐于是成了我胎教的首选。还好,先生是一个音乐发烧友,家里收藏了一大堆的古典乐;他向我推荐了许多不同种类的音乐。本来从不听此类音乐的我不得不耐心地听完每一张唱片,因为我要从中选取一至两种音乐作为我的胎教音乐。

在让耳朵饱受“折磨”后,我终于选定了莫扎特的小夜曲和巴赫的钢琴、小提琴曲,因为这些音乐都是属于比较愉悦、和谐、精致那一类的,旋律十分优美,曲调比较轻快,每天下班回来听到这些旋律会让自己忙碌的心变得平静安宁,不仅自己得到了放松,肚子里的宝宝也会跟妈妈一样,有一个好的心情。 幸孕草温馨提示: 优美的音乐通过母体的传递,被胎儿的听觉神经感受到时已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和谐的旋律与节奏,而只是一个单纯的物理声波,是有害的噪声,它有可能对胎儿造成易干扰和易激惹性。

所以,孕妈妈在进行音乐胎教时,不要直接把录音机、收音机等放在肚皮上,正确的音乐胎教方式应该是孕妈妈经常听音乐,间接让胎宝宝听音乐。此外,进行音乐胎教时传声器最好离肚皮2厘米左右,不要直接放在肚皮上;音频应该保持在2000赫兹以下,噪声不要超过85分贝。其次在选择音乐时要有讲究,不是所有世界名曲都适合进行胎教的,最好要听一些舒缓、欢快、明朗的乐曲,而且要因时、因人而选曲。在怀孕早期,妊娠反应严重,可以选择优雅的轻音乐;在怀孕中期,听欢快、明朗的音乐比较好。

爱悦团:调整心情,母婴和平 怀孕前,因为我被单位削减了职务,我的心情状态变得很不好,经常会抱怨这抱怨那,想当时我在单位里过得日子真是苦不堪言!可当我怀孕后,我突然想到,如果我带着这么一个抱怨的状态,对宝宝是非常不好的,所以,我马上调整了自己,我不再去计较工作中得失,对很多事物都放开,因为心中没有计较,所以我整个心态也好了起来,慢慢地也越来越平和,特别是生了宝宝后更是如此!

坦率说,我觉得我整个孕期挺“搞笑的”,经常与老公开开玩笑,说说笑话,基本上每天我都感觉很开心!哈哈!我觉得胎教,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这对宝宝的健康非常有帮助,所以新悦生下来后,很少见到他哭,却非常爱笑,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帅哥。

幸孕草温馨提示: 怀孕期间,妈妈的心情好坏与否,是决定宝宝性格好不好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随着宝宝的一天天长大,宝宝和妈妈的心灵感应也会日渐明显,如果妈妈的心情好,宝宝自然也会安静愉快;如果妈妈的心情乱糟糟,那么宝宝也会躁动不安、缺乏耐性。所以为了腹中的宝宝着想,准妈妈应该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情绪,即便是遇到特别让人生气的事,也要懂得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尽量排除不良情绪,让自己尽快恢复平静。

菲菲妈妈:文学胎教,让宝宝在肚子里就饱读诗书 我一直梦想有一个天资聪颖、出口成章的宝宝。因此我翻出了唐诗宋词,还搬来了四大名着,更是让我先生把他多年的珍藏都捐献了出来,每天在听音乐的时候我就会念上几首诗,背上几阙词,把以前用来玩电脑看电视的时间全花在了细细品味中国古典文学上了。除此之外,我还买了童话集及儿童成语集,每天晚饭后,我会让自己读完一遍后,再让老公读,我总会跟他说:“父亲在胎教中也是起到很大作用的,宝宝是能感觉到爸爸声音的!听到爸爸声音,宝宝是会很愉快的!”

在我不断的宣传中,老公虽不太相信,也不太愿意读,可还是硬着头皮读,每当这时,都会把肚子部分的衣服撩开——让宝宝听得更清楚些!更开心些! 幸孕草温馨提示: 文学胎教是一种很好的胎教形式,不仅为胎儿的认知能力奠定基础,也利于母亲自身身心的健康。孕妈妈进行胎教的时候,要选择一个好的故事,所选择的故事应该注重体现勇敢、善良、聪明、勤劳等美好的品质,故事中所蕴藏的情感要是丰富的,并且结局也要是美好的。这样可以给胎宝宝以良性的刺激,有利于他成长。

最好,准妈妈有一把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变化多种音调这样宝宝才会听得更起劲呢。如果准妈妈有足够的创造力,你还可以以周围常见的事物为题材,自编童话故事讲给胎宝宝听,同时也把自己看到的图画或想象中的美好情景也“读”出来,让宝宝跟你一样有丰富的想象力。

嘉嘉妈妈:运动胎教,让我俩身体好好 从怀孕五六个月开始,我就坚持每天走路上下班,每趟大概有20分钟。这是快乐的20分钟,我会边走路边看看路边的风景,看见小鸟在飞,我会告诉宝宝“这儿有只小鸟”,瞧见汽车在奔驰,我会告诉宝宝那辆叫奔驰小轿车,有时甚至钻到路边的小店去看看小婴儿的衣服,或者一边走一边给宝宝讲讲外面的世界,在愉快的心情中,身体也得到了锻炼,也给宝宝提供了更多的氧气、更多的快乐。

我在生宝宝之前的一天还是走路回家的呢。如今嘉嘉宝宝已经18个月了,她聪明、活泼、可爱,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家伙;在她身上经常可以见到我们胎教的成果呢! 幸孕草温馨提示: 妊娠中的运动,不仅对分娩有帮助,也能有效地转变孕妈咪的心情,更重要的是,运动能使孕妈咪充分也吸入氧气,使胎儿的头脑更灵敏。但剧烈的运动效果适得其反,反而会抑制胎儿大脑的发育。因此,孕妈咪每天都要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只要天气和身体允许,孕妈咪最好经常坚持去户外散步。散步的地点适宜选择在林荫道、江边、公园或郊外等空气新鲜又人少的地方。

这样,孕妈咪不仅可以欣赏风景,排遣内心的孤独或不安感,还可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腹部肌肉及骨盆肌肉和韧带的力量,在分娩时顺利生出宝贝。 如果有宫缩的情况,运动胎教一定要停下来。而且音乐、抚摸我建议都暂停一段时间,等没有宫缩的时候再做。因为有宫缩的时候,所有的活动都可能会促进宫缩,从而发生一些流产或者早产这样的现象。

点点:勤交流宝宝会有好性格 我和老公都希望将来的宝宝无论做什么,都有一副开朗、坚强的性格,而老公也是个非常有耐心的人,每天下班后,他都会陪我散步、聊天,我们还会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定时和宝宝一起听听音乐,然后,老公会摸着我的肚子和宝宝说说话,这一刻也是宝宝最开心的时刻。有时爸爸的手摸到哪里,宝宝的小胳膊小腿也会顶到哪里,有趣着呢。

我呢,还在胎教书上学了一招,就是在晚上睡觉前,有规律地点肚皮,一开始用手指点一下,宝宝会回应一下,到后来,他(她)会跟你捉迷藏,你点两下,宝宝故意到别的地方动两下,很有趣的。 幸孕草温馨提示: 你知道吗?每位准妈妈都是胎宝宝的第一位性格老师,当胎宝宝6个月的时候就开始有了听觉,对外界的气氛也有了感觉。如果这里充满和谐、温暖、慈爱的气氛,那么他/她幼小的心灵将受到同化。

如果夫妻感情不和,甚至充满敌意的怨恨或者母亲不欢迎这个孩子,那么胎儿就会痛苦地体验到周围这种冷漠、仇视的氛围,随之形成孤寂、自卑、多疑、怯弱、内向等性格的基础。所以准妈妈孕期要多跟宝宝交流,保持开朗的心境,如果夫妻之间发生小争执,那么在争辩过程中应尽量降低音量,或者分开不碰面,让争吵尽快结束。 别忽视准爸爸的作用,如果准爸爸能经常跟宝宝交流,那么宝宝的心情就会更加愉快,因为经试验表明,相比之下,爸爸低沉的声音更能增加宝宝的愉悦感和安全感。所以准妈妈应该多发动准爸爸参与有趣的胎教呀。

妊娠期的“外象内感”是怎么回事?


“外象内感”是古人关于胎教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子在腹中,随母听闻”认识的基础上。如隋·巢原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贤能,宜看诗书,是谓外象而内感者也。”

《颅囱经》一书中也曾指出:“巢氏(即指《诸病源候论》之作者,隋代医家巢原方)论妊娠,至月始胎之时,欲谈正言,行正事……佩白玉,读诗书之类,其非胎教之理乎。”这种通过谈正言、行正事、佩白玉、读诗书等人为的方法与措施,加强孕妇的品德修养,培养其高尚情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期“外象而内感”,这样可使孩子的智力发达,性格端庄。

例如,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在怀文王时,由于“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做言”,而使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一而识百”,被历代称赞为胎教的典范,其中即寓有“外象内感”的科学内涵。

古人题说的“外象而内感”的胎教措施,事实上是胎儿早期教育的手段,孕妇在妊娠期间,能够接触美好的事物,诸如听美好的音乐、欣赏优美的景色、观看花卉和美术作品、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著作等,从而陶冶性情,开阔胸襟、旷怡心神,使一身气血和顺,则对胎儿未来智力与性格等发育产生好的、积极的影响。

宝宝在家是话多在外面却话少是怎么回事


很多家长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自家的宝宝平时在家看着挺活泼,但是一到学校就变得内向了起来了。那么宝宝在家是话多在外面却话少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吧。

浩浩今年5岁了,很不爱说话,胆子特别小。幼儿园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回答的声音特别小。

别人主动和他说话,浩浩也只是嗯一声,就低着头不说话了,不敢看别人的眼睛,甚至多说一句话。

家里有客人,浩浩也不怎么与人交流,只是躲到了自己的房间,关上了房门。在小区里和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也感觉不太合群。

只有在家里和他的父母或者特别熟悉的人沟通才是顺畅的,而且还喜欢发脾气,有点任性。

浩浩的妈妈很是着急,她性格比较开朗,为什么儿子却这么内向呢?

6岁的小杰在家里的时候是个爱说话的孩子,说的头头是道,可是一到学校就成了“闷葫芦”!

如果老师不跟他说话,他能一整天都不说话。

老师也跟小杰的妈妈说过,小杰比较胆小,有时候不敢站起来回答问题。有的时候问题太难,他不会做,就在桌子上哭了。

但是小杰的妈妈也没有办法,每次让小杰大胆一点,可是都没有效果。

虽然每种性格的孩子都有闪光点,但是内向的孩子往往被贴上“孤僻”“不够阳光”“难相处”“无趣”等标签,而外向的孩子貌似更受欢迎。

内向的孩子往往不喜欢说话,比较沉默,除了一些亲密的人以外,基本上不喜欢和别人交流。

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内向?

内向是指孩子喜静、爱思考,不合群,常一个人待着,不喜欢和别人接触。这种类型的孩子可能比较悲观,也容易焦虑,还容易发脾气,如果严重了可能会有抑郁的情况。

内向的孩子多是慢性子,性格敏感,喜欢幻想、思考。内向的人一般不喜欢生活发生太大的变化,喜欢沉醉在他们已经熟悉的生活氛围内。如果生活发生变化,可能他们会比较焦虑。

造成性格内向的因素很多,可能是内因也可能是外因。

1.家族遗传。如果孩子的近亲有内向性格,或者得过抑郁症的,孩子偏内向性格的可能会比较高。

2.家庭氛围。如果父母都是属于话少沉默型的,孩子在这个家庭氛围里,也就容易属于内向性格。

3.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容易产生孤独感,也不太会和其他人打交道,很容易产生内向性格。

4.受过心灵刺激。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免不了遭遇一些心灵上的刺激和创伤,如果没有得到很好地疏导,可能会留下心理阴影,性格就会内向。

5.父母保护过度。被父母过度保护的孩子往往失去很多锻炼的机会,也少了接触社会的机会,时间久了,孩子的性格就会内向。

6.语言发育迟缓。有的孩子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语言发育比同龄人迟缓,语言能力比较弱,会导致和其他孩子交流有困难,时间久了,就会比较孤僻。

内向的孩子容易吃亏

性格内向的孩子可能更加沉稳,能够在绘画等需要稳重性格的事情上占有优势。但是内向性格的孩子比较容易吃亏。会被别人误解为不喜欢说话,性格孤僻等。

1.容易被人忽略

内向的孩子不善言辞,也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可能在一个团体里,就会被人遗忘。

因为太安静了,也不会反驳,这样大家都会忽视他。一些活泼的孩子可能更容易得到老师的注意,也往往得到很多机会。所以,内向的孩子一般会显得默默无闻。

2.被人误以为难相处

内向的孩子一般比较安静,不爱说话,更喜欢独处。因为缺乏交流,其他人可能不太了解内向的孩子,这会让其他人感觉内向的孩子不太容易相处。

内向的孩子一般朋友都很少,也就一两个吧,从而更给人感觉,好像内向的孩子比较难相处。

3.被误以为不靠谱

内向的孩子不善于交流,错失了表达自己的机会,加上没有太多的朋友,往往给人感觉不太靠谱。

甚至在外人看来,内向的人可能有些呆板、冷漠,心理比较阴暗。外向的孩子比较活泼开朗,给人的感觉很直率,容易受到大家的喜爱。

孩子内向怎么办?

很多内向的孩子更加稳重,更加喜欢思考,可能在学术上容易产生成果。内向的孩子往往不容易犯错,内心比较强大。

对于内向的孩子,家长要做正确的引导,不要强迫他成为外向的孩子。内向的孩子硬是改成外向反而容易造成心理阴影,因此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性格。

1.多多表扬。内向的孩子内心敏感,非常看重家长的态度,因此家长要多点表扬,让孩子更加自信。

内向的孩子极容易没有自信,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做个内心强大的孩子。

2.引导孩子多表达

内向的孩子表达能力不差,只不过不喜欢主动表达。家长可以多引导孩子多多表达,让他们多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让孩子健谈起来。

学会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帮助。

3.父母要粗线条一点

内向的孩子大多数做事认真仔细,非常在乎细节。但是有的孩子因为太仔细而忽视了全局,可能也会带来不必要的影响,还有可能给孩子打来打击。

对此,家长平日里可以表现的粗线条一些,让孩子学习做事情大气一点。

4.不要催促孩子做决定

内向的孩子喜欢凡事多思考一下,反应肯定是慢一点的。

因此,在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家长最好不要去催促,给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考虑清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5.尊重孩子的社交习惯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社交习惯,他喜欢做的事情就让他大胆做,不要什么事情都去限制和约束,以免孩子变得更加怯弱,性格也越来越内向。

6.多带孩子接触外界

给孩子报个兴趣班,多接触一些小朋友。或者带孩子出去旅游,见见外面的世界,可能会让孩子更加开朗。

性格内向并没有太多的不好,家长不必嫌弃,要尊重孩子的性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