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表明目前有10%~30%的宝宝在3~13岁时出现不同程度的注意力不集中,平衡能力差,丢三落四,胆小,内向,手脚笨拙,脾气暴躁等症状。这些并非是教育上的问题,而是在宝宝大脑发育的过程中某些功能不协调导致的,在医学上人们称之为“感觉统合失调。”据统计现代化都市家庭中,感统失调的孩子达85%以上,其中30%的孩子为重度感统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而使机体不能和谐的运作,久而久之形成各种障碍最终影响身心健康。近年来由于环境的污染,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剖腹产逐年增多等不良因素,感觉统合失调的宝宝越来越多,有研究发现,感觉统合失调的宝宝90%以上是因为在七、八、九三个月期间内抱得多爬得少造成的。因为爬行是目前国际公认可以预防感觉统合失调的最佳方法。所以为你宝宝的健康成长,一定不要嫌弃地板脏不让宝宝爬行,相反要在宝宝期间及早训练爬行。

爬行训练方法:(1)宝宝3个月以后,头能直立,可以经常让他俯卧(趴着),在他面前放个玩具逗引他,使他有一个向前爬的意识。每次3~5分钟即可。(2)宝宝熟练翻身的时候,在宝宝前面放个他喜欢的玩具诱导他向前爬行,家长用手掌抵住宝宝的脚掌帮助他用力蹬。(3)宝宝7~9个月是模仿能力的好时机,家长可以和宝宝一起爬,家长先做示范,如追滚动的球,拿到球后让宝宝模仿爬。(4)整理出一块比较干净的地方,然后尽可能把存在风险的东西放置一旁,在空的地方放一些玩具,然后放任孩子在其中爬行。注意:宝宝会爬后都是比较好奇家里的每一件东西,家长一定要把存在安全隐患的东西收起来。

zj09.com推荐

孩子在家里胆大在外面却很怂是怎么回事


似乎有这么一个现象,有些孩子在家里就是一个混世魔王,天不怕地不怕。而一去了外面,就变的特别老实。那么这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吧。

表哥家的孩子,在自己家的时候活脱脱是个“小祖宗”,家里人什么事都听他的,一点事他不如意了就各种闹。亲戚邻居家的孩子去他家玩,他更是活泼的不成样子,一点也不懂得拘束。

每当这个时候,表哥他们都感觉孩子是在释放天性,多的管教也没有。可问题是孩子在家如此胆大活泼,可出了门就“怂”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孩子在家胆大外出却“变怂”,多与这几方面原因有关,否认不了的。

父母很少带孩子外出,即便外出也是各种限制孩子

现在很多家庭的情况都是这样的,平时父母上班,只有老人或者保姆在家里带孩子,保姆和老人因种种原因都会很少带孩子外出,大多数时间都是让孩子一个人在家里玩的。

好不容易孩子有机会外出一趟,父母也往往是各种限制,一会儿说这些物品太脏了,不能让孩子玩,一会儿又说那个地方不安全不能去。

总之,父母总是有理由,而这些理由的背后还都有一个一致的说法,即为了孩子好。却不知,孩子很少外出,在家里是安全也干净了,可是孩子见的人少,虽然一个人的时候够胆大,可是出去之后就“怂了”,因为没见过没经历过,自然会胆小怕事。

在家里父母太宠爱孩子,什么事都是孩子说了算,外出则不行

这一点也是很现实的,孩子在家里往往自己就是老大,也因为父母宠爱孩子,处处都由着孩子,那孩子自然就会很胆大。

外出则不一样,孩子在家里能够他说了算,外出之后一般情况下是没有人会无条件让着他的,自然孩子就会碰壁,被拒绝几次,遇到几次挫折,孩子调整不好心态,或者处理不好被拒绝的尴尬,那以后孩子再外出时就会“变怂”。

不想让孩子外出后“变怂”,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当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拒绝时,父母要第一时间告诉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教孩子学会如何正确地面对这样的事情,而不是孩子一味地害怕,父母则什么都不做。

此外,孩子在家里的时候也不要什么事情都由着他,要让孩子知道不可能所有人都要听他的,所有事都是他说了算的。

教育孩子时,父母在一些方面认识不到位

还有的孩子出门胆小、很怂,就是因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在一些方面认识不到位。类似如:过分恐吓孩子,说孩子不听话就有人把他抓走,他不能做什么事,不然就再也见不到妈妈等等。

还有的父母因为总是不放心孩子,感觉孩子什么都做不好,就各种絮叨。时间长了孩子养成了什么都依赖父母的心理,自己什么也不愿意做,也不会做,自然没有父母在的时候,孩子就会很胆小很怂,说到底还是不会才害怕,或者担心自己做不好。

孩子在家胆大外出却“变怂”,与这几方面的原因关系很大,否认不了的,父母一定要认识到位。

孩子叛逆不听话是怎么回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不听话甚至叛逆的情况。那么孩子叛逆不听话是怎么回事?带着疑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有几件事是禁忌。父母做的不好,很可能就会把孩子推向叛逆的深渊。因此,在教育孩子时,我们要尽量避免这几种行为出现在自己身上。只有如此,教育孩子时才会更有成效,孩子也才会不叛逆。

教育孩子时,父母意见不统一

教育孩子时,最忌讳的一件事就是,妈妈说不可以,爸爸说可以。如果宝妈宝爸总是在教育孩子时意见不统一,不仅很难教育好孩子,还会让孩子变得很叛逆。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聪明的做法是事先先统一好战线,教育孩子时意见一致,这样孩子就会乖乖的听话。有些孩子调皮,甚至故意利用爸妈的意见分歧为自己的贪玩找借口。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

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孩子时观点不一致,还会彼此抱怨争吵,这些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父母太强势,不给孩子一点自由

我们都知道,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松弛有度。有的父母太强势,教育孩子时过于严格,有时候也会事与愿违。不仅没有教育好孩子,反而还让孩子更加叛逆。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做到给孩子“监督下的自由”。父母不能用自己的强势,单方面强迫孩子。

如果你是这样的父母,孩子今后的性格出现叛逆或者过于软弱时,你可别后悔。父母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在孩子身上收获什么样的果。这一点为人父母的一定要清楚。

那些太强势的家长要反思,看看自己教育孩子时有没有哪些过激的行为,尽早制止才是对孩子好。

父母不尊重孩子

一件事孩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可能这种想法在大人看来很幼稚,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是心心念念的,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这时候家长如果不顾孩子感受,直接拒绝,一点也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叛逆。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管是孩子的事,还是家里的事,如果可以,家长都要给孩子一定的发言权,尊重孩子,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孩子的说法不太合理,家长也不要直接拒绝,而是好好的和孩子沟通。

只有这样,家长做到了尊重孩子,孩子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们才能够更健康的成长,也不至于太叛逆,处处和家长对着干。

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注意这几点,就别怪孩子难带不听话。要知道,孩子的一切行为其实在家长这里都可以找到根源。

宝宝吃手别阻拦,看完你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宝宝是通过嘴巴来认识世界的,吃手是这一过程的前奏。宝宝将手伸到嘴里,这对宝宝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在出生后最初的三四个月内,宝宝的手和脚完全不受大脑的控制,动作都是无意识的,而吃手是第一个被大脑控制的有目的的行为。

再过一个月,为了缓解出牙期的牙龈酸痛,手也成了最好用的工具。4-5个月的宝宝吮吸手指不是一种坏习惯,这种行为表示他身心发育进入一个重要阶段,即手眼协调逐渐形成,手功能的分化已经开始。

如果父母误认为这是坏习惯横加阻拦,不许宝宝吮吸手指,将会引起宝宝的不满和哭闹,甚至情绪波动。吸吮手指还可以稳定情绪,当宝宝肚子饿了,感到疲劳、生气的时候,吸吮自己的手指就会安定下来。此时父母可以允许宝宝吸吮手指,否则会影响宝宝手眼协调的能力及抓握能力的发展,使宝宝失去特有的自信心。

大多数宝宝随月龄增大,接触事物越来越多,手眼协调和手功能更熟练,可以取拿周围新奇的东西摆弄,就会逐渐淡化“看手”和“吮吸手指”的游戏,当宝宝到了8-9个月后,大多数就会不再吸吮手指了,仅有少部分宝宝会养成吸吮手指的习惯,该习惯在18-20个月时达到高峰,约80%的宝宝在5岁前自动放弃吸吮手指的习惯。

Tips:

因此,从小要注意在宝宝醒着的时候多与他交流、玩耍,让他手中拿着玩具摆弄敲打,与他面对面谈话、唱儿歌、玩各种游戏,让宝宝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下吃饱、睡足、玩好。这样,“吮指”行为就不大会出现,曾经有过的也会自然减少和消失。

别总对孩子说“我生气了”,你这是在深深的伤害孩子!


“宝宝越来越调皮了,以前不听话,只要一句‘再不听话妈妈就生气了’,他就会乖乖的,可是昨天宝宝拿我的口红乱涂乱抹,我让宝宝放下,完全无视我,于是使出了杀手锏,假装生气的对宝宝说“快放下,你要是不放下妈妈就生气了”,宝宝反抗几次最后乖乖的放下了,用失落恐慌的眼神怯怯的看着我,当时好心疼宝宝,真希望他还是惹妈妈生气的孩子,而不是怯怯的怕妈妈,宝宝是被我吓到了吗?”

中国家长爱用“我生气了”来制服孩子,“再不回家妈妈生气了”,“再不听话妈妈生气了”等等,几乎每个家长都说过,大人们似乎认为,只要让孩子意识到家长生气了就会乖乖地听话,事实上,家长总是对孩子说“我生气了”,就是企图在用自己的情绪操控孩子,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让孩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养成诸多坏习惯。

用生气来硬碰硬会形成反作用

家长如果直接对孩子生气,这样很有可能就会激发孩子内心潜在的叛逆因子,这对你的教育来说是一块绊脚石,比如面对爸爸妈妈生气,比较调皮的孩子会使出绝招,学着大人一样用生闷气的办法来要挟爸爸妈妈。这个时候家长们再无奈地妥协,就容易让孩子形成要挟大人的坏习惯,以为生闷气爸爸妈妈就拿他没办法了,反之,如果家长们继续生气,跟孩子硬碰硬,也只会让矛盾更加激烈。

会让孩子的人生活得很累

有心理研究显示,对6岁前孩子经常性生气,会让他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久而久之,为了不惹别人生气,为别人而活成了他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活得很累,也难得开心。一方面,他需要刻意去讨好周围的每个人来认可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他自己的需求也在蠢蠢欲动,这就很容易导致他陷入一种矛盾的境地。不迎合别人,他会觉得自己不好,有一种罪恶感、恐慌感,就好比当年惹爸爸妈妈生气的感觉。迎合别人,他又觉得被剥夺,也很难受。

更让他难受的是,他内心深处的这种冲突,周围的人也可以察觉到,于是,他虽然事事处处替人着想,但这种带着被剥夺意味的“好”会让人觉得很勉强,结果反而给人虚伪的印象。一旦人家觉得他很虚伪,对他的态度就会变化。感受到对方的这种态度,就会加重他“不好”的感觉,使他内心更加纠结。

即使他这种矛盾的感受被掩盖了,当他的讨好得不到认可,他的自我价值受到挑战时,一样会惶惶然不得安宁。不仅如此,一个只知道一味讨好他人的人,他的自我价值感相对比较低,而一个自我价值感低的人,也难得有人会发自内心地尊重他,认可他的价值。相反,他往往成为被鄙视的对象。

所以不管孩子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也不管这个事情我们如何不能接受,都要让孩子明白,他的某个行为需要改进,但我们对他的爱永远不变。引导他改变某个行为并非是他不好,也不是为了讨好他人,而是为了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那么当孩子淘气的时候,不用“我生气了”,还有什么方法能让宝宝们“心服口服”呢?

四个妙招让孩子乖乖听话

一、关注和鼓励孩子正面行为

当孩子犯错时,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持好心态,先不要生气,不给孩子要挟大人的机会,同时,爸爸妈妈也要尽量关注孩子的正面行为并加以赞赏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信任,给他树立美德的机会。比如孩子如果不肯洗澡,大人不妨通融一次,告诉他今天不洗就算了,但明天要洗,这等于期待孩子能做到说话算数,是对孩子信任的具体表现,孩子都很重视爸妈对自己的信任,一般会乐意第二天洗澡的。

二、小错不要全部纠正,让宝宝有机会自己领悟

家长应该容忍孩子犯的小错,不需要每次都去纠正他,可能在他尝到了错误做法的后果之后,他自己会觉悟过来什么才是正确的。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犯的错误太过敏感,总想着要在孩子犯错的第一时间就纠正他,但很多时候孩子犯的错无非是些无伤大雅的小错,而很多家长都会小题大做。有让孩子自己领悟,这效果远远比家长的教导要来得好。

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事情,孩子可能没错

孩子的世界是充满想象力,虽然有时候会出现奇怪的想法,但作为父母先不要急着否定他,换个角度想想,孩子的观点何尝不是一种想象力的表现呢。很多时候孩子的思想和大人是不一样的,有些东西他觉得应该是这样,而在大人的世界里却是另一番模样。如果这时候你认为是孩子的错,那么很有可能你就把孩子单纯的世界给抹杀了。

四、冷静的寻找犯错根源

家长在面对孩子犯错的时候,先不要急着生气,孩子犯错都是有根源可循,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先生气,孩子不仅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然后改正,而且还容易给他的心里造成阴影。家长首先让自己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哭闹,在了解原因之后再做定夺。家长这时候应该冷静下来耐心分析孩子犯错的原因,引导孩子改正错误。

有个乐观、明理、智慧的父母,才有养育出乐观、明理、智慧的孩子,所以爸爸妈妈们,孩子的成长,也是爸爸妈妈成长的过程,一起来跟孩子共同学习成长吧!

孩子喜欢说反话怎么办


宝宝叛逆不听话?别急,这种情况不用管!宝宝出现打人骂人的行为?是不是模仿了别的不好的行为?孩子对污言秽语特别敏感怎么办?

宝宝总是不听话,凡事爱说“不”,家长可以试着这样做:

减少家长说"不"的次数

宝爸妈试着回想,有没有习惯性地把“不”字放在嘴边?

不要小瞧娃的模仿能力,大人怎么做,在娃那里就会得到映射。

如果无关紧要,宝爸妈可以试着减少说否定词的次数。

当娃不吃饭、贪玩时,“不许玩了”换成“我们先吃饭,吃完饭妈妈陪你玩。”

当娃喊叫,吵到邻居时,“不许吵了”换成“嘘,小点声。”

当娃在外面乱跑时,“不能乱跑”换成“来,到妈妈这里来。”

减少娃说"不"的机会

如果娃的默认回答就是“不”字,不要再试着问下去了,因为娃已经开启了自动屏蔽模式。

宝爸妈可以直接告知娃接下来该做的事情:

不要说:“你想要洗澡吗?”

而要说:“宝宝该洗澡了!”

不要说:“你想睡觉吗?”

而要说:“宝宝该睡觉了!”

当然,这并不是让家长直接决定宝宝以后的生活或左右其思想。

以上这种对话模式,适用于宝宝说“不”之后。

虽然宝宝小,但是对于习惯养成方面,我们多讲,ta是可以明白的!

给娃选择的机会

让宝宝有机会做选择,被抛出二选一的问题时,宝宝会先去想该选哪一个,而非考虑第三种答案。

吃食物时:“想喝奶还是果汁?”

到睡觉时:“想听故事还是儿歌?”

如果两项选择宝宝都不喜欢,宝爸妈要问宝宝真实的想法。

要求在合理范围之内,家长又何乐而不为呢?

给娃尝试的机会

宝宝想穿什么样的衣服,只要冻不着、不太出格,宝爸妈就不用自己的审美标准来干涉孩子。

大包大揽或勒令禁止,都会让宝宝逐渐产生叛逆的情绪,凡事“不”字开头。

最后,对于宝宝的天性使然,家长不必管;对于宝宝的无心过错,家长多引导;对于宝宝的道德、安全问题,家长要坚定管教。

有意胎教和无意胎教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过去不讲胎教,也能出现不少人才?

实际上,只要我们进行追踪调查,都能发现成才儿童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过胎教,他们的父母也都在无意中进行过胎教。例如他们虽然生活上比较清苦,但身体健康,爱情热烈,母亲受孕时具有天时, 地利,人和三大因素;受孕后父母热爱腹中孩子,对孩子充满希望;丈夫勤快,体贴妻子,家庭气氛温馨;母亲温顺,喜欢在宁静的环境中工作和休息;饮食不高档,但注意卫生,可口;整个怀孕期内母亲心情愉快,时时想着孩子;等等,都可以说在进行胎教,也就是无意胎教。

无意胎教虽有一定作用,但其科学性和实际效果都有一定限制,为此,需要推广有意胎教。有意胎教,就是自觉地,有意识的实施胎教,追求胎教的质量。

有意胎教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很显然的,其主要方法和主要作用是:

音乐胎教。通过音乐声波的和谐振动,培养胎儿敏感的听音能力,并使胎儿形成外界环境是美的感觉。

触摩胎教。通过父母对胎儿的谈话,讲故事,培养亲子感情,并在胎脑中贮存语言信息,有利于开发胎儿潜能。

学习胎教。通过“宫内学习”形成胎儿良好的条件反射能力,并在胎脑中积累一些知识信息,以便于出生后接受知识方面比其他孩子领先一步。

现在我国不少地方出现一些超常儿童,他们和有意胎教都有一定关系。但是,有意胎教的根本目的不是专门造就天才儿,而是为了提高下一代的心理素质,提高人口质量。

宝宝喜欢被抚摸


每天要在肚肚上擦两次橄榄油,中午晚上各一次,每次10分钟左右。坚持了4个多月,宝宝现在已经习惯了这种定时抚触,每次擦油油的时候,都能感觉到他在轻轻蠕动,吼吼,是不是宝宝在伸懒腰啊?总之可以感觉到宝宝很舒服,而且他喜欢这种抚触。

偶尔因为一些事情,擦油油的时间会推迟一些。不过宝宝好像不喜欢我这样不守时,如果推迟的时间太久,他就会又踢又打、翻腾不停,好像是在提醒我该给他做按摩了。不过,就算我放下手中的事,马上开始擦油油按摩,宝宝好像还是要闹情绪。这时候,我和老公会停下来,严肃地对宝宝讲话。我们会和宝宝解释为什么要推迟按摩的时间,会指出宝宝无理取闹是不应该的,吼吼,总之真的像是在和一个完全的懂事的孩子在对话。

不过,我们相信宝宝可以感觉到爸爸妈妈的情绪。每当我们停下来,和他严肃对话,他也会乖乖安静下来。有时候还会用一些不同的动作来配合你的讲话,感觉他是在用肢体语言向我们表达他的意见,哈哈,简直太逗了。

我和老公现在都相信,宝宝在肚肚里是可以和爸爸妈妈进行特殊对话的。百家姐妹们,只要你有耐心,多点时间去观察,你也会有这种感觉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