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童年时期,是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期,教育孩子其实就是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并且这些习惯,越早养成越好!

好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这4个好习惯中,快来检验一下,你家孩子占了几个?

01阅读习惯

孩子:妈妈,陪我看会书吧?

妈妈:你没看到我正在忙吗,你会认字,自己拿书去看。

妈妈:老师,我家孩子为啥不喜欢读书呢?

老师:正常的,你多久没有看书了?

大量的阅读可以让孩子积累词汇,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还可以学到好多爸爸妈妈没有讲的人生道理。当然,没有孩子会自觉的喜欢上读书,他们需要父母的引导、陪伴。

你最起码的多多给孩子买适龄的书,孩子读书时你尽量不玩手机游戏,电视声音不要开那么大。

02独立的习惯

妈妈:瞧你,这么大了穿衣服还是这么慢,还是我帮你穿吧。

妈妈:你袜子都没洗干净,还把水溅到到处都是,还是拿给我来洗吧。

孩子:......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去做。慢就慢点,多给孩子一些耐心,暂时的等待可以换来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孩子才开始做得不不好,多鼓励孩子,多给孩子一些信任和支持,孩子会做得越来越好。

有独立能力的孩子,自理能力强的孩子才会是个全面发展的孩子,做事更有条理,更自信。

03尊重别人的习惯

妈妈:平时在家里不能打篮球,不可跳绳,这样噪音太大,会吵到楼下邻居,要尊重别人。

妈妈:你把纸巾扔在地上了,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我们要尊重环卫工人的劳动。

孩子:好的,我记住了!

父母要适当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知礼貌懂礼仪,要有社会公德心,学会尊重他人。父母自己也要做好榜样,孩子不善于诠释,但善于模仿,他们按我们做的做,而不是按我们做的去做。

当然,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给予孩子选择,听取他们的意见,孩子自然也学会尊重父母,尊重他人。

04从错误中学习的习惯

孩子:妈妈,对不起,我捡鸡蛋时又打破了一个。

妈妈:鸡蛋壳很薄,你要像这样小心拿放,你再试试看。

孩子:我这次考试漏做了一道题,又考差了。

妈妈:你想想以后怎么避免再犯这样的错误呢?

孩子做错事,做错题在所难免,不要急于批评指责孩子,而是与孩子分析做错的原因,示范正确的解决方式方法。

从小让孩子认识到错误是暂时的,只要努力改正,下次就会做得更好。孩子就学会从错误中学习,而不会有畏难情绪,也变得更优秀。

小结:好的习惯是能让孩子受益终生的,尤其是孩子童年时期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想不优秀都难!

zj09.com推荐

孩子6岁前必须养成这7个好习惯,晚了就迟了!


“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给孩子一个好习惯。”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并不是说孩子七岁前学习的知识决定终身,而是指孩子从小养成的那些终身受益的好习惯。请爸爸妈妈以身作则,教会孩子养成这七个好习惯,长大就迟了。

习惯一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很多家长怕把事情交给孩子做,孩子会搞砸,可是谁第一次做事不是迷迷糊糊的呢?多给他一些尝试的机会,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的能力超乎你的想象!请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在孩子学会自理之前,父母要做的是放手。

特别在孩子进入小学后,起床问题,叠被子,整理房间,收拾书包等这些事情就不要再为孩子包办了。爸爸妈妈可以为孩子举办“小仪式”庆祝孩子的长大,然后提醒孩子:“你现在走进小学,已经是小大人,以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爸爸妈妈相信你能做好。”

习惯二

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帮孩子建立物权意识,区分自我和他人的界限。告诉孩子:“自己的东西可以自己支配,可是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如果想要拿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征求别人的同意,不能偷偷拿,也不能明着抢。“

有的孩子会偷偷拿大人的钱去买东西,看到其他同学的玩具,孩子可能会“顺手”拿回家。这正是孩子没有物权意识造成的,爸爸妈妈要帮助孩子承担责任。当孩子喜欢拿别人的东西时,不要轻易界定孩子是小偷,请先帮助他分清楚:物品是有私人和公共的。对私人物品,不能乱碰;对公共物品,从哪里拿的要放回哪里,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就要学会等待。

习惯三

遵守时间

合理的生活安排、规律的作息可以增强孩子的秩序感,树立时间观念,提高做事效率。但让孩子学会守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父母以身作则的同时,可以尝试把主动权交到孩子手里:“10分钟后就关掉电视去做作业”、“再睡20分钟就得起床了”。慢慢地,孩子也不会为了偷懒找各种借口。

习惯四

在错误中反思

孩子在生活中做错事,在学习中做错题是常见的事,如何做到下不为例,这就需要孩子能在错误中反思自己,从而彻底改正过来。

当孩子做错事时,爸爸妈妈请别光顾着责怪他,不妨这么反问:“你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吗?”等孩子回答后,认真和孩子约定:“那下次我们记住这个教训,不要再犯了好吗?”对待学习也是,懂得反思的孩子能够及时总结,查漏补缺,大大减少错误再次出现的几率。从长远来看,这能够“缝补”知识漏洞,给孩子的学科打下牢固的基础。

习惯五

保持谦虚

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向他们学习。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应该从别人的闪光点中想想,自己是不是也能这么做?”这个时候,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是极有必要的。

曾经有个孩子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可同桌勇于发言,时常得到老师夸奖。孩子听从妈妈的话向同桌请教“秘诀”,同桌大方地告诉他:“反正说错了也没关系,老师不会怪我们的。”正是这句话打开了孩子的心扉,慢慢地,这个孩子也跟着同桌主动回答问题,也正是这股劲头,孩子的成绩提高了,性格也越见开朗。

习惯六

讲道理,善待他人

每个人都愿意面对一张微笑的脸。微笑待人的人,总是真诚友善、宽容大度,他们走到哪里都会是受欢迎的人。

爸爸妈妈应当教会孩子讲礼貌,比如日常生活里常说“你好”、“谢谢”、“对不起”,在请求他人帮忙时多用“麻烦你帮我……好吗?”的句式,平时多关心他人……长久以往,孩子会收获到比礼貌更有意义的人生财富。

习惯七

做事有计划

做事有计划的人才会赢得信任,不至于临时抱佛脚。有些孩子每次考试前就一团乱麻,做作业时三心二意,早晨起床上学常常找不到袜子,零用钱花不到月底就一分不剩……

当孩子有这方面的坏毛病时,一定教会他懂得计划的重要性。不妨让孩子在睡前梳理好第二天的日程,让孩子抄在便利贴上方便执行。养成这个好习惯,孩子绝对终生受益!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应越早越好


什么时候开始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现在的孩子长在蜜罐里,不是公子哥就是娇小姐,这是由于孩子的劳动教育缺失了。专家提醒,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应越早越好。

孩子成了“公子哥”和“娇小姐”

10月12日下午5时,某小学一年级的小学生们欢笑着奔出了教室。校门外已经围了一群接孩子的家长。看到自家的孩子,有的家长连忙接过孩子的书包背到自己身上,有的把孩子抱到自行车后座上推着走,有的赶紧递上一个剥了皮的橘子……

这些孩子几乎都是家里的“独生子”,承载了两家人的希望,从小就被娇惯着,很多孩子即便是洗碗、扫地之类最简单的事情都不让做,更别说要自己做饭了。“公子哥”和“娇小姐”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告诉记者:“我儿子已经把劳动看成了一种功劳,即使干他自己的事也理直气壮地跟我要酬劳,而不认为那是自己分内的事。”

谈起对子女的教育,李先生也大呼“失败”。他告诉记者,他儿子今年已经20多岁了,“真是懒得油瓶倒了都不会扶一下”。“以前怕影响他学习,不让他做家务,可最终的结果是大学没考上,养出一条‘懒虫’,只知道上网打游戏。做个临时工,挣得钱还不够自己花,真不知道他将来离开我们怎么过日子。”李先生无奈地说。

对此,河北师大教育科学院教授王景芝说,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渐抛弃这个美德,这是非常危险的,应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

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劳动意识

孩子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的丧失,到底是谁的过错呢?采访中,专家们普遍认为,家庭劳动启蒙教育的不足及扭曲是导致孩子懒惰习气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家长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出息,就让你去扫马路、当工人!”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就认为从事普通的体力劳动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应该让别人伺候你,而不是你去伺候别人”。也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认为劳动与孩子无关。在幼儿园里,老师教孩子自己吃饭、穿衣,把小椅子摆好,把玩具刷洗干净,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当孩子回到家里,跟在大人身后,也想干点事儿时,家长却说“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别帮倒忙了,一边玩去!”在不经意之中挫伤了孩子的劳动兴趣。更多的家长则认为,孩子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就一好百好。父母时常这样教导:“只要你好好学习,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也有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家里长期雇用保姆,孩子习惯了别人的伺候,认为花钱就可以让别人替自己干活。有些孩子在学校里花钱请人代写作业。洗衣服,基本的劳动技能都掌握不了。

其实,适当地让孩子参加劳动益处多多。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也可以避免“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坏习惯,保持和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被国内外早期教育学家们所广为认可的。

早教专家认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越早越好。特别是在孩子有劳动欲望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因势利导地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对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即使做得不好也没关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能力会逐渐地得到培养和加强。

劳动是孩子的权利。为了孩子的一生,家长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大包大揽。要给孩子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其实胎教并不是越早越好


“哎,现在关于胎教的资料太多了,都不知道该怎么选择。”据记者了解,有着这样感叹的准父母不少。越来越多准父母意识到胎教的重要性,也因此市面上胎教方面的书籍及音像资料也层出不穷,令人莫衷一是。区计生服务站陶副站长提醒准父母们,在进行胎教时必须避免走进误区。

胎教并非越早越好

有的夫妻当知道自己即将做父母后,立刻就说要为宝宝做胎教,但其实这么早做胎教不仅没有作用,而且可能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生理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胎儿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脑电科学研究表明,胎儿 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才能具备,到胎儿8个月时才呈现出与新生儿相同的脑电图,大脑皮层区域才有了各自特殊的功能,指挥胎儿听、嗅、发音等器官的活动,并具有连续性和初步的节律性,使得对胎儿实施相应的有规律的教育成为可能。所以,胎教的最好时间应选在胎儿8个月(孕32周)以后。

陶医生表示,胎儿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而睡眠也是让胎儿迅速生长发育的方式,准父母们在宝宝还没有足够的认知、记忆能力的时候就进行胎教,既没有意义,更可能骚扰到胎儿睡眠,也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

胎教并非随时随地进行

胎儿绝大部分在睡眠中度过,因此为了尽可能不打搅宝宝的睡眠,胎教的实施要遵循胎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不能随意进行。其中有几点父母要注意的。

首先,胎教要适时适量。要观察了解胎儿的活动规律,一定要选择胎儿觉醒时进行胎教,且每次不超过20分钟。其次,胎教要有规律性。每天要定时进行胎教,让胎儿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同时也利于出生后再认,为其它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三,胎教要有情感交融。在施教过程中,母亲应注意力集中,完全投入,与胎儿共同体验,建立起最初的亲子关系。

陶副站长说,其实良好的环境对宝宝的生长比外界的刺激更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而对于胎儿而言,良好的环境就是妈妈心情愉快,营养充足,那对宝宝而言就是最原生态,最有力的胎教。

假期家长别放松警惕,孩子养成这五个坏习惯就真的不好改了


期末考试后,孩子们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寒假,由于临近过年,很多家长会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虽然我感觉孩子们确实需要休息调整一下,可是以下这些坏习惯可千万不要让孩子养成,否则开学之后就要悲剧了。

一.生活作息不规律

寒假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四九的天寒地冻中。上学时,一般学校都会有固定的作息时间,即使孩子不情愿从暖和的被窝里起来,但是在学校的硬性规定下还是要老老实实地去做。所以一放假,由于家长忙着上班、采购年货等,再加上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好不容易能睡个懒觉,从而会让孩子直到中午才从床上起来。这样一来,不仅错过了早饭,而且会打乱孩子的生物钟。等寒假结束后,很多孩子会出现上课瞌睡,无法适应学校生活的现象,特别是幼儿园的孩子。

二.宅在网吧里

寒假期间,网吧的生意可以说是最好的。为啥,很简单呀,这里一天二十四小时暖气开放,还有夜宵供给。网速给力,打游戏过瘾,所以一放假很多男孩子就把这里当成了家。可是这种行为是非常危险的,要知道是有男孩子包夜打游戏,最后猝死的新闻。所以对于孩子的一些外出活动还是要稍加注意。

三.玩电脑、看电视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喜欢宅在家里,死活不愿意走出家门。对于有些男孩来说,出去玩还不如打游戏,以至于每天睁开眼睛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游戏;该吃饭了,他还在打游戏,嘴皮子磨破了,孩子还嚷嚷着让你把饭端到他面前,匆匆扒几口饭,就又重新投入战斗中去;晚上为了打游戏连觉都不睡。而对于女孩子来说,放假就等于可以熬夜追剧,看电视。所以家长一定要控制孩子玩电脑和看电视的时间。

四.不做作业

由于临近春节,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辛苦了一年,终于可以歇歇了。再加上学校也不让孩子买寒假作业,所以可以说整个寒假,有些孩子基本上连笔都不拿,书也不翻,整天除了睡懒觉就是玩耍。结果开学后以前学的知识忘个一干二净,连写字也像画蚯蚓。

五.乱花钱

过年的时候,我们的家长都会给孩子买新衣服、新鞋子,家里有老人的还会给孩子零花钱。有时候还会带孩子去外面逛庙会或者去集市上采购,这时候很多家长会慷慨给孩子买很多东西。殊不知这样放开对金钱的控制,会让孩子短暂地体会到花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乐趣。人都是有贪念和欲望的,更何况是没有控制力的孩子。

所以,为了让孩子度过一个充实快乐的假期,家长可以这样做:

一.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寒假期间尽量避免孩子睡懒觉,家长可以让孩子早上八点起床,晚上十点之前睡觉。

二.制定学习计划

寒假期间,家长可以给孩子购买两本适合年龄段的书籍,让孩子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如果有时间的话,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读书感受。此外也可以让孩子练练字,看一部评分高的电影。

为了孩子的未来,12岁前一定要养成这5个好习惯!


俗话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习惯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它对一个人的一生起着十分巨大的影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让孩子受益一生。

孩子12岁之前,要养成哪些好习惯呢?一起来看看吧。

1:自我决定的习惯

有些家长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总喜欢大包大揽,代替孩子做各种选择与决定,他们以为这样是为孩子好,是自己爱孩子的表现。

真正懂得爱孩子的家长,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了解孩子的想法,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孩子将梦想付诸实践,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尽量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决定,而不是将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使孩子处处依赖父母,遇事毫无主见。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着巨大的潜能,父母的职责就是深入挖掘、不断提高孩子的潜能,使孩子能够成为与众不同的人才。

2:自我思考的习惯

很多家长都喜欢陪读,喜欢成为孩子的“新华字典”,成为孩子的“计算器”。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它会使孩子大脑发育受阻,反应过慢,甚至一旦没有了家长在旁边陪读,就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学习了。

真正懂得爱孩子的家长,会采用启发引导的教育方法,摒弃填鸭式、注入式、压制对抗的教育方法,鼓励孩子通过观察、思考获得自己的认知和见解,从而形成自我学习能力。

3:自我处事的习惯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补习班,使得孩子所有的时间都被学习占据了,这种做法剥夺了孩子自我安排事务的机会,让孩子像木偶一样被安排、被操控。

真正懂得爱孩子的家长,不会让孩子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而是让孩子知道,在他的人生中不仅有学习与考试,还有更丰富多彩的内容在等着他去尝试。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多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计划,学会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做事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走出家门,走出教室,多交朋友,以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孩子的处事能力。

4:懂礼仪的习惯

中国是礼仪之邦,懂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现在的很多孩子由于父母和老一辈的宠爱,从小生活在不讲规矩、为所欲为的家庭环境中,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礼貌、不懂长幼尊卑、不懂得什么是礼仪礼节。

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礼仪”意识,教育孩子懂礼貌、知礼仪。

5:独立生活的习惯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将来总是要步入社会的。家长应该按照这个大前提去培养孩子,引导孩子逐步学会自我照顾,学会独立生活,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如何融入社会。

这7个坏习惯,孩子在暑假里最易养成!家长必须要注意!


要放暑假了。结束了一学期按部就班的紧张生活,孩子们终于有时间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了。然而,不少家长开始担忧,学习该怎么办?其实,除了担心这些外,家长们还应该注意千万别让孩子在暑假养成这几个坏习惯!

1、早上不起,晚上不睡

在学校里,作息时间统一。听到固定的铃声,孩子们就会马上开始准备睡觉或起床。而在家里,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赖床或晚睡就成了很自然的事。

虽然偶尔起晚点或睡晚点也没多大事,但是如果天天都是早上不起,晚上不睡的,势必会扰乱生物钟,让人倍感疲惫。

同时,也会虚度时光,连带着吃饭、运动都要往后顺延。更严重的是,在假期结束后,再去恢复到之前早睡早起的状态,必定十分折腾。

家长们可以允许孩子睡会懒觉,但一定要制定作息时间。哪怕比学校晚几个小时起床或入睡,也要按时督促孩子。千万不能任由孩子一睡睡一中午。

2、暴饮暴食,吃饭不规律

在学校,孩子们吃饭往往会按时按量。而放假在家,父母不会过多管束,任由孩子看着电视吃零食则是常态。然而,零食吃多了,孩子就没什么胃口吃正餐了。

有些孩子宁愿早上不吃饭也要睡好,或是非要等到游戏打完才吃饭,在这种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下,就很容易暴饮暴食。

甚至,部分家长趁孩子在家就想方设法给孩子大补,这不仅会造成营养过剩,也会打破孩子本身的吃饭规律。

长期不按时吃饭,不仅会影响到校后的吃饭习惯,也会损伤孩子的脾胃。因而,父母应该严格管控孩子的吃零食数量及时间。到饭点了,按时催促孩子吃饭。

3、沉迷虚幻,不做作业

受够了学校的作业,很多孩子一到了暑假就将学习抛之脑后。甚至有些家长也认为,暑假就应该让孩子尽情去玩。于是,任由他们或沉迷于手机,或沉醉于游戏,或热衷于网络,或痴狂于电视。

殊不知,孩子正处于贪玩的年纪,极度容易被迷惑。玩多了,就很难再收心。如果放纵他们沉迷虚幻,不做作业,不仅会影响学习,也会有损身心,影响视力。

作为家长,还是应该给孩子规定一个玩手机或网络、游戏的时间。如果孩子确实不爱做作业,也要多疏导孩子,每天带领孩子学习2-3个小时。

毕竟,脑子长时间不用,是会生锈的。

4、好吃懒做,不干家务

有很多孩子认为,自己在学校学习已经很累了,回到家里就不应该再做家务了。甚至连家长都觉得,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暑假就应该让孩子好好休息。

这就导致,孩子在家除了吃饭、睡觉,什么都不用干。长此以往,不仅孩子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还会在潜意识里认为家务就该是父母做的,跟自己完全没关系。

其实,家长们应当明白,孩子也是家庭的一份子。让孩子适当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仅能改改孩子的懒散,还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与自理意识,增强孩子对家的热爱和维护。

5、整天宅在家或出去玩

有些孩子一到了暑假就喜欢窝在家里宅一整天。先不说这会影响他们的活动时间,降低免疫力,单是整天宅在家里就会容易导致发胖或是精神状态不好。

还有些孩子到了假期就如同脱缰野马,没事就出去玩,几乎一整天不在家。他们或聚在一起看电视,打游戏,或相邀一起游泳等等。这样不仅会减少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影响亲子关系的沟通,也会加大外出的危险性。

这两种行为,都存在过度。倘若家长不加管制,势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如果孩子爱宅,不妨鼓励孩子出去溜达,或是有空带着孩子出去旅游。如果孩子爱出去玩,不妨给他规定时间,并且告知去的地方和伙伴。切忌让孩子结伴出去玩水、游泳,谨防溺水。

6、加倍学习,不懂放松

对于平常就不爱学习的孩子来说,暑假就是纯粹的玩乐时间。但是,对于想努力考重点的孩子来说,暑假又是一个抓紧学习、赶超别人的好时机。

这不,不少孩子趁别人贪玩之际全身心扑在学习上,该有的娱乐一概不参加。就连家长都迫不及待地为孩子报了各种暑期补习班,生怕一个暑假过后孩子的学习就掉了。

事实上,过犹不及。暑假还是应该以玩为主,以学为辅。与其加倍学习,追赶进度,不如劳逸结合。

要知道,过度学习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也会耗损大脑。作为家长,让孩子学会儿玩会儿,交替着来比一味学习的效率要高的多。

7、完全不运动

一般来说,在学校因为有固定的锻炼时间,以及体育课,能够保证孩子们每天都有适当的运动时间。

但是,暑假在家,缺少操场及同伴,孩子们对运动的热情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宁愿成天躺着也不会出去活动下。

想象一下,如果一整个暑假里孩子都处于完全不运动的状态,他们的身体会变成什么样?显然,到了学校,再去参加锻炼,前期肯定是很痛苦的。再者,暑假里每天都不运动,不仅可能导致孩子虚胖,还会降低孩子的抵抗力。

不管孩子是否爱运动,家长们都应该鼓励孩子每天出去走走。早上或黄昏带着孩子跑跑步、跳跳广场舞,也是不错的选择。即使是带着孩子一起逛街,也能算作活动时间。

对于暑假,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认知。但是,过度地玩或学习,都是不可取的。劳逸结合,才是最佳状态。

坚持一个好习惯,不容易。养成一些坏习惯,一个暑假就够了!

准父母胎教并不是越早越好


“哎,现在关于胎教的资料太多了,都不知道该怎么选择。”据记者了解,有着这样感叹的准父母不少。越来越多准父母意识到胎教的重要性,也因此市面上胎教方面的书籍及音像资料也层出不穷,令人莫衷一是。

区计生服务站陶副站长提醒准父母们,在进行胎教时必须避免走进误区。

胎教并非越早越好

有的夫妻当知道自己即将做父母后,立刻就说要为宝宝做胎教,但其实这么早做胎教不仅没有作用,而且可能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生理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胎儿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脑电科学研究表明,胎儿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才能具备,到胎儿8个月时才呈现出与新生儿相同的脑电图,大脑皮层区域才有了各自特殊的功能,指挥胎儿听、嗅、发音等器官的活动,并具有连续性和初步的节律性,使得对胎儿实施相应的有规律的教育成为可能。所以,胎教的最好时间应选在胎儿8个月(孕32周)以后。

陶医生表示,胎儿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而睡眠也是让胎儿迅速生长发育的方式,准父母们在宝宝还没有足够的认知、记忆能力的时候就进行胎教,既没有意义,更可能骚扰到胎儿睡眠,也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

胎教并非随时随地进行

胎儿绝大部分在睡眠中度过,因此为了尽可能不打搅宝宝的睡眠,胎教的实施要遵循胎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不能随意进行。其中有几点父母要注意的。

首先,胎教要适时适量。要观察了解胎儿的活动规律,一定要选择胎儿觉醒时进行胎教,且每次不超过20分钟。其次,胎教要有规律性。每天要定时进行胎教,让胎儿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同时也利于出生后再认,为其它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三,胎教要有情感交融。在施教过程中,母亲应注意力集中,完全投入,与胎儿共同体验,建立起最初的亲子关系。

陶副站长说,其实良好的环境对宝宝的生长比外界的刺激更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而对于胎儿而言,良好的环境就是妈妈心情愉快,营养充足,那对宝宝而言就是最原生态,最有力的胎教。

什么时候胎教合适,真的是越早越好吗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有最早,只有更早”,孩子的教育起点不再是早教,而是胎教。胎教真的是越早越好吗?流行的拍打法和音乐法对胎儿成长促进作用很大吗?最好的胎教方式又是什么呢?

本期管管来揭一下胎教的面纱,看看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胎教越早越好吗?

有研究证明,3、4个月的胎儿已经具有触觉、视觉、听觉等感知能力,因此可以进行胎教。还有研究显示,大脑、神经系统发展才是胎教基础,胎儿在7个月时具备基本脑结构,8个月才应该是胎教起点。

两种观点哪种是真的呢?一起揭露真相

胎教原理3、4个月胎儿已经具备胎教的生理基础

某些研究证明,通过胎儿镜观察到,当用细棍触碰3个月胎儿的手心时,手指会握紧;当光线刺激时,胎儿的眼睛会随着光线移动而活动;胎儿从4个半月起内耳的鼓膜已发育成熟,完全可以用耳朵去听外界的声音;孕妇思维和联想所产生的神经递质,也能传入胎儿脑部,促进胎儿脑神经细胞发育。这些情况说明,胎儿在宫内已具有触觉、视觉、听觉等感知能力,在进行胎教时,可以利用这种能力给他传递有益的信息。

基于上述理论,很多妈妈从怀孕后3、4个月开始进行胎教,这样真的可以促进胎儿发展吗?

科学真相大脑、神经系统发展才是胎教基础

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生理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胎儿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脑电科学研究表明,胎儿6、7个月时才具备脑的基本结构,胎儿8个月时才呈现出与新生儿相同的脑电图,大脑皮层区域才有了各自特殊的功能,可以指挥胎儿听、嗅、发音等器官的活动,并具有连续性和初步的节律性,使得对胎儿实施相应的有规律的教育成为可能。据胎儿研究工作者研究证实,胎儿在发育末期(8个月左右)就已有了听觉记忆。所以,胎教的最好时间应选在胎儿8个月(孕32周)以后。

胎儿在妈妈的腹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睡觉,而在长时间的睡眠中,胎儿在快速成长发育。过早地给进行胎教,胎儿还没有形成记忆力和认知力,这种教育不但是无用功而且还会干扰胎儿睡眠,影响他们正常发育。

常见的胎教方式

胎儿踢妈妈肚子时,妈妈可以轻轻拍打,这样有助于提高胎儿智力和言语发展;5个月时可以让胎儿听音乐,分贝控制在65-75,这样促进胎儿更好发育;音乐胎教要高起点,选择各种世界名曲放给胎儿听;胎教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抓住一切时机促进胎儿发育。

这些都是合理的吗?

错误的胎教方式和理念

1.拍打“胎教”

有人建议,当胎儿踢肚子时,妈妈可轻轻拍打被踢部位,然后再等第二次踢肚。

胎儿再踢,妈妈就再拍打。每天早晚两次,每次3-5分钟。据说这样做可以使胎儿出生后听、说和使用语言方面都能获得最高分,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

科学真相:刚出生的婴儿除了要吃东西填饱肚子睁开眼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就连大小便他也可以闭着眼完成。对新生的婴儿妈妈都不会早晚两次每次3-5分钟去拍打他。而且,当他还在腹中的时候,胎动并不是闲来无事和妈妈做游戏,他可能只是伸个懒腰,或换个睡姿。妈妈对他的拍打很容易引起他的烦躁不安,这并不能起到胎教的作用。

2.音乐“胎教”

在一些“胎教”课上,妈妈肯定这样地记录着:怀孕5个月时进行音乐胎教。每次5 ~ 12 分钟,6 个月后,每次20 分钟,一天1-2 次。连音箱摆放的位置都有讲究,放在1米左右处,扬声器对着腹部,分贝在65-75。不仅胎儿听,妈妈也得精神集中,一起投入。

科学真相:用声音来刺激胎儿,无非是想对其生长发育产生积极影响。而实际得到的结果是胎儿的听力阈值下降了。音乐通过母体的传递,声音透过羊水,被胎儿的听觉神经感受到时已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和谐旋律与节奏,只是一个单纯的物理声波,是有害的噪声,它有可能对胎儿造成易干扰和,增强胎儿易激惹性。也就是说,本来给胎儿一定音量的声音才能引起他的反应,而现在,一个比原来音量还要低的声音就能引起他的反应,表面上看起来,胎儿变得伶俐了,但实际上,是胎儿得不到安静的环境,神经变得紧张了。

3.所有世界名曲都合适胎教

大部分的妈妈们都知道音乐胎教的益处,但却不知道正确的方法,因此在进行胎教时多是采取最常见的一种做法,就是听世界名曲。

科学真相:给胎儿听音乐的做法是有可取性的,不过,音乐胎教要定时、定点,比如妈妈可以每天设定半个小时的时间来听音乐。另外,在选择音乐时要有讲究,不是所有世界名曲都适合进行胎教的,最好要听一些舒缓、欢快、明朗的乐曲,而且要因时、因人而选曲。在怀孕早期,妊娠反应严重,可以选择优雅的轻音乐;在怀孕中期,听欢快、明朗的音乐比较好。

4.胎教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胎儿绝大部分在睡眠中度过,因此为了尽可能不打搅胎儿的睡眠,胎教的实施要遵循胎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不能随意进行。

科学真相:首先,胎教要适时适量。要观察了解胎儿的活动规律,一定要选择胎儿觉醒时进行胎教,且每次不超过20分钟。其次,胎教要有规律性。每天要定时进行胎教,让胎儿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同时也利于出生后再认,为其它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最后,胎教要有情感交融。在施教过程中,妈妈应注意力集中,完全投入,与胎儿共同体验,建立起最初的亲子关系。

最好的胎教方式原来是这样的!

最好的胎教就是妈妈的好心情

妈妈情绪不佳,长期过度紧张,如发怒、恐惧、痛苦、忧虑,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胎儿出生后好动、情绪不稳定、易哭闹、消化功能紊乱发病率高。

人类脑下垂体的激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与情绪有关的激素,当情绪不好的时候,人体会分泌一些肾上腺素、压力激素或是紧张激素,这些激素对胎儿及整个子宫环境来说,都会造成比较不好的生理反应。

另外一种则是良性激素,也可以说是快乐激素。快乐激素能够让一个人的心情好起来,当我们在听一些悦耳的音乐时,妈妈就会分泌这种快乐激素,它从妈妈的脑部开始分泌之后到达全身,当然也会到达子宫的血管,通过脐带送到胎儿身上,通过脐带血管的放松提供给胎儿更多、更好的养分和氧气。

所以想办法让妈妈每天都快乐吧!

妈妈们应该为胎儿创造一个舒适的成长环境,首先是保持好心情,其次摄取适量的营养,最后孕晚期和胎儿进行一些交流,剩下的就是期待健康聪明宝宝的降生啦!

你了解了么?胎教不是越早越好,不同的胎教方式是要根据胎儿发育来开展的,从现在起,做一个快乐的妈妈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