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宝宝的教育,医生会建议准父母要在充满母爱的氛围中进行胎教交流,恰到好处的胎教对宝宝的生长发育和性格至关重要,你知道有哪些医生都推荐的胎教小知识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怎样培养幼儿的好习惯】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怎样培养幼儿的好习惯

1、适当为孩子确立规矩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确立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二至三岁时,家长就应该给他立下规矩,诸如玩完玩具必须放回原处,否则就没玩具。大一点儿的孩子给他制订每天大致的作息时间,明确劳逸和做事的要求,让他意识到每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秩序和准则,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肆意违背。

2、教育要得法

家长要依据孩子的实际采用适当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要注意讲求方法和实效。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可采取转移目标,让孩子选择、给孩子一个台阶下等方法。

3、统一要求,形成合力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特别需要家长在教育要求上一致。调查表明,家长抚养孩子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研究的结果非常令人吃惊,在“权威型”的家里,家长要为孩子制定一些规则,孩子可以选择的很少,而且必须遵守家规。

4、把爱和严结合起来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还需要家长具有一定的意志力。立下规矩后就要督促孩子坚持去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形成一个好的习惯。

2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应该遵守的原则

1、有利的环境

必须给孩子提供养成好习惯的适当环境,尽量避免任何破坏这种好的环境的行为。家长要努力营造和谐、安定的家庭环境。软件方面,要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内涵,克服不良的生活习俗,创造宽松、民主、对话、交流、沟通的人文环境,喜爱探讨、钻研的学习情趣,和睦的亲子关系等。硬件方面,居室灯光的设计、字画的张贴、书籍的购买、卫生的打扫、物品的摆放等要体现的和谐、舒适,让家成为亲子双方共同感到舒心和温暖的港湾。

2、耐心的引导

望子成龙的心情人人都有,但操之过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不能要求孩子马上养成许多好习惯,必须有耐心,慢慢地引导孩子。

3、及时的称赞

发现孩子无意中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时,家长应立即给予称赞,以示鼓励,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

4、良好的示范

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5、坚决的态度

在孩子面前,家长必须有主见,做每一件事都要态度坚决。家长自己拿不定主意,孩子就会受到影响。

6、默契的合作

成人之间态度的不一致极大地阻碍着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即使成人有不同意见,也要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讨论,大家在商谈中寻求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

3培养孩子习惯的注意事项

1、多实践

现在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6位家长围着一个孩子,包办代替的现象非常严重,使孩子养成娇惯、胆小、专横的坏习惯,建议家长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可以在旁边给予引导和适时的帮助,让孩子在实践中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2、理性教育

遇到孩子做错事情,要根据孩子理解水平给予讲解并告知应该如何去做,要多用肯定的口吻,比如“应该怎样……”“要怎样……”多用这样的口吻引导幼儿,少用否定的口吻,比如“不准……”“不允许……”,遇事要多强调,正面引导,这样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概念,如果需要示范,请家长一定要放下面子跟孩子一起来做。

3、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3岁以下的孩子要鼓励每一个小的闪光点,3岁以上的孩子特别希望家长给予好的评价,这时家长要表扬幼儿克服困难做到的事情、进步的事情,不要乱给孩子戴高帽,给孩子错误的引导。

4、言传身教

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家长要做到。

5、要常坚持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需要家长长期的教导,孩子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学习21次才能记住,希望家长在培养过程中要有耐心。

6、要与幼儿园配合一致

每个幼儿园培养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希望家长能与幼儿园老师常沟通,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小编推荐

怀孕时就培养宝宝的好习惯


我们常说“三岁看老”,说的是一些生活习惯是在儿童,其实一个人早在胎儿时期的某些习惯在母亲本身习惯影响,而潜移默化地继承下来,这不是哪个人的凭空想象,而是经过科学家实践证明的事实。

让我们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来看。

专家们曾对新生儿的睡眠类型进行了实验,结果证明:新生儿的睡眠类型是在怀孕后几个月内由母亲的睡眠所决定的。他把孕妇分为早起型和晚睡型两种类型,然后对这些孕妇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早起型的母亲所生的孩子天生就有同妈妈一样的早起习惯。而晚睡型母亲所生的孩子也同其妈妈一样喜欢晚睡。

通过实验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胎儿出生几个月内,可能和母亲在某些方面就有着共同的节律了。母亲的习惯将直接影响到胎儿的习惯。

如果有些母亲本身生活无规律、习惯不良,那么从您怀孕起就要从自身做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才能培养也具有良好习惯的胎儿。

妈妈帮胎宝宝培养好习惯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有的人习惯早睡早起,而有的人却喜欢晚睡晚起,但不论我们每个人有什么习惯,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不容易的,有的人可能一辈子生活都是没有规律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就是说,人一旦养成了一种习惯,想改变成另外一种习惯是很困难的。那么,一个人的习惯是什么时候养成的呢?有的人说是儿童时期养成的,也有的人说是出生后才开始逐渐养成的。如果我们说,早在胎宝宝时期,一个人的某些习惯就已基本养成,恐怕你是不会相信的。其实胎宝宝的生活习惯在母亲腹内就受到了母亲自身习惯的影响,进而潜移默化地继承下来,这不是哪个人的凭空想象,而是经过科学家实践证明的事实。那么,让我们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来体会一下。瑞典有一位医生叫舒蒂尔曼,他曾对新生儿的睡眠类型进行了分类实验,结果证明:新生儿的睡眠类型是在怀孕后几个月内由母亲的睡眠类型所决定的。他把孕妈妈分为早起型和晚睡型,然后对这些孕妈妈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早起型的母亲所生的宝宝天生就有同妈妈一样的早起习惯,而晚睡型母亲所生的宝宝也同其妈妈一样喜欢晚睡。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胎宝宝在出生几个月内,可能就已和母亲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的节律了。母亲的习惯将直接影响到胎宝宝的习惯。如果有些母亲本身生活无规律、有不良的习惯,那么从怀孕时就要从自身做起,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习惯的胎宝宝。

在怀孕时培养宝宝的好习惯


我们常说“三岁看老”,说的是一些生活习惯是在儿童,其实早在胎儿时期一个人的某些习惯在母亲本身习惯影响,而潜移默化地继承下来,这不是哪个人的凭空想象,而是经过科学家实践证明的事实。让我们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来看。

专家们曾对新生儿的睡眠类型进行了实验,结果证明:新生儿的睡眠类型是在怀孕后几个月内由母亲的睡眠所决定的。他把孕妇分为早起型和晚睡型两种类型,然后对这些孕妇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早起型的母亲所生的孩子天生就有同妈妈一样的早起习惯。而晚睡型母亲所生的孩子也同其妈妈一样喜欢晚睡。

通过实验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胎儿出生几个月内,可能和母亲在某些方面就有着共同的节律了。母亲的习惯将直接影响到胎儿的习惯。

如果有些母亲本身生活无规律、习惯不良,那么从您怀孕起就要从自身做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才能培养也具有良好习惯的胎儿。

培养孩子好习惯应注意六点


当孩子在地上撒泼打滚、哭嚎连天的时候,很多家长觉得束手无策。

如果父母早早的给孩子定好规矩,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能做的事情要怎样做,孩子就不会出现这种让人头痛的行为了。

当然给孩子建立规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孩子之所以难以养成好习惯,很可能是你在给他建立规则的方法有问题。

因此,父母在给孩子建立规则,培养好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这6点。

从小开始树立规则意识

1岁半的孩子,当他开始说“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给他立规矩了。

立规矩的时候,语气夸张,表情丰富,把规矩说得简单明了。只要你语气快乐,就会让孩子受到初步的感染:遵守规矩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儿。

不要总通过说“不”的方式去立规矩

一味说“不”,只会教会孩子也去说“不”。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孩子去探索,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正面强化那些对的选择。

例如,孩子吃饭点儿却吵着要吃饼干,怎么办?这时,我们给孩子提供两个选择:

一个是,现在先吃半块饼干,然后吃饭,吃饭后没有饼干吃;

一个是,现在先吃饭,吃完饭后,可以吃两三块饼干。

问孩子,要选择哪个方案。

如此,妈妈就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想要吃零食这件事情上,转移到了我们提供的两个选择上。这样,我们不仅巧妙地立了规则,还帮助孩子学会延迟等待。

其他规矩的建立,也可以采用同样的办法,提供选择,强化选择,而不是一味限制。

规矩需要有弹性

比如一样东西,孩子小不能摸。但是大一些后,危险性不存在了,自然可以调整这些规矩,不必一成不变。

所以,我们在跟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就可以多用“你可以做……,只不过要等到……时候……”这样的句型。这样,其实也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会延迟等待。规则的弹性还表现在,和孩子共同讨论规则的制定,允许有理由的通融。

制定清晰而一致的规则,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过规则也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允许有理由的通融。所以,在给孩子建立规则时,要与孩子沟通,而不是强制性地让她们做什么或是不做什么。

并非规矩越多越好

立规矩之前,父母要想清楚,需要立哪些规矩。哪些是原则性的,必须要立规矩,哪些规矩可立可不立?

因为规矩并非越多越好,规矩太多,执行起来很复杂,如果大人立了规矩又不能坚持,那么规矩就会成为摆设。

给孩子一个预热时间

很多父母问:“我的孩子是不是有拖延症啊,做事怎么这么磨蹭啊?”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看上去磨蹭,是因为他没有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者他想通过这种方式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

所以,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个预热的时间。在孩子跟你说“不”之前,我们先给他一个理解,如“妈妈知道,你可能这会儿不想吃饭。那你先玩几分钟,然后我们再吃饭。”

给孩子几分钟的时间,让他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等他缓解过来之后,再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要强迫他。

好情绪是建立规则的前提

让孩子保持一个好的情绪,往往会让规矩建立事半功倍。比如让孩子好好吃饭这件事情。当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当孩子愁眉苦脸的时候,你还硬逼他“把这口饭吃下去,不吃饭我揍你”。孩子只会更不愿意去吃饭。慢慢地,他还会变得越来越不喜欢吃饭。

而当你发现,孩子越来越难好好吃饭了,身体日渐消瘦,而且他还开始挑食了……那个时候,你就会感到束手无措。实际上,我们可以追溯到前面,就是因为你没有给他一个快乐的吃饭体验,所以才会导致这样。

建构起强有力的规则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配合。家庭成员的身教更是必不可少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安全的规则里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是父母终生的功课。对规则保持敬畏,不去伤害他人,也学会用规则保护自己。

懂孩子的心理比懂天书还难!不要紧,真的有办法走进他们、了解他们!关注“众艾感统国际教育中心”点击—“课程中心”,只有更懂孩子,管教才有价值!

如何培养孩子一同用餐的好习惯


固定时间吃饭

给孩子每天固定吃饭的时间,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形成固定的潜意识,到了吃饭的时候自然会乖乖上桌。

固定位置坐著吃饭

要让小孩习惯''坐''著才有饭吃,不坐,要下来玩,那妈妈就把餐点收起来,不能再给他吃了。

营造愉快的用餐环境

选在起床后用餐,让孩子精神饱满的吃饭,心情会比较好。而且可以边喂边微笑边唱歌给孩子听(我都唱多拉A梦),不过不能玩到疯,小孩反而会不吃了。另外千万不要催促著小孩『快点吃、快点吃』,说实话,我从来没对糖糖说过这句话,连大人赶著吃饭都会胃食道逆流了,何况是个爱喝奶的婴儿呢?

好吃的食物晚点给

对婴儿来说,好吃的食物,就是甜的食物。所以举凡果泥果汁,我都只有在点心时间才给,正餐时间就是要吃饭。

常常变化多种菜色,就算不喜欢吃的食物也要偷偷加进去

糖糖一吃到甜的,就很喜欢地瓜、南瓜,所以我会慢慢减少这些食材的用量,偷偷用洋葱、红萝卜、玉米熬成高汤来替换,渐渐的,我还可以在食材裡面加点蒜头、薑、有苦味的青菜、、、等等。小孩子越大会越挑食,所以要趁他毫无反抗之力时,多变化菜色,长大后才不会爱挑食。

适时放手让孩子自己进食

大约8个月时我就让糖糖自己吃一颗颗的爆米香,训练手指抓握灵活度,所以等到10个半月大糖糖开始要拿餐具时,就可以练习的更快,12个月的现在,可以自己吃完碗中50%的食物。

最重要的是,父母自己也要记得吃饭

没错,每个孩子都是我们心中的宝,所以当爸妈的,常常会忘了自己的需求,不过,孩子可是很精的喔,你不吃,他怎麽会觉得好奇也想跟著吃呢?所以孩子满月后,我们就常常带著她一起出门吃饭(比较会记得大人自己也要吃饭),二打一虽然总是搞的兵荒马乱,但是慢慢的,孩子觉得吃饭有趣(服务生表演走来走去微笑上菜?),就也喜欢吃饭这件事了。反之,如果不让孩子练习外出吃饭,等到一岁后她听的懂时,却常常被大人说吃的慢、挑食、怎麽跑来玩去的,试问,哪个小孩会爱跟你坐在一起吃饭呢?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只是做父母的选择如何去引导他。当然每个孩子都有差异性,但是这些方法相信只要持之以恒的维持做下去,小孩子的用餐习惯就不会太差了。

玩具乱丢? 如何培养宝宝的收纳好习惯


该怎么收纳宝宝的物品呢?

由于她自己家中有两个女儿,因此在居家空间的规划上,她也着实运用了一些巧思,会以家里的一些设计为例,提示家长如何让收纳变得便利。

儿童房空间规划

规划新房子就要避免买很大的固定家具,应将孩子的成长分为几个阶段考虑,分别是0~2岁、3~6岁、7~13岁。这三个阶段需要的物品和收纳方式大不相同,因此在宝宝刚出生时,买家具就想到上小学之后可以用,事实上意义不大,只是把东西放旧而已。

活动家具为首选

许多家长规划儿童房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婴儿床,婴儿房应以“活动式家具”为主。活动式家具是指材质较轻,可以自己组合的家具,材质以布为主。如此一来,就可以随时活用收纳空间,并配合宝宝成长规划合适的收纳方式。

书柜设能看到书封更棒

孩子若能看到书的封面,对绘本会更有熟悉感,因此在她自己的家中,在墙上向内做凹一点,加上木制的横杠,设计出能把书整本立起来的书架,让孩子方便使用,这也是一个很棒的收纳点子,提供给家长们参考!

矮柜搭配收纳篮

1岁前的宝宝会有很多零碎的玩具和生活杂物,第一步就是“分类”,区分出常用与否和物品的种类,并且收在固定的地方,分类后要记得预留空间,以免造成同类物品因空间不足收在不同位置,要用的时候找不到,就失去分类的意义了。建议妈妈可以购买组合式的格子矮柜,材质不必太重,搭配布制或塑料的抽屉篮,每次收拾只要分类放入即可,抽屉篮推进去就可以迅速让空间看起来很整齐!

培养宝宝的收纳习惯

除了规划好空间外,要让妈妈脱离“收不完的地狱”的方法,就是培养孩子自己收拾玩具的习惯!

1.让宝宝陪你一起收

宝宝开始会爬之后,妈妈收拾时就可以让他抓着玩具,投入相应分类的篮子中,一边告诉他:“车车要回家啰!”甚至在宝宝还不会爬的时候,也可以抱着他收拾,一边告诉孩子玩具的家在哪里。将收拾玩具也作为一种有趣的游戏,孩子就会乐于收纳啦!

2.用鲜艳的颜色区别

宝宝对颜色很敏锐,可用颜色区分收纳的东西和种类,例如:黄色是车车、红色是布偶、蓝色是积木等。带着宝宝边讲边收时,宝宝在脑海里会有印象,久而久之就变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这种以颜色区分的系统式收纳法,或是利用贴纸图案区分,在孩子成长的规划中很好用,对于宝宝的五感发展也十分有益。

3.依孩子的能力规划收纳方式

若要让宝宝想要自己收拾,首先是矮柜的高度要配合成长阶段,1岁以前放最下面一排,篮子选择较轻的、宝宝可以轻易抽出的材质,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再往上面的格子进展。

4.收纳品的安全性

妈妈在购买收纳篮时,要考虑到宝宝也适合使用,因此像藤制的篮子有坚硬的纤维,容易刺伤宝宝,触感也不够平滑,就不适合拿来当收纳篮。安全性方面,布类是最安全的,但还是要注意是否会褪色等。只要仔细挑选,其实塑料是安全的材质,但产品一定要通过合格检验。

孩子的好习惯如何培养?这些做法你可以复制!


为什么孩子的成绩总是上不去?您有没有想过,或许是孩子习惯的问题。

如果孩子没有尊重老师的习惯,很可能课堂效率不高;如果孩子没有提问的习惯,很可能只能够满足被动的知识积累;如果孩子没有总结思考的习惯,很可能捡起这个知识点,丢了那个知识点……

对于家长来讲,一定要先给孩子抓好习惯,再谈成绩。

1生活习惯

>>>>培养孩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要善于提出问题,要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积极思考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得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我们观察事物,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一般要求达到:有根据、有条理、符合逻辑。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即迷惘,殆即疑惑。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所言之书,是专指《尚书》,今天可以理解为:对书本知识不可以全信,而应该批判地吸收。清代学者王夫之说:“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这都是在强调养成认真思考习惯的重要性。

>>>>培养孩子独立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为了交教师的差,或是应付家长。有的孩子做作业的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采取“拖、抄、代.……等等”,会做的马马虎虎,不会做的就不动笔;有的孩子好高骛远,简单的是会而不对,复杂的对而不全,这些不良习惯严重的影响了学习效果。所以我们要重视做作业,在做习题时要认真思考,总结概念、原理的运用方法、解题的思路、并且尽量多记忆一些有用的中间结论。

2学习习惯

现在很多家长都有陪孩子做作业的习惯,但如何陪是个问题。

我的经验是陪孩子写作业,要以抓习惯为主。我们要时刻记住,陪不是目的,今天陪是为了将来可以不用陪。所以,习惯很重要,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

>>>>培养孩子自学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

提前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问题,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培养孩子专心上课的习惯

教与学应该同步,应该和谐,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哪怕是你已经超前学过了,也还是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这过程中,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

>>>>培养孩子善于提问的习惯

我们要积极鼓励孩子质疑问题,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学问、学问,学习就要开口问,不懂装懂最终害自己,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的孩子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培养孩子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精华。

>>>>培养孩子仔细审题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孩子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要求孩子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学会抓字眼,抓关键词,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上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还要培养自己能从作业,考试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的能力。

>>>>培养孩子练后反思的习惯

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

第一,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

第二,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

第三,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

第四,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

第五,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培养孩子复习归纳的习惯

复习就是消化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达到举一反三。复习也就是通过对知识,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提炼,进行归纳整理,使零碎的知识,分散的记忆得到一个串联,从而使孩子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重点化,避免前后知识的脱离与割裂。

复习是有规律的,复习必须及时,否则超过了人的记忆极限点再去复习,将要多花几倍的时间,而且效果不好。因此必须有计划的不间断地复习。

每天尽量把当天的东西都复习一遍,每周再做总结,一章学完后再总的复习一下。对记忆性知识的复习,每一遍的用时不需多,但是反复的遍数要多,以加深印象。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归纳。

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培养孩子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平时要把有什么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随手拿张纸记下,经常看看,看会了、记住了才扔掉。有价值的就用专门的本子记下,并找些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相关知识点研究一下它们的异同,解题的技巧和办法。

3道德品质

>>>>培养孩子尊重与欣赏老师的习惯

其师,信其道。学生更要尊重老师,适应老师,并学会欣赏自己的老师。从现在适应老师,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

>>>>培养孩子客观评价的习惯

孩子应养成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正确对待考试分数的好习惯。若孩子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同学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是一种健康心理的体现。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才能评出自信,评出不足,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三个步骤

明确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意义并了解哪些学习习惯是好习惯、哪些学习习惯是不良习惯以后,就应该自觉地培养好习惯,克服坏习惯,让好习惯伴随终生,让坏习惯尽快与你告别。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第一步:耐心发动,逐渐加速。

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为何常立志?原因是:很想好好做,就是做不好。因此,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步就要说到做到,坚定不移。计划每天要记10个英语单词,就一天不落地去记;认识到写字潦草、做题马虎这些毛病,就在写字、做题时严加注意,确保字字工整,题题复查;意识到了不良学习习惯的危害,就自动自觉地克服;制订了学习计划,就定时定量地去完成;决心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全班、全校的位次前移,就要千方百计地挖掘自己学习的潜能。

第二步:控制时空,约束自己。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个中小学生,已经认识到打游戏机的负作用了,不想再打游戏机了,可是,一走近游戏厅就忘乎所以了,就把握不住自己了。

因此,在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自制力还不十分强的情况下,应从控制自己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入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时间上,从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就寝,都安排满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内容,不让一日虚度,不让一时空耗。在空间上,严格控制自己的活动范围,歌厅、舞厅、游戏厅、录像厅、台球室等游乐场所,无论自己多么好奇,无论别人怎么引诱,也不要去。

第三步:偶有偏离,及时调整。

许多同学自制力比较差,在好习惯形成过程中,或者在坏习惯克服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拖拉、敷衍、放任等现象,容易出现跟着感觉走的现象。这就要求自己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比如,发现自己的字写得不规整了,发现上课时自己精神溜号了,发现自己没有执行或没有完成学习计划了,发现自己躺着看书、看电视了,发现自己走路或骑自行车时思考问题了……立即作出调整。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好习惯是孩子的内功,越到高年级,发力越明显。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地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习惯决定人的一生,大家一起加油吧!

怎样对胎儿进行习惯培养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各自的生活习惯,有的人习惯于早睡早起,而有的人喜欢晚睡晚起,但不论我们每个人有什么习惯,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不容易的,有的人可能一辈子生活都是没有规律的。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就是说人一旦养成了一种习惯想改成另一种习惯是很困难的。

那么一个人的习惯是什么时候养成的呢?有人说是儿童时期养成的,也有的人说是出生后开始逐渐养成的。如果我们说早在胎儿时期一个人的某些习惯在母亲本身习惯影响,而潜移默化地继承下来,这不是哪个人的凭空想象,而是经过科学家实践证明的事实。让我们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来看。

瑞典有一位医生叫舒蒂尔曼他曾对新生儿的睡眠类型进行了实验,结果证明:新生儿的睡眠进行了实验,结果证明:新生儿的睡眠类型是在怀孕后几个月内由母亲的睡眠所决定的。他把孕妇分为早起型和晚睡型两种类型,然后对这些孕妇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早起型的母亲所生的孩子天生就有同妈妈一样的早起习惯。而晚睡型母亲所生的孩子也同其妈妈一样喜欢晚睡。

通过实验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胎儿出生几个月内,可能和母亲在某些方面就有着共同的节律了。母亲的习惯将直接影响到胎儿的习惯。如果有些母亲本身生活无规律、习惯不良,那么从您怀孕起就要从自身做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才能培养也具有良好习惯的胎儿。

想要培养宝宝的好习惯该怎么办


一个习惯的形成要二十一点左右。但是小时候的一些习惯往往会影响人一辈子。那么想要培养宝宝的好习惯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自然规律

我们常说的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如饮食睡眠、清洁卫生、自我保护等;学习习惯,如好奇好问、专注倾听、动手尝试等;文明习惯,如行为举止、礼貌交往、遵守规则等等。

这些习惯养成过程是有一定特点的。我们应在了解特点的基础上,对孩子的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那么,孩子在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哪些主要特点呢?

从具体到抽象

学历越高的家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相应越强,他们在与孩子互动过程中,往往会发出一些抽象的指令。然而,学前阶段的孩子,让他理解抽象的概念、指令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常常毫无效果。一个人的抽象逻辑思维要到五六岁以后才慢慢地萌芽,也只是萌芽,这是孩子思维的特点。拿“礼貌”这个词为例,礼貌是个抽象的概念。如果直接要求孩子“要懂礼貌”,常常没有效果。如何把它演绎成孩子能理解的、能做到的具体行为呢?对,就是要把它具体化!比如去外婆家,在去之前就要跟宝宝交流:进门前要先敲门;见了外婆和家人要说“外婆外公好”“舅舅好”;外公与你说话,眼睛要看着外公说;吃饭时外婆给你吃东西要说谢谢;等等,这样具体而有操作性的要求,让“礼貌”能真正在行为中落地。

讲道理,不如先行动

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尤其是3岁前,他们的认知水平,还不能做到理解概念性的事物,这时候父母直接给他讲道理,往往他是听不懂的。而行动,或者说直接“导之以行”是这个年龄阶段非常重要的特点,所以家长可以让宝宝先行动起来。比如,让宝宝学做一些事情:玩好后,自己把玩具放入规定的盒子里。大人对宝宝的行为给与及时的表扬与赞许,让宝宝获得一定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就能强化和刺激该行为出现的频率。这样,情感满足后再慢慢晓之以理,宝宝就比较容易接受。

喜欢重复

我们想要建立一个好的习惯,从神经系统上说就是要建立相应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建立的条件,就是要不断地重复,不断地进行强化,在重复和强化中成为动力定型。就如同成人,早晨起来后一定要先刷牙、洗脸,如果不做就会很别扭,这也就是无数次重复后形成的良好的卫生习惯。所以你对宝宝说看好书要自己整理,要物归原处,说一遍不行,你要不断地重复,以至成为好习惯。

个体差异明显

孩子越小,差异越大。每个孩子从心理学上来说,他的神经系统特点和气质类型是不一样的,有的多血质、胆汁质,有的粘液质等,这也决定了他们在建立条件反射时的快慢、稳定性、反应等也极具个性化色彩。每个孩子带着他不同的个性来,因此,在与孩子进行习惯养成教育中,一定要尊重个体的差异,因人而异。比如有的孩子在好习惯形成中,父母的要求说1遍、2遍就可以了,而有的孩子要说无数遍,才能慢慢形成。我们做家长的,要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因人而异地给他提要求,给予不同的支持,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发展特点进行成长。

好习惯培养的方法建议

现在,我们知道了培养一个好习惯对孩子的一生是极为重要的,也初步了解了孩子习惯形成的特点。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

保持一致

一致很重要,是重要保证,就是家庭所有成员,甚至家里与幼儿园方方面面的要求要一致。在习惯养成中,大家是应该达成这种共识的。现在家庭,大多是“421综合教养模式”,即四位长辈老人加爸爸妈妈和一个宝贝。在这样的情况下,更要强调一致性。比如说吃饭,要形成宝宝良好的习惯,建议可以做到:宝宝自己家、奶奶家、外婆家吃饭的餐具颜色、大小规格,甚至坐的椅子等都要努力一致,让宝宝形成良好的条件反射——看到这些餐具、椅子,自然地就自己吃了。此外,对宝宝吃饭的时间、吃的要求等,也要尽量一致,而不是在自己家宝宝自己吃,在奶奶家追着喂,在外婆家一边看电视一边吃,这样的情况,是不利于宝宝形成良好的就餐习惯的。

贵在坚持

我们常说21天形成一个习惯,培养一个好习惯,贵在坚持。所以,你要他懂得礼貌,自己会收拾玩具和图书,自己吃饭睡觉,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等等,一切好习惯养成,都要坚持要求,持之以恒。

奖惩结合

在培养孩子过程中教育是有方法的。其中,奖励、鼓励是主要的方式,好孩子一定是表扬出来的。但适度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方法,惩罚则更需要艺术。如果宝宝他很好地完成了一个要求、一个任务,就要及时给予一定奖励,他就会充满期待愿意为之努力。如果没有很好地达到要求——一定是他可行的要求,就要让他清楚行为的结果,甚至可以接受后果带来的“小小惩罚”。比如,家里可以放一块小黑板,告诉宝宝如果今天去外婆家很有礼貌,回来就能获得一颗小星星,表现不好就会抽掉一颗小星星。小星星达到一定数量后,就可以满足一个小愿望(买个喜欢的玩具、去公园玩一次、自己决定怎么过生日等)。这样循序渐进,就会帮助宝宝逐渐形成一个个好习惯了。

家庭教育定位和实现方法

很多成人做了父母以后,就把孩子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希望孩子必须达到怎样的发展目标。事实上,这种期待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压力,甚至事与愿违。所以,在孩子成长中,要什么、怎么要,是家长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要什么,我们要定位清晰。

身心健康

孩子的身心健康是首要的。除了身体健康外,还有心理健康,即培养一个非常阳光、自信的,也具有抗挫能力的孩子。而许多家长,往往忽视了这些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东西,更关注孩子学到的知识,会以为孩子学的东西越多将来越好。于是从小就让孩子记英语、背唐诗、学“奥数”等等,在知识学习上付出了很多,却常常忽视了健康人格的形成。从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展来看,早期培育孩子阳光、自信,乐于交往、社会化发展良好的健康人格,恰恰对他以后整个人生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习惯良好

习惯要好,这是终身受益的。一个孩子有了身心健康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生活、学习、文明习惯,将来才能走得更远。虽然孩子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他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在习惯养成上,我们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就可以有所作为的,我们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好的习惯。比如,养成好的作息习惯、阅读习惯、专注习惯、好奇好问习惯、动手尝试习惯等等,会让孩子一生真正受益。

各方面潜能的最大化

孩子的发展会带有他遗传上的一些特点,这是我们需要接受的。但同时,在孩子的潜能方面特别是智慧的发展,我们家长也是能有所作为的。我们能做的是要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让他的各方面潜能最大化。比如,有的孩子语言能力不是很理想,没关系,语言是可以培养的。家长可以通过让他阅读绘本、讲故事、多说话交流等来影响他,通过这些活动来锻炼、开发他的语言潜能,让他实现“追赶式发展”。又如,有一些孩子,他听觉的敏感性强、节奏感很突出、音乐记忆能力比较强,也特别喜欢音乐等,那我们家长就可以在这方面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环境支持和发展机会,强化他这方面的优势,也许他的良好潜能会更鲜明地表现出来,甚至成为这方面的人才。

明确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什么,还需要跟大家分享该如何去“要”。

敬畏规律,顺应发展

孩子越小,越要怀着敬畏之心去面对他的特点和规律,如此才知道怎么来顺应他发展,并让发展最大化。心理学家格赛尔的爬梯实验,就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

实验中一对同卵双生子学习爬梯子,一人从出生后46周起爬,另一人从出生后53周起爬,做同样的训练,后者在两周以后爬梯的水平赶上了前者。实验说明,先天的成熟和后天的学习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我们要正视成熟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敬畏规律,不能拔苗助长。

我们家长有时候常常陷入一种不必要的焦虑,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急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却忽略了成熟、成长、遗传等的规律性。事实上,孩子习得的很多东西,都带着个体不一样的遗传基因,带着成熟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因此,我们要尊重、顺应孩子的发展。

相信儿童,创造机会

在0到3岁这个阶段,我们就要建立一个理念,即相信儿童,相信一个小不点他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和交往者。比如给一个2岁的孩子吃点心时,让孩子自己挑选吃什么口味的。如果孩子把豆浆弄洒了,就给孩子一块抹布,让他自己擦干净,解决问题。孩子都能独立完成这些事。

这就说明,相信儿童,我们只需创造各种机会,提供各种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等方方面面的机会,孩子即可在适合他个人特点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重方法,言传身教

身教重于言教。孩子会模仿,你不能对孩子有要求而父母自己做不到。父母有好习惯,老师有好习惯,一定会有一个很好习惯的孩子。大人不会说谢谢,不会对人笑眯眯,不会说对不起,孩子一定不会这样。一个家庭没有阅读、学习的习惯,孩子不可能爱阅读、爱学习。

适度推动,讲究尺寸

跟大人一样,孩子也有心情。孩子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情绪状态,甚至有时候在孩子睡觉前与后,同他互动的有效性都是不一样的效果。孩子开心的时候,你要求多一点,看他有点不高兴了,你退后一点,这样才能与孩子之间有一个良性的互动。

教育是非常有艺术的,与孩子互动也是需要机智和智慧的。要重视适时、适宜、适度(尺寸问题),也要注意因人、因事、因境(对象问题)。

最后,黄琼老师提醒我们: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勿急勿躁,平和一点儿;勿小勿碎,大气一点;勿近勿全,看远一点。有些基本的东西抓住了,有了良好的习惯、健康的人格,这个孩子一定能够走得更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