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宝宝的教育,我们一般会通过抚摸胎儿、听音乐等多种方式对胎宝宝进行胎教,良好的胎教能提高宝宝的运动能力,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科学胎教的知识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宝宝这些行为,原来是表达对你的爱”,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身边的宝妈经常吐槽,宝宝爱咬,宝宝爱抓头发,那疼得嘞。其实呀,那都是宝宝在表达对你的爱呢。

在成人的世界,我们习惯用语言来表达爱。

而我们的宝宝,在不会说话,或说不清楚话的时候,你知道他们有多爱你吗?他们的爱不是来自语言,而是动作或行为。

别以为婴儿期的宝宝什么都不懂,他熟悉妈妈的气味,只有闻一闻,就能辨识出来。

他全心全意的、用婴儿独有的方式爱着这个叫做“妈妈”的人。来听听宝宝们的心声吧。

咬妈妈——我想亲亲她

在宝宝八个月以后,他的口欲期爆发,随之而来的是喜欢咬我。

他经常冷不丁抱着我的手臂用力一口,两颗门牙印子深深滴刻在手臂上,疼的我哇哇大叫,他反而乐的哈哈大笑。这时候跟他讲道理是完全不顶用的。

因为宝宝还分不清自身感觉和他人的差异,也许对宝宝而言,咬人的经验是愉快的,所以他认为妈妈也会是愉快的。

扯头发——我想摸摸她

从宝宝五个月开始,他的小手就喜欢摸我的头发,就算我扎成马尾挽成发髻都没有用,他的五指神抓,直接戳到发根,紧紧抓住不肯松手,一边抓还一边开心的笑。

我费劲口舌拿着摇铃玩具吸引,才能松手。

千万别以打小手来惩罚。其实这是宝宝小手自然的抓握反应,他可能在寻求安全感,或者只是想跟妈妈接触。

抓握是宝宝与生俱来的反射动作,每次抱起宝宝,他会自然的抓握头发和衣服等。

给妈妈吃——因为我喜欢她

宝宝一岁的时候,开始对自己奶瓶表现出绝对的占有欲,别人不能随便碰。

冲牛奶都要自己拿着,我只能辅助。可是只要我在他面前说:妈妈好饿呀!他会超级大方的把奶瓶放我嘴边,嘴里还念叨:妈妈,喝奶奶。

我拒绝都不行,一定要像模像样喝一口才能过关。

好吃的、心爱的食物,宝宝坚持给妈妈吃,那是因为妈妈是最重要的人。

模仿妈妈——我想帮助她

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他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

他拎着衣服甩,那是因为看到我晾衣服想要帮忙;他拖着扫把满屋跑,那是他模仿我在扫地。

宝宝的动手能力增强,模仿能力随之而来,虽然在模仿中搞了很多破坏,但那可不是宝宝的本意,他只是想要帮助妈妈。

在不会用语言表达的阶段里,宝宝们总有自己的都表达爱的方式。

?睡觉时一定要挨着妈妈,把身体贴到妈妈身体上才安心。

?和妈妈对视。一定要妈妈的眼神停留在自己身上。想要吸引妈妈的关心和爱。

?特别爱让妈妈抱,被别人抱时身体会扭来扭去的要挣脱。

……

在宝宝的眼里,妈妈有最美的微笑,最温暖的怀抱,最好听的歌谣。从宝宝出生的第一声啼哭,就是对妈妈的呼唤。

当一个小人儿,不会张嘴说出“我爱你”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忽视他们爱的能力。Zj09.cOM

但其实,他们的每一个小举动,都是在表达对妈妈的爱呀!

zj09.com推荐

胎教百科:谁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智商和相貌 原来是这样


家长们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智商和相貌集一身的人,想要孩子的智商高、相貌突出,不过这一切,还是有父母的基因遗传的因素的,所以想要孩子智商和相貌都突出的话,是需要一个很强大的基因的,那么是谁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智商和相貌呢?

父母的颜值和智商都是会遗传给孩子的,所以想要孩子变得足够的优秀,那么就要找一个优秀的老公/老婆,当然,很多的人不知道谁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智商和相貌,那么接下来就一起来看一下文章中是怎么解释这个问题的,想必看了之后就会对此有所了解了。

谁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智商和相貌

1.谁决定孩子的智商?

如果生的宝宝是男宝宝,那么男宝宝的智商多半都是遗传母亲的智商的,如果是女宝宝的话,那么是会受父母各一半的影响,也就是会遗传到父母一人一半的智商,这是因为智商的遗传主要是和X的染色体有关,而怀孕的时候决定男宝宝性别的时候,就是获得了爸爸的Y染色体,因此也就不会遗传到爸爸的基因了。

有的家长说孩子的智商是可以根据后天的培养的,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开发孩子的智力,但是如果是孩子有一个很强大的遗传基因的话,那么孩子肯定是要聪明很多的,而且遗传的强大的基因在孩子聪明的这个程度来说是占有很大的地位的,所以家长们可以看一下孩子的智商是遗传谁的。

你是不是也被宝宝这些行为逼疯了?


A下班到家,3岁的圆圆正吃晚饭。看见妈妈,本来坐在餐椅里的圆圆开始不安分:一会儿说不吃青菜,一会儿要求妈妈抱着吃,一会儿又撒娇说要妈妈喂。

A果断拒绝,圆圆便大哭起来。一旁的姥姥见不得这样的场景,开始叨叨自己的女儿:“你喂喂她能怎么样?又不会要你喂一辈子。”但A并不买自己亲妈的账。

圆圆见状,哭得声嘶力竭。姥姥自尊心受挫,躲到卧室擦眼泪。A只好喂圆圆吃饭,以缓和家庭矛盾。

但是,接下来几天,圆圆开始无休止地要“妈妈喂!妈妈喂!”原本独立吃饭很好,现在却“褪化成了小宝宝”,A很头大。她并不知道,圆圆的这种行为再正常不过,学名叫“行为倒退”!

关于行为倒退,妈妈们必须了解

为什么原本吃饭很自立的孩子非要喂着吃?

为什么原本会走路的宝宝摔了一跤后,便再也不肯挪动自己的双脚?

为什么说话流利的宝宝突然变得磕磕巴巴?

为什么病了一场,原本学会的新技能也不愿再展示?

为什么进入幼儿园,原本能明确表达排便意愿的孩子开始出现尿裤子行为?

为什么学扣扣子、用筷子等新技能的时候变得焦躁、爱发脾气?

实际上,这是0~6岁儿童很常见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叫行为倒退期,它是孩子情感依赖的一种体现,短期内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

为什么出现倒退行为?我只是想让你们陪陪我!

我问A,是不是最近陪孩子的时间很少?A点头承认:“最近公司项目多,我每天早出晚归,圆圆每天眼巴巴地盼着妈妈回来,只有睡前的亲子时光,才真正属于我们俩。”

以前每天下班都陪圆圆读书、做手工的妈妈,最近忙得不可开交。圆圆自然会通过“喂饭”这种行为寻求妈妈的关注,以满足情感需求。

这种情况下,妈妈只要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抱抱,让孩子明白妈妈会和以前一样陪她、爱她,帮孩子度过焦虑期,并宽容地接受她表现出的行为即可。

我是在做准备重新适应。

喆同学算说话很早的孩子,在别的小朋友说一个字的时候,他已经可以说“鸡翅根”这样的词组了。但大概在两岁半左右,他竟然出现了结巴现象,比如同一个字会重复几遍,或者一个简单的词都说不清楚。因为肯定孩子不是生理方面的问题,所以相对比较淡定,无论他重复多少次,我都耐心听他说完。

比如有次喆同学着急说狮子,狮……狮……狮……狮……狮了半天也没说完,自己急得快跺脚了。我就把他抱过来,轻轻拥在怀里,默默给他鼓励。最后,小家伙居然自己出了绝招:狮……狮……狮……1、2、3,狮子!

看吧,孩子会用自己的办法重新准备。这个时期持续了大概一个半月,之后喆同学的语言大爆发。

两三岁的孩子暂时口吃,绝大数情况是因为孩子想表达的太多,嘴巴却跟不上脑子的速度,所以会有暂时性停顿。这时家长一定要有耐心等他们自行表达,孩子需要我们帮助时再进行提示;更不要给孩子扣上“口吃”的帽子。

我不适应嘛!

前几天带喆同学回老家,邻居亲戚们都格外关注他,从未见过面的人也让叫姨姥姥、舅爷爷等,他不叫,亲戚就逗他说“这哪儿像大城市回来的孩子呀!”原本外向的喆同学慢慢变得很黏我,总要我紧紧抱着他,而且是像抱小宝宝那样的姿势。

有些刚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会出现啃手指、咬嘴唇,甚至尿裤子的行为。

当原本熟悉的环境突然发生了变化,宝贝们内心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为缓解焦虑,他们会自行找到一个宣泄口。等到在新的环境建立好安全感,症状就会自行消失。比如喆同学第三次回姥姥家时,因为已经对邻居们有印象,所以很主动地和大哥哥大姐姐出去玩了。

呜呜,妈妈我想学又学不会……

喆同学当初要学用筷子时,也就一岁半不到,刚刚会用勺子吃饭。只是看大人用筷子,好奇心爆棚。我便给他买了儿童筷,难度小一些,但对于一岁半不到的孩子还是难度偏大。

喆同学夹不起来东西时,便大哭、发脾气、扔筷子表达受挫情绪。学拉拉锁、提裤子的时候也同样,用小宝宝的哭闹行为表达自己的挫败感,转而向旁人求助。

这种情况,切忌逗孩子,说他们笨或者太慢,我们要做的是示范操作要领,让孩子多试几次。并且,在孩子受挫时,告诉他们:“爸爸妈妈小时候也学了很久,上次你左右脚还分不清,现在已经进步很大。”鼓励,和给他们尝试以及琢磨的空间一样重要。

你们还爱我吗?

一个朋友,跟我讲了一件她很多年不能忘怀的事。90年代,很流行在家里唱KTV,她家也买了一套。有个唱歌很好听的堂妹常去她家,她爸爸就让堂妹唱个不停,连连夸赞唱得好唱得好!

她虽然天天都能唱,但那个时候想唱的欲望特别强烈。只是每次过去点歌,都被爸爸说不懂事。时间长了,她开始对堂妹很不友好,发怒、委屈、哭泣……结果自然是被大人说太不懂事,但她说当时自己就只有一个念头:凭什么我爸爸对堂妹那么好,凭什么大家只围着堂妹转?

中国是礼仪之邦,对于到自己家的小朋友,总会格外客气、格外宽容、格外照顾。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很多大宝也有倒退行为发生,开始变得哼哼唧唧、各种不配合,还想重新体验小宝宝的行为,比如用奶瓶喝奶,用勺子吃饭,用二宝的东西。

这是“争风吃醋”?当然不是。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就孩子是如何观察和思考作出了解释:孩子是观察的专家,但在对观察到的事情进行理解时,却容易产生错误。然后他们常常在寻找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感时,使用的就是这些错误的理解和定论。

所以,大人眼中的这些“吃醋”行为,只不过是孩子在寻求关注。比如朋友看到爸爸对堂妹好,就想用发脾气获得关注;大宝看到二宝哭了、尿了、拉了,妈妈都会很迅速地回应,于是想到自己像弟弟或妹妹那样哭哭啼啼、尿裤子,也会让妈妈关注到自己。

对于大宝宝的“小宝宝行为”,让他们尽情体验好啦,只要你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那些小儿科的动作他们迟早有一天会觉得太无聊,进而直接放弃。

这些习惯做法是坑娃,不是爱娃!


如今,二孩政策刚刚放开,大多数家庭都还只有一个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一家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小人儿团团转,把孩子宠得不要不要的。但有些“爱”却是过头了,反倒有害无益,妈妈们快看看,自己是不是也不自觉地“中枪”了?

错误一、为宝宝营造无声睡眠环境

自从宝贝出生那天起,爸爸妈妈再也不敢在家里喧闹了,尤其是宝宝睡觉的时候,为了保证他的睡眠质量,家里每个人做什么都轻手轻脚的,简直连大气都不敢出。纠错:这种做法会让宝宝养成不良的睡眠习惯。其实,越是安静的环境,越容易造成宝宝在睡觉时异常敏感,一旦离开这个安静的环境,稍有细微声响,宝宝都很容易被惊醒,反而不利于他有一个良好的睡眠。那么应该怎么做呢?其实完全不必如此刻意,家里只要没有特别的噪音就好。平时让宝宝多听听周围的各种声音,在宝宝睡觉的时候也不要刻意营造安静的环境,尤其是安静到无声的程度,维持自然的响声,只有这样,才能让宝宝更快地适应这个陌生的世界,并帮他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一旦入眠就不容易惊醒。

错误二、总是担心宝宝会冷不是“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吗?的确是这样。

当妈的,还有奶奶、外婆们,都格外担心小宝贝穿得不够暖和,于是总把宝宝里三层外三层地裹起来。纠错:小婴儿自身还没形成调节体温的能力,适度保暖是必要的,但过度保暖却轻则捂出痱子,重则造成“蒙被综合征”,危害很大。俗语说“小儿屁股三把火”,还有“若要小儿安,三分饥和寒”。意思是小孩子是不怕冷的,他们最怕的是热,所以父母们一定要及时为孩子增减衣物。如果不知道孩子是冷还是热,可以用手摸孩子后颈和后背,如果感觉潮湿粘黏就说明穿多了,如果暖和无汗,就是刚刚好。

错误三、追着孩子喂饭

老生常谈了,但这一幕幕还是经常在眼前闪现:“宝宝,来吃一口吧,你不吃妈妈就把这些好吃的都吃掉了。”妈妈一手端着碗,一手举着勺子,从餐厅到客厅,满屋子追着喂饭;小区花园里,宝宝一边跑,奶奶一边喂,奶奶撵不上宝宝,于是宝宝跑一圈,奶奶赶紧喂一口……纠错:追着喂,是家长常走入的一个误区。我们总担心宝宝会饿着,宁可很辛苦不停地追着、哄着宝宝吃饭,殊不知,这样反而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首先,妈妈要明白,宝宝一顿两顿甚至一天不吃饭,并不会影响他的生长发育。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们需要适当狠下心来让他饿一下。这顿不吃,过了饭点就把所有的食物收走,饿了也只能等到下一顿了。这方面家庭成员要做好配合,不可偷偷给孩子塞零食。其次,最好固定宝宝吃饭的时间和地点,给宝宝准备专用的餐椅和餐具,到吃饭时间就要坐到餐桌前。如果孩子这个时候还不饿,其他家人可以先吃,并表现出吃得很香的样子,这样可以激起宝宝的条件反射,有利于增进宝宝的食欲。同时,在宝宝吃饭时,应尽量保证他周围的环境比较安静,不要开电视,也不要玩手机、pad,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当然,妈妈还可以编一些跟吃饭有关的小故事、小游戏,并提升自己的厨艺,想办法提升宝宝对吃饭的兴趣。总之,要相信专家的说法:没有宝宝会把自己饿坏。

错误四、剧烈摇晃使宝宝停止哭闹

宝宝一哭,妈妈都会出自本能抱起宝宝又摇又晃,似乎这样才能安抚他、让他停止哭闹。如果是爸爸来哄宝宝,摇晃起来可能幅度还要更大。纠错:婴儿的脑部正处于快速发育期,当用力摇晃婴儿时,其脑部组织容易受到撞击,从而出现血管撕裂及脑神经纤维受损,严重者可导致“婴儿摇晃综合征候群”,极端例子甚至最终瘫痪或死亡。当宝宝不停哭闹时,你首先应辨别宝宝是因何种原因哭闹,是尿了?拉了?饿了?困了?还是身体不舒服了?排除这些因素之后,妈妈可以温柔地抱起他,轻轻抚摸后背、四肢等,让他感到安全、放松。当然,也不是完全禁止摇晃宝宝,但动作一定要轻柔缓慢。

错误五:破坏宝宝的专注力

宝宝正在专心地做一件事,比如坐在地板上拼积木、看着一本图画书,或者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蚂蚁搬家,这时你一会儿“宝贝,喝水了”;一会儿“宝贝,饿不饿?”;一会儿“宝贝,累不累,要不要休息了?”……纠错:做事具有专注力是一种十分宝贵的素质,当宝宝在专心做一件事情时,打断他、破坏他的专注力,长此以往,会导致宝宝做事容易“三分钟热度”,没有恒心、不善坚持。因此,当宝宝很有兴趣的做一件事情时,妈妈不要打扰他,即使有事也尽量忍耐一会儿,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宝宝的专注力。

以上这几点,是妈妈们出于“爱”很容易对宝宝做的事。诚然,宝宝的成长需要我们的悉心呵护,爱是永无止境的,但爱也需要理性,这样才能:从爱出发,抵达爱。

宝宝爱:爸爸的大手是摇篮


怀孕16周时,宝宝用“吹气泡”的方式告诉我正式加入我们的“家庭议会组织”,这着实地让我兴奋了一阵子。每次宝宝“吹泡泡”玩的时候,我都会忘乎所以地呼叫老公过来,怎奈老公用手摸着我平静如水的肚皮,用一脸迷惑对应我的大惊小怪。这只有我一个人能感知的喜悦让我不免有受宠的感觉,也常因此沾沾自喜“宝宝还是跟妈亲”。

20周时,肚子里象安上了弹簧,时不时地就会弹那么一下,而且一天比一天有力气。一天晚上,我撩起大肚衫仔细瞅着肚皮上的动静,可能是没有了大肚衫的笼罩,宝宝感受到了瞬间的凉爽,立刻跳了两下,这次可是我用眼睛看到的,于是,老公又被我大惊小怪地招呼过来,他盯了会见没有动静,就把手轻轻放在我指定的肚皮位置,老公的手好大好温暖,温差的变化,让宝宝又跳了两下,这次,老公也傻傻地惊呼:动了!动了!

之后,老公变得很勤奋,每天下班后早早回家,还不动声色地买回了国文胎教童话书和英语胎教童话书。每天晚饭后趁宝宝兴奋的一段时间,老公会给宝宝读国语童话,说什么别象他搞科技的头那样公式化,缺乏想象力,宝宝要在这方面加强训练,弥补爸爸的缺陷。望着老公正儿八经的样子,还真可爱来!说来也真奇怪,只要老公把他那暖烘烘的大手贴上肚皮,再伴上他低沉的男音朗读(尽管他读的一点也不生动),宝宝就会异常安静,变得很乖。老公能给宝宝以安全感!屡次试过之后,我得出了这样的判断。

爸爸得宠时代的到来,让我的情绪时常在欣喜与“失落”中复杂交替着。

这些行为只是宝宝胆小吗?家长要小心了


以下这些这些行为只是宝宝胆小吗?比如我家宝宝好怕生啊,陌生人几乎都不能碰她,一碰就哇哇大哭,怎么办啊?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宝宝这些行为是否真的只是宝宝胆小吗?

我家那个娃子哦,硬是粘人的很,片刻离不得我,也不要她爸碰我,一碰就惊叫唤,恼火的很!

我家那个宝噢,特别怕打针,现在说什么也不打针了,别说打针,去医院看见白衣服的医生,就开始嚎,整层楼都听见!

看到这些情况,心里也是着急的慌,都说宝宝是人间可爱的天使,但是老是因为胆小耍横闹腾的宝宝,可是真的可爱不起来了。除了怕生、粘人、怕打针,还有怕敲门、怕打雷、怕闪电、怕黑,这些都是宝宝胆小的典型行为。

这些行为只是宝宝胆小吗?

宝宝第一次接触一些事物,因为有陌生感而表现出害羞,慢热等情绪是正常的,这是人类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宝宝性格一部分来自于遗传,而起决定性因素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家长作为宝宝的第一任教师,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多数宝宝表现出来的胆小怕生,一部分原因就来源于家长的以下行为!

家长经常玩消失

宝宝对于身边的人会有强烈的依赖感,这是一种本能。每当家长出门上班或是工作出差需要出行一段时间时,就会遇上宝宝嚎啕大哭,这在每个家庭都会遇上。而有的家长为了避免宝宝大哭,直接选择宝宝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离开,而等宝宝醒过来才发现父母不见了,久而久之,宝宝会变得非常敏感胆小。

家长无意的恐吓

家长工作忙活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已经是精疲力竭,只想倒头大睡。而宝宝新陈代谢快,精力很旺盛,为了让宝宝少点闹腾,有的家长就会想出这样的妙计:再不睡觉,大灰狼就会来抓你!再不睡觉,熊家婆就会来找你!其实这些恐吓的信号,不仅不能让宝宝快速的睡去,还会让宝宝产生怕黑的情节。

家长脾气暴躁

宝宝在暴力、打骂的环境下,特别是家长经常吵架的情况,对于不谙世事的宝宝,这是一种特差的情绪体验,而坏的东西特别容易记忆深刻,这种消极情绪体验一次次的在宝宝脑海里加深,对于幼小的宝宝可能出现的是胆小怕事,而长大后,更可能出现暴力倾向。

家长缺少鼓励

在宝宝成长过程中,有种态度相当重要,那就是自信。自信的宝宝表现出来的是学习能力强、乐于分享。而自信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获得别人的鼓励赞赏,积累的一种情绪体验,比如搭个积木、做个开卡车的小游戏,都是帮宝宝积累自信的好办法。

家长过分溺爱

中国有句古话:物极必反,同样应验在宝宝身上。家长的过分溺爱会让宝宝产生一种错觉:所有的问题都有家长来抗,家长是自己唯一的保护伞,从心理上形成这样的依赖,行为上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所以宝宝在一些突发情况下表现出胆小也就不足为奇了。

胆小可能是很多宝宝都会遇上的问题,而父母的以上行为直接放大了宝宝的胆小性格,导致宝宝成长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对宝宝的爱不仅是吃喝拉撒,性格引导也是宝宝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家长们不能一味的溺爱,需要的是用心陪伴,健康引导!

“怡情”是对宝宝好的胎教


宝宝在出生之前尽管深居妈妈的子宫之内,但随着怀孕月份的增加,宝宝也可随着妈妈的情绪变化而和母亲一起体验人间的各种情感,并伴随着妈妈的精神、心理节奏逐渐萌发生命的智慧。

“怡情”,最好的胎教

什么是“怡情”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生活在妈妈腹中的宝宝是一个有感觉、并能对外界变化都能做出一定反应的小生命,它不仅具有皮肤感觉、肢体活动、呼吸运动、发声等能力,还会不由自主地受妈妈生理、心理变化的影响,产生类似情绪的反应。

正是基于这些发现,各种胎教方法应运而生,很多准爸爸、准妈妈都希望通过胎教,使自己的宝宝变得更聪明。

其实,“胎教”并非意味着宝宝从妈妈那儿受到了教育,而是指母体的各种变化(主要是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对宝宝生长发育所产生的良好影响。研究显示,准妈妈怀孕期间的心情变化,不仅会影响自身状态,而且还对腹中宝宝的发育以及成年后的性格、心理素质有直接影响。因此,最好的胎教就是准妈妈在怀孕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境,这就是“怡情”。

“怡情”,倡导通过调整孕妇身体的内外环境,不大喜、大悲,不让自己的情绪剧烈波动变化,免除不良刺激对胎儿的影响,使宝宝的身心发育更加健康、成熟。

孕期,准妈妈有点喜怒无常

很多人都认为,孕期应该是女性一生中最幸福的时期。事实上,很多准妈妈在孕期都会有很多烦恼,将近10%的女性甚至有程度不同的抑郁。而正是因为这种想法,使家人和医生都忽视了对孕期准妈妈情绪变化的关注。可如果抑郁的情绪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及时治疗,往往会给胎儿带来不良后果。

整个孕期,由妊娠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和生活角色的转换会使准妈妈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在怀孕的不同阶段,心理压力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孕早期

担心流产

意外妊娠,没调整好心态,没有做母亲的心理准备

早孕反应带来的疲劳

与工作的矛盾,怕影响工作、职位

这些胎教误区你闯了吗


为了不让宝宝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准父母们早早就准备对宝宝进行胎教,然而却不知道在胎教的同时,你可能不知不觉走入了误区,而让胎教适得其反了。那么,究竟在胎教过程中存在哪些误区呢?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教育应该从0岁开始”,为了生个聪明可爱的宝宝,让孩子出生之前就领先他人一步,许多孕妈妈在怀孕初期就给腹中的胎宝宝听音乐、讲故事,殊不知音乐胎教不当可致胎宝宝耳聋。豆豆妈(亲子特邀资深妈妈)提醒您,孕妈妈进行音乐胎教要走出误区。

拍打“胎教”?

有人建议,当胎儿踢肚子时,母亲可轻轻拍打被踢部位,然后再等第二次踢肚。胎儿再踢,母亲就再拍打。每天早晚两次,每次3~5分钟。据说,生下来的宝宝在听、说和使用语言方面都能获得最高分,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

豆豆妈告诉你真相:从刚生下来宝宝的生活状态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小宝宝除了要吃东西填饱肚子睁开眼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就连大小便他也可以闭着眼完成。

对新生的宝宝你会早晚两次每次3~5分钟地去拍打他吗?而且,当他还在腹中的时候,胎动并不是闲来无事在和你做游戏,他可能是伸个懒腰,或换个睡姿。你对他的拍打很容易引起他的烦躁不安,这并不能起到胎教的作用。

音乐“胎教”?

在一些“胎教”课上,你肯定这样地记录着:怀孕5个月时进行音乐胎教。每次5~12分钟,6个月后,每次20分钟,一天1~2次。连音箱摆放的位置都有讲究,放在1米左右处,扬声器对着腹部,分贝在65~75。不仅胎儿听,准妈妈也得精神集中,一起投入。

豆豆妈告诉你真相:用声音来刺激胎儿,无非是想对其生长发育产生积极影响。而实际得到的结果是胎儿的听力阈值下降了。

音乐通过母体的传递,被胎儿的听觉神经感受到时已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和谐的旋律与节奏,而只是一个单纯的物理声波,是有害的噪声,它有可能对胎儿造成易干扰和易激惹性。

也就是说,本来给胎儿一定音量的声音才能引起他的反应,而现在,一个比原来音量还要低的声音就能引起他的反应,表面上看起来,胎儿变得伶俐了,但实际上,是胎儿得不到安静的环境,神经变得紧张了。

胎教音乐越大声越好?

许多孕妈妈进行胎教时,却是直接把录音机、收音机等放在肚皮上,让胎宝宝自己听音乐。这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孕妈妈,把“胎教音乐”当作培养“神童”的智力胎教法宝,这是一种认识误区,特别是不合格的胎教音乐磁带,将会给母腹中的小宝宝造成一生无法挽回的听力损害,应引起准妈妈们的警省。

豆豆妈告诉你真相:胎宝宝在母亲肚子里长到4个月大时就有了听力,长到6个月时,胎宝宝的听力就发育得接近成人了。这时进行胎教,确实能刺激胎宝宝的听觉器官成长,促进孩子大脑发育。

正确的音乐胎教方式应该是孕妈妈经常听音乐,间接让胎宝宝听音乐。此时胎宝宝的耳蜗虽说发育趋于成熟,但还是很稚嫩,尤其是内耳基底膜上面的短纤维极为娇嫩,如果受到高频声音的刺激,很容易遭到不可逆性损伤。

因此,进行音乐胎教时传声器最好离肚皮2厘米左右,不要直接放在肚皮上;音频应该保持在2000赫兹以下,噪声不要超过85分贝。另外对孕妈妈来说,最好不要听摇滚乐,也不要听一些低沉的音乐,多听一些优美舒缓的音乐,对孕妈妈、对胎宝宝才都有好处。

所有世界名曲合适胎教?

都说经过胎教的婴儿特别聪明,但具体该怎么教,没有人能说得明白,许多准妈妈都知道给胎儿听世界名曲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早在怀孕初期就买来了专为婴儿准备的胎教录音机和各种世界名曲,每天一有时间就把录音机放在肚子上让胎儿听。

大部分的准妈妈们都知道胎教的益处,但却不知道正确的方法,因此在进行胎教时多是采取最常见的一种做法,就是听世界名曲。

豆豆妈告诉你真相:经过科学验证,正确的胎教对于胎儿的神经等系统发育有着极大的益处,这样的宝宝十分聪明。给胎儿听音乐的做法是有可取性的,音乐对于胎儿的成长有好处,但是人们不管是什么音乐全部都拿来听,有些人还长时间地把专用的胎教机放在肚子上,让胎儿听,认为这样做就是最好的胎教了,其实不然。

首先胎教要定时、定点,每天孕妇可以设定半个小时的时间来听音乐,时间不宜过长。其次在选择音乐时要有讲究,不是所有世界名曲都适合进行胎教的,最好要听一些舒缓、欢快、明朗的乐曲,而且要因时、因人而选曲。在怀孕早期,妊娠反应严重,可以选择优雅的轻音乐;在怀孕中期,听欢快、明朗的音乐比较好。

胎教越早开始越好?

有的夫妻当知道自己即将做父母后,立刻就说要为宝宝做胎教,但其实这么早做胎教不仅没有作用,而且可能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豆豆妈告诉你真相: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生理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胎儿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科学研究表明,胎儿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才能具备,到胎儿8个月时才呈现出与新生儿相同的脑电图,大脑皮层区域才有了各自特殊的功能,指挥胎儿听、嗅、发音等器官的活动,并具有连续性和初步的节律性,使得对胎儿实施相应的有规律的教育成为可能。

据胎儿研究工作者研究证实,胎儿末期(8个月左右)就已有了听觉记忆。所以,胎教的最好时间应选在胎儿8个月(孕32周)以后。

胎儿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而睡眠也是让胎儿迅速生长发育的方式,准父母们在宝宝还没有足够的认知、记忆能力的时候就进行胎教,既没有意义,更可能骚扰到胎儿睡眠,也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

胎教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胎儿绝大部分在睡眠中度过,因此为了尽可能不打搅宝宝的睡眠,胎教的实施要遵循胎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不能随意进行。

豆豆妈告诉你真相:首先,胎教要适时适量。要观察了解胎儿的活动规律,一定要选择胎儿觉醒时进行胎教,且每次不超过20分钟。其次,胎教要有规律性。

每天要定时进行胎教,让胎儿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同时也利于出生后再认,为其它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三,胎教要有情感交融。在施教过程中,母亲应注意力集中,完全投入,与胎儿共同体验,建立起最初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环境对宝宝的生长比外界的刺激更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而对于胎儿而言,良好的环境就是妈妈心情愉快,营养充足,那对宝宝而言就是最原生态,最有力的胎教。

豆豆妈提醒:胎教实施过程中主要须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胎教要适时适量。要观察了解胎儿的活动规律,一定要选择胎儿觉醒时进行胎教,且每次不超过10分钟;

第二,胎教要有规律性。每天要定时进行胎教,让胎儿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同时也利于出生后再认,为其它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胎教要有情感交融。在施教过程中,母亲应注意力集中,完全投入,与胎儿共同体验,达到与胎儿的身心共振共鸣,不仅利于胎儿的也利于母亲自身身心的健康,建立起最初的亲子关系。

总之,胎教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语言、音乐学习的过程,也是胎儿对母亲形成依恋关系的过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