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小孩子还是大人,都非常需要自信。而自信,可以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培养。那么想要培养婴幼儿自信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自信为什么对孩子如此重要?

因为一个确信自己能力的孩子能够战胜恐惧和失败带来的沮丧,并且有强烈的想进步的意识!这种自信的感觉,是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建立起来的。因此,父母的作用是帮助孩子找到自信的源泉,对孩子的探索行为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对他的失败给予及时的安慰,同时帮助他知道界限在哪里。

亲抚,婴儿最需要的

刚刚从子宫里出来的小宝宝最需要什么?妈妈的拥抱!一直到婴儿6个月左右,只要他哭,你就把他抱起来,不要怕周围的人说你娇惯孩子。在最初几个月里,宝宝最需要的就是同你的身体接触,他熟悉你的气味,你温柔的声调,在你的呵护下,他才会产生安全感。这种内在的安全感能使他顺利跨越人生中的各个阶段。同样,你的精心照顾,积极鼓励也会帮助他不断地获得新的本领:走路、自己大小便、说话……

不要忘记研究表明,一个受到宠爱,获得安全感的婴儿,有更大的希望成长为一个更少地受到焦虑侵袭的儿童和成年人。只有从容的时候,人们才会获得成功!

温柔话语是最神奇的安慰剂

宝宝听不懂你的话?没关系,因为妈妈的话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字面的意义,让宝宝获得安全感的办法不只有拥抱一种,妈妈温柔地对他说话有同等的效力。

不要忘记如果孩子没有什么原因地哭起来:他的尿布没湿,他睡觉、吃饭很正常,也没有发烧……你不妨抚摸着他,对他说:“宝贝,你怎么了?是不是想让妈妈陪你说话了?”你从容而温和的低语常常是最神奇的安慰剂。听着你的话,宝宝会专注地望着你,甚至咿咿呀呀应和起来,忘记了哭泣。

你能行!

“你肯定能自己做到这些,我相信你。”只有在孩子的每个年龄段,鼓励他放心地进行各种尝试,才不会剪断他要飞的翅膀。相反,过多地保护孩子只会使他放慢前进的步伐。因此,重要的是在保护和放手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如果你经常阻止他,他就会认为世界是很危险的,从而停止探索。如果你相信他,就不要说:“你要摔倒了!”或者:“你永远做不到!”因为这样的话只会让他一事无成!

不要忘记尽管你不停地鼓励他,可他还是失败了。没关系,帮助他接受这个现实,人们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

多给予正面肯定

“真棒!”“你真是个小杂技演员!”“我非常喜欢你的画!”以前,你从不习惯赞赏别人?可现在,你已经为人母了,赞赏是你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因为如果你说孩子是冠军,他就会竭尽全力表现出冠军的样子证明你说得对。积极而有度的赞美不会让孩子成为自大的人。假如某一天,你发现在孩子的笔下,你的头发跟一堆绿色的乱草没什么两样,请忍住笑!相反,在欣赏之后,再将你的所有修改意见有技巧地提出来,这样,下次他爸爸的画像就会有个新的面貌了。

不要忘记重要的是表扬孩子的创意与自主性。除此之外,你所有的建议都应该是建设性的。

为他做出榜样

即使与基因无关,自信也是能够传递的。如果你是一个自信的人,孩子就会有一个可以跟从的榜样。相反,缺乏自尊、缺乏自爱也能够一代代相传。

不要忘记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不自信的人,却无法改变现状,不妨寻求专业人员(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避免发生恶性循-环。因为无论是孩子还是你自身,自信都是一个重要的品质。

别人的目光,不那么简单

在长大的过程中,孩子的生活圈子不断地扩大。在幼儿园,在保姆家,在公园里,孩子慢慢学会加入各种圈子,并且学会面对别人的目光。这个时候,做妈妈的一定要尽可能地避免干预,让孩子独立解决各种交往中的难题,除非是在危险的时候。

但是如果孩子到了3岁以上,还总是远离同龄群体,好像害怕别人,或者有过度的进攻性,不要让这种形势持续。必要的情况下,请咨询心理医生。

不要强迫他,让他自由地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喜欢安静地小范围地同别人交流,而不喜欢集体生活的喧闹,他应该有选择的权利。

扩展阅读

想要治孩子的驴脾气该怎么办


孩子一天天长大,不少宝爸宝妈发现,孩子的脾气也跟着变大了起来。那么问题来了,想要治孩子的驴脾气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看到一条宝妈的留言,分享给大家。

@樱花蜜饯:

宝宝现在1岁半了,有时候在家里玩耍或者出去游玩的时候,一点事情不顺心了就发脾气,在家里还好点,外面人越多他越能闹腾,气死我了!

叨叨你说该怎么办呢?我是该打呢?还是打呢?打呢……

大家平时肯定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吧,都是怎么处理的?

是宝宝,就总有作妖的那天。

不过,不管在哪里发脾气,动手都是不应该的!

虽然会很崩溃,但也不能因为宝宝打不过自己,家长就“先下手为强”啊~

宝宝天生就会发脾气

有研究表明,15~30个月龄的宝宝,当自己的行为受到限制,或者自己的意志和他人不一致时,就会变得非常激动,甚至情绪崩溃。

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宝宝语言和情绪的表达能力还不完善,但他们的肢体行动受到意识的支配,已经足够可以完成自己的意愿。

他们不会再像1岁以前那样依赖家长,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当行为受到限制时,会感到沮丧,感觉失去了独立性,丧失自控力。

家长眼里的发火、闹脾气、耍驴,是他们最直观的表达情绪的方法。

这也是宝宝第一个反抗期的到来,生长发育阶段正常经历的过程。

不发脾气可能有原因

排除宝宝自身的性格特点,如果1岁半~2岁左右的宝宝一直都没有发过脾气,家长需要反思一下。

想想是不是自己平时太严厉,压抑了宝宝的“自我”认知,不敢反抗;或者平时太宠溺宝宝,有求必应,阻碍了宝宝的认知发育。

无论是缺爱还是溺爱,对宝宝的心理发展都是不利的。

宝宝发脾气只是表示自己不高兴了,不存在严重的情绪或人格紊乱症状。家长处理得当,可以降低宝宝在4~5岁时发脾气的程度和频率。

那么怎样才算处理得当呢?

宝宝发脾气时如何处理

1、保持安静,平复情绪

宝宝发脾气的时候,家长也很容易受到感染而情绪失控,但要切记镇定,保持冷静。

家长可以采取“平静中断”法,让宝宝安静一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带宝宝离开发脾气的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呆一会,从愤怒的环境中抽离出来,平复情绪,同时减少围观的人。

如果是公共场合,又没办法离开的话,尝试拥抱宝宝或用平静的语气和他说话,也可能会让宝宝安静下来。

2、发飙、讲道理,全都没用

发飙、打骂宝宝没有任何作用,还会让情况变得更难处理。

用过激的言语批评宝宝,如果宝宝反抗,让情绪更肆无忌惮的发泄,会助长脾气;如果宝宝不反抗,将愤怒的情绪压在心里,对性格养成和心理发育都很不利。

也不要急着讲道理,宝宝情绪激动的时候,是根本听不进道理的。

家长应该注意,宝宝此时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

3、表达共情,引导情绪

宝宝哭闹时,家长首先表达自己对宝宝的理解,和宝宝产生共情,这样会更容易安抚到宝宝的情绪。

在宝宝的心情不太激动的时候,引导宝宝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并且告诉宝宝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说出来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发脾气。

4、原则问题,必须坚定

面对原则性问题,宝宝哭闹时,家长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要因为发脾气而顺着宝宝,这只会让他得寸进尺。

坚定的向宝宝表明家长的立场,不同意或者不可以,结果是不会因为宝宝的哭闹而改变的。

态度一定要坚定、明确,不要摇摆不定,让宝宝明确,闹脾气是没有用的。

5、给予理解和尊重

如果宝宝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不在身边,由家人告知宝宝耍驴的情况时,不要听信他人指责而轻易说出批评宝宝的话,要给予宝宝足够的尊重。

可以等到宝宝开心的时候,引导宝宝说出自己发脾气的事情,告诉宝宝发脾气是不对的,除了哭闹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6、一视同仁、认真对待

有时候因为环境的不同,面对宝宝发脾气,家长表现出来的态度有所差别,这是不对的。

让宝宝洞察到家长面对不同环境或者不同人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就会利用这些来钻空子,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对宝宝以后的脾气管理非常不利。

如何预防宝宝发脾气

●平时注意语气表达,友好温和的说话,给宝宝的感受是邀请而不是命令。

●表达反对意见时不要情绪过激,冷静清晰地重述就好,不要刺激宝宝的情绪。

●不轻易爆发战斗,谨慎决定是否有必要(比如开车外出必须让宝宝做坐在安全座椅里)。

●面对不容商量的事情,不要留余地,(比如睡觉、上学)即使宝宝顺从了,也不要给予额外奖励。

●通过往次闹情绪,预测什么情况下,会引起和宝宝的摩擦,尽量避免。

●面对宝宝不错的表现,家长要及时的给予足够的赞美和关注。

●平时有意识引导宝宝观察和分辨他人的情感变化,让宝宝感受他人的情绪。

●在宝宝要发脾气之前可以通过转移宝宝注意力的方法来规避,但效果因宝宝而异。

●可以借助绘本等工具让宝宝认识情绪,养成通过积极的方式化解愤怒的习惯。

宝宝闹情绪常见问题

1、为什么我家宝宝特别容易发脾气?

有些非常敏感的宝宝,很容易感到被冒犯,从而更容易生气。

大部分这样的宝宝在出生后都表现得很紧张,而且异常活跃。

在婴儿时期,总很难平静下来。

在幼儿阶段开始对其他孩子、成年人,甚至动物都会表现出攻击性。

而且也会经常突然毫无理由地爆发,总是很暴躁。

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伤害了别人,也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

相反,他们会认为这是“别人惹到自己了”,并且以此作为自己的借口。

2、哪些时候发脾气需要格外注意?

宝宝偶尔发脾气很正常,但发脾气的频率和强度在4岁半的时候应该降低。

如果宝宝的脾气爆发得很突然、很频繁,或持续很长时间,连续几周都具有攻击性,并且家长无法应付的话,这时就应该带去医院检查了。

3、哪些情况容易使宝宝情绪失控?

突然出现很多陌生人,环境和活动突然改变,喜欢的活动要结束了,要求得不到满足等。

以上这几种情况很容易使宝宝情绪失控,发脾气、哭闹等,这时家长要格外关注宝宝的感受,给予宝宝比平时更多的关爱,减轻失落感。

想要让孩子认识情绪该怎么办


随着孩子慢慢成长,孩子们也慢慢也有了自己的情绪。而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认识情绪。那么想要让孩子认识情绪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中孩子常常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而产生一些情绪问题。

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大发脾气:我要吃糖!我要买玩具!我不要穿这个,我要穿那个!我要去游乐场,我不要去幼儿园……跟小朋友之间也会产生情绪:毛毛总是抢我的玩具!我跟球球打架了……有时候自己玩着玩着也会突然闹情绪:妈妈这个架子怎么安不上了,我的娃娃弄脏了……

对于正在哭闹的孩子,为什么讲道理没有用?就像我在《亲子沟通|果妈支招如何与熊孩子对话》中曾说过的,对于正在处于情绪中的孩子,家长说的越多、劝的越多,孩子反而哭闹的越厉害,是因为你不理解他,而且在破坏孩子的宣泄过程。

每个人都有情绪,孩子有情绪也是理所当然的。有情绪并不可怕,重要是教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调节。

了解情绪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一模一样的情绪。在学习情绪调节方法之前,我们首先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以及自己情绪反应的模式是什么,才能知道怎么去调节它。

1、了解自己的情绪基调

不同的事情,可能都有一些共同的情绪表现,比如,一个人遇到事情经常唉声叹气,这种情绪就是这个人的情绪基调,对于相对稳定的情绪基调需要更深层次的情绪调节。

2、了解自己的情绪强度

有些人发怒时,吵架、摔东西,恨不得把眼前的一切都扔了,反应很激烈。而有些人虽然也很生气,但是瞪一下眼睛就好了。

这说明人的情绪强度有差别,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情绪是不是很容易激动,如果是情绪容易激动、表现特别明显的人,更需要先从行为上去改变。如果是情绪表现一般,容易闷在心里的人,需要先从想法上多去改变。

3、了解自己的情绪内容

人们会对一些特别的事情有特别的反应,比如,有人特别受不了委屈,很介意别人冤枉自己,如果有人冤枉自己,可能还没弄清怎么回事,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完全变了一个人,这种不同寻常的反应说明,他们对这类事情绝对是不可以接受的,这是他们的边界,容不得别人触碰。

4、细分自己的情绪

同一件事,可能会引发不同的情绪,要分清主要情绪和次要情绪。

比如希希怪我拿了她的铅笔,我又愤怒又悲伤。因为希希冤枉我,我愤怒;我悲伤是因为之前我俩还那么好,现在变成了这样。

细分情绪帮助我们了解到哪个情绪是最强烈的,需要特别处理,这样能帮助自己分清生气的真正原因。

5、了解自己难以解决的情绪

主要是自己难以描述、难以表达、难以解决的情绪。

并不是每个人在描述自己情绪时,都能准确描述,这需要我们去练习,我们难以表达的情绪会给我们带来困扰。比如有的人很不好意思发怒,真的生气了,也憋着,回头又跟自己较劲,这对自己的伤害就很大。

通常我们难以表达的情绪也是我们比较难以解决的情绪,并且会体现在和人相处的过程中,比如我们忍不住发怒,那么如果有一个人对着我们发怒,我们是很难劝他冷静下来的,有可能比他还生气呢。亲子关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孩子一发脾气家长就忍不住爆发,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先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生活中帮孩子认识情绪

1、抓住机会给情绪命名

如果家长在和孩子的互动中,经常和孩子就情绪进行命名和解释,孩子就能更多掌握和学习不同情绪的命名和含义,也能发展出更好的情绪理解、表达和调控能力。

比如孩子非常生气的时候,父母可以说,我看到你的眉毛都竖起来了,看起来你真是很生气。

或者孩子的玩具不见了,急的大哭,父母可以说,宝贝,你的玩具不见了,现在一定特别伤心……

给孩子的情绪命名,其实也是换一种方式在和孩子共情,告诉孩子:你的情绪妈妈能接受,你的情绪和感受也很重要。这样会让孩子在面对自己的情绪时不那么慌张和手足无措,之后才能更积极去寻求调整方法。

2、游戏中认识情绪

平常跟孩子玩游戏,或者角色扮演读绘本,既让孩子觉得好玩,又能明白不同情绪是什么样的。

比如之前给大家推荐的绘本《弗洛格生气了|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跟孩子一起分角色来读这个绘本,探讨弗洛格为什么生气了?让孩子感受当下弗洛格的情绪,还可以再结合孩子的经历,让孩子更直观理解这种情绪。

情绪不是一下子产生的,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内在模式的一种反映。让孩子学会调节情绪,是引导和帮助孩子调节情绪的基础。

想要让孩子不再自卑该怎么办


关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不能只注重身体,心理方面同样重要。现在自卑的孩子越来越多,想要让孩子不再自卑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人前畏畏缩缩笨嘴笨舌,人后伶牙俐齿活泼乱跳;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喜欢低着头;上课不敢发言,总是卷缩在角落里,怕被老师点名;做事小心翼翼,大气都不敢喘一下;即使是自己擅长的事,也不敢在人面前展示;看似努力学习,但成绩很不理想......

如果你孩子有以上一些行为,请先不要急,首先你要做的就是不要骂孩子,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自卑人,孩子之所谓会自卑,都是因为父母在孩子5到12岁时,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这时间段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的最佳时机,也是孩子最容易产生自卑的时期。

自卑的好兄弟是自信,一字之差,天差地别,而两者心理往往取决于一念之间,所以父母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千万不要对孩子做这些事,这很容易就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1、不要对比

人的五指长短不一,用途不同,各有各的优缺点,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各有各的特点和所擅长的方面,如果父母经常用别人优点来责骂孩子的缺点,比如成绩,那么孩子不仅不会被激励到,反而会变的自卑,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并产生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错觉。

父母在看到孩子缺点的同时,也要赞赏孩子的优点,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

2、带孩子出去见世面

产生自卑最大的来源就是自己的无知,当别的小孩在对迪士尼、游乐园、动物园等等新奇玩意侃侃而谈的时候,而自己因为一无所知,插不上话,自卑就由此生根发芽了。

孩子一旦没见识,说话就会没有了底气,便会产生不如人的自卑心理,长时间下来,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格格不入,融入不了集体之中,做事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什么或说错什么闹笑话,所以说父母要多带孩子开阔眼界,不断的长见识,增知识,正所谓知识使人自信,因此父母不要把孩子一直禁锢在家中,成为一只自卑的井底之蛙。

其实是人都会自卑的。心理学家A.阿德勒认为自卑有时候也是一种激励的手段,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而努力奋斗,但最怕的就是在儿童时期自卑,因为孩子还小,情感认知还不完善,不懂得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自卑也就变成了一把利剑,狠狠的刺在孩子稚嫩的心上。

而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出现,只能靠外界因素,也就是父母,所以说父母要少对孩子做以上事情,凡事要多考虑孩子的自尊心,这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面对孩子叛逆我们想要化解该怎么办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后,宝爸宝妈们开始发现,孩子居然变得叛逆了起来。那么面对孩子叛逆我们想要化解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孩子的脾气越来越拗,越来越不听话了呢?甚至大人说一句,他还能回嘴好多句,天天上演这种吵架戏码,搞得心好累…

到底哪个环节出错了呢?

什么都反抗的叛逆小屁孩,到底该怎么教?

幼儿园已经放学了,偌大的校园只剩下几个小朋友还在溜滑梯,突然一声呼唤传进游戏场的嘻闹声中:“时间到了不能再玩了!妈妈还要回家做饭呢!小宝,听到没?我们要回家了!”妈妈焦急地呼唤着,但只听见小宝不断地说:“我不要回家,我还要玩,我不要回家,我还要玩…”时间越来越晚,不管妈妈好说歹说,小宝就是不肯回家。妈妈上前去拉了小宝,只见小宝都着一张嘴、摇着头,妈妈怎么拉都拉不动,拗不过小宝,妈妈只能自我安慰:“看来小宝真的还很想玩,孩子也需要活动,就让他再玩一下吧…”

好不容易等到小朋友都回家了,小宝发现只剩自己一个人,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跟妈妈说要回家了。一回到家,小宝把背包、鞋子往地板一丢,袜子也没脱,就跑去房间玩了。妈妈在后面追着、叫着:“小宝,东西怎么乱丢呢?回家应该要把自己的背包放好、鞋子摆好、袜子脱下来拿去放在洗衣筐里啊!”小宝顿了一下,把脚上袜子脱下来,又往地板一扔,就跑进房间玩起来了。妈妈有点不耐烦,又担心自己太啰嗦,只好边叹气边捡小宝的东西,心里纳闷着,小宝是不是注意力有问题,我说的话都怎么没听心里呢?

晚饭吃到一半,小宝突然想喝水,连跑带跳的倒了杯水来喝,过程中一不小心把水打翻了;妈妈请小宝帮忙把地上擦干净,只见小宝一脸不高兴的说:“妈妈,你很烦”妈妈忙进忙出的才刚淮备好晚餐,好不容易才可以坐下来休息、吃饭,听到小宝的反应,心里很生气,觉得这孩子真是不懂事,但妈妈还是耐着性子说:“妈妈很累,你打翻水,本来就应该帮忙擦啊!”没想到小宝一听这话,竟然生气地大声回说:“我又不是故意的,我不要擦”

这次妈妈真的生气了,她责备小宝:“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妈妈每天做家事很辛苦,叫你帮忙一下,你就这么多理由,真是太不乖了。”话还没说完,小宝就大声的哭了起来:“我不要,我就是不要……”两只手还生气地敲着桌子,一不小心,又打翻了饭菜……

妈妈忍不住情绪大爆发,对着小宝一顿怒打;孩子躺在地上哭。妈妈收拾洒在地板的饭菜,既生气又自责,心想:“唉……这孩子实在很不听话,但我会不会也太严厉了,伤了孩子的心呢?”

爱与管教兼具,让孩子学习与现实环境共处

家有经常违抗命令的孩子,父母会觉得他们过于坚持己见、不易妥协,必须更用力地教导他们是非对错,而陷入谁对谁错,争论不休的循环。事实上,这样的孩子需要的是爱与管教兼具的教养方式。处理情绪、减少说教,让孩子实际去体验行为与后果间的关联性,从经验中修正,才能帮助孩子。

1、要用中性语句陈述指令

幼儿的判断力和自控力都尚未发展成熟,与其告诉他不能做什么,不如告诉他要如何做,才能得到大人的认可和支持。此外,幼儿本来就容易做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如果只用“不可以、不行…等”话语来命令或要求孩子,长期下来,孩子会对诸如此类的负向讯号过度敏感,即使父母的语气并不太强烈,孩子也会产生被责备的强烈感受,并因此进入情绪爆炸的历程和结果。此时,以中性的语句、平和的情绪说明要孩子完成的事,反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孩子越急,父母要越慢;孩子越激烈,父母要越冷静”,是面对爱唱反调孩子的好方法。违抗命令的孩子,通常情绪都很高涨,如果父母也处在情绪激动的状态,就很容易互相刺激、互相堆高彼此的情绪。当孩子觉得更委屈、更难过、更生气时,唯有用中性不刺激的方式处理,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也才能帮助孩子学习情绪的觉察和行为控制。

以小宝的例子来说,光是对他说:“我不是跟你说过了…”、“为什么你每次都…”、“到底要我讲几次…”,这些话并不能让他想要收拾,反而在强烈情绪和生理状态的夹击之下,更难做出适当的行为。如果可以先同理他的感受:“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是因为急着要喝水才会打翻,而且你肚子很饿,一定不想现在去收拾”之后,再以中性、平和的方式告诉他:“请你把水擦干,就可以吃饭了。”这样孩子就会比较能接受。

当然,这么说,不代表孩子就会心甘情愿地完成指令。这时,请务必继续中性地“重复”指令;在单一重复的陈述中,父母的情绪会比较平缓,而不加指责的语句,也比较不会激起孩子更大的反应。

2、要先处理事情再处理态度

孩子在拒绝父母合理的要求和指令时,常常会说出像是:“我不要做功课、做家事、睡觉…”,或“为什么是我…、你自己还不是…”之类“态度不佳”的话,很容易激发父母内在的“”教养欲望,会不自觉地想要对孩子进行机会教育,“调整”孩子的态度,让孩子知道要尊重父母和别人,不可以“顶嘴、没礼貌…”,但这会很快地陷入说教模式,孩子听不进“谆谆教诲”,父母的焦点受到“态度不佳”这个烟幕弹的遮掩,反而让孩子逃避了原本应该面对的责任,如:把背包放好、擦干地上的水…等。

这时需要的是“就事论事”,把焦点转回原来的事情上,告诉他:“我知道你有你的想法,但现在请先擦干地上的水”、“我知道你很想赶快去玩,但现在请先把鞋子摆好”。当父母不随孩子的态度起舞,而能把焦点放在事情上时,就有比较多的心力引导孩子做出适当的行为,也不至于让孩子有机会在你情绪性的话语中,挑语病反击你。

3、要让孩子从自然合理的后果中学习

有想法、有意见很好,但孩子必须学习面对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才能从经验中累积决策的能力,培养负责的态度。比如说,不把袜子拿去洗,就没有干净的袜子可以穿;打翻饭菜就必须延迟吃饭的时间,导致肚子更饿;不分担家务,父母要忙到很晚才能做完,也就没时间讲故事…等,这些都是自然会发生的后果,或者是需要父母坚持执行,但孩子可以理解其中关联的合理后果。如果孩子没有机会面对及承担,就很难带来认知的省思与行为的修正,换句话说,如果烂摊子总是爸妈在收拾,孩子的行为就会一再重蹈覆辙、不易改变。

举例来说,如果动手打人的孩子只要口头道歉就了事,不须为伤害对方负起责任,做出补偿行动,因为后果不严重,孩子不会汲取教训,也不会改善打人的行为。父母必须跟孩子讨论负责任的方式,如:帮对方擦药或做一件对方指定且合理的事,如此才能提供孩子修复关系、重新与人连结的学习。

妈妈要小宝擦干地板,就是打翻水这个行为的自然合理后果,只要在同理小宝的感受之后,把擦地板的工作分解成淮备抹布、擦地板、洗净抹布、拧干抹布…等几个部分,让他自己选择要分担哪一部分:“你要当救援小队,赶紧出动去拿抹布来擦?还是要当清洁公司帮忙擦地板?或者要当大力士把擦完的抹布洗干净和拧干呢?”有自主的选择权能减缓孩子抗拒权威的心理,如果能再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通常孩子就会二话不说地接受,飞快地工作起来了。

想要与孩子更好的沟通该怎么办


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父母在于孩子的沟通的时候总是会遇到各种问题。那么想要与孩子更好的沟通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说到教育小孩,爸爸妈妈常用“管”这个词。但爸爸妈妈的管,不是“管教”,不是用严厉的大棒政策做“虎爸”、“虎妈”。家长应该通过温和的、平静的、日常的、稳定的用心相处,为小孩引导方向、提供帮助、提供支持。从严厉管教,转向温和平静的方式,首先需要改变对小孩说话的方式,从使用严厉的表情、语气,变为使用温和、平静的表情和语气,多用“宝宝想这样呢,还是想那样呢?”“咱们……好不好?”这样的句式。

当你开始温和地询问小孩的想法、让小孩自己来做决定时,你会发现,小孩比家长想象得有理性的多,她不会一味地要求做那些家长觉得不太好的事情,也不会时时刻刻想完完全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家长变得温和、平静、宽容、允许别人表达意愿、容易商量,小孩也会发生同样的改变,你会得到一个更快乐、和爸爸妈妈相处更融洽的小孩。小孩是家长的镜子,照出的正是家长自己的样子。

严厉管教的目的无非是让小孩有良好教养、良好习惯,用平静温和的方式同样做得到。建立规则,用温和平静的方式引导小孩遵守规则,比用严厉暴躁的方式强迫小孩遵守,要有效得多。对小孩太过严厉的习惯,不会关掉开关就马上停止。一时忍不住怎么办?马上退出现场,让自己冷静下来,之后再和小孩沟通。

冲动暴躁时继续停在和小孩沟通的现场,怒火只会越来越旺,方式只会越来越激烈,小孩也会越来越对抗。所以一旦发现自己有忍耐不住的苗头,马上停止,去反思自己,不能任由怒火蔓延,发泄在小孩身上。我们还想提醒那位被自己严厉教养方式所困扰着的妈妈,其实,一位妈妈,不见得时刻要把注意力放在小孩身上。从小孩身上移开一些,关注伴侣,关注家庭生活的其他方面,学习收纳整理术,让家中干净、整洁、舒适,学学做饭,让爱人和小孩能时常享受到爱人/妈妈做的美食,这些,都是温柔善解人意的妈妈的一部分角色。对一餐一饭温柔耐心,对家人小孩,也会慢慢有更多耐心。

早晨送完小孩,到麦当劳吃早餐,旁边坐着一对母子,妈妈三十多岁,小孩六七岁,看洋子正在准备去上学或是上幼儿园。小孩一边吃,妈妈一边不停地对小孩说话:别着急。别烫着。你把鸡蛋吃了吧。再多吃几口。把这个纸(指汉堡包装)再剥开一点。哎哎,别弄手上。小心点,别弄衣服上。你看你多幸福,一顿早餐就花了45(块)。吃完咱把药吃了吧。快点吃咱们要走了。你再喝两口把它喝完吧,这个也太甜了……我们记下的,可能也就是其中的五分之一。好多话是连续说好几遍的,好多话是刚刚说完过会儿又重复说的。二十几分钟,就在小孩妈妈的唠唠叨叨中度过,我这陌生人都恨不得马上弄到一副耳塞塞上。小孩开始还能听,后半段就烦得哼哼唧唧起来,而始作俑者的小孩妈妈,对小孩的烦躁全无察觉。终于,小孩吃完,小孩妈妈背上书包,拉着小孩走了,我也松了口气。家长就不能让小孩安安静静吃顿饭吗?

别人家的爸爸妈妈和小孩在家里怎么样,我们无从知晓,但是在所有能看到父母带孩子的场所,餐厅、商场、公园、公交车、科技馆、博物馆、儿童游乐场,几乎都能随时看到不停对小孩唠叨这唠叨那的爸爸妈妈。家长的唠叨,大体内容是表白。“你看你多幸福一顿早餐就花了45(块)。”“你看爸爸妈妈多爱你,给你买这么多玩具。”“你看爸爸妈妈多辛苦,你还不知道努力学习。”“爸爸妈妈的心思都花在你身上了,你是爸爸妈妈的希望啊。”……表白内容无非小孩多幸福,爸爸妈妈多爱小孩、多辛苦。

没有爱听爸爸妈妈唠叨的小孩。青春期的小孩暂时就不提了,就是幼儿园、小学的小孩,也没有爱听爸爸妈妈唠叨的,只是小孩小,还不会像青春期的小孩那样直接以“别唠叨了”来制止家长罢了。一部分被唠叨惯了的小孩,学会充耳不闻,无论家长说什么,小孩都没有丝毫反应,该干嘛干嘛。这其实已经是小孩子的不积极的反抗了,但家长通常不会检讨自己是不是说得太多,而是常常批评小孩“我这小孩,说什么都不听”,于是家长继续说着,小孩继续没反应。

一部分被说烦了的小孩,学会跟家长反着来,你越是说他,他越是不愿意听你的,你要往东,我偏往西。于是家长追在小孩屁股后面唠叨得更欢,“这小孩,天天说着还不听呢,要是不说,还不反了天”。如果小孩已经超过3岁,再看0-3岁的书还有用吗?每个小孩都是从小婴儿成长起来,像家长的问题来自童年一样,稍大点小孩表现出来的问题,实际上从他们还是小婴儿时就开始积累了。爸爸妈妈可以看看这本书,回顾在小孩的成长历程中,你曾经做过什么,哪些对了,哪些做错了。然后逐渐调整,把对待小孩的方式转换到尊重他的发展、用温和而不是严厉的方式教养小孩的轨道上来。

夫妻之间要多就如何带小孩展开讨论。这种讨论不要当着小孩的面,也不需要小孩的祖辈参与,只是夫妻之间,认认真真地讨论咱们该如何做家长、如何带小孩。当两个人意见不一致时,不要争吵,要坐下来原原本本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共同分析,就像同事讨论工作一样。夫妻间培养出理性讨论的习惯,对于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育儿方式,非常重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