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坏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孩子的坏习惯都是老人家惯出来的吗?隔代亲是怎么回事?接下来看看下文了解吧。

都说隔代亲,老人对孩子亲得让人受不了,甚至变成了溺爱!这让很多家长很无奈啊,眼看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被老人宠得已经变了样,在生活中养成了很多坏习惯,这样很多年轻人,也常常的去吐槽老人,并且常常告诫老人,不要太溺爱孩子!

相信这个问题,是如今社会中很多家庭都存在的,然而很多家长却仅仅是吐槽,却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老人宠孩子!

那么问题来了,孩子的坏习惯,都是老人宠出来的吗?都是老人的错吗?

答案是肯定的,的确如今很多孩子被老人宠坏了,同时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错误表面上是老人造成的,然而事实上并非是老人的过错!

因为孩子是父母的孩子,带孩子是父母的责任,而并不是老人,如今我国社会现状是很多家长都要忙着工作赚钱,把孩子甩给了老人,很多人也因此养成了习惯,觉得老人帮忙带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是老人的责任!然而大家却忘记了,还是家长生的,老人本身并没有帮忙带孩子的责任!

所以老人没有错,反而有功,因为他们放弃了自己仅剩的那一点点时光,本来享乐的年纪,却依然在为儿女奔波,这样的老人何错之有!

读到这里问题又来了,既然孩子没有错,可是孩子却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伤害,因为坏习惯一旦养成,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面对这个现实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问题不是无解,如果家长实在没有时间自己带孩子的话,那么就要和老人在育儿方面的观念达成一致!

不过你想改变老人的观念是十分难的,其实老人的观念并没有错,他们只是想对孩子好些而已,所以我们只需要和老人去沟通一些原则性的问题

比如在吃的方面:不给孩子喝碳酸饮料、不给孩子买垃圾食品等,这些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孩子吃的用的,只要父母提前准备好就行了!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其实也不难。即使老人白天带孩子,父母晚上下班后总有时间去与孩子接触吧!在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管教孩子了!只要和老人沟通好,在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老人不要插手即可!

其实我们只要做到,不让老人成为孩子的避风港,让孩子面对错误的时候不逃避就足够了!

当然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还是难免发生分歧,这个时候大人们不妨坐在一起开个家庭会议,讨论一下,毕竟大家都是为了孩子好,相信很多家庭都能够得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最后小编想说,老人虽然可以带孩子,可是他们的年龄已经大了,作为年轻人的我们,要多理解老人,多关爱老人,有些时候老人其实就像孩子一样,他们也需要得到我们的爱!

扩展阅读

【如何改正孩子的坏习惯】怎么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如何改正孩子的坏习惯

1、和善地指出孩子的错误

如果你不喜欢孩子的行为,你可以平静地向孩子指出来,如果孩子依然改不了那个坏习惯的话,告诉孩子你希望他改的理由。因为孩子有时候做这些动作的时候也是无意识的,只是习惯性动作或者他们还不知道这些习惯的坏处。

2、用赞美鼓励孩子的好习惯

赞美是一个很有效的鼓励方法,当你发现孩子做对了某些事,或者表现得很好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一点鼓励,要向孩子证明你是在意他的。例如,当你的孩子没有把手指放在嘴里或者是鼻子里的时候,你可以和孩子说“我喜欢你拼图”,或者和孩子说“你画的可真好看”。

3、想想孩子为啥有坏习惯

首先想一想,为什么你的孩子会出现这些坏习惯。有时候孩子的这些坏习惯会表现得很平静,特别是很小的孩子,吮吸拇指和轻轻地摇晃身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无聊、焦虑、压力和紧张等也会让孩子出现一些坏习惯。

4、不要太在意孩子的坏习惯

你可以尝试着去忽视孩子的坏习惯,不要过度关注,如果你对孩子的行为过度关注,辱骂孩子或者是惩罚孩子的话,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坏习惯更加严重。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些坏习惯会逐渐消失。

5、给孩子找一个代替品

当你发现了孩子的坏习惯,你可以给孩子找一个其他的东西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当你发现孩子在挖鼻孔的时候,给孩子一个能分散他注意力的玩具。当你发现孩子在吸手指的时候,给他一个棒棒糖。如果你的孩子会出现焦虑、紧张或者是有压力,你可以先让他冷静下来,和他温柔地说说话,或者是用他最喜欢的玩具分散下他的注意力。

6、给孩子制定奖励制度

给孩子制定一个奖励制度来鼓励孩子的行为,当你发现孩子会自己玩玩具了,不会那么依赖别人了,给孩子奖励一个贴纸。如果你希望你的奖励更有效的话,你要在孩子刚做完的时候就立马给他奖励,这样他的印象才会更深刻。当孩子积累了一定的贴纸的时候,用贴纸换一个更大的玩具给他。

2导致孩子坏习惯的原因是什么

1、模仿

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在家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等等。

2、重复

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3、纵容

还记得临刑前咬掉妈妈乳头的那个盗窃犯的故事吗?他之所以成为江洋大盗并最终被判处极刑,与小时侯母亲对他的纵容是有直接关系的。试想,当他第一次偷人家东西的时候,母亲及时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赞许和鼓励的态度,他也许会有另一种人生。

【怎样改变孩子马虎的坏习惯】怎样改变孩子马虎的坏习惯


怎样改变孩子马虎的坏习惯:把做功课的时间化成功课量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很多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总是想着玩电脑、看电视。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完成作业,便规定做1小时作业,才能去看电视。孩子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总是心不在焉。如果家长把督促孩子学习的条件改为“再做对5道题才能玩”,结果可能他5道题做得有质有量。因此,家长帮助孩子改掉“粗心”的方法是:化时为量,即把“再做30分钟”,改为“再做5道题”。这样,孩子的劲儿就来了,从“必须忍耐30分钟”的消极状态,转变为“快把练习做完”的积极状态。这种积极状态能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不知不觉中克服了粗心的毛病。

2怎样改变孩子马虎的坏习惯:为孩子准备一本错题集

当孩子因粗心而做错作业时,不妨让孩子在错题集中把错误记录下来,同他一起分析做错的原因,并找出规律。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孩子认识粗心大意的危害,提高改正粗心缺点的自觉性很有好处。

3怎样改变孩子马虎的坏习惯:要避免做作业疲劳

许多孩子作业前半部分质量好,后半部分字迹潦草,错别字很多,大多数家长会说孩子粗心,其实这是疲劳所致。心理学家认为,疲劳是由于长时间持续活动,导致学习能力减弱、效率降低、错误率增加的心理状态。疲劳不能恢复,粗心问题就难以纠正。若适当休息,疲劳得以解除,学习“引擎”再度启动恢复效率,粗心问题便能解决。

4怎样改变孩子马虎的坏习惯:用目标激励孩子上进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减少“?”的近期目标,并辅之以奖励措施。如:本周或今天作业本上有五个“?”,下周或明天要求减少一个“?”,直至消灭“?”。每到一个目标就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这种用目标来激励孩子上进的方法,也能帮助孩子逐步乃至最终消灭因粗心造成的错误,从而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

5改变孩子坏习惯的注意事项

1、要从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做起

我们发现,如果一个孩子的房里一团糟,鞋子东一只西一只,他的作业往往字迹潦草、页面不整,做事丢三落四、凭兴致所至,观察没有顺序、思考缺乏条理,那么他已经表现出典型的马虎粗心的特点。因此,从生活中小事做起,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减少孩子的马虎粗心问题。

2、要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做起

孩子的马虎粗心,最根本原因是缺乏责任心所致。一个有很强责任心的人(也包括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马虎、不可能粗心。所以要纠正孩子马虎粗心的习惯,首先要从责任心的培养做起。有了责任心,他自然能够小心谨慎地对待每一件事情,从而避免马虎。

3、要从家庭环境和家长自身找原因

对于学习粗心的孩子,家长应避免在孩子学习的时候,把电视声音开得过大,也不要打麻将或打牌。因为孩子的注意力是极易受到干扰的,你的这些做法让孩子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一心二用、马虎粗心的坏习惯。

4、要从孩子的作业量中找原因

有时候孩子功课太多,紧追慢赶,往往就丢三落四,忙中出错,表现出马虎粗心。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就要和老师交流,适当减少孩子作业量,以少而精的练习,克服因为赶时间的忙中出错。

危害孩子一生的5种坏习惯,都是从模仿别人开始的!


习惯源自模仿,变坏只在一瞬间!

孩子天生爱模仿,包括认知、情感、理性以及习惯,都是从模仿别人开始,而且能力的强大远超想象!

下面这几个常见的坏习惯,最容易被孩子模仿,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

TOP1:模仿父母玩游戏

网络游戏虽不是毒药,但它可以让孩子上瘾...每天想玩...

手机、游戏对孩子有着不小的吸引力,却不意味着孩子一接触这些东西就会沉迷。

关键在于是否有个“沉迷游戏”的家长:自己想玩又得照顾孩子,于是“两全其美”地带着孩子一起玩游戏......

或者下班回家往沙发上一躺,这一动作愈加勾起孩子的的好奇心,“什么东西让我爸妈着迷”。

等到孩子有手机后,你会发现他关紧房间,顶着鸡窝头,不吃饭睡到大中午;放学回家直接躺在沙发上,低头闷声玩游戏。

而有些“熊孩子”用父母的手机玩游戏,几天之内挥霍掉上万家财。一旦父母发起禁止令,孩子就会乱发脾气,摔东西,发起绝食抗议,甚至出手打父母。

也难怪会有人说手机是全世界的“小三”,已经不知道毁了多少家庭?

TOP2:模仿大人喝酒

在众多的坏习惯中,模仿大人喝酒可排名前二。

喝酒本身就伤害身体,更何况是一个正在发育,好奇心十足的儿童。

小时候,大人说“酒量要从小练”,就用筷子蘸蘸酒给孩子喝,遇到喜事还劝孩子喝酒......到最后即便没有大人,孩子也会习惯性拿起酒杯。

当时大人可能觉得没事,但这种行为已悄然改变孩子:

自制力强的孩子会选择以茶代酒,不喜欢喝酒;

更多的孩子是有样学样,慢慢喜欢上喝酒的感觉和酒味,

甚至认为这是一种能力,每次聚会跟亲朋好友吹嘘自己多能喝,

从而养成“酗酒”的习惯。

当他们喝完酒迷迷糊糊的时候,恰恰也是意外的多发时段,比如学生酗酒斗殴、酒精中毒等,严重起来一个家就这么毁了。酒精更会刺激孩子的大脑神经,导致学习成绩下滑。

可以说,酒是另一类“毒品”,一旦染上会有瘾,想戒掉它想改就难了。

TOP3:模仿朋友抽烟

孩子抽的“第一口”烟,多受身边抽烟朋友、老师和家长的传染。

烟瘾如毒瘾,一旦染上会伴随一生!除非他有戒毒的毅力与决心,但那时的身体早已千疮百孔。

抽烟类似于多米诺效应的方式正在某个群体中传播。如果孩子的朋友圈子中流行抽烟,那他抽烟只是迟早的事。尤其是孩子还小但他的朋友都比他大时,他抽烟的可能性就更大。

初中时常好奇“烟究竟是什么味道的”,于是和同学尝了一口,模仿那些吸烟动作:当时我被熏得够呛,发誓再也不碰烟。

反观我的同学,接连吸了好几口,非常享受吞吐烟雾的快感,自我感觉很酷,有个性。最终同学成功加入了吸烟团体,烟瘾愈大体重锐减,有点抑郁,压力大时吸烟的量也在增加。

这些孩子非常想要同伴的认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模仿别人的行为。所以,五六年级是青少年吸烟的第一高峰期;初高中阶段是第二高峰期,特别是开学、考试前后。

TOP4:模仿老师说谎

孩子的第一句谎话,出于老师之口,一学一个准。

凡是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老师通知学生有上级领导来学校检查或听课,都会事先找几个学生背好答案,上课时装装样子。

如果被领导问有没有教辅书,作业是不是很多,一定要说没有,否则扣学分处罚。

还有一种情况,初高中、大学里比较常见的教师综合测评,那些五星好评无疑是谎言的升级版。学生们在这谎言当中,上了人生生动的第一课。

一项研究发现,在3400名3-11岁的儿童是说谎的“天才”,当他们说谎时,完美得让人惊讶。

说谎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久而久之,孩子的说谎技能,会变得理直气壮。

最糟糕的是他们每次讲话,让人感受不到真实,从而失去友情,甚至连自己也分不清。

TOP5:模仿同学顺手牵羊

没有“物权”意识的孩子,只要是喜欢的就是自己的。

同在一个班级里,孩子看见其他同学拿别人的东西,也没人出面制止。一些占有欲强的孩子,会认同这种不良行为:一是顺手牵羊,过程很紧张刺激,过后觉得自己特厉害;二是明面抢,自我有种胜利的感觉。

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如果第一次出手时不加以劝导,再加上孩子高度的模仿性,一些不良的信息和行为会被无意间接受并模仿,孩子的此种行为很可能演化成偷窃。

所以,不管是“小偷小拿”,只要发现孩子出现这类行为,父母要先理清事情始末,从根源制止。特别是去商场时,要强调付款后这件物品才能属于我们,加强他们的物权意识。

一个人学好很难,学坏却很容易。即使是有功德的智者,一旦交友不慎,也会被恶友拖下水。

一味的模仿别人,只会让孩子失去自我。虽然我们常说“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但一旦超出界限,它们就像洪水猛兽拦也拦不住!

最容易被孩子模仿的9个坏习惯,你中招了吗?


父母是孩子第一学习的老师,父母做什么,孩子会跟着学什么,那你知道吗最容易被孩子模仿的9个坏习惯,你中招了吗?

许多良好品行都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模仿的对象。看看平时最容易被孩子模仿的坏习惯,你中了几个呢?

一、没有礼貌

如果家长平时有“出口成脏”的习惯,或者总做些没有礼貌的事情,孩子很有可能会有样学样,在长期的模仿中逐渐把这些举止变成自身行为的一部分,成为一个没有礼貌的人。以后无论是在人际关系上,还是在学业、事业上,没有礼貌都将成为孩子的绊脚石。

二、自己勤俭,对孩子却大手大脚

有的家长省吃俭用,对孩子却出手大方,以为这样是爱孩子,但这可能除了让孩子学会奢侈、不懂回报和付出、没有良好的理财意识外,也不能让孩子明白一些他该学会的品质,如节约、有计划的支出等。

三、带着宝宝玩电脑/看成人剧

有的家长既想玩电脑/看电视,又得照顾宝宝,于是“两全其美”地带着宝宝一起玩游戏/看成人剧,很多成人节目并不适合孩子看,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误认知,且长期看电视,对孩子的发育不利;电脑的辐射对孩子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发育很不利,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刺激都会伤害宝宝等。

四、当着孩子的面宣泄你的各种不满

工作有压力了、朋友间有误会了、夫妻间出现争执了,都当着孩子面抱怨,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对。这样做不仅解决不了问题,也会造成孩子的负面情绪,同时也让他慢慢学会找别人的毛病,而不能审视自身的错误,学会错误的处理事情的方式。

五、说谎

有时候,家长在说谎也是被孩子看在眼里的,这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首先,孩子会觉得说谎不是错,那么他也可能拥有这种“品质”;其次,会让他因不解而对家长的认识产生偏差。

六、不守交通规则

看看左右无人、无车,就随意乱闯红绿灯,这样不仅威胁自身及他人的安全,也让孩子不重视交通规则,存在侥幸的心理。没有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孩子,无论出门在外或者在家都很容易遇到危险。

七、做事拖拉,没有时间观念

有些家长做事总是拖拖拉拉的,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这样的做法延续到孩子身上,容易让孩子也没有时间观念,对不守时、迟到之类的不良事件都没有正确的认识,日后就很容易出现类似的问题。

八、不爱运动

这大概是大多家长的通病,自己不爱运动,自然就不会带着孩子一起运动,甚至忽略运动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让孩子成为一个小胖墩,或者因为缺乏运动而导致某些技能发展滞后。

九、脾气大,随时发

这首先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增加他的恐惧情绪,也不利于孩子心理建设。同时会让孩子也成为一个暴躁的人,不能很好的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父母的争吵会给孩子提供一个坏榜样,让他学会攻击性行为,如说脏话、粗话。

可见父母的行为方式决定孩子行为能力,孩子磨磨蹭蹭一旦形成习惯,补救非常困难。生活上磨磨蹭蹭的坏习惯会迁延到学习、交往等多方面,引起一系列后果。所以父母学会合理安排好孩子的生活,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才能帮助孩子克服各种的坏习惯。

为此,优爸课堂邀请了每周微课金牌讲师茉莉老师采用【游戏化方式】,帮助父母培养【高效能、好习惯】的孩子,8堂【操作手册】式课程、落实到【如何解决】的实际问题,解决父母90%烦恼问题!

父母这3个坏习惯容易被孩子模仿,千万要注意了!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可以照出一个家庭的教养。而父母是这面镜子最原始的模样,孩子的一言一行会模仿父母,父母的一些习惯也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让孩子从小养成优秀的品性,父母以身作则最关键,这些坏习惯千万不要有。

1、把手机当成唯一消遣

现在手机已经成为每个人都离不开的东西,现在地铁上、公交上到处低头族已经屡见不鲜。甚至,现在很多夫妻回到家里一有空闲也是与手机为伴,无视与孩子的亲子交流,父母在陪伴孩子时玩手机其实是一种“冷暴力”,是对孩子感情上的冷漠。

孩子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很容易养成孤僻,不愿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性格,也影响整个家庭的亲子关系。

2、用脏话开玩笑

经常碰到很小的朋友就满嘴脏话,而且孩子的这种习惯大部分都是从家长身上学的。虽不能肯定一个说脏话的孩子就是坏孩子。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一个说脏话的孩子给人的印象肯定好不了。

它反映的不仅仅是孩子个人素养的问题,也折射出一个家庭素质的高低。孩子的这种行为不仅不招人待见,还难以交到朋友。教育上面不分大小,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将来,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掉以轻心。

3、占小便宜

很多家长喜欢占小便宜,把占小便宜看成一件很随意的事,为了图一时之乐也带着孩子占小便宜,他们的这种行为和情绪会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孩子,让孩子错误的认为,占小便宜是一件聪明、快乐的事情。长此以往,孩子走弯路也是可以预见的。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父母做好榜样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孩子的6个坏习惯影响交朋友


宝宝会采用的交往方式和爸妈的言传身教不无关系,怎么样才能让宝宝受欢迎呢?这就要爸妈平时多多示范交往的技巧,教宝宝使用礼貌用语,教宝宝友爱同伴,多多分享,更重要的是要放手让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演练,学会自己解决交往中发生的问题。

这样做不利于宝宝发展同伴交往哦

和同伴的交往必须要在实践中才能发展起来,与其他宝宝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要慢慢让宝宝学会自己处理。包办代劳,事事为宝宝出头,是不可能让宝宝学到交往技能的哦。

不想让宝宝吃亏,于是教宝宝怎么霸道,暂时是不吃亏了,可长久以往只会让宝宝陷入被其他宝宝“孤立”的境地,得不到来自其他宝宝的友爱之情,生活在自己封闭的小环境里,性格只会变孤僻哦。

1.因为玩玩具发生“争议”,对方爷爷竟然过来推了宝宝一把

带宝宝去公园时,碰到一位爷爷也带孙子在玩。他要玩我家宝宝的玩具,宝宝很大方就给了他。宝宝也想玩他的玩具,可他不给,宝宝就“抢”了,两个小孩就抱在一起打。没想到对方爷爷马上就跑过来帮忙了,宝宝被爷爷推得摔了一大跤,这个爷爷还骂我家宝宝,说她没教养。我家宝宝倒还摔得很开心,还以为是在玩呢。

2.没有危险的话,请让宝宝自己处理

作为家长总担心自家宝宝受欺负,殊不知对于口头表达能力还比较差的小宝宝来说,相互间的肢体语言正是他们的交流方法呢。除非会发生危险,大人最好不要干涉,这本来就是两个宝宝间的游戏,要让宝宝自己进行“交流”。如果事事都要插手并不利于宝宝社交能力的发展,让宝宝变得依赖,到很大了也不会自己处理和同伴之间的交往问题,这会影响宝宝自信心的建立。

3.对方妈妈竟然帮自家宝宝抢我家宝宝正在玩的东西

很多小朋友在儿童乐园里玩,我就在很远的地方看宝宝怎么玩,结果就有一个妈妈看到我家宝宝小,似乎又没人管着,就抢她玩的,给自己的宝宝玩。我家宝宝就自己玩别的去了。

看到一些妈妈,明明自家宝宝做得不对,欺负其他宝宝,也不进行批评,根本无动于衷。

宝宝不小心被别人碰了一下,妈妈就说是别人故意碰的,大呼小叫的,这样霸道,宝宝会有样学样,根本不能学会宽容别人。

4.从长远看“霸道”宝宝吃亏更大

如果宝宝受到欺负,教宝宝忍让、不用理睬,这一来可以躲开“小霸王”避免受到伤害,二来也可以培养宝宝谦让、宽容的品质。大一点的宝宝,要教他为自己据理力争,一味退缩也对宝宝健康成长不利,变得胆小怕事。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教宝宝告诉对方宝宝“我正在玩,玩好我给你玩,好不好?”或者“这次我让你。但你这样做是不对的,玩游戏应该要排队的。”听到宝宝说这样的话对方妈妈也会脸红吧。培养一个“小霸王”虽然占了眼前的便宜,从长远看是很不利的,宝宝只会越来越自私,并且走到哪里都不受欢迎,待在一个被其他小朋友孤立的环境中也是很痛苦的。

5.过分维护甚至包庇自家宝宝,认为宝宝天下无双,对其他人出言不逊

我家爷爷就是的,老是说人家小孩难看,我家宝宝最好看最白。有次宝宝生病了,他就说宝宝不生病,让其他小朋友生病去。

有次搞六一活动,宝宝爬得老高,另一个同学要跟她学,我就说了一句,当心摔跤。人家外婆就不乐意了:“就你家孩子行,我家孩子爬就会摔倒。”。

我家外婆也很虚荣的,老是要宝宝在其他人面前“表演”念诗什么的,我觉得这样会让宝宝有压力的,万一背不出怎么办,以后也不愿学了。

6.唯我独尊,只会让宝宝不合群

家长自视甚高,宝宝自然也目空一切,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无法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没有是非观念,也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无法和其他宝宝合作,不仅不会懂得如何关爱他人,更谈不上尊重别人、帮助别人了。久而久之,宝宝不但就会觉得自己比其他小朋友优越,其他宝宝也不会喜欢跟他玩,最终导致宝宝不合群、性格孤僻。另外,家人太过宠爱也会让宝宝有压力,害怕达不到家人期望而变得患得患失,畏首畏尾。

怎么改掉孩子做事磨蹭的坏习惯


孩子做事磨蹭、拖延、需要家长时时盯着督促的“毛病”,常常会引起父母的焦虑,担心这种坏习惯会一直伴随着孩子。

如何帮助孩子改掉磨蹭的坏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首先,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磨蹭、要家长盯着督促。或许是他对做的事情不感兴趣,也可能由于他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还有可能是因为他缺乏时间管理概念等等。

面对不同的原因,家长也当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来看看专家们怎么说吧!

Q1:我们家宝宝做事比较磨蹭,让她吃饭,她说要看一会书,让她刷牙洗漱,她说再玩一会。有什么办法能让她做事速度快点?

建议:

孩子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被要求做的事往往没有兴趣,所以用磨蹭时间来延迟被要求做的事。因此:一,你可以把被要求做的事以有趣的方式来做;二,可以告诉她做完了这个事还可以继续玩一会她感兴趣的事;三,培养时间观念,允许他再过一会儿,但说好时间,跟她说再给你5分钟,于是准备一个钟,让她看好,现在长针在几,等长针走到几就结束,说到一定要做到。

Q2:6岁5个月男孩,做事时时刻刻盯着,稍一放松他就松懈。也先跟他好好说,但最终还是凶凶的、强硬的态度解决,他也能做好。觉得实在是不和谐,不能开心把事情做好,放不开手怎么办?

建议:

六岁孩子做事没恒心,容易懈怠,需要被盯着,是因为缺乏时间管理的意识。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在幼儿阶段,如果孩子得到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支持,他们就会发展出自主性,独立行为的能力和意志力——自由选择和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自我管理能力,不能等到孩子上小学以后再开始,而是需要从幼儿园阶段就有意识地着手训练。

那么,可以采取哪种方式呢?推荐大家巧用工具,让孩子拥有自主感。比如,五到六岁的时候,大部分孩子已经学会认识钟表,并对时间以及与时间相关的规则有一定概念,完全有意愿和能力自由支配本就属于自己的时间。如果孩子的时间能得到自主管理,那么他们的自主感相应地也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常见的现象是,家长出于担心、害怕孩子浪费时间等方面的考虑,总喜欢不厌其烦地催促孩子。于是,孩子几乎失去了对所有时间的自主支配权,晚上睡觉得听大人的,早上起床需要大人提醒,做作业更需要大人守护。长此以往,不利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家长可以尝试让孩子选一款喜欢的闹钟,无论做什么事情,提前调好时间,只要闹钟开始“呼唤”,就立即开始行动,绝不磨蹭。这样的限时法,不仅能培养孩子的主动意识,还能帮助孩子在一定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此外,还可以使用白板和贴纸,帮助孩子自己制定日程。这些方式,都能锻炼孩子的时间观念,对升入小学阶段后的作业完成速度有帮助。当然,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应该以朋友式的耐心交流为主,不应过分焦虑、过分强硬。只有循序渐进,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方能得到孩子的认可,甚至感兴趣和喜欢,并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完成相关要求。

Q3:我家宝宝现在做什么事情都很慢需要家长督促,担心以后上学会有更多问题,有什么好办法?

建议:

这位家长,看来你的孩子对于家长有依赖性,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希望家长多鼓励孩子,孩子有了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帮助他建立信心。常常对孩子说:你能行,试一试,别放弃。家长要有信心,坚持不懈,相信孩子的能力会逐渐被激发。

餐桌上的坏习惯,你家孩子有吗?


餐桌上的坏习惯,你家孩子有吗?要知道最好的教育,就体现在一日三餐的饭桌上。你知道中国式餐桌教育错在哪?下面看看这些餐桌细节决定孩子日后的成就差距。

世界顶级礼仪大师威廉·汉森说:“善于观察的人,只用一顿饭的功夫,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样、你的教育背景如何。”从餐桌上的表现,可以看一个人的教养和见过的世面。

每年都有人出天价竞拍"和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可见餐桌上的有效交流的确让人受益匪浅。对于吃饭这件事,中国人一向很看重。中国家庭的厨房是永远忙碌的,很多家长考虑注重孩子孩子的营养均衡,一遍遍督促孩子多吃点,却忽略了餐桌上的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的餐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孩子的心理、习惯、价值观乃至处事方式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餐桌上的坏习惯,你家有吗?

1.别让孩子拥有餐桌压力

统计显示,大约三成中国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起吃晚餐。就算即使有时间和孩子同桌吃饭,“亲子吃饭时间”往往也变成了“家长训话时间”。一到吃饭时间便开始询问孩子成绩、检查功课、同班比较,弄得孩子愁眉苦脸、哭哭啼啼,使晚餐笼罩在一种不愉快的紧张气氛中。

把吃饭时间变成严肃的教育课堂,长久以往会造成孩子的“餐桌压力”;让孩子厌恶吃饭,厌恶与家长沟通。不仅如此,“餐桌训话”还会影响孩子的消化和吸收。

2.吃饭时别看电视或玩手机

一位小学校长说:“我注意到这几年来孩子的变化,他们谈话的词汇非常缺乏。我想是因为他们花太多时间在电视机面前,而很少与父母交谈的缘故。”

观察今天的很多家庭,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的时间常受到各种“外力”的干扰:工作忙、看电视、各自玩手机等等,使得父母在餐桌上和孩子的交流越来越少。但其实吃饭时间是加强亲子沟通的最佳时间,孩子也会有很多事情想与爸爸妈妈分享;孩子们可以从和家人的交谈中学习说话的技巧,开阔眼界。

3.别忽视餐桌教养

一个孩子的家庭教养和人品,往往在餐桌上一览无余。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现象:家长带小孩出门吃饭,席间小孩子一直没消停,没吃几口就到处乱跑,扒着自己喜欢的菜吃,最后自己碗里放了一堆菜没吃完。可孩子妈妈像没事人一样,只顾着跟周围的人聊天,夸孩子成绩好、长得高。这些缺乏餐桌教养的“熊孩子”,都是父母惯出来的。

中国家庭的餐桌上,发生的最多的一幕就是不停地给孩子夹菜,甚至分配任务。从婴儿时代的一勺接一勺,到幼儿时代的满屋子追着喂,甚至到孩子六七岁,还在求着孩子打着孩子吃,不管三七二十一,多吃一口是一口。然而孩子却鲜有感恩的表情,有的更多是不耐烦。

良好用餐礼仪,是保证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后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而难看的“吃相”,却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孩子长大后的硬伤。

餐桌上最重要的三件事情:

1.在餐桌上鼓励孩子

一家人准备吃饭时,身心往往比较放松,对桌上的美食充满了期待。如果妈妈能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进餐氛围,就等于搭起了一座跟孩子沟通的桥梁。无论如何不要使谈话落入批评指责,让孩子放心表达他们的感觉,并适当给予积极反馈,借机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比如,孩子说今天回答问题的时候被老师表扬了,爸爸可以马上拿出几个高脚杯,全家“以水代酒”举杯庆祝一下,并对孩子的努力提出表扬。

2.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

饭前让孩子去分发筷子、勺子,饭后让孩子帮忙撤盘子、抹桌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中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知道家人之前要互相分担,谁都没权利随便要求别人伺候自己!

吃饭的时候自觉放下手机,关掉电视。让孩子试着主持饭桌上的家庭会议,比如在假期来临时,一起计划家庭活动。父母可以从网络上、别人的谈话里、电视电影及街坊邻里发生的事上找到合适的话题,鼓励孩子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当孩子的想法跟你背道而驰或者顶撞你的时候,不要急着纠正他,可以耐心听孩子说说原因。因为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比培养一个听话的乖孩子更重要。

3.培养孩子的餐桌礼仪

大部分美国孩子会从两岁开始系统地学习用餐礼仪,比如吃饭不能发出声音,刀叉不能敲盘子,就算是不小心,也会跟所有人说“对不起”。良好的进餐礼仪,对孩子的人际交往以及未来的成长发展都有莫大帮助。

所以,家长们要循序渐进,教会孩子餐桌礼仪:

主动帮长辈摆碗筷,请长辈先入座,并先给长辈盛饭——教育孩子尊敬长辈。

不许把好吃的菜拉到自己跟前,夹菜的时候不许满盘子乱翻,尝过的东西不能再放回盘子里,不要敲打碗筷或大声喧哗——教育孩子尊重他人。

饭后对准备食物的人表示感谢——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