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琴的儿子晋晋3岁了,不算不听话的熊孩子,让阿琴还算是挺省心,可是有一个问题,一直让阿琴十分头疼。那就是晋晋每天都是晚睡又晚起,尝试了很多办法都改不过来,如此恶性循环,阿琴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经过一个朋友的建议,阿琴和儿子聊了聊,结果儿子居然给了让阿琴和老公一个完全让他们意想不到的答案:我想晚上和爸爸妈妈多玩会儿,我想白天一睡醒爸爸妈妈就回家了。听到这个答案,阿琴紧紧地抱住了儿子,心酸、自责、感动……所有的情绪一下涌上心来。

是否早睡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还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等各个方面,所以孩子早睡问题一直是很多家长都十分关心且十分注意的一个话题,父母们也从各种渠道获得过各种解决方法。可是如果没能针对孩子晚睡的真正原因找到合适的方法,可能就会遇到和阿琴一样的情况。

所以,想要解决孩子的晚睡问题,就必须要先通过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以及平时细心仔细地观察,来发现孩子晚睡的真正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解决。

一般来说,有哪些较常见且较重要的导致孩子晚睡的原因呢?针对这些问题又有哪些方法呢?

原因一:孩子白天睡眠时间过多,或者运动量太少,导致晚上精力旺盛根本睡不着。支招:减少白天的睡眠时间,一般3岁到6岁的孩子,白天睡1到2个小时就已经足够了,过长的时间就会影响晚上的睡眠时间。同时,可以加大孩子白天的户外活动时间,这样不仅能避免孩子到了晚上还精力旺盛而且还能起到锻炼作用同时增强孩子的开放性。

原因二:孩子睡前太兴奋,缺乏睡眠的环境与氛围。支招:在孩子睡觉前,为孩子安排一些较为安静的睡前活动,如给孩子读一些内容温暖的绘本或者给孩子放一些舒缓的音乐等。同时注意营造安静舒适放松的环境帮助孩子入睡。但也不必为了保证孩子的睡眠而要求全家人都百分百安静,否则孩子习惯了如此高质量的睡眠环境,稍微动静,就容易被打扰。

原因三:如案例中的晋晋一般,缺乏安全感,只希望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能长一些,或者害怕父母随时离开,所以睡觉睡得很轻,睡眠质量得不到保证。支招:这类孩子多出现在父母早出晚归,缺少时间陪伴孩子的家庭。对于这样的家庭,最重要的就是给予孩子充分的爱,让其感受到充分的安全感。除了要尽量争取早回家多点时间陪伴孩子外,还要保证陪伴的质量。如果父母回家陪伴的方式是一边玩着手机,一边偶尔看一眼孩子是否有磕着碰着,那这样的陪伴带来的效果微乎其微。有时候,陪伴的质量比陪伴的时间更有重要。同时,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我们可以不陪孩子睡,但是在孩子睡觉之前,最好能够陪伴他。

当然,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上述技巧类的方法作用就会越来越小,而父母本身的作息是否规律将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在希望孩子早睡的同时,也需要我们看看自己有没有成为一些不必要的夜猫子。

精选阅读

孩子写作业磨蹭的原因 为什么小孩子写作业磨蹭


孩子书写慢

没有锻炼出书写速度来。字写得慢主要就是因为缺少练习,所谓的熟能生巧,孩子写字慢,主要就是不熟练,看不准,手眼协调能力差,不能一下掌握字的结构和笔顺,手上也没有劲,写字会感到受累,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多多练习中得到解决。

2时间观念差,不会管理时间

孩子如果没有时间概念,写作业、做事磨蹭也就是自然的事了。日常中,许多家长总是什么都替孩子想好、安排好,“该写作业了。”“到练琴时间了,别看电视了!”“该洗澡了!”试想一下,如果家长总是替孩子把事情安排好,孩子自己就不用去操心,时间一长就很难有时间观念了。

3学习无方法

这类孩子,每次等到写错了,才发现没有准备橡皮;铅笔折断了,才发现没有准备削笔刀,一会儿拿这个一会儿要那个,这中间磨磨蹭蹭就花去好多时间。他们做作业时总是心不在焉,边做边玩。说白了,就是条理性差,没把作业当作一回事。

4学习能力较差

有的孩子对于老师讲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他没弄懂,做作业时有些题目根本不会。所以,他只能在那里装模作样,混时间。

孩子喜欢写反字是为什么 孩子把字写反是什么原因


视觉区辨与知觉问题

良好的视知觉能力对孩子的学习、精细动作和积木活动等能力的展现非常重要,尤其是孩子必须具备有:空间定位的能力(能分清楚字的上下左右),分辨背景空间的能力(在铅笔盒中找到铅笔),视觉完形(当橡皮擦被遮住某部分时,仍能识得)的能力。

2触觉区辨与知觉问题

触觉在婴儿期对学习来说非常重要,此时期的孩子会透过手部和口腔的触觉来探索物品。如果无法正确利用触觉去探索,孩子将无法进行简单的穿线、玩弹珠等需要手部操作技巧活动,也无法去定位及分辨触觉的来源及本质,更无法在没有视觉线索帮助下进行手部的动作。而不正确的触知觉会提供大脑错误的回馈讯息,使得孩子无法做出适当的动作,例如写字和拿汤匙/筷子吃饭。

3本体觉区辨与知觉问题

当孩子在本体觉的分辨和知觉出现问题时,首先反应的就是身体姿势,他的姿势看起来就是不协调、笨拙,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当孩子无法正确觉察他们的身体姿势时,就会倾向寻求过度的本体刺激来提供大脑更多关于身体姿势的回馈,例如跨越障碍时因为无法判断物我的关系,而将脚抬得很高,有时也会倚赖视觉和口语来提醒自己,不断对自己说话,让他在团体中看起来就是怪怪的,影响他的人际关系与社交生活。

孩子为什么不爱学英语?


孩子不爱学习英语怎么办?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孩子为什么不爱学英语?看看下面的小建议吧。

对于学习特别是第二门语言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一定要从小抓起,特别是对于孩子语感的培养与建立更是要从娃娃开始,而且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是学习语言而是更能在语言学习的环境中从小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交际能力。孩子不爱学英语并不意味着真的不爱学,而且我们没有get到孩子爱学习的乐趣。

以不同的年龄段而言,他们可能没有树立完全自主意识的学习,所以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通过不同的授课方式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转化为自主学习。比如对于颜色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游戏的方式进行操练,比如Let'sshake.Let'sguesswhatcoloritis.或者Canyoufindsomethingyellowinourclassroom?我们也可以准备各种颜色的小狗,然后进行游戏比赛:Jumptotheyellowdog.在各种不同的操练中让孩子自然而言地融入学习,更快地吸收所学内容。

平时在家复习时我们可以让小孩子做个小老师,准备好玩具锤子,把各种颜色的图片放在地板上,爸爸妈妈各自拿好一把小锤子,当小孩子说red(redapple)时,爸爸妈妈就要尽快找到并且大声告诉宝宝,red(redapple)让小老师来检查一下,在此过程中我们不断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潜力更能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所以学习是无处不在的更加能学以致用从而真正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教学目标。而我们易贝乐就能很完善地达到此学习目标,我们会运用不同的情景教学,让小孩子深入其境,不仅对于单词的理解更能运用于不同的句型表达,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不仅教具准备充足更能突出学习重点与难点让各种年龄段的孩子能在不同的阶段达到最佳吸收效果,不仅有生动形象的视觉传达更能运用于实际操练,让小孩子能说会说,爱说,并且自主带动身边的好朋友一起说从而把学习的效果发挥得淋漓精致。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打人的现象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打人行为


孩子模仿身边的大人或孩子

有一个家庭,父母经常因为琐事打架,他们的女儿也频繁地出现打人的行为。打爷爷奶奶,打宠物猫咪,凡是与她接触过的小朋友,几乎都被她打过。这个小女孩很可能是从父母处学会了通过“打”解决问题的方式。

2孩子精细动作发展不成熟

不同的孩子,他们的精细动作发展是不相同的,有些孩子到了4,5岁还动作粗鲁,常常也是这方面的原因。所以,有些孩子与人玩耍时,本来是想摸对方的脸,没想到一伸手就变成了抓脸;本来是想轻拍对方的肩膀,没想到就变成了打肩膀……这就是一些孩子由于精细动作发展不成熟而带来了打人的行为。

3孩子不懂正确的表达方式

孩子不懂正确的情绪表达,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语言发展未够成熟,他们在情急之下,就容易因为不知如何表达而“动手不动口”;二是负责控制情绪和行为的大脑前额叶未发育成熟,孩子容易情绪和动作先行。孩子们常常在打人之后才意识到行为的不对,或在经历过父母教育后才认识到情绪的错误,但在下一次,当相似的情形再次发生时,孩子们仍旧行为与情绪先行。

孩子发脾气原因是什么


孩子爱哭闹、发脾气、不听话,最大的原因是这个!很多家长都在求助,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孩子的脾气渐渐好好起来。其实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我们先来看看,父母们一般都是怎么处理的呢?

①立刻妥协和满足

有些父母属于“孩子一哭闹就马上物质满足”的类型,一看到孩子哭,就马上妥协了,并哄孩子说:“你别哭了,我马上再给你买一罐。”

然而,这个方法在当时也许很见效,孩子也许会马上停止哭闹。然而,如此一味满足,很容易养出一味索取、且无法等待的小孩。

当孩子习得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反而会越来越喜欢发脾气,也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而等他们长大,走上社会,很容易受挫。

②冷处理

不少父母会选择这种应对方式。他们以为,不管孩子,把孩子搁一边不管他,等他哭够了,事情就自然解决了。

其实不然。冷处理很容易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被抛弃的。这对于孩子的安全感是一种很大的伤害。

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认为:“坏情绪是不好的”“我是不可以说‘不’的”……他们要么会更紧地黏住父母,害怕被抛弃;要么变得失望、冷淡,开始日渐压抑自己的真实需要。

③否认和惩罚孩子的感受

有些父母,会觉得孩子不可理喻,因此生气地说:“碎了不是一样能吃吗?你这是无理取闹!”如果孩子继续哭闹,他们就会觉得孩子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于是愤怒地直接采用惩罚的方式,迫使孩子改变主意。

类似的还有孩子不肯睡觉时经常发生的亲子冲突。然而,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那就是孩子也学会了你的暴怒。

下一次他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时候,会继续撒泼,哭闹,发脾气,尖着嗓门大喊大叫,等等。

我们现实生活中,见到一些孩子,脾气就属于这种比较难搞的、很容易发怒的类型,这个比例大概能占到整个人群的10%左右。这些孩子,他们往往会有一个脾气大的父母,或者脾气大的祖父母。

④一味说教

有些父母,很擅长跟孩子讲道理,想要诱改孩子的想法。

“这么晚了,外面的商店也都关门了,我们买不到完整的新饼干了。你已经3岁了,要懂事了,妈妈一会儿还要给你洗澡,哄你睡觉……你现在就把这块饼干吃了吧……”

情绪起来的孩子,压根儿就听不进去道理,脾气还越来越大。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都觉得很累。而有些父母更会认为“我都苦口婆心跟你讲了这么多,你还不听话,你这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啊。”

然后,亲子冲突升级,最后用暴力制服而告终。

类似的场景我们还经常在孩子打疫苗时看到,比如:

一个孩子轮到扎针的时候,就开始哇哇地哭,死活不肯上前。

然后,他的妈妈就说:“不疼的,不疼的,宝贝。”

护士也说:“一点儿都不疼,真的。”

可小男孩仍然赖在地上。

他爸爸有些生气了,吼道:“你怎么这么胆小?不就是扎一下吗?!至于这样吗?”

小男孩顿时哭得更大声了:明明打针会疼的,可却没有一个大人能理解。

这种否认孩子内心感受的说教,只会加重孩子的无助感,强化了孩子的糟糕体验,对于解决孩子内心承受着的情绪负担,毫无助益。

其实,应对孩子的发脾气,以上的做法都是没有效果的。那真正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

那就是先共情,再引导。

孩子脾气大,遗传因素只占了一部分,还有其他很多因素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

我们说,当孩子需要通过发脾气的方式,去对抗父母的时候,一定是他们心理有需要、有情绪没被看见,没被满足。

我们需要找到这个脾气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譬如说,那个饼干碎成两半非要妈妈赔的宝宝,她其实正处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如果妈妈不能理解和接纳这一点,而是一味物质满足或批评等,那么孩子的心理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

这时候,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

比如,妈妈故作神秘地说:“嘘,你听,两块小饼干在说话。”

显然,宝宝的好奇心被激发了起来,于是停止了哭泣,问道:“它们在说什么?”

妈妈又假装听了听,然后对她说:“它们说,我们没有坏,不过得赶快把我们吃到肚子里哦,这样我们就能在一起了。”

宝宝一听,赶紧拿起两块饼干,风卷残云般地吃到肚子里,然后问:“它们在一起了吗?”

妈妈又将耳朵凑到宝宝的小肚子上听了听,然后说:“在一起了。”孩子开心地笑了。

说到这里,有些宝妈可能会说,她对一些共情句式虽然非常熟悉,而且每次也都会对宝宝这么说,但是宝宝就是不吃这一套,每次共情都以失败告终。

的确,共情听起来容易,但是真正洞察到孩子脾气背后的需求,填补好那几个省略号,其实并不容易。如果你只是用这个句型造句,却不能真正理解和接纳孩子,那也只会陷入形式主义。

孩子说谎的原因是什么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而孩子说谎,也是父母们比较头疼的问题之一。那么孩子说谎的原因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父母最宽慰的事情就是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成就感油然而生,在育儿这条路上,一旦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开始说谎话,就有些慌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气愤,然而却不知所措。孩子撒谎家长该怎么做才好?

有一项研究调查表明:大概有60%~70%的孩子4岁前就会说谎,有97%的孩子在7岁前说过谎。孩子0-6岁这个年龄段,经常会把现实与想象混为一谈,编故事是孩子心理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小时候由于孩子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发育不够完善,无法区分自我与环境的真实性,关于这类“谎言”父母无需太过担心;而即将入学阶段的孩子则十分沉迷幻想,以至于经常把幻想与现实混在一起,这个阶段的孩子说谎话多数是“无心之举”,父母也不要大惊小怪,找到孩子撒谎的根本原因,认真跟他聊一聊。

孩子撒谎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1、吸引注意力

假哭,是孩子最早的“谎言”,有二胎的家庭中尤为常见。一旦父母去照顾小宝而忽略大宝的时候,大宝就会开始假哭,想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宝宝的聪明程度远超过父母的想象,其实宝宝6个月大的时候就学会“骗”人了,即使生活一切正常,他也会借助“假哭”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宝宝很小的时候就能分辨哪些行为是起作用的,他们会通过父母的反应来决定是否继续假哭,当宝宝8个月大时就会使用更高难度的技巧来欺骗父母,想办法分散父母的注意力。

2、害怕惩罚

部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格,因此孩子在说谎十五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逃避父母的惩罚,比如孩子考试成绩退步或在外面跟人打架时,他们就会通过说谎的方式来逃避家长的惩罚。

3、模仿成人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当孩子受到身边的朋友、父母或者电视剧的影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会跟着学。

4、维护自尊

大部分父母在管教甚至批评孩子的时候,根本不会管旁边是否还有其他人在场,一点都不给孩子留面子,使孩子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打击,这种做法就是变相的鼓励孩子撒谎。

5、大人的误导

有时候大人们的语言对孩子说谎的影响也很大,而这一点,恰恰最容易被父母们忽略。发现孩子放学回来有一丁点不高兴就会问:“宝宝怎么啦?是不是被别人欺负了?”这种不负责任的总结原因和问问题的方式,会给孩子一种误导,由于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容易受到大人的误导,说谎似乎也成为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总之,父母不要总是上纲上线,一发现孩子说谎就想到品性恶劣、道德问题的层面上去,而是要努力去找到孩子撒谎背后的真正意图,然后跟孩子沟通进行引导,这样才会让孩子心理越来越健康。

如果孩子因为玩具打起来


昨天,一个妈妈和我语音聊天,很着急地讲述了下午发生的一场冲突。

爷爷带她两岁半的儿子闹闹去广场玩。闹闹最喜欢玩秋千,其他小朋友也喜欢,但广场上只有两个秋千,经常有小朋友排队等候。

昨天闹闹没睡午觉就出去,人比较少,小家伙玩得很high。爷爷看孙子高兴,自己也高兴,忽略了两三个小朋友已经眼巴巴跑过来好几次,看看闹闹有没有从秋千上下来。

这个妈妈说:“爷爷的理论是这玩意儿和公园的凳子一样,谁先坐下就是谁的,前头的人坐够了,后头的人才有机会坐。”

这话听着有点儿不对劲,但道理上好像又没有错。为了避免家庭矛盾,她也没有深究。

有个孩子的奶奶,看自家孙女等了十几分钟还没玩上秋千,直接指责爷爷不会教育孩子,就知道宠溺,别的小朋友下着雨排这么久的队,也不让闹闹下来。

一来二去,吵得惊天动地,孩子自然也吓得哇哇大哭。

这位妈妈问我:“爷爷错了吗?公共场合的玩具,不要遵循先到先得、别的小朋友等待的原则吗?”

以前,也有朋友后台留言说孩子在外争游乐设施的问题,印象最深的就一个妈妈讲述的事件。

也是去游乐场玩,小朋友都喜欢坐一个环游乐场的小火车,正常情况下,小朋友体验一次就会下来,但有个小男孩连续坐了三次,还是不肯下来,妈妈每次都顺从他。其他人看不惯,抱怨了句:“工作人员都说了,每位小朋友只体验一次,以便让每个小朋友都有机会乘座。”

小男孩的妈妈立刻发飚:“我怎么没听见有人这么说,又不是缴费的,你们想坐也可以啊,管别人的闲事干吗?”

工作人员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小姑娘,看这个客户很凶,也没敢说话,其他人更是敢怒不敢言。

公共游乐场所的争吵,喆同学出生以来我见过不少,大多数情况下,我会选择沉默或带孩子去玩别的,之前还推送过一篇文章:《好吧,我认怂》——为安全着想,最后不与那些蛮不讲理的人计较。

幸运的是,绝大数妈妈知道从法理上讲,让别的小朋友排队等待没错,但实际操作中,她们都在默默遵守着公共场所的“江湖潜规则”:

——从孩子接触公共玩具开始,就让他明白这些东西不属于自己,每个小朋友都有权利玩。这样的界定,会让孩子的物权概念更明晰。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自己家孩子感兴趣的玩具一直没有别的小朋友来抢,可以不干预;如果有别的小朋友表现出兴趣,一定要提醒自己家孩子,这是公共玩具,所有小朋友都有权利玩儿;如果别的小朋友提出要求时自己不想让出,可以继续玩,但占用时间尽量别太长。

——假如有好几个小朋友在排队等候,妈妈可以给孩子限定时间,这里需要注意一点:三四岁以下的孩子很少认识表,也没有时间概念,家长可以指着手机上的数字,告诉他这个数字变成几,咱们就要去玩别的。一个朋友的办法是给出两个选择,比如想玩五分钟还是十分钟,然后和孩子一起设定闹钟,闹钟响了让孩子让出玩具,然后和妈妈一起关掉闹钟。

——如果孩子放下某件玩具后还念念不忘,妈妈可以引导他重新排队,这样既遵守了公共场合的社会规则,又能重新玩上自己喜欢的东西。

——如果自己家孩子对别人正在玩的玩具感兴趣,可以引导他前去商量,询问对方“能不能让我玩一会儿”;对方不同意,可以让他拿别的东西去交换;交换还是不能达成目的,就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告诉他“过一会再过来试试”;如果孩子不愿意玩其他的,而是想等待,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

为什么胎教能使孩子聪明


大脑细胞分裂增殖主要是在胎儿期完成的,它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怀孕的2~3个月,第二个高峰期是怀孕的7~8个月。

如果在脑细胞分裂增殖的高峰期,适时地供给胎儿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营养,脑细胞的分裂便可趋于顶峰,为孩子具有高智商奠定了基础。调查表明,受过胎教的孩子比没有受过胎教的孩子,其智商和情商有明显的优势。

人的大脑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和1万亿个以上特殊接头——突触。被人们喻为“高度进化了的巨大的计算机”。但人脑的记忆信息量,则远远超过计算机,是现代计算的100万倍。

人的大脑依靠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和突触传导的生物电完成复杂而迅速的信息处理任务。现已查明这种生物电的传递储存如计算机一样,也是以2进位方式,即0和1两个进位的形成。大脑的神经纤维越多越复杂,突触越多则神经细胞间信息交换越频繁,联系越紧密,人也就越聪明,即联想力、创造力越强。

人的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和突触的基本形态结构即“基本设计图”是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但是,这个基本设计图上增加新神经纤维和突触则是受周围环境影响。有事实证明,小儿大脑的神经纤维和突触的数量因所受适宜刺激的增加而增加。

儿科神经解剖学和神经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正常神秘——精神发育需要经常有某些感觉性刺激并且需要刺激的多样性。人的神经——精神发育的连续过程开始于胎儿时期。多种无条件反射是在胎儿时期出现的,适量的声音刺激会提高胎儿听觉及其他感觉的灵敏性,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孩子原始的无条件反射,并有利于孩子出生后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条件反射。

人的大脑中神经纤维和突触的70%是在3岁以前形成的。到6~7岁已形成90%。有的学者认为,4岁以前大脑发育程度基本定型,而到12岁以后就可全部形成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胎儿、婴儿和幼儿时期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胎儿3月龄,内耳已发育较好,大脑已开始发育。到6月龄左右,大脑细胞构筑基本类似成人,在这时期给以大量适宜刺激(胎教),对促进大脑发育,形成更多的神经纤维和突触则是十分有益的。难怪国内外学者认为要培养出聪明的孩子,应从胎儿时期开始教育,应该有好的父母亲、好的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在胎儿、婴儿、幼儿时期,若能给以良好教育和环境条件,使大脑神经纤维和突触更多更好的发育增生,从而使大脑规格和复杂程度更高一筹。

在孕期孕妈妈要注意的是自己要有一个良好的营养饮食,这是很关键的。

孩子为什么知错不能改?


想了解更多亲子心理学和脑科学知识,欢迎关注“晴妈说”~

【写在前面】

任何问题总能分成:想改与不想改,

父母时常困扰的一个问题是:

为什么宝宝每次都真诚下决心,想改,

过不了多长时间又还是会重犯?

我们今天要告诉爸爸妈妈的是,

这是人之常情,别对孩子太苛刻。

我们很多时候并不能控制我们的心理,

或者说,试图控制,却总是失败。

自控是一门管理科学,要整体统筹,

不适当的自控有可能事倍功半。

【经典说】

《自控力》

“我不要”力量的局限性

正如我们所见,越是不让我们想一件事,我们就会越去想它。

对焦虑、沮丧、节食、上瘾的最新调查证实,把“我不要”的力量用在涉及思想、情感的内心世界,它就会失效。

为什么人们想消除某种想法或情绪,结果却适得其反?

韦格纳认为,这和大脑如何处理“不要去想”这个指令有关。

大脑把这个指令分为两部分,分别由两个不同系统去执行。

大脑的一部分负责将人的注意力从被禁止的想法那里引开,这个过程称为“操作”。“操作”依靠大脑的自控系统来完成。

大脑的另一部分则负责寻找证据,证明你没有去想、去感觉、去做你不该去想、去感觉、去做的事,这个过程称为“监控”。

“监控”和“操作”不同,它自动运行,无需耗费大量精力。

通常,“操作”和“监控”同时工作:

疲惫的“操作”和精力充沛的“监控”造成了大脑的不平衡,这会带来问题。

大脑的潜意识不断想到被禁止的内容,这么做的结果是,你会想到、感觉到或去做自己正在努力避免的事。

怎么才能找到摆脱这种困境的方法呢?

大脑激活研究证实,一旦允许对象把压抑的想法表达出来,这个想法就不太容易被激活了。

允许你去想一件事,反而会减少你想起它的可能性。

【晴妈说】

我们今天仍然从小问题开始讲。

很多时候,宝宝也好,我们也好,

都对自己说“no”,但却屡禁不止。

我们总在下定决心,却不大能执行。

但我们对自己通常比较容易宽容,

宝宝一旦再犯,却往往大发雷霆。

为什么一些事会屡禁不止?

原因是,人的头脑是一套复杂系统,

立法、执法、监督,一样都不缺。

我们平时只能感觉到立法与执法,

立法一般很强,执法相对较弱,

我们常常感觉不到头脑中的监督,

它就像后台软件,监测病毒入侵。

当我们给自己下决心或下禁令,

“监督”就开始在后台不断审查。

它的审查确保禁令正在被执行,

但另一方面却在心底不断重复默念。

最后的结果是我们更不容易忘掉。

审查是一种提醒,让人更不能遗忘。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活得很累,

给自己很多禁令,始终处于被审查。

为什么小孩子想改却不能改?

因为他们自控力弱,不能一直坚持,

自控力弱了,重复的声音就接管。

因此,禁令太强,反而成了一种强化。

所以对于非原则性问题,宜疏不宜堵,

告诉他“能”怎样,少强调“不能”。

尤其是吃和玩,可以有规律和难度,

但不宜强求孩子用意志完全禁止。

对于原则性、要严令禁止的事情,

一方面要明确告诉他“不行”,

但另一方面,也无需太多重复,

用“对的方式”引开他的注意更好。

孩子有很多时候也不是不想改,

他们也很紧张地加以控制,

只是神经越紧张,越容易陷进去,

一旦稍微放松了,就会一犯再犯。

我们可以将孩子的冲动转移方向,

再给孩子时间,带来真正的淡化。

这一篇我们说的是,禁令生成监控,

一旦自控力减弱,监控会适得其反。

结论是,可以少给孩子强令禁止,

多用正面引导的方式让他改变行为。

问题是,能不能增强自控力呢?

如果自控力的压制万无一失,

后台监控也就不会捣乱了,不是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