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认为,只有成年人才有自尊心和自卑心理,幼儿整日嬉戏、玩耍,哪有什么自尊、自卑?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幼儿非但有自尊心,而且,同样有自卑心。

不少在幼儿园接受能力出现困难的儿童,由于学东西学得慢,时常受到老师的训责、父母的打骂和小朋友的歧视,幼小的心灵受到刺激,就会逐渐产生自卑心理。自尊心越强的幼儿,自卑心理也越重。自卑心理一旦产生,若不能及时消除,从心理角度而言,要想争取优异的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儿童产生了自卑心理以后,总感到自己处处时时不如别人。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他们不是知难而进,想方设法去克服、解答难题,而是难字当头,怕字领先,畏畏缩缩,遇难而退,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这种自卑心理,严重地妨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怎么会不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呢?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所以,对孩子,要多鼓励少训斥,还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让孩子在实践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并从成功中体会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有本领的,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这样,就能增强自尊心,克服和消除自卑心理。

相关知识

你的孩子快乐吗?


你的孩子快乐吗?谈及该话题,不少家长坦言,当然是希望孩子快乐啊,但无奈生活中却常常事与愿违。大家抱怨着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言语中流露出焦躁和不耐烦,而这些不快发生时,相信孩子自身也没有快乐可言。

哪些生活中的行为容易导致孩子不快乐?家长又如何针对性地加以改造?本期嘉宾对该话题继续深入指导。

宝宝1岁后要定“规则”

育儿专栏中,说到“宝宝打爷爷”的案例。祖辈及父母们为了显示自己对宝宝的慈爱,不仅不对宝宝的坏行为予以制止,反而乐呵呵地接受,这在很多家庭中都普遍存在。

智慧泉儿童教育发展中心课程总监苏玲指出,宝宝长到1岁多时,是培养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关键期”,有些行为需要被制止的。可分为:危险类,如爬高、玩电源插座、手指伸入电扇中等;破坏类,如重复玩开关或音响、敲打贵重家具等;攻击或伤害别人,如抓人头发、眼镜、打人等。

“对于危险类行为,家长一般会严厉制止,但有些过于慈爱的家长,对宝宝的破坏行为,则是‘睁一眼闭一眼’。”

如何判断孩子哪些行为可接受?苏玲建议家长,可以用“宝宝岁数+8”作为衡量标准,也就是设想一下:这个行为在8年后可以被允许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家长就应该制止宝宝这一行为,以免日后成坏习惯,宝宝一旦形成坏习惯,就会最终为环境所不容,纠正过程是很不快乐的艰难过程。

纠错不当孩子更不快乐

有一个妈妈为了纠正宝宝每次到超市都要买QQ糖的任性行为,决定不再给宝宝买了。第一次,宝宝大哭,妈妈只好妥协;第二次,宝宝大哭也不给买,可没想到宝宝突然躺到了地上,妈妈觉得尴尬,不知如何应对,只好又给买了;第三次,第四次,宝宝行为愈演愈烈……

苏玲告诉家长,如果没有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与技巧,就会导致自己和宝宝更大的不快乐。看来,爱需要方法,爱是需要学习的。

“当1岁左右的宝宝,最初出现我们不期望出现的探索行为时,我们通常只需要抓住他的手,同时告诉他'不可以'就行了。这样简单的动作和语言才符合他的年龄与理解力。过于戏剧性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只会让宝宝好奇和惊喜,再次尝试的可能性增加。”

但随着宝宝16个月左右开始进入“叛逆期”,这时候,单纯的制止是没有效果的,需要给宝宝建立一定的规则,同时家长应态度坚决,树立规则的权威,必要时可以用适度冷淡来惩罚孩子。

日常生活中,家长常犯的错误是,一开始时未能及时制止宝宝行为,或未能树立自己的权威,到后来当宝宝行为变得无法忍受时,家长情绪激动地管教宝宝,又再带来新的问题,同时伴随更大的不快乐。

孩子为啥不快乐?

普遍有这三大硬伤

培养一个“快乐宝宝”,咋就这么难?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讲师王志明指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但在实际教养过程中却存在三大硬伤。

把孩子当成私家车

多数家长在孩子出生后,满心欢喜的同时,渐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怎么支配就怎么支配,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这好比他们拥有了一辆新的汽车,想往哪里开就往哪里开,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孩子懂。

特别在孩子0-3岁时,对大人的依赖特别强,孩子不得不在大人的各种手段下委曲求全,导致很多时候孩子都是在家长的压迫下成长,如此这般孩子当然不快乐。

家长太急功近利

孩子来到世界上,本来是无忧无虑的。但是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看见别人的孩子学会了某样东西,自己的孩子不会,就会开始着急,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也去学,孩子学不来,再加上家长的攀比,往往喘不过气来,使得原本应该是快乐学习的状态,变成了学习是痛苦的过程。

常听见家长这么问孩子:“今天在学校老师有没有提问你啊?”“今天老师有没有表扬啊?”“今天在学校表现好不好啊?”不仅如此,孩子大一点,上小学后,家长的问题一般是:“今天在学校表现好不好啊?”“考试考了多少分啊?”这也是导致孩子不快乐的又一大原因。

家长要关心的应该是,孩子能否快乐过好每一天,因为一个人的一生最根本的责任就是快乐过好每一天,如果能快乐过好每一天,那他才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才能给家庭创造快乐,才能给这个社会带来和谐,所以家长应该多问的是这样的问题:“今天在幼儿园过得开心吗?”“今天在学校过得快乐吗?”

不了解孩子认知规律

多数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认知规律,人类一个特殊的本能就是学习的本能。孩子在0-6岁的这个时期,对周围的事物都有学习的冲动,都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实践,通过经历去积累经验,但是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个规律,孩子在家里砸个鸡蛋也心疼半天,撒一把米也会指责,想自己去拿开水壶,碰都不让碰,导致了孩子学习认知的规律受到严重的限制,导致很多孩子在郁闷中成长。

家长要做的是,协助孩子去经历,满足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在帮助孩子去形成经验的同时,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例如,一个3周岁的孩子想自己拿开水壶倒水,在父母的帮助下让孩子形成自己的经历,同时告诉孩子,拿开水壶倒开水要注意哪些事项等等。

早教:你讨厌孩子自卑胆小,其实都是你自己做的孽


坚信沒有哪一个父母想要见到自身的孩子在他人眼前畏畏缩缩不自信的,网编也常常在后台管理接到一些家长们的留言板留言,体现自身的孩子胆怯,例如担心一个人睡觉、害怕和人相处、老师打手心提出问题也会焦虑不安的说不出来话来这些。孩子自卑胆小怎么办?

说到这儿,难题就来了,究竟是什么使我们的孩子不自信呢?网编小结了一些在生活起居中父母常常会做的且损害孩子自信的事,看看你是不是中弹了?孩子自卑胆小怎么办?

1、父母对孩子的规定太高

看待现有自卑感的孩子,父母尽可能减少对孩子的规定。倘若孩子画了一匹马,那麼你最好不必过多地苛刻这儿不太好、那边不象,而解决孩子的每一取得成功之处给予发觉并作出衷心的称赞:“你为马涂的色调真漂亮!我敢说这但是全世界跑得更快的马!”另外,你对孩子的称赞彻底是诚挚的,而不是应对的,更不应该是虚情假意的。

2、父母为孩子包办代替一切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生活起居照料得体贴入微,为孩子的业余时间分配诸多的学习培训新项目,这类喧宾夺主的方式,会使孩子在生活中造成依赖感,在学习方面造成处于被动,消沉的心态。在孩子成年人之后,在人群中会觉得自身一无是处,没什么自信,压根沒有工作能力把事儿搞好。

3、没给孩子出示一个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孩子性情的危害挺大。家长能够 尽可能把家布局得温暖一点,提高孩子的归属感。孩子有一定的借助,便会更自信。

4、处罚孩子的方法不适当

一些家长,应对孩子犯错误时动则对孩子暴打,要了解,责骂孩子是对孩子自尊最立即的损害。做为成人,你能用惩罚和责怪的超强力来更改孩子的个人行为,但这并不可以更改孩子的念头,孩子但是慑于你的强劲工作压力,心里并不相信。假如亲子教育中,家长一味的处罚责骂只有使孩子觉得孤立无助,胆怯。

5、抠门对孩子的赞美

有的家长担忧赞美会使孩子越来越骄傲自满,实际上,要是父母掌握最佳时机,在适度的情况下赞美孩子不仅能让孩子得到满足感,也会让孩子越来越自信且更有驱动力,一个说不出来孩子一个优势的家长是不过关家长。

6、不关注孩子所做的事

当孩子发觉你時刻在关心她们所做的事,会感觉自身可以到家人的适用,当孩子面对困境时,会主要表现的更为英勇,另外,父母还要告知孩子,无论发生了什么,你都在他身后处。孩子自卑胆小怎么办?

7、拿其他孩子较为

这儿说的较为就是指家长拿他人的孩子的优势和自身孩子的缺陷来较为。这类不适度的较为,对攻击能力极强的孩子将会激发叛逆的个人行为;对攻击能力较差的孩子,则会在心里留有一个黑影越来越不自信软弱,大家家长必须把握的真实的方式是:文化教育孩子跟他自身较为,跟自身的昨日较为。“非常好,你此次的考试成绩比之前发展了!”

8、父母沒有塑造优良的楷模

俗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假如家长自身平常都主要表现的胆怯 不自信,那么就别想孩子会越来越多有出息。因此要想孩子更自信,父母还要搞好楷模!

权威专家有话说:

孩子的自信心是在3-5岁产生,7-13岁沉定出来的。而在这个环节,假如可以出示给孩子充足个人表现的自然环境,父母给与恰当的正确引导,孩子是彻底能够 发展趋势优良的自信心的:

1、锻练孩子多和人相处

2、给孩子予信赖

3、认真完成孩子的规定。

4、孩子的建议被重视是他自信的刚开始。

5、协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才能和工作能力,适用他做好自己理想做的事。

6、塑造孩子按照计划办事的习惯性。

7、家长在孩子眼前不可以失信黑名单,服务承诺的事情务必办得到。

8、应用使他鼓足勇气的小句子:因为你可以的,再试一下。我敢确信能单独进行。

9、常常找寻非常值得赞誉的实际原因,用赞誉的語言激励他

10、协助孩子充分发挥个性化中积极主动的层面,使他变成有个性的人

11、尽可能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摆脱依靠。

12、孩子自卑胆小怎么办?孩子遭受挫败,用缓解的语调同他一起剖析此次亲身经历

你了解孩子的潜能吗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教授霍华德·加德纳通过研究,认为人的基本智力可分为八种类型: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知知力和自然观察者智力。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全面、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语言、行为及兴趣,及时发现孩子的潜在智力并适时地加以引导。

下面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20种表现,它们反映着8种潜在智力:

1.善于用语言描述所听到的各种声响;

2.常给孩子朗读的故事,要是你更换了里面的某个词,孩子就会说读错了,并加以纠正;

3.喜欢对人讲故事,而且讲得绘声绘色;

4.喜欢提些怪问题,如人为什么不会飞等等;

5.喜欢把玩具分门别类,按大小或颜色放在一起;

6.喜欢伴随乐器的弹奏唱歌;

7.喜欢倾听各种乐器发出的声响,并能根据声响准确地判断出是什么乐器;

8.能准确地记忆诗歌和电视里经常播放的乐曲;

9.善于辨别方向,极少迷路;

10.乘车时,对经过的站名或路标记得清清楚楚,并向你提起什么时候曾经来过这个地方;

11.喜欢东写西画,形象逼真地勾勒各种物体;

12.喜欢自己动手,很多东西都一学就会;

13.特别喜欢模仿戏剧或电影人物的动作或道白;

14.善于体察父母的心情,领会父母的忧与乐;

15.落落大方,动作优雅懂礼貌;

16.看见生人时会说“他好像某某人”之类的话;

17.善于把行为和感情联系起来,如说:“我生气了才这样干的。”;

18.善于判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19.善于辨别出物体之间的微小差异;

20.喜欢摆弄花草、逗弄小动物,而对一般的玩具兴趣不大。

测试分析:

您的孩子如果第1、2、3条表现突出,可能具有语言才能;如果4、5条表现突出,说明有逻辑-数理方面的天赋;如果6、7、8条表现突出,可能是个音乐苗子;如果9、10、11条表现突出,说明有丰富的空间想像能力;如果12、13条表现突出,可能具有较高的身体-运动智力;如果14、15、16条表现突出,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的智力较好;如果17、18条表现突出,说明孩子有着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如果19、20条表现突出,孩子的自然观察者智力明显地具有优势。

你的孩子爱“告状”吗?


几天前,一位四岁宝宝的家长向记者反映:如果孩子动不动就拿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向你告状,这可真的让她有些不知所措,她说,她对于宝宝的告状很关心,怕孩子养成动不动就告状的习惯;要不去理会吧,又怕孩子真的遇到了问题,受了欺负,真是有些两难。针对这一问题,锦州市一家早教中心的早教老师建议:父母并不用对孩子的告状太过在意。孩子喜欢表现,是儿童期的一个特点,很正常。然而,这一时期,孩子的独立性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依赖心理还比较严重,解决困难的能力也不强。因此,当他们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想到找成人去解决。所以当孩子向父母告状时,首先需要清楚孩子为什么要告状。

宝宝告状动机分析:

1.为宣泄紧张情绪而“告状”。有的孩子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状”。这实际上是孩子宣泄紧张情绪,减少忧虑,以达到心理平衡的过程。

2.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告状”说明孩子有了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孩子总是先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的缺点,即使这些缺点与别人的一样也不容易发现。

3.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

4.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

5.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

6.嫉妒他人,企图利用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专家建议:

孩子告状时,家长如何应对

当孩子兴冲冲地跑到你面前又要告状时,你是不是立刻就感到头大呢?别着急,这样的时候你需要冷静一下,一步步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父母首先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一般情况下,当孩子告状时,父母不能随便敷衍,这样对孩子是不礼貌、不尊重的,会使孩子更感委屈。父母应耐心倾听,并从孩子的角度去尊重和理解他。听完了孩子的讲述,接下来就是要弄清事实,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办法。父母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但不应完全无原则地相信自己孩子的话,更不应找别的孩子的家长争吵,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说出事情的过程。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父母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父母弄清楚了事实的真相和孩子告状的原因之后,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教孩子学会处理矛盾。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父母已经帮他们处理过很多问题了,不妨让孩子试着处理小朋友间的矛盾。当孩子“告状”时,应尽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事事包办代替,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的缺点,不看别人的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孩子学会了自己处理的方法,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就告状了,而且对他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