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快乐吗?谈及该话题,不少家长坦言,当然是希望孩子快乐啊,但无奈生活中却常常事与愿违。大家抱怨着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言语中流露出焦躁和不耐烦,而这些不快发生时,相信孩子自身也没有快乐可言。

哪些生活中的行为容易导致孩子不快乐?家长又如何针对性地加以改造?本期嘉宾对该话题继续深入指导。

宝宝1岁后要定“规则”

育儿专栏中,说到“宝宝打爷爷”的案例。祖辈及父母们为了显示自己对宝宝的慈爱,不仅不对宝宝的坏行为予以制止,反而乐呵呵地接受,这在很多家庭中都普遍存在。

智慧泉儿童教育发展中心课程总监苏玲指出,宝宝长到1岁多时,是培养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关键期”,有些行为需要被制止的。可分为:危险类,如爬高、玩电源插座、手指伸入电扇中等;破坏类,如重复玩开关或音响、敲打贵重家具等;攻击或伤害别人,如抓人头发、眼镜、打人等。

“对于危险类行为,家长一般会严厉制止,但有些过于慈爱的家长,对宝宝的破坏行为,则是‘睁一眼闭一眼’。”

如何判断孩子哪些行为可接受?苏玲建议家长,可以用“宝宝岁数+8”作为衡量标准,也就是设想一下:这个行为在8年后可以被允许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家长就应该制止宝宝这一行为,以免日后成坏习惯,宝宝一旦形成坏习惯,就会最终为环境所不容,纠正过程是很不快乐的艰难过程。

纠错不当孩子更不快乐

有一个妈妈为了纠正宝宝每次到超市都要买QQ糖的任性行为,决定不再给宝宝买了。第一次,宝宝大哭,妈妈只好妥协;第二次,宝宝大哭也不给买,可没想到宝宝突然躺到了地上,妈妈觉得尴尬,不知如何应对,只好又给买了;第三次,第四次,宝宝行为愈演愈烈……

苏玲告诉家长,如果没有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与技巧,就会导致自己和宝宝更大的不快乐。看来,爱需要方法,爱是需要学习的。

“当1岁左右的宝宝,最初出现我们不期望出现的探索行为时,我们通常只需要抓住他的手,同时告诉他'不可以'就行了。这样简单的动作和语言才符合他的年龄与理解力。过于戏剧性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只会让宝宝好奇和惊喜,再次尝试的可能性增加。”

但随着宝宝16个月左右开始进入“叛逆期”,这时候,单纯的制止是没有效果的,需要给宝宝建立一定的规则,同时家长应态度坚决,树立规则的权威,必要时可以用适度冷淡来惩罚孩子。

日常生活中,家长常犯的错误是,一开始时未能及时制止宝宝行为,或未能树立自己的权威,到后来当宝宝行为变得无法忍受时,家长情绪激动地管教宝宝,又再带来新的问题,同时伴随更大的不快乐。

孩子为啥不快乐?

普遍有这三大硬伤

培养一个“快乐宝宝”,咋就这么难?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讲师王志明指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但在实际教养过程中却存在三大硬伤。

把孩子当成私家车

多数家长在孩子出生后,满心欢喜的同时,渐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怎么支配就怎么支配,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这好比他们拥有了一辆新的汽车,想往哪里开就往哪里开,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孩子懂。

特别在孩子0-3岁时,对大人的依赖特别强,孩子不得不在大人的各种手段下委曲求全,导致很多时候孩子都是在家长的压迫下成长,如此这般孩子当然不快乐。

家长太急功近利

孩子来到世界上,本来是无忧无虑的。但是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看见别人的孩子学会了某样东西,自己的孩子不会,就会开始着急,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也去学,孩子学不来,再加上家长的攀比,往往喘不过气来,使得原本应该是快乐学习的状态,变成了学习是痛苦的过程。

常听见家长这么问孩子:“今天在学校老师有没有提问你啊?”“今天老师有没有表扬啊?”“今天在学校表现好不好啊?”不仅如此,孩子大一点,上小学后,家长的问题一般是:“今天在学校表现好不好啊?”“考试考了多少分啊?”这也是导致孩子不快乐的又一大原因。

家长要关心的应该是,孩子能否快乐过好每一天,因为一个人的一生最根本的责任就是快乐过好每一天,如果能快乐过好每一天,那他才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才能给家庭创造快乐,才能给这个社会带来和谐,所以家长应该多问的是这样的问题:“今天在幼儿园过得开心吗?”“今天在学校过得快乐吗?”

不了解孩子认知规律

多数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认知规律,人类一个特殊的本能就是学习的本能。孩子在0-6岁的这个时期,对周围的事物都有学习的冲动,都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实践,通过经历去积累经验,但是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个规律,孩子在家里砸个鸡蛋也心疼半天,撒一把米也会指责,想自己去拿开水壶,碰都不让碰,导致了孩子学习认知的规律受到严重的限制,导致很多孩子在郁闷中成长。

家长要做的是,协助孩子去经历,满足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在帮助孩子去形成经验的同时,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例如,一个3周岁的孩子想自己拿开水壶倒水,在父母的帮助下让孩子形成自己的经历,同时告诉孩子,拿开水壶倒开水要注意哪些事项等等。

相关推荐

宝宝你快乐吗?(上)


我的女儿刚入园时,也有这种情况。回家老说小朋友欺负她,夜里经常大哭,听上去她十分焦虑,现在快一年了,她已经不这样了,应该是适应了环境。但我建议你最好跟孩子经常聊聊,知道他有什么痛苦,这样也好帮他。并且一定要告诉他,自己的困难自己去解决。

悄悄的回复:(写于7/3/20026:16:09PM)

想要宝宝快乐,母亲首先要保持快乐的心境。同时,虽然让孩子快乐过一生是每一个母亲的心愿,但无论如何宝宝都会遇到不快乐的时候。所以我首先要做的是教会孩子如何排解忧伤,恢复乐观的心境。

LHCJF的回复:(写于7/3/20022:26:57PM)

我对宝宝的教育,我最看重的是宝宝的心态,我曾对家人说过,我不求宝宝大富大贵、不求宝宝成龙成名,但我希望我的宝宝这一生都快乐,是有质量的快乐,这是我教育的目的,如果有钱有名,宝宝一生都不快乐,我认为我对宝宝的教育就失败了,我不能给他一个快乐的心态和调理心理的能力,人生又有何乐趣。

我小时,虽然父母很爱我,可是因教育的不当,加上望子成龙的心理,对我很严厉,我感觉童年是没有快乐而言的,是灰色的,到了大学时,我已有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幸好当时学了心理学,自己逼自己进行调整,才好一些,我很能体会一个整天忧郁的人是非常痛苦的,那种痛是深入骨髓的痛,不管你是睁眼还是闭眼,总是觉得有一块大石头堵在心口,没有解脱的一天,不快乐的人,真的好可怜!

所以我有了孩子后,我就吸取我的经验,每天仔细观察宝宝的心理变化,尽可能去满足孩子的心理,不让他总是有负面情绪,当然,在教育的过程中,也要避免溺爱,不是无休止的满足,适可而止,让宝宝每天都很快乐,学什么东西都注意是在宝宝有兴趣的情绪下教,如果宝宝心情不好,就想办法让他快乐起来,每天多做让他开心的事,如宝宝喜欢出去玩,带他出去,他肯定是非常快乐的,如宝宝一洗头就哭,我们总是想办法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不让宝宝不高兴!

现在宝宝还小,我以后要教会他如何去调整自己的情绪,因为以后外界的环境不像家里,总是可营造欢乐的所氛,以后宝宝的社交圈大了,必然会受挫折,所以教会宝宝如何去调整自己的情绪,对家长来说,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面临的是以后宝宝道德形成期、反抗期等,既让宝宝正常成长,又要让宝宝快乐成长,做家长的,一定不要忽略的宝宝的心情,教会一个快乐的宝宝,学会自己调节自己情绪,宝宝将终身受益,是你给宝宝最大的财富,不管以后孩子长大是富是贫,有名或无名,他都将是一个快乐的人,这种快乐是金钱都买不到的,是人的一生追求的极限。

宝宝你快乐吗?(下)

你的孩子自卑吗


不少家长认为,只有成年人才有自尊心和自卑心理,幼儿整日嬉戏、玩耍,哪有什么自尊、自卑?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幼儿非但有自尊心,而且,同样有自卑心。

不少在幼儿园接受能力出现困难的儿童,由于学东西学得慢,时常受到老师的训责、父母的打骂和小朋友的歧视,幼小的心灵受到刺激,就会逐渐产生自卑心理。自尊心越强的幼儿,自卑心理也越重。自卑心理一旦产生,若不能及时消除,从心理角度而言,要想争取优异的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儿童产生了自卑心理以后,总感到自己处处时时不如别人。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他们不是知难而进,想方设法去克服、解答难题,而是难字当头,怕字领先,畏畏缩缩,遇难而退,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这种自卑心理,严重地妨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怎么会不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呢?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所以,对孩子,要多鼓励少训斥,还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让孩子在实践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并从成功中体会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有本领的,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这样,就能增强自尊心,克服和消除自卑心理。

你的孩子撒谎吗


孩子一方面被教导“不可说谎”,另一方面也却常因说实话而遭受责罚。这种矛盾的结果,常会导致孩子因自卫而说谎,说谎便成孩子临阵脱逃的“借口”。

当孩子诚实地告诉你,他的数学成绩只有50分时,你便气急败坏狠狠地责骂他一顿,你能想见后果吗?怎样避免孩子不说谎话?

接纳与同情心——给孩子一个没有恐惧的情境。

当孩子告诉你,他数学只考50分时,先别对他动怒,给他一个接纳与同情心的情怀,让他知道答错的原因,然后对症下处方。一个没有责难的温暖情境,孩子会知道他实在没有撒谎的必要。

倾听——责备孩子之前先给他说明理由的机会。

弟弟撕破了哥哥的作业簿,然后哭哭啼啼地跑来告诉你说哥哥打他,这种“恶人先告状”的例子,在我们生活的周遭屡见不鲜。因此,在责备孩子之前,不妨先听听他们的理由,免得冤枉了哥哥,而且也给弟弟制造了撒谎的机会。

不要让自己成了孩子说谎的模仿对象。

孩子是善于模仿的。因此,您要谨言慎行,作为孩子的表率,因为“有怎样的父母,往往会有怎样的儿女。”

孩子自己动手的快乐,你能懂吗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子,被父母千娇百宠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家里父母宁可自己吃点苦,也不愿让孩子再受二遍罪,孩子力所能及的劳动全被父母包办了。孰不知,家长的劳动不仅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也剥夺了他学习的机会、快乐的源泉。

当宝宝一岁时,他的动手欲望非常的强烈,现在宝宝喜欢自己拿着勺子吃东西,但是往往泼撒得到处是饭粒,有的家长因此不让宝宝自己动手吃饭,不辞辛苦的一顿一顿喂宝宝吃,这样做非但吃饭效果不佳,还劳神费力。因此家长要想开点,让宝宝自己动手吃饭,没有“拙”哪儿来的“精”呢?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他掌握技能。二岁多的宝宝已经能独立穿袜子了,虽然速度要慢一点,常常袜跟被穿在脚面上,但是尽量让他自己做。有的宝宝早晨起床要求自己穿袜子,家长忙于赶时间上班,着着急急顾不上让孩子自己动手做,久而久之孩子也顺应父母的操劳,让自己的双手闲置起来了。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做事的兴趣,愈做愈浓,做事的能力愈做愈强。”一些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手是智慧的前哨。手的灵活程度反映了婴幼儿智力的发展程度。如果希望你的孩子有一个聪明的大脑,那么从现在做起,让他自己动手,体验劳动的快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