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可以对宝宝有益吗
2021-06-01 胎教可以对宝宝有益吗 你相信童话故事吗 快乐颂胎教宝宝你快乐吗?(上)。
好奇是入门的钥匙,兴趣是求知的开始。作为父母,我们要正确的理解早期教育,早期教育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开发,那么早教对孩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宝宝你快乐吗?(上)”,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我的女儿刚入园时,也有这种情况。回家老说小朋友欺负她,夜里经常大哭,听上去她十分焦虑,现在快一年了,她已经不这样了,应该是适应了环境。但我建议你最好跟孩子经常聊聊,知道他有什么痛苦,这样也好帮他。并且一定要告诉他,自己的困难自己去解决。
悄悄的回复:(写于7/3/20026:16:09PM)
想要宝宝快乐,母亲首先要保持快乐的心境。同时,虽然让孩子快乐过一生是每一个母亲的心愿,但无论如何宝宝都会遇到不快乐的时候。所以我首先要做的是教会孩子如何排解忧伤,恢复乐观的心境。
LHCJF的回复:(写于7/3/20022:26:57PM)
我对宝宝的教育,我最看重的是宝宝的心态,我曾对家人说过,我不求宝宝大富大贵、不求宝宝成龙成名,但我希望我的宝宝这一生都快乐,是有质量的快乐,这是我教育的目的,如果有钱有名,宝宝一生都不快乐,我认为我对宝宝的教育就失败了,我不能给他一个快乐的心态和调理心理的能力,人生又有何乐趣。
我小时,虽然父母很爱我,可是因教育的不当,加上望子成龙的心理,对我很严厉,我感觉童年是没有快乐而言的,是灰色的,到了大学时,我已有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幸好当时学了心理学,自己逼自己进行调整,才好一些,我很能体会一个整天忧郁的人是非常痛苦的,那种痛是深入骨髓的痛,不管你是睁眼还是闭眼,总是觉得有一块大石头堵在心口,没有解脱的一天,不快乐的人,真的好可怜!
所以我有了孩子后,我就吸取我的经验,每天仔细观察宝宝的心理变化,尽可能去满足孩子的心理,不让他总是有负面情绪,当然,在教育的过程中,也要避免溺爱,不是无休止的满足,适可而止,让宝宝每天都很快乐,学什么东西都注意是在宝宝有兴趣的情绪下教,如果宝宝心情不好,就想办法让他快乐起来,每天多做让他开心的事,如宝宝喜欢出去玩,带他出去,他肯定是非常快乐的,如宝宝一洗头就哭,我们总是想办法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不让宝宝不高兴!
现在宝宝还小,我以后要教会他如何去调整自己的情绪,因为以后外界的环境不像家里,总是可营造欢乐的所氛,以后宝宝的社交圈大了,必然会受挫折,所以教会宝宝如何去调整自己的情绪,对家长来说,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面临的是以后宝宝道德形成期、反抗期等,既让宝宝正常成长,又要让宝宝快乐成长,做家长的,一定不要忽略的宝宝的心情,教会一个快乐的宝宝,学会自己调节自己情绪,宝宝将终身受益,是你给宝宝最大的财富,不管以后孩子长大是富是贫,有名或无名,他都将是一个快乐的人,这种快乐是金钱都买不到的,是人的一生追求的极限。
宝宝你快乐吗?(下)
延伸阅读
你的孩子快乐吗?
你的孩子快乐吗?谈及该话题,不少家长坦言,当然是希望孩子快乐啊,但无奈生活中却常常事与愿违。大家抱怨着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言语中流露出焦躁和不耐烦,而这些不快发生时,相信孩子自身也没有快乐可言。
哪些生活中的行为容易导致孩子不快乐?家长又如何针对性地加以改造?本期嘉宾对该话题继续深入指导。
宝宝1岁后要定“规则”
育儿专栏中,说到“宝宝打爷爷”的案例。祖辈及父母们为了显示自己对宝宝的慈爱,不仅不对宝宝的坏行为予以制止,反而乐呵呵地接受,这在很多家庭中都普遍存在。
智慧泉儿童教育发展中心课程总监苏玲指出,宝宝长到1岁多时,是培养好习惯与坏习惯的“关键期”,有些行为需要被制止的。可分为:危险类,如爬高、玩电源插座、手指伸入电扇中等;破坏类,如重复玩开关或音响、敲打贵重家具等;攻击或伤害别人,如抓人头发、眼镜、打人等。
“对于危险类行为,家长一般会严厉制止,但有些过于慈爱的家长,对宝宝的破坏行为,则是‘睁一眼闭一眼’。”
如何判断孩子哪些行为可接受?苏玲建议家长,可以用“宝宝岁数+8”作为衡量标准,也就是设想一下:这个行为在8年后可以被允许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家长就应该制止宝宝这一行为,以免日后成坏习惯,宝宝一旦形成坏习惯,就会最终为环境所不容,纠正过程是很不快乐的艰难过程。
纠错不当孩子更不快乐
有一个妈妈为了纠正宝宝每次到超市都要买QQ糖的任性行为,决定不再给宝宝买了。第一次,宝宝大哭,妈妈只好妥协;第二次,宝宝大哭也不给买,可没想到宝宝突然躺到了地上,妈妈觉得尴尬,不知如何应对,只好又给买了;第三次,第四次,宝宝行为愈演愈烈……
苏玲告诉家长,如果没有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与技巧,就会导致自己和宝宝更大的不快乐。看来,爱需要方法,爱是需要学习的。
“当1岁左右的宝宝,最初出现我们不期望出现的探索行为时,我们通常只需要抓住他的手,同时告诉他'不可以'就行了。这样简单的动作和语言才符合他的年龄与理解力。过于戏剧性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只会让宝宝好奇和惊喜,再次尝试的可能性增加。”
但随着宝宝16个月左右开始进入“叛逆期”,这时候,单纯的制止是没有效果的,需要给宝宝建立一定的规则,同时家长应态度坚决,树立规则的权威,必要时可以用适度冷淡来惩罚孩子。
日常生活中,家长常犯的错误是,一开始时未能及时制止宝宝行为,或未能树立自己的权威,到后来当宝宝行为变得无法忍受时,家长情绪激动地管教宝宝,又再带来新的问题,同时伴随更大的不快乐。
孩子为啥不快乐?
普遍有这三大硬伤
培养一个“快乐宝宝”,咋就这么难?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讲师王志明指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但在实际教养过程中却存在三大硬伤。
把孩子当成私家车
多数家长在孩子出生后,满心欢喜的同时,渐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怎么支配就怎么支配,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这好比他们拥有了一辆新的汽车,想往哪里开就往哪里开,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孩子懂。
特别在孩子0-3岁时,对大人的依赖特别强,孩子不得不在大人的各种手段下委曲求全,导致很多时候孩子都是在家长的压迫下成长,如此这般孩子当然不快乐。
家长太急功近利
孩子来到世界上,本来是无忧无虑的。但是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看见别人的孩子学会了某样东西,自己的孩子不会,就会开始着急,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也去学,孩子学不来,再加上家长的攀比,往往喘不过气来,使得原本应该是快乐学习的状态,变成了学习是痛苦的过程。
常听见家长这么问孩子:“今天在学校老师有没有提问你啊?”“今天老师有没有表扬啊?”“今天在学校表现好不好啊?”不仅如此,孩子大一点,上小学后,家长的问题一般是:“今天在学校表现好不好啊?”“考试考了多少分啊?”这也是导致孩子不快乐的又一大原因。
家长要关心的应该是,孩子能否快乐过好每一天,因为一个人的一生最根本的责任就是快乐过好每一天,如果能快乐过好每一天,那他才能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才能给家庭创造快乐,才能给这个社会带来和谐,所以家长应该多问的是这样的问题:“今天在幼儿园过得开心吗?”“今天在学校过得快乐吗?”
不了解孩子认知规律
多数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认知规律,人类一个特殊的本能就是学习的本能。孩子在0-6岁的这个时期,对周围的事物都有学习的冲动,都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实践,通过经历去积累经验,但是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这个规律,孩子在家里砸个鸡蛋也心疼半天,撒一把米也会指责,想自己去拿开水壶,碰都不让碰,导致了孩子学习认知的规律受到严重的限制,导致很多孩子在郁闷中成长。
家长要做的是,协助孩子去经历,满足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在帮助孩子去形成经验的同时,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例如,一个3周岁的孩子想自己拿开水壶倒水,在父母的帮助下让孩子形成自己的经历,同时告诉孩子,拿开水壶倒开水要注意哪些事项等等。
十件小事助你培养快乐宝宝
培养一个快乐的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也是父母给予孩子最珍贵的礼物。拥有快乐童年的孩子,将来性格会更健康,学习能力更好,耐挫能力也会更强。生活中,十件小事情,帮你培养孩子大快乐!
1、做一对快乐的父母。
凡事看开,学会自嘲,养成爱说有趣事的习惯;经常讲笑话,经常大声笑,让家庭充满欢声笑语。看到爸爸的啤酒肚,妈妈要开心地对孩子说,瞧,爸爸的肚子像袋鼠!
2、给孩子一定的决定权。
经常温和地对孩子说:你自己来决定吧!我们去菜场买菜烧饭,还是去外婆家吃饭呢?孩子有获得小主人身份的满足感,会特别快乐,并从小就知道如何使用自己的决策权。
3、带孩子去户外玩。
每到周末,变成家庭聚会日,安排全家一起参加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这不但能增进孩子的健康,更能培养亲子感情,让孩子时刻处在温暖亲情中,笑口常开。
4、用不同方式表扬孩子。
当孩子做的很好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扬孩子,别总是千篇一律说“宝宝真乖”。你可以说:宝宝画的房子就像童话里的城堡,妈妈喜欢得不得了!
5、认识新朋友。
友情让人快乐。经常对孩子说,今天我们邀请朵朵来我们家玩吧!孩子会特别开心。带他认识其他的小朋友,让他们一起玩,一起聊天,一起涂鸦,让孩子从小感受美好的友情。
6、培养多种兴趣。
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才艺,阅读、绘画、舞蹈等丰富有趣的活动,能开阔孩子的视野,更能培养孩子健康的爱好和性格。当然,这不能勉强,要慢慢挖掘。
7、帮助身边的人。
从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力所能及地帮助周围的人。和孩子一起整理那些他已经不再需要的玩具,捐给福利院,或者其他有需要的孩子。让孩子知道哪怕自己很小也有绵薄的力量可以帮助别人,这能给孩子一种源自内心的快乐。
8、认真听孩子说话、唱歌。
记得要把你的两只耳朵都给孩子。如果孩子对你说,妈妈刚才我发现好玩的东西,你一定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孩子那里。不要打断他,不要插嘴,也不要催促——即便他讲的事情你已经听过一遍。
9、放弃完美,不要追求万事做到最好。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更没有完美的小孩,千万不要求全责备。你让孩子擦桌子,然后你当着孩子的面自己又再擦一遍,这种举动其实是在告诉孩子:你做得不好。更不幸的是,孩子慢慢也就会相信:我做得确实不好。
10、给孩子发光的机会。
孩子跟你一样,喜欢展示优点。他喜欢读书吗?那就让他在你做饭的时候一边讲故事给你听。他对数字敏感吗?那就带他去超市采购,让他帮你算个小帐。这样小事情,可以最大程度地激起他的自信和自尊。
真诚耐心地对待孩子,把自己的快乐感染给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最快乐的天使。
来自:金羊网
你教会宝宝听音乐了吗?
在宝宝的生活中,加入音乐的色彩会让宝宝获益不少。有的家长会说,“我和孩子的爸爸在音乐上边毫无天赋,怎么培养宝宝呢?”不妨看看其他家长是怎么做的。
胎教音乐不容小觑乐乐妈:从胎教音乐开始,我们从小入睡都宝宝给听古典乐入睡的,现他在很喜欢唱歌和钢琴。定期给孩子放些经典的曲子很重要,我感觉孩子小时候特别喜欢听古典乐,会睡的比较安稳。
果果妈:音乐启蒙不得不说胎教音乐,我当时就是选了班得瑞和莫扎特钢琴曲。选择班得瑞是因为里面有些自然界的声音,比如鸟鸣,流水声;选择钢琴曲是因为想让宝宝将来学钢琴,先对这个声音熟悉一下。
专家建议:在音乐胎教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胎教要注意选对音乐。作为胎教音乐,要求在频率、节奏、力度和频响范围等方面,应尽可能与宫内胎音合拍。若频率过高会损害胎儿内耳螺旋器基底膜,使其出生后听不到高频声音;节奏过强、力度过大的音乐,会导致听力下降。因此,选作胎教音乐,应先经医学、声学测度,符合听觉生理学的要求。在选购“胎教”磁带时,不是听一听音乐是否好听,而是看它是否经过了医学、声学的测试。只有完全符合听觉生理要求的胎教音乐,才能真正起到开发智力、促进健康的作用。
(2)胎教音乐忌用高频声音。为了避免高频声音对胎儿的伤害,胎教音乐中2000赫兹以上的高频声音应低到听不到的程度,这样才能对胎儿比较安全。在选购胎教磁带时应慎重,最好请专业人员帮助选购。
(3)播放音乐时不要使用传声器,并尽量地降低噪音。胎教还需与婴儿教育相连接。正如专家强调的那样:“始自胎儿的胎教并不能以分娩而结束,还必须与婴儿的早期教育相连贯,这样才不会使胎教前功尽弃。
父母的引导很重要阳阳妈:我会听到音乐边唱边跳,小家伙也跟我一起手舞足蹈起来,在户外家长也不要不好意思,我会带着宝宝一起去跳广场舞,听到音乐就扭动身体,孩子看到我也跟着动起来。
其实培养小孩子的音乐兴趣,不一定非要买那些精致的音乐玩具,自己动手做就可以,比如用一些瓶瓶罐罐,里面加入多少不等的水,再去敲打就会发出很好听的声音;喝完的塑料瓶里加入一些豆子摇一摇就可以变成沙锤。
妞妞妈:多听多看,先潜移默化地培养兴趣,五音不全的可以培养别的兴趣,不要强求。我家孩子从满月之后就唱歌哄他睡觉,现在26个月,已经会哼唱很多歌了,虽然词儿有点儿乱套。
专家提醒:爱好音乐的儿童,他的思维、观察、记忆、想象等各方面的能力远远超过一般的孩子,且音乐能使孩子性格开朗、情感丰富、热爱生活、富于幻想、意识超前,而培养孩子音乐细胞的方法很多,家长们可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和需要,因地制宜,灵活制定一套最适合您孩子的训练方法。家长可参考以下建议:
1、成人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难以接受复杂的知识结构;孩子生理发展也不成熟,神经、骨骼等没有发育完善,不可能掌握高难度的技巧动作。因此,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孩子打开音乐世界的大门,引导他们去观察、欣赏五彩缤纷的音乐天地,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探究艺术奥秘的愿望。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让孩子多接触音乐。早晨起床时,播放轻声悦耳的音乐;游戏时,配上活泼有趣的音乐;晚上睡觉时,放一段温柔、安静的摇篮曲。总之,要在生活中恰当地不断提供音乐刺激,激起孩子愉快的情感,使孩子的音乐天赋得以很好的发挥。
3、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简单、有趣味性的音乐活动,让孩子主动参与,激发孩子参加音乐活动的愿望。可选择一些富有情趣的、歌词生动的、孩子能理解的歌曲让孩子学唱,如《小白兔》、《大公鸡》等。还可教孩子拍拍手、跺跺脚来训练孩子的节奏感。准备几种乐器,如电子琴、扬琴、小铃、铃鼓等让孩子去摸摸、敲敲、打打,感受不同乐器发出来的声音等。
4、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去感受音乐的美。听听鸟儿婉转的叫声、虫儿唧唧的叫声、呼呼的风声、嘀嘀嗒嗒的雨声等,激发孩子对音乐的热爱。
孩子不快乐 你能读懂吗?
孩子的不快乐,向来都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即使孩子不想上学、迷恋网吧,也都是以孩子牺牲自己的成长为代价向父母做出的警示。然而,大部分父母读不出孩子这些症状背后的意义,从而导致孩子的问题在父母的“关照”中逐渐严重,孩子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1.从小就特严肃,总显得很懂事,有少年老成之嫌疑,父母有明显的成就感。
2.不喜欢做作业,总是到万不得已如被父母监管甚至暴打之后才肯做,不过,几天之后又变回原样,且父母有强烈的无奈感。
3.上课喜欢做小动作,老师总是说他不专心听课,经常是与其父母取得联系后,孩子不专心的情况仍没有好转。
4.经常咬手、做噩梦、不断把作业涂抹成黑团团。
5.不想上学,对学校和作业不感兴趣,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6.经常被老师批评,也常常被父母批评,自己也感觉自己不行。
7.其他有明显行为异常或情绪异常的。
孩子常见的“不快乐外衣”
孩子不快乐时,就像身体不舒服时一样,都会有信号的。孩子不快乐时,多会发出各种各样的信号以引起父母注意,比如多动(因生理引起的多动除外)、注意力不集中是典型的要引起父母注意的行为症状。父母大多时候会把问题直接推向孩子,责怪孩子不听话,自控力不强,甚至认为孩子有病,带孩子去吃药。当父母用了这样的方式来面对这些孩子时,孩子的问题症状得到父母的“大力支持”而快速发展,有时会转变为其他症状。
每个人成长环境不同,加上个体差异,所以,每个人不快乐的表现也不相同。
读不懂孩子孩子就不会听你的话
其实教养方式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是在方法上存在着是否适合孩子。
一个来郑打工的父母,带着即将被学校开除的8岁儿子来到咨询室。他们非常希望孩子继续读书,而孩子死活不愿去学校。
经过家庭互动,了解到孩子心里有一团愤怒和委屈,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误解以及父母对孩子气急败坏的打骂,造成孩子对学习极为反感,反感在恶性循环中泛化为不喜欢学校,讨厌听到学校二字。
这孩子特别聪明、特别调皮,父母希望他老实听话,首先这种想法就会让这孩子吃不少苦头,就好像开车,眼前明明是红灯,可司机根本不看,当成绿灯,结果就会造成事故。孩子已经用他所有的语言行为告诉家长:我是个调皮的孩子,而父母却要用父母的威严来告诉孩子:你必须当一个听话的孩子。读不懂,孩子就不会听父母的,就会想办法反抗。
在了解了他们的教养方式后,给父母制定了一个适合孩子的教养计划与方法,四次咨询后,孩子的情绪改善了,与父母的关系也变好了,上学成了孩子喜欢做的事情。期末考试时,孩子的成绩提高非常大。
教养方式与孩子是否匹配决定孩子制造快乐的能力
教养方式与孩子是否匹配,决定了孩子的不快乐有多少,也决定了孩子制造快乐能力的高低。
教养方式:
1.学会了解孩子的需要,并学会尊重孩子的需要。当孩子发生什么事时,与孩子交流的第一句话不是“你干什么去了,你怎么会这样”等质问和埋怨的语气,而是探索孩子发生这件事时的内在状态,如“发生这事时,你心里怎么想的?”“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问题的出现?”
2.学会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极需被尊重,只要有可能就要慷慨地认可孩子、尊重孩子。一个自信的孩子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自然会比自卑的孩子要好。
3.学会鼓励孩子,而不只是表扬孩子。鼓励与表扬的区别在于前者更能让孩子心里充满愉快和希望。
比如表扬的话:“你真棒,你真是好孩子,妈妈真为你自豪!”听了这话的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自己给妈妈或是周围人带来的成就感,表扬过多会不知不觉给孩子带来压力。而鼓励的话:“没想到我儿子这次表现这么棒,只能证明一点,最近我儿子掌握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我知道,都是我儿子自己靠自己的执著精神换来的,非常不简单!”这样的话会让孩子可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优质部分,从而从自己的行为中看到自己的力量,自信油然而生。
贴士:
定期与心理老师进行沟通。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孩子与心理老师沟通,而是父母。父母获得充足的教养孩子的知识和方法是帮助不快乐孩子最快最有效的途径。
将关注的重点不是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放在自己的教养方式与教养思路上,从自身的改变来影响孩子,这是重中之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