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幼小而稚嫩的心灵是很容易受到伤害的,需要父母给予特别悉心的照料和庇护。但有些家长却并没认识到这一点。

张先生是急脾气,让他看孩子时,动不动就要把孩子“从窗口扔出去”,这不,孩子被吓得乖乖地坐在小床上,不敢跟爸爸捣乱了。再看那位刘太太,下班回家,把孩子往电视机前一放,就去厨房忙活去了,孩子突然发出尖叫,她过去一看,电视里正播着血淋淋的杀人场面,她连频道都没换就回到厨房,让孩子继续观看下去。还有不少父母,当孩子突然不敢上街、不敢见人、不敢去某个公园……时,却并不知是为什么。这些大大咧咧的父母往往只知道在孩子出现什么“不对劲”时带孩子到医院,却不知道平时就要注意孩子的表现,当孩子出现恐惧的心理时,及时帮助孩子从恐惧状态下解脱出来。

恐惧对孩子的身心发育会产生极为不良的作用,长期处于恐惧状态下的孩子,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都将受到影响,从而使孩子发育迟缓、语言障碍、胆小、忧郁、抵抗力下降,易于患多种疾病。处于恐惧情绪中的孩子,往往睡眠不安,他们常常会在夜间惊醒后哭闹。与此同时,孩子还会伴有血压升高、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或赤红、出冷汗、心率加速等一系列躯体症状。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突然的恐怖事件会使孩子体内的肾上腺素迅速升高,导致血压骤升,甚至引起组织与脏器出血而危及孩子生命。所以,及时消除孩子的恐惧感,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是让宝宝健康成长的条件。

1、怕生:怕生是孩子心理发育的一个必然过程,程度轻重不一,如果有诱因或父母总是对他人持一种怀疑态度,孩子对陌生人的恐惧心理会比较明显。

2、害怕被遗弃:由于3岁前的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性极强,对他而言,安全就意味着在父母身边,如果父母扬言不要他了,或者父母经常争吵、打离婚等,孩子就会有被遗弃的感觉,从而出现心神不宁、夜间哭闹、纠缠父母等表现。由于孩子表现得特点黏人,往往会影响到父母的行动,从而受到没有耐心的父母的呵斥或看到父母厌烦的神情,这将进一步强化孩子被遗弃的感觉。

对已经出现被遗弃的孩子,父母要加倍爱抚,要反复告诉孩子,他在家庭中的重要性,让孩子明白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明白父母绝不会遗弃自己,从而产生安全感。

3、恐物:某些孩子会对特定的物品表现出恐惧,有的孩子对巨大的东西表现出恐惧,如孩子害怕黑漆漆的大门,特别怕大门在开启关闭时发出声响;有的孩子害怕正在逃窜的小老鼠等等。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让孩子一点一点地消除对特定物品的恐惧感,孩子如果怕大门,父母可以让孩子在离开大门5米左右处,让孩子观看父母“愉快”地推开大门再关上大门,如果孩子心率不变,可抱他走近一些,由刚才看护他的人再去开闭大门,以增加孩子的兴趣,最后抱孩子上去摸摸门并在父母协力下推推门。

孩子对某些事物的恐惧往往是受了父母的影响,比如,当父母看到小老鼠而发出恐怖性的叫声后,孩子就会受到感染从此害怕该物。所以,父母就要为孩子做好榜样,不要总当着孩子的面议论恐怖事件……平时要表扬孩子的勇敢之举,但也要让孩子分清什么叫勇敢、什么叫注意安全。

4、突发事件:孩子经历或目睹某些突发事件,会使他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动。这种恐惧心理常常是深刻而持久的。非常强烈的刺激甚至能给孩子带来生命危险。经历突发事件后,孩子往往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得特别胆小,睡眠中可能突然惊醒,醒后仍恐惧不已。出现这些情况后,父母要对孩子多一些关心,避免带孩子到可能引起回忆的环境中去,当孩子因恐惧不能很好入睡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镇静剂。由于3岁前孩子的记忆尚不牢固,不再提示,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会恢复的。

5、对鬼神与影视镜头的恐惧:有些大人喜欢给孩子讲一些神鬼妖怪的故事,或在孩子不听话时用鬼吓唬孩子,这都会使孩子产生恐惧,如果父母在讲鬼怪故事时加上表情动作的渲染,孩子会更加害怕。有些父母不给孩子选择电视内容,电视台在播放节目时也常常忽略了保护孩子的身心,使一些电视片甚至是儿童片中出现恐怖镜头,如女巫、鬼怪、凶残画面和打打杀杀的血淋淋的镜头,这些都会使孩子出现恐惧心理,所以,父母要注意电视的选片,要告诉孩子并没有什么鬼怪,平时也不要用鬼怪来吓孩子,以避免给孩子造成伤害。

恐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孩子出现恐惧的心理是正常的,短的、弱的刺激对孩子不会构成伤害,如果出现强刺激要及时给予安抚,以免对孩子健康造成影响。要坚决去除孩子生活中可能存在着的长期性的恐怖因素,让孩子在安全的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

相关阅读

儿童早教:帮孩子从自闭中走出来


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少年儿童心理病,主要表现为不肯和人交往,語言发展趋势迟缓、逻辑思维死板等。近些年,自闭症儿童在逐渐提升。对于此事,有的家长高宽比焦虑不安,有的家长消沉解决,也有许多家长因不明白有关专业知识而耽误了医治。怎么帮孩子从自闭中走出来?那麼,应对自闭症的少年儿童,家长该怎样下手文化教育呢?

一、欠缺沟通交流和关怀是自闭症儿童的病原菌所属,家长要积极地构建机遇与孩子沟通交流。

怎么帮孩子从自闭中走出来?每日确保有固定不动的時间独立跟孩子沟通交流。家长可挑选在餐后、临睡前与孩子沟通交流。時间操纵在15至二十分钟内,由于这段时间孩子的专注力是最集中化的。交谈的內容要以孩子喜爱的话题讨论为标准。平常,挑选一些能激起孩子交往心愿、塑造优良交往专业技能的读本开展亲子共读。还会有目的性地挑选亲子小游戏,以唤起孩子对交往的期盼。儿童

二、爸爸妈妈、老人及其佳园间的教育理念不一致是自闭症的金属催化剂,內外统一教育意识很重要。

教育理念不一致的主要表现有:祖上娇惯,觉得孩子胆怯、内向型是个性化的主要表现,长大以后当然会更好;爸爸妈妈严苛,采用一切方式干涉孩子的个人行为。那样做不但使难题无法得到处理,还会继续使之更为比较严重。这时,家长要做的是多方位地观查孩子,与同年龄孩子做相对的较为,客观性地点评孩子,寻找差别,反省自己的修养方式。多向孩子的教师掌握有关状况,用心听教师的提议。儿童

三、不自信是自闭症儿童的超强力凶手,家长要协助孩子创建信心质量。

自闭症的孩子通常会感觉自身在许多层面比不上他人,因而一个夸奖、激励针对一个自闭症儿童而言,实际意义十分大。怎么帮孩子从自闭中走出来?取得成功感受对自闭症少年儿童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因而,家长要降低标准,为他构建取得成功的机遇,勤奋去发掘、变大他的优势,如:孩子自身用餐时,就算吃得遍地全是米粒,还要毫无疑问地说:“你能自身用餐了,厉害!”要是是个人行为实际意义积极主动的,都立即给与口头上毫无疑问、激励。

四、欠缺交往能力是自闭症儿童的较大 阻碍,应积极主动为孩子造就交往室内空间。

自闭症的孩子喜爱躲在角落,不肯和人交往,或欠缺交往的方法。家长应构建一切机遇,放开手让孩子去触碰身旁能够 触碰的人,开阔眼界,丰富多彩工作经验。国家法定假日多带孩子去公园玩乐或是报名参加同年龄孩子的聚会活动。若有标准的家中还可在家里养一些小动物,让孩子在抚养小动物的全过程中,缓解交往的害怕,提升交往能力。

怎么帮孩子从自闭中走出来?释放压力、放平心态,去除消沉的潜意识,积极地使用之上的方式,来协助孩子摆脱封闭式偏激的室内空间,迈向宽阔的乾坤。

从宝宝吃饭说起(中)


女儿学吃饭

女儿20个月了。无论在家还是走亲戚,她吃饭都不用大人喂,而且不掉饭粒。这样大人省心,孩子开心。亲戚朋友都说如今吃饭这样乖的孩子实在不多见,纷纷向我讨教教育孩子的方法。

记得女儿一周岁时,给她喂饭,她老是抢勺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意识到这是孩子动作和智力发展的信号。我翻阅了一些资料,了解到孩子7个月左右已能学习自己扶奶瓶喝水,10个月就可以练习用杯子喝水,用勺吃饭。女儿抢勺子,说明她的自我意识已开始萌发,产生了迫切想了解自身与周围环境的最初愿望,看来,该是女儿学吃饭的时候了。

在教女儿学吃饭时,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是拿勺子练习。我为孩子准备了一盆米、一把勺和一只碗,平时我抽空和孩子一起用勺子舀米比赛,看谁先把碗舀满,女儿对此游戏乐此不疲。

第二,为女儿准备固定的位置和专门的餐具。我特意为女儿配置了一套小餐桌椅,这套桌适合女儿的身高,那温和的色彩更让女儿非常喜欢,碗和勺子是不锈钢的,不容易摔破,也易于煮沸消毒。

第三,按"从少到多,从稠到稀"的原则给孩了盛饭。孩子刚开始吃饭时,手指配合难免不协调,很容易撒掉。如果饭少一些,粥稠一些,即使碗翻了也不容易倒出来。

第四,饭前忌吃零食。孩子吃多了零食,就会对米饭失去兴趣,你硬让她吃,她也只不过是边吃边玩而已。这样很容易形成孩子边吃边玩的习惯。

最后,让孩子学吃饭,贵在坚持,不要以孩子生病或来客为理由给他们喂饭,更不要怕孩子吃不饱或弄脏桌椅、地面、衣服而给孩子喂饭,也不要因为孩子吃饭弄得很脏而责备他们。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女儿15个月时,自己吃饭已能做到不剩饭,不掉饭粒了。我深深地感到,孩子良好的习惯应从小开始培养。我想借此例来告诉那些为孩子吃饭而困惑的父母们:该是放手的时候了!(文/朱文亚)

从宝宝吃饭说起(下)

宝宝生命过程中如影随形的恐惧


你知道吗?恐惧其实一直都伴随在宝宝身边,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开始恐惧如影随形了。近年,国外医学、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害怕或恐惧其实从一出生便开始了。作为父母,了解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指导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促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地生长发育。

恐惧对生存的积极意义

害怕或者说恐惧的含义是什么?恐惧是对真正或可感知到的威胁做出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当危险解除后,恐惧就会消失。恐惧可以使人做好准备避免危险,或在危险不可避免时抵抗伤害或压力。因此恐惧对一个人的生存是有积极意义的。

恐惧与外界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对它在感觉和理解上的巨大差异,直接影响恐惧的出现及恐惧强度。比如,能够激起婴幼儿恐惧的刺激,可能并不会使学龄儿童害怕。

儿童害怕或恐惧的特点

儿童存在的害怕或恐惧,一般情况都较轻微,并有年龄特点,也是暂的。有些恐惧,会随着儿童正常发育过程消失。不同年龄的儿童会有不同害怕的对象,某个年龄段存在的恐惧特定内容以及恐惧强度,取决于每个儿童的学习和体验的历程。随着他们认各水平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儿童会有更多的经验来判断新环境是否具有新厅性或威胁性,对这些环境的反应也会随着年龄而改变。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恐惧

1-6个月

婴儿在早期,听觉是较为敏感的。因此,较大的噪音会使婴儿产生恐惧。但偶尔的一两次刺激,不至于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在婴儿哭泣时,给予足够的安抚就可以了。避免连续让婴儿接受令他们恐惧的噪音继续强化。

6-9个月

在婴儿期,对于新奇刺激,特别是陌生人,产生的反应取决于多种情境因素。比如,婴儿所熟悉的人在场还是不在场,与所熟悉的人接近程度,所在的环境是否熟悉,以往与陌生人接触的经历,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反应方式(婴儿能否爬到妈妈或的人那儿去)及婴儿个性特征,陌生人的特征,陌生人接近婴儿的方式等等。

婴儿对陌生人普遍有恐惧感,但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却不同。在某个环境,婴儿见到陌生人会哭泣或回避,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对陌生人产生兴趣,并做出愿意接触的姿态。因此,在这一时期,父母要对婴儿与陌生人的接触保持警觉,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比较安全的环境。在婴儿出现不安情绪时,父母应该及时进行安慰。

同一时期,婴儿还会对高度产生恐惧。因为婴儿在这时已经对高度产生感知。到了九个月,身体发育已经使他们能够翻身和爬行了,但这些运动能力的掌握,不足以使他们应付对高度产生的恐惧,对高度的恐惧几乎是天生的。不过,随着婴儿年龄地增长,身体控制能力的增强,这种恐惧会慢慢消失。

12-24个月

儿童与看护者分离所产生的焦虑,高峰出现在18-24个月时,而且是极为普遍的反应。儿童对分离产生的反应,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年龄、过去的分离经验,对环境所具有的控制能力,认知水平,性格特点,母亲与孩子关系的好坏以及在分离时母亲的行为。当儿童进入学龄前期时,与监护人的分离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熟悉的人是否在场,环境是否熟悉,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如何等。通常,和母亲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分离性焦虑要明显轻得多。他们知道母亲会回来,在母亲离开期间会呆在比较适宜的环境中。

由此可见,母子之间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极为重要。同时,还应注意母子分离要逐步进行。比如,一开始先短时间分离,然后再逐渐拉长时间。需要提醒的是,看护者一定要在向孩子保证的时间内回来,让孩子心理有底。

2岁以后

在进入第二年后,儿童的恐惧变得更为个人化。对于较为具体的刺激产生的恐惧反应,让位于对想像出来的东西的恐惧以及对求知情况产生的预想性恐惧,比如独处、黑暗、死亡、绑架者及抢劫者等。一般来说,这些恐惧在四岁时达到高峰,并且在四到六岁这一年龄段维持高峰,此后高峰开始下降。

6-12岁

在6-12岁期间,恐惧大多与学校,身体损伤和自然灾害有关。更为抽象的社会焦虑和对成绩的焦虑出现,对于损伤,自然时间和社交产生的恐惧可以维持一生。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认识到死亡。有时他们的手出血了,就跑去告诉妈妈:“我的手出血了。”很可能孩子说这些话的潜台词是“我会死吗?”妈妈对这种出血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保证,会成为孩子的定心丸。

儿童除了对自身关注外,也会对父母关注。他们害怕父母死亡,那样,就会没有人照顾他们了。因此,让孩子拥有一起受保护的感觉,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利。这种感觉,可以来自父母口头上的保证,也可以来自父母的实际行动。

注意观察孩子的异常恐惧

在对儿童的恐惧进行分类和诊断时,必须考试儿童所处的发育阶段和行为的严重性。某些恐惧在特定的年龄或发育阶段被认为是正常的,但同样的恐惧出现在一个不同的年龄段,就可能被认定为不正常。比如,分离性焦虑出现在幼儿身上是预期之中的,但若出现在学龄儿童身上就是不正常现象。因此,父母需要密切观察孩子,如果预期中的恐惧过于严重,以至影响孩子的适应或发育,则这种恐惧是异常的。

害怕或恐惧是有限度的,当对外在,无危险的物体或环境产生极端,持久及适应不良的恐惧时,就成为了恐怖症,比如,陌生人,孤独一人,黑暗,动物等。儿童一般在有极端不愉快的经历或创作后,才会产生对特定物体或环境的恐惧,如在医院打针的疼痛经验、被狗追咬及意外事故等。除非创伤极为严重或不断被强化,否则这些恐惧会自行消失,不会变为恐怖症。

当孩子害怕和恐惧时

这时,父母的正确应对极为重要,否则,恐惧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发育。当孩子太小不会表达时,父母对他们的抚摸和搂抱则是最好的肢体语言。除此,轻声安慰的话语也可以降低孩子的不良反应;当孩子学会表达后,父母除了对身体安抚外,还要认真倾听孩子对恐惧的表述,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心情,不要一味解释恐惧是不必要的。另外,父母还应该学会听孩子说话的弦外之音,以便了解孩子到底怕什么。如果孩子的恐惧以属于正常发育范围,父母不必过于担心。不然,父母对孩子的恐惧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很可能使他们的恐惧感被强化,日后不易消失。如果孩子的恐惧属于异常,父母的各种安抚都不能缓解,那么最好及早找专家进行诊治。

宝宝学数学,从生活中启蒙


当宝宝开始接触数字时,数字就像一连串抽象的符号浮现在他们的脑海里,如何让这些符号变成具体的概念,需要的是一个优秀的启蒙者。利用日常生活中唾手可得的人、事、物,便是最易学且有效的资源。

对于宝宝而言,初来这个世界,一切都还在摸索之中,一切事物无不令他们感到新奇,虽然懵懵懂懂地生活着,但是只要照顾者给予开启潜能的钥匙,他们很快就能学习上手。数学本身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因此它对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或许你会怀疑,宝宝还小,怎么学数学逻辑?其实启蒙阶段的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直接的关系。

在宝宝生活的世界中,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物体均有一定的数量、一定的形状,而且大小也各不相同,并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对于0~3岁的大部分宝宝而言,适合学习的包括10之内的数、几何形状、对称等,而适合学习的逻辑项目,则包括分辨大小、配对、序列、分类、因果等。

了解了宝宝适合学习的数学逻辑项目后,相信你会有这样的疑问:宝宝多大时,才可以开始为他进行各种数学逻辑项目的启蒙?

从3~4个月大开始,宝宝有固视的能力,从这个阶段开始,让宝宝懂得“认知”,他们看到一件事物时会去观察,进而分辨与其他事物的相异之处,发展到后来,宝宝逐渐会有视觉记忆力。

6~7个月开始,宝宝会辨别新鲜及非新鲜事物,这种能力可让他灵活使用观察力与探索能力,新鲜、好玩的东西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但是宝宝对一件事物的新鲜度不持久,他很容易察觉这样东西对他来说已经不再那么有趣,还有其他更好玩的东西在等着他;当他们容易看腻时,可观察出宝宝开始对外界事物有明显的分辨能力,以上这些动作发展其实都是培养宝宝数理的基础。

宝宝的外在表现与动作的品质有关,如教宝宝把饼干放进盒子里时,可观察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如何。约6个月大开始,宝宝会学习用手抓取物体,但精细动作做得并不准确。到8~9个月大时,照顾者即可试着教孩子把东西放进某个容器里,以上主要是教宝宝肌肉控制与手眼协调的能力,这些简单的基本操作能力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十分重要。

分类是推理的基础,进而学习数学逻辑的概念延伸。当孩子有了上述的发展能力后,约1岁开始,照顾者可教宝宝做简单的配对,如看到苹果的玩具,是否会找出真实的苹果;2岁开始,宝宝会学着自己分类,将一样的物体放在一起。照顾者可让孩子多练习相关的延伸动作,为宝宝将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