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敬贤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应将这种美德发扬光大,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然而,在日常交往中,常常发现不少孩子对待老人不够尊敬。如顶撞老人,不服从管教;用生硬的态度命令老人为他做这做那。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来指导孩子尊敬老人呢?

首先,要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尊敬老人的带头人。孩子认识肤浅,判断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心理活动带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们眼里,父母的行为就是一把尺子,认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样做,他就应该怎样做。

因此,父母在与老人(自己父母、公婆、岳父母和其他老人)相处中,态度应谦逊、彬彬有礼、关心照顾、体贴入微,如在家给老人端茶送水,在公共场合,给老人让座让道。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表现在自己的行动中,他们会像父母一样善待老人。还可利用英雄模范人物、现实生活及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良好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练习,养成习惯。

练习是强化记忆痕迹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将良好的行为转化为习惯,长久保持下来。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必须处处留意,对孩子从“小事”入手,加强培养。如:经常让孩子帮老人做事情,用礼貌语言与老人交往(常用“您好”、“再见”、“谢谢”、“请慢走”等),关心、慰问生病的老人等等。多次训练,日积月累,孩子的良好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第三,利用有关节日,启发诱导。

可借助老人生日、重阳节(老人节)、元旦、春节等有利时机,通过谈话、点拨、暗示,诱发良好行为。如询问孩子:“明天是××节(××日子),你应该做些什么?怎样使爷爷(奶奶)高兴呢?”孩子就会认真地说:“我帮爷爷切蛋糕,祝爷爷生日快乐,健康长寿”、“我送奶奶一件礼物”、“我给爷爷、奶奶拜年”……

第四,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孩子易冲动、自制力差,他们的行为往往受情绪支配,容易出错,常常做出对老人无礼的举动,如对老人发脾气、摔东西、不理睬等。一旦发现这些问题,成人一定要舍得管教,严肃批评,耐心说服,使孩子认识错误。尤其不放过“第一次”,严格把关。迁就容忍只能招致更多的过错,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最后,建议老人多与孩子交往,增进相互感情。

有些孩子不是对老人敬而远之,就是漠不关心,这往往是交往甚少、感情不深的缘故。在交往中,常常要在父母的提醒下,才随之行事,非常被动,如给老人搬凳子,说“再见”等。

为此,作为老人,应平易近人、态度和蔼;关心孩子的成长,多与孩子交谈,缩短两代人的心理距离,不能因兴趣迥异,居高临下。对孩子只有“动之以情”才能使其主动关心、尊敬老人,自觉听从老人教导,努力做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

相关推荐

如何指导孩子使用零花钱


指导孩子使用零花钱

1.尊重意愿的基础上给予建议:

零花钱可以被孩子用来满足我们“不赞成”的消费欲望。也就是说,父母在尊重孩子自主零花的基础上,提一些建议就可以,如果父母管得过严,孩子买什么东西都要听父母的,那么孩子不过像是一只“储蓄罐”,完全失去了利用零花钱来培养其精明消费和理财本能的意义。父母要清楚,孩子在用零花钱上走一些弯路,也是让其积累经验的必由之路。例如孩子被“喝饮料,赢大奖”的宣传所吸引,一口气拿出所有的钱买了饮料,最后发现什么奖也没有中到,他会反思刚才的冲动;再如孩子被“吃干脆面,集画片,赢海南游”所吸引,我们也不妨让他尝试一回,当他发现再买一箱干脆面,怕也集不齐那18张画片时,他自会醒悟。

2.“安全消费”教育:

有了零花钱,“安全消费”的教育必不可少。孩子喜欢在小摊上购买散发出怪异香气和荧光的新奇文具,购买来历不明色彩俗艳的塑料玩具,购买会在舌头上“爆破”或把舌头染绿染蓝的糖当父母发现孩子的消费已经伤害到他的健康时,一定要干预。从孩子4岁起,我们可以教会他寻找和识别食品包装袋上的“QS”质量安全标志、像“一轮绿太阳从草原上升起”的绿色食品标志,教他识别那些有信誉的大超市的门脸,告诉他特别鲜艳的饮料和冷饮不能买,能把舌头染绿染橙的糖也不能买等。让孩子明白食品、玩具、文具的质量安全对小朋友健康的重要性,告诉他,在你辨别能力有限时,选择连锁超市,比选择路边小摊安全得多。

3.别让孩子变成“自私鬼”:

家长要避免宝宝的零花钱只用在自己一个人身上,有些宝宝有了零花钱后非常小气和自私,买了东西只顾自己一个人享用,还对父母说:“这是我的钱买的,你可别想尝!”父母此时千万别笑笑就算了,而是要对宝宝讲明白,爱是互相的,在家里,在朋友之间,只有懂得分享的宝宝才会受到欢迎。父母应鼓励和启发宝宝用部分零花钱来表述爱心,如买小礼物为爷爷奶奶过生日,如将部分找零放入超市收银台边上的“希望工程募捐箱”,或者将积攒下来的钱买一个新书包送给报纸上报道的“贫困学童”。相信这些爱心教育将在宝宝的心灵空间中种下善良与分享的种子,等宝宝再长大些,这些种子自然会开花结果。

发放零花钱的3大误区:

1.将零花钱和孩子分担家务紧密挂钩。

父母切忌这样告诫孩子:“要是你不马上把你的玩具收拾好,下周的零花钱就没有了”;也切忌这样收买孩子:“给你五毛钱,把垃圾袋提到楼下去。”把零花钱与家务联系在一起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是,孩子会以为家务不是家庭成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只是挣钱的手段;这样,会养成孩子在做家务时“锱铢必较”的脾性,也容易让其丧失对家庭的爱心和责任感。

2.将零花钱和孩子的学业成绩紧密挂钩。

等6岁宝宝进入一年级后,切忌对他这样说:“如果你的作业还不是优,我就停发你的零用钱”,或者“要是你进入全班前三,我就奖你一百块钱”。基于金钱刺激而产生的动力,比基于兴趣和责任产生的动力要短暂而薄弱,父母很快会发现,将零花钱和孩子的学习成绩一一挂钩,只不过是增加了孩子的投机欲——有些孩子会以作弊的方式来企求“达标”,有些孩子则以谎报成绩来求得“奖金”。

3.将零花钱和“我有多爱你”紧密挂钩。

某些父母为争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分别给孩子零花钱并在数额上互相攀比,有些祖父母为了显示跟孩子的亲密超过宝宝与他的父母,也用高额的零花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这都是非常短视的做法。零花钱与爱无关,零花钱不该打上“收买人心”的烙印。宝宝的父母应该与其他家人达成一致,保证宝宝只能从一个渠道得到零花钱,这有利于零花钱发放数额与有序使用的控制。

专家点评

对于“零花钱”的问题,是典型的“小问题、大学问”,因为它们涉及到太多的蕴含:

钱币可作为智力玩具

无论硬币和纸币,都蕴藏着丰富的细节和文化内涵,我们可以借此提高孩子观察能力、普及文化常识。

金钱观

让孩子懂得,金钱是劳动所得、用来满足生活需要的。让孩子看自己的工资单并联想每天父母如何工作。

消费观

通过举例让孩子了解基本消费和奢侈消费的区别,认识节约是对劳动的尊重,杜绝奢侈消费、攀比心理。

自主能力

定期、定量地给孩子零花钱,规定孩子负责给自己买铅笔,剩余的自由消费,这样可促进孩子的自主意识。

财商培养

适当地让孩子参与家庭理财计划,引导孩子理性消费的能力,向孩子渗透开源节流的意识。

如何指导城乡儿童交往


由于城市和农村在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些家长担心城乡孩子在相互交往中,会受到对方的欺负或吃亏,或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气,而加以阻止。

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对的。家长自以为这样“保护”孩子最保险,最稳当,实际上却束缚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其实,家长应该看到,城乡儿童之间的交往是有很多好处的,在交往中城市儿童能学到农村儿童热爱大自然、勇敢、自理能力强、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等美德和淳朴、有创造性的良好个性品质;农村儿童能学到城市孩子自信、自主性强、知识面广、思维敏锐、热情大方的良好个性。

那么,怎样指导城乡儿童之间的交往呢?

1、应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社会交往,儿童之间的交往比他们与成人的交往更具有重要意义:孩子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学会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一切交往活动,支持孩子的交往活动,不要因为怕出问题而采取消极态度去横加阻止。

2、在指导城乡儿童交往时,双方父母都要教育孩子尊重别人,取长补短。由于城市和农村生活习惯、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等存在着较大差异,城市孩子往往因此看不起农村孩子,农村孩子也看不惯城市孩子。作为家长首先应教育孩子善于看到对方的优点和可取之处,懂得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另外,父母也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为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

3、孩子缺乏判断是非好坏的能力,在城乡孩子的交往中,双方父母应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注意提高和培养孩子是非辨别能力,教育孩子学习对方的优点,相互帮助,改正对方的缺点。

4、创造交往的良好条件,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家长要解除顾虑,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鼓励孩子更多地接触不同环境、不同习惯、性格脾气各异的各类伙伴,让孩子展示自己的能力和良好的行为品质,彼此吸引,增进好感和友谊,培养适应能力,使之充分地受到社会交往的训练。

5、正确地对待孩子交往中的问题。孩子缺乏处理事情的经验,在与同伴交往中,难免吵吵闹闹,出现分歧。对此,家长不要过于紧张和担心,或者一味迁就自己的孩子,而应因势利导,巧妙地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使他们玩得更愉快。

培养一个敬老的孩子(上)


对一些做惯了“小太阳”的孩子来说,由于习惯了长辈对他们无怨无悔的付出,常常不懂得如何尊敬长辈。这里有一份小小的“七天计划”,让孩子从了解他最亲近的爷爷奶奶开始,学会尊敬长辈。

给孩子讲道理的日子(星期一)

孩子的问题:为什么爷爷奶奶可以不工作呢?

在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他们也像爸爸妈妈一样工作,现在他们年纪大了,身体不像年轻时那样好了,所以也不应该再工作了。就像宝宝,每个星期要到幼儿园去学习五天,到了周末就可以放松休息了,爷爷奶奶已经工作了好多年了,现在到了休息的时候了。

孩子的问题:爷爷奶奶为什么还会送我去幼儿园,去菜场买菜呢?

就像宝宝是爸爸妈妈的孩子,爸爸妈妈也是爷爷奶奶的孩子呀!爷爷奶奶爱宝宝,也爱爸爸妈妈,虽然他们年纪大了,还是想帮我们做一些事情,来表达他们对我们的爱。所以我们要尊敬爷爷奶奶,也要多为他们做一些事情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

孩子的问题:那爸爸妈妈是不是也会老,我是不是也会老?

对啊!那是自然规律。爷爷奶奶从前也是像你一样的宝宝,后来才慢慢长大、变老的。爸爸妈妈和宝宝也会慢慢地变成爷爷奶奶一样的老人的。就像树叶在春天长年,到冬天凋落,变成泥土滋养大树,让大树明年再长出新的叶子一样,正是有了爷爷奶奶这样的长辈,才有了爸爸妈妈,也才有了宝宝呀!所以我们应该尊敬爷爷奶奶和所有的老人,因为他们养育了我们。

孩子的问题:那我应该为爷爷奶奶做些什么呢?

可以做很多事情呀!比如扶爷爷奶奶上下楼梯,为爷爷奶奶盛饭,陪爷爷奶奶说话。其实,只要留心,宝宝就会发现其实可以为爷爷奶奶做很多事情。

看老照片的日子(星期二)

在家里或多或少总会珍藏一些长辈们旧时的照片。虽然许多照片可能已经褪色或泛黄了,但在孩子眼里,这可能都是一件件神奇的宝贝。和孩子一起把这些老照片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吧!看着它们,听你讲长辈们当年的事情,这对孩子来说将是一段有趣的时光。看着照片上的长辈们那熟悉又陌生的脸,看着他们在照片上逐日的苍老……无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年纪大的长辈,还是姑姑、伯伯等这些年轻的长辈,在孩子眼里,都不再是平日看到的样子,他好象是看到了长辈们从年轻走向年老的一个生命过程。这让孩子更直接地体会到生命的轮回,让他了解长辈的过去,也拉近了三代人之间的距离。

游戏的日子(星期三)

今天,和孩子做一个“跟踪”游戏吧!让他当一天“小侦探”,看看爷爷奶奶、一天都做了哪些事情。比如陪奶奶到菜场买菜,和爷爷一起到公园散步,……虽然这些都是日常的小事,但对于平时习惯了别人照顾、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而言,却是他第一次全身心地去关注长辈的生活,他可以了了解到长辈的忙碌和辛劳,知道他们最需要的帮助是什么,也可以感受到尊敬长辈并不只是因为他们年纪比自己大,而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值得尊敬。

如果有可能的话,爷爷奶奶可以带孩子到工作过的地方去走一走。让孩子了解他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长辈们用劳动换来的,而不是他生来就应该得到的。体会到长辈的辛劳,才能让孩子珍惜和尊重长辈为他的付出。

听故事的日子(星期四)

在星期四的下午,坐在冬日的阳光下,让孩子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故事吧!当孩子知道原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也有和自己一样淘气的时候,也喜欢玩泥巴,也曾经赖过床、不会做加减法……这会让孩子多兴奋呀!原来长辈们知道那长多他不知道的事情,对长辈们不仅有了情感的新近感和共鸣,而且还会对他们“肃然起敬”哦!(转下文)

下一篇:培育一个敬老的孩子(下)

亲子早教:家长如何指导孩子看电视


亲子三岁之前儿童看电视的关键影响因素是电视节目的方式特点,相关节目內容的知名度在两岁之后慢慢提高。家长如何指导孩子看电视?

权威专家提示诸位父母,孩子接纳电视机的危害是个由浅入深的全过程,对节目的了解也必须一定的時间,因而须有选择让孩子看电视。除此之外,儿童注意力不集中较艰难,因此看电视时广泛伴随别的主题活动,这类状况到三岁之后慢慢降低,因而爸爸妈妈应随遇而安。家长如何指导孩子看电视?亲子

儿童心理学专家在怎样具体指导孩子看电视难题上明确提出以下提议:

一、有方案地观看电视节目。

二、文化教育小孩子辨别电视节目到底是确实還是假的。

三、不必让孩子以看电视为托词,而不报名参加别的的主题活动。

四、运用敏感度的电视节目主题风格,正确引导孩子探讨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家长如何指导孩子看电视?亲子

五、揭穿视频广告的蒙骗技巧。

六、协助儿童学好操纵看电视的時间。将儿童每日看电视時间操纵在1小时之内。

七、协助孩子了解电视节目的內容。父母最好是陪着并且做好适度解读,看了以后让孩子反复一遍见到的內容,锻练孩子的口头上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工作能力。

八、塑造孩子普遍的兴趣爱好,正确引导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各样有利主题活动,如念书、手机游戏、工艺美术、歌唱等。它是使孩子不粘在电视前的好方法。

九、要求孩子看电视的标准,确立地对孩子讲明白不进行工作不可以看电视。

十、家长如何指导孩子看电视?一定要对节目有一定的挑选,即在比较有限的時间里挑选最有趣的节目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