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的发展

2021-05-31 胎教的发展 儿童入学前的准备 特殊儿童入学前的准备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父母必须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尽快自主自立。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早教最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人的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学前期开始的。在学前儿童个性形成中,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对自己或别人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对成人的评价,有一种不加考虑的轻信态度。例如,他们评价自己是(我不是)好孩子,是因为“老师说我是(或不是)好孩子”。到学前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渐对成人的评价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儿童的评价不客观、正确,儿童往往会提出疑问,申辩,甚至表示反感。

二、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一般只能评价一些外部的行为表现,还不能评价内心状态和道德品质等。如他“为什么说你自己是好孩子?”4岁儿童回答“我不打架”或“我不抢玩具”,而6岁的儿童则可以说到一些比较抽象、内在的品质特点,如“我听话,遵守纪律”或“我谦让,对小朋友友好。”

三、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简单、笼统的,往往只根据某一、二个方面或局部进行自我评价,例如,“我会唱歌”,“我会画画”。学前晚期儿童的评价就比较细致、比较全面些。如,他会说“我会唱歌,也会跳舞,可是就是画画不好”。

在整个学前期,甚至学前晚期,儿童对自己评价的能力还是较差的,成人的态度对儿童的评自我评价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成人对儿童的评价必须适当、客观、公正,任何过高、过低或其它不恰当的评价都是有害的。例如,如果成人对儿童说:“你永远也学不会”,“你总是不会安静”,“你老是爱打人”等等,儿童就会认为自己真的是毫无希望的人,变得没有信心。

扩展阅读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早教是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早期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从而培养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对孩子早期教育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所谓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等等。在宝宝的第一年,是说不上什么自我意识的,他甚至还不能知道自己的身体的存在,在吸吮自己的手和脚时,就像吸吮自己以外的东西一样。

当宝宝快l岁的时候,才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以后进一步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例如,宝宝开始知道由于自己扔皮球,皮球就滚了。宝宝从其中认识了自己跟事物的关系,认识了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这就使他产生了一种“自豪”之感。

当宝宝一岁以后,他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比如,成人叫他“宝宝”,他也学会把自己叫做“宝宝”,像叫别的事物一样。此时,宝宝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自己身体的各部位,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他可以告诉你“这是宝宝的眼睛”或“宝宝饿了”等等。但是,这时宝宝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代号,在遇到叫同名的别的孩子的时候,他就感到有些困惑了。

宝宝大约2~3岁的时候,开始掌握代名词,如“你”“我”。掌握代名词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因为代名词有明显的相对性。别人对你说“你”,而你对自己则说“我”,反过来也是一样。比如,别人问你:“你吃不吃?”你自己只能回答:“我吃”或“我不吃”,而不能回答“你吃”或“你不吃”。要学会这一点,就必须进行复杂的抽象和概括,就要把过去已经形成的用第三人称的名字(宝宝)那种简单的固定的联系打破,代之以新的具有灵活性的联系。

当宝宝开始掌握“我”这个词的时候,在自我意识的形成上,是一个质的变化,从此,宝宝的独立性开始增长起来,这在儿童常常说的“我自己来”这句话中得到了明显的表现。

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


家长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们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之前,一定要遵循其内心的发展规律。给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技能。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早教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进入学前期以后,儿童逐渐产生了各种道德感,如同情、互助、尊敬、羡慕、义务感、羞愧感、自豪感、友谊感等等。

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随着儿童交往的发展,成人不断对儿童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他们逐渐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也逐渐发展起来。

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感很肤浅、易变,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学前中期儿童已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会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中班儿童常向老师“告状”,就是由道德感而激发的;学前晚期儿童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行为的对与错,有了比较稳定的认识。

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一种替代性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情感。学前儿童已具有较强的移情能力,会由他人的情绪状态而引起自己与之相一致的情绪反应。可以置身于他人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

在道德判断方面,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只要成人说是好的,或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就认为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同时,他们在判断行为时,还不能把行为的动机和结果结合起来,常常只看到行为的结果,而注意行为的动机,仅根据结果来判断行为;学前晚期儿童,开始注重行为的动机、意图。比如,小朋友A把玩具乱扔打碎了一个盘子,小朋友B帮妈妈刷碗打碎了一打盘子。让儿童来评价哪个小朋友好一些时,学前早期的儿童会说A好,因为他只打碎了1个盘子;而学龄晚期的儿童会说B好,因为他是在帮妈妈干活。

成人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符合儿童的道德意识水平。比如,告诉儿童不要玩某个玩具,对一组儿童说:“这个玩具很娇气,拿了很容易打破。”对另一组儿童则说比较抽象的道理,比如:“这个玩具是别的小朋友的。”对3岁的儿童第一种(具体道理)比较有效,而对5岁儿童第二种(强调所有权)比较有效。

由于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可以对他们进行有系统的道德品质教育。但是,由于他们的道德意识还是很初步的,一定要注意结合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避免空洞说教才会有效果。

争斗中发展了自我意识


羊羊现在特别好说“我”、“我的”。常常会急切地跑到我跟前说:“妈妈,我想、我想……”很执拗的样子,让我不能不仔细地听他到底想要做什么。说来好笑,不过是十几天前,羊羊还不会说我,要吃糖是“羊羊吃糖”;要出门玩是:“羊羊出去玩”。当然,更不会说“我想”二字了。而这一突飞猛进的发展,是因为家中来了位小客人。

跟大多数独生子女一样,羊羊生下来就处于无竞争的环境之中。在家,他是全家人的小宝贝;出门玩耍,由于每家的孩子都会带着玩具和糖果,你吃我的,我玩你的,彼此都对他人手中的东西感兴趣,又有家长在一旁看护和教育,交换过程中从未发生过大的争执。

秋天到了,天气转凉,满2岁的小朋友入了幼儿园。羊羊小,只好自己在家玩玩具、看画书——他太孤单了。恰在这时候,家里来了亲戚,他们还带着一个小姑娘。小姑娘比羊羊大一岁半,长得高高的、胖胖的。羊羊先探头瞅她,大人见了,便让两个小孩一起玩。羊羊叫上小姐姐,回到自己屋里。总算有了伴的小羊羊,高兴极了。他马上拿出自己最喜欢吃的瑞士巧克力,递过一块后,咬着下唇冲着小姐姐笑。不料,小姐姐对羊羊却不友善,她吃了一块后,马上把羊羊手上的也抢了去。羊羊一怔,很快恢复平常。转身推出自己的小自行车。小姐姐见到车,将羊羊搡到一边,骑上就走。羊羊又一怔,便又去拿其玩具。岂知小姐姐在幼儿园就是“小霸主”,她放下车,冲过来,推开羊羊,抢起玩具。站在一边的我,此时耐不住了。尽管我总是告诉儿子,有了吃的要分给小朋友,有了玩具要同小朋友一起玩。但面对小客人如此“恃强凌弱”,我决定主持一下“公道”。正在这时候,突然,羊羊猛扑过去,一下子抓住玩具,拼命夺了回来,自此,两个小孩之间的“战争与和平”开始了。

有了争斗,儿子的自我意识飞速发展。头一天尚不会准确地使用“你”、“我”,第二天,我刚下班,就听到儿子清脆地喊着:“是我的妈妈回来了!”那特别强调的“我的”二字,让我亦喜亦忧。喜得是,在竞争环境中,羊羊的心理发育水平提高很快;忧得是,我一年多的“说教”,在现实面前“毁于一旦”。我的小羊羊不再是一味地谦让了,他也学会了用攻击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且是那么“男性”的攻击——快速、果断、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要不是亲眼看到儿子动手,我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我的小宝宝,这就是不久前尚文文静静地笑,与小朋友相处时不懂得争执的含义是什么的小羊羊。说实话,看到孩子争斗,我虽然会马上阻止,但内心多少有些矛盾:简单地批评显然不行,因为,这等于告诉孩子,要逆来顺受。更何况,在孩子今后的生活中,不可能总如在家中一样被众人宠着,他应该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但是,我也反对像有的家长那样,用赞赏的暗示鼓励孩子打斗的行为;我通常是先用比较严厉的口吻制止他们两个打架,再和颜悦色地告诉他们,小朋友要友好相处,要一起玩玩具。当然,更多的时间我不在场,他们间依然常常发生“战争”。说来也怪,两小孩子之间通过争斗后,反而达到某种“秩序”,几天之后,他们两个小家伙在一起玩,在一起抢,在一起开心地笑,离开一会儿还要想。要不然老人们总说:小孩子打架大人甭掺和,他们自己一会儿就好。这真是一种有趣的自然调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在2岁后明显。这之前的小孩,可能早就会说话,但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地应用人称代词。我就见过一则趣事:有一位小伙子,指着某童的父亲问小孩:“你爸爸好还是叔叔好?”小孩一指自己的父亲道:“你爸爸好!”当孩子能准确地应用人称代词时,便标志着他达到一个新水平。不知别人的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学会那个“我”字的,我的小羊羊嘛,是在争斗中快速地明白了“我”字含义的。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拥有生活的智慧,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特别是跟儿童游戏活动的发展有关。在儿童的游戏,特别是创造性游戏中,要求儿童有丰富而有目的的想象,例如,“骑马”“开火车”等等。此外,故事、艺术活动也都能促进想象的发展。

学前儿童想象中的有意性和创造性正在初步发展,但总的说来,这种有意性和创造性还不占主导地位。

(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整个学前时期,有意想象正在发展,但无意想象仍占主要地位。

1.想象的主题容易变化

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坚持下去,很容易从一个主题转到另一个主题。例如,在游戏中,一会儿喜欢玩这个,一会儿又喜欢玩那个;在画画时,一会儿画一头牛,一会儿画一个人。

2.想象有时跟现实分不清

还不能把想象的事物跟现实的事物区分开来。例如,儿童常常说自己没有看见过的东西,如:“我看了什么什么……怎样怎样……”又如,儿童还不能完全意识到童话中的人物的虚构性。

3.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

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例如,儿童很喜欢“拔大萝卜”的故事。

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想象常常并不指向于某一预定的目的,而是以想象过程本身为满足,因而富有幻想的性质。

在教育影响下,学前晚期儿童,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增长起来。大班儿童不但想象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想象的独立性和目的性也逐渐增大。想象逐渐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心理过程,并能服务于一定的目的。儿童开始有可能意识到童话虽然是有趣味的,但是那些人物故事都是虚构的。

(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整个学前时期,创造想象正在发展,但是再造想象仍占主导地位。

小班儿童想象的创造性很低,基本上是重现生活中的某些经验。中班儿童开始有一些创造性,如在游戏中不单纯重复成人或较大儿童提出的主题,而是通过自己的构思来加以补充。大班儿童想象的创造性才显著地发展起来。大班儿童对教师提出的游戏主题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加以充实。例如,对老师提出的“开火车”游戏,就能主动地提出游戏的情节、角色的分配及其玩法等等。

想象的发展对儿童入学准备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很多知识的学习或技能的掌握是有赖于有目的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

胎教的发展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