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里来了客人,你兴致勃勃想献上两道拿手菜,你在厨房里忙得蓬头垢面,终于做好了,端上桌来,有一道菜却不幸放得太咸。这时候你是什么感受?假如家人再露出失望的表情,甚至不依不饶地质问你,为什么要放得这么咸,为什么会在这个节骨眼上犯这样低级的错误,下次怎样才能吸取教训改过自新……恐怕你会当场哭出来!

咱们的孩子其实就经常面临这样的境况。

孩子比我们辛苦。白天,他在狭小的课桌间坐得端端正正上课时,我们可能在舒适的办公室里聊天、上网;晚上他在台灯下做作业,我们可能倚在沙发上看电视。考试是他在考,但成绩却必须向我们交待,“这次为什么没考好?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下次……”这样的追究总是没完没了。

为什么不可以打个句号,让失败到此为止?!孩子不是没有脑子的,我们不刨根问底,他就不知道为什么。孩子更不是没有自尊的,我们不刺激,他就甘愿落后。家长忍不住的教训,往往并不是因为对孩子有什么好处,而是因为我们太失望,满腔怒火忍不住要发泄而已。

人的失败都不是主观上想失败,而是能力不及。即使是那些看上去“粗心大意”造成的失误,其实也不是真的因为他不用心,而是能力上的欠缺,对事情还不能完全把握。

既然是能力的问题,那就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吧,唠叨半天是没有用的,徒然增加孩子的沮丧和厌烦。真正有用的是,帮助孩子找到一套办法,实实在在地增强他的能力。

一个女人不愿意下厨房,不是她自己的错。男人如果不善于鼓励,就不配享福,要么只有将就,要么你自己亲自下厨。孩子要是不愿意上进了,那也只能怪我们这些父母。(来源:鲁稚的阳台)

相关阅读

轻松面对失败


问题:

当我的孩子输掉一场比赛时,全世界都知道了。无论是棒球冠军杯,还是一场友谊赛,只要他输掉了,他就会失去控制。他会变得极度沮丧,怪其他人都在作弊,埋怨这场比赛的种种“不公平”之处。我该如何让他放轻松些呢?

思考:

没有人喜欢失败。优雅地失败是一种姿态。

解决方法:

1.注意自己对孩子胜利和失败的反应。即使是无心的话:“最后一名是个笨蛋。”或者“我打赌我能比你更快搞定”也会给孩子带来关于失败的错误信息。看看你自己对失败的态度,以及孩子生活中对他有影响的其他大人的态度。你是不是在赢的时候就兴高采烈,输的时候就垂头丧气?是不是在事情没有顺着你意发展的时候就感到失望,把东西扔得到处都是?当你最喜欢的球队赢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欢欣鼓舞,而当他们输了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情绪低落?你对成功和失败发出了什么样的信息?

2.不要过于保护你的孩子,不要在和他一起玩的时候总是故意让着他。当孩子输的时候,你应该让孩子明白,即使他不是赢家,他也依然被爱着和被重视着。

3.理解孩子在失败后难过的感受——没有人喜欢失败。帮你的孩子克服这种感受,你可以跟孩子谈谈比赛中有意思的部分,也可以说说你最喜欢的那个部分。在孩子输了之后,你需要花些时间帮助孩子重新获得自信,让孩子觉得自己下次一定能赢。

4.不要拿一个孩子跟另一个孩子做比较,因为这会加深孩子的失败感——无论你说这些话的本来目的是什么。虽然那些话本来是为了让孩子感觉好一点,但现在却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等等。

教育孩子失败的原因


孩子该不该管?为什么很多时候孩子越管越叛逆?GaryEzzo先生是一位儿童行为专家。关于管教子女,他有一个漏斗理论,清楚地阐明了管教和孩子所得自由之间的关系。这个理论能帮助我们明白,很多父母管教的误区在哪里。我将他的理论重新整理后,做出以下的结论。

倒置的漏斗与失败的管教

按照这个倒置的漏斗理论得出结论:基本上如果孩子在五岁前不管教,那么这孩子就被宠坏了。孩子在家里成了小霸王,出了门成了父母的难堪。通常父母意识到有问题时,就开始设定界限规则,处罚或者打骂,等等。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父母愈来愈觉得不好管,规矩也愈加与多。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孩子心中开始积怨。他们痛恶成长、责任、义务与规则。不幸的是,有些孩子认为父母设定限制与规矩是不公平的,于是发展出叛逆反权威的心态。为了要平衡心理的怒气,孩子会开始挑父母的毛病和缺点。于是我们看到的产物,就是所谓反叛期的青少年。

孩子需要从小管教,并且管教的标准要内外一致。一个两岁的幼儿在家里,把东西丢到地上,玩电视遥控器,撕书本杂志。如果不阻止,他就学到:这是可行的事。当他到别人家,或到商场里,也出现同样的行为时,父母却会阻止或管教他。对孩子而言,这令他混淆不清,无所适从,在他看来是不一致,不公平的。我们希望看到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表现如何,在家里的管教就当一致。父母应当一起达成对孩子行为规范的标准,然后把家里作为练习场。如果父母平时不教导孩子正确的行为,却在孩子犯错时施与惩罚,这不是管教,而是不公平的对待。这是导致孩子对父母在心中怀怨恨与怒气的原因。随着孩子的成长,积怨也加深。

如果孩子从小管教不力,问题随之而来。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说“我的孩子不听我的”“我管不了这个孩子”这样的话。他们开始找住宿学校,或其他组织来解决问题。其实问题的症结是在家庭。青春期的孩子就应该叛逆,这样的结论是不负责任的。解铃还需系铃人,子女与父母从小的关系,是青春期叛逆与否的主因。许多青少年不喜欢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因为他们在家找不到快乐的感觉。父母成天只会说教,管东管西的,跟父母在一起没话好说。但是他还不能辨别什么是廉价的快乐,什么是真的爱与喜悦,于是叛逆的青少年会逃家,去找一个能提供廉价快乐的地方。

今天我们看到有一代很自我中心的青年长大了。我们开始警醒了,我们不能再继续让一个个可爱的宝宝,变成日后的梦魇。

正立漏斗和成功的管教

0-5岁:有许多规矩,限制很小的自由空间。

孩子的年龄与自由空间成正比。年龄越小,自由空间越小。

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给以许多清楚明白的规矩与教导。孩子在一个有规矩又安全的环境下长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学会担负责任,而他们的自由也随着扩大。孩子学会责任与权力是息息相关的。他们不把自由与权力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知道规矩,原则是为了他们的益处,而不是限制。他们对周围的人体贴关心,对长辈或领导有一份尊重。当他们进入青春期时,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从跟从者渐渐发展成为朋友同侪。

在我的家里,三岁以下必须有大人在身边。不论是在家中哪一个角落,孩子都应在我或其他大人视线之内。当孩子开始能把玩具拿出来玩时,他就得学会收玩具。一两岁的孩子,可以走路了,就可以帮忙铺床,收拾塑料杯筷碗盘,收拾茶几。孩子不但学会了规矩,也明白物有所用与物归原处的道理。那么他就不会到处破坏,制造混乱。他会出声说话了,就该教他用语言表达意思,不用儿语或比划手脚的。

管教的时候如果孩子有情绪,要告诉他,眼泪是上天赐给我们一个很特殊的礼物,眼泪有清洗心灵的功能。当我们生气,伤心,不如心意的时候,我们会想大哭一顿,这时就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地哭一场。但是就像洗澡时,我们关在浴室里,宣泄情绪也最好在一个没有人的地方。等他把情绪处理好了,哭完了,闹完了,再让他参与家庭的活动。不要压抑孩子的情绪,避免说出“爱哭的孩子没人喜欢”“我最讨厌爱哭鬼”这样的话。

我们的子女本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若是从小好好教导,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祝福。我希望每一位父母都愿意在孩子还年幼时,就用正确的方式教导,这样,他们不仅是家庭的祝福,也是社会的祝福。

总之,家长们教育孩子的问题,一定要用正确的方法,应该多学习些育儿知识,让孩子健康成长。

练习“超不公平”的失败


情境

当我的孩子在比赛失败后,反应非常激烈。不论是棒球比赛,或者是游戏的友谊赛,只要失败他就会失控。他会变得很烦躁,指责所有其他的人作弊,找出在比赛当中所有“超不公平”的事情。我该怎么让他了解呢?

思考

没有人喜欢失败,要学会平和地接受失败,需要时间与练习。

解决方法

1观察孩子报告他赢了比赛或输了比赛后传达的信息。“最后一名是笨蛋。”或者,“我觉得我一定能够在他之前就到达终点。”也检查一下自己以及对孩子有重要影响的大人对于失败的态度。是否你赢的时候显示出极大的热情和高兴,但是却在他输的时候,垂头丧气?或者是对他不符合你期望的表现表示出失望?或者当你最喜欢的球队赢时,你就特别高兴,但是当他们输的时候,你就开始呈现出相当绝望的表情?你对赢与输的态度与信息如何传达给了孩子?

2不要过度保护孩子。不要让孩子在和你玩游戏时总是赢。让他在安全的家庭气氛中输,这会让孩子了解,你仍然会爱他,而且当他不是赢家的时候,他仍然是有价值的人。

4接纳孩子的感觉──没有人喜欢失败!然后协助孩子度过不愉快的情绪,和孩子讨论游戏比较愉快的部分,还有这个游戏你特别喜欢的部分。当孩子赢的时候,花一点时间提醒他,他也有输了比赛的时候。

5首先需要确定:家里面并没有任何大人习惯性地把孩子和其他兄弟姐妹做比较,或者和朋友比较。某些评论可以让孩子的失败经验得到接纳,而某些评论却会加重他们失败的感觉。例如,“你从来都没有玩过这个游戏,所以才会输。”或者,“因为你年纪最小,所以才会输。”这样的评论更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比人家差,而不是觉得自己更好。

惩罚 教育失败者的怪圈


孩子不听话了,在大街上为买某件玩具而大哭大闹,忍无可忍的家长终于甩了一巴掌下去;学生在课堂上捣乱,屡教不改,老师一怒之下把学生赶出教室罚站;与朋友喝酒深夜不归的丈夫,被妻子拒绝同床共枕……惩罚与被惩罚,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行为心理学认为,惩罚是人类行为的一个基本准则,人的行为因为惩罚后果的存在导致将来再出现的可能性会减少。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应用到的惩罚,还有更多一重含义,就是:不仅希望某种行为停止,更包括了某种心理补偿或报复的因素,它们被看成是做错事的人应得的,以此来让受到伤害的心得到平复。这样做的结果,会是什么呢?

有一位家长,邀请我给他十二岁的孩子做心理检查。这个孩子的问题在于,近一年来,性格变得越来越沉默,且行为怪异,不是时常偷偷哭泣,就是突然大发脾气,问他却又说不出什么原因。而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则让家长感到情况变得非常不妙。起先是家里养的金鱼,莫名其妙地一条条死掉了,鱼身伤痕累累,显然不是正常死亡。经过追问,孩子承认是他在家无聊时捏着玩,不小心就捏死了。家长训斥了一顿也就算了。不久以后的一天,家长提前下班回家,竟然发现孩子在院子里掩埋一只小猫的尸体。可以看得出来,小猫死前受了很严重的虐待。家长大吃一惊,孩子却辩解说因为小猫的叫声吵了他做功课。事后,家长越想越不对,想孩子本来很乖巧,家里一直教育他要爱护动物,竟然做出这样残忍的事情,是不是心理方面出了问题?

我初步判断,这个孩子性格的突然转变,应该跟他生活中某些变故有关。询问了家长,家庭中并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发生,那么,问题看来出在孩子的另一个主要生活场所:学校了

经过对孩子的接触,我慢慢了解到,大约一年多以前,孩子所在的班级,调来了一位新的年轻男老师。这位老师的教学能力不错,但喜欢对学生冷嘲热讽,甚至进行体罚。他们班上的同学,都很害怕这位老师。而坐在我面前的孩子,本来就是比较内向的类型,有什么心事,不太会说出来,在外面也不擅长跟老师、同学交往。因此,每当他因为一些事情被老师揪出来训斥时,总是不能像另外一些孩子那样,主动地承认错误,沉默的表情更让老师愤怒,有几次,都被怒火中烧的老师打了巴掌,最严重的一次,是被踢到了门外。回来以后,孩子不敢跟家长说,怕被家长说他在学校淘气,于是,只能自己隐忍,然而,心中的怨恨是按压不住的,终于在比他更弱小的生命身上发泄了出来。

了解到情况,这位家长非常愤怒,立刻要去学校反映,让不称职的老师下岗。我劝阻了他。这样的处理方式虽然可能解气,但并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我决定,先去和那位老师聊一聊

暴躁的老师,综合现有状况,我的第一假设是:这位年轻教师可能曾经受过老师的处罚、家长体罚或同学的虐待。惩罚是一种具有连锁反应,甚至可以遗传的行为模式,当一个人习惯用各种惩罚来对待生活中被他认为触犯了自己的人,以惩罚别人来行使自己的权力,这经常是由他生命经历中的上一环节衍生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