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该不该管?为什么很多时候孩子越管越叛逆?GaryEzzo先生是一位儿童行为专家。关于管教子女,他有一个漏斗理论,清楚地阐明了管教和孩子所得自由之间的关系。这个理论能帮助我们明白,很多父母管教的误区在哪里。我将他的理论重新整理后,做出以下的结论。

倒置的漏斗与失败的管教

按照这个倒置的漏斗理论得出结论:基本上如果孩子在五岁前不管教,那么这孩子就被宠坏了。孩子在家里成了小霸王,出了门成了父母的难堪。通常父母意识到有问题时,就开始设定界限规则,处罚或者打骂,等等。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父母愈来愈觉得不好管,规矩也愈加与多。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孩子心中开始积怨。他们痛恶成长、责任、义务与规则。不幸的是,有些孩子认为父母设定限制与规矩是不公平的,于是发展出叛逆反权威的心态。为了要平衡心理的怒气,孩子会开始挑父母的毛病和缺点。于是我们看到的产物,就是所谓反叛期的青少年。

孩子需要从小管教,并且管教的标准要内外一致。一个两岁的幼儿在家里,把东西丢到地上,玩电视遥控器,撕书本杂志。如果不阻止,他就学到:这是可行的事。当他到别人家,或到商场里,也出现同样的行为时,父母却会阻止或管教他。对孩子而言,这令他混淆不清,无所适从,在他看来是不一致,不公平的。我们希望看到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表现如何,在家里的管教就当一致。父母应当一起达成对孩子行为规范的标准,然后把家里作为练习场。如果父母平时不教导孩子正确的行为,却在孩子犯错时施与惩罚,这不是管教,而是不公平的对待。这是导致孩子对父母在心中怀怨恨与怒气的原因。随着孩子的成长,积怨也加深。

如果孩子从小管教不力,问题随之而来。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说“我的孩子不听我的”“我管不了这个孩子”这样的话。他们开始找住宿学校,或其他组织来解决问题。其实问题的症结是在家庭。青春期的孩子就应该叛逆,这样的结论是不负责任的。解铃还需系铃人,子女与父母从小的关系,是青春期叛逆与否的主因。许多青少年不喜欢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因为他们在家找不到快乐的感觉。父母成天只会说教,管东管西的,跟父母在一起没话好说。但是他还不能辨别什么是廉价的快乐,什么是真的爱与喜悦,于是叛逆的青少年会逃家,去找一个能提供廉价快乐的地方。

今天我们看到有一代很自我中心的青年长大了。我们开始警醒了,我们不能再继续让一个个可爱的宝宝,变成日后的梦魇。

正立漏斗和成功的管教

0-5岁:有许多规矩,限制很小的自由空间。

孩子的年龄与自由空间成正比。年龄越小,自由空间越小。

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给以许多清楚明白的规矩与教导。孩子在一个有规矩又安全的环境下长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学会担负责任,而他们的自由也随着扩大。孩子学会责任与权力是息息相关的。他们不把自由与权力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知道规矩,原则是为了他们的益处,而不是限制。他们对周围的人体贴关心,对长辈或领导有一份尊重。当他们进入青春期时,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从跟从者渐渐发展成为朋友同侪。

在我的家里,三岁以下必须有大人在身边。不论是在家中哪一个角落,孩子都应在我或其他大人视线之内。当孩子开始能把玩具拿出来玩时,他就得学会收玩具。一两岁的孩子,可以走路了,就可以帮忙铺床,收拾塑料杯筷碗盘,收拾茶几。孩子不但学会了规矩,也明白物有所用与物归原处的道理。那么他就不会到处破坏,制造混乱。他会出声说话了,就该教他用语言表达意思,不用儿语或比划手脚的。

管教的时候如果孩子有情绪,要告诉他,眼泪是上天赐给我们一个很特殊的礼物,眼泪有清洗心灵的功能。当我们生气,伤心,不如心意的时候,我们会想大哭一顿,这时就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地哭一场。但是就像洗澡时,我们关在浴室里,宣泄情绪也最好在一个没有人的地方。等他把情绪处理好了,哭完了,闹完了,再让他参与家庭的活动。不要压抑孩子的情绪,避免说出“爱哭的孩子没人喜欢”“我最讨厌爱哭鬼”这样的话。

我们的子女本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若是从小好好教导,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祝福。我希望每一位父母都愿意在孩子还年幼时,就用正确的方式教导,这样,他们不仅是家庭的祝福,也是社会的祝福。

总之,家长们教育孩子的问题,一定要用正确的方法,应该多学习些育儿知识,让孩子健康成长。

扩展阅读

刘继荣:当孩子对自己失望时,我们的教育已经失败了


父母也应怀有一颗谦逊之心,感谢这个小天使给家庭带来的快乐与希望;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也是芳香的。

朋友偶尔在我家吃早餐,儿子像往常一样,为客人盛粥、剥鸡蛋。朋友竟握住儿子的手,连声道谢。

我和儿子都有些不习惯。平日里,有人夸儿子乖巧懂事,有人夸我教子有方,可这样郑重其事向一个小孩子道谢的,朋友还是第一个。

我笑着劝阻:“好了,你是长辈,不用这么客气。”

朋友却认真地解释:“长辈更要懂得感恩。”

我摆摆手:“你越说越离谱了,感恩是孩子的事……”

朋友正色道:“你讲错了,感恩是双向的!”

我看看表,欲言又止,再辩下去,大家都要迟到了。我送朋友到楼下,儿子忽然追了上来,他叫道:“阿姨,您忘了拿文件袋!”

朋友愣了一下,蹲下来,揽住气喘吁吁的儿子说:“宝贝,你知道这份文件对我有多重要吗?请接受我的感恩!”

晨风里,花香微微,很熟悉的香,我却怎么也想不起名字来。

晚上回到家,我接了个老同学的电话,不知不觉竟讲了很久。

放下电话,我便急忙冲进厨房,没想到儿子居然已经将米淘好了。现在,他正边洗菜边哼歌,脸上的酒窝若隐若现。

我摸摸他的头:“老师奖你小红花了?”他含笑摇头。

我又问:“你听写得满分了?”他还是神秘地摇头。

我愈发好奇:“你们班得流动红旗了?”

儿子却仰起头笑问我:“妈妈,阿姨什么时候再来我们家?”

看着我不解的目光,他轻声说:“今天早晨,阿姨对我说感恩时,我特别开心,开心得要飞起来。”

我不禁感慨:“那么多人都表扬过你,怎么没见你飞起来?”

儿子深深地吸了口气,眼里有梦幻般的笑意:“那不一样!”

这句话,这个表情,刹那间击中了我的心。一时间,我竟说不出话来。

饭后,收到朋友的短信,说有邮件给我。于是,我看见了朋友转发过来的文章——《感恩是双向的》。

令我惊讶的是,这个故事中的孩子,几乎是儿子的缩影,父母们说话的口吻也如出一辙:

“为了你,妈妈才放弃那份工作的,你要听话哦!”

“为了给你买钢琴,爸爸不知加了多少班,你要好好练啊!”

“为了照顾你,爷爷奶奶操碎了心,你要有良心哪……”

不仅是我,身边的许多家长,也都是这样进行感恩教育的。

文中说:“这些看似寻常的话语,会令孩子心生惶恐,认为自己是个大大的负担,凡事都是自己不好。”

难怪有一次上网,我随口说了句:“今天的网速怎么那么慢?”身旁的儿子怯生生地问道:“是因为我不乖吗?”

当时,一家人都笑得前仰后合。可谁会想到,这稚气的疑问里,藏着孩子多少说不出的惶恐。

“当孩子对自己失望时,我们的教育已经失败了。即便他们暂时表现得很听话,那也是缘于压力,而不是爱。”

这段话,令我惊心动魄。

没错,我常常听到有父母抱怨:“这孩子从前那么乖巧听话,怎么长着长着就成小刺猬了呢?”

他们质疑学校教育,抨击网络弊端,甚至夫妻之间相互指责。可谁会想到,在那深灰的抑郁里,只能生长出锐利的尖刺,哪里能培育出温厚的感恩之心呢?

朋友在信末告诉我:“父母也应怀有一颗谦逊之心,感谢这个小天使给家庭带来的快乐与希望;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也是芳香的。”

窗外,风摇树梢,那熟悉的花香再次袭来。这一夜,我无法入眠。

我找出从前给儿子拍的DV,一点点从头看起。

刚满月时,他半眯着眼睛,嘟起圆圆的嘴唇吮吸奶瓶;八个月时,他在海洋球里笨拙地扑爬,皱着鼻子要哭不哭;十一个月时,虽然只有洋娃娃那样大,却已会坐在我的脚上荡秋千了……每一段时光,都如春水般柔软。

那年除夕,我们一家人去看焰火。人山人海里,小小的儿子搂着我的脖子,仰头唱:“我是乖乖,妈妈爱爱!我是乖乖,爸爸爱爱……”所有亲友的称谓都唱完了,他仍不肯停,指着满天烟花和挤挤挨挨的人,继续唱:“我是乖乖,花花爱爱!我是乖乖,大家爱爱!”

那一刻,满天的焰火,身边的人,都笑了。

‍原来,孩子就像雪域里最温柔的阳光,所到之处,雪融,花开。‍

我继续往下看着:爸爸感冒了,儿子要求钻到他肚子里,去把病毒打败;我午睡时,他轻轻拍我,唱道“宝宝乖,宝宝睡”;在老家过春节,鞭炮声里,他跑去给太奶奶发压岁钱,惹得一村人又是稀罕又是笑……

一段段看下去,我终于明白,爱并不孤单,它如对生的叶片,相依相偎。而大人们,总以为只有自己在开花。

而如今,儿子已没有了从前的娇憨。他小心翼翼,唯恐犯错,努力让大家满意,人却变得越来越沉默。若不是朋友提醒,我会认为,这就是“长大”。

感慨万千的我,郑重地回复朋友:“谢谢你,我将学着做一个懂得感恩的母亲。”

我打算从说“谢谢”开始。当儿子给我端水、替我拿晚报时,甚至当他帮我系上围裙的带子时,都是道谢的最佳时机。谁知,这个简单的字眼,竟在舌尖上你推我搡,不肯出来。

那天,因为工作出了点失误,我极为沮丧。晚上回到家后,找一本参考书又找不着,恰好儿子说英语试卷要签字。

看到那两道错题时,我突然爆发,将一腔恼怒倾泻而出,声色俱厉地指责他的疏忽。

儿子怔住,小脸通红,泪光闪闪。我长叹一声,进卧室躺下了。

第二天早晨,我惊讶地发现,被我翻得乱七八糟的书柜,已经恢复了整齐。一本书立在柜前,旁边有张字条:“妈妈,错题我都改好了,你要的那本书也找到了。”

这一刻,晨曦染窗,鸟鸣啾啾。

我忽然哽住,我想像我的朋友那样蹲下来,拥抱着我的孩子,向他说声“对不起”,说声“谢谢”。

虽然,这并不是我要找的那本书,可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已从那张小小的纸条里,学到了感恩、宽容以及爱,并且有勇气表达出来。

打印文档时,我的手指被A4纸锋利的边缘割破,我感谢儿子的眼泪,还有他拿来的创可贴。那片温柔的创可贴能止血,而那关切的泪水却可止痛。

节食时,我感谢儿子的慷慨—将自己的巧克力送给我。他并不知道我为爱美而减肥,我却因他爱我而欣慰。

为工作不顺叹息时,我感谢儿子结结巴巴的笑话。他不能替我解决任何难题,却能令我有勇气去面对人生的一切困境。

‍对孩子说“谢谢”,是快乐的。看他眉毛弯弯,嘴角上扬,你会明白,这就是幸福的弧度;看他双眸晶莹,脸颊粉润,你会深深地知道,这就是幸福的光泽。

儿子说:“从前做家务、招呼客人,是因为怕妈妈生气;现在做这些,是因为自己开心,妈妈开心。”

两颗快乐的心,是会笑会闹的小水珠吧,滚动在岁月的荷叶上,圆润、澄澈、自在。

那天,我们去广场看花展,可没想到去得太迟,盛会已结束了。

我怏怏地站着,忽然,儿子举起手臂,将双臂环在头顶,侧过头嚷道:“妈妈,看,这里有一朵牡丹!”

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在喧哗的笑语里,我的儿子开成了一朵流光溢彩的牡丹。

我的心,忽地一震。我也模仿着儿子,缓缓举起手臂:“看,这里还有一朵!”

‍天微蓝,云不动,我与儿子相视而笑。他的花枝,紧挨着我的花枝;而我的花瓣,也触到了他的花瓣。‍

轻松面对失败


问题:

当我的孩子输掉一场比赛时,全世界都知道了。无论是棒球冠军杯,还是一场友谊赛,只要他输掉了,他就会失去控制。他会变得极度沮丧,怪其他人都在作弊,埋怨这场比赛的种种“不公平”之处。我该如何让他放轻松些呢?

思考:

没有人喜欢失败。优雅地失败是一种姿态。

解决方法:

1.注意自己对孩子胜利和失败的反应。即使是无心的话:“最后一名是个笨蛋。”或者“我打赌我能比你更快搞定”也会给孩子带来关于失败的错误信息。看看你自己对失败的态度,以及孩子生活中对他有影响的其他大人的态度。你是不是在赢的时候就兴高采烈,输的时候就垂头丧气?是不是在事情没有顺着你意发展的时候就感到失望,把东西扔得到处都是?当你最喜欢的球队赢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欢欣鼓舞,而当他们输了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情绪低落?你对成功和失败发出了什么样的信息?

2.不要过于保护你的孩子,不要在和他一起玩的时候总是故意让着他。当孩子输的时候,你应该让孩子明白,即使他不是赢家,他也依然被爱着和被重视着。

3.理解孩子在失败后难过的感受——没有人喜欢失败。帮你的孩子克服这种感受,你可以跟孩子谈谈比赛中有意思的部分,也可以说说你最喜欢的那个部分。在孩子输了之后,你需要花些时间帮助孩子重新获得自信,让孩子觉得自己下次一定能赢。

4.不要拿一个孩子跟另一个孩子做比较,因为这会加深孩子的失败感——无论你说这些话的本来目的是什么。虽然那些话本来是为了让孩子感觉好一点,但现在却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等等。

如何教孩子认识成功与失败?


一个人,无论小孩还是大人,能否取得成功,与他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的态度存在强烈的关联性,而他(她)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呈现出的是一种长期而稳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形成自孩提时就受到了父母态度的有力塑造。对于这个问题,在本文中,作者引入“固定型理论家”与“成长型理论家”的分析视角,来分析父母该如何奖励孩子的成功、安慰孩子的失败,有趣而深刻,大家多体悟体悟。

你有没有这样夸过你的孩子:“你天生聪颖,”“你拥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你生来就擅长这个!”如果你夸过,那么尽管这些赞美听上去是有利于孩子们的发展,但是实际上从长远看来,它们会给孩子们带来一些潜在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德韦克博士极力支持家长和老师用“成长型理论家学习方式”来代替这些赞美。

卡罗尔·德韦克博士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名杰出研究者。她已经写了很多关于教孩子们用“成长型理论家学习方式”来学习和生活的书——与“固定型理论家学习方式”相对。

“固定型理论家”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总把成功归因于先天的,不可改变的能力(一种特有的固定才能)。他们往往会这样说:“你很有才华”或者“你很有天赋”。

相对而言,"成长型理论家"相信只有通过努力去做那些必要的工作才能够获得成功。他们往往会这样说:“因为你努力去做了,所以你办到了。我为你而感到自豪,你凭着自己的天赋投入了额外的自觉,努力,耐心和勇气。”

根据德韦克博士所说的,获得成功的很大关键在于去相信成为一个“成长型理论家”——所以当失败或失意发生时,你已经准备好投入必要的自律,努力,耐心和勇气来克服它们!

基本上,自律,努力,耐心和勇气是孩子们成长中所信奉的极为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德韦克博士已经做了许多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属于“固定型理论家”的这些学生认为成功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一些东西,所以他们实际赢少输多——因为他们在失败后更有可能感到无助,然后他们便放弃了。

相比之下,那些属于“成长型理论家”的学生们认为成功需要长期的自律,努力,耐心和勇气,所以久而久之他们赢多输少——因为他们把失败归咎于还不够努力,没有寻找帮助或是再次的自我反省。因此,这些学生只不过是更努力地学习,试图自我反省以及接受帮助,而不是失败之后就说放弃。

在一次研究中,学生们被划分为两组。一组表现为信奉固定型理论,另一组则表现为信奉成长型理论。两组事先进行了一场简单的数学小测验——两组都胜利通过了。然后,两组又做了一份难度很大的数学考卷——这些学生可能以零通过率告终。果不其然,他们都没通过。现在开始才是这项研究的高潮部分。

接下来让这两组进行第三次数学测验——1场极其容易的小测验。这次固定型理论家组失败了——因为他们被之前未能通过的考试打乱了手脚。然而,成长型理论家组胜利通过了——因为之前的一次失败并未让他们自乱阵脚。

这是为什么?因为成长型理论家理智地面对了短期的失意,而短期的失败从长远看来仅仅是一些通往卓越之路的绊脚石,并且他们长期以往,坚定不移地顺着这条卓越之路走下去——被自律,努力,耐心和勇气这些重要的核心价值观所激励。

迈克尔·乔丹曾经说过:“我投偏了我篮球生涯中的9000多个球,我打输了将近300场球赛。在26场球赛中,我们的胜利完全寄希望于我最后的投篮,但是我失手了。我一次又一次地在生活中失败,但这同时也成就了我。”

迈克尔·乔丹是一个成长型理论家的典型例子。同时,托马斯·爱迪生也是成长型理论家的代表人物。

爱迪生公开说过:“结果?为什么这样说,伙计,我已经得到了许多结果!如果我找到了1000种会失败的方法,那其实我也并未失败。我不气馁,因为每一个错误尝试的否定都是向成功更迈进了一步......”

不幸的是,现在许多成人都是以“固定型理论家”的心理模式成长起来的。因此你可能会经常听到朋友们用“固定型理论”心理吹嘘他们没有付出汗水就能成功。结果就是,不久以后,当“固定型理论家”心理的孩子们成长为了“固定型理论家”心理的成人们,他们会发现当失意和障碍突然出现在成功道路上时,自己变得很容易气馁。

基本来说,“成长型理论家”能坦然接受短期的失意和失败,这是通往成功之路的一部分。相较之下,“固定型理论家”只有短浅的目光,重视当前的十全十美,所以当路障到来时,他们就会从自律的马车上摔下来。

德维克博士相信成为一个“成长型理论家”会有越来越多的好处,所以在抚养教育孩子时,要让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养成更多自律,努力,耐心和勇气的核心价值观后,他们会在之后的生活中受益良多。

两个任务

1.自然地对孩子说成长型理论家会说的话

不要再吹嘘你没有付出努力就能成功,而是开始讲述你有多努力工作以及在工作中你变得有多耐心。并且当孩子成功或失败了,请关注他们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比如说,如果你的孩子在一次数学测验中获得了一个优秀的成绩,你应该忍住别说:“哇,你的数学好棒!”取而代之的是:“孩子,我为你感到非常自豪,因为你努力学习过了,所以才获得了这个好成绩。你的天赋以及为这不容易的数学测验付出的汗水都得到了回报。”

而当孩子在某些方面失败了,你千万不该这样说:“数学只不过不是你的长项,”而是该说:“你很聪明自觉。我知道如果你再努力那么一点点,或和朋友们一起学习,你就能知道如何在下次测验中考得更好。”

2.你自己要成为一个成长型理论家,然后去解决问题

带着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心态”而不是单就“针对问题的思维心态”(即“抱怨的思维心态”或是“自怨自艾的思维心态”)去和孩子谈话。

你如何来保持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心态”?花20%注意力在问题上,80%在问题的解决上。当你有了“解决问题的思维心态”,并且选择花80%的注意力在问题的解决和措词上——你将不仅能快速地朝着成功道路迈进,更会在当下就立即感觉到情况好很多了。

再重复一遍,要不停对你的孩子说:“为你的努力庆祝,而不是结果。”

早教:教孩子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有一次,室内拓展活动中,我将一条正方形乐高积木摆放在教室正中间(乐高积木薄厚仅如拇指的高宽比一般,孩子摔倒在毛毯上不容易负伤),让孩子们安排好队……咦,我觉得更是“跨栏”吗?她们在电视上见到过的,这手机游戏太有趣味性了!孩子们各个兴致勃勃,摩拳擦掌。怎么教孩子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怎么教孩子学会如何面对失败?看见她们的样子,我想到了教材里说的话:孩子喜爱探寻、探险。因此 ,教师要“设计方案”一些从小孩的视角来看“很危险”、“够刺激性”的主题活动;但成年人内心明白,那实际上很安全性,也合乎孩子心身发展趋势的必须……

“跨栏”开始了,每一个孩子圆满飞过去,大家都欢呼给与激励。这次,到三岁多的“大头仔”卡门出场,他有一对大大的眼睛和圆滚滚的小脸蛋。这一爸爸是技术工程师的男孩子,砌乐高积木时爱垂下着脑壳,全神贯注的做。我在这用“干”字,替代哪个听上来不太有志气的“玩”字,是由于他确实并不是在玩,倒像是在做科学研究,还经常自言自语着哪些。

假如你走以往,问起在干嘛,他会一本正经地回应你:“我新建牢房。”随后用小指着“安全通道”说,“坏人从这儿进去”,再比划道:“坏人从这儿出来。”来看,可让犯人来去自如的牢房,谈不上是啥好牢房……唔,且使我们的专注力返回卡门跳“护栏”的当场吧:卡门缩着脑壳驼着背,两手呈弓状在胸口,一副“偷鸡摸狗”的样子。

正巧,这一天卡门穿的是太过宽敞的半袖衣(可能是他妈妈急匆匆间弄错了),胳膊缩起后,上衣外套看起来更长。孩子们禁不住开口笑了,可卡门不容易分散化专注力———技术工程师的子孙后代但是好样的!他双眼圆睁,看准“护栏”方位,磕磕绊绊地冲以往。

按一般人的“习惯性”,是上下腿分开弹跳,可卡门便是不一样:他在“护栏”前戛然停步,随后双膝一曲,两腿一齐蹦起來(这但是一种超难的姿势)。你知道他跳得以往吗?結果是:他被乐高积木摔倒在地———像个智能机器人,两脚撞成八字型……但是,卡门有的是坚强不屈的信念,他理智地从地面上站起来,再叉开腿坐稳,举起双手蹦蹦跳跳着,传出如岗位摔跤手一样的咆哮声“耶啊”!那姿态,是以电视上的日本相扑摄像镜头学得的。大伙儿为他应对不成功的从容心态而欢呼。看见这一切,我暗想道:唔,这小宝贝的个人素质挺不错……

随后,到四岁多的男孩儿马克。怎么教孩子学会如何面对失败?他长有一张白嫩白皙的脸,身高瘦高,性格很娴雅。马克对准目标,尝试跃以往。但结果与卡门类似,以不成功结束。马克不高了头,一声不吭,二行清泪流荡出来。我将马克送到一边,宽慰他道:“马克,跳不以往没事儿,能够 重新来过!”顿一下,我再聊:“你還是BB仔时,学走路也摔过跤,是不是?”这时候,孩子必须的是激励。我讲:“多一些训练后,你也就能跳得以往,我敢确信一定行的!”

怎么教孩子学会如何面对失败?在这类状况下,教师应让孩子明白:没人喜爱变成一个失败的人,但每一个人必须学习培训怎样应对它;也不是每一次都准赢,那就是不太可能都不实际的。不成功的味道并难受,但在不成功眼前,要保证不气馁、不心浮气躁,要是不断训练,一定能取得成功。“晓以大义”后,孩子的情绪日趋宁静。我又进一步说:“别的同学飞过去,大家要以他为荣,假如下一次你打赢了,大伙儿也一样给你开心。对吗?”孩子点了点点头。只愿孩子在“比赛”的人群自然环境中,学好既能赏析别人的取得成功,又能坦然接受自身的不成功,性情越来越乐观和顽强起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