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从出生到长大,离不开的就是教育。宝宝的早教是每一位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开朗外向的性格,让宝宝有自信的与别人交往。你都知道哪些早教知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惩罚 教育失败者的怪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孩子不听话了,在大街上为买某件玩具而大哭大闹,忍无可忍的家长终于甩了一巴掌下去;学生在课堂上捣乱,屡教不改,老师一怒之下把学生赶出教室罚站;与朋友喝酒深夜不归的丈夫,被妻子拒绝同床共枕……惩罚与被惩罚,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行为心理学认为,惩罚是人类行为的一个基本准则,人的行为因为惩罚后果的存在导致将来再出现的可能性会减少。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应用到的惩罚,还有更多一重含义,就是:不仅希望某种行为停止,更包括了某种心理补偿或报复的因素,它们被看成是做错事的人应得的,以此来让受到伤害的心得到平复。这样做的结果,会是什么呢?

有一位家长,邀请我给他十二岁的孩子做心理检查。这个孩子的问题在于,近一年来,性格变得越来越沉默,且行为怪异,不是时常偷偷哭泣,就是突然大发脾气,问他却又说不出什么原因。而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则让家长感到情况变得非常不妙。起先是家里养的金鱼,莫名其妙地一条条死掉了,鱼身伤痕累累,显然不是正常死亡。经过追问,孩子承认是他在家无聊时捏着玩,不小心就捏死了。家长训斥了一顿也就算了。不久以后的一天,家长提前下班回家,竟然发现孩子在院子里掩埋一只小猫的尸体。可以看得出来,小猫死前受了很严重的虐待。家长大吃一惊,孩子却辩解说因为小猫的叫声吵了他做功课。事后,家长越想越不对,想孩子本来很乖巧,家里一直教育他要爱护动物,竟然做出这样残忍的事情,是不是心理方面出了问题?

我初步判断,这个孩子性格的突然转变,应该跟他生活中某些变故有关。询问了家长,家庭中并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发生,那么,问题看来出在孩子的另一个主要生活场所:学校了

经过对孩子的接触,我慢慢了解到,大约一年多以前,孩子所在的班级,调来了一位新的年轻男老师。这位老师的教学能力不错,但喜欢对学生冷嘲热讽,甚至进行体罚。他们班上的同学,都很害怕这位老师。而坐在我面前的孩子,本来就是比较内向的类型,有什么心事,不太会说出来,在外面也不擅长跟老师、同学交往。因此,每当他因为一些事情被老师揪出来训斥时,总是不能像另外一些孩子那样,主动地承认错误,沉默的表情更让老师愤怒,有几次,都被怒火中烧的老师打了巴掌,最严重的一次,是被踢到了门外。回来以后,孩子不敢跟家长说,怕被家长说他在学校淘气,于是,只能自己隐忍,然而,心中的怨恨是按压不住的,终于在比他更弱小的生命身上发泄了出来。

了解到情况,这位家长非常愤怒,立刻要去学校反映,让不称职的老师下岗。我劝阻了他。这样的处理方式虽然可能解气,但并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我决定,先去和那位老师聊一聊

暴躁的老师,综合现有状况,我的第一假设是:这位年轻教师可能曾经受过老师的处罚、家长体罚或同学的虐待。惩罚是一种具有连锁反应,甚至可以遗传的行为模式,当一个人习惯用各种惩罚来对待生活中被他认为触犯了自己的人,以惩罚别人来行使自己的权力,这经常是由他生命经历中的上一环节衍生的。

延伸阅读

看各国父母的惩罚教育


容忍孩子的不良行为,甚至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寻找诸如“他累了”、“他没有午睡”、“他情绪不好”之类的借口,都是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

适当的惩罚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小屁屁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惩罚是一门艺术。

冷处理,让孩子体验后果

新西兰Bernny儿子2岁半,女儿半岁

在新西兰,打孩子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如果儿子在公共场所闹腾,只要不影响到别人,Bernny一般都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随他闹去。如果影响到别人,Bernny会将孩子抱走,将他放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闹够。Bernny认为,孩子闹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他的某些目的。

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闹腾没有效果,他自然会选择放弃。

有段时间,老大总喜欢往花园的鱼池里扔鹅卵石,并且屡教不改。Bernny会对儿子说:“你看看,你把小鱼砸痛了,把水池弄乱了。水池不漂亮了吧?”然后Bernny会要求儿子把水池里的石头捡出来。有的时候,儿子可能也会耍赖,不肯去捡石头。如果儿子耍赖,Bernny一般不会强迫他去,他会自己下去把石头捡出来给儿子看。如果正好碰上儿子闹着要跟爸爸玩,Bernny就会借机对儿子施行教育:“你看看,你把石头扔进水池了,现在我要去捡石头,没有时间陪你玩。”这时候,儿子会体验到他不良行为的后果。于是,他会明白,他真的不能把石头扔进水池。

Bernny认为,孩子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点而已,因此,Bernny主张父母把孩子当成人看,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教他学会承担责任,学着约束自己。

给孩子留下尊严

日本TsukuBa儿子2岁半

对日本家庭来说,父亲是绝对的权威。正是因为习惯了服从,所以日本人才成为最守纪律、最富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日本父母会采取各种措施惩罚孩子。比如取消孩子外出玩的计划,甚至让孩子饿上一顿,或者进行适度的体罚等等。

但是,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犯错,父母一般不会当众处罚孩子。

TsukuBa像大多数的日本父母一样,她认为在公共场所处罚孩子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而且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因此,她会在回家之后再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或者给孩子一些惩罚。

惩罚——养育智慧的摇篮

英国Echo女儿5岁半儿子2岁

英国父母基本是爱孩子的典范。他们对孩子的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又绝对不溺爱孩子。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对孩子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孩子一般也会比较绅士,很少在父母面前撒泼。每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英国父母也会采取一些惩罚措施。但是他们的惩罚十分耐人寻味。

Echo描述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女儿4岁那天,Echo给她买回一只会学多种小动物叫声的特别漂亮的玩具小闹钟。小女孩对那只小闹钟爱不释手,为闹明白闹钟“肚子”里的秘密,她将闹钟拆了个稀巴烂。无法妙手回春的女儿急得大哭起来。Echo平静地对女儿说:“你把闹钟弄坏了,你可以自己把它修好。如果需要帮助,你可以找妈妈。”小女孩真的动手开始“修理”小闹钟。虽然最终她没有把她的小闹钟修理好,但是整个修闹钟的过程给了她不少很特别的体验与锻炼,并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同时也让她明白了,她必须对她所有的行为负责任的道理

惩罚教育从小做起

美国Holly女儿3岁半

美国父母十分关注孩子个性、创造性、独立性与心理健康等问题,因此,对美国父母来说,惩罚是一件需要慎重对待的事情。一般从孩子一出生开始,父母就会考虑如何惩罚孩子以及怎样掌握惩罚的“度”的问题。当女儿几个月的时候,Holly就开始对她进行惩罚教育了。

某一天,女儿咬了Holly。Holly对女儿说:“哦,你把妈妈咬痛了。”与此同时,Holly将女儿放进她的婴儿床,并离开她一会儿以示惩罚。

Holly对小宝贝的惩罚总是善意的,并且她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也会尽力让孩子体会到她深厚的爱意。美国人从来不打骂孩子,因为他们认为打骂会损害孩子的自尊。

每次女儿有比较过分的举动,Holly都会以很严肃地眼神看着女儿,大多数时候,乖巧的女儿立刻就会明白妈妈的意思,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检点。当然女儿也有不乖巧的时候,如果她的错误比较严重,Holly会采取一些措施对女儿进行惩罚,比如取消周末女儿最喜爱的活动等等。

美国的幼儿园、学校也会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惩罚。他们的惩罚方式是:让犯了错误的孩子一个人到某个角落单独呆上几分钟。当孩子意识到他所犯的错误带给了自己麻烦之后,老师就会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如果孩子过分顽劣,幼儿园或学校则会同家长联系,让家长一起参与来改造孩子。严重的甚至会请家长把孩子领回家教育好了再送回幼儿园或者学校。

惩罚有度

加拿大Paul儿子2岁半

加拿大也是个不主张体罚孩子的国度。以往时常有家长因为体罚孩子而被警察带走的事情发生。不过最新的加拿大法律规定对2-12岁的孩子可以适度地进行体罚。体罚孩子的程度可重可轻,问题是这个度很难掌握。如果孩子不懂事,在幼儿园向老师告发父母打骂的话,有关部门就会立刻介入。情节严重的,父母甚至会丧失抚养权。Paul的一个朋友就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虽然最后有惊无险,但毕竟已经在警察局有了案底。

Paul认为惩罚孩子应该制定一个长远目标,并围绕这个长远目标来进行。首先,他会给儿子定一些必须遵守的规矩,让儿子明白自己的底线究竟在哪里,一旦越过这个底线,他就会受到惩罚。前不久,Paul经历了一件让他十分难堪的事情。

那天他们在一家餐厅吃饭。儿子Johnny一坐下就开始玩他的刀叉,并故意将刀叉扔到地上。Paul不动声色从地上捡起刀叉,将刀叉放在原来的位置,并坚定地对Johnny说“No”,但是Johnny继续拿起刀叉往餐桌下扔,并大声而生气地喊叫起来。Paul平静而坚定地将Johnny手中的刀叉拿走,从椅子上站起来,抱着Johnny到了外面。Paul将Johnny抱进自家的汽车,严肃地对Johnny说:“Johnnie,你把刀叉扔在地上,影响了其他人。我告诉过你不能这样做。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希望你学会服从。现在我要让你明白我说‘不’究竟什么意思。”Paul在Johnnie的小屁股上以适当的力度拍了五六下。受了惩罚的Johnnie安静下来,并立刻明白Paul并没有跟他闹着玩的意思。

张学友教育孩子离不开惩罚


专门为女儿写儿歌

张学友说:“育儿的经验作为小孩子的父母一般都会有,我喜欢带小孩子,不仅是带,还要阅读他,这个沟通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我很希望建立培养跟小孩子沟通的机制,我觉得跟小孩子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在家里,他经常和自己的女儿做游戏,为此他还专门创作了一首活泼有趣的儿歌:“一支手指小毛虫,二支手指小白兔,三支手指大花猫,四支手指小天鹅,五支手指妈妈好,两只小手拍拍笑。”张学友现场具有亲和力的哼唱,博得全场掌声。

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拍广告

和很多艺人一样,张学友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拍广告。“即便是拍广告,电视播出以后也会有很多人认识她们,我不希望在她们很小的时候就被很多人认识,我要她们正常长大,不会有很多目光关注她们而长大。”至于将来会不会让女儿进娱乐圈发展,张学友坦言:“当然小孩子长大以后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喜爱,这个作为父母我们只能给一些意见,不能去妨碍他们。我觉得在娱乐圈要面对很多无形的压力,这是做其他行业不同的,因为很多人关注你,不管是认识你、不认识你的人都会给你一些评价,这需要你的心理非常成熟。”

教育孩子离不开惩罚

平时人们只是看到舞台上风光无限的歌神,但是回到家里的张学友就成了“超级奶爸”。张学友说:“我半夜会起

来哄孩子,给孩子换尿布,冲牛奶,喂她们吃饭。最头疼的就是吃饭,我五分钟就吃完了,可她们要两个小时,我就说‘求求你们了,快点吃。’我想问问专家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张学友认为,爱小孩子,他们总是可以感觉到的。对于自己而言,爱和宠在一线之间。我自己还在学爱和宠之间的平衡。据他透露,和一般的父母一样,他也会打孩子。他说:“但是不会像我妈打我时那样狠打,我会把她关到她们的房间去,比如说两个星期不能吃糖果等等。我们做父母的总是会担心他们犯错误,这个也是为了他们好。有的时候大女儿还可以讲道理,但是你毕竟要有一些惩罚的制度在里面,会让她知道她做这个东西会损失什么,我知道可以讲道理,但是她当时不会懂,要到二三十岁的时候她才懂。”

艺人父母要放下架子

“星爸”难当,这是张学友的最大感受,但是他认为:“我们能做的只能尽量做,尽量去保护她们,我尽量让她们过正常小孩子过的生活,我觉得作为艺人的父母一定要先把艺人的身份放下,开始的时候很难习惯,可能你习惯了当爸爸的话,时间长了也就是这样。这时候你会让小孩子们觉得你只是一个唱歌的爸爸,他只是一个当售货员的爸爸,小孩子只会这样看他们的父母,所以基本上大家就没有分别了,只是我们心理上必须要把这个放下。”

6岁大女儿已是“乐评人”

谈到自己的一双女儿,张学友很得意地透露,1岁半的小女儿非常调皮很像小时候的自己,而6岁的大女儿则比较文静,和她妈妈的性格很像,她已经显示出音乐天赋。张学友说:“她常常和我一起看我的表演,经常说‘这里唱得不好’、‘那里比较生硬’,最后还要问我对不对?唉,我只好点头。”张学友说,她的声音很好,很挑剔,她应该是一个乐评人了。现场有记者试探着问张学友会不会再生一个?张学友回答:“父母有他们的负担,带小孩子不仅是一个比较费时间和体力的事情,我怕再生一个孩子,就不会全心全意去照顾她们了。”

爱家人重于爱工作

在娱乐圈由于工作时间的不确定以及其他种种因素,艺人们很难将事业和家庭的关系完美地调整好,可张学友却是个特例。张学友认为,先不要管自己是做什么行业的,先要把家庭的事放在时间表的上面,工作是一定要工作的,时间表上除了家庭剩下的就是工作。但是有了小孩子之后你的重心就会偏,会偏小孩子多一点,陪她们玩、交谈、唱歌和读书。张学友说:“一个人分配时间的时候,应该首先考虑家人然后再考虑工作。工作固然重要,但工作永远做不完,与家人相处的时光,才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但现在好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对孩子的错误严格纠正,爱孩子而不能无原则的宠孩子。

棍棒教育的阴影 严厉惩罚式教养


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非常必要的,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对子女个性的健康成长,对培养子女的优良道德品质,对子女自觉地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都是必要的,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严格不等于严厉,严格不等于打骂,严格不等于讽刺挖苦。

现在都是什么年代了,现在早已不是封建社会了,现在社会已进入新千年,但是由于有些家长自身的原因,性情暴躁,经常斥责孩子,甚至打骂孩子。有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或工作不顺心,心情烦躁,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经常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有的家长由于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动不动就打骂孩子。

尽管严厉惩罚式的封建家教方式在目前占的比例比较小,就是采取过分保护、过分干涉式的教养方式的父母偶尔也有打骂孩子的现象,但我们常常忽视它的危害性。父母严厉惩罚式的教养方式,往往会造成子女的胆怯、懦弱、退缩、自卑等不良行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子女心理失调与心理障碍。父母严厉惩罚式教养方式也往往使孩子形成粗暴、野蛮、敌对、蛮横无理、说谎等不良个性特征,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女儿找我咨询。这位孩子不敢见人,即使见人也低头不敢说话。她母亲对我讲,她与孩子的父亲离婚已三年,孩子判给了父亲,父亲性情粗暴,对孩子说打就打,说骂就骂,一喝起酒来就撒酒疯,胡言乱语,经常无故指责孩子,骂孩子不要脸,骂孩子是大笨蛋,骂孩子学习不好给他丢脸等等。本来这个孩子性情比较活泼,学习有上进心,学习成绩也不错,但在她父亲那里待了两年后,现在变得无精打采,心神不定,自卑感特强,不敢与人交往,整天待在家里也不上学,也不跟同学联系。这位母亲说:“这个孩子就毁在她父亲手里。当然我也有错。离婚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对孩子的关照不够,我也是不得已才跟她父亲离婚的。

“那家伙是个混蛋、酒鬼,我经常因为不让他喝那么多酒而遭到他的训斥,他甚至打我。有一次他喝了一斤白酒,进屋就撒酒疯,我实在受不了了才离婚。我可怜的女儿就成了她父亲暴躁、野蛮、粗鲁的牺牲品。”

还有一位父亲,性情粗暴、急脾气,孩子行为稍不符合自己意愿就训斥,动不动就打。经常问孩子学习成绩怎么样,考了多少分,孩子考得不好动手就打。这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经常挨打,就想出一招对付他父亲的办法,蒙他骗他。每当他父亲问他学习怎么样他就说可以,不错。父亲问多少分,就说数学85分,语文82分。其实他数学考了65分,语文考了62分。这样他父亲就不打他了,有时还表扬他几句。这个孩子心里暗暗得意:我爸爸让我给骗了,他还表扬我。我要说真话还不打烂我。这个孩子的性情也变得越来越粗暴,对人也没有礼貌,一不顺心就拿比他小的孩子撒气。正是在他父亲的不良影响下,他逐渐养成粗暴、任性、说谎等不良个性。这个孩子的母亲特别疼爱他,当看到他父亲打他时,经常去保护他,甚至挡在小孩的前面。可是面对这个已养成了任性粗暴、无礼狡辩、睁眼说谎话等恶劣品质的孩子,她更多的时候无可奈何。她沉痛地说:“这个孩子已毁在了他父亲的棍棒底下。孩子的父亲总说不打不争气,可打又打出了什么结果呢?他欺骗他的父亲,他父亲也确实以为他学习好,打出好成绩来了,其实,他父亲多么可悲呀!这孩子现在是越来越野了。我担心他考不上大学,将来进入社会怎么办呢?他将来只要能找到一个工作做我也就心满意足了。我怕的是他进入社会惹是生非,出大事。”

轻松面对失败


问题:

当我的孩子输掉一场比赛时,全世界都知道了。无论是棒球冠军杯,还是一场友谊赛,只要他输掉了,他就会失去控制。他会变得极度沮丧,怪其他人都在作弊,埋怨这场比赛的种种“不公平”之处。我该如何让他放轻松些呢?

思考:

没有人喜欢失败。优雅地失败是一种姿态。

解决方法:

1.注意自己对孩子胜利和失败的反应。即使是无心的话:“最后一名是个笨蛋。”或者“我打赌我能比你更快搞定”也会给孩子带来关于失败的错误信息。看看你自己对失败的态度,以及孩子生活中对他有影响的其他大人的态度。你是不是在赢的时候就兴高采烈,输的时候就垂头丧气?是不是在事情没有顺着你意发展的时候就感到失望,把东西扔得到处都是?当你最喜欢的球队赢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欢欣鼓舞,而当他们输了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情绪低落?你对成功和失败发出了什么样的信息?

2.不要过于保护你的孩子,不要在和他一起玩的时候总是故意让着他。当孩子输的时候,你应该让孩子明白,即使他不是赢家,他也依然被爱着和被重视着。

3.理解孩子在失败后难过的感受——没有人喜欢失败。帮你的孩子克服这种感受,你可以跟孩子谈谈比赛中有意思的部分,也可以说说你最喜欢的那个部分。在孩子输了之后,你需要花些时间帮助孩子重新获得自信,让孩子觉得自己下次一定能赢。

4.不要拿一个孩子跟另一个孩子做比较,因为这会加深孩子的失败感——无论你说这些话的本来目的是什么。虽然那些话本来是为了让孩子感觉好一点,但现在却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等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