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武松打虎
2021-06-08 童话故事武松打虎 童话故事打一生肖 亲子活动惩罚不用“打”。
古语云:“棍棒之下出孝子”。古人教子,并不反对施行体罚,但强调要适可而止,对于不同年龄的宝宝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体罚是手段,教育是目的,但是手段用得不正确就达不到目的。换言之,单靠打不能改变宝宝的素质,家长也不能指望用体罚来打出孝子。
现代社会也有许多父母经常通过打宝宝来惩罚宝宝的错误。但研究证实,挨打的宝宝常常情绪不稳定,缺乏自尊心。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宝宝这样吧?“打”虽然暂时可以制止宝宝的不当行为,但它会导致宝宝哭闹,从而使父母感到更大的压力。宝宝的哭闹会扰乱你的心思,甚至导致你继续打骂他,这只会引起宝宝进一步的哭闹。“打”只会告诉宝宝,体罚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以后你会惊讶地发现,宝宝的朋友惹他生气或他想引起他们注意时,他就会打他们。
一旦采取打的方式,父母可能以后会再次打宝宝,并逐渐养成习惯。“打”与生气、厌恶和拒绝直接相联,宝宝会渐渐把父母与挨打的痛苦回忆相联系,从而认为你不喜欢自己。久而久之,当你真的表扬宝宝时,这些赞扬在他眼里已经没有价值了。“打”所产生的不安全氛围,会对家长与宝宝的关系发展产生长期的消极影响。
当宝宝做错事时,父母可以冷处理,采取暂时隔离、闭门思过的方式,让他单独呆在一个房间里反醒自己,等他承认错误时,再与他真诚地讨论为什么不应该这样做。也可以罚他暂时不玩最心爱的玩具、不许看动画片等等,方法多种多样,父母们可以根据情况区别对待。
扩展阅读
惩罚不等于伤害(上)
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我认为越要惩罚,越要尊重。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对此也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惩罚也需要尊重与信任
孙云晓:现在老师们非常普遍地有一种感觉,不敢批评孩子。前段时间,我去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所学校讲课,说到教育不能没有惩罚,老师们眼睛都直了,瞪大眼睛惊讶地看着我,说现在谁还敢批评、惩罚……在那里,刚有个14岁的孩子自杀,因为这个学生往老师身上甩钢笔水,被老师批评了。
记者:这样的例子不少,我们也常常能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因为什么事被老师批评了,想不开,做出很极端的举动。而且,现在中小学教育中也并非没有惩罚,比如完不成作业,罚抄写课文20遍,罚去操场跑步之类。
孙云晓:这样的做法都不是我所说的教育意义上的惩罚。
我说的惩罚有几个观点,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这一点必须意识到,弄不好会伤害人,必须要因人而异、适度。我认为越要惩罚,越要尊重。
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记者:简单粗暴的虐待、伤害,给孩子可能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
孙云晓:这会直接摧毁孩子的自尊自信,由此厌恶学习,厌恶学校,甚至厌恶生活。
我们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种健康的人格。人格的核心是自信,自信表现为人的一种自我概念,其实每个人都是按照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生活着。这种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在10岁左右。这个时候,最可怕的是让孩子形成一个消极的自我概念,认为我是坏孩子,我是笨孩子,我是不被喜欢的。但我们现在的教育,恰恰没有足够重视这点。
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记者:怎么叫“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孙云晓:举一个例子吧。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而我们的父母常常剥夺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比如孩子打碎了别人的玻璃,最常见的,就是让孩子道个歉,然后说走吧,回家写作业去。都是父母留下来处理,父母掏钱赔。甚至最典型的,小孩子摔倒了,家长跺脚,真讨厌,都是地不好,把我们弄倒了。上学的书包都是父母或爷爷奶奶收拾,什么东西没带,孩子就怪“都是奶奶不好”,奶奶也说,“是我老糊涂了,不怪我孙子”。
现在总说孩子没有责任心,实际上,很多时候是父母从小就剥夺了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父母包办得越多,孩子的能力越差,这样的事情现在太多了。学校里,老师也包办代替,像少先队活动,不少都是老师策划组织、写演讲词。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让孩子感到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转下文)
下一篇:惩罚不等于伤害(下)
巧用计时隔离“惩罚”宝宝
天才儿童不是天生的,是早期教育和生长环境影响的结果。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早教的这个环节,早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孩子早教最适合的年龄是多大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巧用计时隔离“惩罚”宝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国外育儿所提到的计时隔离有点像中国的关禁闭,爸妈用它来“惩罚”犯错的宝宝,如果运用得当,效果还是不错的。
计时隔离效果不好
Q:计时隔离对我3岁的宝宝一点作用都没有,我该怎么办?
A:隔离疗法作为做规矩的一种策略,对于发育正常的宝宝应该是行之有效的。如果隔离疗法不起作用了,那么首先是要检查实施步骤是否到位,因为计时隔离是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必须遵循的。很多爸妈在计时隔离进行过程中无心犯的失误很可能影响效果。
在进行计时隔离时常见的错误有:
1)爸妈双方在执行过程中不统一。必须保证步调一致。
2)宝宝并不清楚规则和犯规的后果。事先就要规定好,犯什么样的错误就会采取计时隔离。
3)进行计时隔离时,所用的时间太少或者太多。正常的是,每大一岁增加一分钟,上限是10分钟。
4)滥用计时隔离。当宝宝只是偶然表现出有些不礼貌,就动不动威胁说要进行隔离或者真的就实行。轻易使用计时隔离疗法会引起宝宝的负面排斥。
5)进行计时隔离的环境不合适。进行隔离的环境不应该是“小黑屋”之类的可怕地方,宝宝可以随意取用玩具,可以有电视机和金鱼缸之类的设施。
6)在计时隔离的状态下,对宝宝进行叱责或者呼来喝去。爸妈要记住:只有在宝宝完成了隔离之后,才能和宝宝进行交流。
7)当计时隔离结束后,用溺爱或者过分怜惜的态度来补偿宝宝。事后补偿不可取,爸妈其实只要用简单的,不带过分情绪化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过程就可以了。
取消计时隔离的时机
当宝宝把乱扔的玩具捡起来,或对冒犯了的家人及时道歉,或者仅仅是表达了改错的决心等表现时,就可以取消隔离。取消隔离的时机是培育情商的黄金时点,这时可以教授宝宝一系列带感情色彩的或是描述感情的语汇,锻炼宝宝描述自我感情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以及如何化解负面情绪等等。要知道,只有成功培养了一个好习惯后,才有可能替换掉原来的坏习惯。
注意计时隔离的负作用
关于计时隔离是否能成功施行,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让宝宝明确“关禁闭”和“解除禁闭”之间的界限。无论是强化隔离还是解除禁闭,背后都需要正常家庭生活的支持,包括温暖的家庭氛围、经常的交流沟通、宝宝时刻能得到爸妈的关注和支持。另外,要注意隔离的负面作用。隔离毕竟是作为日常生活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是不受欢迎的。当宝宝表现良好却被爸妈忽略时,得不到来自爸妈的交流和关注时,他们就会认为只有表现恶劣时才能得到关注,那么他们就会主动犯错寻求被关禁闭的机会。
惩罚孩子别说“不要你了”
“你再调皮,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不懂事的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甚至有的家长还故意藏起来,直到孩子停止了某种行为后,妈妈才出现在孩子面前。然而,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甚至不亚于对孩子体罚。
心理学家认为,家长假装遗弃孩子的做法,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的养育者,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儿童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同时,当他们遇到危险,感觉到恐惧的时候,父母的怀抱又会带给他们抚慰和保护,为他们再一次去探索外部世界提供支持。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在与父母或抚养者的接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假装遗弃孩子,那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当然,家长并不是真的要抛弃孩子,只是想通过骗孩子来达到让他听话的目的。但是,对于不懂事的孩子来讲,是无法区分家长的表面行为与内在动机的。两岁左右的幼儿,对别人情绪的理解很有限,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去认知别人的情绪,而对成人一些复杂的内心体验难以理解,他们会把爸爸妈妈的离开,当成是真的离开。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也要在保证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将得不偿失。
不要以假装遗弃来惩罚孩子
如果孩子从小就能满足强烈的知识欲,大多数孩子可能成为英才和天才。想要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正确的早教是非常重要的。早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的以开发,从而让孩子从小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早教已经成为婴幼儿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额一个环节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要以假装遗弃来惩罚孩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妈妈……”在等车的时候,我听到人行道上,传来一个小女孩尖锐地叫声。
我转头,看到一个约摸三、四岁的小女孩,正挂着一脸的泪,朝前面急切的喊着妈妈。沿着她的视线望过去,前面有个长长卷发的女子头也不回地走着。
“妈妈,妈妈……”小女孩蹒跚的奔跑,努力向母亲的背影跑近。
兴许是听到后面的叫声越来越近,前后的女子也小步跑了起来。女孩哭得更激烈了,她短短的两条腿怎么赶得上母亲的步子呢?
女孩摔倒了。那位年轻的妈妈还是没有回头,径自向前。
“妈妈!妈妈等等我呀!”女孩用最大的声音拼命喊着,脸上又是泥又是泪,却顾不上擦,很快地自己爬起来,女孩是那么惶恐,她怕追不上她的母亲,她怕她的母亲真的不要她。
我开始责怪起前面那位母亲的狠心来,无论这么小的孩子犯了多大的错,都不应该用不理她不要她来惩罚她。抛弃,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那么恐惧的一件事啊。
我们小时候,都有类似的事被吓过。家长吓唬孩子,让他不好好学习就马上出去讨饭;老师吓唬学生,再不用功读书,就让他不用再来上学了……
假装遗弃,是对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最简单也最奏效的惩罚手段。
“你给我出去,我不要你了。”这也曾是我管教淘气小儿时最具威慑力的话。
我家淘气生来脾气倔强,母亲说像我,婆婆也说像我,我的朋友们还说像我。于是两个倔脾气的人通常就这么对峙上了,这不,为他吃饭时不肯吃蔬菜,两个人又拧在一块儿了。
“这么不听话,你给我出去,我不养你了,你爱上哪儿就哪儿。”我恨恨地说。
淘气坐着没动,开始嘤嘤地哭泣。
“这青菜你吃不吃,不吃的话马上走,到外面你有吃没吃再不关我的事。”你是我儿子我是你妈,我还不信治不了你。
淘气还是一口不吃,眼泪叭嗒叭嗒地往下掉。
“还不吃?不吃是吧。好!”我一把夺下淘气的碗筷,如老鹰抓小鸡般把他拎到了大门口。
淘气大哭起来,母亲看不过,忙走过来劝:“好了,好了,别吓着孩子。”
“就是被你惯成这样子的。”我更来气了,一下推开她:“我管我儿子,谁都不许插手。”
我打开防盗门,欲把他推出去。淘气死命抵住门框,哭声震天,却仍不肯认错求饶。。。
母亲在旁边拉,但终不及我发狠时的力气。“你个特务!”母亲不知道怎么表达她的愤怒与焦急,冲我骂了这么一句。
淘气还是被我关到了门外,在黑黑的楼梯口哭得声嘶力竭。过了一会儿,我的气稍消了些,终还是舍不得,隔着门问淘气:“还挑食吗?还不听妈妈话吗。”
“不了,我听妈妈话了。”淘气在外面抽噎着说。
打开门,是淘气吓得煞白的脸和满脸的泪。孩子听话了,我以为我胜利了。可是在不知不觉中,我失去了什么呢?对于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我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太残酷了呢?
孩子不知道你是假装的,他会真的以为会被父母抛弃,以为会流落在陌生的街头无依无靠。当然我们都不会真的抛弃孩子,可是你想过没有,当这句话失去了效力,他知道你只是吓唬他,慢慢对你的话就失去了信任,甚至可能他也就这样学会了撒谎,这对孩子的教育是极不利的。
所以任何时候。请不要用假装遗弃,来惩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