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时光匆匆走过了,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年,孩子要在入学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做好入学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开学时有效的节约时间,关于入学前的准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岁内和6岁后的娃不能打 正确惩罚BB,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面对淘气的孩子,我们总是会有忍无可忍的时候,自认脾气好的妈妈也难免会打孩子。我们的教育传统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在美国打孩子是犯法的。那么究竟能不能体罚?怎么教育孩子是好?

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孩子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指导孩子自己去弥补错误。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时,孩子还需要自己来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这样不但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也能够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当中产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类错误。

3.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如果孩子的过错不大,家长可以对孩子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而是通过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限制他娱乐的时间等间接惩罚的手段与方式,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动画片的时间。

当然,父母最好还要对孩子以后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比如,如果每次主动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动画片的时间。

4.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如果出现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况,比如,在多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孩子依然不停闹腾而影响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围人和周围的环境时,父母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面对孩子的问题。因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还会让孩子感到难堪,从而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这时候的孩子,因为着眼点在父母激烈的情绪上,往往不会认为自己有错了,只会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

5.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时候,父母要把打孩子当成一种教育的仪式,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他为什么会挨打,这次要打几下,下次再犯错误要如何处理等。

打的时候不要太重,也不要以打孩子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抬手就打孩子。

打完孩子后,一定要哄哄孩子,让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妈妈也很伤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即使他错了,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打他只是为了让他记住,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6.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2岁前的孩子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是正常的。打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没有警示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完善,自尊感也越来越强。6岁后的孩子就已经是懂道理的年龄了。这时,父母更需要用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避免打骂在孩子心里产生负面影响。

zj09.com小编推荐

6种情况下不能打孩子


1、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

2、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妈妈自己都不知道这方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时,不要急着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这方面的错误,清楚地知道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做时,再去惩罚也不迟。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为这时打孩子往往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往往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应等自己怒气平息了,头脑清醒了,再实施惩罚。

4、孩子生理与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况者不能打:行为亢奋有神经障碍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过情感伤害的孩子。

5、不到3岁的孩子不能打。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岁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强烈,同时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发展,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而3岁前的孩子,这一切都没有出现,或者只是刚刚发展。即使是有的孩子过于顽皮,体罚他的时间也只能提前到1岁半,对于1岁半以内的婴儿是绝对不能进行体罚的。因为在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活动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喝、拉、撒、睡带来的条件反射,是无意识的。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会影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1~3岁的阶段,孩子处在自主性与羞怯和疑虑之间摇摆的阶段。儿童迅速学会走、爬、推、拉和交谈等许许多多的技能,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精心保育儿童行为的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如果父母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育儿小贴士:

在孩子3岁前的这一年龄阶段,面对孩子的无理吵闹,面对孩子帮倒忙,父母往往是最头疼的,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体罚他们。怎么办?您不妨采用以下办法来教育犯了错误的孩子:

.冷处理。当孩子无理吵闹时,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给孩子以积极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闹和大人满足要求之间建立条件反射。

.自然后果法。对于喜欢乱碰东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体伤害的情况下,可以让他碰一碰煮热的食物,让他直接体会到其中的危害。

.用生气的表情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不对。你可以把自己的愤怒写到脸上去,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学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看到大人的愤怒表情,很多孩子会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

.讲明道理。给孩子讲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说清楚这样做会给他带来的直接伤害。比如,你乱碰开水瓶,会被烫着的,到时候会像打针一样痛的。

6、6岁以后要尽量少打,12岁以后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岁以后就应尽量减少体罚,而到了12岁就应完全停止了。6岁以后,多数孩子已经进入学校了,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开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着凭借自己的能力、勤奋,不断带来各种成就。这时体罚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丧失成长所必须的成功体验,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养成消极、自卑的人格;而且在这一时期进行体罚,孩子能够清楚地记住父母对自己的体罚,在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进入青春期后,儿童在肢体运动、认知、道德感等方面日渐完善,逐步形成完整的统一的自我。他们强烈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个体,具有认识自我、表达自我、张扬自我的强烈要求。如果这时体罚孩子,他会感到这是对自己人格的严重践踏,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一些男孩子甚至还会产生某种报复与逆反心理;而且,随着知识的增多,他们会清楚知道父母的这种做法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种违反法律的错误行为,因而会对父母产生不良印象,认为他们不遵守法律。

在女孩2岁后 就别这样教育她


很多家有女孩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聪明、漂亮、可爱,能受到大家的喜爱,这就需要在教育方式上加以注意,尤其是2岁后的孩子,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态度,那就更要避免采取一些不当的方法。如下的做法,您看您家有吗?

1、教导她有礼貌且沉默寡言。

举止得体和沉默寡言之间有天壤之别,但是女孩子似乎都被推进了后者的范围。我们经常用“女孩是蜜糖是香料是一切美好的事物”来教导她成为一个“可人儿”。

我们用各种方式教导女孩要友善、避免一切冲突、不要麻烦别人、要安于现状,这样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女孩。但是,这样会让女孩长大后不敢在课堂上及工作会议中发言,以免被视为不淑女。她们也不敢在职场上争取更高的薪水,因为不愿意得罪潜在雇主。

2、给她买性别色彩鲜明的玩具。

在她人生的头三年只给她买粉红色的玩具,这样你的女儿可能会决定粉红色是她最喜欢的颜色,因为“那是女孩应该喜欢的”。研究表明,这并不是天生的基因倾向,而是父母及社会因素所造成的。

在2009年的一份研究中发现,31%的“女孩”玩具都强调仪容外表,其中包括塑料化妆品和洋娃娃的裙子,而针对男孩的玩具则更多鼓励创造性、探索性、竞争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都是优秀员工和领导者所需要具备的。

3、只夸她漂亮。

的确,她是个可爱的娃娃,卷卷的马尾辫那么迷人让你忍不住惊呼。但是她同时非常擅长阅读诗词,在堆叠复杂的枕头堡垒方面还是个建筑奇才,并能边唱歌边摹仿弹奏吉他。我们生活在一个“外貌协会”的社会,她总有一天会明白外表很重要。

但是如果家长可以开始对她不基于外表的成绩进行鼓励、认可,这样就传递了一个信息,也就是她的价值不因为外表而产生,也不会因为外表而终结。

4、让她相信“公主梦”。

公主文化鼓励女孩让自己陷于混乱的生活,而等待着白马王子从天而降,拯救她并给她的人生带来意义和价值。女孩会误以为只要吸引王子就万事俱备了。这会让女孩觉得她们自己无足轻重,没有价值,而只有依附男性才完整。

5、家里的体力活都给爸爸做。

虽然让男人修理水龙头可能更容易,但是父母应该有意识去挑战非典型性别分工的家务活,否则会让人觉得女性比男性柔弱,女性永远是“被照看者”而不是“养家糊口的人”。

要向女孩展示妈妈也可以进行重要理财操作或修水龙头。

6、只让她和其他女孩玩。

研究显示,划清界限各玩各的会导致男女形成两套不同的社会技巧、处世风格和对人生的期望和偏好。2011年秋天一份报告显示,女子学校的毕业生不但没有更有造诣,反而更会拘泥于性别的呆板印象。

所以,如果你女儿在学校里都和女孩玩,试着鼓励她和男孩建立友谊,或邀请男孩来参加女儿的生日派对。她将明白,男孩能做到的一切她也能做到,甚至比男孩做得更好。

7、批评自己及其他女性的身材。

当你在女儿面前讨论节食,如何再减掉几公斤体重,或者因为其他女性的身材而批评她们的穿衣风格,那么你女儿就会认为女人一定要保持某种特定的体型才能够被认为是可爱或成功的。

你应该展示通过平衡膳食来获得健康,而不是只购买低脂食物或不吃任何一餐来减肥,这样会断送你的健康。

小编结语:以上的做法,如果您经常对孩子使用或者是不经意间,已经渗透到你的育儿生活中。那么请适当的改一下方式,让女孩们在思维成熟前减少以上的想法或做法。

一岁内禁服,六岁内慎服的幼儿感冒药(幼儿疾病专题)


引言:冬季是幼儿感冒的多发病时期,如何给孩子选择正确的幼儿感冒药很重要。俗话说:“别看广告,看疗效”吗。

小儿氨酚烷胺颗粒1岁以下婴儿禁用

记者查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发现,其实,早在去年5月7日,该局发表的《关于修订含盐酸金刚烷胺的非处方药说明书的通知》已经要求,对于仅用于儿童的氨金黄敏颗粒、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小儿复方氨酚烷胺片,删除【注意事项】中“1岁以下儿童应在指导下使用”,在【禁忌】项中增加“因缺乏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禁用本品”。对于儿童成人均可用的氨酚烷胺那敏胶囊,说明书修改为“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禁用本品。5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幼儿疾病

根据国家食药监局的通知,儿童常用感冒药中的“好娃娃”、“优卡丹”、葵花康宝等都在被修订范围之内。

国家食药监局为什么提出新生儿和1岁以下婴儿禁用含盐酸金刚烷胺的非处方药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玉玮在微博上发表微刊《育儿微刊——读懂宝宝》解释说,婴幼儿本身免疫系统还未发育成熟,加上抵抗力较弱,容易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但与此同时,婴幼儿肝脏功能没有发育完善,对药物的解毒能力同样尚未发育成熟,不能及时将药物代谢出体外,器官很容易被药物损伤,也容易引发不良反应。“优卡丹”、“好娃娃”等感冒药里面含有的金刚烷胺成分要通过肝脏功能代谢,婴幼儿吃的话,会增加肝脏代谢负荷,可能对发育有影响,还可能产生比较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这类药物有种通过抑制咳嗽中枢来起到镇咳作用的成分。小宝宝本来就不太会咳嗽,不能随意吃这种中枢性镇咳药物,以免抑制咳嗽中枢不利于排痰。另外,这类药物还有退热的成分,有些感冒并没有造成体温升高,服用含退热成分的药物,会让宝宝大量出汗,可能会造成脱水等不良后果。

本网站小编祝您春节快乐,提前给您拜年了:感冒引起的咳嗽、流鼻涕等症状通常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两岁以上的儿童,可适当选择感冒药减轻症状。

两岁内孩子应该母亲带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三岁看小”是指从儿童三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出生到三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

三岁到七岁被称为幼儿期(进入幼儿园时期)又叫学前期。所谓“七岁看老”是指在七岁时幼儿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

“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的共同心愿。如何把握婴幼儿时期,培女成凤,养子成龙便备受关注。实际上大多数家长都不可能按照心理书或是其他科学书籍去教育自己的子女。因为芸芸众生,我们都普普通通,但是我们如果顺着幼子或幼女的自然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就有希望培女成凤,养子成龙。

【建议】

以下几点或许对您的育儿过程、更接近您培养孩子的目标有帮助。

两岁内孩子别让他人带

首先,两周岁以内的婴儿,您没有任何理由托付给除了您以外的其他任何人,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孩子在婴儿期必须同母亲在一起。如果孩子在这一关键时期没能得到母亲的呵护,在长大成人后获得心理疾病的机会就比别人多。请您切记:母亲必须和您两周岁以内的宝宝在一起,否则,次品可以回炉,而育儿则没有反复的机会。

要成为孩子最亲密的玩伴

其次,父母要努力成为孩子的最亲密的伙伴,游戏时的玩伴。

你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自身的言谈举止力求符合这个标准。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父母能做到的,孩子有希望做到,你做不到的,不要强求孩子,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可以看到父母的影子。

别模糊孩子的性别意识

再者,父母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模糊了孩子的性别教育,因为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总有一些父母因为未遂了儿女双全的愿望,如果是男孩,作为母亲希望儿子要是能像女儿一样体贴父母该多好,反之,要是能像儿子一样可以依靠该多美,这一点切忌。别为孩子发生性别同一性障碍(男孩不认同自己是男孩,女孩不认同自己是女孩)埋下伏笔。男孩在玩耍中更喜欢舞枪弄棒或踢球撒欢儿之类的活动,父亲要多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玩儿,培养男孩的男子汉的气质。反之,母亲就要同女儿多接触,其实没必要刻意怎样,母亲的天性足以让女儿体会到、学到并且自然在母亲的熏陶的下成长为像母亲一样的女人。鼓励孩子多和同龄小伙伴一起玩儿。因为同伴关系在儿童个性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也为孩子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热身,让孩子学习人际交往的经验。

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及心理感受。幼儿自我情绪体验中最值得重视的是自尊感,自尊得到满足,会使孩子感到自信,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男孩的自尊、自信是在父母的赞许中尤其是父亲肯定的目光中养成的,女孩的美丽是在父母的欣赏中塑造的。

父母要懂得,您的孩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给孩子一个安定和谐的家庭,使家庭充满民主和爱的气氛。关注心理、培养健全的人格比让孩子多做几道题更重要。

挑战“权威”的2岁宝贝


宝贝怎么变得那么不听话了?家长好话歹话都说了、软硬兼施了,怎么还不奏效?如果你有了这种感觉,那么就意味着宝贝在暗暗地挑战你的权威了。个中缘由倒不是他故意对你“以怨报恩”、“忤逆不孝”,而是在学习揣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到底哪些权限是大人们的,哪些权限是小孩儿的?彼此之间的“势力范围”又是怎样扩张和萎缩的?

彤彤最近一口咬伤了老师,爸爸妈妈伤透了脑筋,一时不知从何说起。2岁的时候彤彤上了日托幼儿园,分离焦虑闹得厉害,第一周就生病了,发烧住院一个星期,爸爸妈妈觉得被折腾得劳累不堪,干脆请个保姆在家看护得了,于是彤彤退园了。该上小班的时候正赶上“非典”,自然还是在家呆着比较好。接着就“直升”中班,彤彤自然闹别扭,在幼儿园哪里比得上在家自由?于是每天早晨劝哄儿子上幼儿园,成了爸爸妈妈的第一项“工作事务”。有一天爸爸突发奇想:“儿子,咱们来一次‘石头、剪子、布’,我赢你就得上幼儿园,你赢就随你便。”玩游戏的办法彤彤自然高兴,结果爸爸赢了,彤彤就大哭起来,爸爸心软了:“好吧,别哭了,今天咱不去幼儿园了。”从此以后,劝哄儿子上幼儿园就变得更加艰难。

过了暑假,彤彤要上大班了。开学第一天,妈咪把他送到班里准备走了,彤彤跟在后面追妈咪,老师赶紧用胳臂拦着他,他抱着老师的胳臂狠狠地咬了一口,老师疼得禁不住“啊”地一声大叫,镇住了他。妈咪转身回来,看见老师的胳臂被咬破血了,连忙说“对不起”,并让老师看她胳臂,上面全是被儿子咬的大包小包,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亲子之间的权利较量

彤彤咬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固然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情,更令人担忧的是矫正彤彤这种不良行为习惯面临一个很大的难题——爸爸妈妈薄弱的教育权威。虽然不能说爸爸妈妈在彤彤面前的教育权威丧失殆尽,但是可以说彤彤眼里的爸爸妈妈是“软弱可欺”的,他已经习惯了挑战家长的权威,并知道怎样使自己成为最后的“赢家”。对爸爸这个“大伙伴”来说,虽然通过做游戏是决定选择权的一个有趣办法,但是彤彤发现输了也没有关系,可以用大哭的办法使爸爸放弃胜利者的权利,从而把自己从“输家”变为“赢家”;对付妈咪的方式就比较简单直接了,乐意就跟随妈咪,不乐意就不跟随,如果妈咪要求得比较紧,就采取“一口咬定”的办法迫使妈咪听从自己的意见。

家长的权威和威信是家庭教育良好效果的保证,《颜氏家训》中说:“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孩子心目中有家长的地位和威信是他们接受家长管教和建议的心理基础,一旦家长的权威动摇或者受到“创伤”,亲子之间的合作关系就变得不顺畅,很多时间和很多事情都首先“内耗”在亲子之间谁说话算数的权利较量上,亲子合作因而变得效率低下,双方还常常闹得不愉快。

2岁宝贝对权威的试探

在孩子的眼睛里,家长的教育权威体现为一系列规则的限定上: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事情,什么时候不能做什么事情,事情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如果不与家长配合,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发生的事情是自己乐意接受的,还是不乐意接受的。对家长的教育权威有所认知和探索是宝贝智能发展的成果,至于他不与家长的教育权威相配合则是家长无形中自愿“拱手相让”的结果。2岁宝贝有哪些能耐在悄悄地对抗着爸爸妈妈的权威呢?

★开始知道家长是有与自己不同愿望的人

2岁之前的小宝贝只知道自己是有愿望的,并认为自己的愿望就是别人的愿望,现在他知道大人有他自己的愿望,当他感觉大人的要求与自己的愿望不符合的时候,他总想探个究竟:这是为什么?我能不能使他的愿望变成我的愿望?我一定要试一试!因此,他的各种疑义和反抗都是这一心理驱动力的反映。

★已经觉察到跟随、哭喊、翻滚、撕咬等行为是一种控制人的手段

以前的宝贝是很“纯洁”的,自己完全受生理功能的支配,冷了、饿了、湿了才会用哭声招引家长,自己的生理需要满足了也就不闹了,如果还有什么身外的想法,顶多是想让大人对自己“咿呀”一会儿。现在就不同了,他的“想法”和“心事”多了,不如意的时候又调节不好自己,于是他就尝试粘着大人,如果大人不顺从自己,就练出各种“绝招”控制家长。

★第一反抗期的综合反应

一般家长都知道2岁宝贝拉开了第一反抗期的序幕,可能将持续到5岁。这一时期的孩子什么事都要自己做,两年前温顺听话的宝贝变得常常急躁、不听话、调皮。不让他做的事情他偏要做,做得不好也得做,家长神圣的教育权威他也要挑战。

总之,开始挑战家长的权威是宝贝发现了“人各有志”的现实,在自我与他人需要之间的矛盾中该怎么办呢?大自然没有赋予宝贝这个本能,主要看家长给他传授什么样的自由与规则界限了。

维护和重建权威的技巧

马卡连柯说:“威信本身的意义在于它不要求任何论证,在于它是一种不可怀疑的长者的尊严、力量和价值。”家长需要用心地“经营”权威,不至于让孩子因你的疏忽而变得“目中无人”——

★柔中有刚地执行规则

拒绝宝贝并不意味着你的态度就是严厉的、缺乏爱心的。你告诉宝贝规则后要坚定地执行下去,面临同一件事不要朝令夕改。

★说话多使用肯定句

这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宝贝的口头禅是“不”,他要以此显示自己的存在。当家长好心地征求他的意见,他却常常不假思索地说“不”。既然这样,你就尽量避免说“我们吃饭好吗”,而是直接传达“我们该吃饭了”这个规则。其二,如果你发现宝贝不能做某件事,你要直接告诉他能做某件事,并想办法转移他对原来事物的注意力。

★别故意逗哭宝贝

如果宝贝的要求是合理的,就要满足他。有的家长为了逗宝贝取乐,先故意说“不”,等宝贝被逗哭了,才给予满足。而宝贝根本不可能理解大人的这种“恶作剧”,反而更加娴熟了用哭闹反抗家长的技术。

★别让宝贝“吃掉”你的威信

与2岁前的婴儿相比,2岁以后宝贝的身体发育速度没有以前迅猛了,这意味着他们的食量不会那样快速地增长了,况且他们会吃更多的副食和零食,可是家长往往忽略了这一特点。为了能让宝贝多吃一口,“出点洋相”、“丢点面子”全都认了,家长暴露无遗的弱点在这样出洋相,丢面子到过程中被宝贝一览无余,于是,宝贝吃掉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家长的威信。

鼓励BB自立+自理从0岁开始


个人事务的自理能力是学前儿童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它能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为孩子将来独立生活、成功走向社会打下基础。但是,在重智育的今天,个人事务的自理能力常常被忽略。不知道爸爸妈妈们都是怎么做的呢?下面这些建议可以供你们参考:

让孩子树立自我服务的意识自己处理自己的事,不光是一句口号,也不是让孩子掌握几种技能就可以了,它需要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天天坚持。因此,爸爸妈妈除了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快乐,愿意坚持以外,更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不是帮爸爸妈妈做。如果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间,不妨说:"真棒,能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间了",而尽量少说:"真棒,能帮妈妈做家务了"。如果孩子撒娇,不愿意自己做的时候,也要坚持到底,让他明白他长大了,以前爸爸妈妈帮他做的事情现在该他自己做了。

提供机会,让孩子尽情体验能力是在过程中得到发展。孩子只有更多的参与到个人事务的处理过程中,才能发展他们的个人事务自理能力。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可以让3-6岁的孩子自己去决策,自己去做了,比如进餐、选衣服、分配看电视和玩玩具的时间、收拾房间等等。在做中,孩子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成长。爸爸妈妈可以成为幕后的把关者。

营造宽松的氛围,学会耐心等待成长需要时间。孩子们可能拿着筷子却夹不起饭菜;可能想穿衣服却找不到衣袖的入口;可能想亲近某个伙伴,却被别人讨厌;再或者想下棋,却乱走一气。不要要求孩子第一次就做得好,他们需要的时间。当他尝试的时候,等着他,鼓励他。如果遇到早上赶着上班,那么请早点叫孩子起床,给他充足的时间。当他苦恼的时候安慰他,帮助他。当他进步的时候,表扬他,激励他。相信孩子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会成长得很好。

要求积少成多,让孩子逐步独立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难度也不一样。爸爸妈妈可以帮他们安排一个进度表,一样一样地学,逐渐增多。比如可以先学自己用勺吃饭,做到不洒出来;再学自己端饭、添饭,让孩子知道根据自己的需要添合适的量;接着是端汤、使用筷子……这样,孩子就渐渐能独立完成进餐的所有活动。

教给孩子必要的方法个人事务不是想做好就能做好的,它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比如,穿裤子就需要先看裤子的前后,坐下来,把腿伸进裤腿里;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就需要和别人协商,想办法征得同意,而不能抢;玩玩具就得知道玩具的特性和相应的规则。因此,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方法引导是必要的。

自理能力是指幼儿运用各种方法解决所遇问题的能力,既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服务能力,也包括在游戏、学习和交往过程中自我决策、自我调整和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它是一项综合能力。个人事务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0-1我会表达我的需要谁说小婴儿只会被动地依赖妈妈,瞧,他们在用哭声、用面部表情和舞动的手脚述说饥饿、满足、痛苦和快乐,吸引妈妈为他们服务。这就是宝宝管理个人事务的最初手段。

发展特征初生宝宝一切要靠父母,但他们是一个主动的人。他们想尽办法认识和控制这个世界及他们自己。他把脚放进嘴里,尝尝这是啥;更会用各种手段吸引父母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慢慢长大后,他们开始不满足让父母包办代替了。饿的时候,他会自己把奶瓶往上抬,让牛奶流快一点;吃饱了,他会把奶瓶推开。因为他觉得自己最明白自己的需要,他要自己做主。

妈妈手记最初,只要听到宁宁哭,我就情不自禁将他抱起来喂奶。有一次,他不肯吃奶,检查尿布也没湿,可宁宁却越哭越厉害,小脸胀得通红,我急得抱起他准备送医院。后来细心的奶奶发现是席子扎到宁宁。

6岁以前宝宝的特殊时期


在孩子生命的前6年,是由许多的敏感期组成的。在此,我们逐一梳理一下3-6岁的学龄前孩子,会有哪些典型敏感期。为家长提供一个全面的机会,对孩子的作用还是有的。

什么是敏感期

一次在餐厅吃饭,邻桌是个三口之家,父母带了一个大约3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刚一入座,就听到孩子着急地说着:我的餐具呢?我的餐具呢?父母忙着点菜,没人在意孩子的话。

过了一会儿,孩子又把自己卷到餐厅的落地窗帘里不断地转来转去。

如果你是一个妈妈,这样的场景你一定也经历过。只是你可能跟这对父母一样,不会敏感地感到这些现象并不是偶然出现,也不是只有你的孩子才有的表现,而是所有孩子都会经历的阶段。

什么是敏感期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某些时间范围内,他会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特质专心,而拒绝接受其他特征的事物;他还会不需要特定的理由而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不厌其烦地重复,直到突然爆发出来某种新的动机为止。

3~6岁,你应该了解的敏感期

1.第一反抗期

宝宝的父母在一起交流、大倒‘苦水“的时候,最后常常会形成一个让他们一致头疼的问题:孩子特任性!特不讲理!什么事情都要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如果得不到满足,他们就大哭大闹、不依不饶,常常是只有按着他自己的意愿重新再来一次时,他们才会罢休。这时的孩子,好像总是完全没有理由的胡闹,对成人的所有干涉都表现出极大的抗拒和不满,让我们经常感到简直不可理喻。

这时的孩子是在使用他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孩子这时是想完全按着自己的意愿来支配他们的生活和周围所有的人和事。这个时候的孩子,自然会表现出非常的自我,什么事情都要按着他的意愿来做,借以来证明自己使用自我的力量。

2.诅咒的敏感期

因为孩子在这时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现力量的话语就是诅咒,而且成人反应越强烈,孩子就越喜欢说。

3.追求完美的敏感期

从对完整性的审美发展到对事物完美的追求,这个发展的过程使孩子在审美上有了更大的范围。第一反抗期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总是手拉着手一起走来。

三到四岁,这是一个在成人眼里不可理喻的年龄。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在园长怀里摔倒了,但是谁抱他都不肯起来,他会一直哭着,到楼上找到平时经常带他的老师,再把老师带到他刚才摔倒的地方,重新摔倒一次,让这位老师把他抱起来。这时,他的哭声才会停住。对此你能理解吗?其实,孩子在这个时候所表现出的,正是强烈的使用自我的意识。幼儿教育

4.打听出生敏感期

孩子往往在这个时期开始询问自己从何处来,并且一遍又一遍地问。

成人的回答不能有一丝的马虎,因为这是孩子安全感最早的来源,也是人类最古老的一个哲学问题:我从哪里来?如果你的孩子到了这个敏感期,我建议家长们认真地拿出百科全书,将生命形成的全部过程科学地讲给孩子听。

5.人际关系敏感期

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到寻找相同情趣的伙伴并开始相互依恋,从和许多小朋友玩到只和一两个小朋友交往,孩子自己经历了人际交往的全过程,而这种交往智能是与生俱来的。

6.婚姻敏感期

在人际关系敏感期后,孩子便真正展开了婚姻的敏感期。最早的时候孩子会想要和爸爸、妈妈“结婚”。之后,他们就会“爱上”自己的老师或者其他的成人。一直到5岁左右,他们才会“爱上”一个小伙伴,比如只给自己喜欢的孩子分享好吃的东西,而且经常在一起玩,产生矛盾时也不愿意让其他人干预等等。总之,他们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早期教育

7.审美敏感期

审美是对自己的形象有了自己的愿望和审美标准,尤其女孩子对自己的衣着和服饰产生起浓厚兴趣。

孩子到了审美敏感期时总是喜欢化妆。当然,在成人眼里这些“妆”化得很离谱,但是这些女孩子们总是热情不减,并且总在所有人面前走来走去展示,直到得到你的夸奖之后,她们才会带着满足的神情离开,转身又会到别的老师面前展示。除了化妆,女孩子还喜欢漂亮的裙子和鞋子,并且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穿着和打扮。

8.身份确认敏感期

“我是警察”、“我是霸王龙”、“我是小锡兵”、“我是白雪公主”。孩子们会给自己一个又一个身份。这种现象是因为孩子开始崇拜某一偶像,希望自己就是那个偶像。在幼儿园里,经常有穿着白雪公主服装的小朋友,你必须叫她白雪公主她才答应你。

9.性别敏感期

大概4岁时的孩子最重视的就是谁是男孩谁是女孩。如果有人去洗手间,他们一定要跟着去,原因是想观察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就如同认识自己的眼睛、鼻子、嘴一样。当然百科全书这时是最好的工具了。

10.数学概念敏感期

孩子到了4岁多时,总是喜欢问:这是几个,现在是几点,有几个人?这是因为孩子对数名、数量、数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这时的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逻辑,他们只是能够将数名、数字、数量配上对。

11.认字敏感期

这是孩子第一次接触符号,我们的方法是给孩子一些文字卡片,让孩子把动作和看到的文字配合起来去学习文字。孩子也会对自己熟悉的某些文字感兴趣,比如他们会发现自己名字里的字在别的地方出现。幼儿早教

12.绘画和音乐敏感期

这是人生来俱有的智能。绘画是孩子最会使用的一种语言,他们从涂鸦开始一直到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整个的过程都是一种自然的展现。而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开始了听觉的发展,一岁多的孩子就能够跟着音乐的节奏扭动自己的身体,音乐是人类的语言,孩子天生就具有最高级的艺术欣赏能力。所以,在这个敏感期的发展上,我们只要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高品质的环境就可以帮助孩子的发展了。

13.延续婚姻敏感期

5岁以后的这个敏感期是前一个婚姻敏感期的延续。

这个时候的孩子选择伙伴的倾向性非常明显,并且知道了一些简单的婚姻规则,比如只要相爱的人才能结婚等。

14.社会性兴趣发展的敏感期

孩子0~6岁的发展是一个人宏观发展的微观缩影,到了6岁他们就开始积极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喜欢遵守和共同建立规则,形成合作意识。

15.认识符号、书写符号的敏感期

孩子对认识符号、书写符号(文字、拼音、偏旁部首)产生兴趣。我们在孩子的这个敏感期,特别强调使用实物教学,也就是用孩子认识的事物来认识相关的文字。而让孩子通过实物配合文字的形式来学习,才能够真正让孩子将抽象的符号和现实的实物结合起来,学习文字就会有意义了。同样的道理,孩子在书写符号之前,一定要先触摸符号。幼儿园的孩子基本上在毕业之前,就能够掌握符号的书写了。

16.数学逻辑的敏感期

数学逻辑的敏感期和数学概念的敏感期是有区别的。孩子们在完成了对数字、数名、数量的认识之后,开始对数的序列、概念以及概念间的关系产生兴趣,比如通过蒙特梭利的数学教具让孩子学习加减乘除法,这种方法学习的是数学的逻辑而不是简单的记忆。幼儿教育

17.动植物、科学实验、收集敏感期

孩子开始热烈地吸收一切来自自然界的知识。孩子们对自然的探索兴趣比我们想象得要强烈的多,孩子在六岁前,总是能保持好学、好奇的品质。

本网站小编总结 :人类的童年就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组成,而这些敏感期的特征又是如此的鲜明,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本质,让我们可以观察到充满秘密的人类的童年,并通过这些去了解和帮助生命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