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里的宝宝还未满3岁,做父母的肯定有这样的经验:为了一点点小事情或者根本不为什么,小家伙就大哭大闹,不可开交,直到全家人仰马翻,精疲力竭而止。2岁左右的小家伙尤其如此,真让做父母的觉得自己付出的所有的爱都化作泡影,从而对小家伙的“任性”大感失望——白疼他了。

事实上,这和宝宝的“任性”丝毫无关,小宝宝们正用属于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吸引你的注意,用“我哭故我在”来告诉你他不满意。当然这种方式是孩子式的难以自控的(这么小的孩子,你还想他能怎样)。这样的感情宣泄帮助他们摆脱紧张和烦躁的情绪,对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益处。

那么,宝宝们究竟为什么会发火呢?

原因一:他们毕竟太小,还不会长篇大论,更不会用言语把感情上受到的所有伤害表达出来;但同时,他们却很明白自己的喜恶。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有了很强大的“自我”观念,却苦于无法表达。这让他们像一颗随时都会引爆的炸弹,让父母防不胜防。

比如,在超市里,本来好好的,要结账的时候小家伙被一件你认为丑得要死的玩具迷上了,你当然不会掏钱买这样的东西,可他开始大哭起来,说自己感觉不好,要找爸爸(妈妈)……于是所有的人都看着你们,你觉得脸上发烧。公共场合的这种发作是最要命的,父母很难在众人责难的目光下坚守阵线,但是,难道不该发作吗?他想要一样东西,可你不给他买,他发火了,并且明确地表现了出来。他接受了限制却不放弃告诉别人自己的存在。

这样的行为使父母对自己的爱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尽管小家伙们也不愿这样。毕竟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再多一件玩具,而是时时刻刻拥有父母的爱。不论自己高兴还是忧伤,不论自己像个天使还是魔鬼,虽然又哭又闹,可妈妈还是那么爱我。这种想法是很让人开心甚至是有快感的。所以发火不仅有发泄和释放作用,正确处理,还会使宝宝们增强自信。正因为确信自己被父母宠爱,宝宝发完火后才又放松又高兴,像平时一样安静自然了。

原因二: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开始希望对事物有所控制,但他们看到的仍然是自己的“无能”。在看到无法控制自己想要控制的事物时,小家伙们除了叫喊和眼泪没有别的方法来表达他们的愤怒。

有一位母亲,她2岁半的儿子经常在吃饭的时候拒绝妈妈用勺子喂他,并把盘子打翻在地。于是,哭、闹、打屁股,但无论怎样,他还是经常这样闹。直到有一天,她的儿子可以自己使用小勺吃饭了,这种情况才逐渐宣告结束。

像这位母亲的儿子一样,1-3岁的宝宝们觉得自己足够自立也足够长大了,可以不再被父母看做小孩子了,这也正是他们想说的,尽管只能用身体语言表达。他们小脸儿憋得通红,大光其火,往往是冲着自己而非冲着外界。

原因三:正像水开后被放了气的高压锅一样,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孩子突然为了一件小事发火,那也是对长时间积聚的紧张情绪的释放。父母可千万别搞错了,这不是什么任性,任何一次发作总是要传递一个这样那样的信息,而且是不那么容易解读的信息。

妮娜3岁了,本来一直很得意地背着漂亮的小书包上幼儿园,前两个星期她简直像坐在云彩里一样。可突然有一天,她不干了,嚷嚷着自己宁愿呆在家里,和妈妈在一起。说学校里老师太凶、别的孩子欺负她、学校根本什么都不是……其实在妮娜平时对学校的激情背后,是强烈的不安,她需要整整两个星期才敢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并承认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好。

所有的人,大人或小孩,时不时地都会感到压力,并不只有大人才有权力发火。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小家伙晚上从幼儿园回家后哭哭啼啼,看什么都不顺眼,只是因为他们太累了。

最后,别忘了大人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爸爸下班回来怒气冲冲,或妈妈稍微有些沮丧,或者夫妻之间气氛紧张,这些都足以演变成一场风暴。小家伙这时会把大人极力控制的情绪揽到自己身上,他们大喊大叫,把父母不敢对对方说的全嚷嚷了出来。这种情形,你怎么可以批评小家伙不自制?他们只不过想被倾听,被安慰。

怎样才能引导他们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又保证尊重他们的感情,不至于鼓励他们不停地发火?要记住,小孩子发火时身上充满着他们也不知所措的力量,这时候,身边如果没有一个既温柔又坚定的大人来迫使他们安静下来,他们自己也会被这种力量吓倒的。

以下八种做法不妨借鉴:

1.小家伙火最盛的时候不要企图不计代价地让他安静下来。他要表达自己的苦闷,要脱离它,随他去。

2.深呼吸,集中全力尽量弄清楚他身上到底出了什么事。别问他为什么哭,他说不出来。他如果赌气,帮助他摆脱出来,跟他说:“我知道我不给你冰淇淋吃你很生气,真的。”诸如此类的话。说话要充满底气让他信服。

3.如果他敲东西还想打人,抓住他,别太用力,但一定要坚决,同时和他说话帮助他自制。他有侵略性是因为他渴望接触,害怕分离。

4.年龄稍大一点的,可以让他一个人到另一个房间发泄完了为止。平静下来,他自会和往常一样。

5.如果你也被气得难以自制,最好还是离开一下,让你的妻子(或丈夫)接着帮他摆脱坏情绪。

6.有时候,发火、哭闹是为了向大人们施加压力,特别是在公共场合。父母绝不能屈服,保持冷静,不要管周围的人怎样看你。

7.职业女性下班后经常要面临宝宝无休止的哭泣和其他要求,这是宝宝在表达:我需要妈妈的爱。妈妈不要因为自己无法经常照看宝宝而有犯罪感,否则,他们会不停地利用这一点。到家后,多亲亲他、抱抱他通常会缓解宝宝的坏情绪。

8.不要被宝宝“你真坏,我不爱你了”这样的话弄乱了阵脚,要轻松地对待这样的要挟。

好在这样的情形不会持续太长时间,3岁这个坎儿一过,小家伙就开始用词句来表达很细微的情感变化,你们之间的交流翻开了新的一页——讨论与协商。他的问题会层出不穷又包罗万象,还要求回答得精确又易懂,他会缠着你讲故事并要求你发表看法……总之,最后你会怀念“美好的旧时光”,那时他的火去得就和来时一样快。

相关阅读

音乐与小宝宝


那是为什么?难到体操班、语文班不想早早招揽生意吗?BB通常会在出生后的头六个月,慢慢掌握从头、到颈、到上半身,最后到下半身的活动。这是生长的定律,不用上课,不用特别训练,正常的BB也会自然达标。既然还未能坐起、未能转身,当然没有需要上体操课、Flashcard课。但音乐不同,BB的听力早在他们出生前已经很发达;他们喜欢听爸爸妈妈的声音、他们才几个月大便已经有自己喜欢的音乐。(如喜欢简单的旋律、不喜欢吵耳的Rock‘nRoll、喜欢唱歌声音多于乐器声等。)

其实不用上游戏班,父母都可以在家透过音乐与BB玩游戏。以下是我从ZerotoThree出版的“GettinginTune”里,针对零至九个月BB的部份。希望在这里跟各位父母分享。

1)用音乐建立关系(Bondingwithyourchildthroughmusic)

出生后不久,BB便会认出爸爸妈妈的声音。听到父母的声音,他们会特别安心;所以请不要小跟BB说话与唱歌的时间。那是小孩子跟父母建立互信的第一步啊!

如果你有细心留意,不论国籍,当成年人跟BB说话的时候,我们总会提高音调、放轻声量,而且说话的内容通常都很有节奏。BB未必会分辨出那究竟是音乐还是说话;他们就是爱听。

BB很喜欢看着你说话和唱歌,大一点的BB甚至会开始模仿。有时候,看久了,BB会把头拧开。爸爸妈妈,请不要介意,他们不是不喜欢;他们只是刚才太专着看你而变得累了。这时候你可以把他的头贴在你的胸口,听你继续轻轻唱歌说话直到入睡-他们会睡得特别甜因为那感觉就像当天住在妈妈的肚子里那样安全。

当我鼓励父母跟BB唱歌,他们有时会觉得尴尬;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懂唱歌,有的更夸张说怕自己会弄得孩子五音不全。我对他们说,在这个阶段,BB需要的不是一个模仿对象而是一份安全感与归属感-而只有父母的声音才够满足他们。

2)从音乐中学习(Learningthroughmelodiesandmovement)

当我谈婴儿、幼儿的音乐发展,我通常会特意回避用“教育”二字。因为家长对“教育”有特定的期望,所以如果他们看见“幼儿音乐教育”,他们便会立即联想到一些不设实际的假设;比如说他们希望音乐能令孩子聪明些。音乐的好处并不存在一种与其他科目的因果关系;如“因为学音乐,所以幼儿能数数”或“因为学音乐,所以BB的集中力提升了”-这些想法即使来自有学术研究,对我来说都不及一句“因为学音乐,孩子便爱音乐”来得重要。

在幼儿明白语言之前,他们已经记得旋律。如果你在BB睡前给他唱同一首歌,他们会把那旋律和安静联系在一起。他们不需要知道那是首有关星星或绵羊的歌;只要旋律一想起,他们便知道爸爸妈妈想他们怎样(当然他们服从不服从又是另一回事)。这不正是沟通的第一步吗?而教育跟本就是两代间的沟通。

等BB长大一点,这种沟通会渐渐变成双向。你跟他们说话,他们会静静听;当你停顿,他们便会模仿你去“发言”。不要看漏这小小的一步,“turn-taking”是很多幼稚园生还未学会的习惯啊!再大一点,他们会开始一些律动;他们会摇晃身体或坐着用屁股弹弹弹,然后到大肌肉的活动、最后连小肌肉也能参与舞蹈!我们不需要刻意“教”BB怎样拍手、怎样转圈。只要他们有机会多看,很自然地,他们便会开始模仿。所以,爸爸妈妈,请不要觉得害羞!与你的BB尽情跳舞,他们看见自己的父母享受音乐、享受舞蹈,他们怎会不热爱这两种艺术。说到底,BB时期的教育其实来自父母对不同事情的热爱。妈妈爱音乐,BB自然喜欢听歌;爸爸爱远足,BB会喜欢亲近大自然,同样地,妈妈爱shopping、爸爸爱跑马,BB也爱。。。=)

3)用音乐去启发创意(Music-Creativityconnection)

BB的创意,是成年人不能理解的。他们听到音乐,会开始动起来;虽然他们的律动没有特定节奏和拍子,但看他们快乐的样子,我们成年人不得不承认BB真的懂得陶醉于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到他们的小手能够捏东西,他们又会随着音乐响起而摇动手里的小乐器。

从前有家长在上课后紧张地问我:“我的宝宝怎么还不懂得跟这老师做?老师打鼓,他却自己爬开;老师说要安静,他却偏要继续打鼓。怎办?”我通常会笑着回答:“如果一个还未满一岁的BB能够完全跟着老师做,那不是很可怕吗?”我常说,游戏班里的活动,根本是满足成年人的安排。

一堂四十五分钟,先有欢迎歌,再来按摩、接着有快歌跳舞、玩乐器,最后有慢歌时间让BB静下来-这样两百块钱总算没有白花。但我相信每位父母都知道,那种走马看花的速度,与BB的学习速度根本完全不配合。爸爸妈妈,要紧记,无论何时,BB都需要时间去听、去想、去触摸、去记住;赶快地完成打鼓、跳舞、摇铃等活动,觉得多姿多彩的,到头来只有父母。

对我而言,音乐课里最美丽的一刻是当成年人便成旁观者时,BB会在音乐里决定自己表达的方式-有的会爬来爬去、有的会呆着看其他人爬来爬去、有的会咿咿呀呀地叫、有的会抱着爸爸妈妈;艺术的美正在于百花齐放,而创意就是跟别人不一样。

耳朵是关不掉的,无论BB选择在听音乐是做什么,只要是安全,便随他们罢!

我家的宝宝为啥总是爱咬人?


我家的宝宝为啥总是爱咬人?

两岁多的冬冬最近总是咬其他小朋友,开始冬冬妈以教育为主,跟他说,咬人是不对的,小朋友会疼的,总咬小朋友,就没有小朋友和你一起玩了。冬冬似乎也明白妈妈的苦心,每次妈妈要教育他,他就主动说,妈妈,我下次不会了。可是,下次还是会咬人。冬冬妈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却一点效果也没有。

【分析】

孩子咬人,原因其实很多。

长牙发痒:2岁左右的孩子处于长牙期,由于牙龈黏膜受到刺激而发生牙痒痒的现象,孩子喜欢通过咬东西来缓解不适感。如果家长没有及时提供孩子可以咬的物品,孩子就有可能发展到咬人。

语言贫乏:有些孩子因为语言发展迟缓,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明明想亲亲他人,却掌握不了度变成了咬人;明明是想拒绝他人,却在情急之下使用了咬人的方式。

情绪发泄:很多咬人的孩子是安全感出了问题,由于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就通过咬人来获得心理满足感。比如,有些父母因为工作繁忙,经常拒绝孩子的合理需求;有些孩子在入园后,感受不到父母和老师的关注,就通过咬人来获得关注。再比如,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如果当时的长者作了不太公平的决策,孩子可能会通过咬人来反抗。

模仿他人:有些孩子模仿性强,仅仅是模仿他人。比如,他看到周围其他小朋友用这种咬人的方式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批评,他就会去模仿。如果咬人后,孩子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从而会强化孩子继续咬人。

【支招】

1、给孩子提供一些可以满足咬的替代品

如果孩子处于长牙期,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可以满足咬的替代品,比如牙胶、磨牙棒、饼干、毛巾等物品,缓解孩子的特殊需要。

2、引导孩子多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

如果孩子是因为语言贫乏造成交往中喜欢以肢体语言来表达的话,就要加强交往训练和交往时的语言训练,引导孩子多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比如,如果孩子想表达好感,引导孩子说:“你好!”并鼓励孩子通过握手的方式来表示友好。如果孩子想拒绝他人,引导孩子说:“不要!”“你不可以这样!”“我现在不想和你玩!”“你是姐姐,你应该让让我!”“如果你再这样我告诉老师了!”一旦孩子掌握了用语言与他人沟通,咬人就没有存在的需求了。

3、多关注咬人的孩子的内心

如果孩子咬人是因为遭遇了某些特殊的事件而产生了心理压力,或者为了缓解不良情绪而出现的,父母更要多关注孩子。比如,增加亲子游戏的时间,多用语言告诉孩子“不管怎样,妈妈都是爱你的”!多使用肢体语言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比如拥抱孩子,抚摸孩子,亲亲孩子的脸等。

4、多用正面引导

对于咬人的孩子,不要过于责骂,以免产生强化效果。保证孩子的充足睡眠,给孩子营造一个平静的家庭环境,多使用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引导。比如,让孩子扮演被咬的孩子,家长扮演咬人的孩子,每次咬人后,家长要主动向对方道歉。在角色扮演过程当中,孩子更能够体会他人的心情,从而慢慢减少咬人的行为。当然,孩子从思想转化为行为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父母要有宽容的心理。

一般来说,两三岁孩子咬人基本上属于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阶段性问题,还不属于攻击性行为。4岁后孩子如果继续咬人的话,可能就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出现了问题,必要的话还要请儿科医生看一下,是否情绪过于不稳定,需要药物来改善一下了。

如何塑造小宝宝高情商


与智商相比,情商的遗传成分要少很多,主要是后天形成的。这就意味着,无论你的孩子天赋如何,都可以从幼儿起进行培养,帮助他创造成功人生。

塑造宝宝的情商

1.爸妈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爸妈要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爸妈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要培养孩子的情商,家长自己首先必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帮助宝宝控制自己的情绪

爸妈首先要让孩子懂得,哪些情绪是好的,哪些情绪是不好的。好的积极的情绪,如热情、欢乐、乐观、和善等易被社会接受的情绪,应让它自由地表现出来。不好的消极的情绪,如冷淡、抑郁、悲观、愤怒等不易被社会接受的情绪,要对它加以抑制和消除。同时家长还要让孩子懂得,应该在什么样的场合下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以便让孩子能自觉地掌握,逐渐形成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

3.注意孩子情感的细微变化

爸妈要与孩子心灵沟通,做孩子的朋友。对于孩子的要求,只要是合理的而且能给予满足的,家长应该尽量予以满足。不合理而且不能给予满足的,则要向孩子说明为什么不能给予满足的道理。千万不能不关心孩子的痛痒,也不能让孩子放任自流,更不能动辄训斥、打骂,压抑孩子的情感流露。相反,家长应让孩子的情感能得到合理的流露,并要了解它的原因,需要解决的,应及时加以解决。

4.为孩子创造人际交往的条件

如果家里来了客人,爸妈要让孩子相识相伴、倒茶接待。孩子耳濡目染,就会逐渐学会待人接物之道。爸妈也要适当地带孩子去参加一些聚会、晚会,让孩子见见各种场面,学习与各种人打交道的礼貌。使孩子增长见识,在人际交往时就会变得落落大方。

5.让孩子抓住各种人际交往的机会

爸妈带孩子上街,要鼓励孩子问路。带孩子上车,要让孩子去买车票。孩子的同伴来家里玩时,要让孩子当小主人,家长千万不要事事包办处处代替。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家长要积极予以支持,并且及时鼓励。

6.鼓励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在集体活动中,让孩子与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生活,他们会互相教会怎样玩耍、怎样相处、怎样生活。家长要欢迎孩子的小朋友上自己家里来玩,也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到别的小朋友家里去玩。在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家长要教育孩子互相信。

掌握小宝宝语言发育的规律


育儿专家详细介绍了小儿正常的语言发育规律:

在会讲话以前,小儿能用很多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感情,如:

5~6周的小儿能发出除哭以外的声音,开始时大多是一些元音,偶尔有少数辅音。

12~16周时,高兴时会大叫,当母亲和他说话时,他会“呀呀”作答,16周时可以发出m、k、g、p、b。

28周时,能发出ba、da、ka等音节。

32周时,能发出ba-ba、da-da等两个连续的音。8个月时可以利用发音来引起人们对他的注意。

10个月时,能理解“不”,大人说“再见”时会摇手,一岁小儿平均能说2到3个字。

15个月说出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到一岁半时,能说出几个有意义的词。

21~24个月时,可说出2~3个字的句子,会用“你”、“我”等代词。

2~3岁,语言功能已经获得,小儿咬字可能还不清楚,有时还会有口吃。

3~5岁(学前期)儿童到了3岁以后,开始能听懂和运用各种基本类型的句子(简单句和复杂句),言语的信息量逐渐加大。此时期语言是高度积极发展的时期。

6岁以后开始学习读与写。

12岁以后,口语与书面语更趋发展完善。

专家表示,只要符合这个语言发育规律,即便是有些许的出入,例如稍微慢一点或快一点,也是正常的。但家长要留意到孩子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发现异常需要及时咨询医生。影响儿童语言发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视觉障碍、听觉障碍;交往障碍(自闭症、自闭倾向等);智力发育迟缓;不适当的语言环境;发音器官形态、运动异常;脑发育不全及脑损伤等。

相关推荐